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投稿:德国期刊研究的历史发展与学科尝试

更新时间:2023-05-17 09: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更多期刊知识,可登录云投稿了解。

云投稿:www.yuntougao.com  张编辑QQ:1105665661

第32卷 第2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Vol.32 No.2          JOURNALOFHENANNORMALUNIVERSITY           Mar.2005

德国期刊研究的历史发展与学科尝试

赵振勇

(埃尔福特大学,德国埃尔福特99089)

摘 要:在整个传播学研究中,期刊经常被忽视,即便对于具有着悠久的媒体和传播学研究传统的德国也不例外,尤为突出的现象是,期刊研究似乎始终处于报纸研究的阴影之下。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在这一领域,德国却开了历史先河:不仅出现过专门从事期刊研究的学术机构和相关刊物,甚至创建了一个独立的期刊学学科。而这一切却发生在希特勒纳粹独裁时代。另外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一直深受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欢迎。关键词:德国;期刊研究;期刊学科;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5)02-0182-03

德国是个期刊大国,期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与此相悖,很多德国学者认为期刊研究却比较欠缺,而对另外两种印刷媒体报纸和图书的研究却历史悠久,方法成熟。

二战后德国被人为分裂。在民主德国,期刊被简单化地视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期刊研究大受挫折。在西德,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大学生中出现一股以期刊作为毕业论文分析对象的热潮,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政治期刊和画刊。这一时期,有学者对时至70年代的期刊研究相关文献进行了编目。1975年柏林自由大学公共媒体研究所受联邦青年社团联合会和青年报刊俱乐部委托,对非商业性青少年期刊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分成四卷出版:对现有市场的评述分析、传者分析、受者分析以及内容分析。80年代期刊研究成果主要是一些源于学术报告的论文集,比如1985年出版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大众期刊》。

1992年,重新统一后的德国抽选有着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新联邦州(即前民主德国所属地区)的期刊业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此间也有从某些特殊角度分析期刊或期刊出版社的硕士和博士论文

收稿日期:2004-08-16

发表,但再没有系统性合作性的期刊研究。唯一例外是专业杂志《公共媒体学》于2002年组织来自德国、瑞士和奥地利的学界精英和媒体业界名人出版了期刊研究专刊,共分四大板块对期刊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1)对以往期刊研究的方法、角度和成果的总结,着重强调期刊研究是公共媒体和传播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2)期刊类型研究,包括大众期刊、大企业的顾客期刊以及教会期刊;(3)采用不同方法对某些期刊现象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包括对一本知名杂志《父母》的履历和发展轨迹研究、对最流行的青少年刊物《真棒》的经验性研究、对女性期刊市场的分析以及期刊设计的发展变革;(4)两篇早已发表但鲜为人知的论文:基宁尔斯(WernerKienningers)1932年发表的博士论文《论周期性出版物的分类》以及自由作家萨尔茨曼(KarlH.Salzmann)1954年出版的《1953/54年间的德国期刊》,前者结束学业后一直在媒体业外任职,后者的论文论述了期刊业的分类及多样性问题。此举实为提高期刊在当今德语国家的媒体和传播学研究中的地位摇旗呐喊。同年这些文章又结集成书出版。经常有期刊研究成果发表的其他专业期刊还有《媒体和传播学》。二战前和20世纪50年代初期有过专门研究期刊的行业性期刊,遗憾的是早已不再出版。

更多期刊知识,可登录云投稿了解。

“期刊”如何定义,德国学界至今无统一说法。Zeitschrift一词本义是“时代之文章”。从18世纪晚期开始就一直有学者试图将期刊与报纸区分开来并进而确定期刊的特性。早期报纸学研究者就思考过期刊的定义问题,其尝试均缺乏说服力,更没在公众中引起反响。19世纪晚期一本很有影响的词典中这样写道:“人们能够判断的报纸与期刊的区别只是出于习惯,并无更深层的原因。”布伦胡贝(RobertBrunhuber)在1907年出版的报纸学专著《现代报业和报纸学》里认为,报纸和期刊的主要区别在于形式,即期刊是装订的类似书的印刷品,内容上没有固定的界限:“报纸侧重提供素材,期刊更多地偏向于描述和批评,报纸内容特殊化、专业化;期刊里对象和话题的规模和形式与报纸相比更深入、更具有科学性。”德国公共媒体学鼻祖多威法特(EmilDovifat)的定义曾经被多数学者接受:“期刊是一种定期连续出版的印刷品,有某一限定的职责和任务范围以及严格分开的物质表现形式(图片、娱乐)。”雷曼1936年出版的《期刊学导论》中认为:“期刊是一种定期出版的印刷品,由于创刊初衷是其能无限期地出版下去,因而其主要部分不局限于每日发生的事件,或者说主要是顾及某一专业领域的最新事件。各期之间在内容上和印刷工艺上多种多样,不过因为一刊有一刊统一的精神导向,所以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来看都具有一致性。期刊多服务于某一限定的职责和任务范围,所以不同期刊的受众广度也很不同。在设计风格上,期刊满足其常常是分散的读者群的需要,所以不受出版地的环境所限。”循着雷曼的思路,萨尔茨曼又补充说明:期刊稿源即作者多元化;期刊读者群居住分散,但有某一共同兴趣;期刊极强的图文并茂的报道能力可以弥补及时性较差的不足。

纵观德国期刊研究历史,期刊概念之争的“瓶颈”在于:报纸的四个特性(定期性、公开性、普遍性和及时性)从一开始就得到认可,而人们定义期刊时则认为期刊亦具有这些特性,但都比报纸弱一些。当代一些学者怀疑,持久的概念之争是否对期刊研究有实质意义,因为人们在定义期刊时不必从期刊发展史的角度加以考虑,所以研究者只有在分析期刊作为社会传播工具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意义时才有必要定义。比如基尔希纳在他的期刊史研究中强调,他的定义只是针对17和18世纪的期刊而言。而早在20世纪初就有学者指出,由于期刊“面孔”多样,发展很快,“期刊”这一类型本身就囊括了太多的种

类,所以探寻一个普适的期刊定义是根本不可能的。

德国期刊研究中一个极不平凡的历史现象就是

曾经出现过一个独立的“期刊学”学科,并在德国两所综合性大学设有同名专业。

德国期刊研究的第一个繁荣期是1928年至1942年间。这次的“繁荣”主要表现在:“期刊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在综合性大学设置了同名专业;期刊研究机构化,建立了专门从事期刊研究的学术机构;出现了一个叫“期刊问题研究界”的组织,主要负责宣传期刊研究,为使这一全新学科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接受而努力。

1928年以前就有所谓的“报刊研究”,但实际上其研究对象只是报纸。1917年,德国专业报刊出版人协会推出《德国专业报刊协会会刊》,这实际上是一种研究专业期刊的期刊(先后更名为《专业期刊》、《期刊》和《期刊出版人》,1944年以后停刊)。1935年,第三帝国专业报刊协会积极加强与大学的联系,在柏林威廉大学(今柏林自由大学)和莱比锡大学设立了“期刊学”专业。1951年慕尼黑也出过一份叫《期刊》的专业刊物,但只持续了三年。

雷曼是坚决主张“期刊学”独立的学者之一,1932年以《艺术期刊的开端》一文获得博士学位。4年后出版教授资格论文《期刊学导论》,主要内容是期刊研究的历史和任务、期刊发展史、期刊的定义和特性、期刊和期刊出版社、期刊经营和生产以及期刊与其读者的相互关系。纳粹独裁期间,第三帝国视期刊为“导向媒体”,他的工作因此得到帝国宣传部的大力支持。1933年至1945年,雷曼主持柏林威廉大学期刊研究所工作,此间他发表的期刊研究论著据说无以计数。1934年6月他建立了“期刊问题研究界”这一行业性组织,但由于他当时在学术界还没什么影响(尚未获得教授资格),同时还是最年轻的成员,所以由蒙茨主持该组织主要事务。德国后来的公共媒体学鼻祖多威法特也在当时加入。成立这一组织的初衷是召集此前分散的期刊研究者和实践性从业人员举行定期性(每年两次)学术研讨活动,所以实际上具有学会性质。二战爆发后未再举行任何会议,组织等于自动解散。1940年至1944年间雷曼和海德(WaltherHeide)共同编辑出版了8册《报纸学专业手册》(原计划出12册),在这本专业词典中有很多作者分析的却是期刊种类,比如画刊和女性期刊。

自1935年以来,所有设置了报纸学专业的高校已经有了统一的报纸学教学计划;而期刊学教学计

更多期刊知识,可登录云投稿了解。

划(包括报纸学专业里针对期刊设置的课程)却没能实现这一点,这主要是执教人员的兴趣和研究重点不同所致。以课程设置总次数为序,从1933年到1945年间期刊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期刊发展史、期刊学、外国期刊、政治期刊、德国期刊、专业期刊、地区性期刊、经济类期刊、编辑方针和形式、期刊广告、文学期刊、期刊里的漫画、期刊的本质和任务、期刊发展、期刊编排技术、期刊类型、期刊读者。遗憾的是,二战后至今无人再提出要恢复曾经在两个大学设置的期刊研究机构和期刊学专业。

多特蒙德大学新闻学教授伯尔曼专门考察了1928年至1942年的期刊研究。他认为,期刊研究是一个跨学科性质的领域,在研究期刊业的过程中,需要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文学知识。只囿于单一学科的目光短浅的研究者取得的成果注定都是有限的。因此,迈思纳、蒙茨和基尔希纳对期刊业的研究实践无疑是开了个好头,而雷曼则做了过多的假设。但总的来说,这期间学者们的研究理论多与实践脱钩,理论被认为是对可发现的事实的描述,据此逻辑,理论的外在形式就是定义,而这就意味着他们不注重关于传播过程的论述是否经得起科学检验。所以,期刊出版人受聘到大学授课的尝试所取得的成效也是有限的。科隆的报刊研究专家福格尔也认为,这个时期的期刊研究问题多为描述性的,研究者们单对期刊定义问题就争论不休。

1949年至1961年间的德国期刊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位于明斯特和柏林的大学里的公共媒体研究所的期刊研究范围广泛,成效更大。

明斯特的哈格曼(WalterHagemann)教授的研究兴趣在于当代的德国期刊,其方法是社会编纂式的(即与时下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而不是历史编纂式的(即纯粹的期刊史研究)。哈克做过其助手。1951年他编辑出版论文集《1949/50年间的德国期刊》。三年后,多威法特在柏林出版《1954年的德国报刊》。这两个研究项目在材料和数据收集方面有所不同:前者是应各期刊出版社要求具体地选出一些

期刊然后做分类,后者则利用了所有可供使用的有关期刊市场现状的二手数据,同时给各期刊出版社邮寄问卷并请其回寄存档的样刊。1956年两个研究所重新做了统计。这年3月在明斯特进行了一次调查,结为《当代德国期刊》出版。柏林也先后出版了《1956年的德国期刊》和《1961年的德国期刊》。此间明斯特(HansA.M nster)发表了两卷本的《现代期刊:论国内外的报纸和期刊业》。

哈克在一本研究政治期刊的专著《政治期刊:其现象及概念》中推荐了三种研究方法:传统的、历史编纂式的方法(期刊史研究),机械的、社会编纂式的方法(比如哈格曼的实践)以及观察法。他认为,如果能将这三种方法灵活地结合起来将会使研究更有成效。而当代德国期刊研究中针对同一研究课题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也已成为一种趋势。内尔-诺伊曼称之为“方法组合”。这与质的研究中三角互证法如出一辙。值得指出的是,质的内容分析法现在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采用,其主要技术是总结概括、解释阐说和结构化。另一重要学者马勒茨克(GerhardMaletzke)则强调,无论采用什么方法,质的也好,量的也罢,都应该讲究科学研究的连续性,因为时代一直在变,社会一直在发展,研究结果只有始终以现时发展状况为依托才不会过时。女性期刊一直是期刊市场的热点。为了探寻新刊成功的原因,有研究者以德国(女性)读者对女性期刊的接受为切入点,选取多种方法围绕期刊定位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调查分析。为了尽可能捕捉女性读者的主观性的、个人化的期刊印象并把握读者与期刊间的(常常是无意识的)情感因素,研究者放弃了标准化、结构化的方法而选用了半结构化的叙事性访谈,作为辅助手段在访谈结束后受访者需要填写问卷。这样,受访者可以不计时间长短地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尺度和标准叙述并评价期刊的内容和形式。研究目的是为了验证并评估研究者已有的日常观察所得。而封闭式的、结构化的方法会掩盖和忽视很多因素。

TheHistoricalDevelopmentandDisciplineAttemptofGermanMagazineResearch

ZHAOZhen-yong

(UniversityofErfurt,Erfurt99089Germany)

Abstract:Inthewholecommunicationresearchmagazinehasbeenoftenignored.Germanywithalonghistoryofmedia

andcommunicationresearchisnotanexception,either.Averyobviousphenomenonisthatmagazineresearchseemstolieintheshadowofnewspaperresearch.However,onecannotdenythatjustinthisresearchfieldGermanyhasplayedavanguardrole:therehavebeensomeacademicinstitutionsandperiodicalsthatwereengagedinmagazineresearch,evenanindependent“magazinescience”wasestablished.AlloftheseoccurredintheeraofHitler’sNazidictatorship.Anotheruniquephenomenonisthatasaresearchobjectmagazinehasbeenverypopularwithmasteranddoctorstudents.

Keywords:Germany;magazineresearch;magazinediscipline;methodology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pz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