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课件(全)

更新时间:2023-11-14 05:4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心理学内部对行为主义的反抗 2、认知心理学对前辈的继承

3、认知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借鉴 语言学 信息论 计算机科学 二、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符号:模式,如语言、标记、记号等; 符号结构:语句标志另一个符号结构或一个程序 信息加工系统: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来进行操作 三、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认知心理学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是信息加工过程。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AA Aa

星形在十字之下 十字在星形之上 星形不在十字 之下 十字不在星形之上

星形在十字之上 十字在星形之下 星形不在十字 之上 十字不在星形之下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三、“开窗”实验 速度 ——正确率权衡问题 四、出声思考 问题行为图 五、计算机模拟 第二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 二、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

1、知觉的假设考验说: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知觉是以假设为纽带的现实刺激信息和记忆信息相结合的再造。

2、知觉的刺激物说:知觉只具有直接的性质 三、知觉加工

1、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都是间接知觉的观点

自下而上加工:数据驱动加工 与知觉的刺激物说差异不明显 自上而下加工:概念驱动加工 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内温的实验:总体一致的三种关系 1)一致:听到和看到的字母相同

2)无关:被试听到的是字母,但看到的是长方形

3)冲突:被试听到的是一个字母,但看到的是另一个字母 四、模板说

新的补充:预加工过程;其次,外部刺激同时与所有可能的模板进行匹配。 五、原型说

记忆中贮存的不是模板而是原型,它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

1

六、特征说

模式的元素可以被称为特征,在模式识别时先抽取对象的特征,再对这些特征进行合并,然后再进行匹配。 优点:1、有更强的适应性; 2、可以极大地减轻记忆的负担; 3、使模式识别带有更多的学习色彩。 七、特征分析理论 鬼域 八、模式识别的近期理论

1、视觉计算理论 对零交叉的检测就是视觉系统对二维表面轮廓或边界的检测。 视觉图像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表征二维特性的要素图(计算阶段) 表征2.5维要素图(符号处理阶段) 表征三维要素图(确认阶段)

2、成分识别理论 物体是通过确认其组成的几何离子及其关系而得到识别的。 3、 相互作用激活理论 一般假设:

(1)知觉加工发生在一个分层次的加工系统中,每个层次都形成具有不同抽象水平的输入表征。 (2)视知觉是平行加工的。

(3)知觉本质上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即自上而下的加工和自下而上的加工同时起作用,通过复杂的限制作用共同决定我们的知觉。

(4)不同知识来源的相互作用,可以用类似于神经元的简单的兴奋与抑制激活来实现。 4、拓扑学理论

第三节 结构优势效应

客体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 构型优势效应 字母优势效应 一、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鲁米尔哈特和赛普尔用借助于上下文进行推理来解释字词优势效应,强调上下文及有关缀字规则的知识的应用; 推论说

梅兹和约翰逊等人用字词与字母的编码不同来解释。字词是语音编码的,而字母是视觉编码的,视觉编码易受视觉掩蔽的干扰,而语音编码则不会; 编码说

内温的实验也可以对此作出解释,字词是整体,字母是局部,整体加工优先于局部。

二、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谨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哈里斯的实验结果类似于字词优势效应。但是他的实验中的知觉性质更明显。他将“三维”作为客体优势效应的一个条件。

伊哈德的实验排除了三维上下文的影响,而且在他的另一个实验中出现了客体劣势效应。伊哈德用内温的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来解释实验结果,认为客体优势效应并不依赖于图形的三维性,而是依赖于整体分析的作用。

2

科林的实验改变了掩蔽刺激,发现当掩蔽刺激是杂乱无章的、没有规律时,客体优势效应就没有了。他假设人有两种知觉系统,

一是特征系统,主要反映刺激的基本特征,不受上下文的影响;

二是客体系统,它将刺激的诸特征整合为三维客体的总体特征,它可以被三维的、结构严谨的刺激所激活。 三、构型优势效应 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 );(),) 第三章 注意

注意的实质在于人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性的分析活动的能力。 卡恩曼认为,可以把注意比喻为: 1、能量:类似于电流; 2、空间:工作空间; 3、“小鬼”:有生命的

一、过滤器模型:单通道模型

切里的追随程序实验:事先规定了被试应追随的某一个耳朵,要求被试尽可能地注意追随耳听到的信息,结果表明,非追随耳只能觉察一些物理特征,其余则什么都无法报告。

鸡尾酒会效应

牛津大学的格雷和韦德波恩的实验 特瑞斯曼的实验 二、衰减模型:

影响阈限的因素: 个性倾向; 项目的意义; 熟悉的程度 上下文; 指示语;

两种模型的共同点:

1、根本出发点是共同的,即都认为高级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有限,必须过滤器予以调节; 2、过滤器的位置在两个模型中是相同的,都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的意义分析之间;

3、注意是知觉性质的,过滤器的作用都是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识别。 第二节 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

一、反应选择模型:多伊奇 输入的信息都可以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二、两类模型的比较:主要差别在于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位置不同。知觉选择模型—早期选择模型;反

3

应选择模型—晚期选择模型

缺陷:

1、这种理论不能解释作业的性质对注意分配的影响。相似的作业容易相互干扰这种现象它是解释不了的。

2、它用两种作业的相互干扰来测量有限的中枢能量,接着又用有限的中枢能量来解释两种作业的干扰,即研究者想要建立的理论正是按这种理论设计的实验来证明的。

三、多重资源理论

1、实验研究:在双作业操作中,干扰具有特异化性质。说明作业的相似性对容量的分配有更大的作用。 2、每个通道都具有自己的容量,它在单位时间内储存、转换和加工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

3、缺陷:没有说明多重资源的性质和种类;过分强调了不同作业加工机制的独立性,取消了中枢控制与调节的作用;当作业比较复杂时,完全不相似的作业也常常相互干扰,这也是它无法解释的。

第四节 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 一、两种加工过程

控制性加工: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又称注意加工;

自动加工: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几种自动化加工间不相互干扰,可以平行操作。

二、注意研究范式的转变

1、20世纪60~70年代 选择性注意,研究范式为过滤作用范式,特点是: ①采用选择性倾听的方法和局部报告法;

②向被试同时呈现有关和无关的两种刺激,数量较大; ③有关的刺激控制着反应选择和执行的相对复杂的过程; ④以反应的精确性为主要的测量指标;

⑤区分有关刺激与无关刺激的特性通常为一种简单的物理特性,这和决定适宜反应的特征是不同的。

2、70年代末80年代初 选择性定势范式,这种范式在设计上主要采用搜索和启动方法;在通道的选择上主要使用视觉通道;在刺激词和反应上只安排了较少的数量,被试的记忆负荷较低;在测量的指标上主要使用反应时。研究的作业方式主要有:

①斯特鲁普作业 色词作业 ②启动效应 ③视觉搜索作业

谢夫林的实验:视觉搜索作业

BNMJ HYBU 2367 8629——相同范畴条件 BN6Y GT6E 476R 7R91——不同范畴条件 波斯纳和斯奈德的实验:启动效应

呈现启动刺激+或A ,然后呈现一对字母,如AA或AB,要求被试尽快确定字母对中的字母是否相同。 三、特征整合理论 :将客体的知觉过程分成早期的前注意阶段和特征整合阶段。 客体和特征,客体是特征的结合

特征的分析加工是自动的,并且是平行的,而客体的加工是需要集中注意参与,是系列加工的结果,集中注意的作用类似于“粘胶”,将一些特征结合为一个客体。

第四章 记忆结构 第一节 两种记忆说

一、两种记忆说的内容与核心

4

二、短时记忆存在的证据 1、临床和动物实验

2、自由回忆实验 系列位置曲线 ①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解释 ②近因效应和首因效应的解释 ③默多克的实验 ④ 格兰泽的实验

二、声像记忆 四耳人实验

1、声像记忆的容量少于图像记忆;

2、声像记忆的作用时间可达4s,长于图像记忆。 二、模型的扩展

1、扩展了控制过程;

2、三个贮存都可以直接产生反应; 3、长时记忆方面有两方面: ①自寻址记忆

②记忆不会消退,只可能发生无法提取 三、典型的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 第四节 加工水平说

一、加工水平 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 二、关于复述 保持性复述和精细性复述 三、加工一致性 项目和上下文的加工一致性 四、关于加工序列 编码的侧向扩散 五、进步性和缺陷

1、进步性: ①首次将记忆研究者的注意转向知觉和记忆之间的关系上,注意到编码、加工过程具有多种形式因而是灵活多变的;

②奠定了一个基础,使得研究者有理由推论编码障碍是记忆障碍的一种原因。 2、缺陷: ①没有新东西,只是常识性的解释; ②含糊不清,无法验证;第四节 加工水平说 ③含有循环论。 第五章 短时记忆 第一节 短时记忆容量 一、有限的容量:

1、组块:将若干较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如字词)的信息加工,也指这样组成的单位。

容量 项目类型 音节数 块 单音词 双字词 短语 1.0 5.5 8.7 7 4 3 音节 7 22 26 西蒙的实验

2、知识经验与组块:知识经验影响的不仅是组块中的信息多少,而且还影响组块的数量。经验越丰富,使用的组块数量越多,块内的信息也越多。

3、分组:时空组块 三、容量有限的性质

发音回路:短时记忆容量取决于背诵的速率即它大约时候在2秒内能发出其声音的项目数。

西蒙用了发音回路这一概念,假定2秒这一限定时间不仅是为了发出音节,同时也是为了让发音机制去提取每一个新的组块。公式:T = C[a + b( S –1)] C是组块数,T大约是2秒,C和S可以在实验中观察到,就可以根据比例

5

来估计a与b的值。A是提取每一个组块的时间,b是发出每一个音节的时间。

克拉克将短时记忆比作一个空间,如果贮存的项目多,那么留下来供操作的空间(即工作空间)就少了。就是说在贮存项目与加工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第二节 短时记忆信息编码 一、感觉代码

1、听觉代码与AVL单元

编码是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的加工过程,而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则称作代码。

短时记忆的信息代码是声音代码或听觉代码。即刺激材料是以视觉形式呈现的,其代码仍具有听觉性质,在短时记忆中出现形—音转换,而以声音形式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或贮存。

2、视觉代码

3、感觉代码与感觉记忆信息的区别

1)感觉记忆按感觉信息的原有形式来加以保持,即按刺激的物理特性进行直接的编码,而短时记忆的感觉代码比感觉信息要抽象,它已排除刺激的某些物理特性或细节;

2)进入短时记忆的项目都已经过识别。 二、语义代码:与意义有关的抽象的代码。 威肯的前摄抑制设计 自前摄抑制释放

Shulman的实验:在进行同一匹配时会出现意义相近的词混淆,说明在短时记忆中存在语义代码。 第三节 短时记忆信息提取 一、Sternberg的经典研究 1、实验范式:

1)实验材料:一列数字,测试项目均匀地分布在识记项目系列的不同位置上;

2)材料的呈现:相继呈现,间隔1.2秒,全部呈现完后,再过2秒呈现测试数字,并同时开始计时;

3)变量:自变量是识记项目的数量,从1个到6 个,因变量是反应时,两种:反应为“是”的与反应为“否”的。 2、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有两种假设: 1)平行扫描,平行搜索或平行加工 2)系列扫描,系列搜索或系列加工

3、从头至尾的扫描与自我停止的扫描:1999年黄希庭的实验表明,短时记忆的提取并不总是自始至终或平行扫描为前提,短时记忆的提取机制受记忆集的大小的影响,当记忆集小于3时,提取为自我停止的扫描,大于3时以记忆项目的痕迹强度为依据。

二、马丁戴尔的平行搜索

马丁戴尔认为,斯腾伯格的实验中发生的是以下过程。呈现记忆的项目会激活一些认知单元(或结点),呈现的项目越多,每一个结点就会被激活的越少,因为激活是有一定限制的,仅仅只有少数的认知单元能够被同时激活。当测试数字呈现的时候,由于它也是记忆项目中的一个数字,会比其他党员被激活的更多。如果与其他所有的单元相比较,一个单元的激活具有较高的水平,被试就会做肯定的反应。但是,所记忆的项目越多,辨别出一个单元的激活水平较高就越困难,因而所用的时间就越长。这是由于被激活的较多的单元必定要对其他单元进行侧抑制,直到它比任何其他单元都具有更多的激活时为止。所以,项目越多,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多。这就是说,在对短时记忆信息提取的时候,可以对记忆的项目与测试的项目同时进行比较。但是,在短时记忆中的项目越多,这种平行搜索的时间就越长。

根据平行搜索理论,被试的回忆应当显示出系列位置效应。由于记忆项目中靠后的项目是新近的,所以对他们进行编码的单元的激活一般应该要强些。如果测验的项目和这些单元中的一个是一致的,那么,做出肯定反应的时间应该更短。然而,在斯腾伯格的实验中并没有发现这种结果。在他的实验中,被试的反应时仅仅与记忆的项目的长度相联系,而不与测验项目在记忆项目中的系列位置相联系。所以,系列搜索理论并不能解释系列位置效果。

三、直通模型:人可以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人有一个内部的判断标准,当熟悉值高于这一标准,则做出“是”反应,低于这一标准,则做出“否”的判断,判断的速度是熟悉程度的函数。

6

四、双重模型

按知觉维量来编码 知觉代码

按意义来

编码 概念代码

五、加工速率和记忆容量:加工速率随着记忆容量的增大而提高,容量越大的材料扫描也越快。 第四节 短时记忆的遗忘 一、遗忘进程

1、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短时记忆可以保持15-30秒,可能更短;

2、只要识记项目的数量不变,识记材料的性质的改变对遗忘进程没有太大的影响。 二、痕迹消退与干扰:探测法 391746521 8 7 36528* 8 短时记忆遗忘主要原因是干扰 第六章 长时记忆

第一节 长时记忆的类型

一、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 图尔文

情景记忆贮存关于个人的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事件的时间—空间联系的信息,它总与个人生活中特定的时间或地点相联系,具有自传体的性质;

语义记忆是运用语言所必需的记忆,是一个人所掌握的有关字词或其他语言符号、其意义和代指物、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规则、公式和操纵这些符号、概念和关系的算法的有组织的知识,语义记忆中的事物总是可以用一般的定义来描述的。

区别:

1、贮存的信息不同; 2、参照不同;

3、提取和稳定性不同; 4、可推理的能力不同。 二、长时记忆的代码

(一)语意码:语意码在长时记忆中占有统治地位。意义这种抽象性在记忆中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征的。 1、命题表征

2、文本基点:关于某个主题的所有命题所组成的紧凑有层次的结构被称为文本基点。处于这个结构顶部的命题表明了文章的主要观念,在其之下的是其他有助于澄清主要命题的词或短语。

3、对命题网络模型的质疑:

(1)关于个别命题表征的结构问题:对于命题的结构的解释带有某种推测的性质。

(2)关于命题之间的关系:金西认为命题结构是一种由层次的组织,它的意义随地位高低的变化而变化;案的僧认为命题在语义记忆中是以网络组织的方式来表征的。

(3)关于使用命题的有效性问题:句子和句法的差异 (二)长时记忆的其他代码:佩维奥的双代码说。

1、言语系统以言语代码来储存言语信息。——命题表征

2、表象系统以表象来储存具体的客体和事件的信息。——类比表征 3、不同意见:马丁戴尔的记忆扭曲 第二节 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 一、层次网络模型

1、模型的结构 “可教的言语理解者” 特点:

1)预存模型:由一些概念的联系构成的知识,预先就已贮存于语义记忆中; 2)搜索是这个语义记忆模型的加工过程; 3)模型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

7

2、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即当谓语的范畴变大,判断句子所需的时间也多。 金丝雀是动物 2级水平 金丝雀有翅膀 1级水平 金丝雀会唱 0级水平 3、对模型的批评

1)熟悉效应:对熟悉的句子判断较快;

2)典型性效应: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的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3)否定判断: 评价:

1、层次网络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是极少的;

2、层次网络模型对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贮存,以此来节约贮存空间,但它却要增加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对计算机模型来说,节约贮存空间可能是重要的,但对人来讲,人的长时记忆容量可以说是无限的,而提取信息的速度也许更为重要;

3、层次网络模型难以解释典型性效应,并且概念的逻辑层次关系不是提取信息所需时间的唯一决定因素,概念联系的频率或强度有时也可起决定作用。

二、激活扩散模型

1、结构:以语义联系或语义相似性将概念组织起来。没有明显的层次性。贮存中,除了存在语义网络外,还有词汇网络,它们是分别贮存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

2、加工过程:概念结被激活,激活沿着该结点的各个连线同时向四周扩散。这种激活扩散的特点是: 1)特定源的扩散,有特定的源头; 2)激活的数量是有限的;

3)激活在网络中的扩散会随着时间而减弱,这与连线的易进入性或强度成反比。 搜索+决策

3、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

4、激活模型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 三、神经网络模型

1、结构:把储存语义的部分称为语义分析器。在语义分析器中有无数个对语义进行编码的结点,这些结点能够从言语分析器、视觉分析器中接受输入。这些结点是按层次排列的。在结点中并不包括概念所具有的属性,而且其最高水平的结点表示的是最基本的概念,在下一级较深水平上的结点对基础水平的类属进行编码。连线的长度相同,但其强度是不同的。

神经网络模型中的语义分析器

8

二、提取机制:神经网络模型是通过激活的扩散进行提取的,可以验证典型性效应。此外在神经网络模型中存在着侧抑制的机制,即在同一水平的结点之间相互抑制。另外,在神经网络模型中没有否定性的连线。该模型认为,如果两个结点由同样的关系连接于同一个上级结点,那么这两个结点所表征的事物就是不同的。

第三节 集理论模型和特征比较模型

一、集理论模型 1、内容:信息集(要素集) 样例集:概念的样例;

属性集:概念的属性或特征

2、谓语交叉模型:判断特称语句在第一阶段实现了

3、模型的验证和批评:梅耶的实验,可以说明范畴大小效应;但是不能解释熟悉效应和典型性效应。 二、特征比较模型 1、两类语义特征

定义性特征:概念必须的;

特异性特征:描述性的,但不是必要的

2、语义特征:一个范畴的空间诸点距离的集合称为相应的语义空间或认知空间; 3、两阶段加工过程:类似于阿特金森的直通+系列搜索模型,即总体比较+计算 三、两种模型的特点:计算模型

1、语义信息没有严密的结构,不具有网络形式,而是松散的;

2、概念没有现成的联系,这种联系无法靠搜索既有连线,而要靠计算才能得到。 第四节 HAM ELINOR

一、HAM模型 人的联想记忆

1、命题与联想 基本单位是命题,构成命题的是联想,联想有基本的四种类型: 上下文——事实联想; 地点——时间联想; 主语——谓语联想; 关系——宾语联想

2、4个阶段操作过程:输入句子——构成命题树——在长时记忆中搜索匹配的命题树——成功匹配

3、ACT模型: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安德森在这个模型中将一个命题网络同一个用于当前任务的产生式系统结合起来,这些产生式是重要的策略,而且对于不同的任务,被试采用的策略可能是不同的。

二、ELINOR模型

9

1、信息类型:结点(概念,事件,情景);连线(两者之间的意义联系)。 人的记忆是以事件为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概念是构成事件的成分。

2、命题表征:由结点和连线所形成的网络就是命题表征。在命题中有些信息缺席,但是可以通过其他信息猜测出来。

3、加工过程:尚不清楚

第五节 长时记忆的提取和遗忘 一、提取

1、再认-产生假设:金西认为再认是由激活的强度决定提取的过程;而回忆在决定之前还有一个搜索的步骤。这种搜索是由提取线索表征的激活扩散到目标表征来完成的,金西将其称为产生。

2、编码特征假设:图尔文和汤姆森用编码特征假设说明提取线索的有效性问题。有效地提取依赖于提取时的环境与编码时的环境的相似程度,程度越高回忆就越容易,这称为情境关连记忆。

一、提取

1、再认-产生假设:金西认为再认是由激活的强度决定提取的过程;而回忆在决定之前还有一个搜索的步骤。这种搜索是由提取线索表征的激活扩散到目标表征来完成的,金西将其称为产生。

2、编码特征假设:图尔文和汤姆森用编码特征假设说明提取线索的有效性问题。有效地提取依赖于提取时的环境与编码时的环境的相似程度,程度越高回忆就越容易,这称为情境关连记忆。

第七章 表象

第一节 表象 知觉 表征 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1、定位实验 知觉-记忆组 2、视敏度实验

3、McCollough效应实验 4、选择性干扰实验 二、表象与表征

1、关于表象的争论:

派雷夏恩等不承认表象的独立地位,认为由于表象是高度组织化的、有意义的、易于提取的,所以信息实际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征的,是抽象的,有意义的;

Kosslyn等认为表象是类似于视觉经验的表征,由于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的,所以也具有高度组织的结构 。 2、两种编码说关于表象的论证: 第二节 心理旋转 一、心理旋转概述 Shepard认为:

1、心理旋转是渐进的,速率相对稳定,每秒53°,反应时是两个图形方位差的线性函数; 2、表象具有空间性,既可以表征物体的二维特征,而且可以表征三维结构。 二、字符旋转试验

1、字符表象的旋转速度是 180°/0.5s;

2、表象旋转既可以沿顺时针方向,也可以沿逆时针方向,是要采用一定的策略的,表现出明显的智慧色彩。 三、心理旋转的连续性:

呈现刺激甲(正位图形) 被试按要求按规定方向对甲的表象进行旋转t 呈现刺激乙(甲旋转后的图形) t= 方位差/53° t = T

四、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

Shepard认为表象的实质就在于它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于外部客体有同构关系,但是表象并不是直接地从结构上来表征外部客体,它与外部客体在结构上没有一对一的关系。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联系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似的。二级同构,不同于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同构。

第三节 心理扫描

科林斯等人认为,表象与现实客体的知觉相似,视觉表象中的客体同样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间特性,也是可以扫描的。

10

一、距离效应:表象是可以被扫描的,并且扫描所需的时间随扫描的距离而增加,类似于对实际的图画的扫描。 但是,当不对被试提出进行表象的要求后,距离效应就不出现了,即被试做出判断所需的时间就不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而增加。

所以,视觉表象至少在一个方面是类似于图画的,即表象也包含空间信息,表象的各个部分描述所表征的客体的对应部分,所表象的客体各个部分的空间联系保留在表象的相应部分的空间联系之中。

二、大小效应:评定其主观表象较小的客体要难于其主观表象较大的客体。 三、表象的计算理论:

表层表征: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于图画的表征,容量有限,极易消退,保留了客体的方位、位置、大 小等空间特征。

1、表象的因素

本义表征 :形成客体的精确表象 ; 深层表征

命题表征:用来解释表象 2、表象生成的过程:

图示过程: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发现过程: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

放置过程: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的正确位置上; 表象过程:协调上述三个过程的活动。

其他的过程还包括确切位置的扫描过程和变换表象方位的旋转过程。这些变换包括移动性变换和闪烁性变换。通常情况下用移动性变换,而闪烁性变换则适用于大的变化。

第四节 表象的功能

一、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表象是自觉的自下而上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图像信息是在表象系统中贮存和加工的;表象对一些字词的记忆也有重要作用。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形象思维

11

一、距离效应:表象是可以被扫描的,并且扫描所需的时间随扫描的距离而增加,类似于对实际的图画的扫描。 但是,当不对被试提出进行表象的要求后,距离效应就不出现了,即被试做出判断所需的时间就不随两个点之间的距离而增加。

所以,视觉表象至少在一个方面是类似于图画的,即表象也包含空间信息,表象的各个部分描述所表征的客体的对应部分,所表象的客体各个部分的空间联系保留在表象的相应部分的空间联系之中。

二、大小效应:评定其主观表象较小的客体要难于其主观表象较大的客体。 三、表象的计算理论:

表层表征:出现在视觉短时记忆中类似于图画的表征,容量有限,极易消退,保留了客体的方位、位置、大 小等空间特征。

1、表象的因素

本义表征 :形成客体的精确表象 ; 深层表征

命题表征:用来解释表象 2、表象生成的过程:

图示过程:将深层的本义表征转换为视觉短时记忆中的表象; 发现过程:在视觉短时记忆中搜索某个特定的客体或其部分;

放置过程:实现各种必要的操作,使客体的各部分处在表象中的正确位置上; 表象过程:协调上述三个过程的活动。

其他的过程还包括确切位置的扫描过程和变换表象方位的旋转过程。这些变换包括移动性变换和闪烁性变换。通常情况下用移动性变换,而闪烁性变换则适用于大的变化。

第四节 表象的功能

一、表象对知觉的促进作用:表象是自觉的自下而上加工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表象对学习记忆的作用:图像信息是在表象系统中贮存和加工的;表象对一些字词的记忆也有重要作用。 三、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形象思维

1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u4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