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更新时间:2024-05-16 21: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1 走进化学殿堂

【课标对本专题的学习要求】

单 元 教 材 内 容 1.化学的意义等。 2.从生活中选取学生熟悉的事实并单元1:造福人类的化学 做演示实验(3个):出示发霉的饭粒、在沾有油污的餐具上滴上洗洁精、将生锈的铁钉浸泡在稀硫酸溶液中。 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1.认识化学研究的对象,定义,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及化 学性质。 单元2:探寻物质2.演示实验(3个):木条燃烧、加世界的化学 热碱式碳酸铜、爆炸与颜色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1个):压碎碱式碳酸铜。 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5.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6.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1.实验室常规,实验基本操作。 2.演示实验(5个):镁条燃烧、固 体药品的取用、液体药品的取用、单元3:基于实验酒精灯的使用、用量筒取液体试剂;的化学 分组实验(2个):验证酒精灯外焰 温度最高、观察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

1

学 习 目 标 1.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2.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4.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课 题】单元1 造福人类的化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引入化学用语,分散难点。

过程和方法---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到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化学用语。 【课 型】新课。 【教 法】讲解、实验。

【教 具】试管,试管架,米饭,生锈的铁钉,稀硫酸。 【教学过程】

【教学总流程】创设情景→看课本→讨论认识→初识化学用语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活 动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来学化学。这是初中新增的最后一门课,它跟物理一样属于实验学科,学物理的创设情景 好多方法,如观察、实验、发兴趣。 思维方式都可以用在化学的学习上。那么什么是化学?化学又在哪里? 引导学生看课本图1-1、图1-2,教师讲述。 看课本图1-3、图1-4,解看课本,讨论认识 释生活现象。 化学。 看课本图1-5、图1-6,讨论认识。 ⑴讨论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小 结 ⑵要彻底理解上述看过的图片的意义,需要运用

2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让学生进入学习状引起学生共鸣,激态,从物理的学习角度来猜想化学的学习。 讨论认识:生活离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不开化学。 在工业、农业和科学研究中都离不开认识化学的意义。 化学使人类社会更美好。 认识到化学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将进一步为人类做出更大的化学元素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许多化学知识,后面的课我们将展开学习。 贡献。 化学既然如此重要,我们就应从现在开始进入化学意境。以后说到物质,⑴颜色:绿色; 除了会说名称,还要会写化学式,大家有没有信心尝试一下? ⑴出示碱式碳酸铜,学生状态:固体。 对化学用语宜从初始⑵①碱式碳酸铜→课就切入,让学生一氧化铜+水+二氧化开始就适应化学学习碳 环境。这里涉及的4初步认识化学用语 近距离观察颜色、状态; ②碱式碳酸铜→种物质的化学式是为⑵加热碱式碳酸铜: ①文字表达式。 ②各物质化学式。 ③观察到的现象。 下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探究。 Cu2(OH)2CO3 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氧化铜→CuO 的,应留够时间,让水→H2O 学生在课堂上记忆。 二氧化碳→CO2 【作业设计】

1.化学研究的对象是 A.物质 B.运动 C.食品 D.实验 ( ) 2.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过年时的传统习俗,但燃放会对环境造成这样的危害 ( )

①有毒有害气体污染;②噪声污染;③粉尘污染;④伤害人;⑤烟花爆竹的生产厂家有安全隐患 A.①③⑤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3.绿色化学是

A.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环保的产品 B.颜色为绿色的无害化工产品 C.绝对不含任何化学元素的产品 D.不能再生的化学产品 4.下列各项研究中属于化学科学研究的内容的是

A.设计更优越的办公系统,开发人工智能 B.开发研究新能源,研制新型化学合成材料 C.培育杂交水稻,提高农作物产量 D.研制赛车的动力系统,提高赛车速度

5.社会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能源,化学在利用 、 、 等化石燃料的同时,

3

( )

( )

正在积极寻求解决的有效途径,如开发 、 、 等新能源,研制和开发 。 【板书设计】

单元1 造福人类的化学

一. 化学在哪里?生活离不开化学、工业、农业和科学研究中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人类

社会更美好。

二. 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化学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将进一步为人类做出更大

的贡献。 三. 进入化学意境

⑴出示碱式碳酸铜,学生近距离观察颜色、状态; ⑵加热碱式碳酸铜: ①观察到的现象。

②文字表达式 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③各物质化学式 Cu2(OH)2CO3→CuO + H2O + CO2

【课 题】单元2 探寻物质世界的化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2.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过程和方法---1.知道科学探究可以通过实验观察等多种手段获取事实和判断。

2.认识到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和实验,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教学重点】1.对木条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实验的探究。

2.掌握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区别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课 型】新课。

【教 法】设置情景、活动探究、讨论。

【教 具】有关物质化学变化的图片及课堂演示实验有关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4

第 1 课 时

【教学总流程】创设情境→举例讨论→演示实验→分析比较→当堂练习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引导学生看图1-7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自然界 学 生 活 动 从常见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设计意图 及生活中的变化及现象。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看图片及多媒体,认识物质在不断一切物质都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像面包发霉变创设情境 质、冰雪融化、木柴燃烧变化的区别:冰雪、水是同一种物地发生着变化,让学生分类认识这4种变化,分析出冰雪融化与其他3种变成木炭、葡萄酿酒等,质,其它3种变化生成了新的物质。 在听课当中都是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变化。 冰融化成水没有生成新物质,像这样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特点:从物质变化前、变化后比较——没有新物质生成,如冰融化成水,固举例讨论 态铁熔化成液态铁等。另是物理变化。 念。 三种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理解面包发霉变质等3种变化属于像这样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其特点是:从物质变化前、变化后比较——有新物质生成。 做课本第8页“请你尝试”演示实验 的实验2(教师演示):压碎、分解碱式碳酸铜。

5

看课本的习惯。 理解冰是固态水,冰融化成的水是液态水,变化前后都是水,仅是状态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科学的概化学变化。 观察(1)后答:物理变化。 填表 实验 变化前变化后的

(1)将碱式碳酸铜放在滤纸上,轻轻压碎。现象:仍然是绿色固体。问:这是什么变化? (2)加热分解,介绍仪器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观察物质变化前后的现象:用一个烧杯接住生成的水;试管中的物质由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把一个涂过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试管口,内容 压碎碱式碳酸铜 加热碱式碳酸铜 的现象 现象 绿色固体 绿色固体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绿色固体 有水珠产生、由绿色固体变为黑色固体、产生一种使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 现象的能力,意识到设计表格记录实验现象的重要性。 一会儿观察到石灰水变混浊。 引导看碱式碳酸铜压碎前、压碎后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多是物质外形或状态的变化,如扩归 纳 散、蒸发、冷凝、熔化、生成的变化,如加热碱式碳酸铜。 粉碎、挥发等都属于物理变化。加热碱式碳酸铜,它分解为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在物质变化中没有生成其他新物质的变化,如压碎碱式碳酸铜。 化学变化:在物质变化中有新物质 培养学生归纳的意识和能力。 培养学生画比较两种变化的异同 特征 联系 物理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表及时归纳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有物理变化。 课堂练习 判断下列变化是什么变 6

化? (1)水沸腾(2)锯断木材(3)冰融化(4)铁生锈(5)木炭燃烧(6)食物腐败 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来判断两种变化。 及时强化训练。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并介绍反应物、生成物概念,箭头讲述化学符号、加号的含义 文字表达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式示例 初步了解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变化。 小结 【作业设计】

物质变化及其特征,详见板书。 1.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是 A.化学变化速度快,物理变化速度慢

B.化学变化需要加热才能进行,而物理变化不需要加热 C.化学变化有发光、放热或变色的现象,物理变化没有 D.化学变化一定有新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2.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C.爆竹声中一岁降,春风送暖入屠苏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 )

( )

(1)灯泡通电发光、发热( ) (2)铁生锈( ) (3)冰融化成水( )(4)酒精挥发( ) (5)葡萄酿成酒( )(6)森林着火 ( ) (7)湿衣服晾干( ) (8)火药爆炸( )(9)海水晒盐 ( ) (10)点燃煤气( )

4.找出下列各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镁条点燃生成氧化镁 (2)碳酸氢铵受热变成氨气、水和二氧化碳 (3)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板书设计】

单元2 探寻物质世界的化学1

一.加热碱式碳酸铜的实验现象:(1)由绿色固体变成黑色固体。

(2)试管壁上产生水珠

7

(3)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碱式碳酸铜加热氧化铜+水+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第 2 课 时

【教学总流程】复习引入→举例讨论→学生实验→分析比较→当堂练习

教学流程 知识回顾与评价 教 师 活 动 [提问]什么是物理变化?它的特征是什么? 学 生 活 动 思考、回答,写出第一堂课物质的符号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实 验 让学生动手实验,学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⑴压碎碱式碳酸铜;⑵加热碱式碳酸铜。 初步培养观察、分析、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交流讨论 [提问]在实验⑵中除了有新物质生成还伴随着哪些现象? 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有些化学变化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还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许多现象。 联系实际 [提问]常见的变化中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阅读教材 联系实际生活,同学之间交流。 培养学生把实际生活应用于化学中。 主动学习,理解。 引导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要科学、严谨。 设计意图 加强知识的巩固。 [归纳总结]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体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化学性质:需要经过化学变化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不稳定性。 8

练 习 物质有许多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硬度、腐蚀性、能正确的区分物理可燃性、易生锈等,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分类:属于物理性质的是颜色、状态、密度、硬度;属于化学性质的是腐蚀性、可燃性、易生锈。 物质的许多应用是由它们的性质所决定的。交流讨论填表: 物质的用途 酒精用作燃料 物质的性质 可燃性 阅读材料,归纳化学的定义: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归纳的能力。 性质的类型 化学性质 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性质和化学性质。 化学的用途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 学习化学 的意义 小结 【板书设计】

介绍我国化学对人类的贡献。 各抒己见。 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化学的定义、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单元2 探寻物质世界的化学2

1.化学研究的对象:物质。

2.化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3.化学变化除了有新物质生成外,还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等许多现象。 4.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作业设计】

1.下列四种性质中,有一种与其他三种有本质区别,这种性质是 A.状态 B.硬度 C.颜色 D.可燃性

2.物质的用途是由它们的性质决定的。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 ) A.葡萄用于酿酒 B.干冰用于制造舞台云雾 C.氢气用做燃料 D.镁粉用于制造照明弹

9

( )

3.下列叙述中,前者描述物质化学性质,后者描述化学变化的是

A.凝固、变形 B.燃烧、熔化 C.易生锈、腐蚀 D.沸腾、爆炸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铁制炊具 B.氢气做燃料 C.铜做导线 D.冰块用于冷冻食品 5.下列选项不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A.用途与制取 B.变化与性质 C.运动状态 D.组成与结构

【课 题】单元3 基于实验的化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

过程和方法---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安全操作。

( )

( )

( )

【教学重点】化学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加热试管里的液体药品。 【教学难点】规范性、安全性教育,药品的取用及注意事项。 【课 型】新课。

【教 法】让学生尝试独立操作、观察、归纳为探究的主题,教师的目的是诱导。 【教 具】课堂演示实验有关仪器及药品,实验室。 【教学过程】

【教学总流程】参观实验室→演示实验→小结拓展

教学流程 参观实验室 教 师 活 动 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展示一些化学实验室图片,介绍一些化学家取得的成功与多次实验是分不开的,并让学生了解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观看课件 播放违规实验操作的课件或实物表演及造成的危害,使学生了解认识安全实验的重要性。

10

学 生 活 动 参观实验室,学习实验室规则和认识常见仪器。 设计意图 认识到实验室是科学探究的场所。 观看课件。 加深对实验室规则的认识。

演示实验1 演示镁带的燃烧实验 [提出问题]燃烧时使用的仪器? [展示药品]大理石(块状)、观察点燃前、燃着时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碱式碳酸铜(粉末)。 演示[提出问题] 1.要将大理石放入试管内而不打破试管底部,应如何操作?使用什么仪器取用? 2.如何将碱式碳酸铜粉末放入试管内而不沾在试管内壁上?应使用什么仪器? 注意指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让学生互教互学,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尝试实验,并尝试分析实验成与败的原因。 [强调]取块状药品时,一定要把试管平放,将块状药品放在试管口,再将试管慢慢竖起来,使药品缓缓滑落到试管的底部;取粉末状药品时,也要将试管平放,尽量将药匙伸到试管底部,再将试管竖起来。 颜色、状态、硬度。 (同学交流讨论) [尝试]归纳燃烧的现象: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认识药品。 阅读教材,交流、讨论,得出正确的操作方法。 [尝试](实验探究) 1.用镊子夹取一块大理石放入试管中。 2.用药匙或纸槽取少量碱式碳酸铜粉末放入试管中。 (交流与讨论) 对实验成败进行总结。 演示实验2 [提出问题] 1.回忆物理上学过的知识,如何使用量筒量取液体的体积? 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为什么视线要与量筒内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采用仰视或俯视,将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尝试](实验探究) 1.用20毫升的量筒量取15毫升的氯化钠溶液。 2.量筒量取液体时,仰视或俯视,对读数 11

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 小结:仰小俯大 产生影响。 3.将量好的氯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 交流实验结果。 演示实验3 [提出问题] 1.取少量的液体应使用什么仪器? 2.使用胶头滴管应注意什么事项?如何不让试剂污染和腐蚀胶头? 注意指导学生实验规范。 巡回观察 阅读教材胶头滴管的使用,思考、交流讨论。 [尝试](实验探究) 1.用胶头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2.用滴管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演示实验4 [提出问题] 1.正确使用酒精灯应注意的实验事项是什么?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几部分? 3.怎样熄灭酒精灯? 4.怎样向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提出问题] 1.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是否将试管口对着人,为什么? 2.如果试管外壁有水,是否能直接加热,为什么? 3.加热后的试管,能否立即用冷水冲?为什么? 4.如何给试管里的液体进行预热? 阅读教材酒精灯的使用,思考、交流讨论回答。 [尝试](实验探究) 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的分层,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1-2 s后取出,观察发生的变化,记录现象,分析原因。 学生联想生活中见到的现象: 1.烧开水时,水装得过多,沸腾时水会溢出。 2.向冷的玻璃杯中加入开水,杯子很容易破裂。 思考、交流、讨论、尝试归纳给物质加热的方法。 [尝试](实验探究)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内焰、焰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水至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尝试完成课堂作业,认识厨房也是我们 12

【作业设计】

小结拓展 1.听取学生的小结汇报,了解本节课的宏观效应。 2.设A、B层作业,指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口头小结:本节课认识了哪些主要仪器,练习了哪些基本操作? 记录准备阅读的课外书籍。 [课外尝试]家庭小实验:利用家中的杯子、瓶子、筷子、匙、食盐、冰糖、水、吸管、盆子等,进行固体取用、液体倾倒、排放等。 的实验室,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进行探究实验。 1.药品是按( )来存放的。 A.类别 B.颜色 C.状态 2.要取用7 mL的盐酸,可选用( )规格的量筒。 A.10 mL B.20 mL C.50 mL 3.某学生俯视量取20 mL的水,把水倒掉部分以后,仰视读数是8 mL,倒掉的水是 ( ) A.大于12 mL B.等于12 mL C.小于12 mL

4.下列行为没有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是 ( ) A.在实验室的角落堆放废纸旧书 B.把实验后的剩余药品带出实验室 C.把反应后的药品倒入老师指定的废液缸 D.把实验后的剩余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5.实验室的通风设备不好,有可能造成

A.实验效果不明显 B.大量的化学气体集聚,导致人胸闷、头晕甚至中毒 C.光线不明,对观察造成一定的影响 D.使仪器和药品上蒙盖许多尘垢而辨认不清 6.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用手拿一颗锌粒放入试管 B.用嘴品尝实验室中氯化钠的咸味 C.实验时多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 D.使用量筒时平视凹液面的最低处 7.可用做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的是

A.量筒 B.试管 C.滴管 D.烧杯 8.倾倒液体时标签应向着手心,是因为

A.防止标签脱落 B.防止渗出药品腐蚀标签 C.便于观察 D.防止药品腐蚀手心

9.为保证安全,使用化学药品时一定要做到“三不”,即“ ”、“ ”、“ ”。

13

( )

( )

( )

( )

10.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里,用 或 来取用;液体药品通常盛

放在 里,取用定量液体药品需用 和 。

专题2 利用大气资源

【课标对本专题的学习要求】

单 元 1.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单元1 多组分的空气 百分数,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原理、现象)。 2.演示实验(1个):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化学性质(木炭、硫和铁丝的燃烧),氧化反应(剧烈、缓慢)及化合反应,用单元2 性质活泼的及分解反应。 氧气 2.演示实验(3个):碳、硫、铁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分组实验(2个):分解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 1.用途(灭火),制备,物单元3 用途广泛的理性质及三态变化(干冰),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与健康、温室效应(由二氧化碳、甲烷、氟氯

14

教 材 内 容 学 习 目 标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3.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4.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 1.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 3.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途、制备(工业、实验室)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4.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 5.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 6.与他人交流讨论时,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1.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3.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4.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烃等引起)。 2.分组实验(1个):制取二氧化碳。 1.大气污染的原因(污染物涉及4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可吸入颗单元4 人类需要洁粒)及防治,关注空气质量净的空气 日报。 2.分组实验(1个):模拟酸雨危害的实验。

【课 题】单元1 多组分的空气

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与他人交流和讨论。 1.了解典型的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 2.意识到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知道猜想必须用事实来验证。 3.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的组成以及干燥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百分数。

2.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过程和方法---能够解释“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实验现象,初步了解科学探究

的一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增强防治大气污染的意

识。

【教学重点】空气成分的探究和干燥空气中各组分的体积百分数。 【教学难点】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现象的分析。 【课 型】新课。

【教 法】实验为主,多媒体为辅。

【教 具】广口瓶、带导管橡皮塞、烧杯、弹簧夹、红磷、木炭、铁丝、火柴、酒精灯、燃烧匙、镊子、

药匙、品红、蒸馏水。

【教学过程】

【教学总流程】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课堂巩固。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15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教学流程 测 评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1.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为21%。 2.剧烈燃烧,放出热量,发出黄色的火焰,产生大量的 设计意图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1.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是多少? (强调体积分数) 2.观察到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并写出有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及相关物质的化学式。 从旧知识引出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新知识。 红磷+氧气P+O2点燃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 导 入 新 课 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的性质。 1.观察一瓶氧气可得出氧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2.请举一个生活实例说明氧气能微量溶解于水。 氧 气 的 性 质 教师演示木炭、硫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1.在空气中点燃木炭,观察现象后再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待燃烧熄灭后取出,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2.在空气中点燃硫磺,并观察燃烧现象后,再伸入氧气瓶内,观察现象,燃烧熄灭后,闻燃烧后的瓶内气味。 3.在酒精灯上点燃缠绕着木条的弯曲铁丝,本条燃烧后将带余烬的铁丝伸入氧气瓶中,观察现象。 在常温下氧气是无色、无气 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 水中鱼类能从水中得到氧气。 揭示新课题。 达成学习目标1。 学生模仿老师的演示实验,通过探究实来探究,木炭硫磺、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补充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①铁丝燃烧生成物溅落瓶底,使瓶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②在瓶底垫上一层沙或放入适量的水。 验,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21

讨论:实验中有少数小组的集气瓶破裂,提出问题。 ①瓶底为什么会破裂? ②采取什么方法能防止瓶底破裂? 化 学 反 应 的 类 型 1.分析课本第29页的表格中3个化学反应的共同点有哪些?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达成学习目标1。 1.五个化学反应共同点是: ①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②反应物中都有氧气参加。 培养分析、归③都有两种反应物。 ④都生成一种物质。 五个反应都是氧化反应。五纳、总结能力。 找出规律,应用规律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达成学习目标1。 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个反应都是化合反应。 简称“多变一”的反应,反应简2.纸、木材、煤、石油天然式:A+B C。表中5个反应,气等都能和氧气反应。 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2.你还能列举与氧气反应的化学变化吗?

氧气的用途及氧气相关性质的探究的教学

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认识到氧气的化学性质有哪些? 2.阅读教材33页至34页内容。总结氧气的主要用途? 氧气的用3.列举生活中不需要氧气的事途 例。 3.说明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物质。 支持燃烧4. 供给呼吸5.①食品真空保存。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从物质的利弊两方面培养②蛋黄派袋内注入保护气。 学生辩证的③钢管上镀锌。 ④钢窗上涂油漆。 思维能力。 达成学习目标1。 尝试归纳:重新设计表格,尝试重新归纳知识——氧化反应。

22

现 象 燃烧比在空气中旺盛,发出白探究活动1 光,放出热量,木炭在氧生成一种能使气中燃烧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硫磺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探究活动2 燃烧比在空气硫磺在氧中更剧烈,发出气中燃烧 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剧烈燃烧,火星探究活动3 四射,生成一种 反应条件 反应物 生成物 二氧 木炭 点燃 氧气 化碳 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及相关化学式 点燃 C+O2CO2 +氧气木炭点燃二氧化碳 黑色无色 无色 固体气体 气体 硫磺 点燃 氧气 二氧 化硫 点燃硫磺+氧气二氧化硫 黄色无色 刺激性 固体气体 气味的 气体 S+O2 铁丝 点燃 氧气 点燃SO2铁丝+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铁丝在氧黑色固体。(铁气中燃烧 丝在空气中不会燃烧) 四氧化 点燃Fe + O2Fe3O4三铁 银白无色 黑色 色固气体 固体 体 剧烈燃烧,发出探究活动4 耀眼白光,放出镁条 镁条在空热量,生成一种氧气 气中燃烧 白色固体 点燃 点燃氧化镁 镁条 +氧气氧化镁 Mg + O2点燃MgO银白无色 白色 色固气体 固体 体 探究活动5 剧烈燃烧发出白磷在空

白磷 点燃 氧气 23

黄色火焰产生点燃 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点燃五氧化 P + O2P2O5 气中自燃 大量白烟白色固体。 二磷 白色无色 白色 固体气体 固体 【作业设计】

1.下列物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是

①木炭; ②红磷; ③硫磺; ④铁丝; ⑤铝箔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 2.下列实验需在瓶底放适量水和垫上一层薄砂的是

A.木炭 B.铁丝 C.硫磺 D.红磷

3.物质都有两面性,即有益和有害。请你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各举一例氧气对人类有益和有害的实例。对人类有益的实例是: ;对人类有害的实例是: 。

4.请你举例说明“氧气绝不溶于水”的说法是错误。你的例子是: 。 5.用表达式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原理:

①军事工业上用点燃磷生产烟雾弹的原理: 。 ②军事工业上点燃镁粉来制照明弹的原理: 。 ③灯泡中放适量的红磷来延长灯泡使用寿命的原理: 。

【板书设计】 单元2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 1 课 时)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三、化学反应的类型 1.化合反应 2.氧化反应 四、氧气用途: 1.支持燃烧 2.供给呼吸

第 2 课 时

24

( )

( )

P+O2点燃点燃P2O5 Fe3O4C+O2

Fe + O2Mg + O2点燃CO2点燃S+O2 SO2点燃MgO【教学流程】前提测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尝试归纳→尝试练习

教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你知道氧气有哪些测 评 物理性质。 2.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 3.如何检查教材第31页图2-11,图2-12发生装置(即左边装置)的气密性。 我们平时生活,呼吸空气就图2-12的装置: 可以了,但在生产生活中有1.反应的药品:高锰酸钾 时要用到纯氧,如医院救治2.反应原理: 危重病人就需要吸氧,因此导 需要制备氧气。下面我们就入 利用这两套装置来探究实新 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师生课 共同分析出实验室制取氧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带气所需学习的内容。先讨论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集气瓶、水图2-12装置所需学习的内槽、药匙、纸槽、棉花 容。 教师示范图2-12,边操作边说明操作步骤: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固定在铁架台上→给试管中药品 学生观察记录。 学生分组做实验,学会小组内合理分工:记录员、操作员、组长 学会初步模仿实验室制O2的操作和集体合揭示新课题,明确制备氧气的意义。 达成学习目标2。 学 生 活 动 1.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2.化合反应的特点:“多变一”。 3.根据教材31页图2-11的检查原理,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并双手紧握试管或锥形瓶,观察水中现象。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气密性好,反之则不好。 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设计意图 加热 化学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式: KMnO4△K2MnO4+MnO2+O23.所需仪器和用具: 探究实验: 加热→收集气体→移去水氧气的实 槽中导管→停止加热。并用

25

验室制法 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集气法分别收集两瓶氧气。 学生分组做实验图2-12。 等。实验结束后由组长负责交流汇报。 作实验探究。 根据学生实验中的细节,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小组交流讨论出结论: ①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原理是氧气不易溶于水。 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的论,纠正小失误,加深理解。 原理是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①为什么可采用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②水槽中刚有气泡产生时能不能立即收集?为什学生讨论 么? ③如何检验产生的气体就一定是氧气? ④如何检验氧气已经收集满? ⑤实验完毕有些小组造成试管破裂,你能找出造成试管破裂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答:不能。原因是此时收集到氧气不纯,会混有空气。须等到引入学习情水槽中气泡产生均匀时方可收景,激发学生集。 学习兴趣突破③用带火星木条伸到瓶内,木条难点。 复燃,说明瓶内气体一定是氧达成学习目标气。 2。 ④用带火星木条伸到瓶口,木条复燃,说明瓶中收集满氧气。 ⑤a.试管口倾斜向上; b.先停止加热,后移去导管; c.未冷却就洗涤; d.实验中冷水滴在试管底部; e.没有预热就固定加热。 现在我们来归纳图3-11装置涉及的内容。 尝试归纳 1.实验操作步骤: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药品→收集气体。 2.二氧化锰先装入锥形瓶,双氧水装入分液漏

26 1.反应的药品:双氧水、二氧化锰 2.反应原理: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3.所需仪器和用具: 2↑H2O2H2O+O锥形瓶、分液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水槽、药匙、集气瓶、学会及时归纳。 达成学习目标2。 MnO2斗。 分析讨论: 1.图2-12和图2-14两套装置你认为哪套装置更好?优点是什么? 玻璃片 1.图2-14更好,优点是: ①不需加热,可节省能源。②发生和停止方便,甚至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的快慢,因而可节省药学会分析找出规律,为规律的应用奠定基础;学会方案的选择,掌握方案选择的要求。 2.图2-12装置的使用条件; 品。 学生讨论 3.图2-14装置的使用条件。 2.①反应物都是固体; 实验室制气体的要求: ①药品易得; ②装置简单、易操作; ③反应速率适中。 ②反应条件是加热; ③生成物中有气体。 3.①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 ②反应条件是常温; ③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 阅读课本第32页,明确工业上制氧气的要求: ①原料易得、成本低; 1.工业上制氧气原料是:空气。 2.工业上根据空气中氮气和氧气沸点不同,采用分离液态空气②设备简单、易操作、安全; 的方法制氧气。 ③节省能源,可持续用; ④生成物不污染环境 学生自 学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第32页图2-15,理解微观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工业上制氧气的原料? 2.工业上制氧气的原理? 3.从工业上制氧气的微观示意图,你得到哪些化学信息? 明确氧气的生成和消耗途径,产阅读课本 第30页的“交流讨论”。 生保护绿色植物的意识。 学生口答后,教师给出答案,速课堂练习 投影出课堂练习题(附后) 度较快。

27

①此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②变化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③当物质呈液态时分子间间隔较小; ④当物质量呈气态时,分子间间隔较大。 学会看微观示意图,并能分析微观示意图表示的含义。 达成学习目标。 达成学习目标3 当堂巩固 【作业设计】

1.下列物质燃烧会发出蓝紫色火焰的是

A.木炭 B.红磷 C.镁条 D.硫磺 2.下列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

A.氧气 B.稀有气体 C.氢气 D.二氧化碳 3.下列物质在氧气燃烧后,倒入适量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 ) A.木炭 B.硫磺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4.工业上采用 方法制取氧气,依据的原理 5.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锰钾制氧气的操作步骤有①连接仪器;②装入药品;③固定在铁架台并加热;④收集气体;⑤检查装置气密性;⑥停止加热;⑦移去水中导管。下列操作步骤顺序正确的是 ( )

A.①⑤②③④⑥⑦ B.⑤①②③④⑦⑥

C.⑤①②③④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⑦⑥

【板书设计】

单元2 性质活泼的氧气(第2课时)

一、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的药品及原理

2.装置的确定方法和使用该装置必备的条件。

( ) ( )

3.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4.检验方法: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内,带火星木条复燃,说明此气体一定是氧气。 5.验满方法:

二、工业制法:工业上采用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课 题】单元3 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认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大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了解在进入一些二氧化碳浓度大的场所时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28

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小组协作能力,提高自

己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和温室效应。 【教学难点】探究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和温室效应。 【课 型】新课。

【教 法】实验、讲解、练习。

【教 具】广口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镊子、试管、滴管、玻璃片、高矮不同的蜡烛2

支,火柴、大烧杯、石灰水、稀盐酸、石灰石、紫色石蕊试液、稀醋酸、用紫色石蕊试液染过色的干燥小纸花、蒸馏水。

【教学过程】

【教学总流程】前提测评→探究实验→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尝试练习

第 1 课 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前面我们学习了空气的成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制法。 上节课学习了过氧化氢在二氧化测 锰催化条件下制取氧气。采用此评 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 试问这套装置使用的条件? 总之,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取气体,不需加热就可使用这套装置。 探究实验 前面我们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共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所需药品:石灰石、 识的基础上。 ③生成气体。 建立在旧知学生活动 这套发生装置使用条件: ①固体与液体反应; ②在常温下; 新知识总是设计意图 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CaCO3)和稀盐酸。 揭示新课题,学会模仿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内容来确定二氧化碳的实验室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62页,找出: 反应原理:碳酸钙+稀盐酸→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原理,同时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2.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氯化钙+水+二氧化碳 CaCO3+HCl CaCl2+H2O+CO2↑固体液体 液体 气体 2.装置确定:使用实验室分解双氧水制氧气的发生装置 29

3.让学生分组实验。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63至64页,回答: 1.找出CO2检验方法是什么? 2.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你认为CO2该如何验满? 3.根据实验室制取CO2发生装置的确定的条件,你能用桌面上的仪器组装出多少套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装置为:A.广口瓶;B.试管 学生讨论 F.注射器;G.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H.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I.酒精灯;J.水槽。①上述仪器,不需要的是哪些?为什么? ②发生装置中A、H比A、E、G的优点是什么?A、F、G比A、F、H的优点是什么?③使用A、E、G发生装置制取CO2时,药品盛装的仪器各是哪种? 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实验后完成课本第62页的“分析归纳”。 制法 达成学习目标。 1.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此气体一定是CO2。 2.将燃着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CO2已充满集气瓶。 3.发生装置组装用字母表示: AH BH CH DH AEG BEG CEG DEG 复习旧知识建立新知识。 掌握规律,扩展思维。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初步对比、分析事物间的联系。 巩固学习目标。 C.锥形瓶;D.烧瓶;E.长颈漏斗;AFH BFH CFH DFH ①不需要的仪器是I、J原因是a、此反应不需加热;b、CO2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②AH比AEG的优点是可随时向容器中添加稀盐酸。 AFG比AEG的优点是:可控制反应的发生、停止和反应的快慢。 ③先将石灰石装入广口瓶,连接好装置,通过长颈漏斗向广口瓶中添加稀盐酸。 工 业 制 法

工业上采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取生石灰和二氧化碳,请同学们写出此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30 碳酸钙CaCO3高温氧化钙+二氧化碳CaO+CO2↑拓展知识 高温

泡沫灭火器原理是:碳酸钠与稀用途 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尝试练习 【作业设计】

投影课堂练习题(附后) 碳酸钠+稀盐酸 氯化钠+水+二氧化碳 扩展知识面 Na 2CO3+HCl NaCl+H2O+CO2↑学生解答,可以讨论 当堂巩固 1.在实验室制取气体,确定发生装置时,需考虑的因素是

①反应物状态;②反应条件;③密度;④溶解性;⑤能否与水反应 A.①②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②③④

( )

2.盛装石灰水的瓶子内壁有一层白色固体,这层白色固体是 (填化学式),你采用 可除去这层白膜。写有关表达式(1) ;(2) 。

3.在化学学习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例:双氧水不是水,是过氧化氢。你能模仿上例写出的另一个似是而非的实例是:

【板书设计】

单元3 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第1课时)

一、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1.反应的药品及原理: 药品:大理石,稀盐酸 原理: CaCO3+HCl CaCl2+H2O+CO2↑2.制取装置的确定。 3.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4.检验方法: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此气体一定是CO2。 5.验满方法:

二、工业上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 工业上采用高温煅烧石灰石制取CO2。

31

CaCO3高温CaO+CO2↑第 2 课 时

【教学总流程】前提测评→导入新课→提出探究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信息反

教学流程 前 提 测 评 教师活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问题: 1.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收集CO2气体? 2.如何检验产生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3.如何检验CO2是否已收集满? 导 入 新 课 CO2 物 理 性 质 CO2 教师演示,向放有高矮化 不同的燃着的蜡烛的烧学 杯中,沿烧杯壁倒入二性 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质 学生模仿分组实验。 灭。 下面蜡烛先熄密度比空气大。 灭, 支持燃烧,CO2标1 上面蜡烛后熄CO2不燃烧、也不达成学习目让同学们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观察颜色气味。 阅读课本36页至37页归纳总结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请你设计实验探究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和CO2易溶于水。 学生活动 1.采用向上排空气法(原因是CO2密度比空气大)。 2.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此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3.用燃着的木条伸到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说明CO2已充满瓶子。 设计意图 新知识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 物理性质:CO2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CO2固体叫干冰,易升华。 干冰不是冰,是固体二氧化碳。 揭示新课题。达成学习目a.用CO2吹肥皂泡和气球,肥皂泡往下落。b.向标1。 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注入适量水,塞紧瓶塞并振荡;观察现象:塑料瓶变扁。 探究活动1: 现象 结论 32

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CO2的化学性质是什么? 2.CO2用于灭火利用了CO2的哪些性质。 3.通过实验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CO2 化 学 性 质 探究活动2: 教师演示:将CO2气体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蒸馏水中,变红后再将试管中的红色溶液加热,又变紫色。 对比实验: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稀醋酸中变红色。师生共同讨论分析CO2的又一化学性质。 在教师指导下得出结论: 1.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利用了CO2的 物理性质:CO2密度比空气大 化学性质: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这也是CO2可用于灭火的原因。 3.在人们久未开启的地窖、枯井、溶洞底等场所,为了保障人的人身安全,要预先做灯火实验。 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溶液由紫色变红的原因: 能力、观察能二氧化碳+水碳酸力、分析能力。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达成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探究方法。 CO2+H2O H2CO3碳酸H2CO3水+二氧化碳H2O+CO2↑溶液由红变紫的原因: 1.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 2.碳酸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结合前面所学知识你对CO2 化 学 性 质 探究活动2得出的结论有哪些疑虑之处。师生共同交流后,设计探究实验验证猜想,得出正确结论。探索活动如下:取四朵用紫色石蕊试液猜想:1.H2CO3不一定就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2.H2O也有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3.CO2有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活动 a 色 不变b 色 33

现象 变红结 论 稀醋酸有酸性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a.取一朵纸花,并向纸花滴稀醋酸。b.另取一朵纸花,并向纸花上喷蒸馏水。c.取一朵纸花放入装有干燥的CO2气体的集气瓶中; d.另取一朵纸花喷水后放入装有干燥的CO2气体的集气瓶中。 探究活动3: 教师演示:将产生的气体用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学生分小组用塑料管将呼出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师生共同分析和讨论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 CO2 通过上述探究的学习,化 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学 题: 性 1.盛装石灰水的瓶子内质 壁附有一层白色固体,这层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用什么物质可将它除去,请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2.在墙上抹石灰浆(主要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墙干后变成白色d c 不变色 变红色 CO2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碳酸有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启示是:勤于怀疑,勇于探究。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是科学发明与创造的起点。 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氢氧化钙 碳酸钙 水 白色固体难溶于水 1.这层白色固体是碳酸钙; CaCO3+2HCl = CaCl2+H2O+CO2↑ 2.空气中CO2与石灰浆反应生成白色坚硬固体CaCO3的缘故。 CO2+Ca(OH)2= CaCO3↓+H2O 34

坚硬的墙面(即建筑上所谓的“墙干白”)请用你所学知识解释其原因。 阅读读本39-40页,根据对二氧化碳物质的学CO2 习,并结合生产生活实的 际,各小组分析讨论,师用 生共同协作完成。 途 1.二氧化碳的用途 ④用于制饮料,合成尿素等 ⑤保藏食品 2.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 2.空气中CO2量增大会使地球表面温度上升。除3.温室效应的危害 温 室 效 应 了CO2是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气体之外,还有甲 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达成学习目标 ③用温室内CO2肥料 能力。 舞台上云雾缭绕 阅读和分析②用作制冷剂 培养学生的①用于灭火 人工降雨 4.温室效应的防治方法 烷、臭氧、氟氯代烷等也会引起温室效应。 5.在人密集的沃尔玛超市,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可减少CO2对人体健康的威胁 3.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加速土地沙漠化,森林死亡,农业减产。 4.①植树造林 ②减少森林砍伐(或禁止乱砍乱伐) ③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④使用绿色环保能源(例如氢能源、太阳能等) 5.应注意通风换气,冬季不应长时间紧闭门窗,常把门窗打开换气。 课堂练习题(附后) 学生练习 发现学生的问题。 信息反馈 【作业设计】

1.电视剧《西游记》中云雾缭绕的人间仙境,给我们留下深刻的记忆,产生这种现象使用的物质是 。

2.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有酸性。采用取如下措施,分别取4朵被紫色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

①取一朵放在装满干燥CO2的集气瓶中;②取一朵并在纸花上喷上水;③取一朵并在纸花

35

上喷上稀醋酸;④取一朵并在纸花上喷水后再放入装满CO2气体的集气瓶中。 a.能看到小花变红色的是 ;不变色的是 。变红色说明 ;不变色说明 。

b.写出反应的表达式 。

c.某学生不经意把④中变红色的纸花放在太阳光下晒干后,纸花颜色又变成紫色,该现象说明 。有关化学反应的表达

式: 。 3.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 。温室效应易造成冰川融化,土地沙漠化加速等危害,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你认为防治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是

(1) ;(2) 。 4.请设计探究实验检验可口可乐饮料中溶解的气体是CO2。 猜想:1.是CO2; 2.不是CO2

实验内容与步骤 【板书设计】

单元3 用途广泛的二氧化碳(第2课时)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气味,密度大于空气,易溶于水的气体,二氧化碳固体叫干冰。 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 CO2+H20=H2CO3 3.CO2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可用作制冷剂 3.保藏食品

2.可用作温室内肥料 4.用于合成尿素,制饮料等

【课 题】单元4 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洁净的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及污染后的空气所带来的危害。2.了解生

产、生活中哪些物质的排放会导致空气污染。

36

现 象 结 论 CO2+Ca(OH)2= CaCO3↓+H2O 过程和方法---由于我国很多地区普遍使用煤作燃料,因此易产生硫酸型酸雨,我们通过实

验探究充分认识到酸雨对建筑物、植物,对人和动物产生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污染的危害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激发环保动机,

知道采取什么措施可以减少空气污染,促使我们自觉地尽自己所能去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空气质量。

【教学重点】空气污染及防治。 【教学难点】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课 型】新课。

【教 法】多媒体、探究实验。

【教 具】空气污染来源的图片、空气污染危害的图片、瓶装SO2气体、集气瓶、水、小草、石灰石、

铁片、镊子、试管、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滴管、玻璃片。

【教学过程】

【教学总流程】测评导入新课 → 讨论空气污染物 → 探究酸雨危害 → 讨论空气污染的防治

教学 教师活动 流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以及温室效应。提出问题: 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什么? 测 2.温室效应有哪些危评 害? 3.如何防治温室效应? 3.温室效应的防治方法: a 植树造林 b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使用清洁绿色环保能源 d 禁止乱砍滥伐 导 入 新 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空气污染与保护,请看大屏幕上关于空气污染的来源。师生共同讨论,分析1.空气污染物主要有: 气体 烟尘(也叫吸入颗粒或固体悬浮物) 系,构建新知识结构体系。 产,森林死亡等。 知识结构体1.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其次还有甲烷、臭氧、氟氯代烷等气体。 2.温室效应的危害: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加速,农作物减 复习旧知识,增长新知识,学会模仿旧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7

空 气 污 染 及 危 害 出: 1.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各小组谈一谈你身边有哪些造成空气污染的做法? 3.空气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哪些方面? 4.酸雨的形成: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组成中含硫、氮等元素,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污染空气的有害气体,排入空气,降雨时,溶于水形成酸,产生酸雨。 下面我们来共同探究酸雨的危害:教师演示向一瓶SO2气体中加入适量水,盖好玻璃片,充分振荡后,取所得溶液于试管A中,另取稀盐酸于试管B中,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分析结果。阅读教材69-71页,分小组完成模拟酸雨危害的探究实验。 气体即有害气体主要包括: a.一氧化碳 CO b.二氧化硫 SO2 c.二氧化氮 NO2 2.空气污染实例: a.工业排放废气 b.农业上焚烧秸秆 c.汽车尾气 d.焚烧塑料、橡胶、垃圾等 e.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 f.沙尘暴,水泥厂、建筑工地上的粉尘等 3.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a.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b.工业上排放的废气。 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A、B试管中溶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达成学习目标1液变红色。结论:说明SO2易溶于水;至4。 还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烧杯 1 水 1棵小草+2 mL2 水+2 mL酸雨 石灰石+2 mL3 水 石灰石+2 mL4 水+2 mL酸雨 石 小铁片+2 mL5 水 6 小铁片+2 mL象 腐蚀铁片 无明显现象 腐蚀石灰无明显现象 腐蚀小草 附加物质 1棵小草+2 mL现 象 无明显现 38

水+2 mL酸雨 以上述对比探究实验现象可分析得出酸雨的危害:a.农作物减产,森林死亡,土壤酸化,鱼虾死亡。 b.腐蚀建筑物、大理石雕像。 c.腐蚀金属。 阅读教材46-47页,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谈一 谈: 1.你认为采取哪些做法空 可有效防治空气的污染。 d 工业废气经净化处理,达标再排放 的意识,环境气 2.根据你所学知识并结污 合生产、生活实际谈一谈染 应该如何防止汽车尾气的 污染环境。 防 c 使用无铅汽油 治 d 使用清洁环保能源 例:天然气、电力机车 课堂 练习 【作业设计】

1.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硫 C.可吸入颗粒 D.二氧化碳 2.下列措施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工业上废气的任意排放 B.鼓励农民使用燃煤 C.禁止焚烧农作物秸秆 D.焚烧生活垃圾 3.交流讨论

①酸雨是怎样形成的?列举两例,说明生活中酸雨危害。

②结合你所学知识和身边的生活、生产实际,谈防治酸雨可采用哪些有效措施。

【板书设计】

39

1.空气污染的防治方法: a 植树造林,绿化环境 b 减少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c 使用脱硫煤 培养学生参与环境保护e 推广使用新型清洁能源 2.汽车尾气的防治方法: a 改进发动机的燃烧方式 b 在排气管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 保护从我做起。 达成学习目标1至4。 投影出课堂练习(题目附后) 学生口答。 当堂巩固。 ( )

( )

单元4 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污染物:气体(主要是:CO、SO2、NO2等);烟尘。 二.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1.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2.工业废气 三.空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四.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

专题3 探寻物质构成

【课标对本专题的学习要求】 单元 单元1 构成物质的微粒 教材内容 1.原子及元素、分子和离子,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原子、分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演示实验(1个):喷洒香水;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生实验(1个):把蓝墨水滴入水中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5.能正确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6.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7.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 单元2 组成物质的元素 1.元素符号,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2.演示实验(1个):火柴梗的加热。 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3.能从组成上识别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4.能根据物质的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化合物。 5.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sl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