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功率变压器设计

更新时间:2024-06-05 07: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七章 功率变压器设计

本章将讨论正激、桥式、半桥和推挽变压器设计。反激变压器(实际上是耦合电感)在第八章讨论。

设计变压器时,应当预先知道电路拓扑、工作频率、输入和输出电压、输出功率或输出电流以及环境条件。同时还应当知道所设计的变压器允许多大损耗。总是以满足最坏情况设计变压器,保证设计的变压器在规定的任何情况下都能满意工作。 7.1 变压器设计一般问题

7.1.1变压器功能

开关电源中功率变压器的主要目的是传输功率。将一个电源的能量瞬时地传输到负载。此外,变压器还提供其它重要的功能:

? 通过改变初级与次级匝比,获得所需要的输出电压; ? 增加多个不同匝数的次级,获得不同的多路输出电压;

? 为了安全,要求离线供电或高压和低压不能共地,变压器方便地提供安全隔离。 7.1.2 变压器的寄生参数及其影响

在第二章讨论了理想变压器和实际变压器,它们的区别在于理想变压器不储存任何能量-所有的能量瞬时由输入传输到输出。实际上,所有实际变压器都储存一些不希望的能量:

? 漏感能量表示线圈间不耦合磁通经过的空间存储的能量。在等效电路中,漏感与理想变压器激励线圈串联,其存储的能量与激励线圈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 激磁电感(互感)能量表示有限磁导率的磁芯中和两半磁芯结合处气隙存储的能量。在等效电路中,激磁电感与理想变压器初级线圈(负载)并联。存储的能量与加到线圈上每匝伏特有关,与负载电流无关。

漏感阻止开关和整流器电流的瞬态变化,随着负载电流的增加而加剧,使得输出的外特性变软。在多路输出只调节一路输出时,因存在初级漏感,其它开环输出的稳压性能变差。互感和漏感能量在开关转换瞬时引起电压尖峰,是EMI的主要来源。为防止电压尖峰造成功率开关与整流器的损坏,电路中采用缓冲或箝位电路抑制电压尖峰。缓冲和箝位电路虽然能抑制尖峰电压,为了可靠,还需选择高电压定额的器件;如果缓冲和箝位电路损耗过大,还必须应用更复杂的无损缓冲电路回收能量。即使这样,缓冲电路中元件不是无损的,环流损失相当多的能量。总之,漏感和激磁电感降低变换器的效率。因此,通常在设计变压器时,应尽量减少变压器的漏感,详细参看第六章。

有些电路利用漏感和互感能量获得零电压转换(ZVT),但在轻载时漏感能量很小;而互感大小较难控制,主要通过控制两半磁芯装配气隙大小控制激磁电感。 7.1.3 温升和损耗

在设计开关电源开始时,根据输出功率,输出电压和输出电压调节范围、输入电压、环境条件等因素,设计者凭经验或参照同类样机,给出一个可能达到的效率,由此得到总损耗值。再将总损耗分配到各损耗部件,得到变压器的允许损耗。

99

变压器损耗使得线圈和磁芯温度提高,线圈中心靠近磁芯表面温度最高,此最大“热点” 限制了变压器的温升。根据式(6.15),温升ΔT(℃)等于变压器热阻Rth(℃/ W)乘以功率损耗P(W):

?T?RthP 在一般工业产品中,民用环境温度最高为40℃。变压器内部最高温度受磁芯和绝缘材料限制,如果采用铁氧体与A或E级绝缘,变压器温升一般定为40~50℃温升。其内部热点温度为100℃。如果温升过高,应当采用较大尺寸的磁芯。如果要求较小的体积,应当采用合金磁芯和高绝缘等级的绝缘材料,允许较高温升,但使效率降低。

变压器损耗分为磁芯损耗和线圈损耗,很难精确预计。磁芯损耗包括磁滞损耗和涡流损耗。线圈损耗包括直流损耗和高频损耗。引起变压器温升主要是稳态损耗,而不是瞬态损耗。 磁芯损耗

磁芯磁滞损耗与频率和磁通摆幅有关。在所有Ⅱ类和Ⅲ类磁芯工作状态(正激和推挽类拓扑)中,Uo=DUi/n(n=N1/N2-变压器变比)。当工作频率固定,伏秒积即磁通变化量是常数,所以磁滞损耗是常数,与Ui和负载电流无关。

磁芯涡流损耗实际上即磁芯材料的电阻损耗-I2R。涡流大小正比于磁通变化率,即与变压器伏/匝成正比。因此,如Ui加大一倍,涡流增加一倍,峰值损耗I2R增加4倍;如保持输出稳定,占空度下降一半,则平均损耗I2R增加一倍。可见磁芯涡流损耗正比于Ui,最坏情况是最高电压。磁芯涡流损耗还与磁芯结构有关,如果磁芯由相互绝缘的叠片或几块较小的截面组成,涡流比整体小。

线圈损耗

低频线圈损耗是容易计算的。但高频线圈涡流很难精确确定,因为开关电流矩形波包含高次谐波。在正激或推挽类拓扑中,如果斜坡分量是斜坡中心值的1/5时,次级峰值电流可近似等于负载电流,而峰值初级电流等于负载电流除以匝比:

I2p?Io

I1p?I2p/n

峰值电流与Ui无关。而在峰值电流为常数时(负载不变),有效值电流的平方,即线圈损耗(I2R损耗)正比于占空度D,反比于Ui。(对于峰值电流不变,高次谐波主要由开关瞬态引起的,D无明显变化)。线圈损耗在低Ui时总是最大。

铁氧体磁芯

开关电源变压器磁芯大多数应用铁氧体材料。在Ⅲ类工作状态,50kHz以下,大多数功率铁氧体材料磁通密度可以选取0.16T。而在50kHz以上,磁芯损耗与频率1.6~2次方、与磁通摆幅为2~2.7次方关系。工作磁通密度摆幅应随频率升高而下降(图4.20)。一般在给定的工作频率下,按比损耗100~200mW/cm3选取磁通密度摆幅。

在200~300kHz以下,磁滞损耗为主。在更高频率时,因为涡流损耗随频率平方(相同磁通摆幅和波形)上升,超过磁滞损耗。在200~300kHz以下,由于线圈损耗高,变压器

100

最坏情况是低电压和满载。一旦磁芯的涡流损耗变得明显时,特别在高Ui时,涡流损耗将随频率迅速增加。在第四章手册中材料损耗曲线(例如图4.20)是正弦波激励下试样取得的,没有给出高压脉冲,小占空度的损耗曲线。在低Ui时,电流增大,要求导线截面增大,邻近效应严重,线圈损耗也随频率上升。为了维持合理的Rac/Rdc(FR=1.5),必须采用扭绕的多股细导线或利兹线。多股线的绝缘和线圈间空隙减少了窗口充填系数。因此,高频时,涡流损耗占统治地位,磁芯损耗最坏情况是高Ui和满载,线圈最坏情况是低Ui和满载。

带料合金磁芯涡流为主,与铁氧体高频情况相同,磁芯最坏情况是高Ui和满载。线圈最坏情况是低Ui和满载。

在第六章中已经讨论了损耗最佳分配:当磁芯损耗等于线圈铜损耗时磁元件体积最小。在高频开关电源中,通常磁芯损耗限制了磁感应选取,工作磁感应往往远小于饱和磁感应。实际上,磁芯损耗与线圈损耗相近时,总损耗在较宽的范围内最小。同时应使所有线圈的电流密度近似相等,才能使线圈损耗最小。半桥或全桥变压器线圈利用最好,而中心抽头次级利用较差,如有效值电流密度近似相等,此时初级占有效窗口的40%,次级占60%。在其他情况下,初次级导体面积比各占50%:正激变换器(单端初级/次级),中心抽头初级/中心抽头次级),全桥,半桥初级/全桥次级。以上的配置是不可能达到的,因为每个线圈的匝数必须是整数。在低压次级,磁芯与线圈损耗最佳平衡设计需要1.5匝。如用1匝,磁通变化量和磁芯损耗可能太大;用两匝线圈损耗太大,在两个极限情况下,不可能满足温升和绝对损耗限制。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选取大一号磁芯。

当磁芯选定以后,由式(6.16)决定热阻。初始设计时,如选用E类磁芯,可不考虑损耗功率的影响,直接应用式(6.18)决定热阻。 7.1.4 充填系数

这在第六章讨论过,在设计时应记住:

? 高压时,为满足安全绝缘要求,线圈端部留边和爬电距离,以及绝缘厚度限制,占窗口面积很大的百分比,小变压器更严重。骨架进一步减少了窗口有效面积。可考虑采用加重绝缘的绝缘导线-如三重绝缘导线,可不必预留爬电距离。

? 导线形状不同,窗口利用不同。圆导线间排比叠层排列充填系数高,但线圈导线之间的空隙和导线绝缘占据较大窗口面积。即使用全部圆绝缘导线组成的单线圈,铜截面积也仅占骨架窗口的70~75%。对于利兹线,铜面积进一步减少。多股绞线,附加75%(近似)系数。例如,7根7股利兹线圈铜面积是0.75×0.75×0.75=42%。铜箔或带多层线圈没有空隙,仅匝间绝缘。骨架窗口的线圈利用率高达80~90%铜面积。实际上,铜箔或铜带绕制时不可能绕制得非常伏贴,一般利用率在0.35~0.5之间。考虑到层间绝缘,骨架,屏蔽以及爬电距离等因素,一般实际窗口总利用率在0.25~0.5之间。 7.1.5 电路拓扑

尽管各种功率电路拓扑适用一定的范围,但也不是绝对的,大多数情况下相互覆盖的。电路拓扑的选择对变压器设计有决定性影响,详细讨论不属于本文范围。

反激电路(反激变压器在第八章)主要用于功率范围0~150W,正激变换器范围在50~

101

500W,半桥从100W到1000W,而全桥应用于500W以上。以上范围不是绝对的,实际产品中有低压输入的1500W的反激变换器。

次级桥式整流的全桥和半桥变换器变压器利用率最好,因为磁芯是双向磁化,而线圈在整个导通时间都流过电流,线圈充分利用。带有中心抽头次级,在一个周期中,总有一个线圈在导通期间没有电流,线圈利用率和效率降低。中心抽头初级和次级,线圈和磁芯利用率进一步降低。所有推挽拓扑的优点是在给定开关频率,相同纹波滤波和闭环能力时,变压器和线圈工作频率是一半,减少了磁芯和交流线圈损耗。

正激变换器变压器利用率和效率最不好,因为无论是线圈或磁芯最大工作时间也只有半个周期。 7.1.6 频率

在开关电源中“频率”有几个含义,且容易发生混淆。在本书中,“开关频率”fs定义为开关驱动脉冲的频率。它是输出滤波,输出纹波和输入电流纹波频率,是控制回路设计的重要依据。在单端正激变换器功率电路中,功率开关,变压器和输出整流器都工作在开关频率,不会发生混淆。变压器工作频率和开关频率相同。

“时钟频率”是控制IC芯片产生的时钟脉冲频率。通常,开关频率与时钟频率相同,但不总是这样。偶尔,控制IC芯片经分频获得低的开关频率。特别将推挽IC控制芯片用于单端正激变换器,仅用两个开关驱动中的一个,保证最大占空度不超过50%。在这种情况下,开关频率是时钟频率的一半

通常发生混淆是推挽拓扑。推挽类(推挽,半桥和全桥)功率电路每个功率开关以1/2时钟频率驱动,电路的开关频率就是时钟频率。变压器和单个功率开关和单个整流器都以“变压器频率fT”工作,它是开关频率的一半。电路输出滤波工作在开关频率。 7.1.7 占空度

占空度D定义为功率开关导通时间Ton与开关周期T的比:D=Ton/T。

在单端正激变换器中,这很容易明白。但在双端双路交错正激和推挽类变换器中,时常发生混乱。例如,双端双路交错正激变换器中,对于每一路,在输入电压最低Uimin时最大占空度约为0.45,每路变压器在45%时间内传输功率,传输总功率的一半。而对输出滤波电感占空度则为0.9。在半桥电路工作于最低电压时,占空度接近90%(D=0.9)。变压器在90%的时间传输功率,90%时间电压脉冲加在输入滤波器上等等。但对于单个功率开关和单个整流器,总是交替导通,占空度仅45%。输出滤波器可以看成D=0.5Ton/0.5T=Ton/T。在整个电源设计中,应保持D的定义一致。

正激或推挽类变换器稳态时,当输入电压变化时,反馈控制电路根据输入电压的变化反比改变占空度D,以维持输出电压的稳定Uo=U2’D。U2’≈Ui/n-滤波器输入电压,等于变压器次级电压减去整流二极管压降。因此

UiTon?UiDnUo? (7.1) fsfs式中fS=1/T-开关频率。当输出电压恒定时,稳态情况下变压器线圈上的伏秒为常数,与电

102

网电压和负载电流无关。当输入电压最低(Uimin)时,占空度最大,还要考虑到以下对最大占空度的限制:

1. 根据输出电压调节范围,在输入电压最低时应保证输出最高电压。即最大占空度。在

最高输入电压、轻载时最小占空度。

2. 正激变换器的变压器,在每个开关周期中导通磁化后必须使磁芯复位。如果复位反向

电压被Ui箝位,同时复位线圈与初级线圈匝数相等,必须限制最大占空度小于50%,因为复位所需时间等于导通时间,同时还应当加上功率开关的关断延迟时间。在推挽类变换器中(桥式,半桥,推挽)占空度接近100%。在互补开关转换时关断延迟使得开通与关断晶体管共导通,必须设置死区。占空度应小于1。

3. 实际电路中,存在整流二极管压降,初级和次级线圈电阻,滤波电感电阻以及功率开

关压降,也影响极限占空度Dlim 选择。

4. 如果在低输入电压Ui正好达到最大占空度极限值Dlim,当出现突加负载时,调节器没有

备份的伏秒能力,不能响应负载的突变,造成电压较大的跌落。因此希望Dmax< Dlim。 5. 在电源启动或突加负载时,瞬时造成输出电压跌落。反馈电路将占空度推向Dlim。由于

输出滤波电感限制了输出电流的上升率,以致于在好几个开关周期工作在极限Dlim。如果输入又是最高电压Uimax,变压器伏秒比正常大几倍,即磁通变化量比额定变化量大

几倍,可能使磁芯饱和。增加磁芯损耗不是个问题-因为瞬时工作。如果限制最大伏秒与稳态时伏秒相近,且因工作磁通密度受损耗限制远小于饱和磁通密度BS(对于正激是Bs-Br),这不成问题。例如限制的伏秒比额定的伏秒为3:1,如ΔB=0.08T,3倍ΔB =0.24T

如果存在这个问题,在电路中可采用软启动,软启动并不影响快速增长的负载。绝大部分控制芯片没有伏秒限制功能,具有软饱和特性功率磁芯材料可容忍磁芯饱和,不至于产生过大的磁化电流。但对陡峭饱和的矩形回线材料,这似乎是个灾难。解决办法是选择磁感应摆幅小到在不正常情况下不会饱和。

7.1.8 匝数和匝比选取

初级一般电压较高,调整初级匝数和匝比不困难。次级一般匝数较少,工作频率越高,次级有可能只有一匝,甚至少于一匝,如果取整,带来很大匝比误差,同时引起相关问题。 7.1.8.1 匝数的取整

在输出电压比较低时,例如5V,甚至1V左右,限制了匝数和匝比的选择。5V输出次级可能是1匝或2匝,每个线圈阶差1或2匝。计算结果1.5匝,取整可能选择2匝,为保持原来的匝比,所有线圈匝数增加25%。相同尺寸的磁芯和窗口,要在原来的窗口中绕不下总线圈。如加大了电流密度,大大增加了线圈损耗。反之,选择1匝,但磁芯中的磁通密度增加1/3,磁芯损耗可能增加一倍。

虽然没有通用的快速的选择每个线圈最优匝数的方法,但有一般规律可循。首先,决定额定UiD时达到希望输出电压的线圈之间的理想匝比。接着,在选择某磁芯尺寸后,求得匝比和匝数,但不是实际需要的整数。在取整数匝前最好折衷处理,试试几个可能。从最低电压次级开始,因为小的数字整数化百分比最大。特别是如果低输出电压的次级输出最大负载功率,而主控制回路调节的也是低压输出,最低电压次级匝数上升或下降对整个线

103

根据最大温升ΔT,计算允许的损耗:

Plim??T/RT?40/19?21.W<2.5W

因为少于步骤1的绝对允许损耗2.5W,允许损耗取2.1W。假定磁芯和线圈损耗各一半,即PClim=1W,PWlim=1.1W。(如果按照2.5W计算,线圈温升超过40℃。如果绝对允许损耗小于线圈允许

损耗,应以绝对损耗计算线圈,否则电源效率不能保证)

步骤8:损耗限制磁通变化量ΔB

3

计算磁芯单位体积cm损耗:

PClim/Ve?1/7.6?131mW/cm(?kW/m)

应用这些磁芯损耗值,在所选择的3C90材料损耗曲线(图7.8),在变压器频率决定“磁通密度”(实际峰值磁通密度)。将其加倍获得损耗限制峰值磁通密度变化量ΔB:

在图7.8曲线中131mW/cm3→,频率200kHz→0.08T。(40℃温升时和绝对允许损耗,允许磁芯

比损耗加大。磁通密度第二次迭代)

33ΔB=2×800Gs=1600Gs=0.16T(相同损耗,单向磁化磁通密度加倍) 额定磁通Δφ=ΔB×Ae

步骤9:根据电磁感应定律计算次级匝数:

Uo'TS?N2?? 则

Uo'TS5.4?5?10?6 N2???174.匝

??016.?0.97?10?4如果取1匝,将大大增加了伏/匝、磁感应变化量和磁芯损耗。如果取2匝,减少了磁芯

损耗,但是增加了线圈损耗。因为以上的结果接近2匝,选取2匝。 步骤10:重新计算2匝时的磁感应变化量和损耗:

?B?016.174.?014.(T)(磁通密度第三次迭代) 2由磁芯损耗曲线图7.8查得0.14T/2(700Gs)时为110mW/cm3。磁芯损耗 Pc=110×7.64=840mW=0.84W

步骤11:确定初级匝数。匝比大,峰值电流低,占空度D大,铜损耗大。由步骤4决定的值,试算得到最好的选择是N1=15匝(变比7.5:1)。

重新计算额定UiD和最坏情况下的UimaxDlim条件: UiD=nUO’=7.5×5.4=40.5V

ΔBlim=0.14×89.3/40.5=0.31T (满足

为减少漏感和线圈损耗采用交错结构如图7.10所示。 交错结构使线圈分成两段。每段初级线圈15匝并联。初级电流均等地分配在两个线圈中,因为这样能量传输最低。次级每层1匝铜箔,2匝串联。每层1匝使得线圈厚度可能超过穿透深度Δ,这样减少了直流电阻,而增加了交流电阻。 步骤13:计算200kHz时的穿透深度

114

??7.6?f7.62?105?0.017cm

步骤14:在Uinmin和Dmax(步骤11)条件下,根据式(6.22)计算每个线圈的直流和有效值交流电流:

I2dc?50A?Dmax?50?0.405?20.25A

.A I2ac?I2dcD(1?D)?245 I1dc?I2dc/n?20.25/7.5?2.7A .A I1ac?I2ac/n?24.5/7.5?327

骨架

3层 25μm 绝缘 图7.10

每个并联的初级线圈电流是初级总电流的一半:直流1.35A,交流1.65A.

步骤15: 确定初级线圈

选择导线截面积:A1i=I1ac’/j=1.65/4=0.39mm2。在1.3cm有效宽度上绕一层共15匝线圈,最大带绝缘的导线直径为0.86mm。采用裸铜直径为0.75mm,截面积0.442。根据公式(6.12)或

.dd/d'?0866.?0.75?0.75/086.?0.607mm H?0866H0.0607 Q???36.

?0.017由图6.9曲线查得1层的FR=Rac/RDC=3.5。交流损耗太大。用100股0.07mm的线组成的利兹线直径0.85mm,100℃时单位长度电阻为0.61mΩ/cm.。

单层的直流电阻

Rdc??/cm?lcp?Ns?0.00061?61.?15?0.0558?

直流损耗为I12dcRdc?135.2?0.0558?01.W。初级总损耗为0.2W。

在单层利兹线内有100根细导线,可以粗略看成为10×10阵列。这样1层15匝线圈可以看成10层,每层150根导线的线圈并联,近似为实心导线Q的1/10,即Q =0.36时,Rac/Rdc为1.2。因此Rac=Rdc×1.2=0.067Ω。线圈的交流损耗Rac I2=0.067×1.652=0.18W。初级线圈总的交流损耗为0.36W。再加上0.2W的直流损耗,总的初级线圈功率损耗=0.56W

(交流损耗用交流分量和交流电阻计算,直流损耗用直流分量和直流电阻计算,次级计算方法相同)

步骤16:确定次级线圈

次级夹在两个一半初级之间,次级2匝铜带。带宽1.3cm(整个线圈有效宽度),厚度0.13cm。等效为两段,每段一层。铜带的厚度大于穿透深度Δ,以降低直流损耗。而不增加交流损耗。这是因为交流电流仅流过每匝的外边。因导体很厚,虽然Rac/Rdc很大,但减少了Rdc,而Rac不变。用一个实心铜导线次级,层的厚度与导体的厚度相同,0.1cm. 次级每层铜厚度即铜带厚度,则Q=H/Δ=0.13/0.017=7.6。由图6.9中Q=7.6,1层查得:

FR=Rac/Rdc=7.5

而 Rdc=ρ×平均匝长×Ns/(bw’h)=2.3×10-6×6.1×2/(1.3×0.13)=166μΩ

Pdc=166μΩ×20.252=0.068W Pac=7.5×166×10-6×24.52=0.75W 总的次级损耗:

115

0.068W+0.75W=0.82W

线圈初级和次级总的铜损耗:

0.82W+0.56W=1.38W

变压器磁芯加线圈总损耗:

0.84W+1.38W=2.22W

总功率损耗在绝对限制2.5W以下,但稍超过最大温升40℃的2.1W。

参考文献

1.《Unitrode Magnetics Design Handbook 》-Magnetics Design for Switching Power Supplies Lloyd H. Dixon 2.《Swiching Power Supply Design》Abraham I. Pressman Second Edition McGraw-Hill 1998 3.《电力电子技术》丁道宏 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9 4. 《Philips Magnetic Components》1996 (Mannul)

11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qi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