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比喻方法及其哲学意义
更新时间:2023-08-13 21:04: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 老子关于不争的比喻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老子
——~—道教论坛I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珍贵典籍,文约义丰,言简意赅。这部分地是因为《老子》中大量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各类比喻俯拾皆是,散见于全书各章节。对老子的比喻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实质。下面按比喻所体现的思想内涵,结合其表现形式,将《老子》中的比喻分为五类进行剖析:
一、“母”、“子”喻
大众化理解,老子频频以“母”、“子”作喻,能更简洁有效地说明其深奥晦涩的哲学概念。比如在第一章,为了说明“有”这个抽象概念,在正面解说存在诸多困难的情况下,老子称其为“万物之母”,这样就清晰而形象地给读者一个印象:“有”是万物之来源。又如在第四章,关于“道”的地位,老子仅以“吾不知谁之子”,就简洁地说明了“道”的存在的终极性:在“道”之前(逻辑上)没有其它东西,“道”是从来就有的,因其甚至在“象帝之先”,并将永远存在下去。这样.我们就对“道”的来源和存在状态有r更多的把握。
在“母”、“子”这一对范畴中,还隐含了另一层关系,即“母”是“根本”,“子”是“末节”,“母”重“子”轻。如果把“母”、“子”视为一对矛盾的话,那么“母”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子”是矛盾的次
后,“母”、“子”孰重孰轻,显而易见。
二、“婴儿”(赤子)喻这是老子比较独特的一类比喻,很少在其它地方见到。例: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宦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走门开闺,能为雌乎?明白四迭,能无为乎?
(《老子 第lO章》)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老子 第
20章》)
这类比喻出现的频率很高,是拟人化类比造成的隐喻。例: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1章》1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
归于婴儿。(《老子 第28
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
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
章》)
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o,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 第49
章》1
之子,象帝之先。(《老于 第4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
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老子 第52章》)“母”、“子”的本义是家庭伦理意义上的“母亲”和“孩子”,昭示了这样一种基本关系:母生子。后来“母”、“子”的衍生意义越来越广泛,凡表示“制造”与“被制造”、“产生”与“被产生”等关系的概念,均可用“母”、“子”作喻。
要方面,“母”、“子”的地位和作用
是不同的。因此,老子以“母”、“子”作喻,还暗示了其所喻的本体的重要程度不同,一为主,另一为次。如在第五十二章,“天下母”喻指天下万物的根本,掌握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认识万物的特性,而知晓了万物的特性,再回头坚守“天下母”这个根本,终身没有危险。这就是以“母”、“子”作喻体所阐述的认识论。认真考察一下此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老于 第55章》)“赤子”即“婴儿”。刚出牛的婴儿,对于外部世界没有任何认识,对于所处环境没有任何'广解,完全处于“无知”的状态。正因为其“无知”,缺乏对有差异性的事物做出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所以,整个世界在它看来是“一”,没有什么区别,因而它也就没有什么偏好或倾向,即“无欲”。无知无欲,是婴儿的存在状态。老子讲
2鲫t
需要说明的是,这不仅指时间上
的先后关系,更重要的是指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基于“母生子”的
JI堡隧§螋塑石h
万方数据
老子
厂五_i
修身养性,讲处世养生,基本方法述“不争”的思想,这里又说“至就是不断地去私微妄见,日渐返柔”胜“至坚”,岂不是自相矛盾?朴归真,最终达到“清静无为”的
并不是这样的。“不争”是指人生境界。这到底是一 种什么样的状i{]一——一~
‘第78章》)
“水”、“谷”、“江海”的共同特点是趋下、居下。水乃“处众人之所恶”,江海则“以其善下”,正所态度和政治哲学,表明一种状态:态呢?老予设喻,,要如婴儿般无谓水往低处流,这与自然界中万“柔弱胜刚强”是指人的潜势和能知无欲,浑朴抱一。显然,用婴儿物竞相勃发、蒸蒸日_【二的情状恰力,表明一种结果。这两者是从喻指修养所要达到的境界,恰如好相反。水又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同的角度阐发思想,讲明道理,其分,两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善利万物”,是生命之源,万物的并不冲突。正如一个人具有举重用婴儿作比喻,仅仅是比喻生长都离不开它。江海则雍容大loo公斤的能力,但他不一定时罢r,并不是说圣人的“无知无度,海纳百川,气吞山河,“故能为时举着这么一个重物(状态)。以
欲”和婴儿的“无知无欲”一样。百谷王”。喻体的这些自然品格水作喻,正显作者“以其不争,故圣人的“无知无欲”是一个自觉的恰好符合老子对圣人的要求:不天下莫能与之争”(《老于 第66
修养过程的结果,要有“含德之争。何以能“不争”呢?在处世哲章》)的高明之处。
厚”。按照老子的辩证法,圣人知学上,圣人要“居善地”,如水之处四、个性化比喻
之太多,大智若愚,所以“无知”;下;在政治理想上,圣人要“正善与前三类相比,此类比喻显他视己与万物同一,人与宇宙同治,事善能,动善时”。圣人具有得非常独特:喻体卓然不群,个性一,所以“无欲”。圣人的“无知无高尚的人格,不但做有利于众人鲜明,《老子》全书再没有第二个欲”是精神的创造,而婴儿的“无的事而不与之争,而且还宽宏大雷同例子,并且这些比喻在具体知无欲”完全足自然的结果,二者量,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地的语境中又极为贴切,舍此而无只是形式相同,而本质却有根本方,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忍更为合适的了。其中有些比喻已的不同。这一点,我们应该看得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地贡经成为名言警句。例:
很清楚。
献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而不与治大国若烹小鲜,,(《老
三、“水”、“谷”(江海)喻
人争功争名争利,此谓之“不于 第60幸》)
这几个喻体具有相似的特争”。“不争”之后又如何昵P老子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
点,故归为一类。例:
回答说“夫唯不争,故无尤”,这清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绰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楚地表明了老子的人生态度和处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世哲学。可见,以水之品格喻圣失。【《老子 第73章》)
于道。(《老子-第8章》)
人之“不争”,涵义十分深刻。
天之道.其犹张日欤?高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
不仅如此。水性日“至柔”,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最为柔之,不足者补之。(《老子 归于朴。(《老子 第28章》)
弱,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水表第77章》)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走
面上软弱无力,却有任何力量都“小鲜”即小鱼。“治大国”怎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不能抵挡的力量。这是从自然界么能和“烹小鲜”联系在一起呢?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直接观察得到的结论,水滴石穿这两者之问肯定有共通之处。很江海。(《老子 第32章》)
即是“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经明显,这里强调的不是“大国”、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典例子。老子借此阐明“柔弱胜“小鲜”,而是“治”、“烹”的方法。者,以其善下也,故能为百
刚强”的道理,其中也包含了辩证小鱼很鲜嫩,若在锅里频频搅动,备王。(《老子 第66章》)
法思想。人之趋下居卑,反而能很容易就碎了,因此“烹小鲜”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
保持向E居高的地位;人之示弱尽量“无为”,虽“无为”而“有为”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
持柔,却能胜强克刚,正所谓“强(煎熟小鱼)。“无为”是老于的重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
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 第要主张,他提出“无为”,“为无下莫不知,莫能行。(《老于
76章》)。现在就有一个问题:前
为”,提出“无为而无不为”,反复
彳公坌空!堑堕丝l册D4.j
万
方数据
老子
————————f
说明这个道理,多方运用这个道理。“治大国”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就是“无为”主张在政治上的运用。这里所讲的“无为”,并不是单纯的、消极的无为,而是在认清客观规律、顺势而为基础上的“无为”,它的理沦基础是“道法自然”(《老子 第25章》)。既然如此,“治大国”的“无为”和“烹小鲜”的“无为”就具有相同的性质,以之作喻,顺理成章。
老子认为,“天之道”,即自然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空间上,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在时问上,它无始无终,永恒不灭。如何描述“天之道”广延无边,包罗万象的存在状态呢?老子设想了一张无边无际的“天网”,它所覆盖的范围和“天之道”同样广大,无所不包。然而,“天之道”虽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却并不是触手可及,活灵活现的具体物,而是渗透到事物内部、需要逻辑思维才能把握的抽象物。为了精确地表示“天之道”与万事万物的这种关系,老子称之为“疏而不失”。与其它比喻不同,这里的喻体“天网”是凭空设想的(尽管有现实的网),其存在状态亦是想当然描绘的,却更准确更形象地阐明了“天之道”,堪称经典之喻。
老子还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天之道”。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 第77章》),是有着认识论上的根据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既对立又同一,保持着内在的和谐和大致的均衡,如昼夜交替,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均表现为均衡、统一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既不是外力给予的,也不是人为作用的,完全是由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所推
动,通过自然而然的自身运动所表现。“天之道”,正是对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的直观把握和经验概括。“张弓”是符合“天之道”的,它要求“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张弓”与“天之道”是具体和抽象、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以“张弓”喻“天之道”,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是比喻的标准用法之一。
五、其它比喻
道孝虻论坛
后例的意义更为复杂。一方面,我们可以把前句视为后句的比喻,即以自然现象比喻社会现象,说明“困之利器”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不可炫耀于人;另一方面,结合具体的语义环境,我们可以视该例为一个整体,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出发阐述“柔弱胜刚强”(《老子 第36章》)的道理。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一旦奋力跃出水面,“脱于渊”,则看似“刚强”,却走向死亡,不如处于水中之“柔弱“;“国之利器”,深藏不露,一旦拿出来威吓人民,制裁人民,则貌似“刚强”,但暴政却不会持久。更进一步,“物壮则老”、“强势必弱”只是老子关于“道”的运动变化法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已。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 第40章》)。由此,我们从更宽的视界更可看出该例的深义。
《老子》五千言素有“哲学诗”的美誉,部分原因就是比喻的广泛运用。比喻总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产生出某种视觉效果,使抽象的思辨获得形象生动的间接表达。从前述各例,我们可以看出比喻在阐释老子重要哲学概念,论述其思想体系时所起的巨大作用。当然,这些例子只是老子比喻之很少一部分,限于篇幅,其它喻例不能一一解析。然而,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却是毋庸置疑的,即大量比喻之用的背后是老子独特的思维方式。非如此不足以解释这样一个表面I:自相矛盾的现象:老子既声称“信言不美”(《老子 第81章》),却为什么要用如此之多的比喻去美化自己的哲理著述呢?唯一的饵释只能是:比喻就是老子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达方式。
这类比喻的特点是由一个或一组句子构成,而非前述的一个词组,因而容量较大,喻意更复杂。例: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
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
天地。(《老子 第23章》)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第36章》)
前例乍看起来是描述自然现象,但老子不是文学家,也不是科学家,而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他不可能浪费笔墨去写一些无关主旨的东西,这段描述肯定另有所指。所指什么呢?结合具体的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落脚点放在“人”上,他以自然现象之“道”譬为政之“道”。老子用自然界狂风暴雨必不持久的事实作比喻,告诫统治者少以强制性的法令横加干涉,更不要施行暴政,而要行“清静无为”之政,才符合自然规律,即“道”,使百姓安然畅适。倘若以法令戒律强制人民,用苛捐杂税榨取百姓,那么人民就会以背戾抗拒的行动对待施政者,其统治必“不终朝”,“不终日”,暴政将不会持久。这里的喻意是非常深刻的,足以为统治者所戒!
2眦jI倔吼螋壁以s\
万方数据
老子
老子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中
国哲学思维方式:直觉思维。直觉是指超越一般感性和理性的内
心直观方法,是一种不经过逻辑分析而直接洞察事物本羼的思维过程。现代思维科学认为,直觉厂i百■ij■_L—32章》),难以下定义,甚至,“道”道,强为之名日大”(《老子 第定,也不能用判断、推理的方法去————一——一…一——
跃,一下子把握整体性的理性对
本身也是“吾不知其名,字之日
象——“道”,如此就可以“不出
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
25章》),显然不能用概念的方法
子 第47章》)。所以老子认为去认识。同时,“道”叉无形、不确“为学”(《老子 第48章》)的认识方法并不能带来真正的知识,
思维往往在抽象思维无能为力的认识。所以,把握“遭”要超越一
即对“道”的认识,只有用直觉的
情况下突然发生,并直视事物的般理性。
体道方法,才能获得“见天道”的全体和本质,所以在认识功能上,老子认为,真正能够认识真知。
有优于抽象思维的方面。下面以
“道”、把握“道”的方法是直觉。老子的直觉思维方式产生两老子对“道”的体认为例说明直觉直觉思维的实质是一种潜(下)意个后果:一是由于没有精密推理思维方式的特征。
识中静极而生的萌发,其结果是
和详细论证,其了悟所得和所得“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瞬间内凝神观照的具体结晶,其之由缺乏逻辑联系,其思想难以到的一种实存,它具有如下特点:显著标志是静观。要使直觉的体被人理解。老子采用比喻的表达(1)人们无法用感官感觉到它,但道方法真正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方式,一方面方便他人理解自己它是人们可以认知的一种理性上是保持思维的明澈性、纯净性,使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说明比喻即的真实存在。(2)“道”在逻辑上思维真正发挥能动的直观作用。是其思路历程。二是受比喻本身先于个别事物而存在。因为“道”正如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表达力的限制,读者对老子的真是对物的本质概括和抽象,它在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正思想可能出现理解偏差。也就认识上比物更根本,从本质高于 第16章》),“涤除玄览,能无疵是说,读者所理解的思想可能和个别现象而存在这个意义上讲,乎”(《老子 第10章》)。只有揩老子真正想表达的思想不一致。“道”在物先。(3)“道”在客观上净思想上的尘垢,在体认道的时老子以比喻作为其思维方式的载产生万物。正所谓“道生一,一生候才不会出现差错;如果思想不体,暗示有余,明晰不足。然而,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纯净,就体悟不出“道”。而“涤除这何尝不是老子思想的魅力所在
第42章》)。由“道”的性质和特玄览”,保持思想纯净,其实就是呢?点,决定了认识“道”不能依靠人要排除人的感性认识。在老子看参考文献:
的感觉器官,因为感觉器官只能来,人如果有了感性认识,就有了l_陈鼓应:《老子往译及评介》,中华书认识有形的东西,对于无形的一种先人为主的偏见,带着偏见局19“年版
2.萧兵、蚶舒宪:《老子的文化解读》,湖北“道”则无能为力。所以,认识去体认“道”,就会歪曲“道”,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道”要超越一般感性。那么,能“道”带上感性色彩。只有一步步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否用概念、定义、判甑和推理等理地抛弃感性认识,然后抛弃理性社1996年版
性方法把握“道”呢?也是不行对外物所作的判定,最后使思想4张智彦:《老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的。因为“道常无名”(《老子 第
在纯净的本然状态中升华和飞
版社1996年版
台北市清静道场参访神农山清静宫
2003年9月8日上午1l时,台湾台北市道教的热烈欢迎和盛情的接待。
清静道场文化交流团一行18人,在参拜老子故里此次台湾道友的赴豫交流活动,增进了台湾同鹿邑太清官、老君台,洛阳上清宫、关林(关帝庙)胞对祖国大陆的了解,沟通了海峡两岸道教文化交后,专程前来焦作市神农山清静宫道观进行道教文流,加深了台豫道友之间的友谊和道情。
化交流。受到了沁阳市道教协会神农山清静宫道众
(沁阳市道协)
/5趴坌生夔i丝12004.j
万
方数据
正在阅读:
论老子比喻方法及其哲学意义08-13
股散人行40日均量线04-13
小说阅读技巧自己整理最全学生版05-31
编花篮作文400字07-05
LW5系列万能转换开关型号定义及含义08-25
0审计学模拟试卷答案07-17
2012-201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苏教版)07-21
散文诗之写一封信寄给春天11-21
- 供应商绩效评价考核程序
- 美国加州水资源开发管理历史与现状的启示
- 供应商主数据最终用户培训教材
- 交通安全科普体验教室施工方案
- 井架安装顺序
- 会员积分制度
- 互联网对美容连锁企业的推动作用
- 互联网发展先驱聚首香港
- 公司文档管理规则
-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基础作业、、、参考答案
- 如何选择BI可视化工具
- 互联网产品经理必备文档技巧
- 居家装修风水的布置_家庭风水布局详解
- 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发展情况调查问卷
- 中国石油--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第三阶段在线作业
- 【知识管理专题系列之五十八】知识管理中如何实现“场景化协同”
- 网络推广方案
- 中国石油--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第二阶段在线作业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详解胎儿颈透明层
- 比喻
- 老子
- 哲学
- 意义
- 及其
-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