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更新时间:2023-11-14 13:07:02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 三年级上册》 教材介绍
实验教材从2001年秋季开始使用,经过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实验使用证明,这是一套我国城乡广大地区普遍适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从2011年7月开始,根据新颁布的《课程标准(2011版)》对实验教材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修订,于2013年3月全部通过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查,并已于2012年秋季开始陆续替换实验教材。到今年已经使用到三年级,其它年级同步进行。
三年级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本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有关倍的概念及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性与周长,时、分、秒,千米和吨的认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实验教材和修订后教材调整的内容:《有余数除法》上移到二下,万以内的加减法(一)下移到三上(这册),《可能性》下移到第二学段五上。将二年级《倍的认识》下移到三上,乘除法已经教学,再讲倍的知识,认识更充分,体现系统化、结构化。
有变化的内容是:根据十余年教材使用的经验和一线教师教研员的意见,将教材“四边形”单元的内容和出现的位置进行了调整。
第一,调整教学内容,并将单元的名称改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删去了“四边形的分类”的内容。将“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内容前移至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增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内容,让学生在一年级直观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为后面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打好基础;最后还增加利用所掌握的长、正方形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图形特征以及与周长之间的关系。经过这样的调整,使知识出现的顺序更具逻辑性和严密性,便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第二,将这一单元从“多位数乘一位数”之前移到了它之后。因为在这一单元中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其中计算周长的题目,特别是联系实际
的计算题目,往往涉及多位数乘一位数。这个单元位置的调整,不仅使设计习题的范围加大,也给教师教学和联系实际出题都带来方便,为学生探索解决有关长、正方形周长的实际问题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
“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改进概念教学的编排,让学生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加了“分数的简单应用”小节,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教学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而且也增加了解决实际“问题”的丰富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广角内容有调整,在“二上”进行第一次“排列组合”,第二次安排在三下,将原来三下的“集合问题”上移。
下面结合“数与运算”领域,谈一谈计算教学的主要变化。 (1)调整例题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更为合理。 这次调整的主要变化是:通过例题设置,增加或去掉一些教学内容的正式教学,使得教学顺序和学生学习空间的设置更为合理。例如,笔算加减法增加“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三位数加两位数(十位向百位进)、三位数加三位数(百位向千位进)、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的例题,减缓了教学的坡度。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增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不进位)”的例题,这一内容是接下来的笔算学习的重要基础。而将笔算减法部分的“整百数减三位数”的例题、笔算乘法部分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例题分别放到了“做一做”中(减少了例题),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来解决这些计算问题。这样的编排使得这部分的计算教学既自然合理、逻辑性强,又留给学生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的形成,思维能力的发展。
(2)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调整,更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也更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一是改变原实验教材集中教学加减法“验算”的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出现。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二是将估算教学内容从计算教学中分离出来,改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之一,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体现了估算的最主要的作用,让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学习估算的必要性。
(3)体现了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思路。这样的变化表现在:
一是笔算加减法增强了开放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现了算法多样化。 二是乘法的教学,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突出了算理的教学,注意借助直观操作(小棒图),让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三是加强了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逐步归纳出计算法则。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学习方法。
第二单元 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实验教材安排在二年级下册,因“有余数的除法”前移,此单元后移至本册。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用估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2. 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贴近学生生活是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本单元遵循这一原则,为计算教学设计了参观“世博会”的情境,提出买车票的张数、比较各种车票的价格、“海宝”的销售量等实际问题;为估算教学设计了“看巨幕电影能不能坐下”等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增强了时代感。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
提倡算法多样化的目的是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独立思考,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本单元仍然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呈现两位学生不同的口算方法,还通过小精灵的提问“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可能还有其他算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教学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也出现口算的方法。其目的是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在交流、比较的基础上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习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突出估算的策略
估算是近似地猜测事物数量的行为, 估算能力是指个体懂得在什么情况下无法或不必做出精确的数字处理或数字运算,而应用相关数学知识和策略给出近似答案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不仅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还要让学生掌握估算的策略和方法。
本单元教材,在注意结合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估算的策略和方法。一是教学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估算的策略。通过例4及下面的问题,给出了两种估计的策略:往大估或往小估,通过得出的中间数与准确数和座位数之间的关系,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例如,例4通过往小估,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出总人数大于座位数,坐不下,解决了问题。二是教学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估算。例4,通过先选择的估算单位(接近的整百数)不合适,不能判断;再进行调整,选择了合适的单位(接近的几百几十数)后,通过中间数,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判断解决了问题的编排,让学生经历选择单位的过程,体会要根据数据的情况,不断调整估算方法,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四、具体编排
(一)口算 1.主题图
(1)主题图呈现了六个年级同学准备乘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图中给出了每个年级两个班的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提供现实背景。
(2)主题图中蕴含着大量数据,不仅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还为巩固练习已学的口算提供了条件。 2.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
(1)例1(1),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通过小精灵的问话,明确要求用口算计算,并提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呈现学生的两种不同的口算思路,并增加了表示计算过程的思路图。转化成已学过的口算: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渗透转化思想。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反思自己的算法。
(2)例1(2),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只呈现了一种口算思路,再由小精灵的问题提示学生中可能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3.例2(两位数减两位数)
(1)例2(1)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口算,突出了一种口算思路:把减数看作是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组合,先减去整十数、再减去一位数。
(2)例2(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口算,没有给出具体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小精灵的话提示,教学时要让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思路,体现算法多样化,反思自己的算法。“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另一方面对所提出问题的解答可及时巩固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二)笔算
1.例3(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1)例3,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包括进位和退位的情况。 (2)两个小题,都呈现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两个小题给出的口算方法,都提示学生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
减两位数来进行口算。两个小题都通过小精灵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3)“做一做”,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安排了不进位和不退位的情况,让学生自主解决。
(三)解决问题
1.例4(用估算解决问题)
(1)未学习过“221+239”的精确计算,可适当避免先精确计算,再为估算而估算的现象,更好地体会什么情境下需要估算。
(2)在“分析与解答”环节,给出了应用往小估的策略得出中间数,并不断调整估算方法,最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安排先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相加的结果即是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不能判断总人数与座位数的关系。再进一步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相加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那么总人数也一定大于座位数,坐不下。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体会需要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
(3)“回顾与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理解用估算解决实际的问题时,有时需要对估算方法进行调整。
(4)在解决问题时,由于数据的原因学生可能用口算求出精确的结果,教师也应给予肯定。在交流中,让学生体会估算的优势。 (6)在例题的情境下,进一步提出“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让
学生应用往大估的策略找到中间数,再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五、教学建议
1.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本单元的内容多是在前面学习的计算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35+34=35+30+4 65-54=65-50-4 本质上是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等情况的组合。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380+550 想38+55个十) 是笔算两位数加减法的拓展,它们的算理完全相同。可以通过迁移类推来学习。教学中应注意复习整十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等知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本单元计算内容的教学呈现算法多样化的特点,在教学时,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但也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帮助。同时,还应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如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主要以教学笔算为主,口算是作为另一种算法出现,因此对于这类计算,只要求学生掌握笔算,对于口算不作共同要求。
另外,“百以内加减法口算”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后续计算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必要的训练。《标准(2011)》对“百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要求是“3-4题/分”。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
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
估算是一种开放型的创造性活动,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因内容而定,因实际情况而变化,往往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且第一学段的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的方法都在形成过程中,这就要求加强估算方法的指导,使学生有章可循,进行合理的估算。一方面,要创设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估算的意识。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到在面对一个现实的问题情境时,要合理选择估算策略,感受到估算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估算往往要涉及在哪个数位上进行计算的问题,如果选择的单位不合适,即使估算的策略选择正确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需要在计算之前针对实际背景选择适当的单位。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加减法的验算。 3.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让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算法。
4.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
一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减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例如,加法中安排了我国动物种类的问题,减法中安排了近几年国产电视动画片生产情况的问题等。
二是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例如,购物问题,走哪条路最近的问题等。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让加强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 学生已经学习了百以内加、减法,初步理解了笔算加、减法的基本方法。如,数位要对齐,计算的顺序,满十(不够)要向前进(借)一等。因此,渗透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大量计算具体的三位数加、减法题目的
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理解算理,通过讨论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出笔算加、减法计算法则,完善认知结构。
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所限,为机械记忆,教材没有出现计算法则的结语,而是通过学生讨论提供探索法则的线索,为学生经历法则的形成过程提供空间。
3.将“验算”分散编排
改变原实验教材集中教学加减法“验算”的编排方式,将加减法的验算安排在教学完某一计算后紧接着教学,即分散出现。这样安排的好处是,可以利用验算的教学及时巩固学生刚刚学习的笔算,也有利于学生体会验算的作用。
4.突出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修订教材将估算内容从计算中移出来,改为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之一。将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教学,体现了估算的最主要的作用,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例4中,突出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策略。解决“收银员应收多少钱”的问题需要用精确计算解决;解决“爸爸应准备多少钱”的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
四、具体编排 (一)加法 1.主题图 (1)主题图借助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同时渗透环境和动物保护的教育。 (2)首先呈现了四张湿地动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湿地和湿地动物的关注。接着呈现了中国湿地三种类群的动物种类统计表,为后面计算教学提供数据支持。
2.例1(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1)通过“想一想”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其中蕴含的算理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
(2)通过小精灵提问“从哪一位加起?”提示要注意计算的顺序。 3.例2(三位数加三位数,一次进位)
(1)271+31是十位上相加满十向百位进1;271+903,是百位上相加满十向千位进1。
(2)通过小精灵和学生的提问“怎样写”“怎么办”,强调对算理的理解。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超过了9,在这一级计数单位无法表示,需要高一级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应增加。
(3)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笔算三位数加法的法则。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明确笔算加法需要遵循的一般步骤和要点。注意:在积累计算经验的基础上,明确算理,归纳总结计算方法。
4.例3(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
(1)体现算法多样化。借助298这一数据的特殊性,呈现两种算法,一是列竖式计算,另一种是简算,把298看作300,进行口算。,同时教学验算。
(2)例3,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次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解决连续进位的问题。(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重视验算,让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习惯。
通过小精灵提出:算得对不对呢?揭示验算的必要性。呈现交换加数的位置再计算一遍进行验算的方法。通过问题“你是怎样验算的”,提示可能还有其他验算的方法,如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加,看得数与计算出的答案是否相等,进行验算 (4)三次进位迁移能力。 (二)减法 1.主题图
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统计表的数据中引出减法计算的教学内容。与加法的编排相似,与实验教材相比,在教学连续退位减法前面增加了不退位减法的例题,减缓了坡度。以起到复习巩固、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1(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
(1)通过小精灵提问,强调竖式的书写格式“相同数位对齐”,其中蕴含的算理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减。
(2)提问“从哪一位减起?”提示要注意计算的顺序。在二年级上册学习“100以内加减法(二)”时,学生已经体会了从个位减起的必要性。但对于此题,由于不存在进位,学生从高位减起也是可以的。
3.例2(三位数减三位数,一次退位)
(1)教材在关键处提出问题“十位怎样算”,启发学生思考,并有意识地让学生完成重点部分的计算。
(2)可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想边算,得出正确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注意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进行对比,明确除了数位多少不同以外,方法是一样的。在积累大量计算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方法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4.例3(被减数十位是0的连续退位减) (1)关键的问题由小精灵提出:“个位不够减,十位上是0,该怎么退1呢?” (2)呈现“不完整的竖式”,目的是让学生完成重点部分的计算。
(3)直接提出“怎样验算”的问题,呈现两种验算的方法:一是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一是用差加减数,看是不是等于被减数。学生在后续的计算中只要选择一种进行验算即可。
(三)解决问题 1.例4
(1)例4侧重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让学生体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策略。如收银员收钱需要精确地计算出结果,而小红的爸爸要准备多少钱,只要有个大致的估计结果就可以了。
(2)在“分析与解答”环节,通过两名学生的讨论,给出了解决两个问题的思路。教材的用意是提示教师,让学生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逐步明晰两个问题的异同点,得出相应的计算策略。需要注意的是:出现了三个数连加的竖式,如果数据再大一些,就会出现“满二十向前一位进2”的情况。
(3)“回顾与反思”的落脚点不是仅仅关注做对了没有,而是要求初步体会到精算和估算各自适用的问题场景,懂得: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四、教学建议
1.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计算任务
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已经有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基础,应让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运用迁移类推能力,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交流、讨论,自己解决问题。特别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不进位加、不退位减尽管以例题的方式呈现,但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
2.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和表达算法 本单元是整数笔算加减法的最后阶段,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影响小数加、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学习。算理是计算的理论依据,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学生对算理的不理解,会影响到对算法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减法的例4“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时,可借助计数器的操作过程提示退位的方法,并在竖式上将退位的过程反映出来,帮助学生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语言概括水平要求不要过高,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计算法则概括出来,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教师在表述计算法则时,要使用准确、规范的方式,为学生学习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作出示范。
3.重视错题,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
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虽然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是加减法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关注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设计一些
针对性的练习,并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另外,不仅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如验算之前先检查加数有没有抄错;算出得数以后要检查抄在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有没有抄错等。
4.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标准(2011年版)》对“两位数和三位数加减法笔算”的速度要求是“2-3题/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乘法
(1)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2)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笔算乘法
(1)不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2)一次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3)连续进位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4)有关0的乘法
(5)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一位数 3.解决问题
(1)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解题策略。 (2)用乘、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明白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选取恰当的策略进行乘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其次,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介绍线段图。例2呈现的是形象图,例3呈现的是线段图,但两种图示都展示了倍比关系的基本结构:两个量比较,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
3.注重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例如,呈现实物及示意图、线段图等多种直观形式;对分析数量关系十分重要的线段图的教学则按实物图——色条图——线段图的层次不断递进。
例如,每两根为一组把萝卜圈出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比较量里包含几个标准量”,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注重借助图示分析数量关系。
四、具体编排 1.例1(倍的含义)
(1)教材提供了一个“小兔吃萝卜”的童话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比较胡萝卜(2根)和红萝卜(6根)的数量,根据3个2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3)通过“圈一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比较白萝卜与胡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由旧知识“几个几”转化为新知识“倍”的含义。
练习题ppt
2.例2(“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1)提供“画示意图”“列除法算式”解答两种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明确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同时意识到画图策略是帮助弄清题意、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2)画图策略 (3)检验方法 把所求结果当作已知条件进行检验,对检验方法进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3.例3(“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1)画图策略
(2)知道画图方法
(3)检验: 通过呈现学生主动思考解答结果是否正确的情况,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4)数学模型
增加ppt:开放型题目
五、教学建议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
倍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建立和理解倍的概念,需要一个反复、持续的过程。教学时要注意在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倍的认识,理解倍的本质。
一方面,注意循序渐进认识倍的概念。先让学生在“几个几”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再结合除法从比较关系的角度对倍的概念进行再认识。可以让学生思考:求红萝卜的个数(6个)是胡萝卜的(2个)几倍,就是以胡萝卜为标准量,看红萝卜里包几份白萝卜,包含了3份,所以红萝卜的个数是胡萝卜的3倍。在教学例2时,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倍概念的认识。
另一方面,注意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认识。
4红花,2朵黄花.变化6红花、10红花、14红花,倍数变化(“比较量”与“倍数”成正比例关系);
18朵红花,2朵黄花。变化:3朵黄花、6朵、9朵,标准量变化,倍数也变化(“标准量”与“倍数”成反比例关系)
让学生在有趣的“变化”中进一步认识倍,感受在比较倍数关系时标准的重要性。 (高老师课件)
2.重视多元表征及其之间的转化,建立倍的模型
{C}{C}{C}
首先,可增加“连续量”
的比较,丰富学生的图形表征。例如,涂出给定纸条的长度4倍等。
其次,在教学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时,注意让学生充分经历用语言描述问题、画图表征数量关系、列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其中的联系,引导学生在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实物操作、画示意图等)、算式表征等多种表征之间进行转化,建立“倍”的模型。(详见“例2的教学建议(2)”。)
3.重视主体参与,形成几何直观
借助图形直观首先需要把研究“对象”抽象成为“图形”,再把“对象之间的关系”转化成为“图形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研究的问题为“图形的数量或位置关系”的问题,进而进行思考分析,这一系列的转化显然不是天然而成的。
线段图对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却是抽象的,不是学生可以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可以画形象的实物图,也可以画抽象的线段图,并让学生慢慢过渡到画线段图。对于画线段图的方法需要加强指导,而且要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
第八单元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1.分数的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几分之一分数、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2.分数的简单计算 3.分数的简单应用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能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发展数感;体会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价值。
三、编排特点
1.合理确定认识分数的起点,逐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分数意义的理解是多维度的。在分数概念的多个含义中,“部分-整体”概念处于基础地位。因此,教材编排既考虑到分数概念的发展基础,又兼顾学生建构概念的认识特点,在本单元第一次认识分数时,借助几何直观和操作,从“一个物体作整体”到“多个物体作整体”,循序渐进地加深对分数所表达的“部分-整体”关系的认识。
而且所有内容的安排全部围绕这一基本含义展开,无论是比较大小还是简单的分数计算,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加深对分数含义的认识。
2.加强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
增加了第3小节“分数的简单应用”。安排了“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获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的教学内容(例1),加深了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接着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的问题(例2),让学生利用刚刚掌握的“分数的含义”结合已有的整数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沟通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结合生活经验,借助直观和操作认识分数
分数概念具有双重性,既有“数的特征”,也有“形的特征”。只有从两个方面认识分数,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它的本质意义。教材借助不同的实物模型(月饼、苹果等)、面积模型(长方形、正方形、圆等)等,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认识分数形的特征。
教材还编排了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表征的联动中体会分数的含义。
四、具体编排
(一)分数的初步认识 1.主题图
(1)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体现分数的产生源于生活实际的需要。引出对单元内容的学习,为例题教学提供现实情境。
(2)在分物品时,一般采取“平均分”的方式。
(3)平均分的结果有时能用整数表示,有时不能用整数表示。可以用一种新的数来表示分得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例1(认识几分之一) (1)通过两名学生平均分月饼的情境,引出分数的认识。小精灵话中的“平均分”和“它的”是关键词,明确指出了分数概念的基本要素。
(2)(3)在实物模型的基础上,借助面积模型——圆和长方形,认识、。 (3)通过上述活动积累一定具体认识后,说明“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4)以为例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指导怎样正确地读、写分数。
3.例2(用不同的方式表示{C}{C}
{C}{C},进一步巩固分数的意义)
(1)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明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同一分数1/4,虽然正方形纸的折法不同,每一份的形状不同,但都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分数的意义相同),所以可以用同一分数表示。
4.例3(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
(1)比较大小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提醒学生注意,这里的整体1是相同的。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这也是为以后学习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作铺垫的。
5.例4(认识几分之几)
(1)例4,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通过折纸活动认识四分之几,
加强了四分之几和
的联系。
6.例5(十分之几的认识)
(1)例5,通过把1分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10份,说明十分之几的含义。一方面,进一步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另一方面,为以后学习小数做初步的准备。
7.例6(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
(1)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目的也是为了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还不是抽象地比较两个分数大小,而是通过涂色,利用直观图形的大小比较来比较分数大小。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方法:分母相同时,分子大的分数大。
(3)第2小题出现6/6,也是为后面学习1减去几分之几做准备的。 (二)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分数加减法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以后正式学习分数加减法作必要的准备。
1.例1(分数加法)
(1)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意义,答案让学生自行填出。 (2)通过直观和抽象两种方式让学生理解算理。
2.例2(分数减法)编排特点同例1,只是更多地让学生自主探索。 3.例3(1减去几分之几)
(1)例3,教学“1减几分之几”。直接出示算式后,小精灵提示思考方法:通过平均分,可以把1改写成分子与分母相同的分数。借助直观图、提示语及小女孩的动作等,再次形象直观地展示出算理,便于学生理解。
(三)分数的简单应用 1.例1
(1)例1,教学由多个同一事物组成的集合作为单位“1”,集合中部分元素与整个集合的关系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情况。
(2)例1的第(1)题,调用学生学习几分之一的经验,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情境,实现了“1”由一个物体到一组物体的自然过渡。
第(2)题,指导学生借助分数的含义,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3)教学中,要通过剪一剪、涂一涂、摆一摆等多种操作活动,循序渐进让学生体会“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
2.例2(问题解决)
(1)例2,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既能让学生学习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又可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去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下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初步学会用数字进行编码。
三、编排特点
1.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素材
生活中用到数字编码的事例很多,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常见的车牌号、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作为素材, 便于教师在孩子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
2.素材的呈现给学生留足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以邮政编码的解读作为重点,全面给出了六个数字背后所蕴含的信息,而身份证号码通过两名学生对话的方式给出了其中表示出生日期的信息,其余的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最后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尝试编码的活动。这样的编排方式无疑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时间和空间。
四、具体编排
1.研究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初步体会编码的思想和方法
(1)教材首先呈现了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的事例。
(2)以邮政编码为例,让学生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初步体会编码的方法。
(3)身份证号码只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截取“出生日期码”和“倒数第2位表示性别”作为引子,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等探索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基本信息和编码的含义。
2.自主编码 (1)让学生给学校的每名学生编一个学号,目的是通过这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
五、教学建议
1.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原来这一内容作为“数学广角”安排在五上年级,现在移到三上年级,作为实践与综合的内容,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如身份证号码,不要求学生掌握每个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及编排方法,不易理解的(如校验码)让学生知道就可以了;也不要求学生完全掌握编码的方法和规则。重点是体会编码的合理性、便利性、有效性、统一性,应给予亲身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过程须强调探索、体验和交流 “实践与综合”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按照解决问题的程序分以下四个阶段展开:①进入问题情境;②实践体验;③解决问题;④表达和交流。
如身份证号码的探索活动,可以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其中蕴含的信息,与课前准备的几个身份证号码进行比较,发现其中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通过小组交流,
说一说身份证号码中发现的一些信息以及它们的含义,教师在巡视中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交流,让学生介绍从中了解到的信息。大多数学生会发现出生日期的信息,个别学生可能还能发现同一个省市的身份证的前几位数字都相同,等等。最后,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教师再适当补充,介绍身份证号码的结构及蕴含的其他信息。
3.注意课内外结合
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一节课能涉猎的东西非常有限,可以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布置一些“长作业”,让学生围绕“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数字编码”,继续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如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图书馆藏书的书号等。这些“长作业”,可以延续几天、几周或几个月去完成,鼓励学生用数学日记、数学小报的形式加以展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需要注意的是,“长作业”是实践与综合在课外的自然延伸,不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要适度和适量。
正在阅读: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11-14
永恒随笔散文11-20
第九章 目标市场选择策略07-29
计划生育调研报告08-28
Informix 数据库维护指南v1.0 - 图文04-22
龙阅科技张力式电子围栏方案 - 图文06-30
幼儿园教师岗前师德培训稿02-27
幼儿大班观察记录表12-18
2004年下半年自考财务管理06-20
造价员考试题03-14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上册
- 人教
- 教材
- 年级
- 数学
- 小学
- 分析
- 专升本全真模拟自动控制理论(7)试题
- 民风民俗单元说课稿
- 2011-2012全国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员基础知识复习题
- 关于胡欣等同志任前公示的通知
- 小波包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 江苏省 表面涂装(汽车制造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
- 中国院与中建八局举行“关注工程总承包EPC模式”的合作项目技术交流会
- 2011一级山西省建造师《法律法规》考试题库
- 08-09-2电商期末考卷A卷
- 2018版高考英语(译林版 江苏省专用)大一轮复习讲义(题库)必修4 Unit 3 Tomorrow\\'\\'s world Word版含解析
- 公开合议庭意见的现实可能性
- 学生突发疾病处置预案
- 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概述
- 关于米东区卫生监督所进一步明确科室设置1
- 精神文明市民应知应会
- “弘扬锐气、攻坚克难”专项活动实施方案
- 碎石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java判断题题库
- 一个超声波测距的程序源码
- 冲压模具国内外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