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比较
更新时间:2024-02-17 05:0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篇一: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跨文化课程论文设计
——以“电影《尼克松》”和中西“人情关系”差异为切入点
班级:翻译班
学号:20121374013
姓名:李豪
目录
1. 透视“水门事件”背后………………………………………………
1.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1.2民主、法制观念的异同………………………………………….
1.3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差异……………………….
1.4重视法律与重视道德……………………………………………..
2.中西文化“人情关系”对比……………………………………………
2.1思维模式的差异…………………………………………………..
摘要:尽管那种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但中西文化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在宏观层面,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还是在微观层面,表现在教育制度、餐饮文化、服饰追求等方面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就人类文化演进的方式和文明的客观价值而言,中西文化没有孰优孰劣。只有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能在缤纷的文化盛宴中绽放人类的魅力。因此,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外来民族文化是每一个地球人应该做的。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织,取长补短,才能有利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发展,而面对文化的交织和融合,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性,又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所应该思考的。本文以“水门事件”和“中西文化中人情关系”为切入点,透视文化差异的本质,进而了解不同文化在微观、宏观上的不同。
关键字:中西文化,差异,民族文化,
1.透视水门事件背后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方方面面,在这里不一一赘述,电影《尼克松》讲述了尼克松总统在位期间的事件,从中美建交到水门事件,反映了美国民众对于尼克松总统处理中美关系和水门事件中的心态和看法。对于尼克松中国之行,美国民众反应热烈,美国国内媒体也对此大加赞赏,认为尼克松之行打破了中美外交关系的僵局,是一次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对于世界和美国国内都有着耳机位置重要的意义。然而水门事件发生时,尼克松没有认真调查事情真相,反而竭力为水门事件遮掩。并与国会对立,无视宪法和法律,滥用职权,欺骗民众,很快失去人心,最终难逃被弹劾的命运。水门事件最终引发了史无前例的宪政危机。水门事件留给了美国民众无数教训,其中之一便是不能任由总统权力无限级膨胀,从而妨碍民主化进程。任何人都不得超越宪法之上,总统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法律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而这种对宪法至上性的强调,对民主政治的追求,也源自于美国特殊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立宪之初,为了克服人性固有的弱点,防止专制独裁和腐败,美国宪法设计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衡的政治体制。还规定了三权之间的制衡。(1)从立法和行政的关系看:国会拥有相当权力,总统对于官员的任命,须经过国会参议院同意才能生效。同时,总统拥有更大的权力,总统有权介入立法领域,可以通过本党议员和本党议会团的领袖来影响某一法案的命运等。(2)从总统与联邦法院的关系看,总统可以任命法官,有权赦
免一切犯,有行政裁判权。同时,法官一经任命可以终身任职,可以做出对总统不利的裁定;法院掌握司法审查权,可以宣布总统的行政立法违宪等。相比之下,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则是缓慢进程的。毛泽东时期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导致对于领袖的个人崇拜极为严重,文化革命时期,更是凸显了中国民主制度的弊端和缺陷:没有明确的权利限制主席或者国家领导人的权利,盲目的个人崇拜往往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
从中可以看得出:中西文化中社会关系的差别和民族法制观念的差别
中国,国家领导人是伟大领袖,是一国之君,扮演着主要角色。由于特定的国情和现实情况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地位尤为突出,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和形象的核心,民众对于国家领导人也抱着极大地取代,自然而然有着崇拜的心理。无论是外交场合,还是国内视察,中国国家领导人一直都是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相比之下,在外国人看来,国家领导人就是有自己权利选出来的一个具有代表国家的个体人,是服务于自己和实现自我权利的一个途径,自己有权利选举他为国家总统,也有权利罢免取代。政府官员是纳税人出钱养的一批打工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和服务者,他们的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替公民办事和服务,是他的本分和职责,没有例外也没有特权。
1.1平等意识与等级观念
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国,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新中国虽已建立了五十年,但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
1.2民主、法制观念的异同
中国人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得等级制度极为根深蒂固,长幼尊卑、富贵贫贱有着明显的差异,大多说没有权利和义务意识,当然近几十年中国的民主政治有了很大的发展。而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极为发达,一切权利来源于人民,并认为天赋人权,国家统治是人民权利商定的契约,并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中国人主张用礼和道德来约束人民,通过道德教育和自身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这也导致了独立人格的丧失。西方人认为人的私欲不应该被压制,应
该尊重每一个个体。主张利用法制约束和契约束缚维持社会秩序,政治制度上为三权分立。
1.3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差异
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国家、社会利益,主张控制个人的欲望,群体利益先行。并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有极高的爱国热情和集体荣誉感。西方则重视个人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个人利益是实现其他利益的前提条件,并致力于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1.4重视法律与重视道德。
西方的法律规定很明确,而且执行得很严格,完全没有人情可言,也没有任何弹性。从理论上讲,法律不应该有弹性,但是没有一点弹性的法律在中国很难执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是靠法律约束的民族。古时候,法律的效力是有限的,虽然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实际上很少这样执行。
2.中西文化“人情关系”对比
一般而言,西方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西方人认为,社会是按照社会契约组成,个人自由独立。西方的自由并非真正的自由,或是其平等同样是不可苟同,因此,人人的自由是建立在保证自由得以进行的保障——繁杂的法律——的基础上,从而西方人的人际基础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中国的人际关系以社会伦理为基础的,中国人认为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会而生存,个人的自由实际上必须依附在对社会伦理的遵循上的基础上。人与人的互动,法律并不能起着一个根本性的作用。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是我们的人际基础。
中西方人情关系,主要表现在家庭,朋友,同事,或隶属之间?他们之间是不同的人情关系,是由不同的本质思想造成的差异。
西方家庭强调个人利益,中国则重视家庭整体。西方家长只照顾子女到成人,中国家长往往会照顾其一生。西方家长尊重子女的自由选择,中国家长则经常替孩子决定一切。西方家人之间拥有个别隐私,中国家庭成员间几乎是无个人空间。西方家庭强调夫妻关系,中国家庭则较重视亲子伦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家庭观
篇二: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
期末作业
题目:中西方思想差异的初探
姓名:张丹
班级:规划081
学号:20082205013
指导老师:赛尔江·哈力克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
摘要内容:文化,我认为它是指人类的文明化,也就是说人类从野蛮时代走入文明时代之后,我们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文化所制约的活动。大而言之,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也就是因为我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它们不一样。
关键词:思维方式 、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差异。 东西方文化从现象上看,显然有很大差异,从本质上看,东方属于整体文化,而西方是个体文化。系统理论认为,整体文化和个体文化都是提高社会系统功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它们是互补的,是可以融合的。但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和融合也是一个漫长的渐进的过程。
以前看过一个故事,某中国人在国外开车违章,被警察拦住,要求处罚,于是,该人根据自己在国内的经验,开始求情说好话,希望警察能网开一面,并表示“下不为例”,警察也始终在微笑着听他说话,不置可否。该人看警察没有表示反对,以为事情就这样过了,很开心的开车走了,几个月后,该人收到法院的传票,才知道事情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人家对他微笑,只是职业的要求,而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警察绝对不会给你“下不为例”的机会的。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
从思维方式上看,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中国人注重直观、整体、经验。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从古希腊时代起,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们都把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式作为认识和把握事物真理的最基本手段,并把“分析学”或“逻辑学”视为一切科学的工具。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这种实证分析的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逻辑思维和实证分析便成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加以识别、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与直观的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体知”而不是“认知”。老子首创了“体道”说。“体道”,就是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把握宇宙的根本之道。儒家是把认识的对象作为人类自我意识外化的伦理情
感的整体来体验的,从中寻找对主体伦理、价值规范的印证。中国历史上缺乏实证科学的探索,封建保守思想束缚。
从价值取向看,西方人注重以自我为中心,重个人、重竞争;中国人注重群
体、社会、和谐。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因此,不习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不过问他人的事,甚至把主动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帮助看作是令人难堪的事,以为接受别人的帮助是证明自己无能,而主动帮助别人会被认为是干涉别人私事。他们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因此,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很强,靠竞争来取得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古代把并排者之争叫做“竞”,把对面者之争叫做“争”。后来人们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即比赛着夺取的意思。但在中国古代一般把“竞”、“争”当作不好的事情,而提倡“忍”、“让”,缺少对公平竞争的尊重和向往。儒家学说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等级程序,道家学说强调的是“无为、不争、若水、争雌”,儒道互补,再加上皇权的愚昧与残酷,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比较缺少“竞争”的观念。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群体意识,社会意识,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个大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在集体中,一人取得成就,被视为集体的成就,集体感到光荣。中国文化推崇一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情操。主动关心别人,给
人以关怀是一种美德。但是个人竞争意识、拼搏意识不强,存在着一种依赖性。
从伦理道德上看,西方人注重个人放任,创新发展,张扬荣誉;中国人注重
谦虚谨慎,不偏不倚。子女一旦结婚,经济上必须独立,父母不再有义务资助子女。这种做法给青年人提供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但亲属关系比较疏远。中国文化在个人取得成就时,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谨慎,反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在资本主义市场竞争中是行不通的。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传统的文化则要求人们不偏不倚,走中庸之道,担心创新危险,行言立事,总要瞻前顾后,权衡左右,喜好事事而安,维护现状,保持和谐。对待家庭,喜欢大家团聚,老人帮助照看儿孙,以备养老送终。家庭成员互相依赖,互相帮助,虽然密切了亲情关系,但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的养成。
从行为规范上看,西方人“重利”、“重法”中国人“重义”、“重情”。在西方社会由于强调以个人权利为基准,以追求私利为目标,因此不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以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以制裁人权的侵犯,因此,西方国家法治的发展是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的义利思想的影响,重义轻利,重情轻法。孔子在《论语》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当成最高准则。儒家强调,不能驱义逐利。由于自古以来主要靠道义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维系社会,而不是靠法律约束,因此,人们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五)从社会关系上看,西方人平等意识比较强,中国人等级观念比较强。西方的平等意识强调个人竞争之上的平等,无论贫富,人人都会尊重自己,不允许他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能充分尊重他人。很少人以自己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的贫寒出身为耻,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清朝时的闭关锁国正是其体现。
而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跟中国人喜欢对生命本源的哲学思考不同,他们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在科学方面,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所以,尽管人类历史上四大发明都是出自中国人之手,郑和下西洋时,中国的造船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几千人的船队七下西洋,不过为了宣示明王朝的“富有与强大”,但是当麦哲伦的船队环游世界时, 当西方人使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入侵我们时,我们想到的竟然是在大海边再造一处万里长城,思维的保守与守旧,缺乏创新和探险精神由此可见一斑。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通过正规的学院
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发展。
“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文武不备,良民惧然身修者,官未曾乱也。奉职循礼,已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可见,在中国人心中,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所以,中国人提倡自我的完善,不提倡用法律法规来约束人,对法律的重视不是很够。在对欲望的约束方面,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宋代朱熹曾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主张,即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讲究克己复礼,这种结果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也是封建统治盛行的根由。
而西方人认为人的欲望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虽然整个封建社会二千多年的历史,基本都是封建集中制的不断加强,是民主政治的彻底丧失,但从一开始,儒家、道家的思想家们就把民主政治放到一个很高的思想高度去认识和看待, 要求统治者爱民、亲民,重视民生疾苦,孔子的“仁”治思想,孟子的“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老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思想等等,都包含着“民主”思想,但又推崇君权神授,维护等级制度,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权利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权力,所以,西方人对不能为民服务的政府,通过选票的方式可以给予否决或者改选。当然这中间可能也有许多问题,但无论认识水平上还是制度设计上,无疑都比我们要先进的多。
中国人看重人情方面的情谊,思考问题不会单纯从一个方面去考虑,而是喜欢整体、长远去考虑,往往使一件原本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而西方人可能相对想的比较简单些,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码归一码,处理问题爽快而有效率,也有利于形成正直的社会风气。
相对于个人权益,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认为没有国那有家,没有家那有个人,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
篇三: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 12法学 2012140201091 赵瑞
导读语
文字像是一个精灵,深深贯穿在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文字不仅用笔记下了历史中的点滴。同时,在文字里,我们可以解读,在使用这一文字民族的文化,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解读他们的传统,读懂他们的哲学和思考方式。
从目前世界发展的现状来看,无论从政治上还是文化上分为东西方两个不同的领域。汉语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西方文化的代表英语有着从形式上到表象上完全不同的区别,这也是东西方政治文化人文上的区别。让我们用文字来解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点滴。
一、 认识汉语
目前根据语言学家的分类,世界的语言体系九个语系即: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乌拉尔语系,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语言和文字是汉藏语系的代表。汉语与其他语系唯一表象上的区别在于汉语没有字母的概念。
世界上十三亿人每天都在使用的文字,我们共同的语言——汉字。中国的汉字起源于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经过5000余年的发展,形成的非常严谨和复杂的文字体系。中国的文字和语言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区别于西方的字母文字和语言体系,可以说独树一帜。从分析中国的文字和语言与西方文字语言的对比,可以了解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独特方面。
二、从文字解析中西文化差异
(一) 从汉语的字词分析中国的严谨性
汉语的基本单元是字,由象形文发展而来的字。汉语的字有着极其严谨的归类和属性。汉字其实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单独意义的单体字。如子,言,先等等,也就是不是由偏旁部首组成的,这些字对于汉字起到最基础的表达作用,是汉字里的“字母”。汉字的偏旁部首完全是由这些基础字演化而来。汉字由部首将其严格的进行归类。这样构成的字,无论从意义上还是发音上都被严谨的归纳。中国的文化十分重视书面的严谨,而对于发音则采用古老的身教方式。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字就是词,字又组成词。例如桌字。表明了桌子的概念。在这个词的规范下,衍生出课桌,饭桌等词,从这个属性来看,汉语言是十分注重归属严谨的。在中国社会中,人并不是单独的人,人在社会上要有强烈的归属属性。这在西方也是存在的,但是中国人较西方人更加强调这种归属。同时,汉字的词性也没有明显的标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句话里的老字,分别表明了动词,名词的成分,从字面上无法判别,只能从句子的意义上判别。这也是汉语区别于英语的重要部分。西方对字的属性归纳则完全不同。西方对于每一个事物都要有其单独的标识。对于新生的事物或物品以及现象,则一般再造一个词来补充。而中国文字则可以根据其归属用现有的字来重新组合。
从汉语和英语对字词的不同方式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字和词方面是严谨而有逻辑性的,英语则是开放性的。中国人处事严谨,凡事都要有根有据,都要有所归属,都要在现有的事物里找到解释。西方人则更重视开拓,不拘泥于旧的事物
的影响。汉字让中国形成了严谨的国风,同时也阻碍了中国人开拓的眼光。
(二) 从汉语的语言解析中国的哲学性
和汉字和词对归属的严谨性相反,汉语句子则显示出了其深奥的哲理性,其表象看似随意性。汉语可以通过极其简单的字和词组成句子来表达思想。如“我吃饭了”,可以理解为我已经吃过饭了,也可以理解为我正在吃饭,完全要看这个句子的环境。可以说与英语的格式化语言相比,汉语更重视语言的含义理解。但是汉语对其表达没有任何规矩和标识,时态的运用完全看语言环境和上下承的关系。
对于西方语言与英语为例,句子的构成是由严格的时态要求的。“我吃饭了“在汉语如果是事后表达,则是”我吃过饭了“,在英语就要用”I have…”来表示,而在事中表达,则要在饭这个宾语后面加上“ing”以表示正在进行。因此,从英语对语言时态的严谨来看,西方人的思想看似过于简单,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要通过句子的表面特点来理解。
从汉字对字和词的严谨,句子的不严谨,可以看出与西方人思维的程式性相比,中国人思维的哲学性是十分丰富的。中国语言由于其表面简单而内容多变的特点,极其有利于哲学和伦理道德的发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简单的十三个字,道出了学习中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其没有拘泥于时态语态的表面,给这句话留下了丰富的理解和发展空间。如果这句话用英语来解释,则其哲学意义荡然无存。正是由于中国语言的强大的表达功能,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优秀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深刻阐述;中国人对天地人关系的领悟。
(三) 从称谓语言解读中国人的社会观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而伦理道德的一个基本核心是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归属。这一点在中国的称谓语言上也表露无遗。
中国自古以来中国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社会,上有天,天的代表是君,君下是臣,臣下是民。而在普通社会中,家中有父,父上有兄,膝下有子。这些称谓形成了一个严谨的社会管理体系。其次,从称谓上,不同地位的人有着不同的称谓。皇帝自称“朕”,这是其专用的,别人用了会犯王法会杀头的,而臣子对皇上恭称为“陛下”也是不得有半点含糊的。在普通社会中,地位高的要用尊称,地位低的要用贱称。如称尊者为“大人”,女人贱称为“妾”等等。在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称谓的国度,乱称呼是十分不礼貌和十分没有涵养的。西方世界也经历过封建时代,也曾有过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等级。但是他们对于称谓则远不如中国严谨。例如中国的一个“您”字,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而这个字在英语里没有体现,一概用“you”来表达。
中国因其严谨的社会结构关系,对亲属的称谓也是很复杂的。如一个人的父母辈兄弟姐妹,中国人会衍生出“大伯,叔叔,舅舅,姑姑,姨,婶子等”等很多称谓。通过称谓会明确的给人的位置或地位给予定义,绝对不能搞乱。而同样的关系,在英文只有两个词来概括:叔叔舅舅一概用“uncle”姑姑姨一概用“aunt”。称谓的严谨表达了中国社会中人的地位的严谨,称谓的模糊也是社会地位的模糊。这个称谓的不同是因其社会结构的不同,是人和人关系的不同形成的。
中国人的名字也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会将姓放在前面,如姓张名三。这是因中国严谨的家族归属需求决定的,自古以来形成的中国人名结构表达了中国人
极强的家族概念和归属概念。而西方人的人名结构是名在先姓在后,如“亚伯拉罕.林肯”亚伯拉罕是这个人的名字,林肯是其家族的姓。这样的姓名结构与西方人自古以来突出人的自我思想是分不开的,姓只是作为后缀进行家族和归属的标识,意义远没有冠在前面来的重要。
(四) 从语言分析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一)文学角度
中国的文字是艺术的文字,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汉字强大的会意功能让中国古典的艺术十分发达。上至《诗经》,中至《唐诗宋词》,下至《红楼梦》,中国人用如画的文字绘制出一幅幅优美的诗篇和文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寥寥八字,就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优美的风景。“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又表达出何等优美的意境。可以说中国文字的独特性,造就了中国灿烂的文学艺术。 中国的文学艺术是充满浪漫想象的艺术,是延伸意义十分深刻的艺术。
二)书画角度
同时正是由于汉字的书画功能,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了运。中国的书画艺术是写意的艺术,也就是不拘泥于客观的感官,用感官作为基础着以想象。中国的山水画,中国的工笔画无不渗透着非写实的风格。西方油画则重在写实,一幅《蒙娜丽莎》让我们如同看到照片一样,看到了美女深藏的笑容。这就是写实,是西方文字不能创造浪漫画卷而不得已产生的艺术(当然西方油画艺术也很美)。
(五)文字对于中西方的发展阻碍
正在阅读:
中西方文化比较02-17
2015年随州中考生物复习提纲 - 图文07-09
魅力科学网上课程课后测试答案12-04
狼和小羊10-28
做大做强我市旅游业的建议10-07
新概念第一册73-144课习题12-22
北京一手灯光音响特效等设备报价单-王丽杰05-14
普通动物学 软体动物门08-15
无锡产业结构分析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