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教案(昆虫基础部分)

更新时间:2023-11-19 16:4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植物保护教案

——昆虫基础部分

主讲教师:吴郁魂

“昆虫基础”教案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植物保护课程组

2006年3月修订

昆虫基础主要内容及教学要求:

我们学习昆虫基础的任务就是要掌握昆虫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性、各主要类群(目、科)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之要点、昆虫内部的基本生理结构和昆虫生态学基本原理。从而为学习后续有关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昆虫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章节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鉴定主要昆虫类群的理论和方法;能依据昆虫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制定有关害虫的综合治理措施。 时间安排:

昆虫基础课堂系统讲授20学时左右。 实施本教案应注意的问题 :

1.本教案遵循植物保护教学大纲的要求而制定,是植物保护教学大纲中昆虫基础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化。教学过程中在以本教案依据的同时,应使理论课与实验课和教学实习之间相互衔接、进度一致。

2.教学过程中应力求与中学所教授的动物基础知识相衔接。 3. 昆虫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强调连贯性、系统性和类比性,切忌孤立各教学内容。

第一次课(2学时)

本次课讲授:绪 论

一、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掌握植物保护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了解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简况。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植物保护专业相关网站

三、教学设计: 由常见植物有害生物引入植物保护概念—分析植物保护的性质、内容—讲解学习方法—目标检测—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Internet、课件、黑板图等

五、讲授的内容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及其贮运过程中,都会遭受多种病、虫、草、鼠的为害,使产量降低,品质变劣。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世界农作物因病虫危害而造成的损失,大约粮食作物为20%、棉花30%、果树40%、一般杂草造成减产10-15%。四川省位于长江流域地带,气候温暖,是全国重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而病虫种类和发生情况复杂,因此,病、虫、草、鼠危害是农业增产的一大障碍,没有植物保护,作物丰产就没有保证。所以加强病、虫、草、鼠的防治工作对促进农业稳产高产,使植物保护事业适应并服务好于可持续农业,对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简况

建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植保行政、科研和教学的组织机构。农业部建立了病虫防治司,下面各级农业部门相应成立了植保站。各级还设有植保研究部门。教育方面,除正规各级学校外、各地还举办了许多培训班,培养了大量的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植保技术推广等方面技术和管理人才。

建国以来,各地逐步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和天敌资源调查,基本上摸清了不同地区农业病虫害及天敌区系;研究了主要病虫害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发生发展规律,拟定了重要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办法,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防治策略、制定和实施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在化学防治上,?目前全国生产的农药品种已有100余种;自1973年

起,我国自制的各种型号的超低容量喷雾器已用于各种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在合理用药方面做为重点,进行了大量研究。

在农业防治方面,从农业生产全局出发、合理规划农田和安排作物布局;改革耕作制度,实行合理轮作和间套作;培育和推广抗病虫和丰产品种;合理施肥和灌溉,以及加强田间管理等,综合应用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有目的创造有利于作物、天敌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避免或减少病虫的发生和为害。

在生物防治上取得了很大进展。合理用药是保护和利用天敌的一项关键措施,近年重视化学防治与保护利用天敌相结合,并取得了防治作物病虫害良好的效果。

在广大科技人员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过去发生严重的不少病虫已基本得到了控制,如小麦锈病、黑穗病、吸浆虫、线虫病、飞蝗等。在果树方面,过去省内发生严重的柑桔溃疡病已基本达到了控制,柑桔瘤壁虱已基本消灭和控制发展等。 目前,我国关于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由单一对象,开始定向以作物为主体的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更加重视防治病虫害必须顾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植物保护科学技术也发展很快,如超低容量喷雾、飞机施药、激光治虫、辐射不育治虫、电子计算机在病虫测报上应用、遥感估测等,已在植物保护科学领域中应用。虽然我国的植保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耕作制度的变动、品种的更换、不合理使用农药、施肥水平提高、不良的耕作栽培技术和人类的活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业生态系的稳定,从而也就影响到病虫的消长和危害程度,过去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偶发性病虫上升为常发性病虫,过去没有发生的病虫,通过人为活动及运输而传入并扩散传播,这就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与病虫害作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实践中只有不断加深对有害生物发生规律的认识,才能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将病虫草鼠发生危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为农业和高产、优质和高效服务。

二、植物保护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

植物保护是以病菌、昆虫、作物、植物生理、遗传育种、气象、 土壤、化学等有关学科为基础、研究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的 发生为害规律,并采用积极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的课程,是种植 类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同学们在较好地掌握植物保护的基本概 念和理论、防治原理和各类作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规律基础上、理解 环境因素与有害生物发生为害关系、掌握和实施重要病虫草鼠害的主 要防治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促进优质高产。

植物保护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极强实践性的课程。在学习方法上应注意:

1、掌握好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单元时,除对一些基本内容要彻底弄清,并理解深透外,还应注意它与防治的关系。例如掌握昆虫口器的类型对运用杀虫剂和生物农药的关系等。也就是说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应用之间的关系。 3、要善于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学习的内容。如第三单元以后涉及病、虫、草、鼠种类达数百余种,学习时一一记住是不可能的,也无必要,衡量是否能掌握和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重要的还是在于能否将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各类作物上的害虫,在其生物学特性上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同一类类别的几种害虫也是存在着同异之点,害虫防治措施常是以害虫生物学特性作为依据的。因此在学习时,可以通过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害虫,进行比较分析,学会如何掌握害虫发生为害规律的特点,从中找出薄弱的环节,作为制定防治措施的依据。比较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加深理解和帮助记忆。

4、植物保护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病、虫、草、鼠害发生为害规律及采取的防治措施,又有地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必须因地、因时制宜。因此,不仅要学好本书的内容,还必须通过课堂实验、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巩固和加深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对此应当认真对待。

附:主要参考资料 1中文:

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 2外文:Plant disease. 3网站:

①http://www.hzau.edu.cn ②http://www.ipmchina.net ③http://www.cau.cn/mpp ④http://www.dagri.com ⑤http://www.cspp.org.cn ⑥http://www.ccain.net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重点:

植物保护的性质、内容和学习方法

其中了解我国植物保护工作发展动态为教学难点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昆虫行走的器官。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前跗节(爪和 中垫)组成。

昆虫跗节和中垫的表面具有许多感觉器,害虫在喷有触杀剂的植物上爬行时,药剂也容易由此进入虫体引起中毒死亡。

各种昆虫由于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不同,足的构造和功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形成各种类型的足。常见的有:步行足、跳跃足、捕捉足、开掘足、游泳足、抱握足、携粉足等。

了解昆虫足的构造及类型,对于识别昆虫、推断栖息场所、研究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危害方式,以及害虫防治和益虫保护都有一定意义。

2、翅和类型 绝大多数昆虫的成虫都具有两对翅。翅是昆虫飞翔的工具。 昆虫的翅多为膜质薄片,贯穿着翅脉,一般多呈三角形。它有三条边,前面的边称前缘,后面的边称后缘,外面的边称外缘。它又有三个角,前缘基部的角称肩角,前缘和外缘之间的角称顶角,外缘和内缘之间的角称臀角。还有臀褶和基褶等把翅面分成臀前区、臀区、轭区和腋区。 昆虫的翅一般多为膜质,但有些昆虫由于适应特殊需要和功能,而发生变异,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覆翅 翅的质地如皮革质,翅脉隐约可见,常覆盖于体背。 如蝗虫的前翅。

②鞘翅 坚硬角质化,似刀鞘,翅脉消失,两翅相接于背中线 上。如甲虫类的前翅。

③半鞘翅 翅基部为革质或角质,端部则为膜质。如椿象的前 翅。

④平衡棒 翅退化为小型棒状体,飞行时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 用。如蚊蝇类的后翅。

⑤缨翅 翅细长,前后缘具有长缨毛。如蓟马的前后翅。 ⑥鳞翅 翅膜质,翅面被有鳞片。如蛾蝶类的翅。 ⑦毛翅 翅膜质,翅面布满细毛。如石蛾的翅。 ⑧膜翅 翅膜质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的翅。

昆虫翅的类型是昆虫分类的重要依据,在昆虫纲内有近半数的目是以其翅的特征命名的。如直翅目、双翅目等。

(三)昆虫的腹部及附器 腹部是昆虫的第三体段,腹内包藏 着各种脏器和生殖器,腹部末端具有外生殖器,所以腹部是昆虫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昆虫的腹部,一般由9-11节组成。腹部各体节只有背板和腹板,而无侧板。背板与腹板之间以侧膜相连。 其中1-7节没有附肢,第8、9节上着生外生殖器,是雌雄交配和产卵的器官。有些昆虫有第10或11节上着生尾须,是一种感觉器官。腹末还有肛门。1-8腹节两侧各有一

个气门(中胸和后胸还各有一对),用于呼吸。

1、昆虫的雄性外生殖器 昆虫的雄性外生殖器称交尾器,位 于第九腹节,主要包括将精子送入雌体的阳具和交尾时挟持雌体的抱握器。不同种类的昆虫其交尾器的构造不同,造成种间隔离,以保持自然界中昆虫种的稳定性,所以雄性外生殖器的特征是分类学中鉴定种的重要依据。 2、昆虫的雌性外生殖器 昆虫的雌性外生殖器称产卵器,位于腹部第八、九节的腹面,由腹产卵瓣、背产卵瓣和内产卵瓣、生殖孔等组成。 但各种昆虫产卵的环境场所不同,产卵器的外形变化也很大。如蝗虫的产卵器呈短锥状,螽斯的产卵器呈刀剑状,蝉的产卵器呈锯齿状。这些昆虫可以把卵产在土壤中或植物体内。蛾、蝶及蝇类等昆虫无特殊构造的产卵器,仅在腹末有一个能够伸缩的伪产卵器,只能把卵产在物体表面、缝隙等部位。产卵器的形状和构造也是识别昆虫的常用特征。

(四)昆虫的体壁 体壁是昆虫骨化了的皮肤,包在昆虫体躯 的外围,具有与高等动物骨骼相似的作用,所以称“外骨骼”。昆虫体壁的功能是支撑身体、着生肌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调节体温、防止外部水分、微生物及其它有毒物质的侵入,接受外界刺激,分泌各种化合物,调节昆虫的行为。

1、体壁的构造与特性 体壁极薄,但构造复杂。由里向外, 分为底膜、皮细胞层及表皮层。底膜是紧贴细胞层的薄膜,是体壁与内脏的分界,皮细胞层由单层活细胞所组成,部分细胞在发育的过程中能特化成各种不同的腺体和刚毛、鳞片等。

表皮层是皮细胞层向外分泌的非细胞性的物质层。还可由内向外区分为内表皮、外表皮和上表皮三层。表皮层含几丁质、骨蛋白和蜡质等,因而体壁坚韧,对外来物质的侵入有较强的抵抗力。昆虫体壁上常有各种刻点、脊纹、毛、刺、鳞片等外长物。层都是疏水性亲脂性的。

2、体壁与触杀剂防治的关系 触杀剂必须接触虫体,并穿过 体壁渗入体内,才能发挥药效。但从体壁构造来看,常具重重障碍,如体表的许多毛、刺、鳞片阻碍了药剂与体壁接触,更重要的是上表皮具疏水性的蜡质使药剂不易粘附,老龄昆虫体壁较厚,药剂难于入侵。但是,昆虫体表各处体壁厚薄不均,膜区和感受器区域体壁较薄,幼龄幼虫体壁较薄,药剂易于渗入,故在使用触杀剂防治害虫时最好在幼虫低龄阶段,使用粘附力、穿透力强的油乳剂为好。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重点:

1.咀嚼式口器的基本结构

2.昆虫胸足和翅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3.昆虫体壁的基本结构及特性

其中理解昆虫口器的类型与结构及体壁的结构与害虫防治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借助课件及图片展示,同时联系生活中常见昆虫的形态特征,进行课堂讲授昆虫头、胸部各器官的特点。并辅助以昆虫标本的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堂讲授的内容。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2学时完成,下课前3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作业:

1. 昆虫胸足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2. 昆虫体壁的结构及功能。

第四次课(2学时)

本次课讲授:昆虫内部器官与生理(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掌握昆虫的各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及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1.消化作用与害虫防治。 2.呼吸作用与害虫防治。

三、教学设计: 由常见昆虫引入昆虫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1.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

昆虫的体壁包含形成体腔,体腔内充满血液,所以昆虫的体腔又叫血腔,内部器官浸浴在血液中。整个体腔由背膈和腹膈分成背血窦、腹血窦、围脏窦三个部分。消化道纵贯中央,在上方与其平行的是背血管,在下方与其平行的是腹神经索。与消化道相连的还有专司排泄的马氏管。消化道两侧,为呼吸系统的侧纵干,开口于身体的两侧,即气门。生殖器官中的卵巢或睾丸位于消化道背侧面,以生殖孔开口于体外。这些内部器官虽各有其特殊功能,但它们联系紧密,故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2.昆虫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消化作用与害虫防治

4.昆虫排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5.排泄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6.昆虫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7.呼吸作用与害虫防治。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重点:

1.昆虫消化系统与排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昆虫消化作用及排泄器官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3.昆虫呼吸作用与害虫防治。 难点在于理解消化作用及呼吸作用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运用课件中的图片讲解昆虫内部器官的相对位置及昆虫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2学时完成,下课前3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

助以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次课(2学时)

本次课讲授:昆虫内器官与生理(2)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掌握昆虫的各大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神经系统与害虫防治。

三、教学设计: 由常见昆虫引入昆虫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1.昆虫循环器官的构造 2.昆虫血液及其功能

3.血液循环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4.昆虫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组成 5.神经冲动的传导机理 6.神经系统与害虫防治

7.昆虫激素的主要种类及其功能 8.昆虫生长发育的激素调控

9.昆虫激素及其类似物与害虫防治 10.昆虫生殖系统的结构及与害虫防治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重点:

1.昆虫血液及其功能 2.昆虫神经系统的结构及神经冲动的传导

3.神经系统与害虫防治 4.昆虫激素的主要种类及其功能 5.昆虫激素及其类似物与害虫防治

难点在于理解昆虫激素的功能及神经冲动的传导。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运用课件中的图片讲解昆虫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同时通过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各器官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2学时完成,下课前3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助以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六次课(2学时)

本次课讲授:昆虫生物学(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殖方法及昆虫的个体发育史;要求学生掌握昆虫卵的类型及产卵方式;掌握胚后发育各时期的特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昆虫幼虫与害虫防治。

三、教学设计: 由常见昆虫引入昆虫的生殖方法—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三、昆虫的繁殖、发育和习性 (一)昆虫的繁殖方式

1、两性繁殖 昆虫绝大多数是雌雄异体,通过两性交配后, 雌虫产出受精卵,每粒卵发育为一个新个体,这种繁殖方式又称为两性卵生,是昆虫繁殖后代最普通的方式。

2、孤雌生殖 是指雌虫不经交配,或卵不经受精而产生新个 体,这种繁殖方式又叫单性生殖。有些昆虫完全或基本上以孤雌生殖进行繁殖,这类昆虫一般没有雄虫或雄虫极少,如介壳虫。另外,一些昆虫是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交替进行,故称异态交替,如棉蚜。

3、卵胎生 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孵化直接产下新个体,如蚜 虫的单性生殖,就是卵胎生的生殖方式。

4、多胚生殖 由一个卵发育成两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 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如内寄生性蜂类。

除两性生殖外,孤雌生殖、卵胎生、多胚生殖等均属特异生殖。 (二)昆虫的发育 昆虫的个体发育过程,可分为胚胎发育和 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从卵发育成为幼体的发育期,又称卵内发育。胚后发育是从卵孵化后开始,至成虫性成熟的整个发育期称胚后发育。昆虫在胚后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形态和内部器官的变化,出现幼期、蛹期和成虫期。

(三)昆虫个体发育各阶段的特性 1、卵期

昆虫的生命活动是从卵开始的,卵是昆虫胚胎发育的时期,也是个体发育的第一阶段。卵自母体产下后到孵化成幼体经过的时间称卵期。卵期短的只需1-2天,多数为7-10天,也有更长的。 ⑴昆虫卵的构造与类型

昆虫的卵外面是一层坚硬的卵壳,起着保护作用。卵内有卵黄膜,包住里面的细胞质、卵黄和细胞核。卵壳的顶部有孔,叫做受精孔,是精子进入卵内的通道。卵壳的表面具有各式刻纹。

各种昆虫卵的大小差异较大,?一般农业昆虫的卵,大小约在0.5-2mm之间。其大者如某些螽斯的卵,可长达40mm;小者如寄生蜂卵,仅0.02mm。昆虫卵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常见的有椭圆形、袋形、球形、鼓桶形、半球形、鱼篓形、有柄形、弹形。

⑵产卵习性和产卵场所 昆虫的产卵的方式也有差别,有单粒散产的,如棉铃虫;有多粒产在一起成为卵块的,如玉米螟。有的昆虫卵产下后,卵块上覆盖着一层茸毛,如三化螟。蝗虫的卵块则包在分泌物所造成的泡沫塑料状卵袋内,对卵起保护作用。产卵场所也因虫而异,多数是产在植物枝叶的表面,如三化螟;有的产在寄主植物组织内,如稻飞虱;

有的则产在土壤中,如蝼蛄。此外,有些体内寄生蜂的卵,产在其他昆虫的卵、幼虫、蛹或成虫体内。

根据卵的颜色变化,可预测幼虫出现期。而卵的形状、大小、卵壳上的花纹,各种昆虫不同,在鉴别昆虫种类和组织防治上,都有重要作用。卵期静止不动,卵壳有保护作用,加之成虫产卵时的各种保护习性,因此,药剂防治效果很差。但掌握害虫卵期长短,在幼虫初孵时进行防治,则效果好。

2、幼期 昆虫幼体在卵内完成胚胎发育,从卵内破壳而出, 称孵化。幼体从孵化到出现成虫特征(蛹或成虫)所经历的日期,称幼期(幼虫或若虫期)。幼期是昆虫取食生长时期,也是主要的危害时期。因为昆虫是外骨骼动物,体壁坚硬,限制了它的生长,所以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必须将束缚过紧的旧表皮脱去,重新形成新的表皮,才能继续生长,脱下的旧皮,称为蜕。

昆虫在蜕皮前常不食不动,每蜕皮1次,虫体的体积、重量都显著地增大,食量也增加,在形态上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卵孵化至第一次蜕皮前称为第一龄幼虫(若虫),以后每蜕皮1次增加1龄。所以,计算虫龄是蜕皮次数加1。相邻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龄期。

昆虫蜕皮的次数和龄期的长短,因种类及环境条件而不同。一般幼虫蜕皮4或5次。在2、3龄前,活动范围小,取食很少,抗药能力很差;生长后期,则食量骤增,常暴食成灾,而且抗药力增强。所以,常在3龄前的幼龄阶段施药防治效果好。

不同种类的昆虫,幼期形态多不相同。有的幼体和成虫相似,体型无甚变化,称若虫型。有的与成虫迥异,称幼虫。幼虫体型具有极大的多样性,常见的有以下类型:

⑴无足型幼虫 完全无足。如蝇类和象虫的幼虫。

⑵寡足型幼虫 只有3对发达的胸足,无腹足。如瓢虫、金龟 甲、步甲的幼虫。

⑶多足型幼虫 除有胸足3对外,还有多对腹足。如蝶、蛾幼 虫,有3对胸足和2-5对腹足;叶蜂类幼虫有3对胸足和6-8对腹足。 3、蛹期 幼虫老熟后停止取食,寻找适当场所后,有的吐

丝作茧,有的作土室或借隐蔽地点,脱皮变成蛹,称为化蛹。蛹是幼虫转变为成虫的过渡时期,表面不食不动,但内部进行着分解旧器官,组成新器官的剧烈新陈代谢活动。

各种昆虫蛹的形态不同,可分3个类型。

⑴离蛹(裸蛹) 触角、足、翅等与蛹体分离,有的还可以活 动。如金龟甲、蜂类的蛹。

⑵被蛹 触角、足、翅等紧紧地贴在蛹体上,表面只能隐约见

其形态。如蝶、蛾的蛹。

⑶围蛹 蛹体被幼虫最后脱下的皮形成桶形外壳所包围,?里面是离蛹。这是蝇、虻类所特有的蛹。

昆虫蛹期不活动,有固有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可用人工清除,可进行蛹体密度调查,由蛹期推算成虫期和产卵期等。在测报和防治上都有实践意义。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重点:

1.昆虫各种生殖方式的特点 2.孵化的概念

3.昆虫的变态类型及特点 4.昆虫幼虫的类型 5.蛹的概念及类型

其中理解昆虫的变态类型及特点、幼虫类型的形成、蛹期的内部变化为教学难点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次课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图片课堂讲授昆虫不同的生殖方法、变态类型、幼虫及蛹的类型。通过提问启发同学积极思考。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2学时完成,下课前3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助以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七次课(2学时)

本次课讲授:昆虫生物学(2)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了解昆虫成虫期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要求学生掌握羽化的概念、休眠和滞育现象及昆虫的主要习性。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年生活史与害虫防治。

三、教学设计: 由常见昆虫引入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4、成虫期 成虫是昆虫个体发育后的一个阶段。不全变态的

若虫和全变态的蛹,蜕去最后一次皮变为成虫的过程称为羽化。成虫主要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因此,成虫期本质上是昆虫的生殖期。 有些昆虫在羽化后,性器官已经成熟,不再需要取食即可交尾、

产卵。这类成虫口器往往退化,寿命很短,对作物危害性不大。如一些蛾、蝶类。大多数昆虫羽化为成虫时,性器官还没有完全成熟,需要继续取食,才能达到性成熟,这类昆虫成虫阶段对农作物仍能造成危害。成虫阶段需要继续取食,以满足其卵巢发育对营养的需要,这种对性成熟必不可少的成虫期营养,称为补充营养。如蝗虫、盲蝽、叶蝉、守瓜等。也有一些成虫,没有取得补充营养时虽可交配产卵,但产卵量不高,如粘虫等。了解昆虫对补充营养的要求,对预测预报和设置诱集器等都是重要的依据。 成虫从羽化到第一次交配的间隔期,称交配前期,从羽化到第一次产卵的间隔期,称为产卵前期;由第一次产卵到产卵终止的时间,称为产卵期。各称昆虫交配前期、产卵前期和产卵期常有一定的天数,但也受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而变动。掌握了昆虫的上列生物学特性,抓住产卵前期诱杀成虫,产卵盛期释放卵寄生蜂,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由于成虫期是昆虫个体发育的最后阶段,体形结构已经固定,种的特征已经显示,所以成虫的形态特征昆虫形态分类的主要依据。成虫的雌、雄个体,在体形上比较相似,仅外生殖器官和性腺等第一性征不同。但也有部分昆虫,除第一性征不同外,在体形、色泽以及生活行为等第二性征方面也存在着差异,称为性二型。例如小地老虎等洖蛾类,雄性触角为栉齿状,雌性为丝状;蓑蛾类、介壳虫等,雄虫有翅,雌虫无翅。在同一种昆虫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个体类型,称为多型现象。例如稻褐飞虱、高梁长蝽的雌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在高等的社会性昆虫中

如蜜蜂有蜂后(蜂王),雄蜂和不能生殖的公蜂。

(四)昆虫的变态 昆虫的生长发育是新陈代谢的过程。昆虫 的一生自卵产下起至成虫性成熟为止,在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要 经过复杂的变化,若干次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而形成几个不同的 发育阶段,这种现象称为变态。按昆虫发育阶段的变化,变态可分为 下列两大类:

⑴不全变态 昆虫一生中只经过卵、若虫、成虫3个虫期。若 虫与成虫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很相似,仅个体的大小,翅及生殖器 官发育程度不同,这种若虫实际相当于幼虫。 属于这类的昆虫主要有蝗虫、椿象、叶蝉等。

⑵全变态 具有卵、幼虫、蛹、成虫4个虫期,其成虫和幼虫 在形态上和生活习性上完全不同。

属于此类的昆虫占大多数,主要有金龟子、蛾、蝶类、小麦叶蜂、 蝇、蚊等。

(五)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1、世代 昆虫的一个新个体(不论是卵或是幼虫)从离开母 体发育到性成熟产生后代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

各种昆虫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时间不同,在1年内能完成的世代数也不同。有的昆虫1年只发生1代,如大地老虎,称为一化性昆虫。1年能发生2代或更多代的,如三化螟随地区不同1年可发生2-6个世代不等。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3-5代不等;蚜虫类可多达10余代或20-30代,这些昆虫称多化性昆虫。另外一些昆虫,完成一个世代往往需要2、3年,如叩头甲、金龟子。最长的甚至有达10余年的,如十七年蝉。

昆虫在1年内发生的世代数,除决定于昆虫的遗传因素外,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一般北方气温低,完成1个世代的历期长,1年内世代数较少,南方气温高,世代历期短些,1年内可以发生多代。如粘虫在东北部每年发生2代,在东北南部则为3代,华北3-4代,华南可多达6代。可是有一些昆虫的化性是不因地区而改变的,如大地老虎,不论南北都是1年发生1代。

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由于成虫期和产卵期先后不一,同一时期内有不同世代的不同虫态存在,而呈现“子孙同堂”的现象称世代重叠。世代重叠的害虫发生不整齐,这常给防治带来困难。

计算昆虫的世代是以卵期为起点的,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依出现的先后次序称第一代、第二代??。凡是头一年未完成生活周期,第二年继续发育为成虫,都不能称为第二年的第一代而是以头年的最后一代的继续,一般称为越冬代。如二化螟以幼虫越冬,次年春开始活动化蛹变成虫。这个蛹和成虫属越冬代。其成虫产的卵才能算作当年的第一代。

2、生活史 一种昆虫在1年内的发育史或更确切地说,由当 年的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越冬结束止的发育经过,称为生活史(或生活年史)。一年发生一代的昆虫,它的年生活史,就是一个世代;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年生活史就包括几个世代。昆虫生活史可以采用生活史图表示;也可以采用生活史表表示;或者采用图表结合的形式来表示;当然也可以用文字记述。研究害虫的年生活史,目的是摸清害虫在1年之内的发生规律、活动和为害情况,以便针对害虫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与有利时机,进行防治。 3、越冬和越夏

昆虫在生活周期中,常常发生生长发育或生殖暂时停止的现象,这种现象多发生在严冬或盛暑来临之前,故称越冬或越夏。各种昆虫越冬、越夏往往有其特定的虫态,特定的场所,而且不吃不动,此时开展人工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六)昆虫的习性 昆虫的习性是种或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包 括昆虫的活动和行为。了解害虫的习性,掌握它的特点和弱点,有利于控制其发生为害,又可利用某些习性进行测报和防治。

1、食性 指昆虫对食物的适应性。根据食物的性质不同,昆 虫的食性可分为五大类:

⑴植食性 以植物为食料的食性,叫植食性。包括绝大多数的 农、林害虫和少部分益虫,如蝗虫、家蚕。

⑵肉食性 主要以动物为食料的食性,叫肉食性。绝大多数是 益虫。按其取食的方式又可分为捕食性,如瓢甲;寄生性,如赤眼蜂。 ⑶杂食性 既吃植物,又吃动物的食性,叫杂食性。如胡蜂。 ⑷粪食性 专以动物的粪便为食的食性,叫粪食性。如蜣螂。 ⑸腐食性 以死亡的动物物组织及其腐败物质为食的食性,叫 腐食性。如埋葬甲。

根据昆虫取食范围的广窄,进一步可分为:

⑴单食性 只取食一种植物或动物的的食性叫单食性,如三化 螟、澳洲瓢虫。

⑵寡食性 能取食同属、同科和近缘科的几种植物的食性叫寡 食性,如菜粉蝶。

⑶多食性 能取食很多科、属的植物的食性叫多食性,如小地 老虎。

了解害虫的食性及其食性专门化,可以实行轮作倒茬、合理的作物布局、中耕除草等农业措施防治害虫,同时对害虫天敌的选择与利用也有实际价值。

2、趋性 指昆虫对外界刺激发生的定向反应。凡是向着刺激

物定向运动的为正趋性,背避刺激物运动的称负趋性。按刺激物性质,趋性可分为:

⑴趋光性 昆虫通过视觉器官,趋向光源而产生的反应行为, 称为正趋光性。反之,则为负趋光性。一般夜出活动的夜蛾、螟蛾等,对灯光为正趋光性,很多在白昼日光下活动的蝶类、蚜虫等,对灯光为负趋光性。各种昆虫对光度强弱和光波长短反应不同,一般讲,短光波对昆虫诱集力很强,如二化螟对于3300-4000A°(紫外光)的趋性最强,棉铃虫以3300A°的紫外光诱集最好,因此,可利用黑光灯、双色灯来诱杀害虫和进行预测预报。昆虫的趋光性,在雌雄两性间也表现不同,如二化螟雌蛾对黑光灯的趋光性较强,而雄蛾弱。

⑵趋化性 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于化学物质的刺激产生的反应 行为,称为趋化性。趋化性也有正负之分,这对昆虫取食、交配、产卵等活动,均有重要意义。如三化螟蛾有趋向分蘖期和孕穗期稻田产卵的习性,菜白蝶趋向含有芥子油气味的十字花科蔬菜上产卵的习性。对具有强烈趋化性的害虫,可进行诱杀,如用糖、醋、酒等混合液诱集地老虎、粘虫;利用新鲜杨、柳枝把诱集棉铃虫、粘虫等。

⑶趋温性 因昆虫是变温动物,本身不能保持和调节体温,必 须主动趋向环境中的适宜温度,这就是趋温性的本质所在。如东亚飞蝗蝗蝻每天早晨要晒太阳,当体温升到适合时才开始跳跃取食等活动。严冬酷暑对某些害虫就要寻找适合场所来越冬、越夏,这也是趋温的一种表现。 3、假死性 有些昆虫受到突然的接触或震动时,全身表现一

种反射性的抑制状态,身体卷曲,或从植株上坠落地面,一动不动,片刻,才又爬行或飞起。这种特性称为假死性。对具有假死性的害虫,可以用骤然振落方法,加以捕杀,如金龟子。

4、群集性 群集性是同种昆虫的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 性。这种习性是昆虫在有限的空间内,个体大量繁殖或大量集中的结果。如蚜虫常群集在作物嫩芽上;粉虱群集在茄科蔬菜的叶背等。群集有临时群集和永久群集之分。临时群集只是在某一虫态和某一段时间内群集在一起,过后便分散,例如水稻二化螟、茶毛虫、初龄幼虫群集在一起,老龄时则分散开来。永久性群集是终生群集在一起,不再分散,而且群体向一方向迁移或作远距离的迁飞,如飞蝗。某些昆虫的群集性具有季节性,如很多瓢虫等,以越冬期间,大量集结在砖石下、建筑物隐蔽处、地表覆盖层下,越冬结束后就分散。显然,这种群集有利于昆虫度过不良环境,同时,昆虫的群集,对于我们集中消灭害虫提供了方便条件。

5、迁飞性 不少农业害虫,在成虫羽化到翅骨化变硬的羽化 洔初期,有成群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迁飞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特性,如粘虫、稻纵卷叶螟等。这些昆虫成虫开始迁飞时,雌虫的卵巢还没有发育,大多

数没有交尾产卵,这种迁飞,是昆虫的一种适应性,有助于种的延续生存。了解害虫的迁飞特性,查明它的来龙去脉及扩散、转移的时期,对害虫的测报与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六、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重点: 1.羽化的概念

2.雌雄二型及多型现象的区别 3.休眠和滞育的区别 3.昆虫的习性

其中理解休眠和滞育的区别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为教学难点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次课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课堂讲授,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昆虫主要的生物学现象以及昆虫的生活史。同时通过昆虫标本的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堂讲授的内容。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2学时完成,下课前3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昆虫的生物学特性、个体发育史各时期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第八次课(2学时)

本次课讲授:昆虫的分类(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了解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分类方法及分类依据;掌握农业上重要目的特征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昆虫分类与害虫识别。

三、教学设计: 由常见昆虫引入昆虫分类—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四、农业昆虫主要目、科的识别

(一)昆虫分类的意义 昆虫分类是研究昆虫科学的基础。是 认识昆虫的一种基本方法。学习昆虫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增加识别昆虫的能力,便于进一步研究昆虫,利用益虫和控制害虫。 昆虫分类和其它动物分类一样,目前仍以外部形态特征作为主要依据,并以成虫形态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所鉴别的种类绝大部分是正确的,而且使用简便。昆虫分类的单元和其它动植物相同,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等级,分类单元书写时,必须按阶梯排列。以三化螟为例,其分类地位如下: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纲 昆虫纲 目 鳞翅目 科 螟蛾科 属 稻螟属 种 三化螟种

洖 有时因实际需要,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单位下,还分设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等分类单位。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种间有相对明确的界限,种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能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与其它物种有生殖隔离的一种类型。

昆虫每个种都有一个学名。学名是采用国际上统一规定的双名法,由属名和种名共同组成,并且都由拉丁字母来书写。前面是属名,后面是种名,一般在最后还要加上命名人的姓氏或其缩写。属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种名全部小写,后面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例如三化螟(中文名称)的学名为:

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 属名 种名 定名人

采用学名可克服同种异名等造成的混乱,同时也便于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一)昆虫纲中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九个目

昆虫纲的分目主要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特征、口器构造、触角形状、翅的有无及质地、足的类型以及变态和生活习性等区分。目前昆虫纲的分目总数全世界没有一致意见,但根据国内多数学者的意见分为33目,现将其中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九个目概述如下。

1、直翅目 体多为中至大型,咀嚼式口器,触角多为丝状, 前胸背板发达,呈马鞍形,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纵折,后足跳跃式或前足开掘式。腹部有尾须,产卵器发达。多为植食性,不完全变态。 ⑴蝗科 触角短于身体,听器着生在第一腹节两侧,后足跳跃 式,产卵器凿头状,尾须短不分节。如东亚飞蝗、中华稻蝗等。 ⑵蝼蛄科 ? 触角比体短,听器在前足胫节内侧,退化为缝状, 前足开掘式,后翅长,纵折伸过腹末如尾状,尾须长,产卵器不发达,不外露,植食性,土栖。如华北蝼蛄、东方蝼蛄等。 本目还有螽斯科、蟋蟀科等。

2、半翅目 体小至中型,个别大型,体多扁平坚硬,刺吸式 口器,触角丝状或棒状,复眼发达,单眼两个或缺,前胸背板发达,中胸小盾片三角形。陆生种类多有发达的臭腺。不全变态,多为植食性的害虫;少数为肉食性的天敌种类,如猎蝽、小花蝽等。根据触角节数、着生位置、前翅的分区、翅脉及喙的节数等特征分科。

⑴蝽科 体小至大型,体色多变,头小三角形,触角多5节, 喙4节,具单眼。小盾片发达三角形,前翅膜区有纵脉,且多出自一基横脉上。如荔枝蝽、稻绿蝽等。

⑵网蝽科 又名军配虫科。体小型而扁,无单眼,前胸背板常向两侧或向后延伸,盖住小盾片。胸部与前翅具网状花纹,故得名。成、若虫在叶背为害,常残留褐色排泄物,叶面呈苍白色。成虫产卵于叶组织中。如梨网蝽。

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还有盲蝽、缘蝽科、猎蝽科等。

六、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次课教学重点:

1.昆虫分类的基本概念、依据 2.直翅目、半翅目的特征

七、教学方法和实施步骤

本次课运用举例和对比的方法进行课堂讲授,并通过课件中的图片展示使学生加深对直翅目、半翅目昆虫的基本特征的理解。

八、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

本次授课内容用2学时完成,下课前3分钟左右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的归纳总结。

九、检测教学效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教学重点及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辅助以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九次课(2学时)

本次课讲授:昆虫的分类(2)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授课使学生掌握农业昆虫重要目的特征及螨类的特征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各目昆虫基本特征与害虫防治。

三、教学设计: 由常见昆虫引入各目昆虫基本特征—分析—讲解—目标检测—评讲—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3、同翅目 体小至大型,刺吸式口器,喙分节。复眼发达,

触角刚毛状或丝状。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少数种类无翅。繁殖方式多样,常有转主和世代交替现象,不全变态。植食性,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有些种类并能传播植物病毒,如叶蝉。部分种类排泄物中多糖分,常诱致植物发生煤烟病,如蚜虫、介壳虫等。根据触角类型、节数及着生位置等分科。

⑴叶蝉科 体小至中型,一般细长。头部较圆,不窄于胸部, 触角刚毛状,生于两复眼间。前翅加厚不透明,后足胫节密生两排刺。如稻黑尾叶蝉、茶小绿叶蝉等。

⑵飞虱科 体小型,头部较狭,一般窄于胸部。触角锥状,生

于两复眼之下。前翅不加厚,透明,后足胫节少刺,末端生一大距。如稻灰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等。

⑶蚜科 体小型,触角丝状,翅透明,前翅翅痣发达,腹部第 六节背面两侧生腹管1对,腹部末节中央有突起尾片,常有世代交替或转主现象。如禾谷缢管蚜、桃蚜等。

⑷蚧总科 蚧总科昆虫通称介壳虫,是形态非常特殊的一类昆 虫。雌虫终生固着在植物上,不能活动,只有幼龄若虫行动活泼。虫体表面大多被复各种蜡质的介壳,腹末有卵囊,产卵量很大。无翅,大多足、触角、眼等附器也极度退化,惟口吻中的颚丝极细长,刺入植物组织内吸汁。雄成虫体小,仅具前翅一对,后翅退化成平衡棍,腹末常有细蜡丝。如吹绵蚧、角蜡蚧、矢尖蚧、桔小粉蚧等。

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还有蝉科、粉虱科等。

4、鞘翅目 身体大小悬殊。水生和陆生,植食、肉食、腐食

和粪食。复眼1对,生于头部两侧,一般无单眼。触角形状多样10-11节。成、幼虫,同为咀嚼式口器。前翅鞘翅,后翅膜质。完全变态。大多数和成虫具趋光性和假死性。幼虫为寡足型或无足型。蛹为离蛹。依据触角和复眼的形状、口器与足的形状及幼虫的类型等分科。

⑴金龟科 体小至大型,圆筒形,触角鳃叶状。前足近乎开掘 足,胫节扁,其上具齿,适于开掘。鞘翅常不及腹末,中胸小盾片多外露(食粪者,多不外露)。幼虫呈“C”字形,乳白色,称蛴螬,胸足发达,生活在地下或腐败物中。如华北大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等。

⑵叶甲科 俗称金花虫,体小至中型,体色美丽。触角丝状, 复眼圆形,跗节隐5节。幼虫寡足型。如大猿叶虫、稻食根叶甲等。 ⑶瓢甲科 体小至中型,体背隆起呈半球形。鞘翅常具红、黄、 黑等星斑。头小,部分隐藏在前胸背板下。触角短小,锤状。幼虫活泼,多毛瘤,少数种类体上有分枝的毛状棘刺或白色蜡粉。肉食性和植食性。如澳洲瓢虫、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马铃薯瓢虫等。

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还有虎甲科、步甲科、吉丁虫科、天牛科、叩头甲科、豆象科、象甲科等。

5、鳞翅目 与农业生产关系极为密切,许多是重要的害虫, 如粘虫、玉米螟、棉铃虫、棉红铃虫及果树上的各种食心虫和卷叶蛾等。体小至大型,体披鳞片及鳞毛,并由鳞片构成各种色泽与花纹。触角丝状、球杆状、羽毛状或栉齿状等。复眼发达,单眼2个或无,口器虹吸式或退化。前翅大于后翅,少数种类雌虫无翅。幼虫体型变化较大,少数蛞蝓形。咀嚼式口器,有人字形额区,腹足2-5对,有趾钩,到幼虫化蛹时腹足退化消失。潜叶形体扁,前口式,食叶型多为下口式。多数被蛹。鳞翅目

昆虫生活习性比较复杂,成虫一般不为害植物,仅取食一些花蜜或露水。幼虫大多为植食性,取仿为害方式有食叶、卷叶、潜叶、钻蛀茎、根或果实等。

根据触角的类型与活动习性,分为蛾类与蝶类。

⑴蝶类 触角球杆状,白天活动,休止时四翅立竖于背,被蛹 多有棱角。

①粉蝶科 体中型,多为白色、黄色、橙色或杂有黑色或红色 斑点。前翅三角形,后翅卵圆形。幼虫圆筒形,多皱纹,多绒毛。幼虫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豆科及蔷薇科植物。如菜粉蝶、斑粉蝶、山楂粉蝶。 ②弄蝶科 体小至中型,体粗壮,黑褐色,触角锤状,端部带

钩。休止时两翅竖起两翅乎铺,幼虫头大颈细,缀叶为害,如直纹稻苞虫、隐纹稻苞虫等。

⑵蛾类 触角多样,但非球杆状,成虫多夜间活动,休止时四 翅覆于腹背或平展,被蛹无棱角。

①螟蛾科 体小至中型,体瘦长,色淡,触角丝状,下唇须发 达多直伸前方。前翅狭长三角形,鳞片排列紧凑,翅面平滑有光泽,后翅有发达臀区,臀脉3条。幼虫钻蛀或卷叶为害。如二化螟、玉米螟、桃蛀螟等。

②夜蛾科 体多中至大型,色淡,触角丝状或羽状。前翅浆状 或三角形,多斑纹,后翅宽色淡,臀脉有2条或者1条。如大螟(稻 蛀茎夜蛾)、小地老虎、烟青虫等。

③麦蛾科 体小型、色略暗淡。前翅窄长,端部尖锐,后翅菜 刀状,前后翅缘毛均很长。幼虫淡白带红色,腹足有时退化,卷叶、潜叶或钻蛀为害。如麦蛾、棉红铃虫、马铃薯块茎蛾等。

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还有凤蝶科、蝶蛾科、菜蛾科、木蠹蛾科、天蛾科、毒蛾科、灯蛾科、尺蛾科、卷蛾科等。

6、膜翅目 既有益虫又有害虫。虫体大小悬殊,最小的寄生 蜂只有0.21mm,最大的马尾蜂可达170mm。触角丝状或膝状,口器咀嚼式或嚼吸式。两对翅同为膜质,前后翅以翅钩相连。全变态。幼虫多足型或无足型。裸蛹,有的有茧。食性复杂,有植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大部分种类对人类有益,属天敌昆虫。依据体型、触角、翅及翅脉等分科。 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是叶蜂科、茎蜂科、姬蜂科、赤眼蜂科、小蜂科、金蜂科等。

7、双翅目 体小到中型。成虫多为刺吸式或舔吸式口器,触 角丝状、具芒状或其它形状。前翅膜质,后翅退化为平衡棍。全变态。幼虫蛆形,无足型,多数围蛹,少数被蛹。肉食、粪食或腐食性。依据翅的

变化分科。

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有瘿蚊科、摇蚊科、食虫虻科、食蚜蝇科、寄蝇科、潜叶蝇科、水蝇科、黄潜蝇科、花蝇科等。

8、缨翅目 体小型,两对翅全为缨翅,口器锉吸式,足短小 而末端有泡(即中蛰),为渐变态。蓟马多数植食性,是农作物的重要害虫。少数捕食性,捕食蚜虫、螨类等。

农业上重要的科有蓟马科、管蓟马科等。

9、脉翅目 几乎全为益虫,成虫、幼虫均捕食。体小至大型, 柔软。翅膜质,脉多如网。口器咀嚼式。全变态。 农业上重要的科有草蛉科、粉蛉科。 附:其它与作物有关的动物

一、农田蜘蛛与农业螨类

(一)农田蜘蛛 体小至中型,体分头胸和腹两部分,中间有

细的腹柄相连。头胸部通常有8个单眼,无复眼,有1对螯肢和1对触肢,有步足4对,无翅。腹部除少数种类外,不分节,具有独特的纺丝器,能抽丝布网、结巢和作卵囊等。蜘蛛为肉食性,主要食物是昆虫类,是一类重要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很多。结网蜘蛛为圆蛛、长脚蛛等,捕食各种飞行昆虫,如蝇、蚊、蛾、蝶等。游猎蜘蛛,如狼蛛、盗蛛、跳蛛、管巢蛛等,主要捕食不善飞行的昆虫,如叶蝉、稻飞虱以及各种昆虫的幼虫和卵。 (二)农业螨类 体小型或甚小,圆形或椭圆形。构造简单, 不分头胸部与腹部,身体分节不明显。通常以位于左右肩凹之间的蜕裂缝为界,划分为体前部与体后部。体前部为颚部与前足部,体后部分为后足部与臀部,无复眼,只在体前部两侧上方有1-2对红色眼点。口器为刺吸式或咀嚼式。一般生4对足,少数2对足。体背有许多刚毛,刚毛最多有7排,毛的排列方式和形状等,是分类的依据之一。

螨类种类繁多,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在田间为害作物及林木类的螨类,都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汁液,如朱砂叶螨、半跗线螨等。此外还有部分为捕食性螨类,如畸螯螨。

还有一类特殊的螨类,身体格外小,体长0.01mm左右,肉眼看不见,身体胡萝卜形,只有2对足,体后部有许多环纹,植物受害后常引起畸形、袋状或泡状虫瘿,果实受害为表面粗糙,木栓化铁锈色。叶片受害后表现为叶瘤型、毛毡状等。 二、软体动物

在农物上常见的软体动物中的有害种类有蜗牛、蛞蝓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no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