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更新时间:2024-03-19 20: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人音版七年级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材内容分析,非常感谢市教研室孙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希望我们大家可以借助这个平台,一起学习、一起进步。在开始分析教材以前,首先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人音版教材相比较原来的教材出现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教材中一些图标的理解和运用上,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教材中这些卡通图标的作用,我们老师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运用它们。(出示大屏幕) 人音版音乐教材的使用方法:

有带教材的老师,请把课本打开。看看上面出现的记号,我们以第一单元中的图标为例,这些图标有:小话筒、耳机、小电脑,竖笛、线谱等等。

带有小话筒记号的作品是要求老师们教唱的作品,比如《彩色的中国》,带有耳机的是要求老师们引导学生欣赏的,比如第一单元中的《多情的土地》,既有话筒又有耳机的是要求学生也要听也要唱,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咱老师们要把这个问题搞明白了。在自己的教学中应该注意。

这个小电脑的图标附带的是音乐的一些基本知识,或者是一些相关的音乐资料。老师们备课的时候可以加以参考。

在教材中每一个要求学生必须会唱的作品上面还出现了一行五线谱,上面带有音符,这个东西并不是一个装饰,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其实上面的音符就是页面上的音乐作品,提示老师们,这些作品其实是有线谱版本的,完整的线谱谱例在教参和教学光盘中都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使用线谱进行教学。

竖笛的卡通图标出现在教材中的第17页、第35页、第55页和68页,按照要求学生应该学习八孔中音竖笛的演奏方法,并演奏相关的作品,有《沂

蒙山小调》和《友谊地久天长》。

另外,在每一个单元的后面还出现了两个板块,一个是实践与创造,另一个是学生学习的评价,大家可以看一下教材的第10页。

实践与创造这个板块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目标还有一些必要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单元中的难点,也为老师在备课过程中有一个侧重点,看看这一个单元中学生最后应该学会什么内容,有的放矢。老师们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参考这个板块的内容,

学习与评价这个板块是对学生在学完这个单元以后的一个总体测试,让老师和学生都明白这一单元内容掌握的总体情况。老师们在上课过程中也要好好运用这个板块。

教材的最后还有音乐小网站,也是介绍了一些音乐基础知识,这些内容老师们应该根据需要穿插在自己的教学当中,让学生对这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加以了解,加以掌握。

教材的最后还有每一个单元的活页习题,是让学生对于一个单元内容进行回顾的,老师们可以合理的去运用,通过这些练习可以让老师对于学生掌握情况有个整体上的把握。

最后提示老师们在教材的目录页上有一些带有星号的作品,那么这些作品都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希望老师们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这是出现在新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希望老师们有所了解,便于自己以后的教学。

人音版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分析

一、第一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

第一点:第一单元的标题为《歌唱祖国》,其中的作品肯定是和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知识贮备的特点,在音乐课上,我们应该选择好教学的切入点,保持好高昂的教学热情,引导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之中。

第二点:本单元的作品在内容和意义上,都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要从多样化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愿望。

这是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下面我将从本单元的课时安排、三维教学目标、教材作品分析等各个方面来和大家一起交流这一单元的内容。 二、课时安排

我们在接到市里的教材分析任务以后,经过县教研室远星老师和我们相关老师的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共同商议,最后确定本单元以3课时为最佳方案具体的课时安排是这样的:第一课时: 学习《彩色的中国》,补充欣赏《爱我中华》。 第二课时: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补充欣赏《走向复兴》。让学生体验歌唱的技巧,进行曲的风格,以及不同作品的不同演唱形式。 第三课时:

复习两首必唱曲目,补充欣赏《多情的土地》,对整个单元的内容加以概括,升华单元主题,

三、本单元教学总目标

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本单元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们之所以把这一个维度的目标放在首位,也是和新版课程标准紧密的结合起来的,提示我们的老师要注重教学的情意性,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与音乐融为一体,通过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使音乐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因此,这一单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是:(要简单说) 1.引导学生在演唱和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3.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作品,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音乐经验,注意为学生设计研究、探索和实践音乐的过程,并通过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身心的亲历这种过程。而相应的教师也会面临一些列的挑战,诸如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对探索方法的把握,对探究问题的确定,在课堂中要设计有意义的探究问题,不要为了讨论而讨论,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另外还有对学生学习状况的预测,以及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等,

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形式来进行音乐作品的学习。 为此,我们本单元的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是:请大家浏览大屏幕(简化,省

去,不说)

1. 欣赏并演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能够用准确的节奏、旋律和饱满的情绪演唱国歌,充分体验旋律中的庄严和雄壮。探索国歌中每句旋律所代表的的音乐形象。

2. 学习演唱《彩色的中国》,能够准确的把握歌曲的三拍子特点以及旋律中的休止,合作探究在本首作品中休止符的意义,探索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如何演唱作品,才可以让作品更加生动、活泼,更好的表现作品本身。 3. 聆听《多情的土地》《爱我中华》《走向复兴》,探究作品的演唱形式和模仿体验作品的指挥。 (三)知识与技能

这一目标主要包括音乐的基础知识,音乐的基本技能和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我们确定本单元的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为:

(简单说一下)

1. 引导学生掌握节拍、节奏和节奏性等相关的音乐知识。 2. 结合指挥图示,通过模仿体验,练习二拍、三拍和四拍的指挥。 3. 了解《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以及确定为国歌的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

4. 学习歌曲的演唱方法,能够自信、自然的演唱歌曲,体验《国歌》的铿锵有力,《彩色的中国》旋律的轻快活泼。 四、作品分析

音乐作品分析,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我主要和大家交流每一首作品

的音乐特点,对每一首作品的音乐形象的分析,作品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表现音乐等这些方面。 (一)《彩色的中国》

老师们先看这个作品的名字《彩色的中国》,这里就涉及到了一个科学常识的问题,彩色的中国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学生看到的中国地形图,中国地形的特点西高东低,维度较高的高原是褐色的,维度低的平原是绿色的,沙漠金黄,河流和海洋是蓝色,老师们应该把这些看中国地形图的常识普及给学生,学生也就明白了“彩色的中国”指的是什么了。

另外,大家注意一下歌词的词曲作者,原词词作者是朱胜民,曲作者是冯奇,我们教材是教材的编写组把原词进行了改编,为什么进行了改编呢,是牵扯到版权的问题,人音版的教材编写中,用到了朱胜民的词,用到的时候付给了他几十元的稿费,经过几次版印以后呢,这个词作家觉得费用低,于是出现了争执,那么编写组就把歌词在原词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1.作品的音乐特点:

作品《彩色的中国》是一首用大调式写成的旋律优美的少年歌曲。作品采用了3/4拍的创作手法。应引导学生体会三拍子的音乐旋律特点,体会三拍子带给作品的抒情性,寻找富有情感的、跳跃的、轻盈柔美的感觉。

作品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巧妙的运用休止符,作品的前面运用了大量的休止符,造成了“短”的感觉,而作品的后面是基本上没有休止符的,是一种“连”的感觉,纵观作品就是一种“断”与“连”的综合,如何唱好这种感觉,在作品分析的时候,我还会逐一的进行说明。另外,作品还运用了齐唱与合唱相结合的演唱形式。 2.作品的音乐形象:

作品《彩色的中国》的音乐形象非常明显,也无可争论,就是反映了少年学生打开地图册,将祖国大好河山尽收眼底,表达了青少年热爱祖国河山的幸福情感。这是总体的音乐形象。

每个旋律乐句又有着自己的音乐形象,分句的音乐形象是为总体音乐形象服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适时分析,充分把握作品的音乐形象,更有利于学生对整体作品风格特点的把握 3.作品的处理方法

(1)引导学生聆听作品的旋律,通过听唱法进行旋律的学习,多听几遍,学生就会对作品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和把握了。那么再针对于其中比较难唱的乐句,进行分句式教学。(钢琴示范)例如:

(2)对于二声部旋律的学习,更要把节奏和音准把握好。(钢琴示范二声

部)二声部的旋律学唱后与一声部的融合,可以训练学生的合唱意识,相互

配合让声音平衡和谐,让学生感受到合唱的艺术魅力和声音的和谐之美。 (3)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形象的分析,处理音乐作品的力度对比,把作品表现的更加丰满、生动。特别强调的是旋律中休止符的学习和处理,采用声断气不断的方法演唱歌曲,让旋律真正的流淌起来。

所谓的声断气不断就是指在我们唱完每一个小的乐句后,气息还要继续的加以支撑,是连贯的,而不是断断续续的,我们应该把这个方法教会学生,才能做到声断气不断,音断情不断,请老师们跟着我的钢琴做一下歌曲的前半部分。

(4)引导学生通过情节性动作的设计表现作品,老师可以根据作品的内容,

提前设计一些表演动作,对音乐形象加以表现。

比如“轻轻打开地图册”怎么设计,展示给学生,是“轻轻地”不是没好气的,相应的力度也应该是弱一些的,同时避免了学生在歌唱过程中的“喊叫”问题,歌曲本身也得到相应的处理,后面的歌词同样的方法进行设计,“第一眼看到了彩色的中国”怎么表现?用手一指,表现出惊讶就好了,吃惊的样子。下面的歌词就可以一边用手表演着一边去做了。让学生做好律动,学生有了动作的表现,参与的热情也就增加了,自然课堂的目标达成度就会大大提高。当然我做的不够好,老师们自己都是行家里手,自己去加以设计就可以了。

(5)为了体现本节课的特点,即是以唱歌课为主的综合课,可适当的拓宽学生的视野,补充欣赏其他的音乐作品,比如和歌颂祖国有关的作品《和谐大家园》等等

4.引导学生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

(1)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三拍子的旋律,利用三拍子指挥图示作引导,让学生参与学唱过程中的划拍。可以在掌握三拍子规律的同时,为歌曲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引导学生表现音乐作品,在歌曲学唱的过程中,简单教会学生唱歌所应具有的状态,比如坐姿的要求,呼吸的要求,咬字吐字的要求,做好作品的力度处理,利用自信、富有情感的声音来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抓住作品的风格特点。

坐姿要端正,重心下沉,颈肩部要放松,两眼平视、表情自然,呼吸要采用腹式呼吸,咬字吐字要清楚,感情要充沛、精神要饱满。

(3)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融合,在学生充分把握音乐作品的基础上,可以继续

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对该思想在本节课中进行升华,和目前中国的发展相结合,让学生了解除了彩色中国以外,还有实干中国、进取中国、和谐中国、幸福中国、梦想中国。 5、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作品旋律乐句中的弱起和休止符上,这是学会这个作品的关键所在。训练学生学会呼吸,有准备的演唱。(大屏幕出示)。 对于二声部的学习,也是本课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所在,要保证旋律的准确和声音的和谐表现。(大屏幕出示)。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个作品大家都很熟悉,但却未必是全面的,不信,咱可以问问老师们,我们都知道国歌的前身是《义勇军进行曲》,那么《义勇军进行曲》是怎么样被确定为代国歌的,提名它为代国歌的又是谁,为什么会把这个作品提名为代国歌?有没有老师知道?那么只有我们自己了解清楚了,才可能在备课中有所注意,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建议大家在上这个课之前,先看一期《百家讲坛》,里面有一期是《回首开国大典》之二,题目是“时代最强音”。这里面由军事科学院江英教授详细讲述了国歌的创作过程,以及如何确定为代国歌的。当然也不妨找一个合适的时间让学生在学唱这个作品以前先看看,为学习国歌做一个情感上的铺垫,了解了这个作品的整个情况,那种激动和奋进的情绪,是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去说,去教,学生就能体会的到,就能在演唱的过程中自然的做出来的。

播放相应视频 这个作品是一个既要学生认真学唱,又要学生认真欣赏的作品。 1.作品的音乐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首G大调的音乐作品,2/4拍子,进行曲的速度,一段体多乐句结构,由七个长短不一的乐句构成,歌词生动、有力、口语化,极其富有号召性,乐句与乐句衔接紧密,节奏铿锵有力,旋律跌宕起伏,浑然一体。那么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休止符、附点节奏和三连音,为什么要用这些东西呢,当然是有作用的。这些都体现了一种力量的积蓄和爆发,连续的小附点就是力量的积蓄,三连音,三连音本身是停不下的,必须要依靠后面的音才能立住,这也就是号召人们快快奋起,去战斗,去杀敌。这些都是作品很重要的一些特点,老师们应该多从这个层面上去引导学生分析作品,表现作品。 2.作品的音乐形象:

这一部分是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我们对于《国歌》的音乐形象的理解,要基于一点,就是要按照《义勇军进行曲》来理解,《义勇军进行曲》是在1935年创作的,要和抗日战争联系起来,是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号召人们去战场,去杀敌,去抗战,这一点要清楚。

让每一个学生明白作品中每个组成乐句的音乐形象。便于学生对于整个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下面我来逐一的说一下:(边说边示范)

(1)作品的前奏采用大调主三和弦的分解和弦和三连音的节奏构成号角式的音调,给人的感觉是要以坚定不移和势不可挡的热情去奋起战斗,并且这个旋律音型贯穿全曲,在结尾处多次重复。

(2)中间部分的分析,首先前两个乐句,当歌词进入以后,是以主和弦的分解式作为骨干音形成的旋律,这让旋律显得坚毅、铿锵。这两句带有号召性的歌词,加上旋律上行和后半拍起拍的创作手法,给人以紧迫感。——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城我们新的长城。

第三个乐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句在《义勇军进行曲》被讨论能否代国歌的时候,被认为不吉利,有人说新中国都成立了,还是最危险的时候吗,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对这一句也作出解释,说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大家都要居安思危才行。这些情况在刚刚给大家提供的视频资料中都有,大家可以仔细看。

这个乐句用了全曲的最强音和最高音,每一个音符上都有重音的强调记号。音乐增强了向前冲击的气势,似在呐喊,在疾呼,每一个音都包含着号召人们快快奋起,共同挽救祖国危亡的情感和力量。

第四乐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这一句旋律处于全曲的最低音,预示着中国人民在凝聚发自心底的力量,表达了亿万同胞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让人们感到浑身酝酿着一种不可抗拒的,不可阻挠的力量,终于引起了有力的吼声。

第五乐句——起来,起来,起来,大调主三和弦分解上行,渐强的力度,把全曲推向高潮。

第六乐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号角式的音调再次出现,强调作品的中心主题。

最后一个乐句,反复连续的演唱,一方面加强了作品的终止感,另一方面也象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同样的,音符用了重音强调记号,作品结束在强音强位置上。

3.作品的处理方法和引导学生体验、表现作品

这一首作品本身力度变化比较丰富,旋律起伏比较大,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音乐形象利用声音进行表现,进一步了解作曲家和词作家对于作品的创作意图,抓住作品的风格特点。

4.音乐作品中相关的文化

引导学生简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史沿革,从开始的《义勇军进行曲》到最后定稿为国歌。这些内容在我给大家提供的视频资料中介绍的很详尽,大家可以自己的观看那些视频资料。 了解作品的词曲作者:田汉和聂耳

5、重点乐句的处理与整个作品力度的把握:

三连音的准确表现,不要把三连音唱成前八后十六或者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大屏幕出示并示范)。

整体作品的表现,力度由弱到强,一直到最后的强结束(钢琴示范,请老师们和我一起做一下这个力度的变化。从前奏开始。) (三)其他作品

本单元除了这两首背唱作品以外,另外还有三首需要引导学生欣赏的作品,这三首作品分别是:《多情的土地》《爱我中华》《走向复兴》。那么,这三首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都是声乐类的作品,在欣赏声乐类作品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大体上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程序去欣赏声乐类的作品,我觉得一下几个方面是必须要搞清楚的。

第一是作品的声音层面的问题,怎么去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唱,唱多少,老师提前都要有一个预案,

第二个层面是表现动作的层面,我们用声音表现,表现的够不够,不够的话,怎么办,可以再加入动作,相应的律动来表现,加入相应的演唱方式来表现,比如说《爱我中华》就可以设计相应的舞蹈的动作来加以表现。

第三个层面是形象的层面,我们用了优美的声音,合适的动作,表现了什么样的音乐形象,这一点也用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加以分析和说明。

第四个层面是情感的层面,这是作品思想内涵的升华,通过欣赏作品,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什么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下面我也从这些方面简要的说一下本单元中出现的三首声乐类作品。 (1)《多情的土地》

这首作品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写的一首优秀的抒情歌曲,作品e小调,2/4拍,两段体结构,作品中运用了丰富的装饰音和不同类型的节奏形式,使旋律和歌词水乳交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无比眷恋的感情。

在引导学生欣赏的时候,可以采用跟唱法让学生对于作品加以熟悉和了解以后,再引导学生对于其中的音乐形象加以分析,对著名作曲家施光南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最后归结为一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学习其中的旋律乐句时,我们应该注意的是:

三连音以及所有装饰音在旋律中的运用(大屏幕出示,并示范第一乐句)。 力度的变化在音乐形象的表现中的作用。(大屏幕出示,并示范高潮到结束,特别强调的是虽然是作品中的高潮,但力度却是弱的表现,主要体现了对土地的深情)。 (2)《爱我中华》

这首作品是七声宫调式的作品,4/4拍,两段体结构,极具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舞蹈风格特点。,是由乔羽和徐沛东创作的。

两段体中的A段,结构方正,节奏活泼,表现主题:爱我中华,情绪欢快活泼、兴高采烈。B段是全曲的高潮,情绪兴奋、热烈。表现人们团结一致,要通过行动建设自己国家的豪情壮志和决心。在A和B之间用了大量的衬词,

那么这些衬词有什么样的作用,反应了什么问题,这个要让学生去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衬词,引导学生明白衬词是情感的一种升华,是兴奋的一种表现,是人心的一种凝聚,此时无词胜有词。

引导学生欣赏的时候,可以同样采用听唱法,让学生先会唱这个作品,其实对于作品本身,学生是比较熟悉的,学起来也应该相对容易一些。 另外,让学生关注作品的演唱形式,这个作品采用了领唱与合唱相结合的方式来加以表现,为什么要用这个表现形式,能不能改一下,让学生思考,表现的是一领众和,说明人民都在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国家,这种表现形式还是相当适合的,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这种演唱形式来表现作品,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演唱形式对作品加以表现,体现学生学习的多样性。

另外可以适当涉及词曲作者的介绍,让学生对于这两位对中国当代音乐有巨大贡献的大师加以了解。

这个作品也可以设计相应的舞蹈律动来对作品加以表现,可以设计一个圆圈,让学生手牵手,轻轻跳一下,对于表现这个作品也是很好的。

需要提醒的是,旋律中的“衬词”部分,音准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从钢琴上反复聆听,让学生有一个准确的音准概念。(大屏幕出示)。 (3)《走向复兴》

作品为降E大调,4/4拍,进行曲风格,单二部曲式,混声合唱,旋律大气宏伟、节奏铿锵有力,表现了中华儿女要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决心。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唱作品对《走向复兴》加以欣赏,让学生学会主旋律,感受作品的进行曲风格,适当的加入在课堂上能完成的合唱声部,让学生体验作品中宏大

的气势和作品通过力度的变化和模进上行,把作品的情绪推向高潮的创作手法。另外让学生适当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一些文化知识,比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以及曲作者印青。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个作品中难点所在主要是弱起的感觉(示范一下)和主歌和副歌部分力度的变化,前面是叙述性的,力度较弱,后面是高潮部分,力度相对较强,这种创作手法的作品其实很多,比如《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我们走在大路上》等等。(请老师们跟我的钢琴完整的表现一下这个力度的变化)。

以上是对于本单元中作品的分析。不当之处,请领导和老师们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q5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