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学派与历史(doc 10页)(优质版)
更新时间:2024-01-01 22:4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比较文学重点内容 来源: 朱琪的日志 第一章 比较文学入门 1、什么是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陈惇 刘象愚 2、比较文学的特点?
(1)跨越性:跨越语言、民族、文化、学科。跨民族是最根本的,是判断比较文学的最基本的标准。
(2)比较性:约定俗成的专业学科的名称,具有特殊的学科意义。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应把两种文学体系化、内在性的汇通作为比较文学衡量的标准。
(3)文学性:立足于文学之本;通过与其他文学的沟通和交流来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 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来重新审视文学本体,把文学放在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参照框架下来彰显文学特征。 (4)开放性 (5)理论性
3、比较文学的意义?
(1)开拓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
(2)促进异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互识、互证、互补。 互识:对不同文学的认识、理解和欣赏,认识别人,也认识自己。
互证:中西各有自己的见解,寻求理解,必须对话,互相对比参照。以不同文学为例证,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相同和不同的解答,达到进一步的共识。
互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他者吸取营养,取长补短,谋求新发展。多种文化的比照和对话,结果不是多种文化的融合,相反这种比照对话使各种文学的特点得到彰显,更显其真面目真价值。
(3)加深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第二章 比较文学的历史
1、著名的比较文学事件 (1)第一本比较文学杂志:
1877年,匈牙利梅茨尔在布达佩斯出版了《比较文学学报》,后改为《比较文学杂志》,重视翻译介绍弱小民族的文学。为期10年。 (2)第一本学科理论著作:
1886年,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出版《比较文学》,这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第一部专著。
(3)第一个固定的比较文学课的开设:
1897年,第一位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设立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尔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比较文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 (4)第一篇博士学位论文:
1895年,法国戴克斯特(35岁早逝)文章《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探讨了英法文学关系。
(5)第一部比较文学“目录学”
贝兹独立完成了第一部比较文学“目录学”,收录索引3000条, 1899年,《比较文学书目集》出版,被译为多种文字,至今仍有价值。
(6)30年代初,《比较文学评论》的创办者巴尔登斯贝格在梵第根的协助下,创办了巴黎大学的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巴黎大学成为世界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心。 (7)1899年,哥伦比亚大学创立第一个比较文学系
(8)1958年9月,北卡罗莱纳大学在教堂山大会上,韦勒克作《比较文学的危机》,挑战法国学派,语惊四座,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确立了美国学派,打破了法国学派的一统天下。
(9)1976年,台湾出版古添洪、陈慧桦编《比较文学垦拓在台湾》,乃台湾第一本比较文学论文集。 2、代表人物和著作
1) 波斯奈特:《比较文学》
2) 戴克斯特:《卢梭与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 3) 贝兹:《比较文学目录集》
4) 巴尔登斯贝格:《歌德在法国》、《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 5) 梵·第根:《比较文学论》 6) 基亚:《比较文学》
7) 韦勒克:《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危机》 8) 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 9) 艾德礼:《比较文学论文选集》 10) 陈铨:《中德文化研究》 11)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 1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诗论》,
13) 钱钟书《谈艺录》、《管锥篇》
14) 古添洪、陈慧桦编:《比较文学垦拓在台湾》
第三章 比较文学学派
1、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1)主要观点:
1) 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
2) 讲求事实,崇尚实证,重视考据 3) 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
4) 学科上囿于文学专业领域,地域则局限于欧洲 5) 提出“总体文学”一说 (2)评价: 优点:
1) 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 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 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缺点:
1) 狭隘、机械,过分拘泥于实证、考据,过分强调事实联系而相对忽视了作品内在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2) 欧洲中心意识,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研究范围局限于欧洲范围,使东西文学的比较显得不可能
2、美国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评价 (1)主要观点:
1) 提倡平行研究的新方法 2) 提倡跨学科研究
3) 重视作品的“文学性”和“美学价值” 4) 反对“欧洲中心论” 5) 反对“总体文学”的提法 (2)评价 优点:
1) 美国学派突破了法国学派的机械保守的实证对比较文学的束缚,使比较文学获得了生机;
2) 美国学派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不仅使跨学科研究成为可能,也使中西文学比较成为可能;
3) 美国学派重视作品的文学性,更接近“文学内核”。 缺点:
1) 美国学派的理论不够严密,容易产生牵强附会的比附。
2) 跨学科比较有可能使思想史、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也成为比较文学,最终使比较文学的独立性消亡。 3、怎样认识“中国学派”?
(1)中国学派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它带着自己的独特性跨入了世界比较文学的领域,使比较文学走出了西方文化的地域圈子,很大程度打破了欧洲中心论。
(2)中国比较文学从自己的历史资源和现实需要出发,逐渐在比较诗学、阐发研究、东西比较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它既承认法国和美国学派所拥有的优点,并且加以吸收和利用,在另一方面,它又设法避免两派既有的偏失。
(3)中西诗学的比较有助于寻求世界文学的共同规律,建立世界范围内的共同文学理论。 (4)中西诗学研究成为了比较文学的一个研究热点,也成为当今比较文学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
(5)“中国学派”存在的问题:
首先,阐发研究还停留在阐发法的理解和运用上,缺乏丰富的学术实践的支撑;它往往以中国文学材料作为西方文学理论的注脚,而屡受批评
其次,自己倡言,而非公认。台湾和大陆的学者自己在发布理论宣言和主张,而不是国际比较文学界作出的承认和概括。
再次,全球化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学互动显著增强,中国已经错过了建立学派的历史阶段,现在再提倡建立学派是历史的错位。 3、中国比较文学有何特色?
(1)注重中西文学比较,努力使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2)积极开展中西诗学即中西文艺理论的比较
(3)不偏不倚,不拒斥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提倡“阐发研究”的新方法 (4)赞同前苏联的观点,同意将同一国家内各民族的文学纳入比较文学范畴
第四章 文类学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它的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文类是指文学的分类或类型,文类学是对于文学类型的研究。探讨如何按照文学的特点对文学进行分类,以及各文类的特征、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关系。(也叫文体学、体裁学)比较文学的文类学就是在跨语言、跨文化的背景中研究文学的类型,研究各种文类超越国界、语言界线的流传、影响、变异等。
(2)谢天振指出:文类学研究对象分为三方面即: 1)文学分类的研究, 2)文学体裁的研究, 3)文学风格的研究。 2、名词解释:
缺类现象:一种文类在某国某民族文学中有,而在他国或他民族文学中则没有。王国维认为中国没有史诗
体裁的移植: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学体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传播到了其他民族文学中,被接受、消化、改造,成为该民族文学的一种新文类。如:十四行诗、流浪汉小说、中国的话剧
3、列举一个文类学研究的案例
杨宪益1983年在中美双边第一次比较文学的讨论会上提出,通过对李白的古风与古代波斯诗人莪默凯延(欧玛亚·海亚姆)的鲁拜体诗歌的比较,追溯欧洲十四行诗的起源,可能受唐代新兴诗体的影响,中介是鲁拜诗体。
第五章 主题学
1、主题学与主题研究的不同
(1)主题研究:探究的是某一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或观念,重点在于研究作品的内涵。 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
(2)主题学也研究作品的主题,但它的任务不是研究一部作品的主题,而是探索相同主题在不同时代以及不同的作家手里的处理,据以了解时代的特征和作家的“用意”。 一般的主题研究探讨的是个别主题的呈现。主题学重点在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主题研究着眼于一个点,(个别主题的呈现),主题学着眼于一条线,甚至一个面。 2、主题学的研究对象
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的对象并不是个别作品中的题材、情节、人物、母题、主题;而是研究同一题材、同一母题、同一传说人物在不同民族文学中流变的历史,研究不同作家对它们的不同处理,研究这种流变与不同处理的根源。 3、名词解释:
(1)母题:母题是1)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保存并在后世不断传承延续。
2)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
3)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
(2)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的学问。
(3)情境:情境是文学作品常见的一种典型格局。情境包括三个因素 : 第一,特定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第二,特定的情况——事件;第三,特定的人物关系。、
第六章 形象学
1、形象学的研究对象
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它在文本中以多种形式存在,可以是具体的人物、风物、景物描述,也可以是观念、言词。 2、形象学研究的主要理论? 一、“他者”理论 他者:异国异族形象。
他者与自我相对,自我即作者、作者所属的国度或民族; 1、“他者”(the 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他者是针对自我提出来的,自我要确证自己,必须借助于外界参照物。 “他者”就是自我反观自身的参照物,通过“他者”,自我印证了自己的形象。
他者形象形成时,自我形象也随之相伴而生,自我注视他者形象,他者形象也映现自我形象。 2、自我与他者双方的地位是不对等的。主体性自我明显渗透着一种的优越感。 他者只能“是被探查的对象,而绝不是一个进行交流的主体。”
由于缺少对话,文本就成为了自我单方面的言说,而他者永远不能作为他者来为自己说话。 例如:
遥远的异国、神秘的异族人民往往作为与自我相对立的他者而存在。 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 中国古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有居高临下,甚至歧视异族的心理。
清朝时期强调夷夏之防,仍然是把外国人看成未开化之“夷”人,摆脱不了华夏中心的心态。 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既是他们相互交流的必要前提,也是他们之间互为‘他者’的前提。
3、肯定他者,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消解否定;否定他者,则又意味着对自我形象的肯定以及自我空间的延伸。
他者形象犹如一面镜子,给自我形象提供了显现自身的条件。
形象学正是借助异国异族这个他者,反观自我、映照自我形象的。
自我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都会投射于他者,这种投射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他者,这个他者是自我所属群体文化综合的产物,而且带有极强的主观性。 二、社会总体想象物
他者形象虽经作者之手创造,但它绝不是单纯的个人的行为,而是表达所属的社会和群体的想象。
异国形象凝聚着全社会的集体情感和心态。是对一个民族国家的集体描述的总和。 表达了本社会群体的价值观、文化观。
文学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整个社会想象力参与创造的结晶,作家在其中只充当了一个媒介。
这些形象虽然不乏现实的因素,但主要表达了集体的想象,所以成为集体想象物。 “社会总体想象物”由于主体的视角、立场的不同,生成的“他者”(异国异族形象)类型也就不同,它有认同和颠覆两种倾向,分为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类。 1、意识形态
——按照本社会模式、用本社会话语塑造的异国形象——否定性形象
某一作家笔下的异国异族形象是意识形态化的,意思就是作家在依据本国统治地位的文化范型表现异国,对异国异族文明持否定、贬斥的态度。 ▲《西游记》,鬼子,《异教徒中国佬》 2、乌托邦
——注视者主体用质疑、批判现实的态度描述、塑造的异国形象——肯定性形象
某一作家笔下的异国异族形象是乌托邦的——将他者理想化,表现对异国文明的肯定、向往,表达对本土现实的批判和质疑。
这种异国形象偏于相异性,它与自身的文化传统相背离。 ◆毛姆《刀锋》,
◆18世纪启蒙思想家笔下的中国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图示:
意识形态→→社会总体想象物与异国异族形象相一致→→肯定认同本国文化范型,否定贬斥异国文明。→→维护扩张自我文化→→与“自我”认同
乌托邦→→社会总体想象物与异国异族形象相背离→→质疑批判本国文化范型,肯定向往异国文明。→→颠覆自我文化→→与“自我”相异
社会总体想象物建立在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极间的张力上。
异国形象没有绝对的意识形态的或乌托邦式的,因为具有一定历史的异国异族不可能在某一
特定时代被彻底颠覆,而变动的社会文化环境也不可能始终认同某一模式。 三、套话
套话streotype又称为特殊词汇,最初指印刷所用的铅板,引申为人们看待事物的刻板印象、先入之见。
“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 它是由民族集体所创造的,在一个时期内反复使用的,用来描述异国异族形象的、约定俗成的个性词汇。
套话是“他者”形象在文本中的最小单位。是“形象”的一种特殊而大量的存在。
▲洋鬼子,老毛子,倭寇、小日本,鬼子,等;18世纪法国作家笔下的套话“开明皇帝” 套话在对异国异族进行描述时,省略了推理过程,是在民族心理定势的推动下,一种不由分说的表述,标志着对“他者”的凝固看法。
套话有明显的生理特征,以自然特征取代文化特征。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凝聚了丰富的历史内容,是了解异国异族形象的重要的信息源。 套话也具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两种倾向
套话有极强的历史渗透性和承继性,其使用和存活具有一定的时间段和历史期。
第七章 译介学
1、译介学的研究对象?
(1)从比较文学的媒介学的角度出发,从比较文学的视野,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2)它:
不关注语言层面上出发语和目的语之间进行转换的实际问题, 也不关注翻译技巧或翻译训练问题,
也不对翻译方法、翻译水平、不同的译文做高下优劣的价值判断。 (3)它
关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落、变形、扩展、增生等的问题。 关注文学翻译在人类跨文化的交流实践中特殊的价值意义。 2、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1)什么是“创造性叛逆” 首先,翻译是叛逆:
文学翻译由于主客观原因往往造成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语言的转换使一部作品进入了新的语言环境,因而产生一系列的变形;
其次,翻译是一种创造:
1)融入了译者的思想、个性、审美倾向、风格等,赋予作品第二次生命;
2)文学翻译还将原作引入了新的接受环境,发生了原作者没有预料到的接受变形;读者以自己的方式调动其人生体验,加入了这个再创造,更富创造性和叛逆精神 (2)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如下表现: 1)、个性化翻译 2)、误译和漏译 3)、节译和编译 4)、转译和改变
1、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界(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2、巴尔登斯贝格接替戴的事业,是第一个系统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的影响的学者。
3、梵·第根: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著作《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的入门书) 4、法国学派诸人师承关系:
布吕纳提埃尔→→戴克斯特 / 贝兹→→巴尔登斯贝格→→伽列→→基亚 5、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相应分为三类:史诗、抒情诗、戏剧。
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不要去考虑自己能够走多快,只要知道自己在不断努力向前就行,路对了,成功就不远了。放弃了,就不该后悔。失去了,就不该回忆。放下该放下,退出那没结局的剧。我们需要一点点的眼泪去洗掉眼中的迷雾,一点点的拥抱去疗愈受伤的心,一点点的休息去继续前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一样的,处同样的位置,也是有人哭,有人笑,有人沉默。穷人缺什么:表面缺资金,本质缺野心,脑子缺观念,机会缺了解,骨子缺勇气,改变缺行动,事业缺毅力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借用别人撞的头破血流的经验作为自己的经验,世界上最愚蠢的人是非用自己撞得头破血流的经验才叫经验,不要抱着过去不放,拒绝新的观念和挑战,每个人都有退休的一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退休后的保障。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勿将今日之事拖到明日,学习时的苦痛是暂时的,未学到的痛苦是终生的,学习这件事,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幸福或许不排名次,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
正在阅读:
《虞美人》练习+答案12-10
个人工作总结08-23
言语治疗试题10-28
一年级诵读篇目(注音版) 最新06-22
秘密任务作文500字06-25
中国光触媒行业产业链分析及投资前景规划研究报告2016-2021年06-19
2018-2019年赤峰市元宝山区元宝山矿区小学元宝山区风水沟小学一03-09
最新-派出所内勤民警工作总结 精品10-3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比较文学
- 学派
- 优质
- 历史
- doc
- 外国各种祷告词 中英对照版 Prayer
- 大型储罐罐壁开孔焊后热处理方法探讨
- 浅谈幼儿教育体会
- 公招 教育学考试大纲 - 详细整理版
- 塔式起重机司机安全技术交底
- 饲料加工品质管理工作总结
- 最新-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深入理解课标教材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精品
- 遵义专版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9课开国大典同步练习语文版
- 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 - 收入解读及范例
- 冲压设备
- 综合改错练习
-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 热流道系统
-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测试题及答案
- 阿里巴巴网络营销分析
- 快递主要上下游产品分析(中企智业)
- 蛋白质计算专题(高中教学使用)
- 钻井队生产管理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修订)1制度规范 - 图文
- 市委副书记在换届选举工作会上的讲话
- 一二年级词语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