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史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7 16: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中国共产党党史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选择”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总体掌握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线索,了解学习中共党史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重点:中共党史的基本线索 教学难点: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类教学法 教学手段:PPT课件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中共的创立和第一次大革命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状况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失败的经验教训;了解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对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了解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了解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和工农群众运动是在我党正确领导的影响、推动和组织下进行的一次反帝反军阀的伟大斗争;认识我党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以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学习我党和毛泽东同志对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科学分析和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认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核心,是革命成败的关键。认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及其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总结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一、中共的创立
1
(一)中共创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中共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经过《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中国人民为求自身解放进行了不屈斗争,主要表现是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但是这些旧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均遭失败。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我们重要启示:
一是农民阶级由于意识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
二是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具有两面性特点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
三是领导中国革命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的肩上。
(二)中共创立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成长壮大
中国工人阶级产生初期发展缓慢,甲午战争后得到迅速发展。1914年总人数达到120万,一战中外国列强忙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乘机大发展,到1919年中国工人阶级已达到200万。
“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在后期参加了运动,并成为运动中心和主体。运动证明中国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表明工人阶级已发展成熟,为中共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
辛亥革命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就有一定影响。比较早接触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人物有梁启超、孙中山、朱执信等。十月革命后,李大钊于1918至1919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三篇文章,大肆讴歌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运的相结合。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运动前只限于知识分子,运动后深入到工运中。具体广泛传播的表现是:刊物大量增多;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团体;形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队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共的创立奠定了思想条件。
(三)中共的创立及其伟大意义 1、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中共成立前,各地出现了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到中共“一大”召开时,共出现了八个共产主义小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创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李大钊创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创建)、广州共产主义小组(谭平山创建)、济南共产主义小组(王烬美创建)、武汉共产主义小组(董必武创建)、巴黎共产主义小组(周恩来创建)、东京共产主义小组(施存统、周佛海创建)。
2、中共“一大”至“五大”的召开。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共的成立,正式定名为中国共产党。
(2)、中共“二大”。1922 年7月在上海召开“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纲领,包括最高、最低纲领。
3
最低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包括东三省)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原文:“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渐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简称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的召开及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的完成。
(3)、中共“三大”。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三大”,确定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4)、中共“四大”。1925年元月在上海召开“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
(5)、中共“五大”。1927年4月在武汉召开“五大”,虽批评了陈独秀所犯的右倾错误,但没有提出解决办法,因而在紧急关头没能挽救中国革命。
3、中共创立的伟大意义。
中共的创立是一件破天荒的大事变,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从此,中国人民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改变了“一盘散沙”,无组织无领导的状态。
(2)、从此,中国革命的航船有了舵手,茫茫黑夜有了指路明灯。
毛泽东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这种“新”主要表现在:有了新的领导者;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动;有了新的前途。
(3)、从此,受尽凌辱、压迫和剥削的中国人民掌握了克敌制胜的武器,真正走上了彻底解放的光辉道路。
4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党的“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之后,党通过努力,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元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审定的《国民党一大宣言》,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主张,赋予三民主义以新解释,将其发展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而确定了两党合作的共同基础;大会规定了改组国民党的各项办法,从而正式确认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合作形式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工作。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提出
(一)老革命家对中国革命发展规律的初步探索 把党的二大、三大、四大逐步解决的有关中国民主革命的理论问题加以通盘考察,表明我党已经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五卅运动后,中国革命的规律已经明显表现出来,党看到了无产阶级领导革命的重要性。毛泽东、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等革命家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观点:
1、瞿秋白首先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1923年);
2、邓中夏提出“只有无产阶级配作我们的领袖”和“农民是一伟大力量”的观点(1924年);
3、李大钊提出“耕地农有”的观点,强调了农民的土地问题(1925年);
4、蔡和森论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5、成绩最突出的是毛泽东。毛泽东于1925年12月在《革命》半月刊上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
5
析》,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是党初步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标志。
(二)《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是党初步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标志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具体而又细致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1、文章说明了分辨敌友的重要性。
2、文章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主力军。 3、文章把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区分开来,并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4、文章还对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及各阶层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1925年冬至1926年秋,毛泽东还发表了《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革命前途的影响》和《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等文章,明确指出:工人阶级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既不同于欧美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同于辛亥革命,其结果“是要建设一个真正平等自由的世界联盟”。
毛泽东关于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论述,进一步发展了党的二大、四大提出的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重要思想,它表明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
三、北伐战争
(一)战争经过
1926.5.20,叶挺独立团揭开了战争序幕;7月1日通过《北伐宣言》,7月9日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
北伐战争的对象是三大北洋军阀:
6
北伐军兵分三路:西路取两湖、中路取江西、东路取福建。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将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基本消灭,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二)国民革命军编制
参加北伐战争的主力部队是当时广东革命政府直接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其编制如下表: 编号 军长 党代表(含副职) 第一何应缪斌 军 钦 第二谭延汪精卫李富春军 闿 (副党员) 总司令: 蒋介第三朱培朱克靖(中共党石 总 司 令 部 军 德 员) 总参谋李济第四李济廖乾吾(中共党长: 深 军 深 员) 总参谋白崇第五李福李朗如(副) 次长: 禧 军 林 第六程 潜 林伯渠(中共党军 员) 第七李宗黄绍竑 军 仁 第八唐生刘文岛 军 智 7
(三)北伐军胜利进军之因 1、师出有名,得道多助。 2、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方针。 3、广大工农群众的积极援助。
4、北伐军英勇善战,尤其是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共产国际和苏联国际主义援助。
四、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
(一)失败过程
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是由一系列反革命政变造成的。
1、“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1927年4月12日。
2、夏斗寅事变:夏斗寅,1927年5月8日。 3、许克祥事变(马日事变),许克祥,1927年5月21日。
4、“七〃一五”政变,汪精卫,1927年7月15日。
(二)失败之因
1、客观原因:敌人力量强大。
2、主观原因: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党处于幼年时期。
(三)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严重危害 1、主要错误
①关于政权问题—自动放弃阵地。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这一根本问题上,陈独秀坚持和发展了他的“二次革命论”的右倾错误。北伐战争中,我党许多同志参加地方革命政权,陈独秀下令退出;在武汉政府中,陈独秀甚至要求共产党员用“请假”名义退出政府。
8
②关于武装问题—放弃革命武装。掌握革命武装力量,是实现革命领导权的中心支柱。陈独秀不懂得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忽视掌握革命军队的重要性。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陈独秀不予反击;夏斗寅事变时陈独秀不要汪精卫答应送给的1500枝枪,甚至宣布解散工人纠察队,把数以千计的枪枝供手交给国民党。
③关于农民问题—排挤农民。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陈独秀看不起农民,排挤农民,无理指责农民运动。
④关于统一战线问题—只讲联合,不讲斗争。无产阶级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就要站在国民党的中心地位,不断改造国民党,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而陈独秀一味妥协退让,只讲联合,不讲斗争。
2、严重危害
葬送了第一次大革命。
第二部分 土地革命战争
教学目的和要求:着重学习党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理论。学习党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党和人民军队建设的思想与原则,关于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关于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着重领会坚持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原则的极端重要性。认识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发展上的伟大意义。认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主要错误、严重危害及其产生的根源。
教学重点: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及发展;红军长征的胜利
教学难点:三次“左”倾机会主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归类教学法;观察法 教学手段:CAI课件
9
课时安排:10学时 教学内容:
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
(一)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①中国人民受压迫最深,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②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无级必须发动依靠他们,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③农村是反动势力统治的薄弱环节。 2、可能性
①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半封大国。
②通过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有良好群众基础。 ③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④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支柱。
⑤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她的政策的不错误。 (二)理论内容
这一理论就是把革命重心放到农村,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积聚和发展革命力量,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
在这里,武装斗争是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革命的基础内容,根据地是革命的重要基地。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主要内容。
理论形成的标志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岗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的发表。
(三)理论意义
1、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0
2、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3、是国际共运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
4、理论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指导作用。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主要体现在两篇文章中: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章主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具体而细致地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及政治态度,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文章提出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如首次把资产阶级分为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分析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文章是我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农民问题理论,表明毛泽东思想已在革命风暴中萌芽了。
(二)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及发展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具体说是四篇文章的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岗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特别是1930年5月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
1937年,毛泽东写了《矛盾论》、《实践论》,1938年写《论持久战》,1940年写《新民主主义论》和《〈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重要著作。这些著作,特别是《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表明我党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已经形成为完整体系,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11
1945年党的“七大”召开,正式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三、三次“左”倾机会主义
(一)概况
第一次:瞿秋白“左”倾盲动主义,出现于1927年11月。
主要错误是:革命性质问题上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界限;革命形势问题上过分夸大革命力量的发展成熟;革命策略问题上主张进攻,不顾条件暴动。
这次“左”倾危害时间不长,1928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发布《关于共产国际决议方案的通告》,对盲动主义进行批判,至此结束。
第二次:立三路线,出现于1930.6。
主要错误:不承认革命需要主观力量的准备,不承认革命的不平衡性,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顽固坚持城市中心论;组织上搞宗派主义,排斥异已。
立三路线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遭受了重大挫折和破坏,白区党的力量也遭到破坏,如右江根据地红七军奉命孤军北上作战,结果军队由6万减为2万,淅鄂西根据地的红二军团远离根据地去配合攻打长沙,全军3万人减为1万人。
1930.9召开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立三路线在中央的统治。
第三次: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出现于1931年元月党的六届四中全会。
主要错误:在社会性质和阶级关系问题上,夸大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在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过分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主观力量的发展;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坚持城市中心论;在军事斗争中,主要
12
正规战,阵地战;在白区工作上,采取进攻形式和冒险行动,拒绝利用一切合法斗争手段;在组织问题上,大投宗派主义和惩办主义。
严重危害:这次冒险主义,几乎葬送了红军、葬送了党、葬送了革命,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具体来说,其严重危害表现有三:一是丧失了“九.一八”以后出现的有利革命形势;二是使红区革命力量损失达90%以上;三是使白区革命力量几乎损失殆尽。
1935年元月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统治中央的历史。
(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中央达四年之久之因
1、共产国际的扶持。
2、王明披着马克思主义外衣,具有很大欺骗性。 3、党内存在着“左”的思想基础。 4、深厚的社会根源。
(三)党内容易出现“左”倾之因 1、革命急性病作祟。 2、深厚的社会根源。
3、党内存在着“左”的思想基础。
四、红军长征的胜利
(一)五次反“围剿”简况
1930年11月至1934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连续对红军(红色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第一次鲁涤平指挥,第二次何应钦,第三、四、五次蒋介石亲自指挥。敌人兵力一次比一次多,由第一次的10万人增加到第五次的100万人。我军兵力前四次只有3—5万人,第五次10万。
前四次反“围剿”,由于毛、朱、周的正确指挥,采取了正确的战术,反“围剿”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时,毛受到“左”倾机会主义的排挤,由
13
坚持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博古、李德指挥,采取不切红军实际的冒险攻坚,分兵把口,消极防御,致使红军惨败,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二)长征简单经过
1934.10.21,红军反“围剿”再也不能继续坚持下去,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自江西瑞金、雩都和福建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其他各路红军也先后开始长征。
红七军团(即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1934.7.6从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出发。
红六军团:1934.8.7,从湘赣革命根据地遂川横石出发。
红二十五军:1934.11.16,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罗山何家冲出发。
红四方面军:1935.3.28,从川陕革命根据地苍溪出发。
红二、六军团(1936.7改称红二方面军):1935.11.19,从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桑植刘家坪出发。
红军在长征途中,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中央红军曾在川西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二、六军团也在四川甘孜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中央红军1935.12在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10三大主力红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三)遵义会议和盘县会议 1、遵义会议
在长征过程中,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红军处处被动,革命面临灭亡的危险。1935.元.7,中央红军到达贵州遵义,于15日—17日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地位,决定张闻天代替博古负
14
党的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后在行军途中又加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小组”)。遵义会议在革命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地位,成为中共在政治上达到成熟的标志。
2、盘县会议
盘县会议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经过贵州盘县时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1936年3月28日、29日,红二、六军团分别占领盘县和亦资孔地区,胜利进入南北盘江之间。为了决定红二、六军团走(北上与中央红军会师)与留(留在乌蒙山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3月30日,盘县会议在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驻地武营头(今盘县城关二小)召开。出席会议的有贺龙、任弼时、肖克、关向应、王震、张子意等同志。会议在“两个正确”当中决择其一,作出了北上与主力红军会合的决择。
(四)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 1935.5,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会师,人数达10万,中央确定了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但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却提出向川康边地区退却,与中央发生分歧。中央举行沙窝会议对张国焘进行耐心说服工作。但红军抵达阿坝和巴西地区时,张国焘重谈“西进、南下”老调,并企国武力危害党中央,中央果断采取措施,摆脱张国焘的威胁,率军北上。张国焘举行阿坝会议,诬蔑中央北上是“右倾逃跑”,随后率军南下向川康边退却。10月15日,竟然在卓木碉另立第二“中央”,公开反党。
红四方面军南下途中屡遭失败,大量减员,广大指战员认清了形势,在中央的关怀下,相当一部分红军后来回到了延安,张国焘本人也回到了延安。党还安排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但张国焘却顽固坚持错误,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最后于1938.4只
15
身逃到武汉投靠国民党,当了可耻叛徒。4月18日,党中央决定将其开除出党。
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由于西北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联合抗日局面,蒋介石对张学良、杨虎诚大为不满,于1936年10月亲临西安,逼迫张、杨“剿共”,张、杨多次进谏,要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均遭蒋严词拒绝。
为此,张、杨决定发动“兵谏”。12月12日,张、杨派部队包围华清池,扣压蒋,囚禁陈诚、卫立煌、蒋鼎文等国民党军政要员,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经过多方努力得以和平解决,蒋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事变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国内和平新局面形成。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为巩固西安事变解决的成果,1937年2月10日,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这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也得到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赞同。会上,宋庆龄等13人呼吁第二次国共合作,联合抗日,会议通过的宣言和决议实际上接受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故会议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抗战爆发后,在日本进一步侵略上海的非常紧迫的情况下,1937.9.22,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至止,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2、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16
3、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4、具有长期性。
5、处于既有利又复杂的国际环境。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作用
1、结束了内战,开始了和平新局面。西安事变之前的几十年,中国一直处于混战之中,混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结束了这种内战局面,斗争矛头一致对准日本帝国主义。
2、推动了抗战进程,是抗战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条件下进行的。如果不建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至少要推迟取得胜利的时间。因为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共产党都出了力。
3、对第三次国共合作具有借鉴意义。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国共合作都有利于社会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打败了北洋军阀,第二次国共合作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如果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也必将产生同样效果,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第三部分 抗日战争
教学目的和要求:着重学习党和毛泽东同志关于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和战略方针的科学论述,理解关于人民战争的思想和抗日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了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英勇斗争事迹和历史经验。了解国共两党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分歧,着重学习党和毛泽东同志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论述,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方针;了解党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投降活
17
动和党内克服王明右倾机会主义,并防止“左”倾错误的历史经验。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规律;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党的整风运动著作,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和正确处理党内关系与人民内部关系的理论和政策。认识党的“七大”制定的路线、规定的党指导思想以及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延安整风运动;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王明右倾投降主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手段:CAI课件 课时安排:10学时 教学内容: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
(一)日本对全面侵华的策划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妄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开始;1932年3月建立伪“满州国”;1935年进一步侵占华北。之后加紧侵华准备。表现在:
1、政策上:军人政府宣布“以武力为后盾”。1936、8“五相会议”规定“要以外交、国防相辅相成,一方面巩固帝国在东亚大陆之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扩张发展”。
2、军事上:将国民经济纳入为军事服务的轨道。1937年国家预算28亿元,军事预算就占总预算的60%。军队1936年才45万,1937年底增至95万。
3、外交上:同德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来意大利加入,形成三国同盟集团。
(二)抗战的全面爆发及抗战爆发后的时局分析
18
1937、7、7,芦沟桥事变发生,日军大举进攻中国,抗战爆发。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次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战,全国性的抗战局面实现。
抗战爆发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1、从国际而言,围绕中国的抗战有三种不同态度: (1)、苏联和各国人民支持中国的抗战。尤其是苏联,在1938年——1939年之间,给中国贷款2亿5千万美元,派遣航空人员2000余人,战斗机1000多架。
(2)、德、意等国支持日本,破坏中国的抗战。如德、意、日结成三国同盟集团,互相勾结,狼狈为奸。
(3)、英美帝国主义采取中立、观望政策。它们既希望日本侵略中国,又希望中国反击。
2、从国内来看,围绕抗战有三种不同力量:
(1)、积极抗日力量。我党是中心支柱,包含广大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中的开明绅士等。
(2)、投降力量。最反动的大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被日军收买,是民族的败类。
(3)、两面派力量。国民党中的亲英、美派,是国民党的主体。他们一方面要抗日,另一方面又反对人民起来抗日。
抗战爆发后,中国出现了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我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由于抗战路线不同,因而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局面。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收复失地。 (三)红军的改编
1、八路军:洛川会议结束后,中共中央军委根据国共谈判的协议和洛川会议的决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付之;叶剑英为参谋长。左权付之;任弼时为政治
19
部主任,邓小平付之,全军3万人,下辖三个师:115师,师长林彪;120师,师长贺龙;129师,师长刘佰承。
2、新四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叶挺为军长,项英付之;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全军10300人,下辖四个支队。
3、第一、二、三路军:战斗在东北地区的东北抗日联军整编为一、二、三路军,由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分别领导,在极端困难之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配合全国抗战。
二、《论持久战》
(一)历史背景
抗战爆发后,中国人民渴望取得胜利,但抗日战争究竟怎样发展?能否取得胜利?怎样取得胜利?对这些问题党内外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1、蒋汪之流大肆宣扬“亡国论”。 2、党内少数人宣扬“速胜论”。
“亡国论”和“速胜论”对抗战都具有严重危害性。前者产生妥协投降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二者都将导致抗日战争的失败。
为驳斥以上两种错误论凋,毛泽东于1938.5发表了《论持久战》一文,进一步阐述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
(二)文章的内容 1、从时代基本特征出发引申并论述了敌我双方的四个矛盾(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敌退步我进步),阐述了抗战发展的客观规律。
2、阐述了抗战中必须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 3、规定了持久战应采取的战略方针,强调了游击战的重要战略地位。
(三)文章的作用
20
鉴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胜利,1949.3.5—13,我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
(一)会议解决的问题
1、提出了消灭国民党残余军队的三种方式。即北平方式(和平改编)、天津方式(战斗解决)、绥远方式(先保存,后改编)。
2、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阐述了党在全国胜利后的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
政治上,巩固和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确定了党应采取的经济政策: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企业;利用、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积极引导个体经济。
外交上,不承认国民党政权,取缔一切卖国条约,按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提醒全党要防止骄傲自满情绪,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
(二)会议的意义 1、会议确定的多项政策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政治、思想上奠定了基础。
2、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具体运用,为我国尽快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到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3、防止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个人崇拜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一)《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前提下,毛泽东于1949年6月30日写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解决了即将建立的新政权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等问题。
31
1、国家性质: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2、人民民主专政内容:包含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两方面。
3、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基础。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 1、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2、中共的正确领导。
3、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 4、共产国际的援助。 5、各族人民的努力。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大意义 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这一胜利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而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2、是继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又一伟大胜利。
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占全人类人口1/4的东方大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反动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丰富经验。
3、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这一胜利表明,只有学会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本国具体实践正确地结合起来,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可以把那里的人民解放斗争引向胜利发展的道路。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必须有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
32
2、必须坚持武装斗争,建立一支党领导的强大的人民军队。
3、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4、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作 业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的学习,谈谈你如何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真理。
33
1、是中共指导抗战的理论纲领,成为中国人民打败日本的强大思想武器。
2、是一部杰出哲学著作,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3、是一部杰出军事著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理论内容
毛泽东于1939.10—1940.元,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内容是:
1、现阶段的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2、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革命。理解: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依靠力量—人民大众;斗争目标—反帝反封。
3、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纲领:政治、经济、文化纲领。
4、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5、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二)理论意义
1、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为革命的成功指明了方向。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学说。
3、批判了党内“左”“右”倾错误,统一了思想,促进了革命发展。
4、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与成熟。
21
四、延安整风运动
(一)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1)、是战胜严重困难的基本环节之一。
(2)、是进一步消除教条主义影响,统一全党思想的需要。
(3)、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 2、可能性
(1)、以毛为首的党中央正确领导,马克思主义路线占主导。(主观条件)
(2)、毛泽东、刘少奇写的文章为整风作了思想理论准备(主观条件)。
(3)、我们在敌后站稳了脚跟,局势相对稳定。(客观条件)。
(二)整风运动内容和方针 整风运动内容: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第一条是中心内容。
整风运动方针: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三)整风运动意义
1、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极大加强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统一与团结。 3、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五、中共“七大”
(一)“七大”召开前的形势及会议的召开 1、“六大”以来的经验教训需总结。
2、抗战即将胜利,需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在延安召开“七大”,毛泽东主持并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朱德作
22
《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
(二)“七大”的突出贡献
1、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
2、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3、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使全党在组织上达到空前团结。
六、抗战的胜利及意义
(一)抗战的胜利过程(略) (二)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毛泽东对抗战的意义作了精辟的概括:“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具体来说,抗战胜利的意义表现在:
1、抗战的胜利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举1840年以来外国侵略中国的史实为例)
2、抗战的胜利是中共运用马列主义于中国革命实际,对抗战作出科学预见和有力指导的胜利。这段历史表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党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3、抗战的胜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4、抗战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亚非拉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为他们提供了弱国能打败强国的宝贵经验。
(三)如何认识中共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
1、中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顶梁柱。表现在: (1)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与谋略作用。 (2)推进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主导作用。
23
(3)粉碎三次反共高潮对统战的稳固作用。 2、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1)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作战方针对抗战的指导作用。
(2)建立敌后根据地和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主战场作用。
(3)人民战争对抗日胜利的决定作用。
3、中共的领导是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主心骨。 (1)排除“左”与“右”,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2)整顿党的作风,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四部分 解放战争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国际国内形势和党的战略任务;了解党争取国内和平民主和作好自卫战争准备的策略方针;认识“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和“自力更生”的方针。了解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整党整军运动;学习党建立新中国时期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纲领,认识正确地制定和执行党的政策和策略、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组织性的重要意义。学习党关于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思想和实现革命转变的基本方针和政策。认识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进一步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真理。
教学重点:重庆谈判;伟大的战略决战;七届二中全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学难点: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手段:CAI课件 课时安排:10学时
24
教学内容:
一、重庆谈判
(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
(二)蒋介石进行谈判之因
1、国民党军队远在西南西北,来不及调到内战前线。
2、迫于解放区力量强大。
3、迫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之压力。 (三)国共两党谈判的不同目的 蒋谈判之目的:
1、如果毛不敢去,就将不要和平,拒绝谈判,推动内战的责任转嫁到我党头上,在政治上大捞一把。
2、如毛去,则施加压力,引诱共产党到国民党内做官,交出军队,交出解放区,以达到消灭革命力量之目的。
3、如达不到这一目的,就利用谈判时间,加紧准备和布臵的内战。
中共谈判之目的: 1、尽力争取和平,避免内战,或推迟内战的爆发。 2、揭穿蒋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
25
3、教育人民,争取中间努力,孤立蒋反动派,以达到最后消灭蒋之目的。
(四)重庆谈判的经过及结果
蒋介石于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28日,毛泽东臵个人安危于不顾,率周恩来、王若飞抵渝与蒋介石谈判。毛泽东这一行动被诗人柳亚子先生称颂为“弥天大勇”。
重庆谈判的斗争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即解放区的人民军队和人民政权问题上。蒋介石提出:军队要首先国家化,然后国家才能民主化。其实质就是要消灭共产党的力量。我党针锋相对,但作了必要的让步。如在军队问题上,有条件地答应按全国军队总数的1/7整编为24个师;在解放区问题上,也有条件地答应让出部分根据地。但国民党当局执意要取消解放区的人民军队和人民政权,致使这两个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经过43天的谈判,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称《双十协定》。在协定中,国民党表示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避免内战”,结束国民党的“训政”,实现政治民主化;承认各党派的平等合法地位和人民的某些民主权利;同意召开有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这就是蒋介石所讲的“政治上予以极度宽容”,其实是一些空头许诺。
(五)重庆谈判的意义 1、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运动的开展。
2、使我党走出陕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扩大了我党的政治影响,大大提高了我党的地位和威信。
3、重庆谈判还为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重新活跃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打败蒋介石的军事进攻
26
(一)打败蒋的政治方针、军事原则和思想武器 政治方针:必须与人民群众亲密合作,争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军事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思想武器: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著名论断是毛泽东在1946年8月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提出来的。 (二)粉碎蒋的军事进攻 1、粉碎蒋的全面进攻
1946.7—1947.2,蒋军对我解放区实行全面进攻。主要分布在六大战区:(1)、晋冀鲁豫解放区:国民党用兵25万,刘佰承、邓小平率军抗击。
(2)、华中解放区:国民党用兵40万,陈毅、粟裕等率军抗击。
(3)、东北解放区:国民党用兵16万,林彪、罗荣桓等率军抗击。
(4)、晋察冀解放区:国民党用兵16万,聂荣臻等率军抗击。
(5)、中原解放区:国民党用兵22万,李先念、郑位三等率军抗击。
(6)、晋绥解放区:国民党用兵10万,贺龙等率军抗击。
2、粉碎蒋的重点进攻
蒋的全面进攻失败后,又于1947.3—7,纠集70万人对我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蒋的重点进攻主要分布在两大战区:陕甘宁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从1946年7月到1947年7月,人民解放军歼灭敌正规军78万、非正规军34万。控制了大片国土,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三、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一)“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
27
“两翼牵制”——以西北野战军将敌人拖向沙漠边缘,以山东解放军把敌军引向渤海之滨。这样使敌军两翼拉长,腹心暴露,配合三军中间突破。
“三军配合”——以晋翼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三支大军转到外线,实施中间突破,进击中原。
1947.6.30,刘、邓大军(晋翼鲁豫野战军)13万大军,在鲁西南地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的序幕。8月上旬,刘邓大军越过陇海线,长驱南征,8月底,完成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象一把钢刀直插敌人心脏。
晋翼鲁豫的太岳兵团为后右一军。1947.8.22,在彭德怀等领导的西北野战军突击榆林的呼应下,陈赓、谢富治率领太岳兵团8万余人在晋南和豫北交界处强度黄河,挺进豫西,同刘邓大军遥相呼应,使挺进大别山的主力如虎添翼。
华东野战军为后左一军。陈毅、粟裕率领18万大军挺进陇海路,9月7日进入豫皖苏地区,从左后面援助了刘邓大军。这三路南征大军象三把利剑直插敌人心脏,在战略上布成“品”字形阵势,先头一军(刘邓大军)突入长江北岸,后右一军突入到豫西,后左一军突入到豫东。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在南起长江、北至黄河,西从汉水、东到淮河的中原大地上,向敌人展开了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二)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意义
1、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是蒋介石统治中国20年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是100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转折点。
2、这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又一个伟大胜利和发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 3、这是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在战略进攻中的具体运用。
28
四、伟大的战略决战
(一)形势 1、从全国战局看,国民党军队被迫由“全面防御”转为“重点防御”。
2、从双方军事力量对比看,国民党军减少,我军则上升。(敌军从430万减为360万,用于第一线的兵力才170万;我军从120多万发展到280万)。
3、从双方政治、经济情况看,国民党虽然尚统治着大部分地区和人口,但在经济上已完全崩溃,政治上陷入极端孤立境地。我党领导的解放区则连成了一片,占全国人口35.3%,基本完成了土改,人民积极性高涨,使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资源。
鉴于上述情况,1948年9月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进行战略决战。
(二)三大战役简况
伟大的战略决战从1948年秋开始;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了东北战场;1948年9月16日发起的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之后,我军发动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从1948年9月12日—11月2日,历时52天,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战役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我军南下北宁线,攻克锦州,解放长春;第二阶段我军在黑山打虎山歼灭援锦州之敌廖耀湘兵团;第三阶段解放东北全境。
2、淮海战役
从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历时65天,歼敌55万。战役也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歼灭黄伯韬兵团;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第三阶段全歼杜聿明集团。
3、平津战役
29
从1948年12月5日—1949年元月31日,历时56天,其歼敌52万余人。战役亦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我军围而不打;第二阶段先打两头,后打中间;第三阶段采取攻势,解放北平。
附:三大战役成绩表 时间 共歼灭敌军兵力 1948年9月 141天 1949年元月 (三)三大战役胜利之意义
1、基本消灭了蒋赖以发动反革命内战的精锐部队,是国民党崩溃开始的标志,使全国处于革命胜利之前夜。
2、创造了解决敌军的三个方式—北平方式、天津方式、绥远方式。
3、这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战略决战思想的胜利,是作战方针的胜利,是军事艺术的胜利。
五、七届二中全会
154万余人 其 中 合计 154.6万人 俘虏 毙伤 起义 投诚 改编 86.5万人 25.7万人 5.4万人 12万人 25万人 30
正在阅读:
中国共产党党史教案03-17
中国光变颜料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图文09-20
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03-20
三角形的内切圆和外接圆05-28
商务谈判课程整体设计08-19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温湿度测量系统05-26
第一次做可乐鸡翅作文500字07-07
中南大学高温塑性变形习题11-10
2010香港特别行政区造价员考试真题(土建开卷)(参考管案)一点通科05-10
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11-06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中国共产党
- 党史
- 教案
- Cisco PacketTracer 5.2模拟器的Easy VPN实验指南
- 京造定2008—4号文解读
- 丘成桐与弟子的
- 客户关系管理知识点整理 - 图文
- 廉政档案管理
- 换位思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重要手段
- 3-6岁幼儿艺术领域(音乐、美术)发展特点
- 7 施工组织设计
- 上海财大西经考研真题95-05年
- 2015年度领导干部网上学法用法习题及答案
- jquery试题与答案
- 丁苯胶乳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
- 斜巷电缆敷设安全技术措施
- 中班 树主题
- 2008-2014初中物理七年中考题流体压强与流速
- 安宁区道路设计说明 - 图文
- 磷石膏产业化利用调研报告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或熟料)调研报告
- 世界顶级十大卫浴排名
- “文明礼貌从问候做起 校园生活会更加美好”活动策划
- 二灰碎石基层试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