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研究

更新时间:2023-09-04 12:5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文初稿资料

《榆树下的欲望》和《雷雨》的比较研究

人文08级1班 彭旭(2008403050) 摘要: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曹禺的《雷雨》是两部震撼人心的家

庭悲剧,它们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近年来,许多研究者指出

这两部悲剧作品在很多的方面呈现出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这两位作家所

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与传统思想上有所差别,因此在这两部相似的作品

中呈现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与艺术个性,从中我们看到了中西方在传统文化上的

一些差异。

关键词:《榆树下的欲望》 《雷雨》 比较研究

《雷雨》的诞生是中国话剧成熟的重要标志。曹禺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受

到了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的深刻影响,无论从主题的勾画还是故事情节

的发展上来说,都有与其相似之处。不过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与地域有所区别,

因此两者又显现出在文化上的某种差异性。下面,我们将两者进行了对比研究,

总结出了一些观点与看法,具体如下:

一.从社会现实上来看:

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曹禺的《雷雨》这两个作品所处的社会

时代不同,从而使他们的故事情节有了不同的现实基础。

《榆树下的欲望》是奥尼尔在中期创作出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品。主要描述的

是19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农场的故事。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

①社会仍然是一派混乱不堪的局面。这种局面加重了人们对于金钱和物质的追求,

传统的道德和宗教已经丧失其功用,无法对人们进行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与约

束。为了改变当时的这种现状,适应19世纪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西方开始出

现了新的宗教—清教。它倡导将人的财富与信仰相互结合,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

件下是十分适用的。因此,作家奥尼尔便将这种清教所传达出的精神作为美国文

化的重要内容,把它充分的表现在了自己的作品当中。他选择清教势力占主要地

位的新英格兰地区作为作品的故事发生地,并对当地的清教徒进行了深入的人格

分析,通过塑造具体的人物形象,来表现他们的贪婪和对金钱的欲望,这样一种

人物性格的塑造,最终使得故事以家庭的毁灭收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与启示。

论文初稿资料

《榆树下的欲望》这个戏剧剧本充分地揭示了在那样一个金钱与权利占统治地位

的历史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亲人之间没有任何的亲情可言,只有赤裸

裸的利益,他们为了金钱可以互相伤害,不顾及任何。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

者在文章中希望通过宗教救赎来的方式来改变,而并未对社会有过多的批判。

而《雷雨》在创作的时候,我国正处于帝国主义与传统的封建文化相互矛盾

的时期,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失败后,新思潮的传播使得社会局面动荡不安。曹

禺在创作《雷雨》的时候,通过对中国典型的封建家庭周家的描述,表现出了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人性的自私与贪婪。在人物的关系塑造上,《榆树下的欲

望》中主要是通过凯勃特与爱碧和伊本的关系来表现。而在《雷雨》中,则是以

周朴园为核心展开的。周朴园与周萍,与蘩漪,与鲁大海的关系,包括周萍与蘩漪,

与四凤的关系都是通过周朴园而形成的。《雷雨》在社会意义上面充分的涉及到

传统的封建思想,伦理道德,不同阶级的特点等,社会性更为广阔②。

二.从家庭的伦理意识来看: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同属家庭悲剧,但其两者所体现出来的家庭伦

理意识并不一样。

《榆树下的欲望》发生在19世纪普通的农民家庭。主人翁凯勃特在年轻的

时候到了新英格兰,成为了当地富裕的农场主人。后来当他年老的时候,对于财

富仍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宁愿毁灭也不愿意把他们留给后人。凯勃特是一位典型

的清教徒,他恪守清教原则,坚信所有的财富永远都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对于妻

子的死和儿子的出走他没有一点良心上的不安与谴责。这种占有欲不仅决定着他

的个人命运,也是他整个家庭中的伦理原则。凯勃特认为,要维系好一个家庭,那

么家庭里的任何人都应该主动放弃财产,这样才能使得家庭和睦。他的这种原则

造成了家庭各个成员之间的怨恨,亲情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自私与占有

欲使得所有的家庭成员之间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亲情与温暖。

与 《榆树下的欲望》不同,《雷雨》中的主人翁周朴园的家庭表现出的是中

国传统的伦理意识与原则。在封建社会,人们并没有把物质看的很重,反而是注

重封建道德的规范。周朴园在年轻的时候,留过学,接受过资产阶级意识的熏陶,然而在思想觉悟上,他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仍然是充当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拥

护者。他其实很想通过自己来建立圆满的家庭关系,使得儿子与妻子绝对服从他

论文初稿资料

的管理。他维系家庭的伦理原则与凯勃特截然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各个民族传统的意识形态差异所造成的。

三.从悲剧冲突的表现内容来看: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在悲剧冲突的表现内容上是有所不同的。虽然他们都是通过悲剧情节表现出了现实社会生活上的冲突,但它们描写的侧重点和着眼点是有所区别的③。

奥尼尔本身对悲剧的理解和处理上更为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在选材的时候,他能选择与社会现实问题密切相关的题材,但在具体的刻画与情节构造时,他往往超越了这种现实,最终将一切上升到人性的角度。他这种着眼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做法,更为关注的是人的内心矛盾。他强调,只有通过行动才能表现出人物的内心冲突,而这种内心的矛盾与冲突才是去考察人的命运与悲剧的真谛。这种独特的见解,深化了人们的认知与审美视角。奥尼尔这种思想的产生是受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启发的。他坚持认为人类一直生活在现实与欲望的冲突之下,一旦欲望难以得到满足,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现代心理学分析认为,欲望与社会现实的冲突并不能构成人类悲剧的根源。因此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者对于社会现实与欲望产生冲突的一种理解。

曹禺的《雷雨》虽然同样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冲突,但是他主要是注重外部情节的描写,这和作者早年的遭遇有所关联。曹禺的幼年生活很艰辛,很痛苦,所以他经常会思考人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不幸。又因为当时的中国社会局势复杂多变,这使他进一步感受到人与人竞争的残酷与激烈⑥。因此在他的作品当中,本能的表达了自己对人本性的思考。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现实,社会的矛盾。

四.从扮演的角色上来看:

在《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这两部作品当中,爱碧和蘩漪这两个女性角色都具有着相似的悲惨经历。但是,她们在具体的剧情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一样,因此两个人最终走向毁灭的原因也是不尽相同的。

论文初稿资料

由于这两部作品所处的社会形态不一样,民族传统意识也相区别,因此造成了爱碧的果断与蘩漪的隐忍。不同社会,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她们在对待婚姻问题上的性格差异。爱碧出于对物质的强烈占有欲而嫁给了凯勃特,她的最终目的是倾吞他的财产。这种以金钱为筹码的婚姻其实并非她所愿,只是在利益的驱使下,爱碧的价值观,爱情观都一致的向金钱靠拢了。当她得知生儿子才能得到财产时,就好不犹豫的去勾引了伊本,她是真心喜欢伊本的,不过为了财富,她最终选择了杀子来证明自己,从而导致了整个家庭的悲剧。

在《雷雨》中,蘩漪代表了整个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女人,她对自由平等的爱情充满了向往,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婚姻是由不得自己做主的,因此她虽然不情愿,但也不得不嫁给周朴园。蘩漪从小就受到传统的封建教育,虽然自己渴望个性的解放,但由于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的整个封建形态客观存在,她除了内心上的渴望以外,还是没有打破这种束缚的勇气与决心。周萍的出现改变了她的生活,使她对爱情再次充满了渴望。她将自己的一切都交付于他,在蘩漪眼中,周萍便是她的一切,是她唯一的依靠。她的爱,是那么的直接,那么的决绝,那么的彻底,那么的不留余地。这样的女子,在当时的社会,注定将是一个悲剧。蘩漪在自己的爱情里,依附心太重,总是被动的接受一切,这是由于在封建文化传统影响下,当时女性在社会中的身份低下所造成的。

爱碧和蘩漪是可怜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爱人最终都因为种种原因抛弃了她们。伊本怀疑爱碧对他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因为想得到财产。周萍抛弃蘩漪最主要的是受到了传统封建观念的毒害太深,面对社会的整个批判,他没有勇气面对,最后只能屈服。周萍自私软弱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因为一个女人而牺牲自己。在不同的家庭悲剧面前,如何解决矛盾冲突,两位作家做出了自己不同的诠释。

奥尼尔是典型的西方人,他认为一旦人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他还坚持相信,人们面对不同的命运不能怨天尤人,因为这都是自己所选择的。在如此深厚传统的影响下,奥尼尔在最后让伊本和爱碧得到了爱情。而在中国,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一个十分注重伦理与道德的国家,深受封建制度与封建思想的毒害,因此曹禺在《雷雨》中让周萍以自杀的方式去承担了一切罪责。在全剧的尾声,周朴园在宗教中找到了心灵上的解脱。这样的结果,在当时如此

论文初稿资料

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也许就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了。

五.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对尤金·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和曹禺的《雷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后,得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这些不同,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当时不同的社会形态,传统思想所造成。这两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写出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社会的残酷与现实,通过不同人物角色的塑造,人物性格的描写,突出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意思与观念,这种思想观念最终决定了他们各自的命运。这两部作品对于我们研究当时中西方的戏剧文学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注释:

【1】〔美〕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146.75页

【2】陈聪.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D]. 辽宁大学, 2007,(06)155页

【3】徐杰. 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210页

【4】章池. 从《雷雨》看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234页

【5】张鸿声. 榆树下与雷雨中——奥尼尔与曹禺的悲剧观念比较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85页

【6】王瀛鸿,杨柏艳. 论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母亲情结”[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91页

参考文献:

[1]〔美〕尤金·奥尼尔.奥尼尔剧作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146.

[2]陈聪. 《榆树下的欲望》与《雷雨》主题与人物对比研究[D]. 辽宁大学, 2007,(06) .

[3]徐杰. 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0

[4]从《雷雨》看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论文初稿资料

版), 2004,(03)

[5]曲丽. 曹禺与奥尼尔戏剧人物比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

[6]章池. 从《雷雨》看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3) .

[7] 李小海, 姜士昌. 简评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5,(02)

[8] 张鸿声. 榆树下与雷雨中——奥尼尔与曹禺的悲剧观念比较研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 .

[9] 王瀛鸿,杨柏艳. 论尤金·奥尼尔戏剧中的“母亲情结”[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n7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