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中考试卷分析(2)

更新时间:2024-05-02 18:0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年资阳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语文试题分析

各学区文科教研员:

2013年中考已经落下帷幕,对这套题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认真研究这套题对我们组织下一届初三复习和教学很有帮助。现将坛罐九义校李勤昌老师、城北九义校张

丽老师用心血撰写的的试题分析报告转发给你们,请转发给学校初三语文备课组,让初三老

师进行学习研究,有条件的学区,建议各校语文组在研究这个分析报告的同时,还可让老师

们作一下中考语文试题,或写一写个人对试题的学习体会。这样对2014初的教学有非常积

极的意义。

教研室 晋华田

2013年9月6日

一份试卷,一部大书

——资阳市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简阳市坛罐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李勤昌

人立于世,一是德,一是能,我们教育的核心就是这两点,一份试卷要检测的也是学生的这两点,而不仅仅是分数问题。2013年资阳市这一份中考语文试卷,很好地体现了这两个特点。我把自己作为一个学生来做这份试卷,把我作为一个读者来读这份试卷,留下的就是感动和思考,思考我们的教学,思考我们的考试,思考课标和我们的教学关系,考试和我们的培养目标的关系。

1

一、考试材料的选取,很好地承载了语文课标中的思想、品德和情感教育任务。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课程要“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在思想、道德和情感方面的教学要求的表述语言,贯穿在“新课标”的每一个部分中。语文教材承担着这样的任务,语文考试和检测是语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也应当承担起这些任务。虽然,给予学生分数的,更多的是知识能力的答题结果,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参加了语文考试的学生,如果他们是一个情感丰富敏锐的人,他们几年后说起他们的语文试卷,一定不会忘记这份试卷给予他们的思想感动。

2013年的阅读试题的文章载体,由三部分构成,《这辈子最爱的人》,是记叙性散文,讲述的故事能撞痛我们的灵魂。一个弟弟,因为姐姐在寒冷的冬天里曾经给了他一只手套,他就用一生来回报自己的姐姐,而姐姐也用一生来爱自己的弟弟和父母。这是何等感人的亲情故事啊!这篇文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抨击,现实里,学生们的父母一辈,兄弟姐妹很多,可是,不少的骨肉兄弟姐妹,为了逃避父母的赡养和医疗费用,为了争夺父母的财产,闹得家人自戕,多么让人悲哀啊!

虽然,今天的独生子女不少,但是,他们有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啊,他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也像文中的弟弟一样,付出着巨大的牺牲来保证着这些学生们的人生,可是,我们有多少学生像文中的姐姐理解弟弟一样理解自己的父母、老人们的爱呢?

另外,弟弟对姐姐和姐夫要提拔他的态度处理,也是有现实针对性的。我们今天的人以“啃老”、“啃亲”、“啃关系”为时髦,只管在“啃”中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管这“啃”对亲人、亲戚、朋友的伤害。因为这种“啃”,让自己的亲人、亲属或者朋友陷入痛苦甚至牢狱之中的少吗?文中的弟弟为了姐夫的工作和前程,他甘愿做一名普通的工人。这完全是一个和谐、温馨、包容的家庭的缩影。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关系权力”面前能像文中的弟弟一样,我们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朋友关系,该有多少温馨和谐的幸福啊!

这篇文章是能从灵魂深处触及学生的伦理道德和情感神经的,如果触痛不了,就说明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都出了问题。所以,这篇文章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情感的检测,更多的不是在试卷内,而是试卷后的反刍。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这是一篇杂文性质很强的议论文,它同样具有时代的新鲜感和及时性,同样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文章的标题就是值得学生记忆的警句。文章中讲述的林肯故事,更是值得学生记忆的处世经典。看看我们今天的学生,从博士生到小学生,出了不少伤害他人和自残的悲剧,原因是什么?就是缺乏面对人生之“坎”的心理能力,这篇文章给予学生的心理启迪作用是不可小视的。两篇现代文,一情一理,有很好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效果。

《鲁人曹沫》《扁鹊见蔡桓公》两篇古文,一是课外,一是课内,同样注意了选材对学生思想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放在人物所在的时代背景中去读《鲁人曹沫》,学生不仅会被曹沫的勇敢胆略感动,而且也会被曹沫的爱国精神感动,特别是在今天,曹沫的行为是能激发民众的爱国激情和精神的。《扁鹊见蔡桓公》故事曲折,寓意深刻,早就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除此以外,这份试卷中的其他文字材料,也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比如“综合性学

2

习”考试材料,说的是粮食浪费和世界饥饿问题,是网友提出的餐厅“光盘行动”问题。中国的餐厅浪费是巨大惊人的,这个考题材料和考题的设计,能诱发学生联系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自我反思,对学生以后的行动和观念是能产生巨大影响的。默写题,六个小题,涉及到了古人的大爱情怀、理想抱负、爱国情感、赡养老人等思想内涵。句子排序题,涉及到了环境生存方面的问题;词语运用材料,不仅是古代文化的展示,而且有法律和人生自由的问题;拼音和错别字的考题材料,涉及到了山水自然、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问题,也涉及到了社会正义和违法犯罪的问题,虽然每一方面只有一个句子,可是句子内容却是能给学生以感染的。

如果说这份试卷的阅读文字,是继语文教材的内容,给学生以考试内和考试外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熏陶,给予学生和我们教育的间接的思想测试的话,那么,这份试卷的作文题,就是让学生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解剖。作文标题是“不得不说的事”,写记叙文,诱发学生回忆描述生活中触痛了灵魂的往事,在往事中品味社会和生活,品味自身情感经历,或者反省和解剖自己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有多少真情话,悄悄话,欲哽在喉,不得不说的冲动。

所以,这份试卷精心选择材料,让这份材料成为了语文教育的延续,让这份试卷也成了一部生活的大书。

一个学生的学识的多寡、品格的优劣、情感的浓淡等,虽然不能完全从学生的答题分数上看出来,但是从学生对这些材料的思想反映中是一定能看出来的,这些内容的检测是隐形的,这就遵循了学科检测的基本功能。

二、考点的设置,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标的教学目标任务,让教师能清楚地看到课标、语文教学和考试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能更好地处理我们的语文教学。

下面结合每个试题,一方面解读试题和课程标准的关系,一方面揭示每个试题解读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揭示我们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

【一】五个选择题的解读。

试卷第“1”和第“2”题,检测学生的识字和写字用字能力。语文课标说: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这两个小题正是检测学生完成课标规定的识字写字用字任务的情况。这两个小题的设置,最大的亮点,就是把考点放到了语境中,这具有语文教学的指向性,让学生明白学习汉字的目的就是运用,学习汉字就需要大量的文本阅读,而不仅仅是课本。大量地阅读就是语文实践,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汉字的认识和运用能力,是最有效的途径。这两个题的命制体现了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通过这两个小题,教师应该明白,把学生局限于教本,是没有办法形成汉字的准确读、写、用的能力的。

第“1”题考读音,每个选项两组句子,四个字,汉字涉及到了容易混淆的形近字、多音字,选取的形近字10个,有5个在新课标的3500个常用汉字中,其它五个虽然不在常用字表中,但是来自于常用成语或者生活工作用语中;同音字3组,常用读音都在常用字表中。命题人的这种选材,同样告诉我们,积累应该是课内课外阅读的结合,要重视成语的正确读和写。回到教材中,我们会发现,这些字多数在古诗文和现代文的注释中出现过,这又告诉我们,在教材的教学处理中不能忽视汉字的教学。

3

第“2”题,是考汉字的正确书写,把汉字正误的分辨放入句子中,体现了汉字的运用功能。考点的设置选取的汉字,仍然来源于易混易错的形近字和同音字。比如把“袅”换成“凫”,把“谄”写成“掐”,“蓬”写成“篷”,“吹毛求疵”写成“吹毛求痴”,这些字取材于常用汉字表和7—9年的课下注释。

这给语文教师们提了个醒,学生要能轻松应对这种考试题,就必须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有课外阅读的习惯,要有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只要有一方面的懒惰,这两个题就会成为学生的丢分题。

第“3”题是考学生词语的正确运用,选项词语中,涉及到了成语的正确运用和近义词的正确选用。要能正确解答该题,需要学生调动词义的理解、感情色彩的分辨、语体色彩的区分、词语的搭配习惯、语境内容的分析、生活经验的积累等综合因素,需要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词语推敲方法和形成较为全面的推敲能力。考试中,语言环境来自课外,完全靠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和形成的推敲方法和能力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把推敲方法教给学生,通过训练培养起学生的推敲能力。

第一个空四个词语“相遇、结识、结缘、邂逅”,有常见词语,也有不常见的,需要学生的见闻帮助理解“邂逅”的含义,这个词语成为了该题的难度设置点。其他三个词语需要从它们的常用语境来解读,“相遇”“结识”都是指人和人,或者人和事物的行为动作,而语段中是指“窗”和“诗词”,显然用这两词不能搭配。“结缘”,指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有了某种缘分似的关系。“邂逅”如果见过,知道它也是指人和人的相遇关系,如果不能理解这个词语的含义,我们就可以采用排除法,参照其他空的词语来综合分析确定选项。因此,这个题除了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外,还在检测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应变机智和能力。

第二空是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难易取决于学生的语言积累,特别是成语的积累。如果学生见过而且了解这两个成语的含义,就知道“信口雌黄”是指嘴,“信手拈来”是指手,“信口雌黄”是贬义,“信手拈来”有褒义,有赞许。联系考题语段的主题和情感色彩,可以轻松地选择出这个空的答案。

第三个空,是三个近义词的辨析运用:“亲密、亲近、友好。”“亲密”“友好”主要是说关系,指人与某一事物之间已经形成的关系,更多地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重在说“密切”,“友好”更多地是用在容易起矛盾的对象方面;而“亲近”更多了一种动作上的情感因素,有因为喜欢等因素而主动靠近的韵味在里面。结合语段内容看,用“亲近”更能表现人对窗的喜爱之情。

第四空三个词语:窗棂、窗户、铁窗。三个词语中,“铁窗”反而成为了学生的理解难点,因为在日常的交流语言中用“监狱”“牢房”的时间多,而用“铁窗”“高墙”之类词语的时间很少。从语段来看,可以采用排除法来确定这个空应该用的词语,从而弥补生活经验上的不足。“但”“例外”“绝无半点诗意”等语言,已经告诉学生,横线上的词语,不能填美丽褒义的词语;再看“牢狱之灾”后内容的描写,特别是后面“硬邦邦、冷冰冰”,学生容易把这些意思和“铁”的感觉特点联系起来,通过这一系列推敲,我们可以确定,这空只能填写“铁窗”。“窗棂”“窗户”和“硬邦邦、冷冰冰”的事物特点和情感特点似乎都联系不上。

最后一空的词语,相对来讲比较容易,降低了这道题的难度。这个空的词语选用可以和第四空的词语联系起来推敲,从而增加第四空词语推敲结果的准确度。联系最后一空前面的文字内容,我们可以明白,具有让人遭受“牢狱之灾。失去了自由”的“窗”,不可能给人的是“劝慰”,该词有安慰之意,和语境不合。也不应该有“劝诫”之意,明显“劝诫”一次表达的情感程度过轻。剩下“警告”和“警世”,“警告”的对象更多的是具体的“个体”,从时间段上来讲,“警告”具有的是短时效应,而“警世”不仅有警告的意思,更有长时间

4

大范围的意思。用“警世”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第四空选用“窗棂”和“窗户”,从情感色彩与后面的语言不相符合,而且与“劝诫”“劝慰”“警世”“警告”等词语表达的意义没法衔接连贯;如果选用“铁窗”,那就排除了“劝诫”和“劝慰”,剩下的两个词就可以判断了。

这个题是有检测价值的,它检测了学生语文的综合因素,提醒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必须做好两大方面的事情,一是词汇量的积累,通过课文积累,通过课外阅读积累,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见多识广了,做这道题就容易了,让教师做这道题容易,让学生做,多数学生会很难,会靠运气得分,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词汇积累;二是交给学生辨析词语的方法,训练起学生词语选用的推敲能力。这既是正确应用祖国语言的要求,也是对“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等课标要求的体现。

第“4”题,也是考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是语言的“连贯”问题。题型为乱句组合选择题,这种题型相对于完全让学生自己排序的题型,降低了难度。这个题需要学生具备语言连贯的常规语感能力和语言组合的逻辑意识,在这些素质具备的基础上具有语言推敲方法,形成语言组合的推敲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训练,在专题练习中训练。语感能力,学生平时多读文本能形成;推敲能力,需要专门的训练,这种专题训练,能让学生从理性上了解句子组合的特点。

这个语段共五个句子,我们应该找准排序的突破口,可以找四个句子的内容组合变化、找问句、找代词、找呼应词语、找过渡词语等作为突破口,哪一方面或者哪一个句子容易,就从哪一个句子开始分析。

比如,四个句子,内容明显分为了两大组,一组说环境“好”,一组说“生存难”,分组成功后,就找每一组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最终的句子先后顺序。

也可从某一个句子入手突破。比如,我们从第一句入手,可以抓住“该地区”发问,这个地区是指什么地区?下面句子中出现“地区”的句子有两句:第3句和第4句。再抓住“生存几率大于”找呼应内容,就只有第3句中的“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可以确定第3句在第1句前面。又抓第2句中“特别是”“将更加威胁”等表程度加重的词语,可知道,该句前面应该有句子,这个句子是承接前面内容说的。“这种稀有鸟类”这个代词短语中“这种”指什么?只有第4句中说到“红嘴雀”。由此可以确定,第4句在第2句前面。剩下第5句,从“即便如此”可以知道,这是一个过渡;“如此”这个代词告诉我们,它指代的内容和该句说的内容是相反的情况,从而知道该句是第3句第1句和第4句第2句两组内容之间的过渡句,至此,我们可以排列出这五个句子的顺序。把排列好的句序和选项对应,如果选项中有完全和我们的分析结果对应的,那么答案是这个选项就八九不离十了;如果没有选项和我们的分析一致,就要继续分析,这个时候可以采用找出选项差异,通过差异比较来帮助我们选择答案。经过这样的思索推敲,学生的语感能力提升是很快的,考试中有这样的题,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通过这种题型进行适度的训练。

在语文课标的“口语交际”中,课标规定说:“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这个试题就是在检测课标需要学生形成的这一语言能力。设置成选择题,有其它题型没法比的优势,选择题推敲性剖析性强,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到什么是连贯,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语言组合的逻辑性规律的感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的形成。这是仿写句子等题型没法体现的训练优势。

第5题和第6题是综合性非常强的两个试题,文章来自课文中的古文,这与以前取材于现代文比较,有了更多的考点容量。首先是加大了对古文知识和能力的检测,第二是检测了现代文中能检测到的知识和内容,不仅具有了古文阅读的导向,同样具有了现代文阅读的导

5

向。这两个题,是这份试卷的又一个亮点。

比如第6题,四个选项,却涉及了文章体裁的辨析,文章写作顺序的辨析,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判断,文章内容的分析归纳,在第5题第一个选项中又考了作家作品,这些内容和知识里面涉及的能力点,是现代文和古文都需要具备的。把这些考点设置到古文中,使导向性更明确,更全面,只是,语文教师不能解读为只有古文才考,也不能解读为年年都会以古文的方式出现。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个观念是:材料可以古,可以今,可课文,可课外文章,但是,考点不变;训练能力是关键,不是妄想似地企图抓到原文。

第5题其他三个选项,涉及的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点,古文中的语言现象进入了题干的表述中:“这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这是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现象”。这个导向很明确,就是古文教学中要告诉学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用选择题出现而不是让考生自己说出来,这就降低了难度,告诉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语言现象而不是不教,要教但又不是要所有学生都深度掌握,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既要顾及课标的古文教学要求,又为高中的古文学习做好铺垫。在很长的时间中,古文教学都不讲语言现象和规律,结果是,学生到了高中学习古文,难度很大,就像学习数学没有记忆定理公式一样,老师讲解时了然,过后就茫然。这个试题的设置还有一个巧妙处,两个选项题干,既是检测,也是语言现象判断的示例。

第5题第三个选项,是古文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这个选项既突出了古诗古文朗读节奏的划分,不能读破句子,同时,也让我们明白,现代文教学中同样需要语言节奏的把握,朱自清的《春》,该文的课后作业就设置了朗读节奏的题目。教师必须注意的是,朗读节奏的考试,不只是古文,还有现代文,不能因为今年命题设置的是古文就忽略现代文了。

五个选择题,涉及到了字、词的积累和运用,涉及到了句、段运用,涉及到了其他语文素养的检测。题型设置,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积累,同时,又能很好地检测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分析能力,检测学生多角度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考题有难度,但是,没有偏和怪,只要有足够的积累和分析能力,学生就有5个题得满分的机会。这五个选择题不仅有检测功能,同时具有有效的选拔功能。

【二】五个“积累与运用”题的解读。

第7题,第一个小题是修改病句,第一个句子是介词的误用,第四个句子是搭配不当。这个题,应该说没有多少难度,但两个病句都是学生语言中常见的典型病例,也是不少病句练习题中的常规例句类型,考题有矫正价值和意义。这个小题,提醒教师必须注意病句的修改练习,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哪些句子是病句,从而提高句子正误的辨识能力,提高句子运用的正确率。

第二个小题,是标点符号,题目设置的是书名号和引号的用法区别,这个题的难度也不大,但是,该小题的最大价值就是在语境中考标点,以修改的方式设置题型,使考题的容量增大,不仅考了书名号,而且考了引号的用法。课标在7—9年级学生作文训练中明确规定:“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学生要真正掌握标点符号的用法,还是需要专项训练,仅靠作文训练是达不到目的的。但是,标点符号不在考题中出现,教师们就不会花力气训练学生掌握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这个小题的出现,虽然分值不高,却是必须的,它的出现有利于标点符号的教学。

第8题同样起着导向作用。两个小题,一个是作品作者的记忆,一个是作品内容的选择性概括。遵循了课标7—9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一基本要求。题目设置也是有匠心和导向性和照顾性的。题干给了五部名著,有三部来自于课标明确推荐的中外作品——《水浒传》、《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另外两部来自于影视热剧版本,这照顾到了不同阅读兴趣和不同阅读条件的学生;同时,这告诉我们,应该以课标推荐名著作为阅读主体,在此基础上辐射到其他文学名著。考题涉及到名著的作者填写,“用一句话,概述所选作品中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情节”,这样命题是让人感动的:降低

6

了难度,使只要阅读过其中一部书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分,使试题具有了浓烈的人性味;这个题,既引导和强迫学生去阅读课外名著,同时,又检测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有了又一个语文能力训练的导向性。

第9题是综合性学习,三个小题,实实在在地检测了学生解决问题需要的综合语文能力。 第一小题两个空,既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检测,也是语言表述能力的检测。第一空,就是我们阅读的最终目的之一,阅读就是为了发现别人的文字要告诉我们的信息,这个空就是检测学生提炼概括文字信息的能力;我们从别人的文字中发现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该小题的第二空,就是让学生用明确的语言把自己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表述出来,这个题,同时促使学生去思考我们的现实问题。该题贴近生活,有能力检测,有思想诱导。

第二小题,是检测学生的说话能力,称呼、语气、内容等,是说话技巧能力的重要因素;该题也具有强力的现实观察性、分辨性。这个小题设置的导向目的是很明确的,学生不能局限于课本,要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问题,思考生活问题的正误,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要引导学生形成这种走入社会生活的习惯。

第三个小题,是扩展语句成段,有字数限制,有修辞限制,要求用上一种修辞手法。这个题和前面考标点符号的题一样,具有导向性,语言的生动性离不开修辞手法的熟练运用,但是,试题中不涉及,教师就不会去训练学生,学生就没法掌握修辞知识,没法形成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课标对修辞手法的教学是有规定的:“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个题中的扩写要求也是课标要求的写作体现:“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这个考题的要求,以两句古诗作为材料,就是扩写和改写能力的检测。但是,如果平时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这个本来是送分的题反而会成学生的丢分点。

课标中说:“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注意表情和语气,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这个综合性学习题型,对课标规定的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需要的能力做了适度的检测。

第10题是古诗赏析,两个小题,一个赏析重点是词语,一个是赏析名句。课标中说:“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这两个小题的设置,是符合课标要求的,赏析诗词材料来自于课内,比课外材料降低了难度,如果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赏析方法的训练,学生做两个小题就更容易了。赏析古诗词,注意诗句的散文化描述,注意诗句写的内容,抒发的情感,特殊写法及其作用,重点词语的妙处。功夫在平时,结果在试卷。

第11题是背诵默写,都来自于古文古诗古语。这也是体现课标要求的:“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六个小题,前三个小题重在积累检测,后三个小题是理解性默写,把感悟和运用能力都检测了。

如果说选择题有一定的难度,那么积累与运用的每个小题,难度却不高,成了学生的得分点。

【三】阅读题

第一个阅读段,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叙事散文。第12题,是检测文章内容的提炼和归纳概括能力,检测学生分析材料作用的能力;第13题,也是检测文章材料在文章中的作用;第14题,既在检测学生分析文章材料的作用,更是在检测学生揣摩分析文章构思妙处的能力。这三个题,平时注意了训练,学生容易得分,但是得满分很难,难就难在学生不容易做到全面地分析,容易只抓住其中的一点分析了事。第12题的分析指向很明确,归纳人物品质。但是,第13题和14题的指向就不够明确,“怎样的作用”、“其目的是什么”,两个

7

问最终的思考方向都一样,学生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作用两方面的分析中容易单打一,如果平常训练中就注意引导学生从结构和表达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句段作用,做这两个小题就容易了。从命题人的给分标准看,第14题是有难度的,要求学生把三个要点答全,有内容上的,有结构上的,给分标准增加了学生得分的难度。这三个题的设置也是在体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文章思路怎样分析归纳;对文章内容和情境、形象的分析,怎样寻找赏析角度,怎样组织表述语言;这三个小题给我们以教学的启迪。

第15题是结合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该题中的加点词语是神态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细节描写,实际上就是分析写作内容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这种题在我们的课后作业中是有的,特别是《小巷深处》和《风筝》这样的文章,里面就有大量的人物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往往是两个方面,一是表现所写人物的特点,一是表现文章“我”的感情内涵。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想起《背影》《小巷深处》这些文章,从而找到答题的启迪。如果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了这方面的分析能力和分析方法的训练,这个题就不难,如果忽视了这方面的训练,这个题就同样成为了丢分点。这个考题的设置仍然是课标要求的很好体现:“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第二个阅读段,是议论文,只是这篇文章更具有了杂文语言形象性和文学性的特点。每个小题的设置也是紧扣课标对议论文阅读的要求进行:“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第16题是观点的区别,这个考题并不难,因为标题就是该文的中心论点。第17题有一定的难度,难在学生对名言的积累上,不少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积累;这道题也是在考学生对论据的辨析,题干中出现了“理论论据”等限制性词语,点明了该题的考试目的。第18题,是分析材料与观点的联系。第19题是检测学生对论证方法的辨析,对论证方法作用的分析。这道题容易扣分的地方是,学生容易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第20题,把文本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检测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应该说,对语文学科的不少学生来讲,这五个题是不难的,关键是看平时训练的到位程度。

第三个阅读段是文言文,取材于课外,这是一个新的变化。但是,不管材料怎么变化,古文词汇的积累还是在课内。这篇古文并不深偏,里面的很多词语和句式,都是课文中出现过的。我们学古文,就是为了能读懂古文,所以,我们教师不用怕古文取材于课外,更不要把大量的经历拿去搞大海捞针似的古文课外阅读段的讲解练习,应该立足课文,通过课文来积累足量的文言词汇。教师应该相信,命题人选择的课外阅读材料,是没法抛开教材限制的,不可能让取材文章的词汇大量超越了教材中的词汇。课标对古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从课标要求来看,文言文取材应该是在学生文言词汇积累下能看懂的文章。这份试卷的古文取材就体现了这个特点,很好地体现了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考题的设置也很好地体现了课标要求。

第21题,古文词语解释,两个实词,两个虚词,都是课文中出现过多次的,而且词语所在的句子也不难读懂。四个词语,难度不大。第23题的翻译句子中“夫”这个词语,这种句式,在《曹刿论战》《岳阳楼记》等文章中都能见到,“于”字句倒装,也是课文中常见的。第22题,是内容理解,难度更小。

三个阅读段,从文章难易度和试题难易度看,平时注意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学生得分都容易。整份试卷的难点还在前面的选择题上,特别是读音题,这是四川人的无奈。应该说难易是适中的,是有区分度的,与课标结合紧密,是教学导向性很强的一份试题。材料选

8

取,注意了时代性,注意了鲜活性。

【四】作文解读。

资阳市2012年高中阶段招生考试语文试卷的作文题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的结合,要求以“微笑”为题,但是又要扣住材料写,把两种作文形式融合在了一个题目之中。2013年的语文试卷作文题就是命题作文,题目是“不得不说的事”,“要求: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这几年的作文题都有两个导向,一是作文的深度导向,一是文体的导向。这个导向功能中还起着明确的矫正功能。

在刚刚结束的七八年的期末考试作文阅卷中,我们仍然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成了“三不像”,不是散文,也不是实用文中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体不成,写作的内容就没法具体和深刻。今年的高中招生考试作文题目很单纯,就是命题作文,而且作文要求中明确写记叙文。既让作文审题简单化,又让文体写作检测明确具体,这对作文教学的导向,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对纠正话题作文出现以来出现的文体模糊问题有价值。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感觉到按教材编排进行作文练习,对学生是一种伤害,写的作文不少,每个单元一次,可就是没法让学生把一种文体写得成型,更不用说写得成熟,让人看着欣喜了。这个中考作文命题给教师的启示是很明确的:就是文体训练。教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大胆地进行作文的文体练习。初中阶段应该大力做好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训练,这对学生高中的语文学习是一种有力的铺垫。

课标对7—9年的作文教学,也是明确了文体的:“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表达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我们要注意的是“记叙性”和“议论性”,因为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记叙性”可以散文,也可以小说,可以戏剧文学,这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因材施教;“议论性”,可以是一般性议论文,也可以是文学性强的杂文,鼓励基础好的学生往高处发展。

这个作文题目的另一方面的导向性,就是作文的内容问题。作文题目中“不得不”三个字,双重否定起强调,说明让学生写触动了灵魂的事情,喜悦的,痛苦的,都应该是对自己或者对社会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都是应该写有真情实感的东西,而不是讲述一个故事交差了事。这三个字暗示了这篇作文要成功的诸多因素:内容上、情感上,是让人难忘的,是给了自己巨大深刻影响的,是有价值意义的;要写出“不得不”的感染力,让读者觉得确实是“不得不”,就需要具备细节描写的能力??再看作文的评分标准,我们就知道了升学考试的作文,是没有“最低”和“最高”的限制要求的,我们教师应该多角度引导启发指点,让学生尽量掌握娴熟的作文技法,尽量写出了有“高度”的作文。

这个方便的导向,也是在矫正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问题。怎样让学生作文出新意?我个人的写作体会是,写出学生自己经历的,或者学生有真实感受的事情,就容易写出新,因为你经历的别人没有经历;你看到听到某一件事后的感受,是和别人不一样的。

作文语言可以训练,作文技巧可以训练,学生的情感也可以培养,学生要真正写出好作文,学生必须是一个善良人,必须是一个有是非感和善良感的人,必须是有良好习惯的人,就像前面说的,是能被《这辈子最爱的人》中弟弟感动的人,是能被《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中的林肯感动的人??

所以,作文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教会学生做人。否则,要希望学生写出漂亮的文章,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作文不是学的,不是写的,而是学生的一言一行做的。“不得不说的事”,审题不难,编故事也不难,但是要写出感动人的作文,确实和学生的品德行为有关系,只要学生具备了这种“情商”,就被会生活的很多事情感动,就会写出感动人的文章来。

9

从以上角度讲,这个作文题目对考生、对于教学的价值,都是值得鼓掌的。 三、试卷中的几点瑕疵。

【一】阅读文章中有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不规范处,作为考试阅读文章,这容易起到误导学生的负面作用。

申明一下,我看到的试卷是网传的,没有看到“真卷”。 (1)“父亲手里的竹竿无情的落在弟弟的背上”,该句中“无情的”应该为“无情地”。这类句子还有“他一脸严肃的说”

(2)弟弟用小手捂住我的嘴说,姐,你别哭,反正我也挨完打了。

这个句子是非常错误的,这个句子所在段落,描写父亲和弟弟的语言,是直接描写,都用了冒号和引号,而该处却没有用。不用引号就是转述,可是词句显示的就是人物语言的直接描写。学生作文的改写训练,就有直接语言和转述语言的练习,像这篇文章的人物语言的处理情况,是要搞语言描写的“规矩”的颠覆吗?选用该文作为阅读材料时,应该对此种情况做修改,让其规范化。

文章后面的段落中这类错误太多了,和第二段中的人物语言描写用法截然不同,这是对标点符号用法的一种误导。

(3)“我走出去,远远地看见弟弟,穿着满身是水泥和沙子的工作服在等我。”这个句子是病句,“穿着”前面漏了主语。

(4)议论文:“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这个句子中的顿号应该是逗号,这是一组排比句,而不是一组并列短语。

“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字典里有放弃、不可能、没有希望等字眼。”该句中的“放弃、不可能、没有希望”应该有引号。

【二】试题题干指向性模糊,诱导学生的答题结果和命题人的答案完全相悖。 最为明显的是议论文阅读题中的第19题,“体会下面这句话在选文论证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命题人给出的给分要求中必须指出论证方法,而题干中并没有这样的要求。学生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指明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然后分析这个比喻句在这篇议论文中的作用,同样可以说“通俗形象地阐明了??道理”。题干中有“在选文论证中”等字眼,不等于就是要求学生指出“论证方法”来。

【三】命题人给的答案,成了标准答案,而阅读题只有合理答案,应该不会有标准答案。课程标准中也说,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感悟等。可命题人制作成标准答案,而且一个要点一分,这种给分方法是不符合文学作品的解读规律的。

比如第13题,弟弟讲述的故事,除了命题答案给的结构上的原因,难道就不可能从表现人物的角度分析这个故事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分析了就不能得分?实际上这个故事不仅有结构上的作用,在表现主题上也体现了姐弟两之间的施恩报恩精神和品质,起到了深化中心的作用。去掉这个部分,我们能看到的就是只有亲情之爱,就好像只有弟弟有爱心,姐姐就是一个相对来说较为自私只知道承受爱的人物。如果是这样,我敢说,姐姐会受到很多人的指责。可见弟弟讲述的这个故事对刻画人物形象也是不可少的。但是,这样分析,按命题人的给分要求就得不了分。同样的第14题,学生说出其中一个方面不行吗?就不可以说出命题人给出的其他合理答案吗?但是说了也得不到分,因为命题人把分的给付标准限制了。

这种限制,是不利于学生发挥出独到的合理感悟结果的,是和课标的文学作品教学要求相悖的。

【四】值得商榷的几个命题。

第1题,放开课标要求等因素来看,这个题设置是新颖的。但是,里面的词语,却有那么多不在3500个常用字中,这怎么解释?

第2题,把“袅袅回旋上升”改为“凫凫回旋上升”,作为错别字选项考,这也是不合

10

理的。学生们会把“凫凫回旋上升”作为自己不了解的一种状态看待,他们又怎么能发现这个字有没有错呢?最为合理的考法就是“篷勃”“吹毛求痴”,把字不仅放在句子中,而且要放在一个明确的词语中,让学生知道明确的词语意思,根据词语意思来判断用字的正误,这样更科学合理。

第8题,备选作品中有《午夜惊魂》,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百度后发现这个标题下有影视剧,有网络小说,也有一个说法是:“本书共分22章,包括潘朵拉的盒子、回到过去、金字塔坟墓说、三维游戏、造物之神、胡狼的房间、残留在埃及的秘密、公元前的第11个千禧年,探索最初的时间等,对世间各种神奇而神秘的科学现象进行了探索。”还有一个说法:“风靡世界经典推理小说:午夜惊魂 李乡状 - 蔚蓝网|蔚蓝书店 - 买书??

风靡世界经典推理小说:午夜惊魂—李乡状—吉林文史出版社—本册收入的小说有:大海啊,大海、心灵上的债务、消失的生命、不合谐的音符、午夜惊魂、诡异的宿舍、矿区??”

如果该书的内容是上面情况中的某一种,把这部作品放入考试题,是要告诉学生什么呢?让学生去体验惊悚?让学生去做作品好坏优劣的筛查工作?九年级毕业学生的年龄和心智都不具备这些内容的承受能力。这只能像网络一样,给学生以负面的诱惑。

再说,连百度都找不到的作品,连大量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的作品,是否够得上优秀和经典,得经受时间的检验。虽然课标中说:“广发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不等于就可以不加选择地读,何况课标在这一条的要求中马上又说:“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所以,这部备选作品该不该进入中考试卷,值得商榷。

2013年6月29日夜

2013年资阳中考语文试题评析

简阳市城北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张 丽

本套试题力求稳中求变,新旧课标结合,中考高考结合,难度开始有所提升,但在

试卷结构、试题数量、难易程度等方面,与去年相比,都相差不多。题型依然分为“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三大板块。试题难度适宜,梯度设计科学,容易题、稍难题和较难题,比例适中。全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共120分钟。

一、命题原则

1、这套试题命题依据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符合课标规定的学习水平。 2、今年的命题是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的,试题处理好了课程目标中三个维度的关系,注意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本套试题重视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重视了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导向,关

11

注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体验和审美活动,注重发现学生的潜能,关注他们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理解并尊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

4、命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经验水平,选择了文质兼美的作品作为阅读材料,注意了材料思想内容的价值导向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适当控制了难度及试卷阅读量,处理好了教材直接涉及的教学内容与课外语言材料的关系。

5、此次命题,作文命题力求富有新意,努力设计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表达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能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作文的命题也没有人为地设置审题障碍。 6、防止仅仅考查学生的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能力,注意了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素养,制订了清晰的评分标准,保证了不同评分者的评分一致性。继续在探索适合语文学科测试内容的测试方式和题型,杜绝了偏题、怪题和错题。

7、这套试题仍然在注重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命题有利于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二、各部分命题的意图及分值

题型 语言积累与运用 文言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作文 考察能力 识记、理解、运用 识记、理解 分析综合 欣赏评价、运用 分值 33分 15分 22分 50分 四大部分共24个小题120分,今年与往年有所变化的是,全部试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试题对学生包括书写等六个能力层次进行了考察。

三、考点分析

(一)积累运用

主要检测的是学生对于语音、字词、古诗文等语言材料的掌握以及课外阅读、探究的情况,以及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解决标点、病句等语言运用的情况。

1、语音、字形放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考察,不出示拼音,语言材料课内外结合,课内生字与课外常用语结合,主要考查学生对所积累的语言材料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面对不法分子肆无忌惮的犯罪行为,公安干警临危不惧,殚精竭虑,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他却袖手旁观,在一边喝凉茶。 ..B.这首诗写得太拗口了,但他执拗不改。/ 在中央大力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川...南的乡村,养殖业得到大力发展,家家户户牲畜成群。 .C.他骑着骏马在高山峻岭中奔驰 。/ 九曲河的浚河工程,于去年年底圆满竣工。 ....D.他与官兵在大街上对峙着,一副有恃无恐的样子。/ 看你乳臭未干的样子,却一身充满...了铜臭味。 .

2.下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水声重重叠叠,如泣如诉,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凫凫回旋上升。/ 你鄙视那种行为:当别人强大时,用掐媚来取悦对方。

B.江南的山,玲珑秀丽,树木也青葱可爱。/ 他蹲在一棵小树下面,皱着眉头,眼睛茫然地望着无垠的原野。

12

C.生命是瀑布飞悬,蔚为壮观,弥漫成朦朦细雨。/ 红紫灿烂的春天,活力充沛,生机篷勃。

D.回首汉宫,思念之情由然而生,禁不住潸然泪下。/ 懵懵懂懂的孩子在成长中,会跌跤,会犯错,请善待孩子吧,别对他们吹毛求痴。

2、词语中的实词为选词填空,考察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例:3.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窗,注定要与诗词______的。古诗词中_______,就有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毛滂的“窗破月寻人”??因此,人们一般都与窗十分_______。但也有一种情况例外,那就是绝无半点诗意的“_______”。人如遭牢狱之灾,失去了自由,那就连窗也变得硬邦邦、冷冰冰的了,此时的窗,就有了某种_______的意味。

A.相遇 信手拈来 亲密 窗棂 劝诫 B.结识 信口雌黄 亲近 窗户 警告 C.结缘 信手拈来 亲近 铁窗 警世 D.邂逅 信口雌黄 友好 铁窗 劝慰

3、句子主要考察学生能否联系上下文进行排序。这是一个说明文语段,要求学生能把握说明的对象及说明内容。

[来源学+科+网Z+X+X+K]例:4.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2分)

①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

②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③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 ④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

⑤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

A.③①⑤④② B.③④①⑤② C.③⑤④②① D.④②③①⑤ 4、标点、病句均为常见的运用方面的错误,难度较低。

5、名著阅读抓住题干中的“适合”二字,才不会偏题,也考察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例:8、(2)用一句话,概述所选作品中自己喜欢的一个故事情节。

6、综合性学习材料具有时代性,材料与以往相比有所精简,难度有所降低,修辞在运用中考察。

例:9、(3)将【材料一】的前两句话扩展成一段话。(要求字数在50字左右,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7、诗词赏析题型一改以往的选择题,今年考察重点词语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难度加大了。 例:10、(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一番滋味”的具体含义。

8、默写填空考察名篇名句和警世名言,有直接默写和理解默写,与往年基本相同,区别在于今年涉及现代文中引用的诗句。 例:11、(6)我们常用古语“树欲静而风不止, ▲ ”来劝诫世人孝敬老人要趁早。

(二)文言文阅读

1、课内文言文考察的是大家熟知的《扁鹊见蔡桓公》,放在选择题中考察,涉及的面较广,

13

考察了作家作品及常见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朗读节奏;考察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写法及人物形象的分析;没有考察词类活用,题型与以往也有所变化。

例: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上文选自《韩非子·喻老》。韩非,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文中扁鹊,战国时医学家。桓侯,战国时蔡国国君。

B.文中“火齐之所及也”一句中“齐”应该读(jì),现在写作“剂”,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种通假字现象。

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朗读节奏应这样划分:医之 / 好治 / 不病 / 以为功。 D.“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句中“走”应该是“跑”的意思,这是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现象。

6.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蔡桓公生病却固执己见,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最终病情恶化而身亡的故事。

B.本文揭示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应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D.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病情将加重的严重警告。 2、阅读题中只考察课外的古文。题目为《鲁人曹沫》,试卷已给出注释,学生要理解原文的内容不难。考察的知识点涉及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解释,常见文言句式的翻译,以及对课文关键内容的理解。

例:2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 ) 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于鲁( ▲ .. )

以勇力事鲁庄公( ▲ )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 ) ..22.说说“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的目的是什么?(3分) 2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三)现代文阅读

1、记叙文篇幅较长,生动感人,是培养学生亲情及感恩思想的好材料。 ①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

例: 12.选文通过叙述弟弟 ▲ 、供姐念书、 ▲ 、迎接姐夫、照顾父母、受伤住院等几个感人至深的事例,表现出弟弟 ▲ 的品质。(3分) ②理解重要情节的作用

例:13.文中写弟弟在他婚礼上讲述的“那个我都记不得”的故事有着怎样的作用?(3分) ③考察内容及文章的线索

例:14.文章反复述说我和弟弟的年龄,其目的是什么?(3分)

14

④考察细节描写的作用

例:15.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他从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用手绢包着的蝴蝶发夹,在我头上比量着,说我看城里的.........姑娘都戴这个,就给你也买一个。

2、议论文注重励志教育,也结合了文体知识进行考察 ①考察论点的概括

例:16.选文作者论述的观点是:(2分) ②考察补写论据

例:17.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一句能作本文理论论据的名言警语。(2分) ③考察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例:18.文中叙述林肯先生平静地面对别人的羞辱,其作用是什么?(2分) ④论证方法的识别及作用

例:19.体会下面这句话在选文论证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要知道,小溪因永不放弃,才汇成江河,而江河也永不放弃,才汇成大海。 ⑤抓住现象,扣住选文内容谈感受,考察了读写结合。

例:20.有人说当今部分中学生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挫折的“蛋壳心理”。当然这种说法有其片面性,但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请联系当前中学生实际谈谈阅读本文后的感受。(3分)

(四)作文

24.题目:不得不说的事

要求: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这次写作没有提示语,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也给了学生审题的空间。学生审题时要抓住“不得不”这个具有双重否定含义的关键词语,这也告诉学生此次作文要求是——必须要写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也让我们教师体悟到这次写作回归了作文教学的本真。

四、试题特点

一、阅读量增大

1、语音、字形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当中考察

2、课内文言文涉及的知识点较广,阅读中只考察课外的古文 3、现代文阅读中文章内容篇幅较长 二、题型有变化,难易有变化

1、选择题中考察了课内古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与以往的题型有所变化 2、综合性学习的材料删减了很多,难度有所降低

3、诗词赏析没有出现选择题,而是考察学生对重点字词是否理解,能否结合作家作品理解重点句子表达的情感及含义。

4、按原文填空除了直接默写、理解墨写外,还考察了现代文中引用的诗词 三、考察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考察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及高尚的人格

1、综合性学习跟当前的国家大事相结合,从材料中反映出要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的主题 2、现代文阅读中记叙文感人至深,有助于学生对亲情的领悟 3、议论文注重对学生的励志教育

15

五、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综合性学习

(3)将【材料一】的前两句话扩展成一段话。

题干中的表述“前两句”指的是以逗号为一句还是句号为一句呢? 二、记叙文阅读

14.文章反复述说我和弟弟的年龄,其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是:在于告诉读者弟弟比“我”小,但非常懂事。说明在“我”的成长中弟弟一直在关爱“我”,为“我”付出,为“我”分忧。同时巧妙交代了全文的时间线索,使行文紧凑,一气呵成。(3分,三个要点各1分。)

这个标准答案能否增加“弟弟挣钱的不易”这个答题点?

15.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他从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用手绢包着的蝴蝶发夹,在我头上比量着,说我看城里的.........姑娘都戴这个,就给你也买一个。

答案是:这是非常感人的细节描写。作者从情态和动作两方面,刻画出了弟弟对蝴蝶发夹的特别珍视,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弟弟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2分,从描写手法、事件意义两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如何理解这个“情态”?这个答题点注重了人物的环境,是否可以增加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文言文阅读

2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答案是: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4分,每分句1分。其中“夫、以、信、于、天下、与、之”等词语落实不到位酌情扣分。)

原文是“援”还是“授”?如果是“援”,可以理解为“支持、帮助”,而“授”没有此意。

16

五、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综合性学习

(3)将【材料一】的前两句话扩展成一段话。

题干中的表述“前两句”指的是以逗号为一句还是句号为一句呢? 二、记叙文阅读

14.文章反复述说我和弟弟的年龄,其目的是什么?(3分)

答案是:在于告诉读者弟弟比“我”小,但非常懂事。说明在“我”的成长中弟弟一直在关爱“我”,为“我”付出,为“我”分忧。同时巧妙交代了全文的时间线索,使行文紧凑,一气呵成。(3分,三个要点各1分。)

这个标准答案能否增加“弟弟挣钱的不易”这个答题点?

15.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他从兜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用手绢包着的蝴蝶发夹,在我头上比量着,说我看城里的.........姑娘都戴这个,就给你也买一个。

答案是:这是非常感人的细节描写。作者从情态和动作两方面,刻画出了弟弟对蝴蝶发夹的特别珍视,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弟弟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2分,从描写手法、事件意义两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如何理解这个“情态”?这个答题点注重了人物的环境,是否可以增加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文言文阅读

2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授,不如与之。

答案是: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4分,每分句1分。其中“夫、以、信、于、天下、与、之”等词语落实不到位酌情扣分。)

原文是“援”还是“授”?如果是“援”,可以理解为“支持、帮助”,而“授”没有此意。

1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o1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