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申报材料(表一至表四)

更新时间:2024-07-12 08: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表一

2014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高校申报材料封面 2014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申报材料 标题:准确定位 凸显特色 全面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 报送学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加盖公章) 主管校领导:陈章 经办人:胡军 谭军 联系方式(座机及手机):023-58800267,023-58800634 13594808228, 13709439222 报送日期: 2014 年 3 月 13 日 表二

2014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推荐材料

(由推荐部门填写)

推荐高校材料报送 省(区、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推荐意见(500字以内) 主管领导签字:(加盖公章) 经办人 联系方式 (座机及手机) 表三

2014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申报内容

准确定位 凸显特色 全面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一把手”工程,加大人才培养改革力度,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就业市场,强化就业指导,提升服务质量,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就业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作为三峡库区唯一一所涉农高职院校,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办学的定位,确立了“服务三峡”、“服务三农”、“服务现代农业”的办学宗旨,走上了一条以现代农业为特色的发展之路。一是围绕现代农业调整专业布局。将办学定位于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农业类的教学系就由1个增加至3个,现有涉农专业20个,占开设专业总数的68.9%,涉农专业学生超过全院的二分之一,围绕现代农业办学的格局基本形成。二是实施融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现有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市级重点专业4个、市级教学团队3个、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48门。学院还突破学科化和技术技能滞后化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顶层设计与教师首创的结合,初步形成了与行业企业和农业生产过程全程对接的“育人为本、范式对接、经验主导”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如畜牧兽医专业“五环递进”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工学六合,能力递进”模式、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五段递进,工学交替”模式、汽车技术与服务专业“师徒式四岗递进”模式等。有针对性的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近三年来,我院分别有56.59%、69.01%、63.17%的学生在大重庆范围就业;2013年,其中19.7%的毕业生在万州本地就业,较好地实现了地方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宗旨。

(二)以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为手段,科学指导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一是建立并完善了用人单位及毕业生跟踪回访制度。学院每年拿出专项经费,以专业为单位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同时,组织各教学系

进行毕业生跟踪回访,并根据毕业生就业状况、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研,形成各专业的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报告。二是学院领导亲自带队到旺旺食品有限公司、海南正业集团、珠海格力公司、上海闽南船厂、重庆长安、北京二炮后勤服务处等用人单位进行回访,先后派出100余名教师深入天津好利来集团、上海三益集团、东莞立信杰精密模具有限公司、重庆升立塔机有限公司等200余家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及毕业生跟踪回访。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和专业技能需求。三是学院与麦可思咨询有限公司合作,进行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估,是重庆市最早开展第三方评价的高校。目前已形成2011年、2012年、2013年的就业质量综合报告。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意向、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质量等进行综合分析汇总,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学院相关部门。为学院调整和设臵专业、改革和优化培养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依据。2013年,我院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新增植物保护1个专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财会电算化等4个专业的招生计划进行了适当调整。

(三)以实习实训为依托,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院一是将学生实习纳入学籍管理之中,严格要求每位学生的实习课时不得低于总课时的50%,没有技能证书不得毕业。二是学院利用奥地利400万欧元贷款和市级示范建设专项资金,全面改善了校内实习实训环境,目前,已建设96个校内实训室。三是充分利用社会企业资源,与重庆、万州、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北京等地26家企业达成了“实习——就业”合作意向。开办“大北农”、“扬翔”、“海南正业”、“新希望”、“奥托立夫”、“卡夫”、“北京燕化”等订单培养班14个,直接提供就业岗位610个。这些定向培养班级的设立不仅使学生实现了入学即就业,而且开展了深度校企合作,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化”对接,此外企业提供的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营造了校园的学习氛围。四是建设了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四个基地。

二、以服务为宗旨,着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一)重视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

学院一是严格实施用人单位审核制度,要求凡是到我院招聘毕业生的单位必须提交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单位官方网站方可洽谈招聘事宜。同时细化教学系“就业市场拓展”考核指标和要求毕业生与岗位比不低于1:3的工作目标,保证每个学生至少有3次及以

上就业机会。一方面,学院结合现场招聘、网络招聘、个别推荐等多种形式就业推荐,采用以大带小方式,仅2013年,学院组织大型双选会两场,园林、机电、信息、农业、经管等专业大类中型双选会了5场和73场专场招聘会。二是充分利用库区的对口支援政策,与重庆、上海、温州、苏州、宁波、福建等地多家企业密切合作并邀请来院举办专场招聘活动36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246个,录用学生1600余人。三是积极落实国家就业政策,促进学生基层就业。一方面,学院主动与周边区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亲密接触,积极动员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根据本地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合理调整学历要求,允许专科学历毕业生报考公务员、村官、三支一扶等项目,三年来,共181名同学进入乡镇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3.25%,4196名毕业生服务基层、占毕业生总数的75.28%。

在积极鼓励在校学生应征入伍方面,学院高度重视,与万州区武装部紧密合作,包括邀请武装部相关人员到学院作应征入伍动员报告,在校园内广泛宣传、精心组织,热心服务,收到明显效果。近几年,我院入伍预征的男生都在毕业生5%以上。2013年,5名同学成功报考士官(占万州区士官总数的55.6%),19名同学应征入伍目前已经到部队服役。

(二)构建信息互通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

学院目前已经建设了立体式信息网,包括就业网络、QQ群、短信群发平台、大型LED显示屏,做到了就业信息包括学院就业工作分管领导、各教学系书记、主任、毕业班辅导员、毕业学生全覆盖,不留死角。2013年,学院共新收集263家用人单位用工信息,提供7841个就业岗位,校园就业网发布的就业信息提供的就业岗位4921个(不含各教学系自己举办的校园招聘活动)。同时,学院积极推行目标与责任分解落实的“三级联系制度”,院领导分别联系一个教学系,同时,院领导与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学系主任﹑书记包干联系到班级,保证就业工作抓实抓细。

(三)开展定期通报制度,就业工作有序进行

为动态掌控毕业生就业情况,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制定了详细的信息报送制度,要求各教学系定期上报本系学生实习、就业状况、学生实习及就业工作安排、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跟踪回访毕业生及企业回访方案、专家及校友讲座、创业创新指导等内容。三年来,共召集各教学系书记、主任、就业干事、辅导员召开就业工作研讨会6次、就业工作例会18次、邀请专家举办专题讲座9次、校友专题讲座2次、就业专项培训3次、上报市教委就业方案3次、上报就业工作简报12次。

(四)加大就业援助力度。

学院一是认真落实开展百分百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建立了“双困”毕业生信息库,采取针对性的援助措施,密切关注四川、甘肃、青海、新疆等外省就业困难的毕业生,密切关注灾区学生、残疾生、家庭贫困学生和有心理问题学生,毕业期间实行“一对一”帮扶服务,落实目标责任,免费为上述学生发放就业协议书、毕业生推荐表、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和就业指南,并免费为他们办理报到证等相关事宜,主动为他们提供多个就业岗位,落实责任,教师一对一帮扶。三年来,学院就业中心与各教学系一起,共援助少数民族学生308名、灾区学生7名、家庭困难学生425名、心理问题学生133名,对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发放求职补贴21人,共计1.68万元。二是实行职业指导师 “坐诊”制度,在专门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咨询室和心理咨询室,利用职业素质测评系统等工具,一对一辅助学生进行职业分析和职业生涯规划,免费接受学生咨询,个性化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职业观,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推进就业指导研究 (一)加强三段式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学院一直坚持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探索出了“131”培养模式,第一个“1 ”是新生入学前的职业倾向引导。我院2007年引进国家劳动部《CETTIC职业测评系统》用于单独招生工作中,通过CETTIC职业测评系统,对考生进行了职业倾向分析,为学生正确选择专业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学生入学后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帮助。“3 ”是三段式就业指导模式:大一阶段将大学生职业规划列为大一必修课(32学时,2学分),指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目标和核心岗位技能;大二阶段注意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并开展创业指导选修课(32学时);大三阶段侧重端正学生就业心态、教学生撰写求职简历、了解求职技巧、熟悉公关礼仪、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解读就业政策。第二个“1”是完善一份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和反馈制度、施行毕业生延伸培训机制,对有其他职业技能需要的学生,进行延伸培训,强化学生专业技能,进一步端正就业心态,准确定位,免费为该批学生再次推荐就业。目前,学院组织编写出版了适合高职学生的本土化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创业基础教程》、《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南》等5套;建设完备的就业精品课程1门及就业指导教学资源库。

(二)多形式加强对在校生的就业与创业指导。

学院一是形式多样的开展就业与创业指导,包括学生座谈、“一对一“咨询、就业意向调查、政策解读、邀请专家和校友到学院举办专题讲座、校企合作单位到学院联合开发课程、现场讲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立创业协会、聘请部分学生担任就业助理、集体参观创业孵化园、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招聘模拟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等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近三年来,学院共“一对一”访谈2172人,就业意向调查3843人;职业指导师直接授课3614人;召开学生座谈8次,参与学生453人。二是实行职业指导师“坐诊”制度,集合所有就业指导队伍(高级职业指导师7名、中级职业指导师3名、全球职业规划师2名、大学生创业指导师8名),实行专业指导人员常规坐班制度,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在校学生及时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及就业指导。师带徒、工作室

(三)加强就业工作理论研究。

学院一是组织有关人员和部门参加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及重庆市重点课题《大力推进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与实践》、《农科类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项目的研究,完成市级级就业相关课题5项。二是并在各级专业刊物上发表就业及创业相关论文20余篇,在重庆市就业工作优秀论文评选中,共7篇论文获奖。这些成果为学院构建就业工作新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以创新为突破,认真抓好创业教育工作 (一)注重对学生的创业素质训练。

学院目前共有大学生创业指导师8名,创业协会1个,会员57人,创业协会独立工作间1间,在此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在校生的创业指导,开展创业指导选修课、聘请部分学生担任就业助理、集体参观创业孵化园、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招聘模拟大赛、创业大赛等活动等方式对在校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教育。学院还充分利用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命名的“职业指导教学训练实验基地”,针对学生现实心态、行为习惯、认识自我、规划人生、诚信教育、自我激励等方面进行专门训练,同时还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支持及帮助大学生实现科学就业和创业。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学院形成了既强调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育,又强调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的注重知行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高职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和市教委关于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文件精神,

进一步营造全校尊重创业、支持创业、营造创业的良好氛围,近三年来,学院一是开设大学生创业选修课,目前共有2152名学生接受了创业相关指导;二是邀请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胡秀忠教授到校举办《创业的阶段性及在校大学生创业项目选择》专题讲座;邀请刘宗柱、张宇等4位校友到校举办《大学生如何创业》、《分享成长、共圆梦想——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专题讲座。三是开展了两次校园创业大赛。2012年共24支创业团队、97名学生参加了大赛,11支团队、45名学生入围校园创业大赛决赛,2支团队推选参加重庆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进入复赛,1支团队挺进决赛。2013年又有3支团队进入重庆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复赛,1支团队挺进决赛。

(三)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大学生创业一条街。

学院以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提高学生创业素质为宗旨,在经费及教学场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将后街沿街的所有门面、部分院内工作室、实训室(面积2000余平方米)、投入42万元经费。目前,已经有11个项目经过专家审核入驻创业园,部分待入驻项目正在审核之中。同时,与万州区工商局、万州区就业局、重庆商电科技集团等单位开展创业项目抉择、场地免费、协助办理相关手续等合作方式,为学生全面创业提供有力支撑。

(四) 实现学生创业成果转化,推行创业行为社会化

学院在大力倡导学生创业尝试的同时,充分利用校友资源、行业优势、专业特色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相关企业合作,努力实现创业行为社会化。如我院大学生创业项目盼旺兽药经营部曾与万州区农委、万州区畜牧区、甘宁镇农业服务中心、长滩镇农业服务中心、四川蓝雁集团、四川乾坤集团、四川乐山旭旺兽药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合作积极拓展业务;创业项目楼宇智能建设与重庆星江实业集团、西非迪科技实业有限公司、重庆楚邦传媒有限公司合作,目前已自己注册公司;创业项目校园电脑服务中心以服务学院师生为依托,开设了独立的电脑配件经营中心店。2013年,我院共15名毕业生成功创业并运行良好。

五、强化就业保障,全面落实“五个到位” (一)全面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学院严格按照教育部、市教委的指导精神,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院年度重点工作安排。成立了以杨和平院长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名副院长专门主管就业工作。各系也相应成立以系书记为 “一把手”的工作责任机制,负责本系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各系还配备了专职就业干事,配合

系主任做好本系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各班也组建了就业工作小组,负责传达就业信息,做到及时迅速的就业信息沟通与反馈,从而在学院形成了“院——系——班——生”四级联动的就业工作体系,为学院就业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深化就业工作保障机制,做到“四个到位”。

1. 工作人员配备到位。学院按照高校就业队伍建设的要求,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工作责任心强、思想素质高、专兼结合的精干的就业工作队伍。目前有院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5名,其中就业指导中心主任1名,工作人员4名,各系专职就业干事6名,能较好的满足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需要。

2. 工作设施、设备到位。学院就业工作办公场所目前已达到1038平方米。一是设立有单独的就业指导中心;二是建设了500余平方米的多功能就业与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内部设立了综合服务大厅、专业化职业咨询室、校园招聘活动宣讲及就业指导培训室、远程面试室、大学生创业指导办公室等10个功能分区,并配有专门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CETTIC)。可开展日常咨询、就业政策及用工信息查询、开展校企合作洽谈及就业市场拓展、远程面试、创业指导等工作、三是建设了512平方米的校园招聘大厅用于校园开展中小型双选会。

3. 工作经费到位。学院始终按照上级的要求实行就业工作经费专项化,确保每年的就业工作经费及时到位。近年来,学院的就业工作经费达到学生学费收入的1.41%,极大的满足了就业中心和各系就业工作及开展就业活动的需要。仅2013年,学院用于就业专项开支达50.12多万元。

4. 队伍建设到位。学院十分注重就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定期开展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截止到2013年12月,共培养高级职业指导师7名、中级职业指导师3名、全球职业规划师2名、大学生创业指导师8名。就业指导人员与毕业生比例在重庆同类高校中位居首位。同时学院还多次外派人员到西南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工业职业学院等兄弟高校考察学习先进的就业工作理念与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就业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5. 管理体制到位。学院通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毕业生以“素质高、适应快、留得住、动手强”的特点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学院的就业工作已经从过去追求就业率向全面提升就业质量发生转变,为此,学院推行了就业工作目标管理,制定了包括市场拓展、毕业生跟踪回访、企业调研、优质就业率、自主创业、就业科研、就业援助等内容全面的

考核实施办法,并以此为依据,评选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与个人,奖励各教学系一定经费(每年10万左右)用于补贴毕业生跟踪回访、企业调研、市场拓展、奖励成绩突出的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经费开支。

六、重内涵建设,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多年来,学院视就业工作为学院发展的生命工程,注重内涵建设,通过就业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改革。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毕业生就业率就一直位列重庆市同类高职院校前列,服务基层的毕业生人数、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学院的就业工作也得到教育部和市教委的高度评价。连续三届荣获“重庆市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袁宏同志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预征工作先进个人。我院的特色办学体系、就业专项工作曾被《中国教育报》《三峡都市报》《重庆日报》《新新教育周刊》《重庆晨报》等媒体多次专题报道,学院就业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表四

2014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总结宣传工作

特色材料申报内容

立足库区 服务三农

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

作为重庆唯一的一所涉农高职院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坚持就业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围绕现代农业办学,服务库区、服务“三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库区农业现代化培养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

一、加强专业建设,有效对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根据市委市政府对新重庆的五大功能区定位,学院主动对接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突出涉农专业特色,走产教融合之路,着力提升服务重庆和库区特色农业、山地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能力,实现了专业建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毕业生就业的良性互动。

(一)围绕现代农业调整专业布局

学院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目前,学院设立了农林科技系、动物科技系、农业机械与车辆工程系,涉农教学系的数量占总教学系的50%。在专业设臵上,增加了植物保护、水产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等涉农专业,使涉农专业达到20个,占开设专业总数的68.9%。学院的专业布局从纵向嵌入了农业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横向对接现代农业装备、配套、保障、服务各领域。经过近年来的建设,一些涉农专业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如:植物保护专业为国家级专业服务产业提升重点专业,园林技术、畜牧兽医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与此同时,学院还根据现代农业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了涉农专业的招生计划,目前,从涉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数量看,2013届涉农专业毕业生1255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8.3%。

(二)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社会服务

学院充分发挥涉农专业优势,以服务库区、服务“三农”为宗旨,围绕现代农业开展了广泛的社会服务,实现了社会服务与专业建设、人

才培养的良性互动。一是开展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学院参与完成的“籼粳型新质源水稻恢复系万恢88的创制及其系列组合推广应用”项目累计推广97万公顷,新增产值11亿元,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是重庆获此殊荣的唯一高校。此外,学院积极与农业组织合作开展科技项目研究与推广,仅2013年,研究和推广项目25项,实现经济效益1500万元。二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学院在全国首次开展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成为三峡库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黄埔军校”。举办重庆市农机高端应用人才培养星火计划,培养和造就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销售企业、农机售后服务企业的骨干26名。发挥三峡移民劳动技能培训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功能,2013年完成库区移民培训1000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450人,帮助库区移民实现安稳致富,工作效果得到国家三建委的高度肯定。三是开展县校合作。学院与巫溪等2个区县签订县校合作协议,在农业技术推广与研发、培训与人才培养、重大课题研究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合作,实现农业园区与学院的“园校互动”合作。

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学院更好掌握了社会和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相关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学院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的有效对接。同时,在服务社会、服务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学院教师对社会、产业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目前,学院有专业带头人29名,双师素质教师182人,市级教学团队2个,获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涉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探索和深化符合农业产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实施融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院突破学科化和技术技能滞后化的农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顶层设计与教师首创的结合,初步形成了与行业企业和农业生产过程全程对接的“育人为本、范式对接、经验主导”的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如:畜牧兽医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与畜牧兽医行业企业合作,探索了“认知实习环”、“单项技能训练环”、“综合技能训练环”、“轮岗实习环”、“顶岗实习环”的职业技能“五环递进”模式。园林技术专业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办企业3个教学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融合”、“理论教

学与技能培训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融合”、“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等6个融合;使学生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综合能力、拓展能力4种能力阶梯状递增的“工学六合,四段递进”模式,使涉农专业学生的技术技能更加符合企业需要。

(二)以技能竞赛为带动提升农业类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学院积极搭建学生实践锻炼的平台,每年定期举办技能大赛,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两年来,学院学生在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上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其中,农业类项目占获奖总数的95%。在重庆市职业技能大赛上,我院学生获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充分展示了我院涉农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毕业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我院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就业竞争力、就业质量、社会满意度等指标在重庆高职学院中名列前茅。

三、加强就业教育,强化服务“三农”的就业观念

我院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来自库区,毕业时让他们再次回到农村,服务库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此,学院高度重视就业教育,将“热爱农业、从事农业”的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重点加强了对涉农专业学生的就业教育。

(一)形成了双向延伸“131”就业指导机制。在招生环节,学院在重庆高校中率先引入职业素质倾向测试,帮助高中毕业生测试判断自身是否适合学习涉农类专业,这一形式得到重庆市教委及教育部的肯定和推广。在涉农专业学生就读过程中,实施三段就业指导:大一职业生涯规划,大二职业素质训练,大三就业与创业指导。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就业创业教育等途径促进学生从事“三农”工作的专业意识的形成。同时,学院对部分毕业生实施了延伸培训帮扶机制,结合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反馈结果,提供再就业培训服务,每年开展岗前培训、职业经理人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通过延伸培训,部分就业不稳定的学生从就业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极大的增强了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稳定率。

(二)对涉农专业毕业生实施跟踪服务。学院自2010年开始与麦可思公司合作进行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及反馈,是重庆最早开展三方评价的学校,不仅以此结果作为指导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调整招生结构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且依之将职业指导向后延伸,为学生提供延伸培训服

务。

四、加强校企与校地合作,搭建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平台

在教育引导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同时,学院注重涉农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通过加强校企与校地合作,努力为涉农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加充足的就业机会。

(一)推进校企合作,建设“就业直通车”。学院与重庆、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26家企业达成了“实习—就业”合作机制,与大北农、扬翔、海南正业、新希望等有涉农专业毕业生需求的企业合作开办订单培养班14个,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无缝化”对接,此外企业还提供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推进校地合作,开展“定向培养”。学院高度重视库区及边远乡镇定向培养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学院领导及就业中心主动调研、积极协调,向库区区县推荐了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三年来,共181名同学进入乡镇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从事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3.25%,4196名毕业生服务基层、占毕业生总数的75.28%。2010届、2011届、2012届,学院分别有56.59%和69.01%、63.17%的学生在大重庆范围就业,为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t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