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文化现状思考

更新时间:2024-04-17 18:3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 国 特 色 的 汽 车 文 化 和 消 费 文 化 现 状

姓名:王浩田 班级:汽车一班 学号:100109127

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

汽车,这个由上万个零件组合的机电产品,凝结了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谐地将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绽放出绚丽的文化光芒。汽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人类行为的精神内涵。

(一). 中国汽车文化简述

无法否认,汽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它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的确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对任何生活方式的评价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这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文化。

当一种消费品已经达到一定数量时,它自然就会在人们生活中发挥其“使用价值”以外的作用。从而也就形成了其自身的一种文化,汽车也不例外。所以,在汽车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汽车产业同时也形成的自己的独特文化形式——汽车文化。近年来,“汽车文化”、“汽车时尚”等概念已不断被人们所提及。然而,究竟什么是“汽车文化”?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它呢?

汽车文化的概念理解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与汽车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超过了1360万辆,跃居世界第一,做汽车强国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了。什么样的国家才算汽车强国?搜狐汽车做过一个调查,综合出十项标准,其中有一项就是有成熟的汽车文化。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已进入峥嵘成长岁月,但缺少中国元素却是民族品牌的软肋。

观世界知名汽车品牌,无不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德国车的规矩严谨,日本车的精工细造,美国车的豪华风格,法国车的浪漫情调,无不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而观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缺少的恰恰是中国元素。不少销售业绩很好的自主品牌汽车,总是摆脱不了模仿的印记,就连中国汽车品牌的领军红旗轿车,也带着奥迪、劳斯莱斯甚至皇冠的影子。于是我们会问:中国车应该是什么样的风格呢?我们有什么样的汽车文化呢?

在汽车技术竞争越来越趋于同质化的今天,产品个性就越来越成为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品牌成长的基础。

花钱能够买来高技术,却买不来中国元素。为什么中国汽车缺少中国元素?缺少尊重人的文化,是中国汽车难有中国元素的根本原因。

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太晚,汽车文化史比较少。汽车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外来文化,是引进文化、舶来文化.欧洲人也曾经赠送给大清帝国最早的汽车产品,但没有引起我们祖先的开发制造兴趣。计划经济时期有红旗、解放、东风、北京吉普,但也只有产品没有文化,因为这些都不是国人的开发,不是国人的智慧结晶,也就不可能成为国人文化的载体。改革开放后国外的汽车品牌纷纷与中国的企业合资合作生产汽车,争夺庞大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汽车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20年过去了,洋品牌汽车充斥着神州大地,但对于汽车的开发,我们还是知之甚少。千禧年之后,由于新型企业的入行和没有引进新品来源的企业寻找出路,“民族品牌,自主开发”开始在业界风生水起,社会各界也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于是中国的汽车文化在一片喧闹中刚刚开始。这种开始,已经不再也不可能是从零开始。因为外来的汽车文化已深深地浸透了我们的心。谈到豪华高贵,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想到奔驰、宝马;谈到动感,我们就会想到法拉利或兰博坚尼,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影子很难找到立足之地。虽然是这样,我们也不能完全被动地接受。毛泽东曾说过:古为中用,洋为中用。对待外来文化,我们要吸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对于中国汽车的文化,我从以下及方面来简述:首先讲述我们国家汽车的发展史,虽然我们汽车工业起步晚,但是也有它的发展历程的;然后是中国的汽车品牌,它们为中国的汽车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后说一下我们国家的汽车文化现状。

(二).中国汽车文化现状

随着近几年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车展无疑成为了众多汽车品牌展示品牌实力与核心技术的最佳平台。国际汽车巨头欲借助这个舞台,让中国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认知更加清晰。而作为本土的汽车品牌,则是通过车展展现民族工业的飞速进步。一时间,全国各地车展遍地开花,好一个繁荣景象。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国各地大约有50余个以各种名目举办的车展。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车展,尤以北京、上海、广州、长春、成都车展引人注目。车展热闹的同时也带动了车模的发展,现在的人民去观看车展不但是为了看车,同时也是为了看车模。随着文化青年韩寒,影视明星林志颖加入了车手行列,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中国车手和他们参加的汽车赛事。车展、车模、车手他们丰富了中国的汽车文化,也推动了中国汽车文化的发展。

在汽车文化中,交通法规和驾驶员的交通基本礼仪也很重要。而我们国家对于这方面的关注却不高。例如,驾驶员闯红灯、违规驾驶、酒后驾车等行为,还有开“斗气车、开“霸王车”、开“特权车”等。这些的行为都是低俗汽车文化的极端表现,也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为了建立我们成熟的汽车文化,我们国家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违规处罚,而我们驾驶员也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到文明驾驶。

讲到每个国家的汽车文化,无不首先提到的是这个国家的汽车品牌。而中国的汽车品牌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我们应该在汽车技术和汽车设计上努力,争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只有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起来,我国的汽车文化才真正强大。

中国从有了自己的汽车到今天,打着“自主”名号的汽车制造厂遍地开花,貌似各个都忙碌却幸福着不亦乐乎~。但是,想过另一个不那么务实的问题的国人却少之又少——“中国什么时候也造得出来自己的汽车文化呀?”

关于这个问题,关于整个汽车领域的问题,说得上话的本就不多,现有的言论多是一些“老总的话”。他们的确很热心地推广着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点点微步前进,说得也极正确,但是无奈总显得声音太小??

世界著名汽车造型设计大师乔治亚罗当着很多中外记者的面说过一句话:“中国的汽车设计缺少中国元素。”一语既出,摄人心魄。

尽管大部分人都认同乔老的评价,但至今没有原创性体现中国元素的汽车造型设计作品出现,管有长安长江鲟、龙腾等概念车面世,但笔者认为仅仅是命名体现中国元素罢了。 “什么才是中国元素?”

这是个很难一句话能说清的问题。在张艺谋的创作中,京剧的表现方式是中国元素;在吴冠中的画中,水墨意境就是中国元素;在梁思成的心中,飞檐翘壁就是中国元素??

中国元素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并延续到我们现代生活中来,更起到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独有的内在和外在的特质,比如建筑风格元素,紫禁城、长城、敦煌、布达拉宫、苏州园林等;服饰风格元素,丝绸面料、唐装、旗袍、中山装等;文化风格元素,国画、脸谱、京剧、印章等;自然风格元素,长江、黄河、黄山、珠穆朗玛峰等;动物风格元素,熊猫、白鳍豚等;宗教神话风格元素,观音、如来佛、龙、麒麟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元素,是中华文化在外国人心中的标志。不仅如上所述,讲究对立统一、中庸和谐和一分为三的儒家思想、讲究无为而为的道家思想等都是中国文化区别其它文化的地方,当然也属于中国元素范畴。

当前中国现状是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差异大、平均收入低、贫富差距大、石油资源较贫乏等,包括我们的民族特性是亚洲人种,勤奋、聪明、个人奋斗、爱随大流、讲排场、注重家庭等其实都是中国元素的体现。从以上基本元素中剔除任何文化对汽车都要求的物美价廉、安全可靠等共通的性能价格要求外,在诉求上中庸和谐,大气周到应该是设计目标。

(三).中国汽车设计文化

下面是关于在汽车设计中,对我们的设计具体能做些什么的一点设想。 (1).首先从颜色说起

每一个民族在心理上对颜色的感觉有显著的不同。人民对于莫种颜色的喜恶往往源自本民族的神话故事和宗教信仰。因此,颜色也具备符号性,尽管它必须依附于具体的载体(历史、传说、物件)。

有没有中国独有的中国色呢?看了张艺谋的电影,很多外国人认为大红大绿等就是中国色。其实大红大绿只能算中国的民间色,不能代表中国色。认真参观故宫和中国寺院的人都能发现真正的中国色。中国有自己的三原色,虽然也是红、绿、蓝,但和西方的红绿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红是珊瑚红,绿是绿松石的绿,蓝是青金石的蓝,这三种色是国画颜料的根本色,也是中国文化中的珍贵色。比如蓝色,西方人最喜爱的是宝石蓝,但中国人是青金石蓝,所以中国所有寺庙里菩萨和如来头顶色是青金石蓝,无比庄重;西方基督教堂的穹顶都是蓝宝石的蓝。

王大珩等在《中国颜色体系研究》中早就明确指出:对中国颜色体系色空间的明度、色调和彩度的均匀分级,应进行中国人眼的心理物理验证实验,提出基础色度分级。

因此,研究和开发中国颜色漆料,不论在车身喷涂,还是在内饰上应用,都会传达中国元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更受中国人民欢迎。 (2).中国式线条

综观中国立体造型史,从夏商周以前红山文化中的古陶器制作用线条和图案,到夏商周的青铜器,再到汉代的漆器,乃至汉后历朝历代的瓷器等,始终有一些传承的造型元素。中国自古以来的造型设计,都从古陶造型、青铜器造型和漆器造型中汲取了丰厚的养分。汽车造型也应从中学习,但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而是提取精华元素——线条。

一根线条在达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个点在平面或空间中的运动轨迹,乃至解析几何中的一个方程式所界定的点的集合,线条无宽度也无厚度。因此对于生活在文艺复兴以后或接受过文艺复兴思想的西方人,对于线条的理解是基于几何学和数学。而对于中国传统而言,线条不仅有宽度,有厚度,还有方向,甚至能表现出速度和力量,对于线条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感受。所以这也是中国线条的魅力所在,正所谓“求其神韵、见其生气”。

在汽车造型设计中,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充分表达出中国线条的宽度,厚度乃至速度和力量,是设计富含中国元素汽车的关键。这需要我们深入寻找中国线条,从中国绘画中,传统生活用品、工艺品设计中,乃至建筑设计等所有造型设计中汲取养分。

(3).中国元素式设计

中国元素不是简单的中国文化堆积,而是自然生发于中国民族性之中,需要通过设计师的个性体现才能达成。简单地把京剧脸谱、宫灯、国画等的特点搬到汽车造型上只会让人感觉到牵强。那些国外知名品牌车型的背后,每款都有大师个人的烙印。

自由是创造力之源.

观现在我国成长中的民营汽车设计公司,其人员大都从大汽车企业跳槽而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寻找自由思想的空间”,是他们中许多人跳槽的真正原因。常识是,一个小小的不快都会影响人的创造力。世界名车的设计大师都工作在自由而充满激情的工作环境中,你不能指望一个常年处于严密监测下的人成为设计大师。心理学专家认为,在过分指导与监管的地方,不可能有创造精神。惟有在身心和谐的情况下,人的才能才可充分发挥出来。

(四).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与发达国家文化产品的巨大贸易逆差,正在阻碍中国经济发展。当年蒙古成吉思汗的后代消灭西夏的党项族,就是采取灭其文化的方式,消灭了党项文化的物质载体——语言、文字、音乐、服饰、宗教、民俗礼节等之后,西夏党项族就消亡了。一个无自己文化的民族,会因无根而枯萎;一个无民族元素的汽车品牌,也会沦为其他品牌的附庸。看看前段时间那些争换丰田标的长城、夏利车就明白,品牌战是多么残酷!比控制了技术更可怕的,是消灭品牌的个性。 汽车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表面的技术经济战背后是文化之战。缺乏尊重人的企业文化,缺乏有独立人格与思想的汽车设计大师,中国元素就会永远苍白,中国汽车品牌也只能是“植物人”。 经济战归根是文化战

有资料显示:由于缺乏创新型人才,我国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韩国的1/4,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基本依赖国外进口。

作家冯骥才说,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性格、精神、意志、思想、言语和气质。抽出文化这根筋,民族将成为植物人。著名环保人士廖小义延伸这话的意义: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只有将它的文化资本、自然资本和国民健康看得与GDP同样神圣的时候,这个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 多年来,我国大专院校学工业设计的学生80%都改了行,所以我国岂止缺乏优秀的汽车设计,就连服装、台灯这类轻工产品的原创性优秀设计都极少。国际顾问公司Lnterbr全球董事总经理JanLindemann 认为,根据该公司自1974年以来形成的品牌价值评估理论与方法,海尔、联想等中国企业的所谓品牌,除了拥有国内数额巨大的消费者之外,并没有差异化的文化理念和核心品牌,所以,他们并没有太多价值。

同样,由于抄袭成风造成的缺乏差异化,中国汽车品牌价值也很难提升。有的自主品牌汽车被人称为“有知识,没文化”,不是空穴来风。可见,大量培养擅长“复制”的技术人员,极难表现出真正的中国元素。浮躁的抄袭之风之所以在汽车界盛行,就是经营者“见物不见人”理念的必然体现。

由于急功近利,更由于没有原创性所需的人文环境,我国汽车行业着眼于快速商品化的研究,开发层面的工作远多于设计层面。原创性人才如沙里藏金般稀缺。产品结构上也多是利润产品和常规产品远多于形象产品,如此产品结构对提升品牌价值非常不利。

汽车的消费文化

第一我想谈谈“长”的问题。似乎有种说法,不管是欧洲美国日本多牛的车,到了中国就得入乡随俗。“长”则活,反之则难以生存。

大车身在中国消费者眼中则成为自身地位的一种象征和暗示。业内专家认为,这种源自民族性格的审美和消费取向正是东西方不同民族性格所导致。这也正是国人偏爱加长版的原因所在。帕萨特B55加长77mm,奔驰加长了430mm,成为S350L,宝马加长了140mm,成为BMW5Li,此外,雷克萨斯推出了加长版LS460L,凯迪拉克也推出加长版SLS等等。这些加长车,几乎都为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宝马方面甚至声称,加长宝马不在国外卖,只对中国市场销售。

“长”和“大”到底好不好呢?难道我们只能听市场说了算,听群众说了算?

我们知道的只有,加长加宽后的车身固然可以使车的看起来大气,阔气,豪气,但是如此大幅的加长车身必然是汽车的操控性,特别是转弯是的灵敏度大大下降,如此的特殊“癖好”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车的安全性大受质疑。所以,连自身的生死都可以因为肤浅的喜好而置之度外的国人,我实在看不出高明之处。如果让他们领导自己的汽车文化,是不是等于放任呢?我认为稍有责任心的汽车人们,都应该尽心为中国的汽车消费导向做一些思考,发表一些声响!

第二,排量。这又是一个让人说不开的话题,不是吗?

德国人鲁兹。罗森在中国工作刚刚满一年,他惊讶地发现,中国人对新车型和高档汽车是如此地热衷,中国的车市也似乎正在成为一个国际新车型的秀场,而即使在一些偏远的中小城市,也时常会出现高档的SUV或跑车。

国内的汽车工业开始大步挺进开始,随着车市出现的爆发性增长,新车型的推出也随之开始步入高峰。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新车型中,大排量的汽车比例不断上升。在2000年以前,我国车型中,排量在1.4升以下的车型约占33%。

在2000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25%。2001年推出的新车型中小排量车占33.3%,大排量车型却占到当年新车型的50%。到了2003年大排量车型更是爆发上市,共有10款2.0升及以上的车型上市。这一年,小排量新车型约占当年全部新车型的25.5%,2.0升以上的新车型占全年新车型的32.5%。到了2004年,中国引进轿车的排量越来越大,如别克荣御排量3.6升,国产奔驰E280排量3.0升,天籁排量3.5升,奥迪A8排量4.2升??在2004年上市的新车型中,排量在2.0以上的占72%,而2005年,更多排量高于3.0升的国外品牌轿车在中国投产。

排量的增大得让人触目惊心了。不难看出,中国的消费者对车本身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说80后的人的生活态度是“我喜欢,我就喜欢!”那么,为什么作为很看不惯这种浮躁也好,不可理喻也罢的那些年轻人的思想的,在买车大军中顶大梁的老一辈人们。我想问你们,为什么你们也显得意气用事了呢? 国情才是决定因素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戴维?史密斯博士在南京表示,中国不能克隆美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他指出,目前在全世界每天生产的8200万桶石油中,美国每天就要消费掉2040万桶,而这些石油资源75%消费在交通工具上;但美国人仍然越来越多地使用耗油量大的运动型多用汽车。他认为,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文化造成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并同样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如果中国要按照美国的消费模式下去,必将会造成能源、环境以及社会方面的问题。 但中国车市的事实却表明,美国式的汽车消费正在成为中国模仿的对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对于汽车消费的认识。虽然现在汽车开始从奢侈品向正常品或必备品过渡,但爱面子和大即是好的传统观念依然对购车者有着很大的影响。

虽然从本质上说,小汽车的拥有是一种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应受到限制,但事实上,汽车的运行会带来污染增加,使道路变得拥挤、降低其他运载工具行驶速度,干扰和影响步行者的行为等,从而使社会成本远远大于私人成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si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