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两千字
更新时间:2023-04-01 21:04:01 阅读量: 观后感 文档下载
- 瞿秋平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篇一: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这是第二次去瞿秋白纪念馆了,前一次记得是班级的团日活动时去的,大家要一起来,一起走,所以时间比较仓促,只是大致参观了一下,未能给我心中带来很深的触动。但这一次就不一样了,这次我特意先在网上查阅了许多瞿秋白的资料,详细了解他的一生事迹,这样再次参观瞿秋白纪念馆,当看到那些实物,联想到此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一股崇敬之情就从心底油然而生。下面就我自己的瞿秋白纪念馆之行及感想记述如下。
从我们学校到瞿秋白纪念馆还是很方便的,从万达那边乘坐公交车大概二十多分钟后下车再步行五分钟左右就到了。首先参观的是瞿秋白故居。瞿秋白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南方庭院,黑瓦白墙,交相辉映,书香气息浓厚,很有江南水墨的美妙韵味。这使得它在这四周现代化的建筑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庭院的正门口,有一块茅盾先生所题的“瞿秋白同志故居”的牌匾。进入大堂便看见瞿秋白的一具铜像,虽说瞿秋白患有肺病,是一个瘦弱的文人,但是他的铜像却高大威武,让人产生无比崇敬之情,我想虽然秋白体弱多病,但他那宽博的胸怀和渊博的知识让他倍具气质与魅力身后的墙壁上“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旁边的竖版上“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两行诗文和一句话语,是瞿秋白无私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挚爱道白,发自肺腑,动心又动情。即使在挨过党组织的斗,受过国民党的刑,遭受错误的排挤和迫害的逆境中,他依然心怀坦荡、意志坚强,
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馆有《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陈列了瞿秋白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进入黑漆大门的故居,门上方高悬有“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故居展示了瞿秋白一家人当年生活居住的场景。简陋的桌椅床柜家具,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陈列,见证了瞿秋白的成长和这个知书达理家庭的付出。
接着,我们踏入了瞿秋白同志的纪念馆,纪念馆显得非常的亮丽光线。同样刚进门也是一尊巨大的瞿秋白同志铜像,在铜像两旁一一陈列着书籍和画像,还有的就是出土的文物。接着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长长的镶在墙上的字碑,上面密密麻麻的字我自然也看不懂,只觉得刚刚长出新叶的枝条依偎着,修饰着这清俊奇秀的字是很有韵味的。面向纪念馆的大厅,左边是瞿秋白与列宁的浮雕,他们俩气宇轩昂,在蓝天下阔步,充满对前途光明的憧憬,充满对革命的激情,体现了瞿秋白作为一名革命家的风度与情怀,也正刻出了当时瞿秋白在翻译俄文,传播俄国无产阶级理念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边是瞿秋白与鲁迅的浮雕,将瞿秋白与鲁迅放在一起不仅表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也体现了瞿秋白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与其做出的贡献,只是他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了”它用于研究各种文学的时间与精力。
走着走着,浑然不觉已经到了最后,虽然很不愿意,我还是来到了瞿秋白最终被抓捕行刑那一段。但越到生死关头,越能体现一个信仰之崇高,人意志之坚定。1935年2月24日,瞿秋白在向香港转移途中,在福建省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小迳被地方反动武装保安十四团钟绍葵的部队俘获,关入上杭监狱。由于叛徒指认,身份被识破,于
5月9日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留下最后的风采。用毕酒菜,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看到这我又不禁想起了文革中他又被诬为“叛徒”,墓被捣了,碑被砸了,死后四十多年后又蒙受一场大冤案。但是,历史毕竟是公正的。1985年,党中央对瞿秋白作出了历史性的评价,完全恢复了瞿秋白的真实而伟大的形象,在瞿秋白的故居建立了瞿秋白纪念馆。一代英豪,重新屹立在人们的心目中。
参观结束后,脑海中浮现他的种种,与他相比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又是多么的平庸,是那个动荡的年代创造了瞿秋白这样的伟人,而那那时的中国也需要想瞿秋白那样的赤子。面对蒋介石的“招安”,他的回答是“头可断,志不可改”“中国共产党的哲学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面对财富,面对生存,更是面对一个人的考验,瞿秋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瞿秋白是不朽的。他如滚滚江水,在大地的怀抱中终古地流淌着,不息地流淌着;他是喜马拉雅上的珠穆朗玛峰,像高山一般的崇高,一般的雄伟,一般的壮丽,一般的高昂,巍然耸立,永不倒下。他的人格,他的信仰,他的坚定,他的道德,他的文章,他的聪慧,他的
希望,将永世长存!
篇二: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这是我进入常州瞿秋白纪念馆之后看到的瞿秋白的诗,短短两行我却仿佛看到了一个翩翩才子惊艳世人的志气,不愿做雄鹰,只愿为家燕,衔来绿意盈盈的春天,装点挚爱的故乡,这天高云淡如锦如缎的江南。
作为常州人,自是从小听闻瞿秋白先生的各种事迹,早早的便在心里埋下了钦佩的种子,待长大些也明白他的厉害之处在于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在那个战火纷飞,思想混杂的年代里,他硬是以一己之力为革命胜利献上了不小的贡献。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作为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
慕名来到了常州瞿秋白纪念馆,这是常州地区唯一的一家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人物类纪念馆,也是中国唯一全面收藏、陈列、展示瞿秋白同志业绩、研究瞿秋白思想,弘扬瞿秋白精神的专业馆。
步入祠堂,“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的屏风赫然映入眼帘,在屏风前面树立着古铜色的瞿秋白石膏像,身姿矫健,神采秀奕,表现的是青年儒雅、书生味正浓的革命家形象,也与我想象中的那个文质彬彬的瞿秋白形象符合,一直觉得他那样的文人凭借着怎样的力量才能撑起革命的重任,中国革命的这一艘航船,在他掌舵的那一段,正遇上波涛汹涌的激流,暗礁重重的险滩。可就是这样羸弱的双肩却担当了“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武装起义,于是,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也便燃成了燎原。假如没有这一位28岁的书生,中国革命的航船,又该怎样的前行?
走在这座古屋的土地上,感受着瞿秋白先生的种种生前,书桌上似乎是先生正在挥毫泼墨,笔墨纸砚记载着最初的志向,《俄乡纪程》、《赤都心史》,即便是在红色“丝绸之路”上,也真实地描述了他心路的历程。“心弦上乐谱的记录”,正是先生的作品特有的芬芳,特殊的光彩。中国的一部现代文学史,假如没有先生的名字,该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古朴的床上放佛还残留着属于先生的气息。
走出客厅,是祠堂的天井。四周回廊楹格,天空日光云影。中间有石栏古井一眼,水色清冽,深邃如镜,极具江南风情。瞿秋白就是喝这井水长大的。他曾在这种植梅花、菊花,十三岁时就写了《白菊花》诗:今岁花开盛,宜栽白玉盆。只缘秋色淡,无处觅霜痕。 在这座朴素自然的故居,在先生面容清癯的塑像前,我的心里,只有虔诚。
随后我便来到了展览大厅,这里陈列了瞿秋白人生历程及英雄事迹。
“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正因为这个理念,先生走上了漫漫革命之路,我与朋友有幸得到工作人员的指引,告诉了我们观看展览的正确顺序,孩童时期的聪颖好学,少年时期的风华正茂,青年时期的成熟睿智,每个时期的瞿秋白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最让我动容的无疑是他英勇就义的时候,年仅36岁的瞿秋白在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神态自若缓步走出囚室,到中山公园凉亭前拍照,留下最后的风采。用毕酒菜,从容走向刑场,沿途唱俄文《国际歌》《红军歌》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到达罗汉岭,选一草坡坐下,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甚好!”饮弹洒血,从容就义。 我们一直生活在安稳的现代,所以根本无从体会那种对于生死毫不在意的酣畅感,他们是为了革命而牺牲,所以纵使有千般对亲人的不舍,也敌不过为祖国献身的大义。
为了加深对瞿秋白的了解,我还看了电影《秋之白华》,看完深深被“秋之白华,秋白之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爱情打动,他们原本各位人妻(夫),但革命的热情让他们相遇,他们会在一起是因为他们虔诚的相信着他们共同的信仰,他们一起为了光明的未来努力。
欣赏杨之华的勇敢,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只会追求内心的梦,在暗夜中飞奔出去送他晚餐,她撩拨被风吹乱的发,在他丝丝入扣的烟雾中轻轻的说那一句“他知道我爱他吗?”
他说:他不敢。但是她敢,于是他也敢了。随后的温柔缱绻,柔光洒进窗棂,他深情印在她手心的“秋之白华”都是她勇敢追求来的幸福。爱一个人,竟然可以如此恬淡的勇敢,如此执著地跟随。她让他学会坚守,她令他感动。
《秋之白华》的电影中,我看到了江南古镇的一波清水,大学校园的漫天黄叶,庄重如苏俄赤都的皑皑白雪,安详如一际苍穹的宁静鸽群??我以为世界会是美好而静谧的,可是隐藏在唯美之下的是瞿秋白英勇无畏投身革命,参加集会,宣传鼓动,从容被捕,凛然就义,是革命的气息,是红色的味道。
最后,瞿秋白在牢里写下了绝笔书,他说:“我留恋什么,我最亲爱的人,我曾经依傍着她度过了这10年的生活,是的,我不能没有依傍,我不会组织自己的生活,我不会做极简单平常的琐事,我一直是依傍着我的亲人,我的唯一亲人,我如何不留恋。”那种悲哀与无助,以及浓浓的不舍感,让我深深感慨。
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他们的爱情最终战胜了那个时代的纷争,成为不朽的传说。 通过对瞿秋白的深入了解,我愈发钦佩他,愣是用文人的肩膀承担起开创新时代的重责,坚定不移的走在发展中国的道路上,纵使头破血流,也绝不放弃!他与杨之华的爱情故事,更是恩爱缱绻,给艰难的革命道路添上一抹别样的风情!
篇三: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
来到常州上学,当然要了解一下常州,而老师又让参观纪念馆,正好一举两得。由于之前参观过烈士陵园,对瞿秋白有了一点了解,但是,参观过瞿秋白纪念馆之后,才了解的更深。 来到门口瞿秋白同志故居,瞿秋白故居几个字特别醒目。走进去,踏着青石板路,院落里种着几株桂花树,错落有致,倍感自然。里面的大堂前,瞿秋白烈士的高大铜像迎面而立,身穿西服,带着眼镜、手握书卷,栩栩如生。身后的墙壁上“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旁边的竖版上“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两行诗文和一句话语,是瞿秋白无私奉献于中国革命事业的挚爱道白,发自肺腑,动心又动情。
即使在挨过党组织的斗,受过国民党的刑,遭受错误的排挤和迫害的逆境中,他依然心怀坦荡、意志坚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纪念馆有《瞿秋白生平事迹展览》,陈列了瞿秋白的照片、文字、实物和雕像。进入黑漆大门的故居,门上方高悬有“城西瞿氏宗祠”的白底篆书匾额。故居展示了瞿秋白一家人当年生活居住的场景。简陋的桌椅床柜家具,具有浓郁生活
气息的陈列,见证了瞿秋白的成长和这个知书达理家庭的付出。
纪念馆显得非常的亮丽光线。在纪念馆里,他的一首《哭母诗》,也令我为之动容。瞿秋白的母亲因家贫,看着这些嗷嗷待哺的孩子,母亲心如刀绞,她在1916年农历初五的晚上自杀了,时年四十。瞿秋白当时在无锡当小学教师,闻讯赶回家奔丧,哭倒在母亲遗体前,写了这首诗。诗有四句:“亲到贫时不算贫,褴衫添得泪痕新;饥寒此日无人管,落上灵前爱子身。”瞿秋白在斧钺交加时,脸不变色心不跳;在敌人的枪口面前,他说“此地甚好”,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但在慈母的遗体前面,他却泪水漣漣,悲痛欲绝。这就是瞿秋白的完美的人格的体现,堪为今人楷模。
这次参观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瞿秋白是不朽的。他是一派浩瀚的大水,在大地的怀抱中终古地流淌着,不息地流淌着;他是喜马拉雅上的珠穆朗玛峰,像高山一般的崇高,一般的雄伟,一般的壮丽,一般的高昂,巍然耸立,永不倒下。他的人格,他的信仰,他的坚定,他的道德,他的文章,他的聪慧,他的希望,将永世长存!瞿秋白纪念馆门前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便是最好的
说明。
瞿秋白的一生,疾病缠身,日常事务繁重,但他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拼命工作,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为人处事的态度,对文学的热爱,对革命的忠诚深深震撼了每一个人,然我们肃然起敬。从五四运动到红军长征,从《晨报》到《新青年》,瞿秋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是瞿秋白毕生奋斗的座右铭,他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寻求中国光明之路的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奋斗的一生。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
我离开瞿秋白纪念馆,想到:人固有一死,有的轻于鸿毛,有的重于泰山。瞿秋白走了,但却活在人民的心中。
瞿秋白,一位永远的伟人!
----江苏理工学院13测控2二师兄
正在阅读:
瞿秋白纪念馆观后感两千字04-01
资产评估多项选择题01-27
2011年青岛科技大学第六届“校长杯”数学建模竞赛试题(B题)09-05
南通市测速路段登记表07-20
小学2月至6月主题中队活动记录(17篇)03-20
那些古诗文中的豁达作文06-26
我国中等职教师资队伍存在问题与对策05-29
初学预算要记住的数据06-10
钢结构表面涂层材料抗风沙冲蚀力学性能研究04-11
-100m阶段平巷施工组织设计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