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钟琴:蒋经国的功过一百年

更新时间:2023-10-16 20: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李钟琴:蒋经国的功过一百年

有的政治家,生前大权在握、唯我独尊,死后却身败名裂、家人不保;有的政治家,生前仿佛是缔造历史的伟人,死后其头上的光环却日渐暗淡;有的政治家,在台上之时风光无限,其实只不过是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而有的政治家,生前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死后其历史作用日益彰显,是当之无愧的历史伟人。蒋经国先生,就是这样一个伟大人物。

按说,蒋经国是靠其父亲才一步一步走上权力顶峰的,并非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创业之君?。在二十世纪蒋家还搞?世袭制?,蒋经国能做个?守成庸主?就不错了,离?历史伟人?相距甚远。而在蒋经国离世十几年之后,他却成了海峡两岸为大多数人所公认的?历史伟人?。马英九在蒋经国逝世十五周年的时候写过一篇追思文章,文中说,?15年来,在‘谁对台湾贡献最大?’的民调中,蒋经国始终高居第一。?台湾《天下》杂志的民调也显示,蒋经国在去世十几年后依然被民众视为?最美的政治人物?之一。

2007年5月14 日,《南方都市报》刊登了记者对蒋经国的儿媳蒋方智怡的专访,蒋方智怡说:?经国先生年轻时就完全推崇民主,他认为,主权是在民的,一切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最大目标。所以,他晚年做那些事情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使台湾步入另外一个更好、更完美的阶段。?中国人有?为长者讳?、?为尊者讳?的传统,而且讲究?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所以政治人物的后代对其先辈的评论,我们只作参考,不可尽信。蒋方智怡女士说蒋经国?年轻时就完全推崇民主?,就很有些靠不住。

1925年10月,16岁的蒋经国赴苏联留学,就读于莫斯科中山大学。用蒋经国后来的话说,他在苏联做?人质?长达十二年。

在苏联的十二年间,正值斯大林执政时期,红色恐怖无处不在。蒋经国在苏联做过苦力,备受磨难,而且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可能是为了自保,他表现得非常激进,大骂蒋介石?叛变革命 ?,公开声明与父亲脱离父子关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国共合作共同抗日,27岁的蒋经国经斯大林批准,得以回国。蒋介石没有计较他在苏联对自己的谩骂,次年便任命他为赣县县长。

在此后十余年的从政生涯中,没听说过蒋经国有什么?推崇民主?的言行。

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戒严长达38年,只鼓励发展经济,严禁人民自由组党,严禁民间办报办刊,人民毫无民主权利,政治改革成为禁区,台湾岛上,万马齐喑。六十年代,蒋经国长期掌控国民党情报系统,崇尚特务政治,这更与民主政治格格不入。蒋经国?年轻时就完全推崇民主?之语,不知从何谈起?

蒋介石去世后,蒋经国仍任?行政院长?,继任?总统?的是?副总统?严家淦。但此时的蒋经国,已经羽翼丰满,牢牢掌握着实权,严家淦有名无实,?总统?宝座已经非蒋经国莫属。

1978年5月20日,年近古稀的蒋经国就任?总统?。 在上任的最初几年里,蒋经国仍延续其父的做法,继续搞?威权政治?,是公认的台湾?政治强人?。掌握了最高权力,那种说一不二、一呼百应的感觉,是令人陶醉的。蒋经国如果沉浸于这种陶醉中,即使治下的台湾经济实现了腾飞,他也只是偏安于台湾一隅的政治侏儒,是政坛上的匆匆过客,充其量也只是一个?守成庸主?,离推动历史发展的伟人不啻相差十万八千里。

在庸才看来,守住前辈留下的?基业?,这是头等大事。无论怎么说,不能做?亡国之君?啊!不能让国民党在我手里倒掉啊!退一万步讲,不能失去已经到手的权力啊!蒋经国在掌权之后,不见得就没有这种想法。其实有这种想法,亦人之常情。

在他?即位?后的七八年间,台湾仍处于?戒严?时期。蒋经国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一方面继续镇压党外运动,禁锢言论,以巩固其?威权政治?。

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在蒋经国时代,关于台湾的前途,大约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条是坚持与大陆?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满足于偏安一隅,将祖国统一大业留给后人去解决;另一条是与大陆合作,接受?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名义上的统一,而他继续在台湾执政。

当然,蒋经国没有也不会走后一条道路,无论大陆如何向他摇晃橄榄枝,他都不予理睬。他仍沿着父亲蒋介石定下的方略,走了第一条道路,?以不变应万变?。

然而,?大贤虎变愚不测?,蒋经国在即将离世的时候,竟勇敢地走上了众人都没想到的一条新路。到了八十年代,蒋经国开始考虑未来的接班人问题和台湾的前途问题。大凡独裁者考虑接班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其次才是自己的忠实追随者。当时台湾人曾猜测,蒋经国的次子蒋孝武有可能成为?蒋家太子?。

蒋经国与结发之妻蒋方良有三个儿子,长子蒋孝文,次子蒋孝武,三子蒋孝勇。长子蒋孝文从小被娇生惯养,是出名的纨绔子弟、不良少年。六十年代,蒋孝文到美国留学,数次交通肇事,被美国驱逐出境。回台湾后,整天歌红酒绿,醉生梦死,并因酒后驾车将一军官轧死。这样一个臭名昭著的浪荡子,怎么能成为未来台湾的主宰呢?

所以,朝野都认为,次子蒋孝武可能是蒋经国着力培养的接班人。因为,蒋经国似乎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二公子的身上,从1976年起便让蒋孝武进入情报部门,之后使其担任多个部门要职,涉足了党务、军特、宣传等重要系统。为了不使兄弟争权,蒋经国没让三子蒋孝勇涉足政界,而是安排他进入商界,成了一

名颇具实力的企业家。

但是,江南事件,却使蒋孝武身败名裂,也使蒋经国的传位计划彻底破产。江南被杀事件,对蒋经国的影响至关重要,实是台湾民主转型的重大契机。作家江南(原名刘宜良)曾是《台湾日报》记者,后以《台湾日报》特派员身份来到美国,并加入美籍。在美国期间,江南开始撰写《蒋经国传》,并在洛杉矶《论坛报》上连载,书中透露了蒋家的不少?秘辛?,令蒋经国恼羞成怒。1984年10月15日,江南在旧金山遭枪杀,此案震惊海内外。美国联邦调查局迅速侦破此案,查出了暗杀江南的三个凶手。石破天惊的是,美国联邦调查局向新闻界披露,有台湾情治人员介入江南命案,蒋经国次子蒋孝武难逃干系。顿时,蒋经国和台湾当局立即陷入了全世界正义舆论的声讨之中,在国际上名声扫地,更加孤立。虽然暗杀江南之事没有证据证明是由蒋经国亲自授意的,但舆论矛头纷纷对准蒋经国及其儿子蒋孝武。

蒋经国之过人之处,在于处乱不惊,并勇于承担责任。他立即下令逮捕?情报局长?汪希苓、?副局长?胡仪敏、?第三处副处长?陈虎门,要求?彻查此案?。1985年1月13日,由?中央社?发布消息,承认?情报局?官员介入?江南命案?。

如果蒋经国继续捂盖子,封锁舆论,只会激起国际社会更强烈的谴责和制裁。他在短时间内公开承认?情报局?官员介入?江南命案?,使得舆论由对他本人的谴责,改为要求他彻查此案,惩办凶手。虽然三个凶手和胡敏仪、陈虎门等人经审判皆被判刑,但舆论揪住蒋孝武不放,蒋经国无奈之下,只好将蒋孝武?流放 ?到新加坡任?商务代表?,蒋孝武从此淡出政坛。

此事对蒋经国打击极大。据其身边的人回忆,蒋经国一见到蒋孝武就摔东西,骂之为?蠢货?。?江南命案?之后,蒋家子弟名声扫地,蒋经国这才彻底打消了让儿子接班的企图。

据《蒋家父子的家庭生活》一文披露,蒋介石在位时,为了

防止蒋纬国与蒋经国争位子,一直让蒋纬国坐冷板凳。蒋经国?即位?后,蒋纬国仍受其兄压制。蒋经国晚年健康恶化,问蒋纬国:?怎么,你来接班吧!?蒋纬国回答:?太晚了,我什么班底都没有,怎么接!?

这段兄弟之间的对话,外人是如何知道的?其真实性大可存疑。但可以确定无疑的是,江南命案之后,蒋经国开始重新考虑身后问题和台湾的未来了。

1985年8月16日,就在?江南命案?处理完之后,蒋经国在接受美国《时代》杂志专访时,特别声明:?台湾领袖将依法选举产生,从未考虑由蒋家人士继任。?

蒋经国在?威权政治?时代,并不想放弃国民党一党专制,并不想放开言路,并不想从上到下地搞普选,总之,并不想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政治制度。为了赢得人民的支持,他热衷于大做?亲民秀?。据李敖《论定蒋经国》一文统计,蒋经国从1978年到1981年的四年间,下乡197次,?与民同乐?155天。视察一条建设中的公路,竟进山21次。1980年永安发生矿难,蒋经国挨家挨户前去慰问,可谓?一生劳瘁?、?力疾为公?。

其实这只是?为政的小道而非大道?。作为一个政权的首脑,与其到难民家中流下几滴眼泪,不如将精力和时间花在如何改良制度上,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观察蒋经国此时的所做所为,充其量只是一个?守成庸主?的形象,与大政治家无缘,更与伟人无缘。而江南命案的发生,使蒋经国认识到,他在当代的名誉声望,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因江南命案而受到毁灭性的破坏,不仅连?守成庸主?的地位也丢了,弄不好还会被后世戴上一顶?独裁暴君?的帽子,在历史上甚至会沦为一个阴险小人的角色。

而且,他数十年的?亲民秀?,他的接班人计划,也随着暗杀江南的枪声彻底破产了。

他一定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

蒋经国早年有在上海整治金融秩序、?打老虎?的经历,他对国民党的贪腐和黑暗应该有深刻认识。而且,国民党一党专政之时,党内的政治斗争比多党制国家党派间的斗争更残酷、更血腥。所以,他到了晚年,在传位于子的努力破灭之后,可能认识到,与其将权力交给国民党内的某个人,还不如还权于民,让人民自己去选择领导人。

人在没得到权力之时,是非常希望得到权力;但他一旦掌握了权力,便热衷于巩固权力、享用权力,极力剥夺别人的权利。

蒋经国是聪明人,他非常明白专制制度的弊端,也非常明白民主制度的好处。蒋氏父子是亲美的,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不可能不对他们形成影响。所以说,蒋氏父子与一般的独裁者又有所区别。有人曾说,蒋介石是?独裁无胆,民主无量?。蒋经国也是?独裁无胆?,有别于其父的是,他?民主有量?。

蒋氏父子经营台湾,一个极易被人忽略然而又极为重要的措施,是?封闭‘中央’,开放地方?,即蒋氏父子掌握最高权力不动摇,但允许在基层搞民主选举。这一举措,极大激活了地方的民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地方官员只对上级负责不对人民负责的恶政,同时,也使民众进一步发展民主制度的诉求日益高涨。进入七十年代,台湾的民主运动此起彼伏,对蒋氏父子的独裁统治形成了有力的挑战。1977年的《美丽岛》事件,虽然被蒋经国镇压下去,但蒋经国已经不敢对施明德等民主人士大开杀戒了,他要求法院?不得判任何人死刑?。

美国人也不喜欢蒋氏父子搞专制,对其日益疏远,最终与之断绝关系。所以在江南命案调查中,美国人对蒋家一点情面也不留。美国人的态度,也对蒋经国造成了强大的压力。

在蒋经国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之时,他毅然决定还权于民,让人民来选择他的接班人。

江南事件一年之后,1986年3月,蒋经国下令成立?政治革新小组?,开始研究政治体制改革问题。当年9月,蒋经国表示将要解除实行38年的解严令,并开放党禁,开放报禁。此言一出,令台湾民众如久旱之逢甘霖。那些多年来坚持不懈为争取民主权利而斗争的人士,迫不及待地于9月28日在台北圆山饭店集会,宣布成立民主进步党,即后来用选票打败国民党成为台湾执政党的?民进党?。

这可吓坏了那些满脑子专制思维的国民党大员,情治部门的负责人还向蒋经国呈上了一份抓人名单。但蒋经国没有批准,他对幕僚们说:?使用权力容易,难就难在晓得什么时候不去用它。?

10月10日,蒋经国在庆祝?双十节?大会上发表讲话,表示要对历史、对十亿同胞、对全体华侨有个交待。随后指示立法院对?人民团体组织法?、?选举罢免法?、?国家安全法?进行修订,尽快完成立法程序,开启台湾民主宪政之门。

次年7月15日,台澎金马地区长达38年的?戒严?宣布解除,人民可以自由组党、自由办报办刊,台湾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蒋经国也由此而完成了由独夫到伟人的跨越。

马英九在纪念蒋经国逝世十五周年的文章中回忆说:?当年(1987年)的12月25日,经国先生坐着轮椅出席在台北中山堂举行的行宪纪念日大会,当时民进党籍‘国大’代表在台下高举白布条抗议、鼓噪,经国先生不以为意,先向代表们简短致意,然后由‘国大’何宜武秘书长在喧哗声中宣读‘总统’讲词,重申民主改革的决心。经国先生离开会场前,特别转头深深看了看鼓噪的人群一眼。当时经国先生的表情和现场情境,让英九留下永难忘怀的印象。?

半个月后,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突然吐血,油尽灯枯,与世长辞。

什么是伟人?笔者以为,伟人不是毫无私欲毫无缺点的完

人,不是影响巨大粉丝众多的强人,不是一人雄起万众雌伏的独夫,更不是搞得举国若狂民不聊生的祸害。真正的伟人,必有定国安民之业,有泽被后世之功。美利坚因为有了华盛顿,才顺利走上了民主宪政之路,在短短二百年间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华盛顿才是名副其实的伟人。

蒋经国身上有许多优良品质,如知人善任、廉洁奉公、勤政爱民、平易近人、宽容大度,等等。张学良曾赞叹道:?蒋经国这个人好厉害……到台湾后,要不是蒋经国,蒋介石就没有了。? 但是,蒋经国搞过特务政治,镇压过民主运动,搞了几十年的独裁,有情人(用现在的话说是包过?二奶?),有私生子……但这些劣迹,相比于他对台湾民主进程所做出的贡献,已经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蒋经国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敢想敢做,有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更有定国安民的能力。

若是政治侏儒,在改革之前,一定担心会不会遭到党内势力的反对,一定担心放开党禁报禁之后会不会导致天下大乱,一定担心会不会丢掉政权,一定担心会不会就此亡党……这些责任实在是太重大了,若不是有心胸、有担当的伟人,谁敢冒此政治风险?

果然,国民党内有许多人向蒋经国提出质疑,国民党大佬、?国策顾问?沈昌焕跑来提醒蒋经国:?这样做,国民党将来可能失去政权的!?

蒋经国却淡淡地回答:?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 这才是真正的?天下为公?!

国民党后来在台湾失去了政权,与蒋经国放开党禁报禁肯定是有关系的,但归根结蒂,还是缘于国民党失去了人民的支持。蒋经国抛弃了一个失去民心的党派,他本人却成了人心所向的伟人。

常听到有人说蒋经国选错了接班人,李登辉是个?台独分子?。正是蒋经国的错误,使得台湾与祖国大陆渐行渐远。

其实没有任何资料表明蒋经国意欲让李登辉接班。 如果蒋经国有意让李登辉接班,那么他晚年何必开启政治改革的大门?何必责成?立法机关?修改?选举罢免法??如果不是因为蒋经国在任上去世,可以确定的是,下任?总统?,必是由民选产生。李登辉可以竞选,但不见得一定会当选。由于蒋经国突然去世,李登辉才在没有经过选举程序的情况下以?副总统?身份继任?总统?。

不过,民主宪政之门已经由蒋经国打开,台湾已经走上了民主的不归之路。这就如大陆的改革开放之门经邓小平打开之后,已经没有谁能使中国再走闭关锁国的回头路一样。

时势造英雄。英雄同样也造时势。

狗熊与英雄,庸才与雄才,小人与伟人,有时只有一步之遥。但是,狗熊之所以是狗熊,庸才之所以是庸才,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就在于他畏首畏尾,患得患失,错失历史机遇,始终没有勇气跨出这一步。

李敖在《论定蒋经国》一文中写道:?蒋经国说:‘最近我看到历史上有一位成功的伟人说过一句话,他说:?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人们赞扬我??这一句话有着深刻的意义,不错,时常被别人赞扬,歌功颂德,并不就是你的成功。’——现在,在一片‘别人赞扬,歌功颂德’声中,蒋经国死而有知,真该知道他做错什么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人们赞扬我??我不知道这句话到底是哪个伟人说出来的,我猜想?伟人?说这话的时候,正是他大权在握、取得?成功 ?的时候。一个人在掌权的时候,听到的一定全是赞扬声。只听到赞扬之语,听不到反对之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这说明很有问题,所以?伟人?才自我追问:?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事情?? 蒋经国进而

说:“时常被别人赞扬,歌功颂德,并不就是你的成功。”在大权独揽的情况下,得到下面一片赞扬之声,这算什么成功呢?只能说明在威权政治的高压之下,人们不敢畅所欲言。认识到这一点,说明蒋经国保持了一个大政治家的清醒头脑,他晚年一跃成为伟人,可见也非偶然。李敖却仅从字面上来解释,反而显出其浅薄与刻薄。李敖还认为:?蒋经国辣手摧花四十年,最后死前几个月才来了一点怜香惜玉的噱头,我们岂可轻予认定??蒋经国?辣手摧花四十年?固然应该谴责,但他晚年?怜香惜玉?,并由此带来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当然应该予以认定。佛家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者,其经国先生之谓乎?(本文来源:中国网 )。

蒋经国:台湾民主转型的推手

再多的客观规律,再多的大势所趋,历史终究还得由人来创造——无论后人如何评价蒋经国在整个台湾民主转型中的所扮演的角色,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没有蒋经国,台湾的民主转型,会变得更加复杂、艰难和前途莫测。

有人讲蒋经国是主动在顺应自由民主的时代大潮;也有人讲这种顺势而为其实是被动性质。但通观其在台湾主政的20余年,?主动?与?被动?其实都是伪命题,蒋经国本身,就是这自由民主大潮的一部分。

以?民本?为基本政治信仰

一个威权领袖的政治信仰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威权统治的实质。蒋经国自然也不例外。他早年所受的家教,是父亲所信奉的传统儒家经典;青年时代一度长期滞留苏联,深受共产主义影响;回国后又接受其父为其量身打造的?思想改造?。1956年,蒋经国在《我所受的庭训》中,如此回忆父亲早年对

自己的家教:

?父亲指示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文正公家书,也甚为重视。后来又叫我看王阳明全集等等。民国十一年,父亲要到福建去的前一天,还写信告诉我说:‘孟子须熟理重读,论语亦要请王先生讲解一遍,你再自习,总要以彻底明白书中的意义为止。你于中文如能懂一部四书的意义,又能熟读一册左孟庄骚菁华.则以后作文就能自在了。每篇总要读三百遍,那就不会忘记了。’?

?不久又来信叮咛地说:‘孟子文章之好,异乎他书,你如将来要做好文章,必须熟读孟子。’?

?父亲所以特别提示我要熟读孟子,不但要我学会他的笔调,能做好文章:同时更教我从思想上注重下列的几段文字:

?(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町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三) 天之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956年的蒋经国,已经能够充分理解父亲交待自己特别注重的那些文字的深刻思想内涵,他如此解释:

?这里第一段的意思是指出:一个革命救国的远景和蓝图。也就是说,我们从事革命工作的目的,一切要为着人民安乐和国家富强,力求达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境地。第二段指出行己立身,不可自暴自弃,定要居仁由义。第三段指出革命事业及人格的完成,并非一蹴而就:必须经过许多艰难困苦的环境。和各种难堪和不可忍受的磨折;甚至遭人污辱毁谤,亦当逆来顺受,然后可以达到。……古人说:‘能受天磨方铁汉,不遭人忌是庸才。’确为经验有得之言。?

在同一篇文章里,他还回忆起自己从苏联回国后,父亲对自己的?思想改造?:

?父亲因为我童年就已出国,而在外国时间又太久,怕我对于中国固有的道德哲学与建国精神,没有深切理解;所以又特别指示我研读国父遗教。民国二十六年五月十二日来信说: ?你以后看书,应多注重中国固有道德,建国精神与其哲学。孙文学说一书,实为中国哲学之基础:而三民主义则为中国哲学之具体表现,译文决不能彻底阐明其精神。俄文译本更将其中之精华舍弃未译,故你应将孙文学说看完二遍之后,即看三民主义中民族、民生与民权各讲之原书全文:并应将其心得批评之点摘记另录,

以备呈阅。民生主义中,批评马克思主义各节,尤为重要;应切实用客观态度,悉心研究看完。主义之后,再看军人精神教育一书,亦在中山全书之中;如能了解以上各书,则中国之政治、社会、经济与哲学,皆可得其基础矣。?

蒋介石的努力显然没有白费。这位宋明儒学的信徒,最终也把自己的接班人培养成了一个儒家?民本政治?的信仰者。宋楚瑜曾多年后还能回忆起蒋经国对自己说过的一番话:?政府不要跟民众斤斤计较?。这话背后不见得有?民主?,但很显然有?民本?。 1950年代,台湾修筑中部横贯公路,蒋经国深入一线,与筑路工人同吃同住,同在水龙头上喝生水,同在工棚里啃馒头;年近古稀仍下到台湾各处穷乡僻壤里去探求民隐,像寻常老农一般脱鞋涉水,像寻常路人一般直接在路边小饭馆买盒饭吃……这背后也不见得有?民主?,但很显然有?民本?。

创造?均富?奇迹的社会主义者

蒋介石对蒋经国的?思想改造?是成功的;但再成功的?思想改造?,也无法消磨掉所有曾经的?共产主义?痕迹。30年代蒋经国在赣南的实验,仍带有明显的苏联色彩;到台湾后所启动的?十大建设?,更有明显的苏联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计划经济色彩。蒋经国早已不是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但以?平等均富?为主旨的?社会主义?,显然与他的?民本?政治信仰,已完全重合在了一起。

宋楚瑜多年后曾如此回忆蒋经国政治理念里的?社会主义?因素:

?经国先生一直记得上海打老虎的经验,那是他一生难忘的痛苦教训。他经常强调:‘改革要两面作战,比革命还难得多。’他亲自向我说过,当年上海报纸一涨价,就代表物价堤防破了,

随之物价飞涨,根本挡不住。所以他主政期间,对民生基本物价的稳定,特别是米价、油价,非常重视。

?在台湾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他一直很广泛地倾听各方意见,维持着发展与稳定间的平衡,小心拿捏其中的分寸。经国先生笃信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坚守着民生主义均富的理想,所以一方面开放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却不准民生必要的物资掌握在财团手中,水、电、油、交通、金融、烟酒等,均透过国营事业严格控制价格。

?经国先生很清楚,谷贱伤农,谷贵伤民,所以他透过‘稻米保证收购价格’来保障农民收入,同时用农产品平准基金等措施,因应国际粮价波动,平抑岛内粮食价格。

?中国征了几千年的田赋,也在经国先生‘行政院长’任内停征,用以照顾农民。国际油价波动,台湾什么油都可以涨,渔业用油、农业用电不准随便涨。台湾什么烟酒都可以涨,基层在抽的‘新乐园’牌香烟不准涨;原住民深山取暖、家家煮菜要用的米酒不准涨,但高价位的烟酒可以多涨一些,用来贴补中低收入者,并维持稳定民生物价。这不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

?我要藉此澄清一个观念,外界谈‘台湾经济奇迹’多半只讲经济成长这部分。但真正的 ‘奇迹’,是既能经济成长,同时又让人人赚到钱、注意到‘均富’。从1972年经国先生担任‘行政院长’,到1988年过世,台湾的人均所得从482美元成长到5829美元。但同时间,最高所得五分之一家庭与最低所得五分之一家庭的收入差距,仅从4.49倍微调到4.85倍。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同时让人均所得成长12倍,但贫富差距却能限缩于8%。这代表着经济成长的果实是由全民共享的,财富不是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这更是‘均富’理念的彻底实践。

?经国先生所主导的这一段台湾经验,至今仍被台湾人民津

津乐道。‘台湾钱,淹脚目’这句俗谚,便在形容当时台湾的普遍富有。你可以称之为‘台湾特色的资本主义’,但也不妨就视为另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台湾民主转型的引路者和护航者

一个以?民本?为政治信仰的温和的威权统治者,一个崇奉?均富?的社会主义者,当然不会逆民主自由大潮而行;更何况,蒋经国本身,就是这民主自由大潮的一部分。

1950年代台湾的?基层自治?,党外力量在参与选举时总不免受到体制内的种种刁难。著名党外人士高玉树1954年第一次竞选台北市长时,国民党轻敌,不认为他够份量,因此允许自由选举,诚实计票。让国民党大吃一惊的是,他竟然干净利落赢得多数票。国民党中央党部及警备总部本来想宣布选举无效,可是美国?大使馆?已经报告高玉树赢了。蒋介石调阅了他的背景资料,最后说服蒋介石批准这次选举结果的人,则是蒋经国。

同样也是蒋经国,在1969年批准了?基层自治?选举中,可以实行演讲制度,候选人被允许通过演讲来阐述解释自己的政策。由此开启了一条独特的台湾民主转型路径:?自由先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蒋经国是台湾民主转型的引路者,台湾此后20年的转型路径,始终没有脱离?自由先行?这样一个基本思路。

引路者之外,蒋经国更是台湾民主转型的护航者。他的这个身份,宋楚瑜描述得最为贴切:

?在政治改革的过程中,经国先生对我讲过:‘这事急不得,也缓不得,我有我的步骤,不可以让台湾人心浮动。’我相信,如果再多给经国先生一点时间,他会一边推动警总人力转型与现代警察的训练,一边加强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抓紧改革的方向盘跟油门,让台湾过渡到民主的过程中民众与文官系统,都先经历更好的训练,拥有相当的经验,充填了足够的认识,培养了

良好的习惯与价值,在保有良好体质与稳定社会的状况下,平稳过渡。 很可惜的是,经国先生走得早了点,台湾在尚未完全准备好的状况下,直接用跳跃的方式进入了民主化进程。不是不可以,也几乎很难挡,但确实一路走得很辛苦。接下来十年,我们花了相当的力气去适应和解决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内耗,虽说这是民主必经的阵痛,但这段历程的成本也的确不低。经国先生时代,政治革新方案最难处理的就是‘国会’改造、资深民代退职,我后来接任国民党秘书长,一一走访资深民代,婉言劝退并建立机制,一方面不能搞法理台独,一方面又要推动落实台湾本土民主。在过程中,借由我从经国先生处学到不少终生受用的处世准则,而这些准则让台湾社会和平稳健地完成了台湾民主史中不流血的‘宁静革命’。?

蒋经国从苏联回来后与父亲蒋介石的合影。

1960年代,蒋经国和黄杰同赴金门巡视。黄杰曾任警备总司令,蒋经国被民间称作?党政军特?一把抓,两人关系密切。台湾的?白色恐怖?,主要是从1949到1954五年期间。黄杰是1958年担任警备总司令。

1960年代,蒋经国在乡村视察。

上世纪70年代末,宋楚瑜与蒋经国的合影。宋楚瑜于1964年政治大学外交系毕业,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国际关系硕士学位,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乔治城大学获政治学博士学位。留美期间适逢蒋经国新任?行政院长?,希能选用一位英文秘书,蒋经国将此任务交给钱复,还特别交待,最好找年轻人。

台湾1946-1986台湾的民主转型,是一条?自由先行?的特殊途径。50年代的?基层自治?,给予了台湾民众有限度(维持国民党的?全国性?)的政治自由;同时期开启的对私营经济的扶植,则开启了与大陆迥然相异的经济自由。这两大自由先行之后,距离和平抵达1986年的开放党禁、报禁、开放言论自由,

就只欠缺一个真正能掌控局势的开明领袖了。

?今天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不应该再有什么?蒋经国时代? 1978年5月20日,蒋经国出任第六届?总统?。就职的当天下午,即对外发布三点?指示?:第一,今后不希望再有?蒋经国时代?这一类名词出现在报纸杂志上。?今天是一个民主的时代,不应再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如果真有时代的话,只有群众的时代,而没有个人的时代?。第二,今后不希望称呼他为?领袖?。?个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党员,一个普通的国民,只愿以党员与国民的身份,与全体同志及全国同胞一起共同奋斗?。第三,今后不希望有?万岁?的口号出现。?只有国家民族的万岁,只有三民主义及国民党的万岁,没有个人的万岁?。

蒋家人?不能也不会去竞选下一任总统?,国民党?不能也不会?搞军政府

在1985年的国民大会行宪纪念日庆祝大会上,蒋经国有一个公开的声明,其内容是:其家人?不能也不会去竞选下一任总统?;国民党?不能也不会?以实施军政府的方式来统治国家。次年,被外界揣测得最厉害的所谓接班人蒋孝武被外放新加坡,以示其不传子的决心。随即又在国民党第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将?军系中常委?缩减到四人,这是蒋氏父子统治以来,名额最少的一次。四人当中,袁守谦和高魁元早已不再统兵;实际掌握军权的国防部长宋长志和参谋总长郝柏村,其在?中常委?中的排名,则从上一届的第十四、十五名,降为第十七、十八名。蒋经国显然希望以这样一种人事安排和名次调整,来宣示未来的台湾,绝没有出现军政府的可能性。

?先选择最重要的来做,而且要快做,不要拖?

1986年的4月,蒋经国指定国民党中常委严家淦、谢东闵、

李登辉、谷正纲、黄少谷、俞国华、倪文亚、袁守谦、沈昌焕、李焕、邱创焕、吴伯雄十二人组成专门研究和平民主转型的?革新小组?。蒋经国要求他们:?先选择最重要的来做,而且要快做,不要拖。?

5月,蒋经国又发出指示,让国民党体制内人士主动与清、康宁祥、谢长廷等?党外公共政策研究会?人士进行沟通。这是国民党承认?党外?势力组织化的开始,此后,国民党对?党外?的政策,明显地转向以沟通为主,而不再是压制。

当改革遭遇掣肘迟迟不能有大的进展时,蒋经国果断启用了新的改革旗手李焕,在跟李焕的长谈中,蒋经国明确地表示自己对改革行动遭到掣肘迟迟不发动,已经失去耐心,他将自己设想的三个改革目标交待给李焕(据陶涵《蒋经国传》):

第一,国民党需要彻底改造才能在完全公开的政治制度里竞争。他说:?如果我们不重振国民党活力,人民会抛弃党,甚至党员都会流失。?——这一条,其实早在六十年代,蒋经国就已经开始着手了,国民党从大陆来台时,是一个带有强烈的列宁式色彩的政党,这种政党,很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的民主政治生活,只能在专制或者威权环境下生存。自六十年代开始,蒋经国已开始了对国民党本身的年轻化、现代化的改造,到80年代,这种改造已经相当有效,大部分国民党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都是通过竞争选举上来的,而不是依赖威权体制的赐予。

第二,推动?全面政治民主?,也就是取消?戒严?、允许民众自由组党?、国会?全面改选、解除?报禁?。——取消?戒严?,实际上就意味着政府需要回归到宪法层面去施政,也就意

味着四六宪法所规定的组党自由、言论自由等等,都将重新启动。

第三,?两岸统一?。这是他最明确、最强烈的一点,显示他见到在可预见的未来,甚至在他阖目之前的有限时间内,有必要、也有机会获致名义上的统一。他说:?我们必须采取主动,踏上统一之路。台湾和大陆终究必须统一。两岸若不统一,台湾恐怕将越来越难独立存在。?——对这个问题,蒋孝勇晚年有一段澄清的论述:

?他强调,父亲辞世之前,实际上已通盘检讨了大陆关系及整体施政,并且已有相当雏型,‘这包括两岸统一在内,父亲是绝对不会放弃这件事的。’至于这几年有人表示曾担任过密使,为两岸领导人传过话一事,蒋孝勇表示据他所知,曾经表态过,但没有正式接触。在台湾,两蒋主政近四十年。蒋经国于一九八七年,也就是他在世最后一年的七月间,邀约地方父老茶叙时感慨地说,他在台湾住了将近四十年,已经是台湾人了。蒋经国当时希望,大家‘超越一切地域、派系、小我利益之上,开阔心胸,把眼光放到大陆’。蒋孝勇说,他父亲讲‘我已经是台湾人’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除了认同台湾之外,更希望在台湾的人民,了解自己也是中国人’,后来却被断章取义。宁静革命,在蒋孝勇的心目中,早在他父亲辞世之前就展开了。他强调,除了人事布局尚未完成之外,蒋经国的一连串民主改革措施,为台湾社会日后的安定祥和开创了先机。?(引自《蒋孝勇的最后告白》,蒋孝勇口述,王力行,汪士淳整理)

?大陆人民有权选择是要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其他政党来主持政府?

李焕在1987年10月,以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的身份,公开宣布国民党的政策不再是寻求在大陆取代中国共产党,而是推

动?政治改革、言论自由和经济自由化?,国民党内的保守派的愤怒因此一度达到了巅峰。蒋经国却向那些来到七海新村向自己抱怨的党内大老们表示:?大陆人民有权选择是要共产党、国民党,还是其他政党来主持政府。?

承认大陆人民拥有选择自由,也就给了国民党更大的转型自由。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

1986年9月28日,135个反对派人物在台北市圆山大饭店集会,组建起了?民主进步党?,并一致通过民进党党纲,主张台湾人民有?自决?权。

?副官闻讯,跑进蒋经国卧室向他报告,他点点头,没有回应,过了半小时才交代副官通知几位核心高级官员到官邸开会。党政军要员迅速赶到七海新村接待室。蒋经国坐在轮椅上出现,开口就说:‘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接下来又讲了几分钟这类有哲学意味的话。他说,国民党过去‘太骄傲、太自负’,现在起,不能再跟从前一样。虽然警备总部已准备一份抓人名单,蒋经国却说:‘抓人解决不了问题……政府应该避免冲突,保持镇定。’他指示‘行政院新闻局’起草一份公开声明说,组织新政党的问题已在研究中,尚待做出决定,目前的政策不变:亦即没有所谓合法的反对党。因此‘政府’在此时并不承认民进党。他又说,国民党中常会应加快研究政治革新,公布一个时间表,让民众了解党的改革方向。?(据陶涵《蒋经国传》)——不承认,不镇压,这实际上等于已经默认了党禁的解除,所差的,不过是一道正规的手续而已。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潮流也在变?,这样的讲话,在1986年前后频繁地出现在蒋经国口中,他还说过:国民党?必须以新的观念,新的做法,在民主宪政体制的基础上,推动革新措施?,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与时代潮流相结合,才能与民众永远在一

党主席的马英九再度前往,代表全党向在场者深深地鞠躬,深深地致歉。

被称作英魂的左翼受难者的亡灵,在马场町受到了最大礼遇。只有生命,没有敌人。只有人道,没有仇恨。这就是今天马场町所达到的精神高度。这高度超越了政治、超越了意识形态。人们往往称道美国南北战争的宽容和人道,李将军等南军将士战后都受到善待,居然没有推出一个战犯,没有一兵一卒遭到清算和迫害。南方人民还可以用凯旋者才可能获得的仪式隆重欢迎李将军,用鲜花,甚至是礼炮。人们普遍认为,这就是普世人权,这就是现代文明。这说法当然没有错,但是现在,我们可以说的何止这些,我们还可以说,美国能做到的,我们华人社会也可以做到,我们华人社会也可以兑现普世人权、兑现现代文明,马场町就是这方面一个最生动的例证。

到台北的第二天,我一早赶到马场町。让我惊讶的是,马场町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凝重,阴沉。大片大片草坪绿到醉人;新店溪水温婉活泼;两岸到处是密密的苇丛,不知名的鸟儿在芦苇中鸣叫,一起一落地彼此唱和。最吸引我眼球的,则是沿着新店溪延伸的悠长的绿道,有老人牵手散步,有情侣在路边留影,有年轻人骑着单车飞奔。那么的和平安详,那么的青春飞扬,哪有一丝一毫凄风苦雨。

但越是如此,广场中央的土丘就越是显得突兀,越是容易引发好奇和追问。

土丘表面,也已经长满了青草。让人难以想象,土丘所掩埋的那一层层的血迹——据说,每枪杀一批人,都会留下一滩血,然后就会用土盖掉。被枪杀的人越来越多,土越堆越高,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土丘。

土丘正面,有一个浅浅的大理石碑。是谓?马场町河滨公园纪念丘?。碑文一律烫金,显得高贵肃穆:

碑文云:

1950年代为追求社会正义及政治改革之热血志士,在戒严时期被逮捕,并在这马场町土丘一带枪决死亡。

现为追思死者并纪念这历史事迹,特为保存马场町刑场土丘,追悼千万个在台湾牺牲的英魂,并供后来者凭吊及瞻仰。 ?为追求社会正义及政治改革之热血志士?,这就是台湾社会对当年中共地下工作者和左翼人士的定位。这不是对一批人的定位,而是对所有反叛者、异端者的定位。就此来说,台湾社会对反叛和异端的容纳程度,已经不在欧美之下。而对反叛和异端的容纳程度,显然最能代表一个社会的自由、人道和文明的水平。

黑洞二二八

马场町之后的第二个行程,是参观?国家228纪念馆?。

纪念馆设于市中心泉州街與南海路的交叉路口,原址是1931年落成的两层砖楼的?台湾教育会馆?,历届?台湾美术展览会?均在此举办,堪称日治时期台湾美术界的盛会。1945年台湾光复后,借用教育会馆作省参议会办公场所,二二八期间,台湾省参议会牺牲惨重,教育会馆因此成为二二八的历史见证。1959年,美国新闻处迁入,这里又升级为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潮的传播中心,台湾现代化的重要推手;1979年,因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美国新闻处易名为美国文化中心,总算实至名归。 2006年7月,教育会馆被核定为「二二八国家纪念馆」馆址;2011年2月28日开馆营运。我去那天是3月27号,刚好

营运一年。纪念馆外墙上,正挂着周年纪念活动的大幅广告,即?二二八人权影展?的广告,包括《伤痕228》、《228母亲》、《天马茶房》、《再见曼德拉》、《寻找太平轮》、《牵阮的手》、《飞越高墙的声援信》在内总共26部人权纪录片,赫然在列;可谓声势浩大。赞助单位为台湾?内政部?,亦可见其规格之高。 跨入一楼门厅,最招眼的是百合花,墙沿百合花怒放,廊柱百合花环绕;各处指示牌,画的也是百合花。百合花简直成了展馆的标志物,烘托出整个展馆的主调:宁静、优雅而忧伤。门厅挂的大屏幕液晶电视,反复播放各种悼念仪式,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台湾前?总统?陈水扁的默哀镜头。下图是二二八平反后台湾历届?总统?凭吊亡魂的现场图片,无论他们各自的政治立场如何,其真诚是不用怀疑的,颇令人动容。

纪念馆一楼的去处,主要是多功能展演厅,很多重要的追悼仪式都在这里举行。二楼为受难者主题展室和特展室。主题展室一幅铭牌引起我的注意,它说的,正好是我想说的:

历史曾经幽暗难明/恐惧亦曾深深笼罩/但民主为光源/照进尘封的档案/揭露真相/铭刻历史

可能因为当天是工作日,台湾人都要上班,陆客则对二二八纪念馆没太大兴趣,所以整个展馆静悄悄的,几乎就我一个游人。我静静的走,静静的听,展室四围挂满巨幅画像,受难者栩栩如生地环视着我,我仿佛在他们中间穿行,在跟他们的灵魂对话。 作为一个曾经的历史研究者,对二二八的前世今生,当然不会陌生。但尽管如此,亲历二二八纪念馆,还是让我大开眼界,收获了很多闻所未闻。

印象中的二二八之变,跟当今的?突尼斯革命?差不多,都是街头小贩遭遇国家暴力,然后群情激愤,官逼民反。只不过?突尼斯革命?成功了,二二八失败了。但二二八纪念馆披露的史料告诉我,这只是历史的一面。历史的另一面是,二二八同时也是

一次流产的政治变革。

变革的动力来自台湾民众。一方面,国民党统治腐败无能,?劫收?狂潮席卷全岛,社会经济状况急剧恶化。到底恶化到何等程度?举一个例就够了:国民党接收后,台湾刑事发案率一年内剧增26倍之巨。深受其害的台湾民众,怎么可能不大失所望?另一方面,国民党接收台湾后,对本地人公然歧视和排斥。《行政院二二八研究报告》对此论述颇详:

就政治上言,日据时期台人无论在行政上、专业上及技术上均难获公平地位。台湾光复,不少台人抱有幻想,认为此后应可自治,当时有些知识分子以为台湾光复后将由台人治理台湾,他们甚至以为谢春木可为省主席,其余有声望之台人均可领导台湾。

台湾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因此空前高涨。1945年4月15日台湾首届参议员选举,30个席位,角逐者竟多达1180名。他们以为?祖国?真的把他们当自家人,事实却很快击碎他们的一厢情愿。陈仪长官公署9个重要处会18位正副处长中,只有一个副处长是台人,县市长中只有3个是台人。台湾其他官营机构,台人甚至欲求小小主管而不可得。更令台人尤其台湾知识分子深感羞辱的是,国民党接收后,立即宣布国语为唯一通用语言,取缔日语。原来习用日语的绝大多数台人尤其台湾知识分子,几乎一夜之间沦为文盲,个人上升通道随之中断。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实施后,台籍政治精英会力主县市长直选,推行地方自治。他们无非是想突破政治垄断,为个人、也为所有台湾父老争取更多公平发展的机会。

有这样普遍的社会心理做基础,228事件自不难迅速转向,从最初的民众暴动,迅速转向政治变革。民众自治机关?处臵委员会?公布的?三十二条要求?,政治方面的第一条,即为?制

定省自治法,为本省政治最高规范?。 另有如下要求:

县市长直选,县市参议员同时改选; 除警察机关之外,不得逮捕人犯; 宪兵除军队之犯人外,不得逮捕人犯;

起。?

这个以?民本?为基本政治信仰的?社会主义者?,其实也是不断变化的潮流中的一部分。他已经很明白,仅仅从?民本?出发?爱民如子?,已经不再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了;这个时代的民众,早已不再满足于做?被爱?的?子民?,他们已经觉醒,他们已懂得?自爱?,他们不再需要一个政府或者一个党来做自己的?保姆?,他们希望自己成为政府本身,他们要自己治理自己。这是?民本?与?民主?的大区别。蒋经国很清晰地看到了这种区别。所以,他在解除党禁的那一刻说:

?世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但世上必然有?与民众永远在一起?的政党。

我们用了六个专题来解读台湾的民主转型。但很显然,我们没有也不可能穷尽台湾民主转型带给我们的所有历史经验。但在这个小系列完结之际,编辑还想着重强调这么一点:台湾民主转型的开启者,不仅仅是?美丽岛?一类的党外反对派,也不仅仅是?自由中国?一类的体制内反对派,更应该包括国民党政权自身——蒋氏父子的独裁,从来都不是某种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独裁,也从来都不是某种利益集团意义上的独裁,它仅仅是一种基于现实政治需要(反攻大陆)的独裁,这种独裁最重要的目的有二:1、防止政权丧失?全国性?而迅速台湾化;2、保持足够的组织动员能力以便?反攻大陆?。正因为国民党在台湾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独裁政权——没有意识形态包袱,所以它能够实现本党的?去列宁化?;没有蜕变成特殊利益集团,所以能够开启一条?自由先行?的独特民主转型之路。国民党,既是台湾民主转型的障碍,也是台湾民主转型的推力

笑蜀:我的台湾转型之旅发布时间:2012-07-20 12:53 作者:笑蜀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8567次

两蒋时代的国家暴力,以及国家暴力制造的种种苦难,于今天的台湾人来说,可能只是故事而已。但从我们大陆人的眼光来看,决不只是故事。仇恨,仇恨引发的邪恶,尤其仇恨引发的国家暴力,这些问题到底如何面对,在台湾可能不是坎,但在大陆,将来一定是坎白云在风中轻轻飘散,倾斜的大地一点点露出真容。蜿蜒的河流,绿油油的稻田,沉静的村庄,机翼下的一切都那么清澈。

桃园机场,到了。

身边的乘客躁动起来,他们大多戴着同样制式的太阳帽,听口音,显然是来自广东沿海的旅行团,黢黑的脸上写满好奇。我一样按捺不住好奇,飞机刚停稳,就紧随人流涌向舱门。 舱门阳光灿烂。传说中的台湾,在我面前徐徐展开,无遮无拦。

邂逅马场町

来机场接我的是老朋友林先生。好久不见,本来有很多话要说。但一路上我更感兴趣的,却是看。扑面而来的风景,让我应接不暇。别的不提,单是路边广告牌组成的繁体字峡谷,就令我兴奋不已,仿佛回到了老民国。

越野车经过一座高架桥。桥下一个广场,中央凸起一座巨大的圆锥形土丘。

?这就是马场町纪念公园。?林先生不无自豪地说:?是小弟我在台北民政局局长任上,主持修建的。?

?这公园很特别么??

?当然特别。?林先生说:?这是50年代台湾枪杀政治犯的地方。仅仅5年当中,被枪杀的政治犯就多达四五千人呢。? 我恍然大悟。马场町,不就是电视连续剧《潜伏》主角余则成的原型、台湾?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中将的亡命处么?吴石而外,联勤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中将、吴石副官夏曦上校、中共华东局特派员朱枫,皆同年同月同日遇难于此。三年前《潜伏2》在台湾开拍,剧组人员还曾前往马场町集体凭吊。

灵感闪电般掠过脑海,我的好奇随之转向,路边的风景不再重要。

来台前,邀请我的台湾朋友告诫我说:不要带什么任务来,你在大陆这几年很累,来台两月,主要就是休息,调养。我也确实打算就这么办。但邂逅马场町给我意外的震撼,我决定改变访台行程。

我把决定告诉了林先生。他沉吟半晌,说:?你这题目太大,两个月不够用。?

我说:这先不管,先只问,台湾有人做么? 林先生摇摇头:不多。

我说:这正常。马场町,以及整个两蒋时代的国家暴力,以及国家暴力制造的种种苦难,于今天的台湾人来说,可能只是故事而已。但从我们大陆人的眼光来看,决不只是故事。仇恨,仇恨引发的邪恶,尤其仇恨引发的国家暴力,这些问题到底如何面对,在台湾可能不是坎,但在大陆,将来一定是坎。

林先生知道我素来固执,叹口气:?好吧,听你的。明天我找一个朋友,陪你先去马场町走走。?

这时已是下午五点左右,暮色从四围悄悄涌上来,淹没了淡水河两岸。越野车开进我落脚的台北市万华区一个老旧的眷村。

用谷歌搜索,发现马场町竟只有一箭之遥——就在青年公园南边的新店溪畔。

所有的亡灵都需要尊重

说起马场町,不能不提到一段插曲。这插曲,当事人徐宗懋在2005年11月的《亚洲周刊》上有过铺陈:

1999年,我为了编辑《二十世纪台湾》画册,在许多单位的档案室搜寻有价值的历史照片。一天晚上,我在一家过去很有影响力的报社的相片柜底部找到一袋沾满灰尘的照片。打开袋子,赫然看见一批血淋淋的枪杀照片,发布单位是?军事新闻社?,发布时间是1950年。这些照片是?国防部?发往特定新闻单位,以便刊在报纸上作为警示之用,或许画面过于血腥,绝大部分均未曾公布。后来我向该报购买了这批珍贵的照片,还不确定能否以某种形式向外公开。

2000年,我向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提到此事,把照片给她看,最后决定以文化局的名义在‘二二八’纪念馆的地下展厅举行特展。这是一项极为勇敢的决定。台湾社会还没有成熟到能客观看待不同政治颜色的献身者的程度,在长达50年滴水不漏的反共教育后,把共产党员以正面形象展示出来,无论其中强调何种人权或人道思想,结果都不可能是风平浪静的。 徐宗懋忧心忡忡;作为决策者的龙应台,其时也不平静。她后来追忆:

我记得那个中午,是午休时间,徐宗懋把照片在我桌上摊开,阳光刚好穿过百叶窗照进来,一条一条印在照片上,白花花一片。有好几张照片,是执刑者对着被枪毙者的正面近距离拍的,当作死刑完成的证据。死者的眼睛呆滞而突出,对着镜头。 我看看玻璃窗外,对面摩天大楼建到一半,吊车在空中滑动,工人,蚂蚁一般细小,在升降机里挥手。远处传来消防车的呼啸声,由远而近,由近而远。这些50年前因为政治信仰而被枪毙

的人可知道,世界最高的楼,即将出现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里?他们的牺牲,值不值,用什么标准来量?谁又有资格来说? 徐宗懋完全清楚我的处境:这黑白照片里的,都是被国民党政权所虐杀的人。现在,2000年,是民进党执政的时代。办这个展览,很可能为我招来两批人马的攻讦。那卫护国民党的,会认为这是用过去丑恶的历史来打击已经失去政权的国民党。那支持民进党的,会认为我在为中国共产党辩护,更可能认为,我故意强调?外省人?在白色恐怖中被杀之众多,来淡化?二二八?事件中国民党杀害?本省人?的相对罪责。

不能不佩服龙应台的勇气和决断。尽管她预见到会有政治风暴,2000年8月25日,《1950仲夏的马场町——战争、人权、和平的省思》特展还是如期揭幕。用徐宗懋的话说,特展的最大特点,是?打破禁忌,客观陈述了上世纪50年代初国民党政权在台北马场町刑场大肆枪杀共产党员与左翼人士的历史。?政治风暴如期而至,但其实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没有查办,没有撤职,没有迫害。最多无非一些报章口水而已。

这次打破禁忌,是台湾社会的一个集体突破,人权观上的一个突破。吴石、陈宝仓、夏曦、朱枫,都是不折不扣的共产党情报人员。包括后来同样被枪杀于马场町的国民党大员陈仪,亦因策动旧属汤恩伯投共而遇难。马场町数千死难者,多数是中共地下工作者及左翼人士。所以,一定程度讲,马场町可以说是台湾左翼的圣地,有如耶路撒冷哭墙之于犹太民族。而如果左翼得手,对今天的台湾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但纵然如此,今天的台湾社会对他们已然没有丝毫偏见。以政府出资修建马场町纪念公园,没有人去冲击政府,没有人去马场町砸场子,也没有人报复主持其事的林先生和龙应台。5月25日,《1950仲夏的马场町》开展,马英九还以台北市市长身份前往参观和致哀。以后每年,马场町都会举行白色恐怖受难者秋祭。2005年秋祭,时任国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uf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