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作业题

更新时间:2024-01-29 06:2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共政策分析作业题

一、辩析题

1拉斯韦尔和卡普兰把“公共政策”界定为“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答:是错的;

戴维·伊斯顿把公共政策界定为“对一个社会进行的权威性价值分配”。

2.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解决社会公共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 答:是错的;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要解决利益分配问题,既包括物质利益的分配,也包括精神利益的分配。

3.政策的主要受益者是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答:是对的。

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一是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二是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三是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社会问题是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 答:是对的。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5.通过个体的经济理性市场能够有效地克服“搭便车”现象。 答:是错的;

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某种事情产生了正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6.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答:是错的;

拉斯韦尔和卡普兰对公共政策的定义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7.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 答:是对的;

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的整体目标需要,更直接地说,是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

8.政策的主要受益者是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 答:是错的;

从狭义的角度看,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者在外延上应该等同于社会政策的对象。但从广义上看,社会政策的受益者的外延要更大一些,它还包括从各项社会政策中间接受益的个人和群体,例如某些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者、相关物品的供应商等等。

9.社会问题是列入政策议程的公共问题。 答:是对的;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10.市场机制不仅有助于实现经济高效,而且能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答: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与功能?

答: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2.简述公共政策客体及其特征。

答:1、公共政策问题。包括社会问题,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况,而且是人们主观构造的产物,按照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狭义)和文化等领域的问题。2、公共政策目标群体,指那些由于政策的强制性而必须对自身的行为模式重新进行调适的群体,它是政策的作用对象,直接关系到政策目标能否实现。3、社会利益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是公共政策根本目的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简述强制性政策工具的构成及各自的优劣势。 答:

4.简述利益集团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和功能。

答:特征:第一,臭味相投,太俗气;第二,人身依附,太封建;第三,带病提

拔,太传染;第四,官商不分,太模糊;第五,阻碍改革,太死硬。

5.简述政策环境的构成及其主要影响。 答:第一,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点:(1)政治环境的现实需要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前提;(2)政治环境的性质决定了公共政策的性质;(3)政治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第二,经济环境。

具体说来:(1)经济条件是制定公共政策的基本条件;(2)经济实力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基础条件;(3)经济状况是制定公共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第三,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与公共政策的关系体现在:(1)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自然环境与其他多种环境组成一个外部系统,对公共政策过程发生影响;(2)公共政策影响自然环境变化,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第四,国际环境。

现代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公共政策的进程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2)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的目标选择;(3)国际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的选择途径。 6.简述非强制性政策工具的构成及种自优劣势。 答: 三、论述题

1.试运用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理论分析现代大学生的厌学问题。 答:一、当前大学生厌学心理现象分析 (一)学习被动,缺乏主动

(二)学习激情消退,刻苦自觉的学习风气淡化 (三)心有旁鹜,“见异思迁”,往往不喜欢本专业

(四)“差生综合症”:讨厌教室,讨厌老师,讨厌课本,讨厌考试综合上面所述我们可以就当前大学生的厌学心理的表现程度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程度较轻的表现为被动的,盲目的学习 2、程度次重的表现为厌学专业理论课 3、程度最为严重的表现为根本不学习 二、当前大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综观当前大学生的厌学心理的产生因素,虽然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不总的来说主要还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 1、就业难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1)“金钱”的误区 (2)脑体倒挂的误区 (3)“关系”的误区 (4)文凭“价值”的误区 (二)学校方面的因素

1、入学教育方式不当,高考挫折感迟迟未能排解 2、对基础课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吃力,放纵自己 3、参与科研的道路不畅,学生的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4、教师素质低下直接造成学生厌学 (三)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

1、自信心不强,个体心理状态不良

2、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导致认识错误 3、心理不健康、感情生活贫乏直接影响学风 4、恋爱及由此引发的问题 三、当前大学生厌学心理对策探讨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二)关心爱护和多鼓励学生首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正确对待“差生”

(四)构筑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们认同它,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2.试运用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理论分析现代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答:(一)社会原因

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的错误理念上。不少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第一,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在同等情况下愿意选择男大学生。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紧密联系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设置有一定的关系网,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的能人,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一般的大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他们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二)高校原因

目前,我国的各大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三)大学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自身就业心态,就业观念的偏差及就业能力的不足也是就业难的原因。当代大学生常会有一些错误心态和错误的就业观,而影响自身找工作。第一,对工作期望值过高。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实现了向“大众化”的转变,

但不少大学毕业生仍存在精英意识,以“天子骄子”的身份自居,认为是“我去择业”,而不是“职业择我”,对应聘单位挑三拣四。第二,当代大学生毕业时都已经意识到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必须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场与别人进行激烈的竞争,然而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他们往往顾虑重重,具体表现有恐惧、急躁、自卑、孤傲。第三,不能正确认识成功,存在侥幸心理。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渴求走捷径成功,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不愿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的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业。第四,依赖心理重。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把择业希望寄托在父母、亲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关系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也有一些大学生把希望寄托在学校身上,希望学校做好“全职保姆”,表现出消极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3. 试运用公共政策方案制定的相关理论对土地财政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估。 答: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中国的“土地财政”主要是依靠增量土地创造财政收入,也就是说通过卖地的土地出让金来满足财政需求。 土地财政的现状及分析

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等相关收入,是为“土地财政”。近10年来,我国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迅速。2001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6.6%,而去年2011年土地出让金的收入已经超过3.15万亿,其中房地产出让土地的收益就2.7万亿,据相关资料显示,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已达到86.75%。这组数据不能不让我们警醒。从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来源看,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税收收入,主要为建筑税和房地产税。二为非税收收入,主要为土地出让金。这两个部分的收入,其实是有相互联系的,政府先出让土地,收取土地出让金,接着房地产商建设房地产,并且上交给政府建筑税和房地产税,又成为了这政府的收入,在这个环节看来,似乎对政府来说是个良性循环,政府可以靠出让土地获得大部分的财政收入。 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

关于我国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大体上说,分为内因与外因。内因是,我国政府的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不合理。我国土地属国有,而政府同时掌握着管理和经营的权力,这就意味着,当政府缺钱想卖地的时候,其可以毫无顾忌地便宜实行并

且从中获得相关的全部收益,试问:这样的土地管理制度,怎能杜绝政府的卖地行为?外因是,我国现行的分税制度不合理。 土地财政产生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看到,土地财政也并不是全无好处的,在近十年里,我国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大幅度地发展了工商业,吸引大批农民进城成为市民,大大提高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然而,其中也浮现了大量问题。 (1) 恶化了社会资源分配,抑制投资。 (2) 造成资源和资金的大量严重浪费。 (3) 使得农村非法侵占土地事件频繁发生,农业及三产用地被大量吞噬。 对于土地财政弊端的解决对策

对于我国现在如此严峻的土地财政问题,本人对此作出几点建议(1)改革我国现行分税制,改变中央与地方的分税比例目前,只有改革分税制,加大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2)改变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分离政府的管理权与经营权我们必须分离政府对土地的管理权与经营权,才能改变这种政府随意卖地的局面,并且做好相关监管明细工作,控制政府卖地收入,并且严格规划使用支出。(3)放开“农地入市”“农地入市”即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核心是将来自宅基地置换后腾空出来的土地,用作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原有农村土地流转后,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大大提高土地经营效益。农地入市的好处在于加大了土地供应量,房价会因此下降。而供地的农民会因此获得利益,势必增加农村地区的消费水平,对拉动内需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

四、案例分析题 1

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部门为了建立政绩,采取了一项新的计划生育政策,即对计划外生育实行高额罚款。具体的罚款标准是:超生第二胎罚款2000元,超生第三胎罚款5000元,超生第四胎或更多罚款10000元。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措施的实施有效控制县里的生育数量。同时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有效调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该政策还做出了罚款提成的相关规定。

这项政策实施两年多后,县政府调查后发现,超生问题仍很严重。许多人宁愿缴纳高额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和第三胎,有些没钱的家庭甚至举债生育也在所不惜。似乎有很多人都觉得,交了罚款就等于购买到了计划外生育的指标,就具有了合理合法的权利,不少人甚至在未生育之前就预先把罚金交了上去。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思想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基层干部把超计划生育罚款作为了一种创收的途径,对超生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对超生予以暗中鼓励。

请根据以上现象,从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等方面,分析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答:一、上下级政策目标的偏差导致政策执行的方向性错误

政策目标是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公共政策的元目标一般包括公平、效率、自由和安全。国家制定计划生育政策的目标在于“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问题构建错误导致政策执行的偏差

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对象行为的多样化、政策对象人数及其行为需要调试量,都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执行。生育政策属于复杂的问题,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人数众多、对象复杂,加上人们因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形成了一套行为定向和模式,更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因此对于计生政策问题的构建,目标团体行为必须调试量越小越好,从而尽量减少人们的抵制与冲突。 三、政策执行者的素质不高,其行为与原政策目标背道而驰

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员或组织。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主体为各级计划生育工作者,以及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其他人员,村妇女主任和村长、书记,主要是靠乡镇、街道和村(居)计划生育工作者。计划生育工作者是一项政策性很强,做人的思想的工作。执行者对政策的认可、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必备的素质。

四、政策执行主体与政策对象之间的沟通不畅造成政策双方对政策理解上的偏差 政策对象的利益取向、文化心理因素和文化教育程度等对政策执行有重要影响。计生工作的政策对象是城市、农村的广大育龄群众。他们,尤其是农村育龄群众

受传统思维观念的束缚,重男轻女、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使得他们对违规生育行为产生一种社区价值认同和支持力。再加上计生政策本身对政策对象的利益具有侵害性,更使得政策对象对计生政策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同度。在此情况下,政策执行者只采取单一的强制性行政措施遏制生育,政策宣传、解释工作不到位,更造成政策双方对计生政策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理解,政策对象甚至对此产生抵触情绪。 2

2014年12月3日京华时报题名为《我国反腐力度空前今年已有40名省部级高官落马》指出,新一轮反腐具有以下特征:1、打虎拍蝇。2014年仅前11个月落马省部级以上干部就近40人。除“老虎”频频落马,“苍蝇”也被大面积清理。今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给予党纪政纪处分8.4万人,同比增长超过30%。1至9月,全国检察机关立案贪污贿赂犯罪案件27235件35633人,其中县处级以下33025人。2、巡视升级:一是巡视量更大,从去年的两轮增加到今年三轮。目前,前两轮已完成20个省区市和6家单位的巡视;二是巡视深度加强,反馈报告不仅涉及个案,还强调腐败现象的归纳梳理以及新趋势的预判;三是添加有针对性的“专项”,除了对地方的“常规巡视”,其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纳入“专项巡视”,如复旦大学、科技部、一汽集团等。3、清理裸官。4、海外追逃。5、权力清单,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公布“权力清单”。今年以来,国务院向社会公开各部门目前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涵盖了60个部门1235项行政审批事项。6、依法反腐,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重要决策,给反腐制度化、法治化指明道路。

结合以上资料,试运用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理论分析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我国的反腐廉政建设工作。

答:牢牢把握工作重点 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反腐倡廉工作,必须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不断夯实廉洁从税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加强对反腐倡廉教育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建立廉政教育长效机制,通过持续不断的廉政教育,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感染力,切实触及灵魂,入脑入心,达到止恶于未萌的效果。一方面,要以省税校为依托,抓好廉政教育基地建设,提高廉政教育整体水平。要丰富教育形式,继续巩固税务廉政文化建设成果,深入开展廉政文化进基层、进机关、进家庭活动,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导向性、辐射性和渗透力,形成反腐倡廉、扶正祛邪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广大国税干部廉洁从税意识和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这次会议期间,

将组织与会代表到洪山监狱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这种方法很好,反腐倡廉教育就是要让大家触动灵魂,受到震动,真正起到教育的作用。 进一步强化监督的制约力。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公权,是公器,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做到公器公用。公器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必须公用。要公器公管。公共权力就要公共管理,这是权力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对公器的监督只有力度大小之分,没有可接受与不接受之分。要公器公则。公共权力要根据公共的原则来运行,要依规从则。要公器公有。权力有授有收。权力被滥用甚至以权谋私,就要收回、问责和处罚。为此,今年要在全省国税系统实行领导干部问责制度,省局根据《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等党纪党规和公务员法,并结合国税系统的实际,近期将制定下发一个暂行办法,明确领导干部问责的情形、方式和程序,按照规定进行追责问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同时,要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防止权力滥用。要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特别是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及总局、省局重要工作安排,各级国税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明政治纪律,抓好监督检查,做到令行禁止,确保政令畅通。

进一步发挥机制的防控力。要把完善内控机制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大整体推进力度,推动惩防体系建设任务落到实处。根据总局的部署和要求,今年,内控机制建设要在市、县级国税机关全面推行,各地要按照省局制定的统一方案,抓紧组织实施。要坚持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按照“制度+科技”的要求,切实完善制度,努力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推广应用内控机制管理信息系统,深入推进内控机制建设,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两权”运行风险,把产生不廉行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要建立惩防体系建设检查督导工作机制,二季度,省局要对各地惩防体系建设落实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督导,并把检查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作为领导干部问责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推动惩防体系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进一步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各级国税机关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对照“八不准”规定,查找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问题,认真加以整改。要加强对《廉政准则》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检查,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全面落实四项监督制度,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要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坚持勤俭节约,从严控制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公务接待费用支出,这几项支出今年原则上零增长。要加强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重点纠正超编制、超标准

配备公务用车和违规换车、借车、摊派款项购车及公车私用等问题。

进一步增强惩治的威慑力。反腐倡廉,标本兼治,“标”、“本”相辅。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惩治和预防都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做到惩治于已然、防患于未然。应该认识到,查处不单纯是为了惩治,更重要的是通过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产生强大的威慑力和警示效应,达到惩前毖后、以儆效尤的目的。从这个角度上讲,严肃党纪国法,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是维护队伍肌体健康,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需要,也是教育干部、保护干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今年,要继续加大对损害纳税人利益案件的查处,对存在的问题一经发现,坚决一查到底,不护短、不迁就、不留情,要保持查办案件高压态势,让广大纳税人切实感受到国税系统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办案,坚决纠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行为。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勇于担当,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充分认识中央修订颁发的《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重要性,认真组织学习,抓好贯彻落实。各级税务机关党组要切实承担反腐倡廉的主体责任。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带头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又要切实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班子“一把手”要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政治责任,坚持亲自抓、负总责。其他领导要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认真履行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责任。特别是班子“一把手”既要独善其身,还要履行职责。所谓善其身,就是自己不出问题,把握好自己;所谓善其责,就是还要对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负责任,自己不出问题,班子也要不出问题。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勇于担当,敢抓敢管,不做“老好人”,始终做到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发现有苗头的时候就要及时提醒,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各级国税机关纪检监察部门要协助党组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分解、检查、考核、奖惩工作,督促领导干部履行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政治责任。

第二,善于协作,努力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反腐倡廉建设事关国税工作全局,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事,各部门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党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参与和支持”的反腐败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增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整体合力。各级国税局党组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谋划和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将其纳入国税工作总体规划,与国税中心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落实。主要领导要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切实管好班子、带好队伍;领

导班子其他成员要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起主要领导责任,真正做到业务工作管到哪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就延伸到哪里、落实到哪里。各级国税机关的纪检监察部门要树立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协助党组研究、部署和督促反腐倡廉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力量,落实反腐倡廉工作任务,发挥“保护、惩处、教育、监督”的职能作用,为国税中心工作保驾护航。人事、巡视、内审、机关党委等职能部门要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其他部门要结合本职工作特点,切实负起具体抓落实的责任。

第三,严于律己,切实加强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多年来,全省各级国税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为促进全省国税事业科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纪检监察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难度大、压力大、责任大,各级国税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和纪检监察干部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两过硬”,一个是自身建设要过硬,就是干部本身的素质、能力、自我要求都要过得硬。“打铁还得自身硬”。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不断提高政治、业务素质和履职能力,以过硬的素质、优良的作风、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履行好肩负的职责和使命。另一个是工作力度要过硬,做到对党和国家无限忠诚,对消极腐败现象坚决斗争,对干部和群众关心爱护,对自己和亲属严格要求,秉公执纪,恪尽职守,真正成为党的忠诚卫士、群众的贴心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qe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