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序的宗族研究》简评

更新时间:2024-01-20 13: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成绩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年 月 日

1

《义序的宗族研究》简评

历史文化学院 民族学院 历史学类班

王星城 222011313210001

摘要:《义序的宗族研究》(以下简称《义序》)是林耀华先生的硕士毕业论文,但由于此文没有及时发表,而是在燕京大学的图书馆里尘封了60多年。所以《义序》一书并未广泛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不像林先生另一本著作《金翼》那样出名。直到2000年,《义序》一书才由三联书店出版,发掘出了这一民族学的宝藏。

关键词:义序;宗族;林耀华

一、《义序》其价值

1935年,吴文藻先生邀请英国功能学派代表人物拉德克里夫·布朗到燕京大学讲学,林耀华在吴文藻的安排下,成为了布朗的助教兼学生。在此背景下,林耀华选择了其家乡福建的一个村庄“义序”展开了田野调查。经过3个月的调查,他收集了大量资料,并以功能主义的理论对祠堂在宗族社会中的作用做了详细的分析。《义序》一书作为林耀华先生的硕士论文,显示了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国学功底。他以中国宗族社会为题材,以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以功能主义理论为分析,再以历史研究的文献法加以论证,最终写出了这一本著作。其调查之精细,论证之详尽,足以作为我辈学习的典范。《义序》开辟了中国宗族研究的道路,“在世界性的“中国研究”中取得了重要学术地位,其作品至今仍被世界学术界广泛参考和征引,显示出永久的汉人社会研究学术魅力”。1

《义序》为中国宗族研究塑造了一个参考模式,以宗族研究为切入点来研究中国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为后来者开辟了一条民族学研究道路。浙江大学的阮云星教授对义序做了跟踪调查,算是对林先生的研究的继承与发展,写下不少文章。

《义序》的影响不仅限于国内,更是对国际人类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学者弗德里曼以林耀华、胡先缙、费孝通、杨懋春、许烺光等人的作品为资料,对中国宗族社会进行主观臆测式的研究,“将中国宗族研究推向汉学人类学,引起大家的讨论、争议、修正、批评,最终形成了库恩意义上的‘科学范式’,即

2

中国宗族范式”。弗德里曼在没有义序原稿的情况下,对义序展开了研究,对林耀华展开了批评,得出的结论也就可以想象了。虽然弗德里曼的研究成果不一定合理,但他毕竟将《义序》以及《义序》所代表的“中国宗族范式”推向了国际,扩大了影响。

二、《义序》其内容

《义序》一书由导言和十章正文构成。在导言中,林先生先分别为宗族和乡村下了定义。何为宗族?“宗族为家族的伸展,统一祖先传衍而来的子孙,称为宗族。”何为乡村?“村为自然结合的地缘团体,乡乃集村而成的政治团体,今乡村二字连用,乃采取自然地缘团体的意义,即社区的概念。”同时,他还简要叙述了引起宗族乡村文化变迁的四种因素:西洋思想、新文化运动、新兴经济势力和政治改革。

第一章紧接导言,开篇便说:“义序是一个乡村,因为全体人民共同聚居在

12

刘涛,陈巧云:《回忆与反思:义序宗族研究及其价值》,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4期。 蓝林友:《义序与中国宗族研究范式》,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第28卷。

2

一个地域上。义序是一个宗族,因为全体人民都从一个祖宗传衍下来。前者为地缘团体,后者为血缘团体。义序兼并前后二者,就是一个宗族乡村。”3林先生简明扼要地为义序定性,说明义序是一个宗族乡村,乡村中的一种类型。然后第一章以细致的表格、数据交代了义序这个地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包括位置与地势、气候与土壤、交通与运输、人口分布、婚姻状况、教育状况、职业状况、移动状况、土地物产、物质器具、人民作业(经济行业)。其调查之详尽、精细,实在令人赞叹。

第二章与第三章主要讲述宗族组织的形式与功能。宗族组织的形式包括祠堂、庙宇、联甲和结社。宗族组织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祠堂的功能,有四个方面:祖宗祭祀、迎神赛会、族内法政和族外交涉。这明显体现了功能主义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各个文化现象的分析,找出祠堂的功能与意义。而祠堂就是宗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就是宗族的代表,弄明白了祠堂的功能与意义也就抓住了宗族对族人的功能与意义。

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述宗族与家庭、家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宗族与家庭两者是整体与个体的联系,宗族由家庭构成,家庭是宗族的最小构成单位。“家庭是最小单位,家有家长,积若干家而成户;户有户长,积若干户而成支;支有支长,积若干支而成房;房有房长,积若干房而成族;族有族长。上下而推,

4

有条不紊。”家庭就是以这样的层级关系构成了宗族,宗族则以祠堂为集合表象,管理着族内的各个家庭。宗族既是每个家庭的管理者,又是每个家庭的保护者,人们以祠堂为中心,紧密团结在一起。家庭与家庭则通过亲属称谓体现出其联系,不同的亲属称谓代表着联系的方式与亲密程度。在亲属称谓的分析研究中,林耀华借鉴了史禄国的亲属称谓研究。

第六、七、八、九章以个人生命史的视角,观察、讲述个人与宗族的关系。林先生借鉴了阿诺德·范·根纳普人生过程转变的观念,在宗族社会的背景下展现个人的生活是如何与宗族紧密相连的。宗族社会里的个人,其生活与宗族息息相关,他的一举一动都受着宗族的影响。而在人生中的各个转折关头,更是凸显出宗族对于个人生活的影响。出生之前有宗族的祈子仪式,出生之后有宗族的私塾教育和宗族生活的社会化,婚嫁礼仪不仅涉及族内众多家庭还涉及到本族与外族之间的交往,丧葬也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大事。所以,一个人的人生礼仪,不仅仅是个人或家庭的事,而是涉及到宗族生活,有着宗族文化背景的事。

第十章则是对全文的一个综合性总结,以简练的语言,概述了整本所讲的内容。由于林先生已经在前文中做出了足够的论证,所以第十章仅仅是一个概述而没有论证。整本书给我的印象是,林先生在正文中着重描述,而把论证的内容放到了脚注里,通过对文章的注释,引用大量资料来论证观点。

三、《义序》其感悟

看完此书,第一感觉便是“精细”。不论是对于数据的调查还是资料的引用都是十分细致。“林先生在《义序》中尤其注重人类学社区研究的整体视角”,5首先对义序所处的自然、人文大环境做了详细的描述,将义序置于“福州方言区”中来看待,再将宗族研究置于整个村子的环境下去解读。文中用了大量表格直观地说明了当地的复杂的环境与社会面貌,气候表格、人口表格、职业表格等让人一目了然,清晰明了。这是我们应当学习借鉴的,我们去做田野调查时也应当如

34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页。 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73页。 5

刘涛,陈巧云:《回忆与反思:义序宗族研究及其价值》,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4期。

3

此。

与一般的民族学文章不同,《义序》展现了林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对于一些文化现象,他能从古代典籍中寻找线索,分析其来源。比如对“陈夫人”神来源的补充说明,或是从《礼记》中找寻丧祭的缘由。他不仅以调查到的事实来论述观点,还以大量的古文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补充说明一些文化现象,令人信服。

对比林先生书中的义序乡村,我再回想了一下我自己生活的乡村,发现我生活的乡村虽然不像义序那样具有典型的宗族乡村特点,但仍然可以看出一些宗族社会的痕迹。我们村子人口以王姓为主,其他姓氏人口较少,村里王姓的家庭基本都有或远或近的亲戚关系。而且通过前些年的重修族谱的活动,我也发现我们这里原来也是王氏一族的一条分支的根,附近其他村的王姓都是从这里发散出去的。虽然氏族观念早已淡去,各个家庭都是各自的生活,并没有宗族的领导,也没有宗族的观念。但是在重修族谱的活动中,我们还是认可自己是王氏宗族的一份子,也参与了清明节的聚会活动。在清明节时,由一部分人组织活动,各地王姓之人都聚集到宗族祠堂,依次上香,然后聚餐。而组织活动这部分人则让我想起了《义序》中对“祠堂会”的描述。祠堂会由辈分高的长辈、事业有成的富商、文化水平较高的读书人和退休的政府官员组成。

《义序》一书展现一个典型的汉族宗族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林先生以个人生命史的方式,细致的描述了出生、婚嫁、丧葬这三大人生礼仪,对于我以后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对比参考资料。也为我如果做田野调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模板。

参考文献:

1、林耀华.义序的宗族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刘涛,陈巧云.回忆与反思:《义序宗族研究》及其价值[J].社会科学论坛,2010.

3、蓝林友.义序与中国宗族研究范式[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

4、阮星云.宗族风土的地域与心性:近世福建义序黄氏的历史人类学考察[J].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8.

5、阮星云.宗族研究中的“义序”与“义序研究”中的宗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6、何朝银.土地改革与义序宗族乡村变迁[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7、黄意华.林耀华与《义序的宗族研究》[J].炎黄纵横,2007.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rb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