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文试题 含答案 精品

更新时间:2023-11-28 18:45: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建瓯二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期期中考试

政治试卷(文科)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命题人:余建平 2017. .11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大约少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唐诗宋词。中秋,李白会浮上亿万国民心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诗魂;春节就轮到了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送别,则用王勃来安慰亲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材料表明

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②人们的文化生活各有特色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2017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 9月10日在河北承德丰宁开始。②2017年9月3-5日,在厦门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议。③2017年8月20日,李先生在某地花50万首付按揭买了一套商品房④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文艺晚会2017年7月28日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的角度看,下列成语与漫画《效仿》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相近的是

①耳濡目染、孟母三迁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③乡音无改鬓毛衰 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 文化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考试时,会不会作弊?公交车上遇到老人,会不会让座?一张废纸,会不会随便丢弃……这些行为的选择都体现出文化人格。文化是每个人的心灵名片,人的行为都是内心文化的反映。这表明

①人们必须在道德冲突中进行选择②文化是人类全部意识形态活动的反映 ③文化素养只能在生活小事中培养出来 ④从人们的社会行为中可以透视其精神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 唐代著名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作者触景生情,吟诵诗歌是文化活动 ②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吟诗作赋是诗人为了表现文化素养的高低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 叉子,原来是古代的一种农具,经过多个世纪的改进,最后用来进餐,西方人终于改变了用手抓食物吃的落后习惯,从而形成了西方人独有的饮食文化。由此可见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是文化创造者,又是文化享受者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④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文化印记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经济发展会放慢,而文化往往会“逆势上扬”,人们会通过文化消费来缓解压力,抚慰心灵。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从经济利润角度来衡量文化的作用。这说明

① 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② 文化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 优秀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我国西南地区的悬棺文化散发着谜一般的魅力。考古人员在四川珙县发现371幅历经风雨的悬棺岩画。画面中的钓鱼狩猎、骑马竞技、舞蹈杂耍、舞刀弄剑等场景依稀可辨,让现代绘画艺术家惊叹不已。该考古发现佐证了 ①精神文化越古老越接近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精神文化总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③精神文化的价值不因时代变迁而改变 ④精神文化的展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一封封泛黄的书信在《见字如面》电视节目中呈现出来,习惯了发短信、看微信的观众又重新领会到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A.文化传播的力度依赖于文化的力量B.书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大众传媒有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10、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通过审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识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对“二十四节气”认识正确的是:

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独特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低头族”,反映了以手机等电子终端为载体的读者阅读方式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报纸、刊物和书籍等日渐萎缩。这意味着: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变革了文化传播手段 ②手机式阅读开拓了现代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③要全面看待大众传媒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 ④阅读方式的变化对人的思想产生深刻的影响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2、 有人说:“狼有狼道,蛇有蛇踪。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文化。”这一观点

①否认了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②没有正确认识到文化的内涵③没有认识到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④否认了不同的动物,具有共同的文化特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莎士比亚征服了全世界,他的胜利比拿破仑们和恺撒们的胜利更为巩固。每天每天,像涨潮时的海浪一样,增加着他的新的臣民——这些人流的波涛一天一天地愈来愈宽广了。”屠格涅夫的这段话表明

A. 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B.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C.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D.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因素

14、 行走中的国人,给世界的发展带去了巨大的商机,也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我们总想给世界带去中国话语、中国形象、中国价值,其实,最有效的传播、承载和代表,恰恰是最普通的中国人的一言一行。这启示我们

①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③文明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力量 ④行为是文明的展示和汲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 微信成为一种互动性更强、传播速度更快的传播方式,获得了众多手机用户和网民的青睐,很多人用微信交流信息。这种现象揭示了

①文化传播方式是不断发展的 ②传媒的发展推动着社会发展

③传播方式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④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16. 下图为一位外国人眼中的中西方旅游方式。由此可见

①不同民族文化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②不同民族文化要相互认同,相互融合③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特点 ④文化差异并不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7、“如果你想领先别人,就学汉语吧。”这是美国《时代周刊》的话语。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于是,承担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文化使命的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这表明

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②中华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化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世界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从文化视角看,上面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 “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

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0、.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据此回答下列问题。《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是因为

①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②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③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 ④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2016 年 11 月 30 日,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此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在今天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意义不大”。如果请你反驳这种观点,下列可能用到的关键词最合适的一组是

A.文化影响 文化传承 文化自信 B.文化平等 文化差异 文化交融C.文化借鉴 文化包容 文化繁荣 D.文化传播 文化市场 文化自觉

22.央视《朗读者》节目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通过聆听嘉宾的朗读,观众不仅参与了情感的互动,更在活动中受到人生的启迪?这表明

①接受健康文化熏陶需发挥能动性②人们在文化活动中享用文化③文化活动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④文化环境主导人的健康成长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3、.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活动受到普遍欢迎,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下列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是

A.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提升文化实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u1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