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更新时间:2024-02-03 14: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义务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2014版)

北京师范大学大连普湾附属学校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课程性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学习、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合理调节情绪、理性进行升学选择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坚持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坚持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

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三)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注重教育方式方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

(四)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要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自主自助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注重学生心理和谐健康,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技能,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段划分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的地区实际,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段的具体教育内容,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 第

四学段(7—9年级)。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具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从自我认知、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试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加以阐述。通过九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将从常识水平上升到意识水平,最后达到行为水平。

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自我认知、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 3.建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

4.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5.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科

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常识水平、意识水平和行为水平三个方面。心理健康目标的常识水平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常识,认识一些心理异常现象,了解心理健康保健的常识、调节方法和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水平是指在认识心理健康常识水平的基础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积极关注个人的心理状态,当有心理困扰的时候能够及时寻求心理援助,缓解并解决心理困扰。心理健康的行为水平是指在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和调节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自主调节,通过自助、他助和助他三种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

三、学段目标

(一)第一学段目标

1.自我认知:初步了解自己,能够进行简单地自我介绍。 2.学习能力:初步感受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人际交往: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掌握基本的交友礼仪,感受友情,初步形成集体意识。

4.情绪调试:感受学校生活的乐趣,克服上学焦虑,通过体验集体生活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5.社会适应: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初步形成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二)第二学段目标

1.自我认知:了解自我,能从多个方面进行自我介绍。

2.学习能力:初步培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乐于学习。

3.人际交往: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教师交往,愿意参与各种活动,初步形成开朗、合群的性格。

4.情绪调试:感受解决学习困难带来的快乐,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

5.社会适应: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角色,能够正确处理学习与娱乐的矛盾,形成稳定的时间管理意识。

(三)第三学段目标

1.自我认知: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生活中悦纳自己。 2.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地看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人际交往:恰当地与异性交往,建立并维持好异性同伴的关系,扩大人际交往范围。

4.情绪调试:克服学习困难,能够正确地处理厌学等负面情绪,能够恰当地体验和表达情绪。

5.社会适应:初步形成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四)第四学段目标

1.自我认知: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青春期生理变化和心理特征。

2.学习能力: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风格,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n5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