对高职院校开设轮滑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更新时间:2023-08-10 15:17:01 阅读量: 工程科技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529000)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研室广东·江门

中图分类号:G862.8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轮滑运动以其特殊的艺术魅力吸引着青春热情的

大学生们。目前我国少数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轮滑课程,但多数高职院校在具备开课条件的基础上,还没有将轮滑课程设立为正式的教学内容。本研究通过对轮滑运动价值进行分析及轮滑课程设置的必要性等进行相关研究,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开设轮滑课程的教学模式,希望能够为我国高职院校轮滑课程的普及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轮滑课程可行性

AStudyontheFeasibilityoftheOpeningofSkatingCourse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YangHui

AbstractSkating,withitsspecialcharm,isattractingmoreandmoreenthusiasticcollegestudents.Som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haveopenedskatingcourse,butmorehavenoformalteac-hingcontentforskatingcourse.Throughtheanalysisofthevalueofskatingcourseandthefeasibilitytoopenthiscourse,thispaperexploresintotheteachingmodelofskatingcourse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hopingtoprovidetheoreticalreferencesforthepopularizationofskatingcourse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s.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s;skatingcourse;feasibilityAuthor'saddressPETeachingandResearchOfficeofJiang-me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529000,Jiangmen,Guang-dong,China

轮滑运动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是从滑冰运动过渡而来的一项集健身、娱乐、竞技于一体的运动项目。无论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或是凉爽的傍晚,总会看到踩着轮滑鞋在校园中悠闲滑翔的学生。但轮滑这项运动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开展得并不普及,在此,本研究希望通过对轮滑运动的特

点与价值进行分析、

轮滑课程的设置原则等因素进行研究,以推动轮滑运动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开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北京市、广东省、湖南省5所高职院校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选题和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方面书刊,在中国期刊数据库搜索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章,详细阅读材料并对它们进行筛选,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1.2.2访谈法

对开设轮滑课程学校的任课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开展轮滑课程的情况,了解轮滑运动在我国高职院校推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文章编号:1672-7894(2011)28-0161-02

1.2.3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目的的需要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来调查学生对轮滑课程的了解状况,调查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查学生的需求。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与分析。

2分析与讨论

2.1轮滑运动的价值分析2.1.1健身功能

据美国麻省大学最近的研究报告显示,在轮滑运动中对下肢各关节的冲击力量比跑步低约50%。这说明轮滑运动对关节具有安全性。轮滑运动还可以改善心脑血管系统及呼吸的机能,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2.1.2娱乐功能

轮滑运动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和普及,是轮滑运动本身具有很高的运动价值及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轮滑运动本身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无论是学龄前儿童还是年龄大些的老者,都可以参加运动和娱乐。人们在运动中你追我赶、互相超越的现象随时产生,在运动中体现自我的同时,也带来了运动的兴趣,使大家平时紧张工作的心理得到了放松,达到了放松心理、减轻压力的作用。2.2设置高职院校轮滑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新课程的构建应该以学生为本位,体现新时期体育课程改革的特征。表1是高职院校学生对轮滑运动的了解情况,通过调查得知,虽然轮滑运动是一门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它却是比较了解的。

调查得知,高职院校有93.4%的学生知道轮滑运动,更有53.7%通过媒体等途径经常了解轮滑运动。调查结果说明,高职院校的学生们对轮滑运动是比较了解的,已经具备了构建轮滑课程的群众基础。作为一种时尚的休闲体育项目,无论在阳光明媚的午后或是凉爽的傍晚,总会看到踩着轮滑鞋在校园中悠闲滑翔的学生。新时代的大学生们是时尚的一族,他们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新时代的大学生需要通过轮滑课程的学习提高轮滑技术,与时尚接轨。2.3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构建新的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只有学生对这一门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才能够有从新课程中体验到快乐感的可能,才有可能把这样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坚持下去,从而成为课下甚至是终身的锻炼手段。

从表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70%学生喜欢轮滑运动,更有81%的学生赞同开设轮滑课程。当代大学生有健身的强烈愿望,有创新的思想,有对自由的迫切追求,学生在追求时尚的同时向往着健康的体魄。昔日传统的体育运动

161

项目已难以满足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和精神需求,而轮滑课程的构建恰恰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此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置轮滑课程是学生所需要的。2.4设置轮滑课程对教师访问的结果与分析

师资是开展教学的基础,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完成都依靠师资力量的付出。通过对5所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进行访问,大多数教师认为开设轮滑课是必要的,他们一致认为轮滑课程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符合现代体育课程设置的先进理论(见表2)。

的健身效果。

4建议

(1)高职院校在设置轮滑课程教学大纲时,应符合高职

院校课程设置及学生特点,具有高职特色。

(2)轮滑课程正处在发展时期,应对师资进行定期的培训,以便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参考文献

[1]于立强.轮滑运动[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于立强.发挥地方特色,创建轮滑课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1(4).[3]张强.滑冰轮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4]赖大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5]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9).

3结论

(1)所调查的5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轮滑运动是比较了

解的,已经具备了构建轮滑课程的群众基础。

(2)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设置轮滑课程是学生所需要的。

(3)通过对5所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的访问,大多数教师认为开设轮滑课是必要的,并且认为轮滑课程具有良好(上接第154页)

就无法在美术道路上找到准确的方向。教师要利用课堂气氛来达到学生喜欢上美术理论课的目的。

编辑胡俊龙

!!!!!!!!!!!!!!!!!!!!!!!!!!!!!!!!!!!!!!!!!!!!!

有较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有决心有信心,在工作上卖力气下工夫出成绩,学生也会慢慢喜欢上美术理论课,渐渐地达到教书育人的要求和目的。随着美术市场的改革和美术作品的增加,美术理论的发展、学生美术方面的综合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在美术理论教学上注重方式方法,可以使美术理论课难上的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从而可以使我国美术人才得到更好的发展,为我国的美术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注释

①教育部人事司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9:218.

②教育部人事司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8:20.

③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130.

4教师可否注重美术理论知识点的连贯性与其他

美术理论课的联系性,这决定学生是否喜欢上美术理论课

教师注重研究美术理论知识的连贯性与其他美术理论课程的联系性,虽然这已作为很多老师上课的方式之一,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接受能力,教师要多做研究性工作,将美术理论知识点的连贯性与其他美术理论课的联系性渗透于教学之中。目前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如如何在50分钟的教学时间里,真正有效地结合和利用,这给我们美术理论专业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但相信只要教学处理得当,老师上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其他美术理论课的展开,使之具有连贯性和联系性。已经有很多教师通过多年的授课和积累,在先前的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注重美术理论知识点的连贯性与其他美术理论课的联系性,这样做既有效指导了美术专业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可否注重美术理论知识点的连贯性与其他美术理论课的联系性,这决定学生是否喜欢上美术理论课。

综上所述,美术理论课教师上起来难、上美术理论知识学生学起来不爱学,不可以成为我们教师教学上的一个幌子。要是一个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有全方位的知识尤其是162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2]陈家麟.学校心理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3]张弘昕,杨身源.西方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0.[4]教育部人事司.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1999.

[5]谢麅.中学美术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编辑杨呈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vq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