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更新时间:2024-06-13 09: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内容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长期的封建割据及连绵不断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但同时又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最大的时期。经历了东汉以来少数民族的内迁,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 【关键词】少数民的内迁 北魏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封建割据和战争连绵不断。但由于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恒久不变的主题,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时期后第二次民族大融合。这次融合无论从规模还是民族数量上来说,在我国历史上都是仅见的。当然这是建立在一定历史条件基础上的,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都加速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少数民族的内迁 1、“五胡”的内迁
东汉末年,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力不足而对各少数民族的招诱使中国西北部和北部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其中以匈奴、鲜卑、羯、氐、羌族为主,中国古代把这几个民族称为“五胡”。他们越过农牧分界线同汉族杂居。这些民族本来就与内地汉族有频繁的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加之各族的杂居,使其与汉族的交往、交流更加频繁,更加直接。到西晋时期,“西北诸郡,皆为戎居”,“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多少,戎狄居半”。他们成为我国北部、西北部地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魏晋时期,汉族统治者、官僚、地主奴役与剥削这些少数民族,强迫他们当兵;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也都利用少数民族参加内战。一些少数民族的人还被掠卖,充当官僚、地主的佃客、奴婢。这样,许多少数民族人口因动乱、饥荒而成为生活无着的流民,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贫苦农民一样,生活上陷入十分悲惨的境地。 西晋末年政治黑暗,统治者的自相残杀,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中原人口或死于战乱饥荒,或大批南迁,因而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内迁步伐。 2、“十六国”的民族融合趋势
由于西晋的黑暗统治及对各民族的剥削压迫,少数民族进行了反晋斗争中,西晋王朝轰然倒塌。西晋灭亡以后,进入中原的北方、西北各族对黄河流域的广大
地区虎视眈眈。各少数民族,及一部分汉族,先后在此建立了十多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这个时期,自刘渊起兵反晋建立政权,至北魏统一北方地区的一百多年里,黄河流域纷纷扰扰,战祸不休,终无宁日。其间,氐族的前秦曾一度统一北方,前秦与东晋大战于淝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仍处于各族政权林立、相互混战的状态。十六国的纷扰战乱,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和中原文化遭到极为严重的破坏,给各族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而且,由于相互征战、百姓流亡,一些少数民族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各少数民族人民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接触更密切,各民族间的差异逐渐缩小。在混战中,一些弱小民族势力被削弱,有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任用汉族知识分子。民族关系由交往、交流朝着民族融合的方向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了北方,但北魏政权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边境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因此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就必须进行改革。殊不知,这次改革竟为推进民族融合起了重大的作用。
孝文帝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采取了许多利于北魏发展的措施。其中以迁都洛阳与移风易俗对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最为显著。
迁都洛阳使原为游牧民族,文化水平较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鲜卑族进入以农耕文明为特点的、封建水平较高的中原地区,接受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进而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移风易俗包括:易服装,即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讲汉语,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改汉姓,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改籍贯,凡是已经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消除了民族间的语言障碍和隔阂,使鲜卑人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同时争取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不仅在社会生活上实现了与汉民族的融合,更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 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及其他北方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为今后的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民族融合及其历史意义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在历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也使汉族人民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内迁,民族融合使中原地区的汉族增添了新鲜血液。经过四百多年,来的民族布局在人口迁徙中完全被打破,相互间不再有地域隔绝;一些游牧民族也过着定居农耕生活,形成了共同的经济生活;汉语言文字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大家接受的文化,而它又吸纳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内容有了新的发展。到北朝末年,原有的民族差异逐渐消失,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与汉族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游牧民族南下入居汉族农耕文明区,逐渐改革了原有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同时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与物质文明带到了了中原,后来,这也成了汉族文化、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实质上是促进了他们的封建化。十六国与北朝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崇尚儒学,任用汉人中的“先贤世胄”制订定礼仪与政治、法律制度,均田令使北魏统治下的各族人民成为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 由于北方民族融合加速发展,也由于大批中原农民、士人在动乱中南渡,南北之间的差异逐渐消失。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内徙各族和汉族的融合还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在物质方面,这一时期的食品、服装和家具都有明显的变化。其中胡饼、胡服、胡床均是这一时期传入内地的。
就精神生活而言,音乐、舞蹈、民歌等尤为明显。隋唐时期的音乐绝大部分源于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混合乐。迄今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均源于南北朝时期。
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开创了一代社会风尚。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前期,国内民族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最好的时期,而这一良好现象的出现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奠定的基础。较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内各民族创造力的发挥,隋唐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与民族融合是密不可分
的。 结语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民族融合又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因此,民族融合就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主流。而每一次民族融合必然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条件,少数民族的内迁及开明统治者的改革便成了历代民族融合不可或缺的条件。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民族融合变意味着一次历史的进步,奠定着一次国家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促进了秦汉经济文化的发展,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则促进了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使中国历史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为今天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一点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堪当“影响深远的民族大融合”。
正在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06-13
申论评分标准刁舒版04-24
ATP技师简答题10-14
2012年1月审计学原理试题和答案09-25
2018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应用题(260题A4打印版)05-02
为正义高歌教学设计03-16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7课《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教03-25
第三方检测工作管理办法04-08
五年级数学奥数第18讲:组合图形面积03-28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魏晋
- 南北朝
- 融合
- 时期
- 民族
- 西建03-13年真题中国城市建设史考题 - 图文
- 重庆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
-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结论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8新版教材) - 图文
- 人教版2017高中数学必修、选修全部知识点精华归纳总结WORD
- 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职业教育优秀论文评审材料目录
- 信号与系统实验指导书
- 广工计算机操作实验报告
- 有效沟通
- 潍坊市财政局绩效评估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建设50000亩油茶林高效种植与茶油精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
- 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测试-第2单元达标测试卷 - 苏教版
- 当前我国技工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 螺旋千斤顶论文
- 铣削加工
- 2011年湛江一摸生物试题及解析
- 档案上岗证培训测试题3
- 《DSP技术及应用》考试试题二
- 辽阳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水电站引水隧洞工程防洪度汛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