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作品赏析(文本)

更新时间:2024-01-03 20: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电视作品赏析》

教学要求

一、教学目标:

《电视作品赏析》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既是专业入门基础课,又可作为高年级专业“提高”课程。本课通过系统地观摩各类电视优秀作品,旨在教授学生鉴赏评析“作品”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大量可资借鉴摩仿和创优的作品参照。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36-40学时) 电视新闻类作品 8学时 电视纪录片作品 8学时 电视评论类作品 4学时 电视专题类作品 8学时 电视谈话类作品 8学时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节目观摩、分析相结合 考核:平时成绩+课堂考试 四、教材及参考书

《电视文本解读》,石长顺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

绪 论

电视文本:即指由电视媒介提供的电视声、画语言符号组成,并能传达一定意义的客体。

电视作品:即通过受众解读体现出创造价值的文本。 一、解读电视文本的步骤

阅览:读懂,强调对文本意义层面的理解

精“读”:把握电视语言的特征,体察节目个性品质和水准,强调对艺术技巧层面的理解

评析:把作品与作者创作背景联系起来,与时代社会等外在环境联系起来,从社会的审美的不同角度认识作品的作用、地位和影响。 二、电视作品分析的方法 (一)文本分析的方法 1、对文本内容的分析

(1)主题:是否体现了正确的思想观点和社会导向 (2)题材:是否典型、充分、真实、生动 2、对文本形式的分析

(1)结构布局:层次清楚、逻辑严密、过渡流畅、匀称和谐 (2)表达方式:声画符号及其关系

叙述、议论(一些议论并不直接表现在语言上,而是通过作

品材料的结构表现出理性认识,分析特色)

(二)文本效果分析的方法 1、分析作品的功能和作用

2、分析作品的价值:价值判断的核心是“主体的社会需要”,而事物的价值是“满足这种需要”的因素(表现为受众知晓、认知、教育、审美需要等)。 3、分析作品的效果 (三)比较分析的方法

2

即把相关的作品按照一定的要求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把握各自的特征和差异,从而从不同角度中总结出作品创作的经验规律。 1、平行比较:同题材、同体裁作品比较。

2、历史比较:纵向比较,寻找社会、文化、媒介历史演进的特征、规律。 3、影响比较:一事物对它事物发生作用,即为影响。 三、电视作品评析的要求 1、必须掌握一定的原则和标准。

2、针对作品实际做出判断与评价,以指导阅读,以利创作。

3、要掌握电视作品的特点,即对不同类型的作品采取相应的鉴赏态度和方法。

3

第一章 电视新闻类作品

电视新闻是电视三大支柱节目之一。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视新闻是指各类新闻性节目的总称,包括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和言论类新闻。本章专讲狭义的消息类电视新闻。 1.1 电视新闻的基本理论 1.1.1 电视新闻的定义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多元素的图像、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变动事实的报道。其特征是:

· 双重信息传播 · 即时现场传播

· 电视新闻的传播优势体现在时空同步报道、立体信息传播、现场纪实、直观

交流和传播符号多样等方面。 1.1.2 电视新闻的体裁 1、电视长、短消息

电视新闻按体裁划分,有影像新闻、口播新闻、图片新闻、字幕新闻;按报道形式划分有现场报道、连续(系列)报道、访谈新闻等。在影像新闻的历年评奖中,按时间长短划分,又分为短消息和长消息。 2、电视现场报道

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向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记者、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做出图像的报道。(《巴格达遭空袭纪实》) 3、电视连续(系列)报道 (1)定义 ?

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发展中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持续的报道;

? 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做多次连续报道的一种方式。

(2)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的异同之处

4

a、相同之处:新闻性;多个独立报道构成;都是持续的多次的连续的; b、不同之处: ? ? ?

报道题材的差异:连续报道多为事件性新闻,而系列报道多为非事件性新闻; 时效性差异:连续报道注重时效性,系列报道则注重适宜性;

报道序列的差异:连续报道结构是追踪事态发展、不可更改的有序排列,而

系列报道结构则是以横向联系为主的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各条新闻之间的无序排列; ?

传播功能差异:连续报道主要传播事态发展的最新消息,而系列报道主要是

主旋律报道,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1.2 电视短消息作品分析

? 作品观摩

1、《遭遇县里说情人》 2、《林蛙不归路》

3、《内江警方围捕蒙面持枪歹徒》

1.2.1 短消息《遭遇县里说情人》分析(1’30”) 1、节目背景

? 1999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黑龙江台)

? 观众热线反映给农民打白条现象严重,记者担心采访受阻,做好了隐性采访的准备

2. 《遭遇县里说情人》的报道特色 (1)发现:新闻敏感

凭经验:给农民打白条——阻止新闻曝光

两条线(采访、说情线)交织在一起,能够揭示一个重大的主

题:当官不为民作主。

不轻易停机:不轻易放机

不轻易取带 不轻易用完带

5

(2)纪实:捕捉细节

关键的细节:追车——堵车——“请”吃(对即将出现的细节应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美国著名记者约翰·布雷迪说过:“一次成功的采访就像编得很好的谎言一样,许多细小的情节都能给人以真实感。”

细节——形成情节——带入现场——视觉刺激——心灵震撼 (3)揭露:巧用同期声(增强现场性)

同期声:是指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与新闻画面共时存在的与内容相关的声音。 事件发生:BP机声(明水宣传部)

事件发展:采访永兴镇长时,说情电话追到现场 事件丰富:采访记者返回,说情人先其追到台里 事件紧迫:面对“追车”的催促声,(记者)“快走” 事件高潮:吃请的恳求声(走吧,吃顿饭不算什么腐败)

事件本质:“像我们这个角色的,就是得对上负责,有时候说白了,就是当官的想的和老百姓需要的不一样。”——证实性、揭示性 (4)结尾:点明主题(当官的责任、记者的责任) 1.2.2 短消息《林蛙不归路》分析(1’35”) 1、作品背景

? 2000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黑龙江电视台)

? 事实:2000年秋,黑龙江伊春林地区发生大面积森林病虫害 ? 新闻敏感:森林病虫害与林蛙被捕杀有关 2、《林蛙不归路》的报道特色 ? 以小见大的立意

通过林蛙被大面积捕杀,揭示出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大主题,把林蛙(森林环保卫士、国家级保护动物)的回归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使作品具有较高而深刻的立意。

6

? 匠心独具的结构

? 思路:林蛙为何遭捕杀(极高的营养价值)

林蛙如何遭捕杀(三道生死关:矮墙关、网箱关、电流关) 林蛙被捕杀的后果(结尾三句话:市场、餐桌;林蛙密度;大

面积虫害)

? 角度:“林蛙回家冬眠”(以过程的展示,警示世人,平实中见犀利) ? 精练的解说

? 导语:何时——何地——何事——何故——被谁捕杀

启下:“记者在大西北岔林场拍到了林蛙前往冬眠地路上的悲惨遭遇。”

? 正文:背景(林蛙的生活习性)——林蛙被捕杀的过程 ? 结尾:林蛙的去向

林蛙被捕杀的直接后果 林蛙被捕杀的最终危害

1.2.3 短消息《内江警方围捕蒙面持枪歹徒》分析(1’30”) 1、作品背景

? 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四川内江台) ? 记者接到通知后,5分钟内赶到现场 ? 与交警合作,双机移动拍摄 20分钟素材,成片1分30秒 2、报道特色 ? 新闻现场感 ? 过程的悬念性

拦截围堵——歹徒对峙——人质危险——歹徒就擒 ? 视觉冲击力

1分30秒新闻24个镜头中,有: 特写9个 近景4个 中景6个 全景5个

7

1.3 电视长消息作品分析

? 作品观摩

1、《改革改出52个镇领导》 2、《巴格达遭空袭纪实》

3、《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 周而复始陈陷料》 4、《一次成功的迫降》

1.3.1 长消息《改革改出52个镇领导》分析(4’) 1、作品背景

? 2002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 在菏泽市,52个镇长已成为普遍现象,大家对谁都知道的不正常现象习以为常

2、报道特色分析

? 题材选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 同期声的运用:用事实说话(主题先行) 1.3.2 长消息《巴格达遭空袭纪实》分析(2’55”) 1、作品背景

? 1998年12月17日凌晨,美英“沙漠之狐”行动开始,突袭6小时后,央视开赴伊拉克,28小时到达

? 这是我国电视记者首次置身国际战争作现场报道 2、报道特色分析

这是一条典型的电视现场报道。

(1)现场报道地点的选择:四周战火纷飞的巴格达新闻中心二楼平台,记者置身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中。

(2)现场报道画面的选择:巡航导弹划过夜空 击中目标引起爆炸 高射机枪密集火舌 (3)现场报道音响的选择:

8

(同期声) 防空火炮声

高射机枪声、导弹爆炸声 现场解说声

(现场解说)我现在是在??

我们听到??

我们看到??(前方、上空、右侧、右前方、后面) (4)现场报道立场的表达

? “到目前为止,空袭的警报声还没有排除,而与此同时,巴格达清真寺的祷告声已经传出了,这就标志着一年一度的穆斯林的斋月从今天正式开始了。”

——通过画面的强烈对比(静谧与战火),折射出伊拉克人的坚韧与顽强,反映巴格达市民并没有屈服。

——通过“客观的报道”,将记者的倾向隐藏在客观事实的叙述与选择中。 ? 缺憾:穆斯林的祷告声应再延长、放大一些。 1.3.3 长消息《一次成功的迫降》分析(4’) 1、作品背景

? 1998年9月10日晚,上海虹桥机场一架麦道-11大型民航客机,前起落架发生机械故障,23点07分,在机组人员沉着应变和地面正确指挥下,飞机成功迫降。

? 新闻敏感:观众热线反映上海虹桥几场交通出现异常,由此判断机场可能出现意外。

2、报道特色分析

(1)准确判断,及时开机(进场受阻,悄然开机) (2)经典镜头,全程记录(不错过任何关键场景)

长镜头:即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用各种摄像手法,多层次、多景别,不间断地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或事件进展的镜头。

9

经典长镜头——飞机迫降,跑道上擦出耀眼火花。 (3)结构合理,叙述流畅

飞机迫降—抢险救护—领导慰问—乘客心声 —机组决策(成功原因):临危不乱(乘务长) 果断决策(领导) 沉着指挥(现场) 娴熟技巧(机务) (4)突发事件,应急报道 尽快核实新闻线索 尽快进入新闻现场 尽快确定采访重点 尽快编辑发稿

(5)不足:应补充背景(世界上首次迫降成功,强化事件的意义) 1.3.4 长消息《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 周而复始陈陷料》分析(3’50”)

? 调查式新闻报道:记者对社会公众关心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深藏的潜在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用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和可靠的数据,写出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报道的一种报道形式。

? 隐性采访的概念:记者通过偷拍、偷录(录音、录像)及秘密搜集(主要指文字记者)等手段进行采访从而达到获取事件真相的行为。

? 隐性采访的方式:一是记者不干预新闻事件的发展,始终保持中立,只是将事态发展过程偷偷记录下来,成为新闻事件的“旁观者”;二是涉入采访,即记者在不公开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涉入新闻事件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 1、作品背景

? 2001年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中央台)

? 2000年中秋过后,央视记者就已拍摄到南京冠生园回收月饼的镜头,但不急着播发。

10

2、作品分析

(1)用事实说话——过程记录

? 入库:三道工序:去皮取馅(2000.10.25) 重新炒制(2000.10.25) 入库冷藏(2000.10.24) ? 出库:两次陈陷出库(2001.7.3 2001.7.24) 发霉的陷料(目击者说+特写镜头) ? 重制:重新加工:再次炒制 重新包装 销往各地 (2)用字幕结构

共上字幕8次,标明新闻按时间结构: 陈馅入库程序:时间字幕4次 陈馅出库程序:时间字幕4次

回收时间-销售时间前后照应,揭露陈馅月饼生产过程。 (3)用“适时报道”

a、拍摄制作:近一年时间对一条新闻保持兴奋度,随时掌握“流程”的重要环节

b、播出时机:9月3日——离最后一次拍摄7月23日相距42天

中秋将近,月饼上市(受众注意 社会影响) 1.4 电视连续(系列)报道作品分析

? 作品观摩

1、《秋收之后话粮改》

2、《关注农民工 讨回打工钱》

1.4.1 系列报道《秋收之后话粮改》分析(16’) ?

系列报道多用于主体性报道、非事件性报道等题材。它很难有引人入胜

11

的情节和故事。但成就性报道、农村及经济报道又是我国新闻报道中不可缺少的题材。如何改变数字的堆砌、材料的铺陈,克服概念化的、总结式的报道,需要记者独到的眼力和功力。 ?

本新闻对题材的理性把握和对材料的娴熟运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四集

报道脉络清楚,前后照应,相得益彰,逻辑关系严密。 ? 报道特色分析

1、结构严谨:大题小做,高起点、低落点 ? 4集:提出四个问题。

通过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调查、问题的回答来结构全篇。 (1)粮改后,粮农怎么办?(《走入市场天地宽》)

“上海人想什么我们就种什么,上海人吃什么我们就种什么。” ——浙江省的米袋子,上海市的菜园子 结果:农民积极性提高,收入增加

(2)结构调整后,浙江人吃粮怎么办?(《产销携手 走活一盘棋》) “请进来,用建立粮食批发市场的形式吸引外省的粮商” “走出去,浙江的粮食企业在外省建立基地” 结果:粮食主产区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双赢”

(3)市场化后,粮企的路怎么走?(《脱胎换骨的浙江粮企》) ——改善服务,增强竞争力

结果:粮食企业改制,机构减员增效,亏损减少

(4)粮改后,粮食风险怎么解决?(《转换职能的政府部门》) ——预防粮食风险 ——政府部门转换职能

结果:保证粮食安全,引导农民增加收入 2、采访感性和理性结合 感性:个案现身说法

12

理性:专家访谈,强调经济学的理性视角 3、个案切入,立意深远

通过具体可感的事实进入主题性报道,使系列报道具有“新闻性” 第一集切入:从浙江农业国际博览会引出浙江农村粮改后种植结构调整的话题

第二集切入:从浙江杭州的黑龙江粮油一条街引出产销两旺的话题 第三集切入:从粮业上门服务引出脱胎换骨的粮企改革

第四集切入:从种粮大户蟹田的秘密引出政府职能部门转换的话题 4、报道形式多样化 ?

既有记者的现场报道,又有资料的运用;既有图像的表现,又辅之图表、

字幕。报道中记者没有更多的主观评论,而是通过新闻事实使报道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思考,其教育宣传作用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4.2 连续报道《关注农民工 讨回打工钱》分析(13’) 1、作品结构梳理

第一集 我省农民工工资被大量拖欠

? 各地农民工的悲惨遭遇:望着空盆为下顿饭发愁 赊馒头度日,连咸菜都没有 没吃的就上垃圾场捡冻桔子、冻苹果 烧垃圾袋

住潮湿的地下室,因此患病 ? 结尾提出一系列问题:目前有多少农民工遭受这样的待遇 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民工的工资被大规模拖欠 第二集 农民工讨要打工钱遭野蛮对待 ? 4个个案,农民工遭受了同样的野蛮对待 ? 原因分析:农民工供大于求,法律意识淡薄 保护农民工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13

第三集 为农民工讨回打工钱工作取得进展 ? 130万打工钱回到农民手中 2、报道特色分析

(1)题材选择:观常人可见之事 ? 雇主与农民之间的矛盾存在: 农民工进城务工不新鲜

农民工的权益遭到各种形式的侵害也不新鲜 ? 寻找新闻由头:

春节期间农民工因为被拖欠工资生活窘迫、无法返乡 ? 老题材,新突破:

每集新闻角度不同、蕴含情感、感人至深 (2)细节捕捉

? 触目惊心的事实:生活拮据——“许多农民工正看着一个空盆,为下顿饭发愁”

? 农民工遭野蛮对待的事实:

个案一——(宋万江)与包工头拉扯,“你还能咋地”坐车走 个案二——(李金刚)“出去这个屋,出去!” 个案三——(48个农民工)“出去,出去!”

个案四——(饺子店)“我没有功夫搭理你,你明天过来,黑道白道随便找”

威胁——“我只给你一把机会,你好使就好使,你不好使我跟你说??”

野蛮——“我让你走你不走”——扇耳光——“上去”,“我让你上去”——扇耳光

14

第二章 电视纪录片作品

电视纪录片是所有纪实性电视节目的母体,是当代最主要的电视节目表现形态。尤其是随着DV摄像技术的普及,我们已生活在“纪录片的社会”。 2.1 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理论 2.1.1 纪录片的定义

[英]约翰·格里尔逊《纪录电影的首要原则》:

迄今为止,我们把所有根据自然素材制作的影片都归入纪录影片范畴,是否使用自然素材被当作区别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关键标准。

[美]南伊利诺斯等五所大学联合编辑《电影术语辞典》:

纪录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念,但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2.1.2 纪录片的本体特征 1、无假定性的真实

相对于艺术的真实而言,纪录片所面对的客体对象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和人物,不容许虚构事件。它的基本手法是采访摄影,纪录“四真”。 2、形声一体化的表现结构

在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存在与运动都以形声一体化的完整形态进行,摄像机以一种特殊的记录形态,再现了客观事物直观的形声结构和运动过程。它强调记录行为空间的原始面貌,强调记录形态一体化的行为活动,使得纪录片中人和事物的活动具有了一种符合人的日常生活经验的逼真感。 3、情境化的叙事方式。

即纪录片的图像符号所表现的抽象内容具有一种“可经历”的情景意义。所谓“情境”,包含三大要素:(1)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环境;(2)人物面临的具体事件或情况,即过程;(3)由此构成的特定人物关系。

一部纪录片正是由多个具有一定逻辑联系的“情境”,按一定的结构组成而达到叙事的目的。

15

2.1.3 纪录片的创作模式

1、直接宣导式(格里尔逊式)1929

以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为代表,其特点是: 内容上,重视社会功用,

形式上,依靠解说词来配合画面。

这种模式把纪录片当成了传播与劝服的工具,认为它是一种直接宣传的手段。 2、真实电影(20世纪60年代出现于欧美) 两个流派:

(1)直接电影: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纪录片史上的一次独具风格的电影运动。

主张:摄影机和拍摄人员应像墙上的苍蝇一样,不与被拍摄者发生任何瓜葛,以求能拍摄出即使摄影机不存在时也同样发生的事,在不介入的长期观察中捕捉真实。

特征:绝不采用访问,一般利用同期声,无画外解说和无操纵剪辑,尽可能忠实地呈现不加控制的事件。 (2)真理电影

以法国人类学电影工作者让·鲁什为代表,承认摄影机的存在可以对现实产生影响。

主张:“纪录片制作者不再是躲在摄影机后面的局外人,而是要积极参与被拍摄者在被拍摄的那一刻的生活,促使被拍摄者在摄影机面前说出他们不太轻易说出的话,或不太轻易做出的事。” (3)直接电影与真理电影的差别:

a、前者:等待拍摄非常事件的发生;后者:试图促成非常事件的发生。 b、前者:隐蔽拍摄者;后者:主张参与到影片中 3、访问式:弥补前两种模式的局限。

· “直接宣导式”的衰落,在于它的“说教”,因此,导致纯粹“观察式”

纪录片产生。

· 纯自然的观察纪录又无法满足观众想要得到更多的历史、社会背景及其

真实的心理活动,于是由真实电影孕育,产生了访问式纪录片。

16

· 访问式特征:

a、纪录片完全由访问和谈话组成,一个访问接一个访向,整个片子建构在访问上面。

b、标准模式——事件的见证人或参与者,直接站在摄像机前讲述自身的经历,时而做发人深省的揭露,时而做只语片言的佐证。

? 作品观摩

1、《达比亚》 2、《三节草》 3、《英和白》 4、《幼儿园》

2.2 电视纪录片《达比亚》分析(29’10”) 1、故事:在矛盾冲突中展开 矛盾引起:达比亚的传承问题

? 一种叫达比亚的民族古老乐器,是怒族的文化象征。欧得得深得父辈真传,按祖传规矩,达比亚传儿不传女,也不能传给外人

? 欧得得家只有三个女儿 矛盾展开:

欧得得与支书的矛盾:支书传达县领导意见——达比亚不能失传,民族的东西要保护,可以传给村里的其他男孩;欧得得认为不能传给外人,不能坏了祖上的规矩。

欧得得与女儿:老三因为识字多,深得欧得得喜欢,欧希望她能成为达比亚的传人。老二想学达比亚,欧得得不愿意。——→两个女儿由此产生矛盾:砍树冲突、饭桌风波

欧得得与光棍汉:杀羊风波 欧得得与父亲:哭坟、砸达比亚 传承观的差异

17

2、手法:

“真实电影”——“墙上的苍蝇”,捕捉事件的客观真实。 长镜头运用:杀羊风波、饭桌风波 3、主观表达:

字幕:欧得得山下的公路修好了 欧得得的村子将要通电

寓意:现代文明将要冲击传统的、封闭的古老村寨。(隐含“消失”之意) 2.3 电视纪录片《三节草》分析(59’) 1、作品背景介绍

肖淑明是四川成都一个汉族女子,一九四三年被摩梭人土司喇宝成带到被称为最后的母系社会的泸沽湖作压寨夫人。五十四年后,肖淑明在成都一家企业的资助下,第一次回到故乡。这次故乡之行,使她萌发了一个念头——把外孙女拉珠送回成都。

2、作品《三节草》分析 (1)创作模式:访问式

· 通过对肖淑明的访问,记录了她的传奇人生,折射出中国社会历史的沧

桑变迁。

自述中充满着她对生活和历史的感悟—— “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体现了肖淑明的生命轮回——将自己逝去的年华通过孙女的回城来复归。

· 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个人追述式的叙述方式

摒弃传统的画面配解说,连采访都一并舍弃,而把主人公肖淑明直接推到前台,讲述自己的历史,叙说自己的人生。

· 肖淑明的叙说特写——黑色背景的情感逼视

外界影响剔除以后,长时间的特写就会使观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去由表及里地探询信息主体背后的意旨,这时候的特写承载着超出叙事以外的内涵。正如巴拉兹所说“当我们与那孤立的脸相对时,我们的空间意识消失了,我们发现自己进入了另外一个领域:面相学的领域。我们看到的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他的面部表情,换句话说,也就是只看到他的思想感情、情绪和意图。”

18

(2)结构

两条线索:肖淑明对人生命运的悲叹

孙女拉珠走出泸沽湖的艰难

肖淑明日趋衰老——拉珠年轻如花 肖对过去的追忆——拉珠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4 电视纪录片《英和白》分析(50’)

1、内在的视角转换——孤独者的存在 第三人称视角的多次转换:

(1)一个是熊猫的视角,从它的笼子里看外面的人,人却仿佛是被关在笼中。如节目开头从熊猫的视角看外面的世界:倒置的镜头

(2)一个几乎与故事无关的小女孩的视角,她坐在门前的阶梯上,观众看到她眼里的孤独荒凉的院子。她的出现似乎是英和白的世界中,唯一与外界有联系的象征。但她总是很沉静地,表情类似于白,若有所思,却又似乎不愿向她人表露。

(3)饲养员白的视角:英几乎是她的全部。电视成为她瞭望世界或与外界联系的唯一窗口。

2、抓住细节表现主题

白对英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它准备营养极佳的食物

给它服用包在棉花糖里的维生素 每天检查大小便是否异常

英对白的依赖:

主题:通过一个女人与一只动物“非常态”生活的记录,反映当代人内心深层次的孤独和悲凉。

3、表现元素:

影像:英和白日常的生活、电视中传来的新闻信息 字幕:简短的背景介绍,用字幕代替解说 音乐:优美感伤的歌剧,对现实生活的折射

白有着意大利血统,她爱看有关意大利的电影,影片中出现的由著名意大利演员主演的《女人香》著名的片段,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狂躁自闭的并且失明的

19

退伍军人,他远离所有爱他的人,对所有的人冷酷无情。但在邀请那位美丽的姑娘跳舞的时候,他却释放了内心所有的浪漫激情。那段舞曲音乐同样充满了浓重的意大利风情。白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同那位退役上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4)独特的创意构思

“英和白——99记事”,通过电视机将这两者联系起来。

1999年我国及世界的大事记,如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进程、台湾发生大地震、印巴冲突等,“99记事”提供了一条时间线索,把英和白的生活段落贯穿了起来。

“99记事”通过英和白看电视,或说通过新闻报道的形式体现出来。“看电视”是英和白生活中的一部分,把这一部分选择出来,加以放大,用以承载“99记事”,使电视机成为了与英、白处于同一层面上的表现主体,这显示出作者别具一格的创意。

2.5 电视纪录片《幼儿园》分析(70’)

1、拍什么?——选题问题(单纯题材拍摄更显纪录艺术功力) 2、谁来拍?——选题与编导的喜好、性格、追求相关

有人说:张以庆就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加完美主义者,但很多时候他又单纯得像个孩子。

《幼儿园》从并不单纯的幼童心灵,折射出当代世俗社会的影响。 3、拍给谁看?——国际视野和本土视角,专家眼光(纪录片的本质)与百姓评价(好看)

历数我国历年获得了国际大奖的纪录片:

《沙与海》、《最后的山神》、《神鹿》、《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等,题材的偏远、猎奇、落后,人物的边缘、弱小等,有多少能真正博得百姓的欢迎。 《德兴坊》上海人看好,却不被国际评委认可,纪录片走向何处去?国际接轨的指挥棒是否会使我国的纪录片远离百姓,失去生存的土壤和社会空间,越来越没有自信?

4、怎么拍?——拍摄方式问题 (1)《幼儿园》的主观与客观

主观:拍摄前的选择,是因为幼儿园是美好的,张以庆想找回从前的感觉。

20

用幼儿园的单纯来对比今天社会的一些问题。

客观:拍摄中,题材的开掘变了。因为他发现:幼儿园里很多东西都是人类本质的东西,在这里看到的是与成人社会的重合。

(2)《幼儿园》的理性和感性

理性:找到一个表现载体(符号,如画面)去承载理性(思想、观念等) 感性:是对社会生活表象的展示。 (3)《幼儿园》的表达与表象

表达:注重表现《英和白》孤独的情绪,对故事化情节的颠覆

表象:幼儿园外景的控制,室内装修、室外活动空间的控制。这些表象的东西为表达服务;与孩子的对话,成人化的内容是为了表达。

21

第三章 电视评论类作品

3.1 电视评论的基本理论 3.1.1 电视评论的定义

电视评论是指运用电视手段,以声画一体的电视语言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社会问题发表意见、进行分析和评述的节目体裁。它是新闻评论体裁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在电视媒介的节目形态的构成中,电视评论节目占据着一个不可或缺的独有位置。 3.1.2 电视评论的形态 1、电视述评

电视述评是一种夹叙夹议的报道形式,即融新闻报道和评论于一体,通过画面、同期声、论述语言、字幕等手段,既报道事实的具体情况,又对事实进行分析评价的节目形式。

它以对事实的报道为基础,但对事实的报道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力求透过纷繁复杂的事态表层,抓住其本质和内在逻辑,引导观众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目前,这一类型的评论节目已成为时下评论节目的主流形态。其特征: (1)述与评的结合 (2)论据的形象性 (3)论证过程的群体参与性

“说话”的主体主要有:一是当事人述说;二是目击者述说;三是权威人士说。

2、电视谈话体评论

电视谈话体评论是以电视谈话的形式播出的电视评论。它是以主持人主持,嘉宾或现场观众积极参加,就某一新闻事件或公众关注的话题进行平等的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的一种评论形式,节目中话题的选择往往是具有争议性和思辩性的。三种主要形态: (1)访谈型

访谈型评论是由主持人(记者)在演播室或现场,邀请事件有关当事人,可

22

以是广大群众,也可以是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谈论的主题也是某一新闻事件或热点话题。

这类评论既可以作为单独的栏目播出,又可以作为新闻节目中的一个板块出现。如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时空连线》等栏目中,这种评论形式被大量使用。

(2)论坛型

电视论坛,即由主持人邀请权威人士对当前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群众关注的问题表示意见、看法、认识和态度的节目。被邀请的专家往往是一个人或几个人,他们在演播室就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辩论,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央视论坛》就是典型的论坛型谈话体评论节目。

(3)座谈型

电视座谈是又一种电视新闻评论的样式,它是座谈会参加者对某一问题表示各自的认识、看法、观点与态度。

参加电视座谈的人员可以是不同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的代表性人士,也可以是不同意见的代表者。

座谈式评论的话题应该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如《实话实说》 3、主持人评论

电视主持人评论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栏目中,主持人针对重大新闻事件和公众关心的情况和问题,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言论或点评的一种节目形式。如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的《体育今日谈》 4、评论员评论

评论员评论是指电视评论员(包括特邀评论员)就当前社会热点问题或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现象,直接面向观众表示意见、看法、立场和态度。如《时事开讲》。

5、电视短评

电视短评是新闻报道前后配发的编者按语。包括编前话、编后话和点评等。 电视短评的特点主要是紧扣新闻事实,抓住其中一点,简洁地点出新闻事实的本质及其所蕴涵的现实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是对整个新闻主题的提炼和升华。

23

? 作品观摩

以下作品均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评论类一等奖。

1、《“罚”要依法》(中央电视台) 2、《违法收缴违民心》(中央电视台) 3、《发票:期待透明》(四川电视台) 4、《造林还是造“字”》(湖北十堰电视台) 3.2 电视述评《“罚”要依法》分析(12’)

? 观看《“罚”要依法》

评论选题:乱罚款 评论立意:“罚”要依法

评论方法:借采访探寻问题原因,间接或直接表达制作者立场、观点 1、选题意义

乱罚款问题——“上级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选题原则 2、严谨的逻辑结构 (1)提出问题

a、发生了什么事?寻找事实——乱罚款

b、这事怎么发生的?寻找原因——“超车罚款”、“超载罚款”的无中生有,印证一个“乱”字

c、罚款有什么依据?寻找解释——事实再次强化无视法规的“乱罚” d、罚款问题的明辨,寻找答案——观察(过磅称重)、判定(无理罚款) (2)分析问题

文明路牌的对照(个别交警不文明的行为)

“出车日记”的揭露(个别交警“猛于虎”的形象) (3)反思问题

村民的看法:“他们这样做影响也不好,是不规范的”

司机的怨言:“中央领导同志让我们富起来,这些人根本不心疼我们,不符合中央精神。”

主持人点评:法律是有尊严的。执法者必须先遵守法律,这是公正、严格执

24

行法律的一个最基本的前提。

3、巧妙的采访提问——用事实“说话”(评论)

(1)设问:哪些路段收费不合理?(山西黎城县段的罚款40元、潞城慢流河段“做贼心虚”的支吾与躲避)

这些收费有依据吗?(七十五条三与镜头回放) 这些依据是否合理?(同上) (2)追问: a、超载罚款的追问:

P138-139这辆车到底有没有超载的追问 “是超载还是灯光不全?”(“超载,灯光不全”) “这个车现在超载吗?”(“这个车现在不超”)

“不超载。你刚才说超载,而且罚了款”。(“一般……反正都是超载”) 一般超载?那这辆车超载了没有?

提问咄咄逼人,通过追问,问得对方理屈词穷,进一步揭露了“乱罚款”、滥用职权的现象。 b、“文明执勤”的追问

[记者]一般来说民警在上路执勤,应具备什么样的警风警纪呢? 那您看这位民警佩戴这些东西了吗?

这块牌子上写着:“执行政策,遵章守纪,文明执勤。” [苗义河]那不是我们的,那是煤站的。 [记者]您觉得这个标语跟您没有关系? [苗义河]有关系,跟我们是相似的。 [记者]你们这几条做的怎么样? [苗义河]这是抽象的讲,…… c、执法根据的追问:P139-140

[苗义河]告诉你们这些车,以后过来就卸下他的煤,告诉你说吧。——蛮横 [记者]你说要卸煤有根据吗?这是您执法范围的事吗? [苗义河]你说怎么办?罚款对不对?——偷换概念,强词夺理

[记者]卸煤有根据吗?这是您执法范围的事吗?——不让对手逃避,而是穷

25

追不舍,不愠不火的逼视。 4、敏锐的细节捕捉 (1)罚款40元的过程 P136 (2)慢流河段的“黑屋” P137-138 (3)无礼狡辩的对话 P139 (4)文明路牌的对照 5、精到的节目点评

观点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观点二:遵守法律,公正执勤 3.3 《违法收缴违民心》分析(12’) ? 观看《违法收缴违民心》 1、重大题材的选择

选题背景:党中央、国务院2000年出台了减轻农民负担的“八个禁止”,其一是“禁止用非法手段向农民收款收物”。

事实相悖:高堡乡所作所为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

选题意义:评论作品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这架天平上的分量可想而知、一目了然。

2、递进结构的设置 (1)重拳“严打”的出击 (2)打击对象的异化

(3)打击起因的暴露:河工款的违规 公粮款的搭车

(4)打击手段的恶劣:撬门、抢车、砸锁、抓人、抄家,简直闹得鸡犬不宁 (5)打击影响的后果:学校的无奈 学生的哀求 (6)“打击”事实的评论

演播室点评:高堡乡乡政府,不仅打着“严打”的旗号,同时还强迫教师停课,学生放假,用这些违法的手段向农民施压,这严重侵害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一项好的政策,居然让高堡乡歪曲和利用成这个样子,的确令人深思。

26

3、视听元素协调 画面元素:严打车队开进 严打行为展示

同期声元素:喇叭声、乡干部与乡村民的采访声,声声入耳、句句求证。 解说元素:背景介绍 事实追寻 问题引导 是非判断 场景连接 说理评论

3.4 《发票:期待透明》分析(10’) ? 观看《发票:期待透明》

1、主题:大题小作

2001年11月10日,中国加入世贸。加入世贸以后,中国企业如何做到与国际接轨?就在当晚,四川电视台制作了这期评论《发票:期待透明》。

节目切入点:从“透明”发票入手,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诚信。然而,问题是国内企业规则意识淡漠、部分企业信用缺失。为此,节目的潜意识:我国企业应该强化规则意识和诚信意识,“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

2、手法:对比运用

对比,是把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以有力地证实某个论点的正确或错误。

(1)商家之间的对比——“透明”与“模糊”的对比

麦德龙不惜牺牲眼前的经济利益,坚持采用透明发票;其他商家“发票上开什么品名都行,甚至金额开多少都是可以商量的”

(2)顾客与顾客的对比——拥护与反感

麦德龙入川后“连续遭遇退货”,部分顾客对“透明”发票表示反感;部分市民和专家对“透明”发票持赞成态度。

3、评论:主体多元

27

商家:态度评价,讳莫如深 客户:制度评价,适合管理 市民:道德评价,伤人害己

专家:社会评价,国际接轨。三者有利,有利于国家征管;有利于企业存货的管理和它的税收的缴纳;有利于消费者的权益保障。

主持人:观念评价,发展趋向。“从长远来看,让发票‘透明’起来,让一些买少开多、损公肥私的人无投机的空子可钻,将是必然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麦德龙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张小小的发票,而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和能够与国际商业惯例并行不悖的诚信原则。” 3.5 《造林还是造“字”》分析(11’) ? 观看:《造林还是造“字”》

1、选题意义:形式主义的揭露与批判。 2、结构清晰

(1)造字的事实(如何造“字”):实地考察、村民讲述造字的过程和细节 (2)为什么要造字?

镇党委副书记:农民的封山造林意识淡薄、为了增强农民的造林意识——看似冠冕堂皇的理由 (3)效果如何?

事实表明:除了四个大字外,大部分山体仍是光秃秃的。 村民表示:标语建成后,他们根本没有上山植过树 镇党委书记:增强了农民的造林意识(讽刺意义) (4)如何看待造字运动? 村民一:当干部的看了好看

村民二:不值得,山上啥东西都不长,搞了没意思 3、典型细节(几个对比) (1)造字的原因分析:

镇党委书记:为了提高农民的造林意识 村民:为了当干部的看了好看

28

(2)对整个工程的花费

镇党委书记:整个(4个)字花了12000块钱。 工作人员余秀武:光人力就花了20万 (3)24000元造字奖的有益价值

“可以把这个山绿化12遍多”(工作人员余秀武)

“大概可以植树30亩左右”(镇党委书记尽量抹煞、降低这笔奖金的造林作用)

(4)如何看待造字运动

村民:不值得,山上啥都不长了,搞了没意思

工作人员余秀武:这是一个劳民伤财的工程,也是一种形式主义的做法 镇党委书记:这个代价还是值得的,增强了农民的造林意识(反差)

29

第四章 电视专题类作品

4.1 电视专题的基本理论 4.1.1 电视专题界定

电视专题节目是指主题相对统一的电视节目,它与综合节目相对应,是电视节目中的一种主要类别。由于电视专题节目在内容上能对某一主题做较全面、深入、详尽的报道,在形式上可以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法,因而它被认为是最有电视特色、最能发挥电视优势的节目形态之一。 4.1.2 电视专题的种类 1、电视人物专题 2、电视调查专题 3、电视文艺专题

4.1.3 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联系与区别

纪录片与专题片的联系与区别“三说”:“等同说”、“从属说”、“独立说”。 1、区别:“三不同” (1)创作思维不同

纪录片:客观地“再现”社会生活,创作者的思想隐蔽渗透在对生活的展现之中。

专题片:允许采用“表现”的手段,艺术地表现社会生活,可直接表现创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和主张,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渗透。 (2)表现手法不同

纪录片:多采用长镜头或同期声展现生活的真实,多反映“一般现在时”的生活,较多运用跟拍、抓拍、偷拍等拍摄方法。

专题片:多运用象征、联想、烘托、对比等艺术手法,甚至允许在一定程度上的扮演、补拍和摆拍。

在专题片中,声音往往居于主导的位置,画面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是声音的注解和说明。节目可根据主题的需要以解说词为引导任意地转换时空,而将自然时空“撕得粉碎”。

30

(3)结构形态不同。

纪录片:以“时间”变化为依据的“纵向结构”

专题片:以“空间”变化为依据的“横向结构”,往往依主题的需求而选材,材料与材料之间都是破碎的,不连贯的材料组合。

? 作品观摩

1、《凉皮苗老太传奇》 2、《追沙溯源北行记》 3、《苏州水》 4、《鲜火腿遭遇污染》

4.2 电视专题《凉皮苗老太传奇》分析(15’) 1、主题

想说什么?——人物的精神:善良、无私。转型期社会尤其需要提倡、彰显具有中国优良传统精神与道德的苗老太式的人物。 善良:路遇马桂香,帮助下岗工

无私:义务传手艺,“个人啥不图”(就图下岗工人有口饭吃) 2、表现

核心是什么?——人物的个性:干练、爽朗、慈祥 干练:现场传艺 千里求艺 苦学练艺 爽朗:收摊义传 一走到底 同吃同教 啥都不图 3、结构

逻辑是什么?——人物的事迹:卑微、崇高 传艺——求艺——授艺——学艺——赞艺

31

4.3 电视专题《追沙溯源北行记》分析(19’) 体裁:新闻性专题 主题:“环保”大主题

以北京风沙纷扬为切入点,深入追踪探讨了小环境与大环境、流与源、标与本之间的辨正关系。(方法:层层递进的采访,步步深入地调查) 1、内在逻辑:

(1)风沙之状: 沙尘暴现象——何事 (2)风沙之源:内蒙浑善达克沙地——何地 (3)风沙之因:超载放牧(采访镇副书记)

乱砍滥伐(工程师的痛诉)——何因

(4)风沙之果:草场退化(牧民买草养羊) 土地沙漠化(流沙现象)

牧民贫困化(采访牧民、书记)——何果 (5)风沙之治:当地财政乏力 国家规划治理——怎样 2、表现手法 (1)用镜头叙事:

a、断树枯根——讲述一个悲伤的荒原故事 b、孤零土堆——诉说一段生态退化的历史 c、流沙扬尘——展示一个即将被吞噬的家园图景 (2)主持人现场报道:现场评说所见、所闻、所感 4.4 电视专题《苏州水·与水为邻》分析(30’)

1、主题:以水为载体反映苏州历史、苏州文化,并由此论及人的精神 将水作为苏州的文化符号 2、表现手法:抽象的思想具象化

用电视手段追溯吴文化,将苏州水外化为苏州的水巷、园林山水等。 既是写苏州的历史,又是在讲述苏州的文化(如“水磨腔”的昆曲、水韵味的评弹,吴门画派,桃花坞木刻),进而表现苏州水婉约、文静、坚强的个性特征。

32

与此同时,还将苏州水内化为苏州人兼容并蓄又不失自我的文化心态。 总之,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交融 3、高雅的审美格调:优美的画面和诗话的解说

解说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说词中蕴涵思想,充满哲学思考,文辞精练、优美

画面构图独具匠心,用光也很讲究

4.5 电视调查报道《鲜火腿遭遇污染》分析( 13’) 1、节目形态

在以上观赏的几个电视专题节目中,《凉皮苗老太传奇》属人物型专题节目,而《追沙溯源北行记》则为事件型专题片。如果说《追沙溯源北行记》具有较强的新闻性,那么《苏州水》就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性,接下来欣赏的专题节目《鲜火腿遭遇污染》则表现为明显的调查性,可称之为调查性专题节目,在国外有一种报道体裁与之相对应,即为调查报道。

调查报道,在西方界定为“揭丑”报道,即指“一种更为详细、更带分析性、更要花费时间的报道,因而它有别于大多数日常报道”。它的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其题材相当广泛,广泛到设计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美国最“完美的样本”是“水门事件”的报道。

我国新闻工作者引进西方调查报道方式后,则进行了较为宽泛的定义:“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地报道形式”,既涵盖“揭丑式”的报道,又把经过深入调查的批评性、中性和正面的报道纳入调查报道的范畴,使调查报道在题材上有了更大的包容力和内涵。

《鲜火腿遭遇污染》是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的一期调查性报道节目。节目揭露了金华的季节火腿在生产过程中为防虫普遍使用剧毒农药敌敌畏浸泡火腿的黑幕。

该节目充分发挥电视镜头语言的视觉冲击力作用,巧于构思,善置悬念,以较强的故事性情节吸引观众,震惊了食品行业。

2、调查方式

纯粹调查式与访谈式调查相结合。

(1) 调查取证:一火腿厂将敌敌畏倒入浸泡猪腿的大缸里。

33

曹老板对敌敌畏浸泡工序的坦然承认,令人惊异。 工厂工人自盖火腿检疫章。

通过以上调查和明察暗访,揭开鲜为人知的事实真相。 (2) 展现(调查)过程: 问题猪腿来源的采访调查

工人光着脚跳进水池清洗猪腿及其对话的记录 工厂技术员做贼心虚的顾忌 3、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通常有悬念式结构、推理式结构和混合型结构三种。

本节目基本上属推理式结构,即在调查前已知事件结果,然后以此为源头,去探寻事情发生的原因。其结构过程如下:

——问题的提出:“鲜火腿遭遇污染”

——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金华部分厂家用上了所谓的“新的生产工艺” ——“新工艺”采用的原因:季节腿、问题猪

——“新工艺”的生产过程:第一步,清洗(光着脏脚清洗猪腿) 第二步,浸泡(在倒入敌敌畏的水池里浸泡猪腿)

——“新工艺”生产的证实:某火腿厂老板坦然对话的证言

——“新工艺”产品的社会危害:不经专业质检即出厂销售(工厂工人自盖合格产品检验章)

这期节目通过对问题及原因的调查分析,揭示出事件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并分析出事件所反映的社会弊端。

34

第五章 电视谈话节目类作品

5.1 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理论 5.1.1 定义

即把人们私下的谈话搬到电视这个大众媒介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的一种传播形式,它是一种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辩论的电视节目形式。在港台称为“脱口秀”。 5.1.2 电视谈话节目分类

1、按节目内容分类

(1)新闻性谈话节目

即对某一新闻事件从起因、过程、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采访、讨论,以帮助人们了解新闻事件和公众舆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由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是分不开的,所以这类谈话节目也常常邀请新闻人物到演播室做客、访谈。如《新闻会客厅》

(2)娱乐性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主要是和著名娱乐界人物之间的谈话,气氛温和,避免争论,同时还可挖掘明星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如《艺术人生》、《超级访问》

(3)普通话题侃谈节目

·与新闻性谈话节目相对应,一般不具新闻性,但为公众所关注。节目注重普通人的生活,讴歌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如湖北台《往事》栏目中的《故事,铭刻在雪山》、《俺爹俺娘》、《“出头鸟”李秋荣》、《我和艾青的故事》、《宣科传奇》等。

·这一类还包括人际关系和心理的谈话节目:即以个人情感、心态和人际关系为题材的节目。如《半边天》周末版《张越访谈》嘉宾选择:“个人独特的生存方式和心理历程,与之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群体价值观,一直是我们评估访谈对象的标准。”

(4)专题性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注重服务性和知识性,内容包括理财与经营顾问节目,与健康或其

35

他主题相关的专题特别节目,如央视的《健康之路》。

(5)拟社会事件谈话节目

即模拟新闻谈话节目,它使用电影的概念,将电影的艺术手法与电视的写实手法结合起来表现现实题材。如浙江台的《人生AB剧》。

2、按结构形式分类 (1)叙事型谈话节目

叙事型谈话节目,是指从某一个案的展示入手,讨论其所包含的公共话题,这样不仅更为感性,而且讨论比较集中。如湖北电视台的《往事》就是叙事型谈话节目的典型代表。

(2)讨论型谈话节目

·即就某一抽象话题,通过嘉宾和现在观众的讨论、辩论,进行思想和观点的交锋。节目最后一般没有定论,而是把判断的权利留给观众,给观众以思考的空间。

如《实话实说》的话题:《为什么吸烟?》、《该不该减肥》、《夫妻是否需要一米线》等,具有很大的讨论空间。 5.1.3 电视谈话节目构成要素

三大要素:谈话人、谈话话题、谈话方式 1、 话题

(1)以人物为主的话题

侧重人物的情感经历与心路历程,以人带事,以事入情,倾诉与展示并重。其选择标准:

·明星或成功人士:成功的体验、丰富多彩的经历:《艺术人生》 ·新闻事件和焦点事件中的人物话题:《背后的故事》(湖南台)

·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弱势群体的情感生活:《冷暖人生》(还原谈话本色) (2)以事件为主的话题

侧重于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以事带理,以事议理,辩论与讲述并重。选题范围: · 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从小处切入,着眼于国家方针政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关系普通人生活中的平常事,如情感、婚姻、子女问题。 2、谈话人

36

话题确定之后,谈话人就成为谈话节目成功的决定要素。 (1)主持人 a、现场谈话的谈话者

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嘉宾,向嘉宾提出问题,共同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适时对嘉宾的发言进行总结或评点。 b、现场谈话的组织者

通过提问、暗示等技巧调动嘉宾的情绪,控制谈话的走向,调节谈话的节奏,并按方案诱导嘉宾谈话。

c、现场谈话的调度者

利用影像资料来设计悬念,加深观众与嘉宾对话题的了解、引发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场内讨论。利用热线电话与网络,把场外观众引入节目中。

d、谈话节奏的控制者 (2)嘉宾

一个成功的谈话节目,选择有特点、有说服力的嘉宾是一大看点。 a、应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人格魅力。如《我的孩子不完美》中的徐豫杭,表达能力强(表扬暗示法、浓缩人生精华等词语)。

b、如是讨论型谈话节目,应选某一问题的专家和与话题有密切关系的人。 c、如是叙事型谈话节目,应尽量邀请到当事人。 3、 谈话方式 (1)群言模式

·即有现场观众参与,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组成的“三结合”的大场面谈话节目。如《实话实说》。

·主持人对场面的引导和控制尤为重要。既要启发、活跃场面,又要对表现欲过强的嘉宾和现场观众进行适当的控制。 (2)对话模式

一对一人模式:《面对面》 一对二人模式:《锵锵三人行》 一对三人模式:《三个女人一台戏》

37

? 作品观摩

1、《往事·故事铭刻在雪山》 2、《谈话·我的孩子不完美》 3、《半边天·张越访谈》 4、《超级访问》

5.2 《往事·故事铭刻在雪山》分析(30’)

1、《往事·故事铭刻在雪山》中的故事场景、序列、结构: (1)1960年登峰成功(电影资料) (2)如何登上珠峰——刘连满搭人梯 (3)外景:找寻刘连满(短片) (4)刘连满现在处境(谈话)

(5)刘连满当年的“永别”留言(讲述) (6)刘连满登峰后的经历(自叙): 西藏登山营教练——黑龙江电机厂 警消队长——武装部干事——地震办 (7)现状:家境窘迫,孩子无钱上大学 (8)对比:解放前的流浪生活 (9)人生观:往事不后悔

感情最重要(引出生死之战友)

(10)现在的愿望——还想打更(心酸)

·故事有10个场景,随叙事谈话的进展,其震撼力逐渐递增:登峰英雄不

公平的待遇和现实生活的窘境形成鲜明的对照,但刘连满无怨无悔,显出崇高的精神境界,使这一典型人物仍具有时代意义。

·故事在严密的选择中,形成符合逻辑的结构:

登峰成功——如何登峰成功(搭人梯的叙事)——为什么搭人梯?(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英雄的窘境(反差)——人格的魅力(无怨无悔)。

2、题材的选取:立足现实,回眸历史

《往事·故事铭刻在雪山》的题材:刘连满在离珠峰140米时把氧气留给别

38

人,让战友踩着他的肩膀登顶,登山成功后,其他队员都获得了许多的荣誉和利益,但现在的刘连满却沦为了下岗工人。

在选材上强调大背景依托,在叙事上强化人物的精神面貌,从而使人物的故事凸现出时代性,使讲述具有典型意义。

从当年的登山英雄到今天的下岗工人,情节大起大落,但在节目的访谈中融入了更多现实价值的考虑:

在今天的物质主义时代,我们应该弘扬的是亘古不变的集体主义精神、自我牺牲的精神,和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人生态度。

如:[主持人]当年在山顶您作为教练又兼队员,应该最知道怎么保存体力。 [刘连满]我自己认为我们的任务是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不是哪一个人想在这里冒个尖。也没有这种想法。这是集体的,不管谁登上去都代表我们国家,所以从我的主导思想也是这样。所以登山队的领导对我的体力和技术也比较信任,几次侦察都是派我去。

[主持人]我感觉您很不幸。 [刘连满]我觉得还可以。 [主持人]您又特别幸运。

[刘连满]生活吧,就应该向低水平的去看,工作可以向高水平去看。如果生活向高水平去看,你老也满足不了。现在不如我的有的是。

[主持人]看着你们三位生死兄弟,这位是高级记者,这位是前登山协会主席,王主席,您是在工厂……

[刘连满]不能都当官,都当官就没兵了。 3、追求情感的厚度,表现“大情” 《往事》的定位:小人物 大命运

《往事》在这种情感维度的选择上作了自觉的追求,绝大部分题材表现的是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历史的情感。这种情感给人的不仅是感动,而是内心的强烈震撼。这种大情,其品位,其情感效果,远非个人化的小情能比拟的。

4、如何叙事

外景叙述与室内谈话相结合

39

因为历史已成过去,历史不能重现,只能表述。对当年登山情景的叙述,采取了电影资料+被访谈者叙述相结合的方式。

对刘连满生活境况的展现:外景录像+演播室访谈 5.3 《谈话·我的孩子不完美》分析(43’) 1、话题:追求孩子的完美

选题涉及子女教育问题,具有现实普遍性。 本期话题的外延和内涵易于扩展和延伸。

2、结构:围绕怎样面对自己不完美的孩子、怎样实施正确的教育方法展开谈话,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分析如下—— 评价:自我评价(徐豫杭)

同学评价 父母评价

讲述:学习不完美(父母期望值过高)

身材不完美(唱悲歌) 争辩不完美

议论:专家、家长、学生、主持人、当事人等

(孩子)可爱——(父亲)宽容 (父母)无奈——接受 (与人)比较——(反)比较

原因:过高的要求(家长追求完美,金一丹的“信”) 反证:优秀生的不完美(吕叶的性格) 结论:“好不累、坏不罪”(专家)

爱孩子、懂孩子(教育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主持人)

理解(徐豫杭) 3、嘉宾的选择

嘉宾——徐豫杭:相当自信,而且老练得与其年龄不太相符。 有个性、有特点,个性化的表达 4、谈话现场的互动

40

主持人与被访谈对象的交流 :徐豫杭、徐父、徐母

现场观众的积极参与:金一丹及其母亲、教育专家、吕叶及其父亲、教育工作者、全国杰出青年教师、观众

参与者不同思想的表现和碰撞,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谈话氛围,形成谈话场。

5.4 《张越访谈·我叫刘小样》分析(24’)

1、栏目介绍

《半边天·张越访谈》是一档周播的电视谈话节目,交谈对象大多是生活中的普通女性,她们往往有着独特的个人经历和刻骨铭心的心理历程,在她们身上折射着社会生活纷繁复杂的影子。节目朴素、亲和、诚恳、深刻。

2、作品分析

(1)选题: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体现人文关怀 访谈对象: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刘小样

主题:生活在农村的刘小样内心里有着对外面世界的企盼,想做一个有思想的女人。

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修养、不同贫富条件下,人和人之间心理所拥有的共同的东西。

通过个人化的心理历程和生活历程,表达在这个时代中某一类人的共同的处境、生存状况、心理构成,总之,透过个人看生活。嘉宾有独特的经历,而这个独特的经历背后有着一段历史的痕迹,可能会是一类人的痕迹,也可能是一代人的痕迹,这就具有了它的普遍意义。

(2)访谈艺术

a、访谈地点的选取:刘小样的家门口

了解她们怎么说,她们怎么活,了解嘉宾的生存环境、背景。 b、张越讲话显得坦诚、热情,而且带着强烈的沟通欲望 (3)做普通人的倾听者——谈话节目倾听的艺术

a、善用眼语,在交谈中传递“善意、友好、被尊重、信任、鼓励”的信号,从而使嘉宾打开“话匣子”,把自己的心灵展现在观众面前。

b、倾听的同时积极思考。倾听给了主持人思考的空间,为深入的追问做了

41

酝酿。刘小样不善言辞,张越在倾听的同时给予整个谈话积极的引导。如

张:不按照这种规矩过日子就不对? 刘:就不是好媳妇。 张:你还是好媳妇吗?

刘:我自己觉得我仅仅是个好媳妇,仅仅是个好媳妇。 5.5 《超级访问·杨坤》分析(48’)

1、栏目介绍

这是一档以访问明星为主的大型电视娱乐脱口秀栏目,栏目每期邀请一位明星做客节目现场,讲述台前幕后的故事。节目虽然定位于娱乐节目,却不以揭人隐私、曝料八卦为卖点,而是“解剖”明星最真实的一面,侧重情感的交流与沟通,还原最本色的性格。

栏目特点:以真情感染人,用种种新奇的手段“逼”嘉宾说出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知情欲。被称为娱乐脱口秀的一匹“黑马”。

2、作品分析

(1)“明星+真情”的娱乐模式 娱乐与谈话的结合

娱乐:一分钟一个笑话点的幽默剧形式。各种娱乐元素的加入:如字幕、音效等。

谈话:通过背景资料挖掘明星背后的真情故事。如对杨坤初到北京时的心路历程的挖掘。

定位在娱乐节目,在搞笑中交流,在轻松中引发交流。 (2)谈话方式:室内明星访谈+大屏幕播放的外景采访

前期通过对该嘉宾现实生活中亲人、朋友进行多方位、多角度采访,将明星鲜为人知的真实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外景采访包括:对杨坤朋友的采访 杨坤早期自制的录音材料

杨坤刚来北京的日子(情景再现) 对杨坤母亲的采访

室内访谈:在谈话中设置“包袱点”,以抖“包袱”的形式来衔接整个谈话,

42

把握谈话的节奏。

如:对杨坤声音的解析 对杨坤的幽默感的解析 杨坤回首在北京打拼时的困境 杨坤初到北京最难忘的朋友 (3)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a、用真实的面孔面对观众——“释放自己的天性”,将自身所具有的真实的情感、经历融入到节目之中,如主持人讲述自己生活中的笑话、戴军讲述住地下室的经历等。

b、把握好节目的节奏——做全场情绪的总调度,使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也不禁生出颇多酸甜苦辣的感慨。如开场对杨坤幽默感的解析——对杨坤初到北京时的心路历程的挖掘——特别嘉宾点点的出现。

c、在节目中适度表态的技巧——主持人除为节目穿针引线外,还以一种豁达包容的心态加入谈话当中。

4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mw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