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如何有效实施

更新时间:2024-03-02 19: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如何有效实施

茶店小学:郭静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它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当从学校抓起,从“祖国的花朵”抓起。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不仅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而且可以使他们从小就能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让他们学会用法制来保护自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感恩这个世界存在的一切。从长远来说,可以为我国加强社会广义法制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

常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不是生搬硬套的套入法律知识,应当有所尝试性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渗透。

下面就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如何有效实施,我的一点想法。

一、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语言应当平实、易懂、生活化。 人的发展,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需要抵达学生心灵从而也抵达教师心灵的教育。平”是“平时”,是“心平气和”;“实”是“真实”,是“实效”。平实的语文课堂,重视语文的基本训练,倡导教学的人文回归,凸显教学的真实朴素,强调课堂的师生成长。教育关注生命意识,平实的课堂更呼唤着人文的回归。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应在师生、生生沟通和对话中实现生命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要使语言平实、易懂、生活化是必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在教学《放小鸟》这一课时,要渗透动物保护法,可以说,小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没有它,你肯定会非常孤单的,如果你伤害它,它肯定非常伤心难过。

在讲到《锄禾》这首诗时,渗透珍惜粮食,可以带入两句箴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并讲了一个小故事,《金色的鱼钩》:长征

途中,没有吃的,他们把骡马杀掉;骡马没了,去挖野菜,哏树皮、

1

嚼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其中有一个故事,一位老班长为了让几个伤员不饿肚子,自己不顾疲劳、强忍饥饿来到小水塘为他们钓鱼充饥,自己却一点儿也舍不得吃,最后活活的被饥饿折磨得倒下了。老班长舍己为人,为了让自己的伤员不饿肚子而牺牲了。试想,当时如果有一把米,对,哪怕只有一把米,老班长也许不会被饥饿夺去他坚强的生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同学不懂得爱惜粮食,他们把饼干、馒头、面包、稀饭随便乱扔,在家里挑吃捡穿??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费啊!古人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彻骨感受,我们应该从中领悟粮食的珍贵。是的,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你难道还忍心把咬了一口的馒头当泥巴扔,把吃了一口的饭当脏水泼吗?

学生接受得就比较快,老师就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制因素,让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互通有无 。

比如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就有很多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的课文,这就需要老师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第三课《小池塘》,可以渗透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第九课《吃水不忘挖井人》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关于水的法律条文,第十二课《陈毅探母》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内容,十五课《放小鸟》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十六课《这儿真好》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条文,二十一《古诗两首》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的相关内容,等等,都有可以渗透的内容。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充分挖掘开发语文教材中的潜在因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语

2

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就可以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三、联系现实生活,让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促进。 “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点上,和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相通性。我经常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

比如我在讲《放小鸟》这篇课文时,就有机的向学生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关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条文,但是我没有干巴巴的讲读条文,这是比较枯燥的方法,我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告诉他们动物和你们一样,都是一条生命,你爱护它们就是爱护你们自己。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大自然是一个大生物圈,不论是什么动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其中任何一条生物链断了,最终危及到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我边问边讲解,老鹰吃什么,吃蛇,蛇吃什么,吃青蛙,青蛙吃什么,吃害虫,害虫吃什么呢,吃稻子,稻子是谁生活必须,是人类,对了,如果其中一个动物灭绝了会怎样呢?比如老鹰灭绝了,蛇就猖狂了,蛇猖狂了,青蛙就没了,接着害虫就壮大起来,最后稻子还会完好的在那里吗?人们会不会受到灾害的影响?很简单的道理,一边问学生一边就回答,很容易就理解了,他们会用行动来保护动物,用心来保护动物,不仅维护了法律,也让他们懂得了尊重生命。

有一次,有一组的孩子在打扫卫生的时候,看见墙角有一只蜈蚣,就来向我报告,我说你们别管它就行了,我就跑过去看,有一个声音就冒出来:“不要伤害它,它也是有生命的!”我心里很感动,我的学生学会了尊重生命,哪怕只是一只蜈蚣,我想它会爱护所有的动物。四、创新教学设计,让法制教育因语文教学而走进学生心间 。

基于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形式多样的创新设计会令他们

3

喜闻乐见。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把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景“请”到语文课堂中来,让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既能学到语文知识,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如此一来,岂不一举两得。比如我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第二自然段讲诉沙洲坝的一个村没有水,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如果向孩子们直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太过于生硬。我带来一个短视频,讲述的是北京某个偏僻的小村子,同样的是喝水要到很远的山上去挑,并且挑回来的水还是浑浊的,拿回来还要各种过滤和消毒才能食用。孩子们看了,都十分感叹,也深深地明白水的重要,我课后就布置了让他们下去自己寻找方法收集各种节约水的方法,让他们从现在就开始学会节约用水,节约水资源,珍惜水资源。

课后,孩子们收集到了很多关于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并告诉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

五、关注社会,让学生的语文知识与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并行不悖 。

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在教学《这儿真好》这篇文章时,我先找来视频“淮河水污染事件,“盐城自来水厂水源地污染事件”,“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等给他们观看,都与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已之私,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水中乱排乱放有关,他们胡乱污染环境,造成各种复杂的环境问题,在孩子心理树立一种环保意识。并问孩子们是否愿意生活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下,进而进入课文,更好地理解了这儿为什么真好,他们应该怎么做,怎样当好一个社会的小主人。

六、充分利用写作。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

4

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我在接手一年级的时候,就要求我的学生必须每天写日记,由于他们年纪小,我只要求写上几句话,从中也发现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孙志祥拿了别人的乘车卡,我在班上怎么问也问不出来,我当即就吓唬他们,拿别人的东西是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偷偷拿别人的东西是要被警察叔叔抓走的,到时候你就见不到你的父母和同学了,如果你承认了,你还是好孩子,要不然等会老师去看监控查出是谁,老师就不会原谅你了,就让法律来制裁你。到了下午,这个孩子就来给我说,是他捡到了别人的乘车卡,我心里明白,就对他说,那你明天拿来还给他好吗?第二天,物归原主,在这个孩子的日记中写到:我今天做了一件错事,希望老师能原谅我,我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我看了之后,在后面批注到:老师已经原谅你了,相信你以后都一直会是一个好孩子。就这样,这个孩子以后变得很懂事,也成为了班上的好助手。记得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因为自己的作业没做,就偷偷的拿了别人做好的作业,并改成自己的名字,结果被发现了。孙志祥就跑过去劝说他,你这样是不对的,是犯法的,长大了以后怎么得了。话语比较成熟,但是很中肯。

七、在游戏中渗透。

5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我在教学练习四的口语交际时,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学会道歉,有时候我们说话或做事时,可能会伤害别人,这时候你怎么向比人道歉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但是这要是和学生细讲,肯定收益甚小。那么就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互相沟通,自由找自己的好朋友进行角色表演,并把相关有用的道歉语言记录下来,这样他们记忆深刻,也会运用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最后我采取了一种举灯的游戏,灯分为红灯和绿灯,红灯表示反对,绿灯表示同意,我给出一系列场景,一:小红擦桌子时,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心爱的花瓶,小红怎么道歉呢?A直接说对不起,我错了之类的话,便了事。B不道歉,无所谓。C好好和妈妈沟通,向妈妈说对不起,并且自己用行动比如做家务、给妈妈捶捶背之类的来弥补。D不知道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要尊重别人,不要伤害别人,语言攻击也是一种伤害。那么在说话的时候也要讲究方法。孩子们理解了,并且在游戏中更能深刻理解。那么这个题,同学们都会选择C,只有这个答案符合。二:上课铃响了,李朗同学急匆匆的跑进教室,不小心把同学的文具盒弄在地上了,李朗同学A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当同学提醒他下次小心时,他反而恶语相向。B立刻拾起文具盒,双手还给同学,并连声道歉,我下次会注意的。学生在A做法就举了红灯,B做法就举了绿灯。三:两同学在下楼梯时,不小心碰撞,便互相拉扯,辱骂。学生对此做法举了红灯。四:小明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领居邻居阿姨家的花盆,他立即去找邻居阿姨向她道歉,说

6

对不起,我会赔您一个花盆的。学生对此做法举了绿灯,等等,学生在游戏中就能愉快的轻松的接受,并且学会如何尊重别人。

八、在课堂小结中渗透。

课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我在上完《这儿真好》的时候,结束总结时,给出几张图片,一是垃圾成堆的环境,一是河流污染的环境,还有绿树成荫的环境,和干净宽敞的教室图片,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不约而同,都是后两张,干净舒适的环境里。我总结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儿真好》,知道了这儿为什么真好,那么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我们的“这儿”变得好起来,变得干净舒适,一我们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二我们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明天,为我们的后代做出了贡献。

语文学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健全的法制素质也是其中内容之一。语文教师在日常琐碎的教育教学工作就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多种尝试积极渗透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pf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