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同步练习

更新时间:2024-02-12 21:06: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初一历史贞观之治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初一历史贞观之治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基础达标

1.唐朝建立的时间是( )

A.589年 B.581年 C.605年 D.618年

2.敢于直言,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的大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3.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吸收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C.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

D.人口大幅度增长

4.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之句,“唐宗”指的是(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唐高宗

5.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C.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间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D.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朝政

能力提升

悦考网 )

1.下列统一王朝中,定都长安的是( )

①秦朝 ②西汉 ③西晋 ④东汉 ⑤隋朝 ⑥唐朝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2.下列关于武则天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②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③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人才的政策 ④任用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宰相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郭沫若所说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称赞 ( )

A.唐高祖 B.武则天

C.唐太宗 D.唐玄宗

4.下列史实中不属于唐太宗在位时发生的是( )

A.任用姚崇、宋王景为相

B.重视文化教育,设州县学校

C.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D.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5.比较隋文帝和唐太宗,其相似之处有

①都是开国皇帝 ②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③提倡节俭 ④都比较有作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618年,李世民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悦考网

B.由于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故将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知识空间

房玄龄

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知识空间

杜如晦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武德元年(618)如晦被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四年三月卒。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C.“房谋杜断”从侧面反映了唐太宗虚心纳谏

D.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7.阅读下列材料:

唐太宗说:“凡事皆需务本。国以民为本,民以依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弋履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平!”

请回答:

(1)唐太宗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悦考网

(2)唐太宗的这种治国思想收到了什么效果?

拓展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1).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2).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如果你现在是一位国家公务员,你觉得从材料中可以获得什么启示指导自己的工作?

(3).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4).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它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2.2010年春年的秋天,刚从事文物收藏的小张,从文物贩子手中购得铜镜一面,铜镜背面铸着“贞观29年”字样。不久,小张购得的铜镜“锈斑”脱落,他便到博物馆找文物专家鉴定。文物专家看到铜镜背面的铸字后,立即断定是假文物。

请回答:文物专家是怎样判定铜镜是假文物的?专家还提醒小张,稍有历史知识的人,就能识别铜镜的真伪,为什么?

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1.D 2.C 3.D 4.A 5.B

能力提升

1.D 2.C 3.B 4.A 5.B 6.D 7. (1)以民为本,重视农业(2)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拓展探究

悦考网

1.(1).唐太宗

(2).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

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意在注意调整通知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应该密切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反映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北京各族尊奉他为“天可汗”。

(4).指魏征,重用的人才还有房玄龄,杜如晦。

2.文物专家是根据铜镜背面的铸字判定铜镜是假文物的,因为贞观时期是627—649年,不会存在“贞观29年”之说。

资料来自:悦考网

悦考网

篇二:七年级历史贞观之治同步练习

历史:第2课 “贞观之治”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

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唐太宗的政治主张的有 ( )

A、皇帝要勤于政事B、大臣要廉洁奉公

C、政府要轻徭薄赋D、君臣要讲气派

2、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临朝处政,开创殿试

C、她重用人才,奖励农业生产

D、她在“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3、“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出此话的皇帝是( )

A、汉高祖B、汉光武帝 C、唐高祖D、唐太宗

4、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的著名谏臣是( )

A、房玄龄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5、你可知道隋炀帝是在何时被部将所杀死的吗? ( )

A、589年 B、618年 C、907年 D、1840年

6、唐太宗与汉文帝有哪些共同之处 ( )

①提倡节俭,节制欲望 ②轻徭薄赋

③曾经免除田租 ④励精图治,出现盛世局面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被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者是 ( )

A、李渊 B、李世民 C、武则天 D、李隆基

8、以下著名大臣中,是武则天提拔起来的是 ( )

A、长孙无忌B、魏 征 C、房玄龄 D、姚 崇

9、《沁园春·雪》中提到了“唐宗宋祖”,这里的“唐宗”指的是( )

A、唐高宜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0、唐太宗革除“民少吏多”弊政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B、减轻人民的负担

C、改善君民关系 D、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猜一猜二、改错题(共5处错误,先在错误处画上横线,再将正确答案写在横线上)

618年,隋文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在方原起兵的李世民进入长安,建立唐朝。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开元盛世”,他重用敢于直言的姚崇,还任命房玄龄和魏征为宰相。

试一试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如一。

材料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①这几句话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

②材料一是什么意思?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

③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具体体现是什么?

④材料三中的镜子是谁?它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第2课

练一练:1、D 2、C 3、D4、C5、B6、A7、C8、D 9、B 10、B

猜一猜: 隋文帝 李世民 开元盛世姚崇 魏征隋炀帝 李渊 贞观之治魏征 杜如晦

试一试:一、1、①唐太宗②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载船行走,也能把船掀翻。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③反映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体现在北京各族尊奉他为“天可汗”。④指魏征,重用的人才还有房玄龄,杜如晦。

篇三:七年级历史下册 1.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同步练习 北师大版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堂同步训练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纳谏。

2、能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了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3、认识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通过秦末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实现了改朝换代 B.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C.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D.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2、导致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 )

①隋炀帝的暴政②开通大运河③农民大起义④部将的反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汉唐前期呈现封建盛世的共同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适时调整生产关系 ③ 实施的政策具有连续性 ④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其不适合的一项是 ( )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

C.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所保证

D.唐太宗把地方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

5、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农民战争迫使唐初统治者吸取教训

B.唐的统一与安定为“治”的局面出现创造了条件

C.唐太宗的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D.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创造繁荣的基础

6、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

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7、“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强调“存百姓”思想

8、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

9、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 )

A. 以法治国 B. 以德治国 C. 选用贤能 D. 一人治国

10、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

A .《开皇律》 B .《隋律》 C .《唐律疏议》 D. 《宋律》

二、课堂回顾

1、 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

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

—摘自《贞观政要》

材料2: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摘自《资治通鉴》

材料3:(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

——摘自《旧唐书》

回答:

① 根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

本目的是什么?

② 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保持了怎样的局面?

③ 材料3与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 综观这三段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2、 问答题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在《新唐书?太宗本纪》赞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 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三、课堂延伸

唐太宗时期,历史知识大盘点

1、中央三省制 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唐初实行三省制,作为全国最高的政务机关。三省就是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尚是最高行政执行机关,下设 六部;中

书省负责 ; 门下省负责。

2、《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曾经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

答说:「。」即多方听取意见才能辨明是非得失,若只听

一方的意见,则容易愚昧不明。

3、说唐太宗每与房玄龄商量大事,房玄龄在谈了自己的见解后总是说:这件事非如

晦不能谋。而杜如晦来后,最后还是用房玄龄之策。房知杜能断大事,杜知房善建良谋,二人相互了解、

信任,并相互配合,成为唐太宗的左膀右臂。故当时人称玄龄善谋,如晦善断。这就是成语「 」

的来历。

4

门神古已有之,但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以秦叔宝为左卫大将军,尉迟敬德为右武侯

大将军,负责宫廷警卫。据说太宗曾说过,只有尉迟敬德宿卫,他才能安睡。后来传说就逐渐演化

为太宗生病,户外鬼魂呼号,尉迟敬德与秦叔宝戎装立于门外,鬼魂不敢再来。太宗因令画二人像挂在宫门两侧。因此,后代把 和 视为门神二将军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堂训练

一、课堂训练

1、C 2、D 3、D 4、D 5、 C 6、D 7、C 8、A 9、C 10、C

提示:

1提示:唐朝建立者是李渊,农民起了辅助作用去AD,地主阶级一直占统治地位,去B, 农民起义使唐朝

统治者改变政策。

2提示:灭亡原因暴政和农民起义,排除②④

3提示:统一使前提,前朝灭亡使现朝统治者改变政策,有利与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4提示:D行政区域划分,不是盛世出现直接原因。

5提示:伟人的作用很大,但决定历史命运还在人民手中。

6提示:①②③④都是吸取前朝灭亡教训,励精图治的表现。

7提示:“本根不摇”, “君能清静”使人民安乐,是君治为本的思想。

8提示:A分权,有利于皇帝个人专制。

9提示: 见书P10第一段10提示:见书P10最后一段

二、课堂回顾

1. 材料题

答:①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兔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②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③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④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减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2. 问答题

答唐太宗慑于隋末农民起义的威力,吸取隋亡的教训,任贤,纳谏,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整顿吏治发挥国家机关的效能,大兴学校发展科举。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贞观之治"―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所以说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三、课堂延伸

1、要点提示:尚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起草皇帝诏令 审核尚书省给皇帝的请示报告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3、房谋杜断4、尉迟敬德秦叔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o1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