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贵州传统蜡染艺术的形成与演变_郜凯
更新时间:2023-07-20 07: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贵州传统蜡染艺术的形成与演变
郜 凯 韩会庆 郜红娟
1
2
2
(1.贵州民族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贵州传统蜡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传统蜡染是不同民族在贵州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艺术。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蜡染艺术在民间出现了转化和消亡现象。文章在大量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贵州传统蜡染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并对贵州传统蜡染艺术的演变做了一定思考,以期对展贵州传统蜡染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有所帮助。关键词:传统蜡染;贵州;形成;演变;文化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J5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0)01-0091-05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蜡染古称“蜡缬”,它与“绞缬”(扎染)“夹缬”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三大纺染工艺。蜡染在我国已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时代,贵州主要少数民族苗、布依、侗、彝、水、仡佬、壮、瑶等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蜡染艺术,成为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文化生态学认为,每种艺术的产生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它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由于贵州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蜡染艺术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下去,成
收稿日期:2010-02-21
为少数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贵州传统蜡染艺术的文化生态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除汉族外,主要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仡佬、壮、瑶等。他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而最具代表性的是蜡染艺术。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县桃花村苗族刘姓的一座洞葬群棺中,不但发掘了汉唐时代的陶釜和酒具,而且首次发掘了宋代彩色蜡染褶裙,灿然如新,图案为“鹭丝鸟纹””款式,与现代苗
作者简介:郜凯(1955-),贵州贵阳人,贵州民族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韩会庆(1983-),山东济南人,贵州师范大学2006级人文地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地理;郜红娟(1981-),山东菏泽人,贵州师范大学2007级自然地理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自然资源开发与区域规划。
91
族褶裙相差无几。同时,据南宋周去非的《岭外问答》记载:“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由此可见贵州蜡染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贵州传统蜡染的形成是在多样的文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贵州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就没有贵州传统蜡染。因此,我们从文化生态的几个方面来研究贵州传统蜡染形成机制。
1.贵州自然环境
贵州地形以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境内山脉众多,山高谷深,喀斯特地貌发育非常典型。随着民族的迁徙,古代蜡染艺术在贵州传播开来,由于贵州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得各少数民族与外来文化交流较少,因此,古代蜡染技艺才能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其次,贵州内部地形差异很大,中部以喀斯特丘原为主、南部以喀斯特峰丛洼地为主、而西部则是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因此,这样复杂多样的区域自然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各个区域内的蜡染艺术风格差异。比如:生活在谷地和洼地的少数民族蜡染艺术中,水文化表现的比较突出,蜡染图案中多出现鱼、水花等。而生活在喀斯特高原山地的少数民族,由于其相对困难的生活环境,使他们蜡染图案中多出现祖先、神灵等,以祈求生活的安定和改善。从中我们看出,自然环境已经对蜡染艺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0℃-20℃,非常适合蓝草的生长。贵州植被种类繁多,草木繁茂,这为蜜蜂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环境,因此,人们把蓝草制作成蓝靛,用蜂蜡作为蜡源,从而为贵州蜡染的制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贵州区域经济环境
贵州各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地无三尺平”生存空间中,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农业生产比较落后。据有关文献记载,清代初期贵州少数民族大多数仍然过着刀耕火种、渔猎并存的生活。就当时的思南府而言,文献记载:“蛮獠杂居,言语各异,刀耕火种,唱歌耕种,采矿为业”。农闲之时,还兼打猎、捕鱼为生,“苗人性凶,善奔逐,不惮渊谷,不畏猛毒,出入持刀负弩,农暇即以渔猎为事。”(《思南府志·地理志》)。由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固定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有成为少数民族的主要生活方式,而是与渔猎、采集等方式并存的。到了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少数民族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演变成男耕女织的传统
小农经济类型。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还有部分少数民族过着刀耕火种和渔猎的生活。这样的生产方式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与艺术产生的重要的影响。在贵州传统蜡染中,很多纹样图案都与农耕环境有关,如谷粒纹、圆点纹、旋涡纹,它们都代表着人们生产的各种谷物和牛耕生产方式。同时,还有一些反映狩猎生活的纹样图案,如鱼骨纹、虾纹等。
3.贵州区域社会环境
(1)民族历史与语言
在历史上,受战争等影响,贵州大部分少数民族祖先逐渐从原来的聚居地迁往贵州,因此,他们的迁徙过程是一个充满着坎坷和艰辛的漫长历史。苗族、布依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为了让后人记住先辈的历史、传说,他们就将一些记载着先辈经历的图案符号印染在各种布料上,这样从而使得这些记载着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蜡染艺术得以保存下来。如苗族蜡染中,九曲江河纹是由大小不等的菱形套结而成,象征江河纵横,曲折交叉,城界花纹以方形为框架,表示城墙,四边的小方形表示角楼,中间的十字纹表示街道,苗族人们认为这些纹样是表现故土的风光和祖先迁徙的经过。由此可见苗族的蜡染纹饰符号包含着苗族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人们也通过各种蜡染图案的描绘来记录民族的历史,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2)民族信仰与心理
①自然崇拜
在古代社会,贵州各族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十分低下,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和事物不能理解,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主宰者人们的命运,由此人们产生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恐惧,随之便出现了对自然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盲目崇拜。其主要表现为人们把天体、气象、山川、河流等自然现象及自然力神化,赋予它们超自然的神力。常见的有如下几类:一是对气象的信仰,如崇拜雷、闪电、风、雨等;二是对土地、石与火的信仰,如崇拜土地神、山石神、灶神等。
在贵州蜡染纹饰中,铜鼓纹最能代表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布依族蜡染的大部分图案都与铜鼓纹有关系。布依族一直都是稻作民族,农业的生产需要太阳和雨水,但是,人们当时不能理解太阳、雨雪等大自然现象的规律。为了获得粮食的丰收,他们通过敲打铜鼓祈
求雨水和太阳,并在铜鼓上刻画上太阳纹、雷纹等。因此,可以看出铜鼓纹与太阳纹,雷纹、云纹等存在一定的关联。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太阳纹、铜鼓纹的基础上又演化出十字纹、万字纹、窝妥纹、星辰纹等关于自然物象的几何纹样。如黔西北小花苗的“北斗花”一般由四块方形环围一块小方形组成,四块方形分别指东、西、南、北方向。据说蚩尤与黄帝逐鹿中原时,因大雾弥漫分不清方向,全靠天上月亮和北斗星指引,最后才得以逃脱。因此,不管铜鼓纹还是几何纹饰都是古代人们对自然崇拜的结果。
②动植物崇拜
随着农耕社会的到来,狩猎时代的许多动物和植物神灵崇拜内容逐步消失,而一些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这类崇拜可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动物的崇拜,主要是对牛、蛇的崇拜。二是植物的崇拜,包括谷物、花、古树崇拜等。
白领苗自认为是鸟的后人,对鸟的崇拜是其蜡染的一大特色,而且他们这种对鸟的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起来。在丹寨附近,鸟纹图案在蜡染服饰中占有相当重要和显著的位置,其中,这些鸟的纹饰有锦鸡、燕子、鹰、喜鹊等,它们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大胆变形的,还有极度简化的,这些都象征着人们对祖先和鸟的崇拜。同时,牛在苗族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在苗族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见到牛的原型,众多的苗族支系都在蜡染艺术中描绘耕牛,这体现了牛在苗族人们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因此,蜡染艺术中的牛、蛇、鸟、谷物等图案都体现了人们对动植物的崇拜。
③祖先崇拜
在贵州少数民族人们意识中,认为人是有灵魂的,死后人的灵魂还可以依附和施加福祸于后人,这种观念渗透于各族人们的生活和精神诉求中,由此人们产生了对祖先尊敬和崇拜。在苗族蜡染图案中,蝴蝶纹是苗族妇女最爱表现的一个纹饰,因为在苗族历史上,蝴蝶妈妈是祖先的象征,由她养育了苗族人们的始祖姜央。因此,在苗族蜡染图案中,蝴蝶图案表现的最为突出,有蝶翅人面造型、蝶身鸟足造型、还有花蝶合体、蝶鸟合体等各种纹样,而榕江一般以大蝴蝶为母体形象。这些多种多样的蝴蝶图案象征着人们对祖先崇拜的寓意。
(3)风俗、习惯
蜡染与贵州少数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密不可
分,它常用于结婚、生育、丧葬、祭祀、节日及日常穿着中。因此,蜡染已经深入到各族人们的生活风俗和习
惯中去,这对于蜡染艺术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黑领苗的“鼓藏幡”,它是一种祭祀祖先用的长幡,上面印有太阳、铜鼓、蜈蚣、鸟龙等蜡染图案。一方面,人们通过祭祀祖先,获得祖先保佑;另一方面,人们把蜡染工艺得以延续下去。同时,蜡染也是区别族群差异的重要标志,而这样的区别标志在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社会中是必要的,有利于村寨家族管理,方便了婚姻选择,这对于增强本族群凝聚力、维系本族群生存繁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正是由于这样生活环境,使得蜡染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获得了良好生存环境,并一代代的延续下去,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
二、贵州传统蜡染艺术的演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蜡染赖以生存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植根于农耕时期的贵州传统蜡染艺术受到了严重挑战,从蜡染所用工具与材料,到蜡染艺术风格与审美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蜡染艺术面临着消亡、变异的危险。
1.蜡染材料与工具的演变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气候和土壤不适合棉花的生长更适宜麻的种植,而且麻布更耐磨。所以,先民因地制宜地选择了麻布作为蜡染布料。由于当时贵州经济落后,大部分麻布料是自织而成,因此,传统蜡染所用布料大多是自织的麻布料。然而,随着交通的改善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麻布料的蜡染已经逐渐减少。目前,民间大部分蜡染作品多以棉布为主,这使得贵州蜡染的地域性特色有所减弱。同时,由于贵州盛产竹子,因此,很多地区的蜡刀是自制的竹制蜡刀,然而,竹制蜡刀保温性差,在画蜡过程中经常出现停顿现象,这样人们逐渐放弃了竹刀,大多改用铜制蜡刀。随着市场化推进,这些自制的蜡刀和布料将要退出历史舞台,代之的是专门化生产和销售。
2.传统蜡染艺术风格演变
(1)宗教性向艺术性转型
贵州传统蜡染艺术的题材大多与民间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蜡染图案原型大部分来源于当地少数民族的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等信仰,它们已经深深的扎根于贵州少数民族的意识中,表达
93
了贵州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风格。然而,随着农耕社会的结束,工业化文明的到来,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不再沉迷于对自然和历史的崇拜中,这种变化在传统蜡染艺术风格中表现的特别突出。过去,人们想利用蜡染上描绘的各种原始图案来娱神,并获得他们的保佑,这种宗教性的审美特点符合他们落后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当进入现代文明,人们的现代审美观点的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根源于农耕社会的宗教性审美风格开始衰弱,人们不再重视传统蜡染的符号性的意义,而把传统蜡染当做艺术作品来看待,这就完成了传统蜡染从宗教性到艺术性转变过程。黑领苗蜡染艺术风格的演变就是其中的代表,黑领苗蜡染虽也见于生活中的服饰上,但最具有其族群特征的是献给祖宗的蜡染鼓藏幡。这种印有太阳、鸟龙、蜈蚣、铜鼓等图案的鼓藏幡是祭祀祖先所用,他们通过鼓藏幡上的各种动物来召唤自己祖先,由此可以看出,蜡染鼓藏幡充满着浓郁的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的特点。然而,目前蜡染鼓藏幡上的鸟龙、太阳、铜鼓等各种原始图案逐渐减少,代之的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建筑等图案。同时,人们不再仅仅把蜡染鼓藏幡当做宗教信仰的符号,开始当做艺术品来收藏。
(2)多样性向趋同性转型
由于各个区域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使得贵州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蜡染风格。如月亮山附近的白领苗蜡染与乌蒙山附近的纳雍蜡染,白领苗蜡染比较贴近于生活,图案多选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鸟、鱼、花等动植物图案,风格自由多变,轻松欢快。而纳雍蜡染图案则多选择蝴蝶、几何纹等抽象性纹饰为主,风格大多忧郁忧伤,从而形成了与白领苗蜡染的鲜明对比。同时,同一地区的蜡染风格也有所不同。在月亮山附近的白领苗蜡染和黑领苗蜡染,由于他们分别属于不同的苗族支系,因此,其风格也有很大差异。然而,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人们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多选择一些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图案。那些原始性、宗教性的图案逐渐减少,从而使得各个地区的蜡染风格出现趋同现象,这对于蜡染艺术的多样化是一种破坏。如
家蜡染
,家自称为后羿的后人,其大部分蜡染图案多以太阳为中心,自然物体与几何纹相间分布,风格比较单一。但是,目前家蜡染图案中的太阳纹和铜鼓纹越来越来少,各种动植物纹饰充斥于蜡染图案中,这使其蜡染风格与白领苗蜡染、水族蜡染等相类似,其艺术风格趋向单一化。3.传统蜡染用途的演变
由于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审美观念的改变,贵州传统蜡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逐渐降低,蜡染不再当做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传统蜡染的实用性地位越来越弱,人们开始把传统蜡染当做商品销售,这一方面使部分蜡染艺术呈现出一种式微甚至消亡的状态,一方面使部分蜡染重获新生。如镇宁布依族蜡染,镇宁距黄果树景区只有15公里,随着黄果树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镇宁布依族蜡染的开发,使蜡染逐渐走上商品化之路,这对镇宁蜡染的保护和开发都有很大的帮助。通过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贵州传统蜡染已经逐渐由实用性向商品性转型。
三、结论
贵州蜡染艺术的形成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它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存在,并以这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劳动对象和交往空间,进而创造出来的民族艺术。其中,自然环境在蜡染艺术形成中起了间接作用,它只是蜡染艺术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文化环境在蜡染艺术形成中起了核心作用,尤其是民族的信仰、崇拜、生产方式等,它决定了蜡染艺术的风格和特点,从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蜡染艺术。同时,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贵州传统蜡染在工具、材料、风格、用途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一方面这种蜡染艺术的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的需求,但同时也可能引起部分蜡染艺术的退化和消亡。
参考文献:
[1] 张世申,刘雍.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蜡染[M].贵州人民
出版社,2008.
[2] 马正荣.贵州蜡染[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3] 贺琛.苗族蜡染[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4] 周尚意,孔翔,朱竑.文化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 宋杰.苗族蜡染中的巫傩文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9
(2):25-28.
[6] 王天锐.试论蜡染艺术的稻作文化内涵[J].贵州民族研究,1998
(4):39-43.
[7] 王会莹.商品化趋势下的民间艺术现存状态研究[J].西北民族大
学学报,2007(6):54-61.
[8] 闵庆文,张丹.侗族禁忌文化的生态学解读[J].地理研究,2008
(6):1437-1443.
[9] 王东昕.环境与文化互动关系的文化生态学反思———以怒江峡谷
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6):23-27.
[10] 江金波.论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与新构架[J].人文地理,2005
(4):119-124.
[11] 蒋立松.山地生境与贵州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J].贵州民族研究,1999(3):91-97.
[12] 王海生.市场经济下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J].地域开发与研究,
1993(4):5-10.
[13] 杨晓辉.贵州民间蜡染概述[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8
(3):5-16.
[14] 周世英.贵州蜡染回眸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艺
术版),2003(4):1-3.
[15] 潘梅.世俗与神界之间的媒介—苗族传统蜡染的巫术意味[J].
贵州社会科学,2007(8):161-165.
[16] KentMathewson.CulturalLandscapeandecology.1995-96:ofoec-nmenicsandnature[J].ProgressinHumanGeography,1998(1):115-128.
TheFormationandEvolutionoftheGuizhouTraditionalBatik
ArtsinthePerspectiveofCulturalEcology
GAOKaiHANHui-QingGAOHong-juan
(1.CollegeofPublicAdministration,GuizhouCollegeforMinorityNationalities,Guiyang,550025;2.CollegeofGeograph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GuizhouNormalUniversity,Guiyang,550001,China)Abstract:Guizhoutraditionalbatikisastate-leve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Ithasaveryhighculturalandartisticvalue.ThetraditionalbatikofdifferentethnicgroupsisanationalartwhichwascreatedinauniquenaturalenvironmentandsocialenvironmentinGuizhou.However,theevolutionandextinctionoftraditionalbatikartappearamongthepeo-ple,with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s.Onthebasisofcertainextensivefieldvisitsandliteratureresearches,thispapersystematicallystudiestheculturalandecologicalenvironmentsonwhichGuizhoutraditionalbatikrely.Thepaperalsothinksoftheevolutionoftraditionalbatikart,expectingtohelptheprotection,heritageanddevelopmentofGuizhoutraditionalbatikart.
Keywords:traditionalbatik;Guizhou;formation;evolution;culturalecology
1
2
2
95
正在阅读: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贵州传统蜡染艺术的形成与演变_郜凯07-20
邹韬奋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思想探析07-18
浴场管理方案(全套)DOC-63页05-17
天津理工大学C语言上机报告题目加答案03-09
小区网络摄像机监控方案 - 图文10-12
DWR框架的使用说明05-17
医疗诉讼中的专家证人和鉴定人出庭有何作用04-25
2018考研管综真题及解析完整版09-28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蜡染
- 生态学
- 贵州
- 演变
- 视野
- 形成
- 传统
- 艺术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