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亮老师讲六祖坛经(13)

更新时间:2023-12-22 09: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刘东亮老师讲六祖坛经(13)

第十三讲 讲于2013年6月23日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这是度惠明那一段,是六祖慧能得法后第一个度的人。慧能从五祖弘忍那里告辞后,出发往南走,从凭茂山经九江驿到了大庾岭。五祖回庙后就不上堂讲课了,因为已经完成传法的任务了,大众就起疑问了。上堂、过堂是吃饭的意思,五祖连斋堂都不去了,人家把饭送到方丈寮自己吃两口拉倒。咱们去柏林寺吃过饭的都知道,老和尚坐在斋堂的中间。

大家就问五祖没有生病或烦恼吧。五祖说他没病,但是我的佛法衣钵已经南传了。别人问他传给谁了,他说能者得之。这里又是一个双关语,能者可以理解为有能耐、有本事的人,面儿上的意思。暗中告诉大家是慧能拿走了,大伙儿就知道六祖得了衣钵刨了,那些想追求名闻利养的人就组织人马去

追了。有人说是神秀大师坐下的徒弟们,秀大师本人没动,听五祖的话继续参学了。但是有一些追随者起哄的不干,得抢回来,这些人不乏像惠明一样的求法者,他们是因为弘忍不讲课没得学了,追的是人生大事和生命的终极意义,没开悟的去追开悟了,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欲求。

就像很多人出家是为了修道,也有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混一口饭吃,家里穷讨不上媳妇儿,当几年和尚挣点钱讨媳妇儿的也有。不是为了办道的人多了去了,正经办道的人每个庙里都有,不多但不能说僧团都是为了名闻利养。还得看地区,柏林寺里面办道的人占了百分之八九十,混饭的占百分之十,这都是允许的。老佛爷当年僧团里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也让干啥活就干啥活,他们有他们的用处。机缘不到并不证明不能开悟,混饭慢慢能混到道上成就的也有。经名师点拨、师兄弟启发,慢慢走上正经修行道路的有很多。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慧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跑得快的慧明和这帮人就开始追了,一宿的路不难追,慧能提前就多走了一晚

上。惠明是一位武林高手,做过不小的四品军官,相当于现在团职以上的师长吧。轻功不错蹿前面去了,看到了快抓住慧能了,慧能一看跑不了了。你不就是来抢袈裟和饭盆的嘛,就把衣钵放到了大石头上说:“这件衣钵是表信的,证明得到佛法心髓了。你没得到佛法心髓光抢到衣钵是不管用的,这不是力争能得到的。”说完就躲到石头和草堆里了,你看不见找不着他了。有人讲神话说慧能显神通能够钻到石头里面了,那是瞎扯。

慧明到了拿不起衣钵,有人讲神话说慧能念了一个咒语,衣钵就长到石头上了。惠明没那么大劲儿,怎么也拔不起来,不对,惠明不是傻子。惠明知道把衣钵拿回去也没用,没得法开悟的事情没完成,心地光明没有,什么也教不给给后人法。所以他三次没拿动,是有了三次的心理斗争,使他拿不起来的。人心有顾虑才千斤重拿不起来的,这从他的喊话就知道了。我要这个破褂子没用,我不是追这些名闻利养的衣钵的。我原来有的是名气,有的是人伺候我,人事权、财权我都有。我出家是为了开悟、明心见性,突破人生终极关怀的大关。“为法来不为衣来”证明他是正经办道的道上的人,这是一个好同志。他是个脾气不好、性格大大咧咧的人,行为跟鲁智深似的,我的朋友果一法师关系很好,就是这样的。

他们拍六祖慧能的电视把他请过去了,让他演得惠明挺像。

“慧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慧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慧能看他是个来学习、参悟、求法的苗子,不是抢名闻利养的,你为法来我就教你。就出来踏踏实实坐在石头上,惠明就过来磕头作礼说:“你说法给我就行了。”慧能说:“你要是为法来,就要把别的事情都放下,在什么也不要想的时候待一会儿。你参一下,你在不思善、不思恶时,哪个是你的本来面目?”结果惠明言下大悟了。

当我们什么都放下的时候,就是什么邪念、正念、什么念都没有的念头都没有。善和恶是统称,一切二元对立都在这善恶中包含了,就是没有了一丝善恶的绝待。绝是没有的意思,待是对待的意思。所以那天老和尚用特别肯定的话告诉我:“去除二元对立的思维就是禅”,大修行的人才用这样的肯定句,这是不常见的。慧能的这句话也是这个意思,绝待就是消除一切对待,就是老和尚《自赞》诗里面的“截流”二字的

意思,功夫全在这两个字上面。截断众流就是截断了二元对立的对待之流,最后一句是“道绝去来今”,道就能截断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对待,绝待就是不思善、不思恶的状态。

我直截了当说给大家吧,应该是“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而不是“哪个”。古书上没有标句读,所以这句话后面不应该是问号,问号是编辑给点的。个别的书上有哪了就是错了,介尔一心就是这个。不思善、不思恶了,你在那里坐着也没死,也没有昏沉、没有掉举、没有睡着。刚才我让大伙假装慧明啥也放下的时候那就是,所以说大圆满和大手印到了极致就这么呆着就行了。

就像海师望天,入了仰脖大定了。明海法师没当方丈和住持之前,天不热他背了斗笠没戴,下午人们打板下殿了。我们看见海师在院子里,张着嘴看天半个小时,就那么呆着。我和李国卿在后面看见了,国卿乐了说不错,说他入了仰脖大定了,天人合一了。这时海师未必想什么,这种自己和自然的二元对立没有的状态多好啊,不一定盘腿打坐是修行。

杜老师有一次在火车上,车开到西藏的大草原上,看到景色很美。给我打电话说他天人合一了,我在电话里就嘲笑他,说你和天什么时候分开了。他听了哈哈大笑,外部环境他感觉到亲切。他觉得和自然的二元对立没有了,“眼前境界全不隔”是贾题韬老师在泰山顶上写的诗句,贾老是象棋大师、禅学大师。万法唯心,眼前你看到的一切,一般的人都认为外是外、内是内、我是我、东西是东西、世界是世界、个体是个体,这是错误的。当你禅定功夫差不多了,天人合一、明心见性了,就知道眼前的境界和自己的心不二,就没有中间隔着的那一层纱了。

介尔一心就我人了,佛教界写文章不说“我”,那就强调我执了。行家喜欢用“我人”这个词,这是专业圈儿,这是内行和外行自称的分水岭。这是道儿上的,我说的不是黑社会的道儿。“与么”是中国古代方言,是那么个样子的时候的意思,那个就是本来面目。一天有人问我佛菩萨到底什么样子?我说你的爱心是什么样子佛菩萨就是什么样子,庙里塑的是形象化、人格化的佛菩萨,并不是说他就是那个样子。他众多百千样子的一个可以是那个样子,也可以是别的样子。

这个钵不是唯一的,钵可以有百千种,爱心不是光有个人样子。众生都有爱心的时候,啥样的都有。猫妈妈爱小猫咪的小爱也是爱,是大爱的一部分,这个爱在佛性就在了。这样讲就浅了,但是也算一种讲法,就像观音菩萨也可以是这样一样。爱心啥样体现在他的动作行为里,以及在在处处,没有固定形象,但是固定形象又可以传达他。 “不思善、不思恶”地那样呆着那是你的本体,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咱们每个人的脑子就是一秒钟九万转。看着你傻呆在那里什么也没想,实际上你是万念纷飞。你很难做到前念已没、后念未起,心念以语言的形式在肚里存在着,自己跟自己念叨。

实际你天天嘀咕呢,你听见外面拖拉机响,你就是那是运麦子的吧。你看着他在打坐,他的心其实不知到哪里了,这是很难做到的。止就是停的意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也是这个止字。也可以是定的意思,老和尚让我们再深入了解,说止是稳定的意思。定在哪里很重要,是定在贪嗔痴上还是戒定慧上,要定在不思善、不思恶的大智慧状态,要定在绝待和截流上,这是见本体的部分。“疑参破定,执着起用”这八个字里面“参”和“破”就是见本体,起用是后话,执着就是稳定在破的状态,破那些执着外有为实的假象。学中观破完了各种见,境界来了一样能破得了,心里破了事

情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待人接物该怎么接还怎么接,可是心里知道此非实法、皆是梦境,提得起这个念头就是在戒定慧上。

悲欢离合境界现前知道此皆梦境,皆心识变现,空花雪月,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作如是观。这一念提起来烦恼现前不烦恼,不是把它去掉了,而是它会伤害你那脆弱的小心脏,你把那个小心脏化空了。你的心灵没了它伤害谁啊,无我了就没有那个脆弱的小心灵了,就像对方的拳头打在空上,打在棉花套上了。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拳和脆弱的小心灵合二为一了,这个对立没有了,也可以说都化空了,就没有烦恼了。而我们现在能说明白,在事上能提得起来就叫定、止观法门。

惠明认为太简单了,这事儿太好办了,你肯定没说完,藏着的秘密还有。“慧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慧能说哪有那么多秘密,密在你那里,能说的已经不是秘密了。我已经给你说法了,这就是秘密,你要返观内照往里看。“密在汝边”应该改为“密在汝处”,不是里,连里外都没有,这不分里外。王骧陆讲坛经的本子就在这里改了,

别怕改字啊,最早的版本更粗。里面好多字词后来都被修饰美化了,不断修改可以是这本经变得更精确,更贴近当年能禅师说法的本怀。因为慧能不太识字,说话只是说了一个大概意思,徒弟法海记的语言上不严密的地方也有。最早坛经是口语本,被历代的大师、优秀僧人、大文豪润笔,我认为王骧陆的本子是最好的,已经完善到极致了。但是核心思想还是能禅师的,大家都是在领会能禅师的意思之后再给他润笔的,都是能禅师的弟子,润得好就是润得好。

比如《无量寿经》的会集本,夏莲居会集的就是好,更接近老佛爷的本怀,看这个文章能启发智慧就好。那五个本子和会集本我都不反对,能把那个帮助我们领会佛陀本怀就是好东西。所以这里用“边”不太给力,用“处”才踏实。

就好像古代禅师回答问题,学生问如何是佛,禅师直接用手一指说对面者何,有人说即汝便是,指的是与十方诸佛不二之佛性,并不是指你。方便用一个“汝”字,但你不能建立一个更强大的我执,一切无我。但是你那里又不是没有,找到就见本体了。你能在开悟的状态稳住,你在生活里就能伏得住烦恼,这就是起用。千般起用的第一个起用就是伏住狂妄

之心,百千万般起用就是慈悲心生起后的利益大众了,神通无碍都要往后放了。

露露问明海法师为什么“烦恼是菩提”,海师正面回答她:“烦恼来了能伏得住就是菩提,没有烦恼也就没有菩提可言,所以烦恼就是菩提。”露露听懂了,海师让她在春江书院好好学。没有烦恼也就没有降服住烦恼,就无所谓菩提了。“无明是法性”就在这个作用上,病苦来了并不是把病去掉了让你离苦得乐了,而是去掉了承受病苦的我执这个主体。当你把这个主体放淡到无可见的时候,病苦对你的作用就不大了,所以老和尚临终有一首诗:“老僧自有安闲境,八苦交煎总无妨”,这就是起用的妙处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ur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