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十二五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更新时间:2024-06-17 01: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十二五”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

(山西大学编制)

一、“十一五”期间本单位实验室建设现状与成功经验。

山西大学目前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

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功能分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工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一)建设现状

重点实验室布局涉及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和化学等四个一级学科,占山西大学自然科学一级学科(8个)的50%。为了支持重点实验室建设,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主要有《山西大学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办法》(山大科字[2006]17号)、《山西大学创新人才津贴实施办法》(山大人字[2008]18号)《山西大学自然科学科研奖励办法》、(山大科字[2006]9号)等,这些政策从人才队伍的培养、经费支持、实验室面积的扩大、仪器设备的更新与维护等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4个重点实验室累计投入经费11491.8万元,占全校自然科学科研投入的53.5%;设备总值8688万元,约占全校自然教学科研设备总值的43%;实验室建筑面积共计7496平方米,约占全校自然科学科研实验室的56%。

在这些政策和条件的支持下,实验室在科研发展、人才培养和实验室开放与科普宣传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详细内容如下:

1.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十一五”期间,实验室共计投入经费8252.8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及科学研究。目前,实验室建筑面积3700平方米,设备总值5140万元,设备总台数

1

2380台。

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8人,其中研究人员24人(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2人,副教授9人,讲师3人),技术人员1人,管理人员3人,高级技术职称21人,获博士学位20人。实验室现有博士学位、高级技术职称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均在国外优秀的实验室经过1到2年的博士后训练,已独立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并负责各研究室的相关科研工作,成为学术带头人。

“十一五”期间,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0余项,其中,国家“973”项目课题8项(合作1项),“973”前期研究专项2项,“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其中,创新研究群体项目1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30余项),其它省部级以上项目70余项。

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室共培养毕业博士29名、硕士49名。1名博士后出站,现在读博士生34名、硕士生60名。今后,实验室将继续加强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继续派出研究人员到国外优秀实验室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邀请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讲学;改善科研环境,认真建立竞争机制,加强交流,以保证和发展科研群体持久的创新性及奋斗精神。

“十一五”期间,实验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在Phys. Rev. Lett,Phys. Rev. A,Opt. Lett.,Appl. Phys. Lett.,物理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国外杂志80余篇(Phys. Rev. Lett. 4篇, Phys. Rev. A29篇Opt. Lett.6篇),国内杂志70余篇;

实验室在很多方面取得重要科学研究进展和突破:

(1)“纠缠态光场及连续变量量子通信研究”,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完成人:谢常德,张靖,潘庆,郜江瑞,彭堃墀,该项目对于光量子信息学领域中纠缠态光场产生及其在连续变量量子通信和量子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取得具有创新性的系列研究成果。

(2)设计了连续变量四组份类Greenberger-Horne-Zeilinger (GHZ)纠缠态和类Cluster纠缠态产生系统,并完成了产生四组份类GHZ纠缠态和类

2

Cluster纠缠态的实验研究。

(3)构建了一个特殊多能级(四能级Tripod)原子系统,在该系统中获得了双-EIT(Double-EIT)窗口并实现了量子相干增强的弱光非线性效应,增强因子比非EIT系统高2000-5000倍。

(4)自制的一台Nd:YVO4/KTP内腔倍频单频激光器泵浦由PPKTP晶体构成的两个光学参量放大器,制备了两束单模压缩态光场,压缩度达4dB。

(5)提出一种特殊的具有权重的连续变量图态,它具有最大的量子纠缠特性多组份纠缠态,该多组份量子纠缠态包含有2n个光场模,可以任意的分成两组,每一组分别包含有n个光场模, 由于该纠缠态具有最大的量子纠缠特性,两组之间可形成n个EPR纠缠通道,可实现n个光场态的同时量子离物传态。

2. 智能信息处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十一五”期间,实验室共计投入经费约1053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及科学研究。目前,实验室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设备总值1048万元,设备总台数1257台。

目前有人工智能实验室、中文信息处理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智能控制与计算机仿真实验室、图形图像与多媒体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计算机软件实验室等。每个实验室配备有必需的实验设备,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拥有研究人员(教师)32人,其中研究骨干16人,博士生导师7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3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人,山西省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2人,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山西省教学名师2人。9人先后主持过国家863计划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人具有国外境外学习和研究经历。在十一五期间,培养博士研究生22人,硕士研究生260人,取得博士学位的4人,取得硕士学位的236人,硕士毕业攻读博士学位的28人。引进博士(后)3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回实验室工作7人。

在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级项目18项,省部级项目35 项。十一五期间,

3

在国际、国内刊物及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3篇,SCI收录38篇,EI收录53篇,ISTP收录8篇。

在科学研究方面,智能计算理论与方法、中文信息处理两个方向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1)在智能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在粒度计算、神经计算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性成果,特别是建立的基于正向近似的特征选择通用加速器可为海量数据特征选择问题提供高效数据处理手段(该成果发表在本领域国际顶尖期刊“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0, 174(9-10):597-618)。近五年来,在《Information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roximate Reasoning》、《中国科学E》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28篇。完成的“基于计算智能的数据挖掘理论与方法研究”获2006年度山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培养的博士生均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较高水平的论文。重点研发的智能电子板书写系统(获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2004)、智能铁路信号灯系统、温度和湿度控制仪等智能电子产品,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已与深圳林格实业有限公司、中铁电气化公司等企业合作进行产品的市场推广。

近五年,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3项。本方向已成为带头人学术地位较高、研究力量较强、有能力承担国家与地方重大科研任务、成果突出、可带动其它方向均衡发展、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有核心支撑作用的优势研究方向。

(2)在中文信息处理方面,最早开展以语料库语言学为主导的模型和方法研究,提出的歧义切分模型、命名实体识别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基于汉语框架网,建立了语义角色自动标注方法,并将语义角色运用到句群的语义理解。在《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系列论文。构建了中文姓名库、地名库、歧义实例库、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

4

建成1000万汉字大规模真实语料库,完成了“现代汉语词性标注体系及其词表”。2007年为SigHan国际评测提供了语料。课题“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构建”和“基于语义标注的中文阅读理解语料库”经山西省科技厅鉴定分别达到“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完成的“自动分词系统”、“词性标注评测系统”、“全文智能检索系统”等软件被国家语委、清华大学等国内30余家单位以及IBM、德国人工智能研究所购买和采用。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发“中文文本语料库评测系统”,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持续承担国家863计划智能接口的评测任务。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本方向对于发展具有我国自身特色的民族软件产业、信息技术,推动国民经济和国防信息化建设有着特殊的意义。

3.功能分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十一五”期间,实验室共投入经费1646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及科学研究。目前,实验室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1000万元,设备总台数60台。

实验室共承担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33项,合计经费653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合计经费398万元;承担省部级项目25项,合计经费255万元。

实验室共引进人才十余人,教师队伍数量稳步增长,并且年轻教师大多数获得了博士学位,教师队伍结构有了明显优化。实验室共派出10人次出国留学深造,已有8人次如期返回,已成为实验室的科研主力。实验室培养博士11人,硕士90人。

实验室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1项,申请专利40余项,已获专利24项。“十一五”期间,实验室共发表论文237篇,其中国际论文110篇,国内论文127篇,SCI收录论文有130篇。

“十一五”期间,实验室在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有重大突破,理论研究方面是金属有机化学研究小组关于杂三金属盐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化学

5

杂志Angew. Chem. Int. Ed.上发表,标志着我们的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应用研究方面是应用催化研究小组研制的1,4-丁二醇二段加氢催化剂被山西三维集团采用,并已完成工业化试验,极大地提升了1,4-丁二醇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了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获得了2009年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4.生物工程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540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及科学研究。目前,实验室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设备总值1500万元,设备总台数约300台。

本实验室依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点,是我省唯一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点,该博士点2002年开始招生,已培养毕业5届18名博士生,现有在读博士生10名,博士后一名。 “十一五”期间本实验室依托“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点,“微生物学”硕士点,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59 名,博士研究生 18名。

目前有固定人员20名,流动人员5名。其中教授10名,(博士生导师7名)。副教授7名,讲师助教7名。学术梯队中有博士学位的14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3名。平均年龄39岁。研究队伍结构合理、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研究团队2009年度获得了山西省“科技奉献奖”集体奖。

实验室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6项,总资助额达429.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资助金额224.8万;省部级项目24万,资助金额205万元。我实验室以第一单位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上共发表科技论文171篇,其中SCI收录39篇,最高影响因子4.6;二级学科主学报以上论文88篇。

实验室高度重视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十一五”期间,石亚伟教授在香港从事合作研究,王伟教授、柴宝峰教授、赵淑青教授赴美国从事合作研究,李卓玉教授从英国邓迪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回所工作;梁爱华教授、王转花教授和李艳琴副教授出国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实验室参加学术会议平均每年达40人次。两名副教授晋升教授,三名教师晋升副教授,有7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还有三位教师正在攻读在职博士学位。

6

“十一五”期间,我实验室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1项,其中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两项。此外,“十一五”期间我实验室共申报专利近20项,10项发明专利获批准。

实验室在新型生物材料—多聚羟基烷酸、细菌多糖、高糖化酶活菌种及其酶制剂、抗脑神经胶质瘤的靶向性药物-重组蝎神经毒素、蛋白酶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等方面取得重要科学研究进展和突破。 (二)成功经验

1.领导重视科学研究,创新人才津贴激励科研人才队伍。

山西大学的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实行创新人才津贴近10年,成效显著,在科研经费、成果奖励、高水平论文、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上快速发展,为重点实验室建设提供了人才、经费和成果支撑。

2.持续倾斜的科研条件投入。

山西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有限的经费中一直坚持对重点实验室的重点支持,在实验室面积、维修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给予较大比例的投入,使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面积和设备总值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另3个实验室的设备总值也基本达到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要求,但实验室面积尚不足。

3.坚持目标任务考核制度。

山西大学一年一度的“忻州会议”对各研究单位目标任务考核进行排名,在促进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发展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郭贵春校长每年的讲话,对明确山西大学的办学思想,促进科研、教学、社会服务各方面的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十二五”期间本单位实验室平台建设实力和差距分析 (一)建设实力分析 1. 学科和学位点实力

山西大学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自然科学二级学科53个,其中,国家重点

7

学科1个(光学);省重点学科8个(无机化学、理论物理、 环境科学、基础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化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动物学);省重点建设学科9个(有机化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光学工程、生态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析化学、植物学、生药学、食品科学);省重点扶持学科2个(通信与信息系统、环境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二级博士点30个,占全部二级学位点(53个)的56.6%。

由此可见,山西大学在自然科学涉及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生物、环境科学与工程、药学、通信与通信工程等8个一级学科,均有建设重点实验室应具备的学科和学位点基础条件。 2. 研究队伍实力

山西大学现有自然科学专任教师469人,高级职称教师238人,专任教师中博导9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42人,占52 %。突出人才有: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1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霍英东奖教金”获得者4人,山西省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20人,山西省青年学术带头人42人。拥有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研究教育部创新团队及4个省级优秀创新团队(光学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团队、环境分析化学及应用、原子与分子物理)。围绕重点实验室建设,山西大学自然科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实力不断增强。 3. 实验室条件实力

山西大学自然科学实验室总面积约40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亿多元,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要求(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设备在1200万元以上),面积可建设近20个重点实验室;设备可建设16个。 4. 科研经费实力

8

山西大学自然科学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实力逐步增强,近年已承担20余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年均突破6000万元,有28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量逐年上升。基本具备建设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实力。 (二)差距分析

根据重点实验室建设需要的科研经费、研究队伍、实验条件、研究水平与特色等,山西大学实验室建设的差距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同学科实验室的条件与水平在校内差距较大。山西大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的现有实验室水平较高,目前已进入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行列。今后的方向是向上的纵向发展,努力争取重大科研项目和标志性科技成果,向更高级实验室进军;化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等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能与山西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目前也形成多个研究队伍,但总体研究水平不高,研究条件还需改善,发展方向是横向布局,寻找和培育重点实验室新的增长点。

2.实验室研究方向分散,总体目标不明确。在生、化、环三大学科中,实验室较普遍存在研究兴趣多、研究力量分散、缺乏特色、水平不高、总体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3.学科带头人还不强。目前在新增计划中的实验室基本研究队伍已形成,但学科带头人的总体实力还不强,有的缺乏重大项目,有的缺乏重大科技奖项,因而不能获得各类人才计划项目。

4.实验条件尚需改善。较突出的问题是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科研实验室和中试科研基地面积严重紧缺,有的新兴实验室发展势头很好,但缺乏关键的大型仪器设备,制约了快速成长。

三、“十二五”期间本单位重点实验室发展思路、目标、主要任务及建设计划

(一)发展思路

9

高原上起高峰,特色中上水平。

1.高原上起高峰。将博士点、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等比喻成高原,将国家级、部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比喻成不同高度的高峰,山西大学在十二五期间将依托基础高原建设不同层次的高峰,即各级重点实验室。

2.特色中上水平。重点实验室的批准条件是水平,山西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高等院校,在有限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内争取建设更多重点实验室,有效的途径是走特色发展之路,在人无我有的特色基础上快速提升科研水平,实现目标。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山西大学将新建设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或1~2个省部(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2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4个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三)建设计划

1. 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拟培养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详见计划表)

①射频技术与无线通信实验室。依托光学工程省重点建设学科和通信与信息系统省重点扶持学科,以及物理学一级博士点建设。

②环境化学与应用实验室。依托环境科学省重点学科和环境科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

③动物环境与生态健康重点实验室。依托动物学省重点学科和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

④黄土高原植物资源多样性及现代植物技术实验室。依托植物学、生药学、生态学等3个省重点建设学科和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

⑤发光有机功能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依托应用化学省重点学科和有机化学省重点建设学科,以及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

2. 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从上述5个实验室培育遴选,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新增建设2~4个省级重点

10

实验室。

3.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从现有的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功能分子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和拟建设的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中,遴选3个已批准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力争建设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省部(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计划

从现有的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

验室、计算智能与中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已批准的1~2教育

部重点实验室中遴选1~2个培育,力争建设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四)主要任务

学校在十二五期间,围绕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主要有两方面的任务: 1.硬件方面: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在十二五期间对高校的各种支撑计划,在实验室面积和仪器设备条件上明显改善,力争使计划建设的各重点实验室达到国家相应条件要求。

2.软件方面:围绕重点实验室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水平条件要求,重点出台针对学科带头人培育、重大项目争取、重大奖项获得的政策措施,力争达到重点实验室建设总体目标。

四、十二五期间本单位重点实验室发展政策措施 (一)硬件建设方面:

学校将按照从国家→部级→省级的建设顺序原则,集中力量,分步推进,优先支持条件较好的实验室达到要求,力争建设一个、成熟一个、批准一个。

(二)软件建设方面:

11

学校将分别制定针对带头人个人与团队的激励资助计划。

1.针对个人的支持计划:以培育“杰青”、“新世纪人才”、“长江学者”、“百千万人才”等为目标的学科带头人促进政策及资金支持计划。

2.针对团队的支持计划:可采用一定额度资金补助的方式支持,如对国家重大项目的争取、重大成果奖项的获得、各级创新团队的获得等标志性成果给予资助计划。

3.促进学术交流的政策:主办、承办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及邀请杰出专家来校的高水平学术报告,学校给予经费和对口领导出席接待的支持,形成支持计划。

五、促进重点实验室发展的政策建议

结合兄弟省促进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经验,对山西省提出以下建议: 1. 希望省政府列“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 2. 希望科技厅搭建一个重点实验室交流平台;

3. 希望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审批既要看水平,也要看对地方经济的促

进作用,更要关注成长发展趋势。

二○一○年六月二十八日

12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m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