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与实验稿比较研究

更新时间:2024-01-29 23: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与实验稿比较研究

申大魁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既保持了总体结构框架、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区域地理的设计思路、绝大部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突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构建“有用”和“开放”的课程基本理念等的不变,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大量的修订,特别是在具体内容的每个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而且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课程性质更丰富、课程理念更简洁、课程设计思路更清晰、课程总目标体现较强时代特征、课程内容稳中有变、实施建议更具操作性。 【关键词】地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 2011年,修订后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实行。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教材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材料,然而,在课程标准转化为教材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真的情况出现,使实际教材难以达成课程标准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课程标准,要站在课程标准的高度研究教材。

一、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几个不变” (一)总体框架结构不变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仍由“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四大部分组成,除了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之外,没有大的变化。

(二)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不变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体系仍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部分组成。

(三)区域地理的设计思路不变

区域地理仍然采用“1–4–5–5”的设计思路,即“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四)绝大部分课程内容和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表述方式不变

绝大部分的课程内容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做了部分调整。而且保持“课程内容”以表格和条目为主的呈现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条件+行为动词+核心知识”的表述方式不变。

(五)突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变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仍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坚持“突出当今世界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把资源环境教育和品德养成教育相结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美德,很好地体现了‘德育为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⑴

(六)构建“有用”、“开放”的课程基本理念不变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仍是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强调的重要理念,“地理课程选择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地理课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

1

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地理课程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展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⑵

二、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构布局的调整与变化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总体上仍由四大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调整和变化有:第一部分“前言” 删除了“背景”板块,由四个板块减少为三个板块,将“基本理念”改为“课程基本理念”,将“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 第三部分的总标题由“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第二个板块中的“地区发展差异”改为“地域发展差异”,第三个板块中的“疆域与人口”改为“区域与人口”,“地理差异”改为“地域差异”; 第三部分四个板块的顺序做了调整,原来的“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调整为“四”,原来的“四、教材编写建议”调整为“三”,第三个板块的标题由“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改为“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三、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具体内容的变化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具体内容的变化主要有: (一)前言部分 1.导入语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前言部分删除了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背景”板块,使前言部分内容由四个板块减少为三个板块。但是,在前言部分的开篇增加了两段没有标题的导入语,为地理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2.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⑶,这句话是对地理课程性质的总的概括,其中地理课程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提法与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相同,但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地理课程定位为“必修课程”,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改为“基础课程”。

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改用“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来表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特点,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

3.课程基本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二、基本理念”部分,在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除了将标题由“基本理念”改为“课程基本理念”,使表述更加准确之外,还将原来的6条理念精简为 3条。

4.课程设计思路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三、设计思路”部分,在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除了将标题由“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之外,还将“思路”由原来的5条减少为4条,但内容基本没变,只是对原来的内容做了整合,并删去了两段“例如??”的文字,使阐述更为简洁。此外,此处还增加了“地理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框图”,框图画面也作了修饰。

(二)课程目标

课程总目标的文字叙述做了精简,由原来的114个字符减少为54个字符,但添加了“下面从??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一小段说明文字;总目标不具体列出地理知识的内容范畴,而是概括为“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避免与分目标中的叙述重复;原来“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及地理学习能力”的提法,改为“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原来的“养成爱国主义情感”中的“养成”一词,改为“增强” ,使表述更加准确,同时表示了在原来小学教育基础上的升

2

华;删除了原来“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要求,留待高中阶段实现,适当降低了教学要求、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

“知识与技能”目标删除了“??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将“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改为“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将“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改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删除了“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宣的意识”、“增强防范自然灾害”。

(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部分的变化主要是部分内容发生变化、表述更加清晰准确、可操作性更强。 1.地球与地图部分的变化

▲地球和地球仪:删除了“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增加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地图:将“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改为“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将“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改为“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2.世界地理部分的变化

▲海洋与陆地:将“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改为“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删除了“概况”;将“知道板块构造学说??”改为“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气候:将“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改为“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将“??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 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改为“??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将“使用气温、降水资料,??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改为“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居民:将“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将“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改为“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删除了“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中的“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

▲地域发展差异:将原先的“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2.国际合作”两部分内容整合为一部分内容;将“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改为“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将“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改为“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删除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认识区域:将“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改为“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删除了“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将“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改为“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将“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改为“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删除“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

3

主要原因”中的“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删除“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中的“地位”二字;将“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改为“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删除“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中的“至少一个方面”的规定。

3.中国地理部分的变化

▲区域与人口:删除了“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中的“说出我国人口总数”,将“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改为“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将“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改为“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中的“说出”改为“概括”;增加了“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和“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两条要求;删除“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中的“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并将“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改为“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举例说出什么是自然资源,它有哪些主要类型”改为“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在“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一条要求中增加了“理解我国的土地国情”;将“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改为“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重要性”。

▲经济与文化:将“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出我国农业分布概况,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中的“农业分布概况”改为“农业分布特点”,并将“必要性”改为“重要性”,且在其后增加了“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改为“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将“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运用地图说出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一条要求分解为两条:“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和“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其中,增加了“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的要求;将“知道我国民居、服饰、饮食的地方特色,并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改为“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地域差异:将“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中的“说出”改为“用实例说明”。

▲认识区域:删除了“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中的“运用地图说出区域的位置、范围”;删除了“在地形图上识别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中的“用自己的语言”五个字;删除了“阅读地图与气候统计图表,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并归纳气候特征”中的“说出区域的气温、降水分布概况”;将“ 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中的“描述”改为“归纳”;删除了“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和“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两条要求;将“根据材料,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归纳区域内主要地理差异”改为“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将“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的促进作用”改为“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删除了“举例说明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中的“区域环境”。

4.乡土地理部分的变化

将“分析、评价家乡地理位置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分析其

4

特点”;将“举例说明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中的“自然条件”改为“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将“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改为“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在“说明家乡人口数量、人口变化的基本情况”中增加了“运用家乡的人口资料与全国人口情况进行比较”;删除了“结合实际说明家乡的生态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举例介绍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灾、减灾举措与存在的问题”、“举例介绍家乡在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方面的情况”、“举例说出家乡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至少一个方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四条要求,增加“了解家乡的对外联系现状,认识家乡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了解家乡的发展规划,关注家乡的未来发展,树立建设家乡的志向”两条要求。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部分的变化 ▲起始自然段

起始自然段的文字进行了改写和充实,特别是增加了“地理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领悟本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了解课程设计思路,按照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两句话,并增加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

将该部分四个大标题中的第一个标题“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改为“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对该标题内容的说明性文字也发生了变化,并删除了原先的“以‘日本’为例学习区域地理”的案例。

▲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

虽然该部分第二个大标题没有变化,仍为“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但对该标题的说明性文字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删除了原先的“案例一”、“案例二”两个案例。

▲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

该部分的标题由“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改为“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对该标题的说明性文字同样进行了改写和充实,字数明显增加,并删除了“案例一”、“案例二”两个案例。

▲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该部分标题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将“重视培养”改为“关注培养”,对该标题的说明性文字进行了改写,删除了“地理野外考察方法”案例。

2.评价建议部分的变化

该部分内容首先提纲挈领地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应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课程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全面性、评价手段多样化,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

量评价相结合”。然后将修订前以五个“注重??”作为标题的叙述改为从“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 评价的实施”、 “评价结果的解释”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而且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删除了原先的六个案例。总之,评价建议部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应认真研读。

3.教材编写建议

该部分内容,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联系实际和反映时

5

代特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修订后变为从“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 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 设计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 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 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呈现方式”五个方面阐述。但是,总体而言仍然强调内容结构、素材选择、提供教学空间、反映时代特征等精神,只是修订后删除了“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将这部分内容整合到“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

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该部分内容修订前从“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三方面进行阐述,修订后则从“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 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 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 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主要的变化:一是将学生的学习经验作为课程资源,二是增加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总之,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既保持了总体结构框架、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区域地理的设计思路、绝大部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突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构建“有用”、“开放”的课程基本理念等的不变,又在具体内容的每个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课程性质更丰富、课程理念更简洁、课程设计思路更清晰、课程总目标体现较强时代特征、课程内容稳中有变、实施建议更具操作性。当然,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结果的要求大多只限于内容标准,对于学生实现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机会等内容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即使是已有的内容标准,其中所采用的教育专业术语也没有进行详细的注释和说明,这为使用者的理解、交流和应用课程标准带来了困难,也降低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钱丽欣.地理:明晰课程性质,提高教学实践品质[J].人民教育,2012,(6):50.

[2] [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14.

[5]李锋.我国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一致性的现状、反思及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8):(11).

6

代特征”、“为教学提供必要的空间”、“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修订后变为从“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 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 设计有一定弹性的教学内容”、“ 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 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内容呈现方式”五个方面阐述。但是,总体而言仍然强调内容结构、素材选择、提供教学空间、反映时代特征等精神,只是修订后删除了“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将这部分内容整合到“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

4.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该部分内容修订前从“积极建设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库”、“ 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课程资源”三方面进行阐述,修订后则从“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 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 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 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主要的变化:一是将学生的学习经验作为课程资源,二是增加了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总之,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既保持了总体结构框架、课程内容的结构体系、区域地理的设计思路、绝大部分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表述方式、突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构建“有用”、“开放”的课程基本理念等的不变,又在具体内容的每个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课程性质更丰富、课程理念更简洁、课程设计思路更清晰、课程总目标体现较强时代特征、课程内容稳中有变、实施建议更具操作性。当然,2011年版地理课程标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结果的要求大多只限于内容标准,对于学生实现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达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机会等内容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即使是已有的内容标准,其中所采用的教育专业术语也没有进行详细的注释和说明,这为使用者的理解、交流和应用课程标准带来了困难,也降低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钱丽欣.地理:明晰课程性质,提高教学实践品质[J].人民教育,2012,(6):50.

[2] [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14.

[5]李锋.我国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一致性的现状、反思及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2,(8):(11).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p4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