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概题库2

更新时间:2023-11-25 00:4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第四章

第一节 > 学习评估 > 单选 1.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是: A.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B.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 C.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D. 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 2.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A. 自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B. 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C. 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D. 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3. 商品经济是:

A. 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B. 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 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 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4. 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A.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C.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D.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5. 市场经济是:

A. 和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B.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式 C. 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 D. 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一种经济形式

6. 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 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B. 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C. 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 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7. 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 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 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 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8. 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和包括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是: A. 劳动商品的出现 B. 雇佣劳动的存在

C.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 D. 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

9. 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 创造新价值 B. 创造剩余价值 C. 创造必要价值 D. 创造使用价值

10.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 A. 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对立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 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 D. 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 11. 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 A. 价值构成的

B. 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C. 资本构成的 D. 货币构成的

12. 商品的二因素是对立的统一的,这对矛盾解决有赖于: A. 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B. 货币的出现并充当交换媒体 C. 商品的出现

13. 两种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他们: A. 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B. 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C. 对人们有共同的效应

D. 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的人类劳动

14. 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对这句话应理解为:

A. 商品不可能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 B. 商品所有者同时获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C.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D.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

15.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 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

B. 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劳动 C. 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D. 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 16. 价值的实体是: A. 具体劳动 B. 抽象劳动 C. 私人劳动 D. 社会劳动

17. 对“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的正确解释是: A. 劳动和土地都是价值的源泉 B. 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土地形成价值

C.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外部条件,土地是价值的真正源泉 D. 劳动必须和自然物相结合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18.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A. 以抽象劳动为尺度 B. 以私人劳动为尺度 C. 以剩余劳动为尺度 D. 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19.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这种“正常生产条件”是: A. 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技术装备水平 B. 全社会大多数部门的技术装备水平 C. 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先进技术装备水平

D. 某一生产部门内部的大多数产品已经达到的技术装备水平 20.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 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B. 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C. 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D. 商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21. 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 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 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 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2.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 A. 劳动二重性学说

B.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C. 剩余价值学说 D. 平均利润学说

23. “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说明:

A. 使用价值是个历史的范畴

B. 同一种物品的使用价值会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 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 一种物品具有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24. 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时商品的: A. 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B. 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 C. 价值不变,价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D. 价格不变,价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25. 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A. 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 B. 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C.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D.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26. 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之间,两者的变化表现为: A. 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B. 商品数量不变,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大 C. 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减少 D. 商品数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量增大

27. 马克思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这句话的意思是: A. 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B. 货币直接代表劳动时间,所以,可以衡量各种商品的价值 C. 货币出现以后,有了共同尺度,各种商品才可以作为价值相互比较 D.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8.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A.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D.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9. 在商品价值的形式发展中一切商品的价值通过贵金属表现出来的价值形式是: A. 简单价值形式 B. 扩大价值形式

C. 一般价值形式 D. 货币形式

30. 价值规律的作用借助市场机制实现,市场机制的核心是: A. 供求机制 B. 价格机制 C. 竞争机制 D. 激励机制

31. 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A. 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 B. 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 商品的交换来体现 D. 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32. 就货币的起源来说,货币是: A. 在商品没有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的 B. 由贵金属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C. 由少数经常交换商品的人发明的 D. 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33. 价值规律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 A. 价格始终同价值相等实现的 B. 价格高于价值实现的 C. 价格低于价值实现的

D.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34. 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A. 剩余价值学说 B. 生产价格理论 C. 劳动二重性理论 D. 劳动力商品理论

35. 马克思在劳动价值理论上的贡献在于: A. 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B. 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原理

C. 扩展了创造价值的劳动的内容和范围 D. 提出了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的问题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C 2.D 3.C 4.D 5.B 6.D 7.A 8.D 9.D 10.D

11.B 12.B 13.D 14.D 15.B 16.B 17.D 18.D 19.D 20.A

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BCD 2.BCD 3.ABCD 4.ABC 5.ABCD 6.ABCD 7.CD 8 .ABCD 9.ACD 1 0.CD 11.ABD 12.BD 13 .AB 14.ABC 15.BC 16.ABD 17.ACD 18.BD 19.BD 20.BCD 21.ABCD 22.ABCD 23.BCD 24.BC 25.ACD 26.CD 27.ABD 28.ACD 29.ABD 30.ABCD 31.ABCD 32.ABD 33.ABC 34.ABCD 35.ABD 辨析题

1.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 2.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3. 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4. 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5. 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6. 在知识经济时期,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7. 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8.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卖不掉,他的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 9. 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

10.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辨析题参考答案

1.“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的论断正确。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强调的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经济利益的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态。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对应的是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必然要有市场,但是有市场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只有当市场机制对价格和生产者的经营活动能直接起调节作用,从而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 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变化就是价值变化的表现” 这一说法不准确。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但是,在现实的交换活动中,影响价格变化的不仅仅是价值的变化,还有供求关系、竞争、货币币值和政府政策等因素。 3.“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这种观点错误。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的东西,也取得了商品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4.“现实中,商品的市场价格常常与价值不符,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这一看法是不正确的。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即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价格常常会偏离价值而与价值不一致;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化又反过来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并使偏离的价格向价值回归。因此,从较长时间看,价格虽然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但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这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得以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5.“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是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

6.“知识经济时期,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这一说法不正确。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抽象劳动的成果。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所在。但是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知识的运用传输处理,以及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价值增殖是通过劳动实现的。

7.“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这一说法不准确。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解答此题的着手点是掌握劳动价值论中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涵义,并分析出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与价值量的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8.“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卖不掉,他的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这是正确的论断。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只有当社会生产者的商品在市场上实现了同其他商品交换的时候,它的私人劳动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可见,商品能否卖出,即它的具体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是否符合社会要求,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在量上是否相当于或低于同种商品的平均水平,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关键。如果商品在市场上卖不出去,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耗费在商品上的劳动无法得到补偿,生产就无法继续进行。因此,私人劳动能否及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成败,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成败。 9.“劳动是一切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这一说法不准确。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却不是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因为,劳动并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不但有劳动这一要素,而且土地、设备、原材料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对创造社会财富做贡献,因此,劳动和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但就价值创造而言,劳动者的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要把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区别开来。 10.“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的观点不正确。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生产者在价格的引导和利益

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但是,由于价值规律调节(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所以,单纯的依靠价值规律并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把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分析

1. 下列材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的部分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

材料1:“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人们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

材料2:“商品生产,要看它是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材料3:“进入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请回答:

(1)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

(2)你认为社会主义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 (3)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

2. 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些论述:

材料1:“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固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活劳动必须抓住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劳动的火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 (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3.

材料1:某企业为了追求效率,推行差别工资,使劳动者收入差距扩大。

材料2:一些企业在竞争中落败;为了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低收入职工的生活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救济措施,并积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请回答:

(1)运用有关原理,分别说明材料1、2的合理性。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 (2)两类做法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4. 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况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产品的市场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

材料2: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等三个方面大力进行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双飞,鹏程万里。

材料3: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该企业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

(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l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5. 以下是我国冶金企业的改革经验和效果的部分材料:

材料1:1990年,邯钢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28个品种有26个亏损,总厂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然而各分厂报表中所有产品却都显示出盈利,个人奖金照发,感受不到市场的压力。造成这一反差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厂内核算用的“计划价格”严重背离市场,厂内核算反映不出产品实际成本和企业真实效率。邯钢从1991年开始推行了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改革。用产品的市场售价减去目标利润,按厂内工序反向逐步推算成本,使目标成本等项指标真实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 ——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1月25日

邯钢由于紧紧抓住了单位产品劳动时间的节约,使它们的产品成本连年下降。按同口径计算,1991年下降6.86%,1992年下降4.83%,1993年下降6.13%,1994年下降8.9%,1995年下降1%,利润同样连年增长。

——摘自《当代经济研究》1998年第3期

材料2:邯钢针对产品的不同情况,对原来亏损但有市场的产品做到不赔钱或微利,原来盈利的产品要做到增加盈利,对成本降不下来的产品停止生产。 ——摘自《经济日报》1995年1月25日

从1991年到1997年,邯钢共投资40多亿元进行了22次大中型技改,每项均比别的企业少投入30%~50%的资金,但效益却多产出50%以上??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对高品质钢材的需要,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目前只能生产普通建筑钢材局面,形成以板材为主,建筑用钢材为辅的产品结构。 ——摘自《瞭望》1999年第6期

材料3:通过学习邯钢、邢钢(邢台钢铁公司),人学精了,学得有了市场观念??严格抓管理,吨钢成本下降,产值和销售收入都比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总成本却比去年下降了5.9%。 ——摘自《经济日报》1996年12月12日

济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是在学邯钢过程中,从冶金行业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济钢学习邯钢既掌握了邯钢经验的实质,同时又在具体方法上加以创新,不仅依据市场情况和目标利润倒推出成本计划,而且把主要精力放在影响成本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上,根据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同行业前三名和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的原则,正算成本,然后比较修正,确定出科学的成本计划再进行层层分解、层层考核。从 1993年到 1998年济钢在提取设备折旧率为 11.28%,比全行业平均水平几乎高出1倍的前提下,实现利润却由l.48亿元提高到l.8亿元,增幅达21.6%。 请回答:

(1)从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结合材料1说明“邯钢”主要改革举措的科学依据。 (2)结合材料2分析邯钢经营的成功所在。

(3)结合材料1、材料2、材料3谈谈推广邯钢经验的意义。

分析题参考答案 1. [答案要点]

(1)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的意义有: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其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生产,弥补自给性的生产不足。其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其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2)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认识的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 2. [答案要点]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第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t0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