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战反思录

更新时间:2023-08-12 17:04: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日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反思录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个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权大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二)中国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以及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从此走向更深重的灾难。巨额战争赔款相当于全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大面积割让国土直接导致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战后的几年里,列强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长城以北属俄,长江流域十省属英,山东属德,云南、两广属法,福建属日。而美国这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则打着“利益均沾”的旗号,以支持日本为主

中日海战,

要手段,谋求在中国的更大权益。战后朝鲜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成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中国东北部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台湾被日本割占,使数百万同胞离开祖国的怀抱,饱受欺凌50多年。

日本是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价值1亿两白银的战利品和2.3亿两的赔款。这笔巨款相当于日本当时7年的财政收入,日本朝野对此欢欣鼓舞,外相陆奥宗光高兴地说:“在这笔赔款之前,根本没有料到会有几亿日元,本国全部收入只有8千万日元,一想到现在会有3亿5千万日元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觉得无比的富裕!”战后,日本经济和军事实力飞速扩张,为其在上世纪30年代大举侵华埋下伏笔。总之,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在中国近代的反侵略战争中,中日甲午战争可以说是规模最大,失败最惨,影响最深,后果最重,教训最多的一次战争。正因为如此,重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也最具现实意义,这里最重要的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长期以来,一些论者从力量对比的角度分析问题,认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实力强大,中国不具备赢得反侵略战争的条件,由此强调落后就要挨打,必须奋发图强,提升国力,才能最终立于不败之地。这个观点自然有其积极意义,但就甲午战争而言,仅作此分析还嫌不够,也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决定论”的误区,应该进行更全面、更准确的分析。

实际上,当时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并不比日本差,从经济上看,甲午战前日本的重工业还比较薄弱,轻工业中也只有纺织业比较发达。钢铁、煤、铜、煤油、机器制造的产量都比中国低得多。当时日本共有工业资本7000万元,银行资本9000万元,年进口额1.7亿元,年出口额9000万元,年财政收入8000万元,这些指标除了进口量与中国相当外,其它都低于中国,说明当时日本的经济实力和中国一样并不强盛。从军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战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国之力提升军事实力,尤其重视海军建设,到1893年,拥有军舰55艘,排水量

6.1万吨,与中国海军主力北洋舰队相当(中国还有广东、福建水师)。日本常备陆军22万人,总兵力不到中国的一半,武器装备也相差不大。很显然,中日军事力量对比,不像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对坚船利炮那样悬殊,有的方面如海陆军总量中国还略占优势。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国之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白皋) 宁夏日报

史海钩沉:甲午,一场让中国人知道耻辱的战争

作者:王树增

中日海战,

中华帝国选择的是抵抗。

帝国的抵抗是一部伤感的童话。

(1)

近代中国人对于洋人的蔑视,最甚莫过于日本人。确切地说,那时中国人就没把日本人当做 洋人看待过。这不仅仅是因为日本人除了说话之外和中国人的相貌差不多,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历来把那个小岛看做是一块没有开化过的蛮荒之地,只不过秦时从中国本土去了几对男 女,才让岛上有了人烟。从唐开始,帝国的土地上就能看到从那个小岛上来的人,除了学经 的和尚之外,就是手拿竹棍的"浪人"和鬼鬼祟祟的小偷。明时,中国人干脆称日本人为" 倭人":"倭在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国。"14世纪,日本人开始在中国沿海以抢掠劫盗 为生,中国人对其始称"倭寇",意为"矮小的强盗"。长期以来,中国人很厌恶这些只会 趁着月黑风高在海边抢了就跑的近邻,认为这些似乎和中国人有点"血缘关系"的野蛮人实 在给帝国丢尽了面子。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恰恰是这些"倭寇"最深刻地让中国人知道了什么叫做耻辱。 19世纪后半叶,中华帝国除了由一色的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的皇家精锐部队和在与太平军作 战中组建锻炼出来的湘军、淮军、甘军、毅军等陆军部队之外,因为开明的官僚发起的洋务 运动,帝国用大笔的银子又建起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军,其舰只数量、吨位和火炮口径,已经位居世界第六。由排水量7000吨、钢铁船甲14英寸厚、装备有12英寸巨炮的两 艘主力舰和各式巡洋舰、鱼雷艇数十艘舰只组成的庞大舰队,堂堂之阵,猎猎之旗,曾经威 风凛凛地"访问"过高丽、日本和新加坡的海面,消息传出,让远方的欧洲人都听着心慌。 只是,帝国海军的举动和明代的郑和下西洋差不多,仅仅是体恤的"访问"。而当时的日本 ,陆军总兵力不过10万余人,海军实力位居世界的第16位。关于清帝国海军在 世 界各国海军实力的排位问题,是根据当时世界海军年鉴等资料和现代研究者的观点相比较而 成,没有绝对标准。一般的说法是:当时清帝国海军实力在第六位至第八位之间,日本海军 实力在第十一位至十六位之间。转引自《晚清七十年》,(美)庞德刚著,岳麓书院1999年 9月第一版,第191页。所以,当日本人表示要与中华帝国进行一场战争的时候,少 数主张议和的人立即遭到嘲笑,中华帝国举国上 下主战派的意见占了绝对上风,坚决要"以大清帝国的神威教训一下日本人"。

当朝鲜国王为了镇压国内的一个"既反对政府腐败,又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武装组织请求 中华帝国政府出兵的时候,中华帝国的皇帝感到这是一种"上国体面",当然责无旁贷-- 中国向领土之外派出军队,在它的历史上极其少见,而且即使向领土之外派出军队了,其目 的与洋人派军队来中国也截然不同:后者是在军队的护卫下进行商业上的强买强卖和文化上 的强行灌输,最好是"发现"一块"新大陆"并且插上自己的国旗,宣布从此对该土地"以 本国国王的名义实施管辖";而中国人认为这样的念头连想一想都是羞耻的,不符合泱泱帝 国的翩翩风度和道德规范。而之所以派出军队,只是中国皇帝一向对"天下"的恩赐和怜悯 --于是,1894年6月4日,帝国政府命令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致远舰和扬威舰赴 朝鲜仁川,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领淮军1500名分乘招商轮船前去朝鲜 。同时,遵照中日《天津条约》的有关条款,中国驻日本大使汪凤藻于6月6日将此事通知 了日本。

中日海战,

没有人知道,这时的中华帝国其实已经落入了日本人--那些即使是强盗也是矮小的强盗- -的圈套。

1894年6月5日,日本成立了由参谋总长、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长等高级官员组 成的战时大本营。日本外相陆奥宗光亲自向回国述职的日本驻朝鲜大使大鸟下达了向中国挑 起事端的任务,大鸟当天就带400名海军陆战队员乘"八重号"巡洋舰返回朝鲜--从时 间上看,中国军队此时还没有出动,日本军队已经浩浩荡荡地向朝鲜出发了。

日本人早就决心和中国人打一场仗了。战争的目的明确而简单:英国人跟中国人打了,法国 人也打了,该轮到日本人用战争证明它有资格加入帝国主义的行列了;中华帝国应该给予日 本人真正的"洋人"待遇,在已经处于将被瓜分的中华帝国的领土上得到它的那份份额。朝 鲜问题对于日本人来讲仅仅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机会而已。

7月12日,日本外相训令驻朝公使大鸟:"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务之急。为实行此事, 可以采取任何手段。"《李鸿章》,董守义著,哈尔滨出版社1996年3月第一版,第 358页。

7月14日,日本正式向中国总理衙门提交照会,直接威胁说,鉴于清国政府拒绝和日本一 起改革朝鲜内政,"今后因此如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

这等于明确告诉中国,战争马上就要开始了。

(2)

面对日本人的战争威胁,帝国政府显示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无所畏惧的气概。以光绪皇帝为 首的主战派热血沸腾,督促军方"筹备战守"的诏书一道接着一道。原因很简单:日本不是 大英国大法兰西,如果日本人真的敢于和地大物博的中国打仗的话,正好给了中国一个出出 这些年受洋人窝囊气的机会。中国人管此举叫做"扬我国威"。

就在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一直注视着形势发展的帝国主义们出面了。

帝国主义们的心情是矛盾的:他们希望战争,尤其希望中华帝国对外战争爆发,因为这不 但可以削弱这个帝国的国力,而且还可以检验这个帝国目前的抵抗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为自中国务实的官员致力于洋务运动后,帝国的防务实力让帝国主义们有点儿不摸底了 。只是,除了日本人之外,帝国主义们并不希望日本人真的打胜,至少是不能让日本人获得 圆满的胜利。因为如果这样,中国人给日本人的好处肯定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中华帝国 的版图和市场再大也是有限的。

当时的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赶到天津会见李鸿章。在了解了局势的真实情况后,他答应由英 国政府出面劝说日本停止向朝鲜增兵,但临走时他又补充了一句:"就怕日本人不听。"

俄国公使格希尼接着来到天津,在探听到了帝国政府的坚决态度之后,表示"俄朝近邻,亦 断不容日本干涉",并且说如果日本人不听,俄国准备"压服日本",至于怎么个"压服" 法,俄国还得考虑考虑。

中日海战,

但是,没过几天,中华帝国驻英国大使的情报传来了:英国的工厂正在为日本人制造"大铁 舰"。接着,俄国公使也派参赞来阐述俄国方面考虑的结果:鉴于和日本的友谊,只能劝说 日本撤军而不便武力逼迫。

1894年7月21日,已经被"帝国主义"们的"调停"耽误了调兵时间的中国迫于军事 形势和驻朝军队的安全,开始向朝鲜增兵"以防不测"。出于对日本有可能袭击运兵船的担 心,帝国政府特地租用了英国的商船。中国人认为,日本人胆子再大,也不敢在公海上向英 国船队开炮。

7月23日,帝国的运兵船队航行在去朝鲜的途中。

这一天是光绪皇帝的寿辰,京城里处处张灯结彩,紫禁城内在盛大的宴会之后,宁寿宫里搭 起的大戏台上青罗戏袍一直飘舞到深夜。

7月25日,中国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护送运兵船行驶至丰岛海面。

大约早上7时45分,突然的巨响打破了丰岛海面的沉寂,一颗炮弹在"济远"舰右舷不远 的地方爆炸。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的中国水兵们没有跑向炮位,而是跑到甲板上四处张望- -浓雾中迎面冲来一支规模骇人的联合舰队,旗舰上被雾水浸湿的旗帜已经能看得清清楚楚 ,中国水兵惊叫起来:日本人!

这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甲午战争开始的瞬间。

那个早上发生于丰岛海面上的海战算不上是帝国海军与日本海军的一场战争,充其量也只是 日本人的一次诡秘的偷袭,其行为和手段与14世纪时他们的"倭寇"在海上的抢劫没什么 两样:突然开始,短促攻击,戛然而止。丰岛海战最后的结果是:"广乙"舰被击沉,"济 远"舰勉强应战后受到重创逃离战场,失去了掩护的"高生"号运兵船被日舰团团围住。日 本人对这艘没有任何还击能力的运兵船上的上千名士兵悲切的呼号置之不理,直到把"高升 "号击沉。另一艘运输船"操江"号向日军投降,日本人没有将其击沉的惟一原因是,这艘 船运载的不是中国士兵而是军械物资:20门大炮、3000支步枪、大量弹药,还有20 万两饷银--这些银两是那些驻扎在朝鲜的帝国官兵们的"工资"--这些银子和物资连同 "操江"号上的83名中国船员当天就被劫持到了日本的佐世保港。

丰岛海战发生七天之后,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皇室同时下诏宣战。

战争真的爆发了。

(3)

英、法、俄、美、德等帝国主义们经过充满惊喜和忧虑的紧急磋商后,立即宣布全体"中立 "。

这些帝国主义们曾经大肆向中华帝国政府推销他们的军舰大炮,现在战争打起来了<!--NEWSZW_HZH_BEGIN-->

<!--nwy/sina 招募一拍/A--> <!--NEWSZW_HZH_END-->,中国真正要使用这些洋武器了,但

中日海战,

是根据国际法中的中立原则,他们即刻停止了对中国的一切弹 药和武器零部件的供应。 至于日本人在丰岛海面袭击英国轮船之事,经过英日友好双方的协商,日本方面不但答应赔 偿英国人的全部损失,而且向英国人表示"保证英国在华利益的安全"。于是,英国人很快 就对这件事闭口不谈了。

不久以前刚刚知道"天下"是什么样的大清朝廷当然无法料到"帝国主义"们的狡猾。 为了激发中华帝国的战斗热情,英、法、俄、德、意、美各国到处散布对日本不满的言论, 从而给帝国政府造成一种"只要战争真正开始,日本人就会陷入极其孤立境地"的态势。帝 国的激情果然被调动了起来。激情的迸发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 捷报"在中日宣战的第二天传到了光绪皇帝面前:"我军大捷于牙山,斩首二千余名,乘胜 进击,仅距汉城七十余里。已催北路各军克日前进,并令海军军舰齐往迎击,南北合势,及 早 驱除。"《李文忠公尺牍》第780~781页。而其时,帝国位于朝鲜前线的叶 志超、聂士成所属部队在日军向朝鲜增兵以来的一个月间,从来没有"乘胜进击"过一次, 而是已经向北撤退到了平壤附近。这一点,帝国政府的官员们一清二楚。可是,令人难以置 信的是,帝国的官员在皇帝收到"捷报"的那一刻呈现出一片"欢欣鼓舞"。结果,真的就 致使全中国莫名其妙地弥漫出一种"战胜日本胜券在握"的乐观情绪。

在那段沉重的历史中,中国人令人惊骇地生生把一出悲剧写成了一场闹剧。

欢欣鼓舞的帝国政府开始调四路大军向朝鲜增兵:盛军卫汝贵部马步兵,盛军丰升阿部盛字 营马队和吉林马队,毅军马玉昆部,奉军左宝贵部的步兵、骑兵和炮兵,总计约一万五千多 人马。但是,当帝国的军队到达前线之后,却发现当面日本军队的兵力更多,且尾随在一路 撤退的中国军队之后,已经直逼平壤城下,并已摆开决战的架势。

中日军队的首次战斗是平壤城的攻防之战。

<!--nwy/2004-8-24/A--> <!--NEWSZW_HZH_END-->

日本在中国的军事间谍当时已渗透到了各个地区。其在华北的总机关设在北京,总头目是青木宣纯。1884年在日军参谋本部任职的青木奉命到中国进行谍报活动,化名广濑次郎。他先在广东活动三年,后调到北京收集情报,并绘制了精密的北京郊区地图,这是日本第一次得到北京郊区图。在上海,根津一与日本驻沪领事大越成德派遣间谍藤岛武彦化装成和尚,到浙江普陀山与隐匿在法雨寺的高见武夫会合、刺探福建舰队的军情,并绘制地图。藤岛在镇海被抓获,这起间谍案才被发现。

在这一系列日本间谍中,最诡计多端的是在天津的神尾光臣。神尾光臣毕业于日本陆军教导团,1882年被派到中国搞情报,被誉为日本陆军"三大中国通"之一。甲午战争前夕,大本营给神尾光臣一个特殊任务,除了搞绝密情报外,还要发回一些中国正积极备战的假消息,激起日本国民的战争情绪。神尾光臣心领神会,歪曲事实不断发回中国准备对日开战的假情报,致使1894年7月12日,日本内阁以"中国在平壤集结大军,欲与日本一战"为由,向中国发出第二份绝交书。清政府被迫采取措施,16日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召开联席会议商议对策。李鸿章提出作战计划:使用招商局轮船,从水路将驻在直隶(今河北)小站地区宁夏镇总兵卫汝贵率领的6000盛军移驻平壤;将防卫旅顺的马玉昆指挥的2000毅军移驻义州本;

中日海战,

由奉天调4000奉军进驻平壤,以压制汉城、仁川的日军。并令海军提督丁汝昌以北洋舰队之主力出击,与陆上部队相策应。不料神尾光臣在天津收买了清政府军机处一位官员,这些机密毫不费力地送达日本大本营。大本营向大岛旅团下令,自汉城向南开进,以逸待劳阻击清军。

1894年8月1日,中日正式宣战,两国军队在朝鲜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激烈较量。日本驻天津领事馆撤走后,宗方小太郎将自己伪装成中国老百姓,来往于威海、旅顺之间,窥探中国海军的情报。8月中旬后,由于平壤战事紧急,清政府决定向朝鲜再派援兵。由招商局的五艘轮船运送总兵刘盛休的铭军十二营6000人入朝。为防止日本舰队袭击,李鸿章电令北洋舰队主力护航。停泊于威海附近的镇远号第14艘中国军舰,投入出征准备。宗方小太郎在威海得知北洋舰队的出发时间,立即将镇远号等14艘中国军舰开赴朝鲜的具体日期电告上海谍报机关。根津一马上发给日军大本营。日军大本营即派日本联合舰队出发,9月15日到达朝鲜黄海道大东河口附近。而丁汝昌率北洋舰队由威海卫出发,经旅顺后15日舰队至大连湾。16日午前1时,舰队起锚,包括了定远、镇远、来远、经远、致远、靖远等在内的军舰12艘、炮艇2艘、鱼雷艇4艘,护送运兵船航行。下午,舰队到达鸭绿江大东沟口外。丁汝昌派镇中、镇南2艘炮舰及鱼雷艇护卫运兵船入口,平远、广丙2舰在口外警戒。其余10艘军舰在离口外12海里的大鹿岛东南下锚。18日11时30分,中日两支舰队互相发现目标,震惊世界的黄海海战爆发。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中国北洋舰队惨遭重创,损失超勇、扬威、致远、经远、广甲五舰,包括邓世昌、林永升在内,死伤八百余人。至此北洋舰队更是畏缩不出,日本夺得制海权。不久宗方小太郎被召回日本,他穿着中国服,接受天皇的召见。陆军大将本庄繁评价宗方说:"日清战争之时,他密行威海卫军港,详细侦察敌情,对君国做出极大贡献"。

平壤落入日本人之手后,清政府意识到日军会乘势侵入中国东北。为了清政府的"龙兴之地",李鸿章调兵遣将。而日本侵略者梦寐以求的进攻辽东半岛的计划果然实施了,10月24日日本第一军向中国的鸭绿江防线发起进攻。同时第二军第一师的16艘运兵船在十多艘军舰的护送下向花园口进犯。根津一带着他日清贸易研讨所的六名间谍随同,作为向导与先锋随同登陆。中国的金州被占后,大连湾也随之失守。

当然,根津一手下的这六名间谍也未有好下场,其中有五人后来都被清兵抓住处死。 作者:李方

110年前的9月17日12时50分,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右主炮发出第一声怒吼,中日黄海海战正式打响。

这一炮的结果是,强大的后坐力震塌了定远号的舰桥,水师提督丁汝昌跌落受伤。从此,北洋海军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下与日本舰队缠斗,直至17时45分日舰主动撤出战场。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场大规模铁甲舰海战。中方自认完败,理由是己方被击沉5艘而日舰仅数艘受伤无一沉没。事实上,糜费甚巨的旧中国海军数十年竟无一击沉敌舰的战例,历来为我爱国青年痛心疾首不已。

然而有些西方评论家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从战役角度看,黄海海战的胜利者应该是北洋舰队,因为完成了护航任务,并且是日本舰队率先撤离战场。(事实上,北洋舰队的剩余

中日海战,

舰只还虚张声势地尾随日舰撤退方向追击了一阵。然而我们知道,日舰平均航速超过北洋舰队甚多,而且当时中方军舰大都已遭重创。)

客观地讲,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虽然损失惨重,但从战役角度而言也还远远谈不上完全失败。后世研究者多纠缠于战术细节,例如迎敌的阵型问题、方伯谦的临阵脱逃问题、弹药储备问题等等。再或上升到中日战争意志的比较,例如李鸿章就此下令保舰为要,导致制海权从此完全落入日人之手。而日方的举国欢腾,恐怕并非全为实际战果,主要还在于战绩大大超出其事先预期。事实上,此前的日本海军建设,主要假想敌便是北洋海军的定远、镇远两舰。

我想有一个关键细节我们必须注意到:同样是开回基地的伤痕累累的中日军舰,李鸿章下死命令,靖远等舰必须在10天内修复,定远、镇远两主力舰则限期一个月;而日本方面的情况是,全部参战舰艇在9月22日之前(也就是5天内)都已经修复完毕,9月23日日舰便重又出现在中国近海。

因此,仅从作战支持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来看,即便李鸿章不下保舰令而督促北洋海军继续出洋迎战,效果与后来相比恐怕也不会有很大不同。

“总体战”的概念要到20世纪初才被提出,然而1894年的中日战争实际上已经初见端倪。将军决战岂只战场,双方比较的更在于综合国力、动员能力、工业能力,乃至制度因素。曾有历史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之败,败于日本以倾国之力来打李鸿章的淮军,这是就动员能力和动员机制而言。至于我前文所举中日海军恢复能力的差别,实际上就是工业基础、技工素质、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距――这些因素在导致战争胜负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很遗憾地被一直被我们忽略了。

我不相信真有什么卖国贼,谁不希望打赢?李鸿章长期背负卖国贼的名声,实在是因为,作为洋务运动教父,他远比同侪清楚,中国到底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基础上被拖入战争。大海上的胜败,也许在船坞里就已经决定了。

今年是中日黄海海战110周年祭。历来此方面的研究极多,我并没有更多的心得可说。我只是注意到一个现象,应该是从黄海海战刚打完就开始,直到今天,不论当年的水师提督丁汝昌,还是当下的爱国青年,都把双方军舰的比较和损失,作为判断胜负并进而找原因讲道理的着眼点。也正是在这套逻辑里,我们承认失败。而像西方的评论家,由于他们的考察指标不同,甚至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战争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与需要达到的目的相比,装备的损失甚至战役的结果,应该说都是相对次要的。然而遗憾的是,当下我们很多的爱国青年,他们更关注装备、手段这个层面的问题。谈黄海海战则必比较中日双方的海军实力,比较损失情况;谈未来的台海问题甚至中美问题,则着眼于双方具体战力的消涨,比如某型战机与对方同类战机作战能力的比较,甚至不厌其详地罗列从不同渠道包括可疑渠道搜罗来的各种技术参数,以为只要这些参数不落下风,我方即有胜算。同样热衷比较的例子还包括战舰、导弹、卫星等等。

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黄海海战之前,北洋舰队总吨位、火力相比日本并不落下风。因此,如果抓一个今天的爱国青年放在当时,也许他同样会得出某种乐观的结论。当然,如果他知道日舰普遍装备了速射炮,则他的乐观未免要打些折扣,但基调应该大致不变。至于邓

中日海战,

世昌在军舰上养狗、定远舰舰桥年久失修、方伯谦贪生怕死等等,不到临战是无法显露出来的,我们的爱国青年自然无从关注。但是他必然能够从各种渠道得知,日本人对我定远、镇远畏之如虎,这无疑会大大增强他作为民间主战派的信心和分贝。

当然,邓世昌是否在军舰上养狗,并不影响他作战勇敢,这些事情知不知道也没太大所谓。然而有所谓的是,我们的爱国青年是否了解中日海军基地的比较情况,对于各自基地的技工、设施、效率是否略知一二。从今天爱国青年的关注点或者兴奋点来看,他们对此应该说是不怎么放在心上的。然而事实是,就算北洋舰队没在黄海海战中被打垮,甚至像西方人所言打胜了,可是人家日本海军5天后便重新投入战场,而北洋舰队快则10天晚则要到一个月后,你再说说是谁胜了――未来,这样的事情未必不会重演。近年来各种报道都说中国严重缺乏熟练工人和高级技工,乃至他们的工资可以抬高到硕士毕业生的水平,难道这仅仅是民用生产领域的忧虑吗?未来若有战事,就算你在战场上不吃亏,若你的军舰战机回来很多天没能力修好,这跟在战场上被消灭又有多大差别?

遗憾的是,这些可能性被我们很多的爱国青年严重忽略了。在他们眼里,只有战机型号,只有技术参数,惟独没有人。当年日本人发现北洋水兵在舰炮上晾裤头儿(当然很可能是谣传),而这些东西应该是不入我们今天爱国青年的法眼的。

甲午海战:我们纪念什么?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林非报道 200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海战过去110年后的早上,刘英名和他的母亲走进了位于刘公岛的甲午战争纪念馆。他在纪念馆的一个角落里,看见了“勿忘国耻”四个字,并把它们念了出来。

<!--NEWSZW_HZH_BEGIN-->

<!--E683400901E5--><!--nwy/UC/A--> <!--NEWSZW_HZH_END-->

“我们纪念甲午海战,就是为了时刻提醒我们,勿忘国耻。”刘英名对记者说。

纪念仅止与此吗?冯昭奎先生说,不。身为国内知名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冯昭奎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中国人并没有完全从那场战争中吸取教训,有些东西虽然也想到了,但是并没有努力去做。

仍然需要坚持科技为本

同样是对战争的反省和纪念,冯昭奎举例说,日本国内在反省二战失败的原因时,思路非常清晰,认为二战的失败就是科技的失败。从此以后,日本开始在科技上投入巨大力量,世界科技强国的地位已经勿庸置疑。前些时候,日本研究出了世界上运算能力最强的计算机,引得美国的《时代》周刊用了十几个页码予以报道。而中国国内并没有对此事予以太多的关注。

冯昭奎指出,很多人认为甲午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但是,科技实力不济同样不可忽视。联系当前中国的许多先进设备仍然需要进口,我们应当引起相应的重视。

中日海战,

他告诉本报记者,中国现在已经成了“世界工厂”,“但真正有多少东西的核心技术是我们自己的?”中国国内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也有一定的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早已令人耳熟能详。但是,更多的是喊口号,热血沸腾,而日本在科技上的投入已经超过了GDP的3%,中国尚且不到1%。

除此以外,在投入程度并不充足,科技水平并不高的情况下,中国科学界的道德建设同样令人担忧。中国科学院近日完成名为《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的咨询报告,抨击中国科学界存在“抄袭剽窃”“弄虚作假”“盗名欺世”“屈从权力”“学术霸道”“权学交易”“心态浮躁”“科研欺诈”等八宗罪,直指中国科学界“道德沦丧”。而在去年,曾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东南大学校长顾冠群被指剽窃和抄袭国外论文也是轰动一时。

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认为,学术腐败、科技届“道德沦丧”与政治的大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单纯指责科技界和国家不重视科技并不全面。

政治上的反省依旧必要

曾经在日本呆过多年的吉林大学国际经济系主任李晓教授就对本报记者说:“110年前,中日甲午海战的大背景就是两个国家同时开始的近代化改革,但是走的路子完全不一样。中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日本走的则是全盘西化的道路。最后的结果是日本击败了中国。110年后,中国人仍然面临着这样的命题,我们也仍然在批判‘全盘西化’,但是一个可以注意到的事实是,日本在成为发达国家后,他的民族文化保护是亚洲国家里做得最好的。”

李晓教授说,其实,中国的改革在改革开放后也逐渐开始全面化,刚开始是经济,现在政治体制改革也在逐步开始,而其中加入WTO,参与到整个世界体系中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另一位专家也对本报记者指出,中国应该从1894年被日本击败的现实中吸取教训,身为当时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腐败。而目前官员中存在的一些腐败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政治体制上如何更好地使国家得到发展,无论任何时代都是一个必须不断探讨的命题。他认为“当时造成战争失败的一些原因近年来甚至也有一些苗头,当然程度上没有那么严重”。尽管今非昔比,但是以史为鉴能够让中国发展得更好。

众所周知,修建颐和园的款项很多都是从北洋海军的军费中挪用的。据统计,这些钱足够再组建10个北洋海军。一个突出的事例是,撞沉“致远舰”的日舰“吉野号”原来就是中国在诺丁汉船厂定购的,但是由于缺乏经费,才被日本所购买。联系到前段事件的审计风暴,大量的款项被各级政府机关挪用或者截留,这位专家反问记者:“你说这是吸取教训了吗?我觉得还是口号比较多,我们并不缺乏纪念日,而是缺乏纪念日背后的反思。”

这位专家又举了一个例子,当时,北洋海军陷入浴血奋战之际,南洋海军却在一旁看热闹。“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宏观调控不力,地方割据,各自为战。而中国今年以来在经济过热上的调控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间也出现了像铁本事件这样的不和谐音符,其他诸如三农问题,拆迁问题仍有不少得不到解决,这其中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仍然存在。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要从甲午战争中吸取的教训。”

中日海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nj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