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通过国家审定的农作物品种

更新时间:2024-04-20 01: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

第1505号

绵麦367、川油36等57个小麦、油菜品种业经第二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定通过,现予公告。

二○一○年十二月十三日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1 品种名称:绵麦367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1275-1/99-1522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川农16晚熟1天。幼苗半直立,苗叶中等宽窄,分蘖力强,生长势旺。株高80厘米左右。穗层整齐,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粉质—半角质,均匀、饱满。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0.9万穗、22.3万穗,穗粒数42.4粒、43.5粒,千粒重均为44.9克。接种抗病性鉴定:中感赤霉病、叶锈病,慢条锈病,高抗白粉病。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38克/升、763克/升,硬度指数46.5、53.9,蛋白质含量11.25%、13.00%;面粉湿面筋含量18.2%、24.6%,沉降值28.5毫升、30.0毫升,吸水率50.5%、57.6%,稳定时间1.2分钟、3.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95E.U、235E.U,延伸性126毫米、188毫米,拉伸面积83.0平方厘米、60.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4.6kg,比对照川农16增产22.2%;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3.5kg,比对照川农16增产5.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96.1kg,比对照品种增产7.2%。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23日至11月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4

1

万~16万苗。注意防治蚜虫、条锈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西南冬麦区的四川,重庆西部,云南中部和北部,陕西汉中,湖北襄樊地区,贵州中部和西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2 品种名称:扬麦20

选育单位: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扬麦10号/扬麦9号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比对照扬麦158早熟1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株高86厘米左右。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28.6万穗、28.8万穗,穗粒数42.8粒、41.0粒,千粒重41.9克、41.0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中感白粉病、赤霉病。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94克/升、782克/升,硬度指数54.2、52.6,蛋白质含量12.10%、12.97%;面粉湿面筋含量22.7%、25.5%,沉降值26.8毫升、29.5毫升,吸水率53.4%、55.5%,稳定时间1.2分钟、1.0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00E.U、262E.U,延伸性120毫米、164毫米,拉伸面积48.5平方厘米、59.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23.3kg,比对照扬麦158增产6.3%;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19.7kg,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4%。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9.4kg,比对照品种增产4.6%。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最佳播期10月24至31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苗左右。合理运筹肥料,每亩施纯氮14kg左右,肥料运筹为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比例7:1:2。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赤霉病。该品种不抗土传小麦黄花叶病毒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种植。

2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3 品种名称:南农0686

选育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 品种来源:MV964091/宁麦9号

特征特性:春性,成熟期与对照扬麦158相当。幼苗直立,叶色深绿,叶耳紫色,分蘖力中等。株高89厘米左右。株型较松散,叶片宽大,旗叶短窄,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籽粒半角质,均匀、较饱满。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2.2万穗、30.9万穗,穗粒数39.6粒、38.7粒,千粒重39.8克、40.6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中感纹枯病,中抗白粉病、赤霉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99克/升、786克/升,硬度指数70.1、71.4,蛋白质含量13.40%、13.23%;面粉湿面筋含量28.1%、25.2%,沉降值37.5毫升、37.8毫升,吸水率61.1%、63.1%,稳定时间5.9分钟、4.6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15E.U、320E.U,延伸性132毫米、138毫米,拉伸面积72.8平方厘米、60.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下游冬麦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55.1kg,比对照扬麦158增产5.5%;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20.6kg,比对照扬麦158增产3.5%。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4.2kg,比对照品种增产8.0%。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20日至11月10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苗左右,迟播或水稻茬口田块适当增加播种量。合理运筹肥料,每亩施纯氮18kg左右。注意防治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江苏和安徽两省淮南地区、湖北中北部、河南信阳、浙江中北部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4 品种名称:良星66

选育单位:山东良星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济91102/济935031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10),2008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农审

3

2008057号)。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2天,与周麦18同期。幼苗半匍匐,叶细、青绿色,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迟,春生分蘖多,两极分化快,抽穗较晚,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深绿色、短宽上冲。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一般。熟相较好。穗层较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均匀、色泽光亮、饱满度一般、腹沟偏深。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3.4万穗、47.2万穗,穗粒数32.5粒、32.2粒,千粒重42.2克、39.0克,属多穗型品种。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赤霉病和纹枯病,慢条锈病,高抗白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中感白粉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高感叶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02克/升、787克/升,硬度指数66.0、67.4,蛋白质含量13.26%、13.77%;面粉湿面筋含量30.9%、30.5%,沉降值29.0毫升、31.2毫升,吸水率62.2%、62.4%,稳定时间2.6分钟、3.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7E.U、322E.U,延伸性150毫米、144毫米,拉伸面积41平方厘米、6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7.4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4.0%;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51.0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9.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8.5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叶枯病、纹枯病、赤霉病。春季水肥管理可略晚,控制株高,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河南安阳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5 品种名称:山农19 选育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83(3)-113/1604)F3//886059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早熟1天,比周麦18早熟1.9

4

天。幼苗半直立,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早,春生分蘖较多,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差。株高86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平展细长、深绿色。茎秆弹性好,抗倒性中等。熟相一般。穗层厚,穗多,穗小。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近圆形、均匀,饱满度一般,黑胚率偏高。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2.8万穗、44.2万穗,穗粒数30.7粒、31.8粒,千粒重43.8克、40.3克,属多穗型品种。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中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4克/升、781克/升,硬度指数67.0、67.7,蛋白质含量13.94%、13.93%;面粉湿面筋含量31.1%、30.8%,沉降值27.8毫升、33.2毫升,吸水率60.6%、61.0%,稳定时间1.9分钟、2.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68E.U、274E.U,延伸性153毫米、166毫米,拉伸面积38平方厘米、66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9.0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2.5%;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4.0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93.9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3.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2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阳、信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倒春寒频发地区种植应采取调整播期等措施,注意预防倒春寒。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6 品种名称:山农20 选育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PH82-2-2/954072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与周麦18相当。幼苗匍匐,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中等。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拔节偏迟,春生分蘖多,抗倒春寒能力较差。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小、上冲、深绿色。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一般。熟相较好,对肥水敏感。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

5

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卵圆形、均匀、较饱满、有光泽。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3.2万穗、45.8万穗,穗粒数32.9粒、31.8粒,千粒重43.1克、40.2克,属多穗型品种。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中感条锈病和纹枯病,慢叶锈病,白粉病免疫。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中感白粉病,有颖枯病,中感至高感叶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05克/升、786克/升,硬度指数66.0、66.8,蛋白质含量13.57%、13.80%;面粉湿面筋含量31.4%、30.9%,沉降值29.6毫升、31.4毫升,吸水率61.5%、62.5%,稳定时间3.2分钟、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04E.U、282 E.U,延伸性152毫米、146毫米,拉伸面积45平方厘米、58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4.9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3.9%;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2.3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8.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1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5.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注意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春季水肥管理可略晚,注意控制株高,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阳、信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7 品种名称:新麦26

选育单位: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敦煌种业新科种子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麦9408/济南17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1天,与周麦18相当。幼苗半直立,叶长卷,叶色浓绿,分蘖力较强,成穗率一般。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抗倒春寒能力较弱。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宽、平展、深绿色。抗倒性中等。熟相一般。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卵圆形、均匀、饱满度一般。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0.7万穗、43.5万穗,穗粒数32.3粒、33.3粒,千粒重43.9克、39.3克,属多穗型品种。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和赤霉病,中感条锈病,慢叶锈病,中抗纹枯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高感叶锈病、叶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4克/升、788克/升,硬度指数64.0、67.5,蛋白质含量15.46%、16.04%;

6

面粉湿面筋含量31.3%、32.3%,沉降值63.0毫升、70.9毫升,吸水率63.2%、65.6%,稳定时间16.1分钟、38.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28E.U、898E.U,延伸性189毫米、164毫米,拉伸面积158平方厘米、194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4.6kg,比对照新麦18减产2%;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1.4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5.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8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1.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8日至1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18万~22万苗。注意防治白粉病、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倒春寒频发地区种植应采取调整播期等措施,注意预防倒春寒。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8 品种名称:苏育麦1号

选育单位:连云港市苏乐种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烟1668/鲁麦21号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新麦18晚熟2天,比周麦18晚熟1天。幼苗匍匐,叶短小、浓绿色,分蘖力强,成穗率低。冬季抗寒性较好。春季起身拔节迟,春生分蘖多,两极分化慢,抽穗较晚。抗倒春寒能力中等。株高85厘米左右,株型较紧凑,旗叶短宽、上冲、深绿色。茎秆弹性差,抗倒性差。熟相一般。穗层厚,穗多,穗小。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粉质、卵圆形、饱满度一般、粒小。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8.1万穗、50.5万穗,穗粒数33.4粒、33.8粒,千粒重36.6克、35.1克,属多穗型品种。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纹枯病,中感白粉病、赤霉病,慢叶锈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高感叶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叶枯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06克/升、798克/升,硬度指数51.0、51.4,蛋白质含量13.70%、14.03%;面粉湿面筋含量28.2%、28.5%,沉降值29.2毫升、31.9毫升,吸水率54.6%、55.4%,稳定时间4.1分钟、5.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52E.U、386E.U,延伸性147毫米、141毫米,拉伸面积53平方厘米、74平方厘米。

7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冬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9.5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4.4%;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23.5kg,比对照新麦18增产4.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0.4kg,比对照周麦18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高肥水地块8万苗左右,中肥水地块10万苗左右,低肥水地块15万苗左右。注意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该品种抗倒伏性差,春季水肥管理可略晚或适时喷施矮壮类化控药剂,控制株高,防止倒伏。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早中茬种植。在河南(信阳、南阳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易发生倒伏的高水肥地块种植应采取措施控制株高,防止倒伏。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09 品种名称:郑麦9962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豫麦18/ Ta971832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9004) 特征特性:弱春性,中熟,成熟期比对照偃展4110晚熟1天。幼苗近直立,叶长卷,叶色黄绿,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冬季抗寒性中等,春季起身拔节早,两极分化快,对春季低温敏感,抗倒春寒能力较差。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半松散,旗叶长、略披,下层略郁闭。抗倒性较好。较耐后期高温,灌浆较快,熟相好。穗层厚,穗多,穗码稀。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角质、长圆形、均匀、饱满,光泽度好,黑胚率低。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4.3万穗、41.7万穗,每穗粒数31.4粒、32.8粒,千粒重44.7克、41.9克,属多穗型品种。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赤霉病,中感纹枯病,慢条锈病,中抗白粉病。区试田间试验部分试点中感条锈病、叶枯病、白粉病,颖枯病较重。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11克/升、824克/升,硬度指数66.0、67.6,蛋白质含量13.73%、13.29%;面粉湿面筋含量26.2%、26.6%,沉降值29.2毫升、31.7毫升,吸水率57.6%、60.4%,稳定时间4.6分钟、3.9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62E.U、355E.U,延伸性102毫米、93毫米,拉

8

伸面积36平方厘米、4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南片春水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78.3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4.4%;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0.2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2.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1.9kg,比对照偃展4110增产1.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中下旬,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左右。注意防治叶锈病、赤霉病。注意适时播种,防止冻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南部稻茬麦区除外)、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0 品种名称:鲁垦麦9号

选育单位:山东仁和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农垦科技发展中心 品种来源:徐9935/烟优361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1天。幼苗匍匐,叶片绿色,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上冲。茎秆弹性一般,抗倒性一般。熟相好。穗层整齐度一般。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光泽度中等、饱满。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1.2万穗、44.0万穗,每穗粒数37.6粒、36.2粒,千粒重41.1克、39.6克,属多穗型品种。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叶锈病,中感条锈病。 2008、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26克/升、821克/升,硬度指数57、55,蛋白质含量14.31%、13.32%;面粉湿面筋含量31.4%、27.4%,沉降值34.8毫升、32.9毫升,吸水率56.8%、58.2%,稳定时间4.6分钟、4.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344E.U、205E.U,延伸性147毫米、144毫米,拉伸面积68平方厘米、4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0.9kg,比对照石4185增产2.9%;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38.8kg,比对照石4185增产5.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7.4 kg,比对照石4185增产7.9%。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6万~24万苗。加强中后期病虫害防治。

9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山西南部中高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1 品种名称:郯麦98

选育单位:山东省郯城县种子公司 品种来源:济宁13/942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石4185晚熟2天。幼苗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低。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较宽大、叶片上冲,叶耳紫色。茎秆粗壮,抗倒性较好。后期有干尖,熟相中等。穗层整齐,穗较大,结实性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较饱满。2008年、2009年平均亩穗数32.2万穗、35.4万穗,穗粒数41.4粒、41.2粒,千粒重47.7克、43.9克,属大穗大粒型品种。抗寒性鉴定:抗寒性1级,抗寒性好。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中感条锈病、赤霉病。 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12克/升、815克/升,硬度指数64.0、64.9,蛋白质含量15.5%、14.5%;面粉湿面筋含量35.5%、32.8%,沉降值33.4毫升、28.1毫升,吸水率58.6%、61.6%,稳定时间2.9分钟、3.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85E.U、285E.U,延伸性168毫升、161毫升,拉伸面积44平方厘米、63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北片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34.7kg,比对照石4185增产3.5%;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542.2kg,比对照石4185增产6.5%。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5 kg,比对照石4185增产5.4%。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20万苗。加强中后期病虫害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山东,河北中南部高水肥地块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2 品种名称:运旱618

选育单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品种来源:运旱92-18/新春9号

特征特性:弱冬性,中早熟,成熟期与对照洛旱2号相当。幼苗半匍匐,

10

长势较好,分蘖力中等,成穗较少。春季起身早,两极分化快。株高90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旗叶下披,叶色黄绿,叶较宽,穗下节长。茎秆较软,抗倒性较差。熟相好。穗层厚,穗较大,穗码较稀。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3.8万穗、34.3万穗,穗粒数32.4粒、34.6粒,千粒重36.8克、43.0克。抗旱性鉴定:抗旱性3级,抗旱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1克/升、802克/升,2008年硬度指数64,蛋白质含量15.22%、14.58%;面粉湿面筋含量32.0%、30.6%,沉降值50.2毫升、54.0毫升,吸水率57.0%、57.4%,稳定时间12.2分钟、13.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22 E.U、550 E.U,延伸性164毫米、166毫米,拉伸面积94平方厘米、118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6~2007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肥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7.9kg,比对照洛旱2号减产1.0%,减产不显著;2007~2008年度续试,平均亩产386.8kg,比对照洛旱2号减产0.9%,减产不显著。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1.5kg,比对照洛旱2号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10月上中旬,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左右。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适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咸阳和渭南、河南西北部、河北南部、山东青岛和临沂的旱肥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3 品种名称:沧麦6005 选育单位:沧州市农林科学院 品种来源:临汾6154/321-4-6

特征特性:半冬性,晚熟,成熟期比对照晋麦47号晚熟2天。幼苗匍匐,生长健壮,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返青慢,拔节较晚。株高80厘米左右,株型半紧凑,旗叶上举,叶片较窄、平展,叶色灰绿。茎秆灰绿色、较细、弹性较好,抗倒性较好。熟相较好。抗倒春寒能力较差。穗层整齐。穗纺锤形,短芒,白壳,白粒、角质,饱满度一般。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2.3万穗、31.3万穗,穗粒数28.1粒、26.5粒,千粒重38.7克、38.3克。

11

抗旱性鉴定:抗旱性4级,抗旱性较弱。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10克/升、804克/升,硬度指数67.0、65.1,蛋白质含量14.17%、14.23%;面粉湿面筋含量32.8%、34.5%,沉降值25.2毫升、28.2毫升,吸水率58.4%、60.2%,稳定时间1.8分钟、1.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20 E.U、96 E.U,延伸性172毫升、172毫升,拉伸面积30平方厘米、2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黄淮冬麦区旱薄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0.8kg,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6.3%;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52.1kg,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5.5%。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61.7kg,比对照晋麦47号增产2.1%。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苗。及时防治锈病、白粉病和蚜虫。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黄淮冬麦区的山西南部、陕西咸阳和铜川、河南西北部的旱薄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4 品种名称:保麦10号

选育单位: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石4185/96Y6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08012号)

特征特性: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中等。株高76厘米左右,株型紧凑,叶片上举,后期旗叶干尖。抗倒性较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1.7万穗、38.1万穗,穗粒数36.1粒、35.0粒、千粒重39.6克、39.5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白粉病,中感至高感条锈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98克/升、792克/升,硬度指数65.0、62.0,蛋白质含量13.67%、13.35%;面粉湿面筋含量30.8%、30.9%,沉降值25.8毫升、27.2毫升,吸水率55.7%、58.4%,稳定时间2.6分钟、2.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01E.U、136 E.U,延伸性174毫米、138毫米,拉伸面积52平方厘米、28平方厘米。

12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1.5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5.9%;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50.7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7.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85.4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3.3%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25日至10月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25万苗左右。浇好冻水,注意及时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的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5 品种名称:京冬18

选育单位: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F404/(长丰1/ore//双82-4/81-142)//931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北京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京审麦2006004)

特征特性: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对照京冬8号早熟1天左右。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9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籽粒半角质。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3.9万穗、41.4万穗,穗粒数31.9粒、31.5粒、千粒重42.0克、42.6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高抗条锈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8克/升、803克/升,硬度指数62.0、62.4,蛋白质含量14.71%、13.78%;面粉湿面筋含量32.4%、30.8%,沉降值31.8毫升、30.0毫升,吸水率55.7%、58.3%,稳定时间2.6分钟、2.1分钟,最大抗延阻力236E.U、164E.U,延伸性144毫米、136毫米,拉伸面积48平方厘米、34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89.2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3.3%;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39.4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4.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28.1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14.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26日至10月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

13

25万苗,10月5日以后播种随播期推迟适当增加基本苗,每晚播种1天增加1万基本苗。浇好冻水。适时灭草,及时防治蚜虫和病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的水地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6 品种名称:中麦415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贵农11/京411//京411

特征特性: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株高70厘米左右,抗倒性较好,落黄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2009年、2010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1.9万穗、38.4万穗,穗粒数33.9粒、35.7粒、千粒重37.5克、36.8克。抗寒性鉴定,抗寒性中等。接种抗病鉴定:中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和白粉病。2009年、2010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10克/升、815克/升,2009年硬度指数45.8,蛋白质含量13.93%、15.31%;面粉湿面筋含量32.0%、33.2%,沉降值24.6毫升、29毫升,吸水率53.4%、52.2%,稳定时间1.9分钟、2.4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38E.U、243 E.U,延伸性144毫米、171毫米,拉伸面积28平方厘米、60 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北部冬麦区水地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49.5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7.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449.2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10.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02.1kg,比对照京冬8号增产7.7%。

栽培技术要点:适宜播种期9月25日至10月5日,每亩适宜基本苗20万~25万苗。浇好越冬水,返青期控制肥水,重施拔节肥,浇好灌浆水。注意防治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北部冬麦区的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山西中部中高水肥地块种植,也适宜在新疆阿拉尔地区水地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7

14

品种名称:赤麦7号

选育单位: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B37/94-5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成熟期与对照辽春17号相当。幼苗直立,叶片灰绿色,分蘖力强,分蘖成穗率较高。生育前期发育缓慢,抽穗后灌浆速度较快。株高83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抽穗后旗叶轻度弯曲,叶长形披散。茎秆强壮,抗倒性较好。落黄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白粒、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5.7万穗、39.1万穗,穗粒数34.2粒、33.6粒、千粒重36.2克、37.6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白粉病,中感秆锈病、叶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784克/升、792克/升,2008年硬度指数68.5,蛋白质含量17.56%、16.39%;面粉湿面筋含量37.6%、35.0%,沉降值53.5毫升、47.5毫升,吸水率58.1%、61.3%,稳定时间11.5分钟、5.8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15E.U、435 E.U,延伸性179毫米、202毫米,拉伸面积146.8平方厘米、115.5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5.5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3.4%;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33.6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5.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3.6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12.3%。

栽培技术要点:春播以清明前后播种为宜,适时早播,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2万苗。夏播以5月20日左右播种为宜,栽培上采取巧施种肥,结合降雨追肥,及时收获等措施。注意防治白粉病、叶锈病和秆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和锦州,内蒙古赤峰的春麦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8 品种名称:辽春23号

选育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铁春1号/GI-7

特征特性:春性,早熟,成熟期与对照辽春17号相同。幼苗直立,叶绿色,叶耳淡紫色。株高81厘米左右,株型紧凑,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40.2万穗、42.9万穗,穗粒数33.1粒、33.0粒、千粒重30.8克、34.8克。接种抗病性鉴定:

15

高感白粉病,中感秆锈病、叶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02克/升、814克/升,2008年硬度指数71.4,蛋白质含量16.60%、15.89%;面粉湿面筋含量35.0%、32.4%,沉降值45.0毫升、46.0毫升,吸水率59.4%、63.1%,稳定时间19.8分钟、8.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650E.U、388 E.U,延伸性141毫米、168毫米,拉伸面积122.5平方厘米、86.0平方厘米。品质达到强筋品种审定标准。

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早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00.9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3.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41.3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6.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4.7kg,比对照辽春17号增产9.2%。

栽培技术要点:地表化冻5cm时顶凌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2万苗左右,施好种肥。播种前用药剂拌种,注意防治白粉病、黑穗病、秆锈病和叶锈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辽宁沈阳、铁岭和锦州,吉林公主岭,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及天津的春麦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19 品种名称:北麦10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九三32664(96)/九三3U117//格来尼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2天。幼苗半匍匐,分蘖力强。株高103厘米左右,抗倒性一般。穗纺锤形,无芒,白壳,红粒、半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7.2万穗、37.5万穗,穗粒数34.6粒、37.5粒、千粒重32.5克、31.4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中抗根腐病,高抗/中感(抗性分离)叶锈病,秆锈病免疫。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30克/升、807克/升,2008年硬度指数54.7,蛋白质含量13.23%、13.39%;面粉湿面筋含量28.0%、25.6%,沉降值26.2毫升、29.5毫升,吸水率54.0%、56.4%,稳定时间2.7分钟、3.2分钟,最大抗延阻力145E.U、130E.U,延伸性172毫米、145毫米,拉伸面积37.3平方厘米、25.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5.2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3.5%;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27.0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10.6%。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05.5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12.6%。

16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0万~43万苗。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三叶期压青苗2遍,分蘖期进行化学除草,注意防治赤霉病。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20 品种名称:克春1号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品种来源:克95-731/克95R-498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麦2010001)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3天。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株高100厘米左右,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角质。2008年、2009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8.1万穗、40.1万穗,穗粒数32.6粒、33.7粒、千粒重34.3克、34.5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根腐病,中感赤霉病,慢秆锈病,高抗叶锈病。2008年、2009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00克/升、790克/升,硬度指数66.8、62.5,蛋白质含量15.32%、13.68%;面粉湿面筋含量35.1%、28.5%,沉降值66.2毫升、60.5毫升,吸水率61.2%、58.1%,稳定时间8.2分钟、5.5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52E.U、448E.U,延伸性170毫米、15.4毫米,拉伸面积101.8平方厘米、90.0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8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18.6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7.8%;2009年续试,平均亩产334.4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5.2%。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1.6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3.8%。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3万苗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药剂拌种,注意防治根腐病。三叶期压青苗,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21 品种名称:克春2号

17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 品种来源:克90-514/克93RF6-128//克90-514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1天。幼苗直立,分蘖力强。株高101厘米左右,抗倒性较好。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9.3万穗、37.0万穗,穗粒数32.5粒、33.3粒、千粒重34.5克、33.3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中感根腐病,高抗叶锈病,秆锈病免疫。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42克/升、806克/升,2008年硬度指数76.1,蛋白质含量15.14%、16.53%;面粉湿面筋含量33.3%、37.4%,沉降值33.6毫升、54.2毫升,吸水率65.4%、69.4%,稳定时间2.7分钟、4.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75E.U、85E.U,延伸性133毫米、174毫米,拉伸面积11.0平方厘米、20.2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42.9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5.9%;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03.4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2.7%。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80.6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3万左右。秋深施肥或春分层施肥,药剂拌种,三叶期压青苗。注意防治赤霉病。成熟时及时收获。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麦2010022 品种名称:龙麦33

选育单位: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 品种来源:龙麦26/九三3u92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黑审麦2009001)

特征特性:春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对照克旱20号晚熟1天。幼苗直立,前期发育较慢,分蘖力强。株高100厘米左右,抗倒性较好,熟相较好。穗层整齐。穗纺锤形,长芒,白壳,红粒、角质。2007年、2008年区域试验平均亩穗数34.7万穗、36.8万穗,穗粒数31.0粒、28.7粒、千粒重45.7克、41.9克。接种抗病性鉴定:高感赤霉病,中感根腐病,中抗秆锈病,高抗叶锈病。2007年、2008年分别测定混合样:籽粒容重834克/升、805克/升,

18

2008年硬度指数70.1,蛋白质含量15.71%、16.99%;面粉湿面筋含量32.6%、34.8%,沉降值58.8毫升、63.5毫升,吸水率61.7%、65.8%,稳定时间7.6分钟、4.3分钟,最大抗延阻力488E.U、352E.U,延伸性176毫米、180毫米,拉伸面积116.4平方厘米、83.5平方厘米。

产量表现: 2007年参加东北春麦晚熟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39.9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5.0%;2008年续试,平均亩产322.9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9.3%。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295.8kg,比对照克旱20号增产9.0%。

栽培技术要点:适时播种,每亩适宜基本苗46万~50万苗,施肥方式最好秋施底肥三分之二,春施种肥三分之一,结合三叶期补施N、K肥。扬花期结合防病增施N、K肥。注意防治赤霉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小麦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东北春麦区的黑龙江北部及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1 品种名称:德核杂油8号 选育单位:滁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H2A×HC76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常绿,叶柄较短。顶裂叶半圆形,裂叶2~3对,叶缘呈锯齿状。花瓣黄色、侧叠、复瓦状排列。角果斜生,短粗,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籽粒红褐色。株高中等,茎秆青色,不易倒伏。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39.1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9.3个,每角粒数19.1粒,千粒重4.04克。菌核病发病率16.39%,病指6.49。病毒病发病率4.40%,病指1.4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27.75微摩尔/克,含油量41.9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9kg,比对照品种秦优7号增产5.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0kg,比对照品种增产11.7%。两年平均亩产172.0kg,比对照品种增产8.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2kg,比对照品种增产1.5%。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早播,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于9月10日前播种,

19

最迟不宜超过9月15日,亩播种量0.5kg;直播宜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播种。2.适时移栽,合理密植。10月中下旬移栽,最大苗龄应控制在45天以内,密度以每亩8000~10000株为宜,并根据“肥地、早栽宜稀,瘦地,迟栽宜稠”的原则作适当调整。3.合理施肥。施肥以“基肥足,腊肥重,苔肥早”为原则,亩施氮总量20㎏,基、腊、苔肥比例5:3:2,氮、磷、钾比例2:1:1,同时,注意增施硼肥,亩用硼砂500~750g作底肥,或苗期、苔花期用100g硼砂加入防病药液喷施。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草害。油菜移栽或直播田,应三沟配套,灌排水方便,下雨及时清沟排水防渍。整个生育期要做好病虫草害防治,特别加强菌核病防治。5.适时收获,及时脱粒。终花后30天左右,全株2/3的角果呈黄绿色时收割。收割后可适当堆放4~5天促进油菜后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2 品种名称:川油36

选育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JA40×JR9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2009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分别为:国审油2008005、国审油2009019)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顶片大而圆,裂叶1~2对,叶缘波状,茎杆绿色,茎叶均无刺毛而具蜡粉。花瓣较大、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63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7.7个,每角粒数18.1粒,千粒重4.01克。菌核病发病率9.61%,病指5.72;病毒病发病率1.13%,病指0.6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7.86微摩尔/克,含油量43.2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0.2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2%;平均亩产油量71.1kg,比对照品种增产9.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7.0kg,比对照品种减产1.3%;平均亩产油量70.3kg,比对照品种增产5.7%。两年平均亩产163.6kg,比对照品

20

种增产3.5%;平均亩产油量70.7kg,比对照品种增产7.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4.3kg,比对照品种减产0.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9月15日至20日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10月15日至20日播种。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一般亩施纯氮10~15kg,过磷酸钙30~40kg,氯化钾8~10kg,硼砂0.5kg,育苗移栽每亩6000~8000株,直播每亩8000~10000株,高肥水田,可适当稀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及时中耕除草,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和第1309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和安康、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3 品种名称:淮油20号

选育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 K386×96108-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中熟常规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叶缘锯齿形,2~3对裂叶,株型较紧凑。区试结果:平均株高159厘米,中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79.7个,每角粒数22.6粒,千粒重3.8克。全生育期平均245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菌核病发病率8.79,病指6.0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0%,饼粕硫苷含量21.90微摩尔/克,含油量42.24%。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4.4kg,比对照秦优7号(杂交种)减产0.6%。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3.9kg,比对照品种增产1.2%。两年平均亩产183.7kg,比对照品种增产0.3%。2009~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3.8kg,比对照品种增产4.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育苗移栽9月15日至27日播种,10月下旬移栽,移栽行距为0.3~0.4米,移栽株距为0.14~0.16米,每亩移植密度10000~14000株。直播种植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每亩播量0.3~

21

0.5kg,苗床齐苗后疏苗,11月中旬定苗,每亩留苗15000~18000株。2.肥水管理。苗床基施45%,复合肥30kg/亩,尿素5kg/亩。大田基施45%,复合肥40kg/亩,尿素7.5kg/亩,硼砂0.75kg/亩。12月底追施腊肥,开沟条施,每亩施尿素10~15 kg。抽苔后初花前每亩追施尿素10~15kg。3.病虫害防治。及时防治蚜虫,在初花期至盛花期加强菌核病防治。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4 品种名称:宁杂21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A7×05N33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宽大,叶色浅绿,叶缘锯齿状。花瓣较大,黄色,侧叠。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5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58.1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41.2个,每角粒数22.8粒,千粒重3.67克。菌核病发病率26.14%、病指10.44,病毒病发病率6.20%、病指2.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0.17微摩尔/克,含油量45.2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8.1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7.4%;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9kg,比对照品种增产8.8%。两年平均亩产172.5 kg,比对照品种增产8.1%。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4.3kg,比对照品种增产8.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种期与当地推广品种相当,用种量育苗移栽每亩0.13kg,直播用种量每亩0.25kg。2.种植密度。移栽每亩6000~8000株;直播每亩15000株左右。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5%,N、P、K配合,缺硼地区增施硼肥;越冬期施用腊肥,占15~25%;苔期适量使用苔肥,占10~20%。4.病虫草害防治。于初花、盛花期用多菌灵、菌核净、赤霉清等药剂喷雾防治菌核病。

22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5 品种名称:福油518

选育单位:绵阳市地神农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117A×R8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油200800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子叶肾脏型,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色深绿,叶深裂,有蜡粉。茎杆粗壮,绿色。花瓣大、淡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52.2厘米,分枝部位32.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33.9个,每角粒数20.3粒,千粒重3.43克。菌核病发病率20.03%,病指8.82;病毒病发病率8.5%,病指3.5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35.9微摩尔/克,含油量43.80%。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0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6.7%; 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7.2kg,比对照品种增产6.7%。两年平均亩产167.1kg,比对照品种增产6.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5.8kg,比对照品种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育苗适宜播期为9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每亩苗床用种0.4 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一般亩施尿素12~15kg,过磷酸钙50kg或磷酸二铵15~20kg,氯化钾10~12kg,硼砂0.75~1.0kg。每亩种植密度8000~10000株,直播可适当密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初花期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23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6 品种名称:绵油33

选育单位: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绵11MA-1×绵恢95-3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油2008003号)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中等大,叶色绿色,裂叶2~3对,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中等厚,叶片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深黄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94.2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528.2个,每角粒数17.3粒,千粒重3.53克。菌核病发病率17.33%,病指10.94;病毒病发病率2.18%,病指0.8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0%,饼粕硫苷含量22.22微摩尔/克,含油量38.8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3.0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8%;平均亩产油量66.4kg,比对照品种减产12.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6kg,比对照品种增产4.1%;平均亩产油量69.4,比对照品种减产7.7%。两年平均亩产174.8kg,比对照品种增产5.9%;平均亩产油量67.9kg,比对照品种减产6.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4.4kg,比对照品种增产11.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上游区于9月15日至10月5日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15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35kg,氯化钾15kg,硼砂1kg。每亩种植密度8000~10000株,宽行窄株种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24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7 品种名称:湘杂油499 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15NA×499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杂交种。幼苗直立,叶片较大,叶色淡绿,裂叶少,叶缘浅锯齿,无缺刻,有蜡粉,叶片无刺毛。花瓣较大、黄色、侧叠。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4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2天。平均株高155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20个,每角粒数21粒,千粒重3.7克。菌核病发病率15.8%,病指5.89;病毒病发病率4.7%,病指1.8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0%,饼粕硫苷含量20.12微摩尔/克,含油量45.16%。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7.2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0.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4.3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6%。两年平均亩产175.7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5kg,比对照品种增产6.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于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6~1﹕8。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0kg,硼砂1kg。每亩种植密度8000~10000株。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腊肥。苗期注意防治菜青虫和蚜虫,春后注意清沟沥水,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8 品种名称:中农油6号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1055A×R2

25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3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较大,叶色较绿,无腊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12个,上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280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06克。菌核病发病率9.47%,病指5.80;病毒病发病率1.35%,病指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1.96微摩尔/克,含油量43.1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6.1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2.0%;平均亩产油量65.1kg,比对照品种增产5.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6.9kg,比对照品种增产0.4%;平均亩产油量74.3kg,比对照品种增产6.3%。两年平均亩产161.5kg,比对照品种增产1.2%;平均亩产油量69.7kg,比对照品种增产5.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5.0kg,比对照品种增产3.4%。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宜在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在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下旬播种,根据雨水墒情,土壤含水等情况,每亩用种0.2~0.4kg。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为每亩8000~9000株;直播每亩18000~22000株。3、合理施肥。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70kg左右,硼砂1.5kg左右,注意氮、磷、钾配比施肥,追施苗肥,在1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kg,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施硼肥,应在苔期喷施浓度0.2%的硼肥。3.防治病害。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09 品种名称:天禾油10号

26

选育单位:安徽天禾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5C650×R161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圆,叶浓绿色,顶叶中等,裂叶4~5对,茎杆绿色。花瓣黄色。种子黑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平均株高195.5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10.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93.9个,每角粒数18.3粒,千粒重3.37克。菌核病发病率7.52%、病指3.37;病毒病发病率2.10%、病指0.6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2.55微摩尔/克,含油量39.1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0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1%;平均亩产油量69.8kg,比对照品种减产7.4%。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91.4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9%;平均亩产油量70.9kg,比对照品种减产5.9%。两年平均亩产180.2kg,比对照品种增产8.1%;平均亩产油量70.4kg,比对照品种减产6.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2kg, 比对照品种增产4.5%。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上游地区育苗应在9月中上旬播种,苗龄30~35天左右。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为每亩8000~9000株;直播每亩12000~15000株。3.科学施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及时施苗肥、早施腊肥、春肥,巧施花肥,肥料的70%在年前施用。4.防治病虫害。生长期注意虫害,及时防治蚜虫,减轻病毒病的发生,花期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0 品种名称:华湘油11号

选育单位: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S017A×W5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油菜核不育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色常绿,裂叶2~3对,茎叶有蜡粉,叶片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

27

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5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49.3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1.5个,每角粒数21.4粒,千粒重4.41克。菌核病发病率21.73%,病指9.56;病毒病发病率7.01%,病指2.3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0%,饼粕硫苷含量19.67微摩尔/克,含油量45.21%。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0.3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2.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3.5kg,比对照品种增产6.7%。两年平均亩产176.9kg,比对照品种增产9.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6.7kg,比对照品种增产9.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于9月25日至10月10日直播。每亩播种量0.3 kg,及时间苗,五叶期定苗,每亩留苗15000~20000株。4~5叶期每亩用15%多效唑50克兑水50kg喷施,培育矮壮苗。2.施足底肥。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0kg,硼砂1kg。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定苗后早追发棵肥,12月下旬稳施腊肥。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及时中耕除草。春后清沟排水,花期用菌核净防治菌核病。80%的角果由青变黄时收割,及时脱粒晒干。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1 品种名称:中油589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双9号/中双2号)//1008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中等大,叶色较绿,无蜡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4对,裂叶较深,叶脉较明显,叶缘有小齿,大波状。花瓣黄色、长度中等、较宽、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7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75厘米,上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1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5个,每角粒数20粒,千粒重4.0克。菌核病发病率11.05%,病指6.28;病毒病发病率1.36%,病指1.0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

28

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9.98微摩尔/克,含油量43.5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5.3kg,比对照中油杂2号(杂交种)减产5.1%;平均亩产油量62.6kg,比对照品种增产1.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2.2kg,比对照品种增产3.6%;平均亩产油量75.9kg,比对照品种增产8.6%。两年平均亩产158.7kg,比对照品种减产0.6%;平均亩产油量69.3kg,比对照品种增产5.2%。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3.2kg,比对照品种增产2.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宜在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在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宜在9月下旬或10初播种。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的合理密度每亩10000株左右;肥力较高时,每亩9000~10000株;直播每亩19000~26000株。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追施苗肥,移栽成活后,适时追施提苗肥,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5kg左右;腊肥春用,在1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10kg,注意必施硼肥。如果底肥没有施硼,应在苔期喷施浓度0.2%的硼肥。4.防治病虫害。油菜初花期一周内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2 品种名称:中油杂898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A4×Y16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色深绿,生长势强,长柄叶2~3对缺刻,蜡粉少,叶片无刺毛。花瓣鲜黄色、覆瓦状。种子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47.4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34个,每角粒数21.5粒,千粒重3.86克。菌核病发病率23.10%,病指9.88;病毒病发病率9.95%,病指3.51。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5.09微摩尔/克,含油量43.21%。

29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7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6%; 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2.7kg,比对照品种增产3.3%。两年平均亩产168.7kg,比对照品种增产7.4%。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4.0kg,比对照品种增产8.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宜在9月中旬播种,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4,培育大壮苗,严格控制苗龄在30天左右,10月中旬移栽;直播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每亩用种0.2~0.4kg。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条件下,育苗移栽每亩5000~6000株;直播每亩15000~25000株。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每亩施复合肥35kg左右,普钙50kg左右,氯化钾15kg左右,硼砂1.5kg左右;早施追肥,在12月底根据苗势每亩施尿素5kg;在蕾苔期可再喷施一次速效硼肥。4、防治病虫害。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3 品种名称:新宇油7号

选育单位:绵阳新宇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037AB×17C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中等大小,叶色兰绿,微具蜡粉,叶片2对裂叶、琴状。花瓣大、桔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1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20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3个,每角粒数18粒,千粒重3.43克。菌核病发病率8.59%,病指4.26;病毒病发病率1.93%,病指0.72。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5%,饼粕硫苷含量20.87微摩尔/克,含油量41.5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9.9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5.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2kg,比对照品种增产6.1%。两年平均亩产173.1kg,比对照品种增产5.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9kg,比对照品种增产1.9%。

30

栽培技术要点:1.播期密度。长江上游地区宜在9月1日至9月20日播种育苗,每亩移栽密度7000~8000株,直播宜在9月25日至10月25日,每亩密度10000~12000株。2.科学施肥。亩施总肥量纯N10kg,纯P8kg,纯K8kg,硼砂2kg,底肥70%,追肥30%,3.田间管理。稻后油菜田间积水应注意开沟排湿,沙土过旱应注意灌水。苗期、花苔期、清荚期应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初花期应注意防治菌核病,抽苔现蕾至成熟均应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4 品种名称:丰油10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22A×P287

以往审定情况:2003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油2003001),2005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5017)。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茎叶深绿色,叶厚有蜡粉,叶片有缺刻,琴状裂叶,底部叶片4~5对裂叶,顶裂大而椭圆,叶缘锯齿状,叶柄扁圆。花瓣黄色。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与对照油研10号相当,平均株高193.4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4个,每角粒数16.4个,千粒重3.88克。菌核病发病率8.71%,病指3.97;病毒病发病率1.42%,病指0.4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37.05微摩尔/克,含油量40.5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1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7.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7.3kg,比对照品种增产8.5%。两年平均亩产179.7kg,比对照品种增产7.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7.4kg,比对照品种增产8.3%。

栽培技术要点: 1.适期播种。育苗移栽地区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苗龄35~40天移栽较为适宜;直播适宜期为9月下旬至10月上旬。2.合理密植。每亩移

31

栽密度10000株左右,每亩直播密度15000株左右。在旱薄地或晚播田应适当增加种植密度。3.科学施肥。应重施底肥,早追苗肥,增施磷、钾、硼肥。磷钾肥全部底施,氮肥以总肥量的50%作底肥,30%作苗肥,20%作蕾薹肥。追肥方式以尿素对清粪水浇施最好。缺硼田块每亩底施硼肥0.5kg,如遇长期干旱天气,可于蕾薹期每亩喷施0.2%的硼砂溶液50~60kg。4.防治病虫害。冬前主要是防治蚜虫和菜青虫,选用扑虱灵、吡虫啉、乐果、乐斯本等防治。春后主要是防治菌核病,采用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药剂防治可选用菌核净、多菌灵等。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昆明和罗平、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542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河南省南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地区的油菜主产区种植。生产上应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管理,注意防治菌核病、病毒病及防冻抗寒。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5 品种名称:双油杂1号

选育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496AB×T386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油2006003)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核不育杂交种。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茎叶深绿色,叶厚有蜡粉,叶片无刺毛,有缺刻,琴状裂叶,底部叶片4~5对裂叶,顶裂大而椭圆,叶缘锯齿状,叶柄扁圆。花瓣较大、黄色。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45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54.0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9.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8.9个,每角粒数22.4个,千粒重3.43克。菌核病发病率9.56%,病指7.2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34.66微摩尔/克,含油量43.7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5.8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2.5%;平均亩产油量81.9kg,比对照品种增产5.2%。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6.1kg,比对照品种增产6.1%;平均

32

亩产油量80.5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2%。两年平均亩产185.7kg,比对照品种增产4.3%;平均亩产油量81.2kg,比对照品种增产7.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4.6kg,比对照品种增产4.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直播田适宜播期为9月20日至10月上旬。比较寒冷地区,冬季封冻前要浇越冬水,并用土或土杂粪壅根,以保证壮苗安全越冬。2.合理密植。中肥田块每亩15000株。3.科学施肥。要求底肥足,苗肥轻,蕾薹肥早。每亩施1kg硼砂作底肥,并在蕾薹期和初花期喷硼,防止花而不实,提倡多施有机肥。4.田间管理。及时间苗,五叶期定苗,及时中耕,剔除杂草,防止板结。12月浇越冬水,防旱防冻。2月下旬至3月上旬浇返青水,以利早发。5.防治病虫害。播前用毒饵诱杀地下害虫,苗期防止菜青虫、蟋蟀、蝗虫,春季防治蚜虫,控制病毒病发生。苗期用菌核净喷施,防止菌核病发生。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6 品种名称:德新油59

选育单位: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354A×836

省级审定情况:2010年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渝审油2010002)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绿,非全缘叶,叶片卵圆形。花瓣较大、黄花、侧叠。种子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76.8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01个,每角粒数19.9粒,千粒重3.82克。菌核病发病率5.60%,病指3.1;病毒病发病率0.68%,病指0.46。抗病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5%,饼粕硫苷含量23.97微摩尔/克,含油量42.61%。

产量表现: 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5.3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0%;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9.8kg,

33

比对照品种增产8.2%。两年平均亩产172.6kg,比对照品种增产8.1%。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6.1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于9月中下旬播种,亩用种量100克,6叶移栽。直播宜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亩用种量250克。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底肥要施足氮、磷、钾肥,要重视硼肥的施用。种植密度因肥水条件及栽培方式而有差异,直播条件下每亩种植密度12000株左右;肥力条件好的移栽条件下,每亩种植密度8000~10000株。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移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30天左右施加追肥,12月中旬左右看苗施肥。同时要及时排灌,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和菜青虫,苔后期至初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7 品种名称:南油12

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A7×96R

以往审定情况:200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油2006002),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3)。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暗绿色,有蜡粉,有刺毛,叶片较大,叶柄较长,裂片2~3对,叶缘缺刻。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45.9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7.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2.6个,每角粒数24.1粒,千粒重3.36克。菌核病发病率29.68%、病指13.28;病毒病发病率13.85%、病指5.2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16.75微摩尔/克,含油量42.8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4.4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4%;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6kg,比对照品种增产8.6%。两年平均亩产175.5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0%。2009~

34

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93.4kg,比对照品种增产8.3%。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在9月中旬播种,稀撒匀播,培育壮苗,苗龄约25~30天移栽;直播宜在10月上中旬播种。2.重底早追,合理施肥。肥料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重施底肥,早施追肥,且所有追肥应在12月底前施完。全生育期一般亩施纯氮11~13kg、P2O5 10kg、K2O 8kg、硼砂0.5~1.0kg。3.合理密植。育苗移栽亩植6000~8000株,直播亩植10000~12000株。4.防治病虫害。苗期防菜青虫、蚜虫等,初花期防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汉中和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8 品种名称:龙庭1号

选育单位: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南A7×6R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油2008002)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子叶肾脏形,叶片暗绿色,有蜡粉,叶片较大,叶柄较长,裂片2~3对。花瓣黄色、侧叠。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97.9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53.5个,每角粒数20.9粒,千粒重3.21克。菌核病发病率13.20%、病指5.93;病毒病发病率2.43%,病指0.8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19.16微摩尔/克,含油量39.06%。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6.9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0%;平均亩产油量63.5kg,比对照品种减产13.3%。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5.0kg,比对照品种增产9.1%;平均亩产油量74.1kg,比对照品种减产1.6%。两年平均亩产176.0kg,比对照品种

35

增产6.6%;平均亩产油量68.8kg,比对照品种减产5.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1.9kg,比对照品种增产9.6%。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宜在9月上中旬播种,苗龄30~35天;苗床与本田比例1:5;直播宜在10月上旬播种,及时间苗定苗。2.合理密植。移栽亩植6000~8000株,直播亩植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硼配合施用。一般亩施纯氮11~13kg、P2O5 10kg、K2O 8kg、硼砂0.5~1.0kg。4.防治病虫害。苗期防菜青虫、蚜虫等,初花期防菌核病。

审定意思: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19 品种名称:农华油101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227A×F16-1400

以往审定情况:2008年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油200801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子叶肾型,裂叶3~4对,叶缘有锯齿。花瓣黄色、复瓦状排列。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5.5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7.2个,每角粒数19.9粒,千粒重4.02克。菌核病发病率9.22%,病指5.68;病毒病发病率0.57%,病指0.3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19.23微摩尔/克,含油量43.24%;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8.9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1.0%;平均亩产油量68.6kg,比对照品种增产5.8%。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5.8kg,比对照品种增产5.9%;平均亩产油量76.1kg,比对照品种增产11.3%。两年平均亩产167.3kg,比对照品种增产3.5%;平均亩产油量72.3kg,比对照品种增产8.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2.6kg,比对照品种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宜在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2、

36

种植密度。移栽亩植6000~8000株,直播亩植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方式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好。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底肥施硼肥并且苔期也应喷施硼肥。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根据农业部第1118号公告,该品种还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0 品种名称:黔油22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黔油3A×SU1

省级审定情况:2007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油2007008号)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直立,叶色深绿、有蜡粉、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1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98.8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1.8个,每角粒数18.5粒,千粒重3.59克。菌核病发病率13.9%,病指8.17;病毒病发病率2.26%,病指1.13。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40%,饼粕硫苷含量20.26微摩尔/克,含油量41.89%。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2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1%;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2.2kg,比对照品种增产7.5%。两年平均亩产174.7kg,比对照品种增产5.8%。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8kg,比对照品种增产8.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直播宜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中旬播种,10月中下旬移栽。2.种植密度。直播每亩密度8000株左右,育苗移栽每亩密度6000株左右。3.田间管理。在田间管理上立足于一个 “早”字,做到早匀苗、早定苗,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和病虫害防治。4.合理施肥。注重氮、磷、钾肥平衡施用。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培育壮苗。注意硼肥施用,每亩用硼砂0.5~1.0kg作基肥或兑水作追肥施用,也可用0.3%的硼砂水溶液在

37

苗期、蕾薹期、花期进行根外喷施。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1 品种名称:黔油28号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料研究所 品种来源:NAB-2×DH-13

省级审定情况:2008年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油2008003)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绿色,裂叶1~2对,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较厚,叶片无刺毛。花黄色,花瓣侧叠。种子褐黑局部褐黄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4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38.7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43.2个,每角粒数22.5粒,千粒重3.63克。菌核病发病率27.26%,病指12.35;病毒病发病率13.31%,病指5.8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24.73微摩尔/克,含油量47.89%。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1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9.3%;平均亩产油量84.2kg,比对照品种增产16.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7.2kg,比对照品种增产2.8%;平均亩产油量77.9kg,比对照品种增产7.3%。两年平均亩产169.1kg,比对照品种增产6.0%,平均亩产油量81.0kg,比对照品种增产12.0%。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7.1kg,比对照品种增产4.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于9月15日至10月10日播种育苗。育苗移栽在9月上中旬播种,5叶1心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每亩苗床用种0.5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1﹕6。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10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0kg,硼砂1kg。每亩种植密度5000~15000株。育苗移栽宽行窄种植,上等肥力田地,每亩5000株左右;中等肥力田地,每亩7000株

38

左右。直播的上等肥力田地,每亩8000株左右;中等肥力田地,每亩10000株左右;中下等肥力田地每亩15000株左右。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移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移栽后20天第1次追肥;直播在出苗后15天第一次匀苗,在出苗后30天第二次匀苗,在出苗后40~50天既4叶1心定苗;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2 品种名称:陕油16

选育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品种来源:Z061A×Z1039C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中绿,裂叶3~5对,叶缘锯齿,缺刻深,无蜡粉,叶片少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46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49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46.3个,每角粒数20.4粒,千粒重3.63克。菌核病发病率9.96%,病指6.03;病毒病发病率0.41%,病指0.1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5%,饼粕硫苷含量18.85微摩尔/克,含油量42.9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202.7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9.8%;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5.7kg,比对照品种增产5.9%。两年平均亩产194.2kg,比对照品种增产7.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8.3kg,比对照品种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黄淮区于9月5日至10日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1﹕6。苗龄30~35天。直播以9月15日至20日为宜。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0kg,硼砂1kg。每亩种植密度10000~12000株。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直播田于2片真叶时及时间苗,5叶期定苗,冬前苗龄应达到10~12片叶,结合中耕进行壅土,越冬期前12月下旬及时冬灌;

39

育苗移栽田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跳甲、菜青虫和蚜虫,返青期预防茎象甲,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3 品种名称:盛油664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33A×F64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子叶肾型,裂叶3~4对,叶缘有锯齿。花瓣黄色,复瓦状排列。区试结果:生育期平均232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56.0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数8.4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05.5个,每角粒数21.8粒,千粒重4.15克。菌核病发病率21.27%,病指8.74;病毒病发病率10.25%,病指3.45。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18.46微摩尔/克,含油量44.1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5.4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5.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68.5kg,比对照品种增产7.6%。两年平均亩产167.0kg,比对照品种增产6.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9.6kg,比对照品种增产6.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 2.种植密度。移栽每亩6000~8000株,直播每亩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亩单产150~200kg,需施纯氮15kg以上,N:P2O5:K2O5:K2O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方式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最好。4.注意施用硼肥。每亩用硼砂0.5~0.8kg作基肥沟施或兑水(结合追肥)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更应强调根外追肥的应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40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4 品种名称:油研817

选育单位:贵州省油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850A×F16-1400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浙审油2009003)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子叶肾型,心叶微紫,裂叶2~4对。花瓣黄色、复瓦状排列。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2天,比对照油研10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85.2厘米, 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27.6个,每角粒数17.6粒,千粒重4.02克。菌核病发病率6.75%,病指3.21;病毒病发病率0.51%,病指0.1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0%,饼粕硫苷含量28.35微摩尔/克,含油量45.3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7.4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1%;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1.8kg,比对照品种增产9.5%。两年平均亩产174.6kg,比对照品种增产6.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8.0kg,比对照品种增产8.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移栽。2.种植密度。移栽每亩6000~8000株,直播每亩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亩产150~200kg,需亩施纯氮15kg以上,N:P2O5:K2O5:K2O按1:0.5:0.9配合施用。注意施用有机肥作底肥,追肥应注意苗重、苔轻,花期看苗根外补施,追肥方式以尿素兑清粪水浇施为好。4.注意施用硼肥。每亩用硼砂0.5~0.8kg作基肥沟施或兑水(结合追肥)作追肥,亦可用0.3%硼砂水溶液在苗、苔花期作根外追肥,常年结实差的缺硼土壤,更应强调根外追肥的应用。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昆明和罗平、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5 品种名称:禾盛油868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987A ×7-6

41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温敏型波里马质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直立,子叶肾脏形,苗期叶为圆型,有蜡粉,叶色深绿,顶叶中等偏大,有裂叶1~2对。花瓣黄色、重叠。种子近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2.5厘米,中部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2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11.0个,每角粒数19.6粒,千粒重4.02克。菌核病发病率9.79%,病指6.11;病毒病发病率1.87%,病指1.19。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30%,饼粕硫苷含量25.59微摩尔/克,含油量42.04%。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1.0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8.7%;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6.0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6%。两年平均亩产173.5kg,比对照品种增产9.7%。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2.1kg,比对照品种增产11.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5日至15日,直播宜在9月20日至30日。2.栽培密度。育苗移栽每亩6000~8000株,直播每亩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总施肥量的80%作底肥,20%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kg硼砂作底肥。4.防治病虫害。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6 品种名称:秦荣2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 YD26A×TM13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诱导型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苗期叶色绿,裂叶型,叶缘锯齿状,微披蜡粉,无刺毛,无柄叶近戟形。花瓣中等大小、黄色。种皮黄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46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48.4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7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31.4个,每角粒数20.52粒,千粒重3.42克。菌核病平均发病率10.09%,病指7.28。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8.19微摩尔/克,含油量46.52%。

42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黄淮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3.5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4.9%;平均亩产油量91.2kg,比对照品种增产14.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1.6kg,比对照品种增产3.5%;平均亩产油量83.4kg,比对照品种增产14.1%。两年平均亩产187.5kg,比对照品种增产4.2%;平均亩产油量87.3kg,比对照品种增产14.3%。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5.0kg,比对照品种减产0.7%。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黄淮区播期一般在9月中下旬。2.栽培密度。直播每亩0.2~0.25kg;育苗移栽每亩0.1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水肥地每亩留苗10000~12000株,旱地每亩留苗13000~15000株。3.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施好硼肥。亩产200~250kg油菜籽,一般需亩施纯氮12~14kg;磷肥用量可按氮量的一半施用,同时应补施钾肥5kg左右;硼肥可亩施硼砂0.5~0.75kg或将100克高效速溶硼肥在蕾苔期分两次喷施。4.田间管理。黄淮地区要作好防冻保苗。注意在5~6叶期喷施多效唑,在11月中下旬结合中耕培土壅根,防临冻期冻害。5.防治病虫害。出苗期防治蟋蟀及地下害虫,2月下旬至3月上旬防治茎象甲,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河南、陕西关中、甘肃陇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7 品种名称:常油杂61 选育单位: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品种来源:6918A×2679C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叶色深绿,裂叶2~3对,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较厚,叶片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种子深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20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194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9.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96.9个,每角粒数20.4粒,千粒重3.12克。菌核病发病率11.49%,病指5.45;病毒病发病率1.22%,病指0.56。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10%,饼粕硫苷含量23.14微摩尔/克,含油量41.0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

43

168.4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4.7%; 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81.1kg,比对照品种增产9.0%。两年平均亩产174.8kg,比对照品种增产6.9%。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84.8kg,比对照品种增产12.8%。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上游地区宜在9月25日至10月10日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 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1﹕6。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0kg,硼砂1kg。每亩种植密度8000~10000株,宽行窄株种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昆明和罗平、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8 品种名称:先油188

选育单位(人):伍斌、袁代斌 品种来源:E12AB-2×NR-49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核不育两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深绿色,2~3对裂叶,有缺刻,叶缘钝齿,有蜡粉、无刺毛。花瓣中等大小、黄色、侧叠。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比对照油研10号早熟2天。平均株高201.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6.5个,每角粒数18.1粒,千粒重3.77克。菌核病发病率11.09%,病指4.65;病毒病发病率1.16%,病指0.4。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中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65%,饼粕硫苷含量34.59微摩尔/克,含油量39.2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上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82.8kg,比对照油研10号增产13.9%;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201.3kg,比对照品种增产16.6%。两年平均亩产192.0kg,比对照品种增产15.3%。2009~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4.2kg,比对照品种增产11.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育苗移栽一般以9月上中旬播种,苗龄30~35天;苗床与大田比例1:5;直播10月上旬播种,及时间苗定苗。

44

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4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1﹕6。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0kg,硼砂1kg(干旱地区或干旱年份在初花期应叶面追施硼肥)。每亩种植密度8000~10000株,宽行窄株种植;直播每亩12000~15000株。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霜霉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汉中及安康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29 品种名称:中油36

选育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36A? P7047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中早熟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形状为缺刻型,叶缘锯齿状,叶片绿色。种子黑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8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71.6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93.9个,每角粒数20.0粒,千粒重3.6克。菌核病发病率13.92%,病指9.43;病毒病发病率1.54%,病指1.0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2.51微摩尔/克,含油量45.7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组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49.8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减产4.7%;平均亩产油量68.2kg,比对照品种增产5.2%。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7.6kg,比对照品种减产5.0%;平均亩产油量72.5kg,比对照品种增产6.0%。两年平均亩产153.7kg,比对照品种减产4.9%;平均亩产油量70.3kg,比对照品种增产5.6%。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7.0kg,比对照品种减产5.2%。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早播。长江中游地区育苗适宜播种期为9月上中旬,10月上中旬移栽;直播在9月下旬到10月初播种。2.合理密植。在中等肥力水平下,育苗移栽亩密度10000~12000株,肥力较高水平时,亩密度8000~10000株。直播可适当密植。3.科学施肥。重施底肥,亩施复合肥50kg;追施苗肥,

45

于5~8片真叶时亩施尿素15kg左右;必施硼肥,底施硼砂每亩1~1.5kg,苔期喷施浓度0.2%的硼砂溶液。4.防治病虫害。在重病区注意防治菌核病。于初花期后一周喷施菌核净,用量为每亩100g菌核净兑水50kg。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30 品种名称:华油杂62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063A×05-P71-2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鄂审油2009003)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长势中等,半直立,叶片缺刻较深,叶色浓绿,叶缘浅锯齿,无缺刻,蜡粉较厚,叶片无刺毛。花瓣大、黄色、侧叠。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9天,与对照中油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7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8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99.5个;每角粒数21.2粒;千粒重3.77克。菌核病发病率10.93%,病指7.07;病毒病发病率1.25%,病指0.87。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75%,饼粕硫苷含量29.00微摩尔/克,含油量40.58%。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63.0kg,比对照中油杂2号增产6.5%;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8.1kg,比对照品种增产7.2%。两年平均亩产170.5kg,比对照品种增产6.8%。2009~2010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0.0kg,比对照品种增产4.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长江中游育苗移栽油菜宜在9 月中下旬播种,及时间苗定苗,10月中下旬移栽;直播油菜宜在9月下旬至10 月上旬播种。2.合理密植。育苗移栽每亩8000~10000株;直播每亩15000~20000株。如播栽期推迟或氮肥用量不足,则应适当增加密度。3.科学施肥。N、P、K、B配合施用。每亩施用纯氮12~15kg,其中60~70%基施;五氧化二磷4~5kg,全部基施;氧化钾5~7kg,其中60%基施;硼肥1.0kg,全部基施。及时早追苗肥,力争冬至前单株绿叶数达到10~12片。对迟栽、土质差或底肥少的弱苗田块要

46

配合中耕松土适当增加苗肥施用量,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促早生快发。看苗施用腊肥,以有机肥为主。在薹期有脱肥田块,要早施、稳施薹肥,一般在薹高10公分左右每亩施尿素5kg作薹肥。4.防治病虫害。苗期防治蚜虫和菜青虫,初花期综合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31 品种名称:浙油杂2号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ZH1A×HZ3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色深绿,顶裂叶圆形,裂叶3对,缺刻较深,叶缘锯齿状,叶被腊粉,无刺毛;花瓣鲜黄色、侧叠、复瓦状排列;角果近平生,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籽粒黑褐色;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2天,比对照秦优7号早熟1天,平均株高149.6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69.1个,每角粒数22.2粒,千粒重3.74克。菌核病发病率15.19%,病指6.50;病毒病发病率3.56%,病指1.7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70%,饼粕硫苷含量 33.18微摩尔/克,含油量43.05%。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2.9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8.1%;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2.9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3%。两年平均亩产172.9kg,比对照品种增产9.2%。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73.0kg,比对照品种增产6.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早播。长江下游地区育苗移栽油菜宜在9月中下旬播种,苗龄30天,直播宜在10月上中旬播种。2.合理施肥。要求重施基苗肥(占总肥量的70%),适施苔、花肥(占30%),增施磷、硼肥。3.合理密植。移栽每亩密度8000株,直播每亩密度15000株。4.田间管理。注意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病虫害发生。苗期做好蚜虫和菜青虫的防治,开春后做好开沟排水防渍害,花期做好蚜虫和菌核病的防治。

47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32 品种名称:浙油50

选育单位: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 品种来源:沪油15/浙双6号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浙审油2009001)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幼苗半直立,叶片较大,顶裂叶圆形,叶色深绿,裂叶2对,叶缘全缘,光滑较厚,叶缘波状,皱褶较薄,叶被腊粉,无刺毛。花瓣鲜黄色、侧叠、复瓦状排列。角果中长,成熟时呈枇杷黄色,籽粒黑色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3天,比对照秦优7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41.2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9.1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96.6个,每角粒数20.7粒,千粒重3.96克。菌核病发病率21.22%,病指8.94;病毒病发病率3.32%,病指1.06。抗性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0%,饼粕硫苷含量27.29微摩尔/克,含油量47.17%。

产量表现:2008~2009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75.0kg,比对照秦优7号(杂交种)增产9.4%;2009~2010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75.2kg,比对照品种增产11.2%。两年平均亩产175.1kg,比对照品种增产10.3%。2009~201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9.8kg,比对照品种增产4.9%。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培育壮苗。长江下游区宜于9月25日至10月5日播种育苗。每亩苗床用种0.5 kg,苗床与大田比例为1﹕5~1﹕6。苗龄30~35天。2.施足底肥,合理密植。大田每亩底施农家肥2000kg,尿素10kg,过磷酸钙40kg,氯化钾10kg,硼砂1kg。每亩种植密度7000~8000株,宽行窄株种植。3.及时管理,适时收获。栽后当天施定根肥水,栽后20天第1次追肥,12月上旬重施开盘肥。苗期注意防治瘁倒病、菜青虫和蚜虫,开花后7天防治菌核病,角果成熟期注意防治蚜虫和预防鸟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注意防冻保苗。

48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33 品种名称:宁杂19号

选育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宁A7×05N370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幼苗半直立,叶片宽大,叶色浅绿,叶缘锯齿状。花瓣较大、黄色、侧叠。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35天,与对照秦优7号相当。平均株高163.1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8.5个,单株有效角果数422个,每角粒数23粒,千粒重3.82克。菌核病发病率14.15%,病指6.39;病毒病发病率2.88%,病指1.1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抗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05%,饼粕硫苷含量21.97微摩尔/克,含油量45.09%。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下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91.6kg,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11.4%;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9.2kg,比对照品种增产6.5%。两年平均亩产175.4kg,比对照品种增产9.2%。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62.8kg,比对照品种增产2.1%。

栽培技术要点:1.适期播种。适宜播种期与当地推广品种相当,用种量育苗移栽每亩0.13kg,直播用种量每亩0.25kg。2.种植密度。移栽每亩6000~8000株;直播每亩15000株左右。3.肥水管理。施足基肥,占总施肥量的65%,N、P、K配合,缺硼地区增施硼肥;越冬期施用腊肥,占15~25%;苔期适量使用苔肥,占10~20%。4.防治病虫害。于初花、盛花期用多菌灵、菌核净、赤霉清等药剂喷雾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上海、浙江、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的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34 品种名称:圣光77

选育单位:武汉联农种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品种来源:显性核不育与甘油5号、华油8号、胜利油菜、中油821、中双4号、华双2号、Westard、Taptitor等构建的轮回选择群体

49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常规种。幼苗直立,子叶肾形,叶片中等大小,裂叶1~3对,淡绿色,茎秆粗壮。花瓣中等大小、黄色。角果较长,斜生,籽粒黑褐色,近圆形。区试结果:全生育期平均218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晚熟1天。平均株高163.2厘米,一次有效分枝数7.6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93.3 个,每角粒数19.0粒 ,千粒重3.88克。菌核病发病率6.98%,病指4.61;病毒病发病率1.10%,病指0.8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抗倒性较强。经农业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平均芥酸含量0.25%,饼粕硫苷含量23.15微摩尔/克,含油量43.94%。

产量表现:2007~2008年度参加长江中游区油菜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59.3kg,比对照中油杂2号(杂交种)增产0.6%;平均亩产油量71.7kg,比对照品种增产4.9%。2008~2009年度续试,平均亩产154.8kg,比对照品种减产0.8%;平均亩产油量66.3kg,比对照品种增产2.4%。两年平均亩产157.0kg,比对照品种减产0.1%;平均亩产油量69.0kg,比对照品种增产3.7%。2008~2009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43.8kg,比对照品种增产2.0%。

栽培技术要点:1.适时播种。育苗移栽宜在9月10日至15日,直播宜在9月25日至10月5日。2.种植密度。育苗移栽每亩6000~8000株,直播每亩10000~12000株。3.合理施肥。总施肥量的80%作底肥,20%作追肥,追肥应以腊肥为主,每亩用1kg硼砂作底肥。4.防治病虫病。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油菜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适宜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冬油菜主产区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0035 品种名称:秦杂油4号

选育单位: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YD61A×P563

特征特性:甘蓝型春性化学杀雄两系杂交种。叶色深绿,叶片较小而裂叶多,叶缘小锯齿状,茎杆微紫色,花色黄,成熟角果微紫色,种子暗褐色。区试结果:平均生育期125天,与对照青杂2号相当;平均株高170厘米,匀生分枝类型。一次有效分枝数6.3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26.8个,每角粒数26.4粒,千粒重3.76克。菌核病发病率15.33%,病指7.32。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

5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qv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