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
更新时间:2024-05-20 12: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系统解剖学重要吗?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第一章 骨学 Osteology
第一节 总论
一、骨的分类
根据外形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
1. 长骨long bone 中部细长称为体或骨干, 体内的腔称骨髓腔, 容纳骨髓。骨的两端膨大称为骺, 骺表面有光滑
的关节面。骨干与骺邻接的部分称干骺端。长骨多见于四肢,如股骨和肱骨。 2. 短骨short bone呈立方形,如手的腕骨和足的跗骨。 3. 扁骨flat bone呈板状,如颅盖骨、胸骨、髓骨等。 4. 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 ,如椎骨和某些颅骨。 二、骨的构造
骨是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并有血管和神经分布。
1. 骨质 bone substans分骨密质compact bone和骨松质spongy bone。颅盖骨的骨松质称为板障。
2. 骨膜periosteum是被覆于骨内、外面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的膜。分布于除关节面以外整个骨外面,对骨的营养、生长或再生具有重要作用。
3. 骨髓bone marrow充满于长骨的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分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red bone marrow有造血功能,含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型的血细胞。
黄骨髓yellow bone marrow 见于5岁以后的长骨骨干中,含大量的脂肪组织,失去造血活力。成人红骨髓主要分布于长骨的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松质内,如肋骨、胸骨和椎骨等处。这些地方的红骨髓可终生保持。
临床上常在髂结节、髂后上棘和胸骨等处穿刺取样,检查骨髓。 三、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
骨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
有机质使骨具有韧性和弹性,无机质使骨具有硬度。
年龄愈大,无机物的比例愈高。因此,年幼者骨易变形,年长者易发生骨折。
第二节 中轴骨骼
一、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26块脊柱骨(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12对肋和胸骨。 (一)椎骨vertebrae
1. 椎骨的一般形态
典型椎骨由位于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构成。椎体和椎弓共同围成椎孔, 各部椎孔相连成椎管。 椎弓前部缩窄的部分为椎弓根,后部较宽的部分为椎弓板。从椎弓板上发出7个突起:正中向后伸出的一个棘突,向两侧突出的一对横突,两侧向上的一对上关节突和向下的一对下关节突。
2.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
1) 颈椎cervical vertbral:椎体小,椎孔大。横突根部有横突孔,横突的未端前后各有一结节。第2-6颈椎棘突未端分叉。
2) 胸椎throacic vertebrae 椎体呈心形,在椎体的后外侧上、下缘各有一半圆形肋凹。横突未端前面有横突肋凹。棘突细长向后下方倾斜。
3) 腰椎lumbar vertebrae:椎体大,椎弓发达,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
4) 骶骨sacral bone:由5个骶椎愈合而成,呈倒置的三角形。底向上,底的前缘中份向前突,称岬promontory。骶骨前面光滑微凹,有4对骶前孔。背面隆凸粗糙,有4对骶后孔。由骶椎椎孔连接成骶管。骶管向下开口于骶骨背面下部的骶管裂孔,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称骶角。骶骨侧有耳状面与髂骨耳状面相关节。
(二) 胸廓thorax
胸廓由胸椎、肋、胸骨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共同构成。
1. 肋ribs 上7对肋骨的前端借助软骨连于胸骨,称真肋。第8-10对肋骨的前端借助软骨连于上位软骨,形成肋弓costal arch, 称假肋。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
2. 胸骨sternum属于扁骨, 自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柄和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凸的角, 称胸骨角sternal angle, 两侧连第2肋软骨。 (三) 躯干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1.颈静脉切迹在胸骨柄上缘, 左、右锁骨内侧端之间,与 第2胸椎体下缘线平齐。
2.胸骨角是胸骨柄与胸骨体相连结处微向前凸的角, 两侧接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骨的重要标志。可与第4胸椎体下缘平齐。
3.肋弓由第8-10肋软骨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 形成左右肋弓。是临床上腹部触诊的重要标志。
二、颅 skull
(一) 颅的组成
颅skull 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脑颅骨包括成对的顶骨和颞骨; 不成对的额骨、蝶骨、枕骨和筛骨, 共8
块,围成颅腔, 容纳脑。面颅骨包括成对的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腭骨及下鼻甲骨; 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及舌骨, 共15块,构成眶、鼻腔、口腔和面部的骨性支架. (二) 颅的整体观
1.颅顶面观 有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
2.颅侧面观 在颞窝内有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四骨交界处所构成的翼点。 3.颅前面观
(1)眶 借视神经孔、眶上裂通颅中窝。 (2)骨性鼻腔:
外侧壁自上而下有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间隙, 分别称为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 鼻腔周围有四对鼻旁窦, 分别开口于鼻腔。其中额窦、上颌窦和前筛窦、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 4.颅底外面观
5.颅底内面观 由前向后分三个窝。
(1)颅前窝anterior cranial fossa 正中线上由前向后有额嵴、盲孔、鸡冠等。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
2
(2)颅中窝middle cranial fossa 中央是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垂体窝和鞍背统称
蝶鞍。其两侧,有前向后,依次有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和棘孔等。
(3)颅后窝posterior cranial fossa 窝中央有枕骨大孔。还有枕内隆凸、横窦沟、乙状窦沟和舌下神经管等
结构。
(三)新生儿颅的特征
脑颅远大于面颅,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骨与骨之间的间隙充满纤维组织,间隙的膜较大称为颅囱cranial fontanelles,主要有前囱和后囱。前囱在生后1-2岁闭合。
第三节 附肢骨骼
一、上肢骨
(一)上肢带骨 包括肩胛骨和锁骨。
1.锁骨clavicle:位于胸廓前上方,呈“∽”形,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两侧构成胸锁关节。外
侧端扁平为肩峰端,与肩脚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中、外l/3交界处易发生骨折。
2.肩胛骨scapula:位于胸廓后外侧的上份,是三角形的扁骨。上缘短而薄, 外侧有喙突。外侧缘肥厚、内侧
缘薄而长。外侧角有关节孟, 上角平对第2肋,下角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前面为肩胛下窝,后面有肩胛冈和肩峰。
(二)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
1.肱骨humerus 上端有半球形的肱骨头。头周环状缩细称解剖颈。上端和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易骨折。体中部外侧面有三角肌粗隆,后面有桡神经沟。下端内上髁后方有尺神经沟。
2.尺骨ulna 上端前面有滑车切迹,在其下方和后上方各有一突起, 分别称冠突和鹰咀, 冠突外侧有桡切迹。尺骨下端称尺骨头。其后内侧向下的突起,称为尺骨茎突。
3.桡骨radius 上端称桡骨头, 上面有关节凹, 头周围有环状关节面。下端内侧面有尺切迹,下面有腕关节面,
下端外侧部向下突出称桡骨茎突。
4.腕骨carpal bones 8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为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5.掌骨metacarpal bones 6.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 (三)上肢骨的重要骨性标志
1. 肩峰在肩部的最高点,是测量上肢长度的定点。
2. 肩胛下角对应第7肋或第7肋间隙,是确定肋骨序数的标志。
3. 肱骨下端的内上髁、外上髁与尺骨上端的鹰嘴,三者在伸肘时同在一直线上,而屈肘时三者连线成等腰三角形。
二、下肢骨
(一)下肢带骨 即髋骨hip bone, 是不规则骨, 由髂骨、坐骨和耻骨三者愈合而成. 在三骨愈合处的外侧面形成
深陷的髋臼。
(二)自由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跗骨、跖骨和趾骨)
3
1.股骨femur 上端球形的膨大为股骨头。头的外下侧较细的部分称股骨颈。下端形成两个膨大, 称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间有髁间窝。 2.髌骨patella
3.胫骨tibia 上端膨大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 两髁上关节面之间的骨性隆起称髁间隆起。上端与体移行处的
前面有胫骨粗隆。下端膨大形成内踝。
4.腓骨fibula 上端膨大称腓骨头,下端膨大为外踝。
5.跗骨tarsal bones 有7块, 属短骨,分成前、中、后三列。后列为跟骨和距骨, 跟骨后端有跟结节。距骨上面有距骨滑车。中列为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及骰骨。 6.跖骨metatarsal 7.趾骨phalanges of tose
4
第二章 关节学
总论
1. 关节的基本构造:
1) 关节面: 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上被有关节软骨,可减少关节面的磨擦,缓冲震荡和冲击。 2) 关节囊:包在关节的周围,封闭关节腔。可分为外层的纤维膜和内层的滑膜。 3) 关节腔:为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腔内有少量滑液。 2. 关节的辅助结构:
1) 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为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可加强关节的稳固性和限制关节的运
动。
2) 关节盘和关节唇:关节盘是指位于两骨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其周缘附于关节囊,将关节分
为两部,关节盘使两关节面更为适应,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和运动的多样性。关节唇是附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它加深关节窝,增大关节面,增加了关节的稳固性。
3) 滑膜襞和滑膜囊:某些关节的滑膜层折叠突入关节腔形成滑膜襞,滑膜呈囊状膨出形成滑膜囊。 3. 关节的运动:
1) 移动、 屈和伸、 收和展、 旋转、 环转。
第一节 中轴骨连结
一、 躯干骨的连结
(一)脊柱 由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和它们之间的骨连结构成。
1. 椎骨间的连结
1) 椎体间的连结
(1)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间的纤维软骨,由中央的髓核和周边的纤维环构成。椎间
盘坚韧而又有弹性,即牢固连结两个椎体,又可使两个椎体之间有少量的活动。
(2)前纵韧带:紧贴各椎体前面,有防止脊柱过伸的作用。 (3)后纵韧带:位于各椎体后面,可限制脊柱过度前屈。 黄韧带:连结相邻两椎弓板之间。 棘间韧带:连结相邻两棘突之间。 2)椎弓间的连结 棘上韧带和项韧带:连结棘突的尖端。 横突间韧带:连结相邻两横突之间。
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
2. 脊柱的形态和功能
从侧面观察,可见脊柱有颈、腰、骶四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凸向前,胸曲和骶曲凸向后。脊柱除支持体重、保护内脏外,还可作前曲后伸、侧屈和旋转运动。
(二)胸廓
5
2. 足底肌 内侧群、外侧群:、中间群
内 脏 学 第五章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管 上消化道 : 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回肠、大肠 (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消化腺分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 .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肝和胰. 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的腺体
一、口腔
(一)口腔境界和分部
分部:以上、下牙弓和牙龈为界,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和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部。 (一) 牙
乳牙共20个,恒牙全部出齐共32个
1. 牙的外形分部 牙冠、牙颈、牙根: 2.牙的分类
3. 牙式: 临床牙式记举例:
5 右上颌第二前磨牙; 6 左下颌第一磨牙; Ⅲ 左上颌乳尖牙;Ⅳ 右下颌第一乳磨牙 (二) 舌
(三) 舌的功能:感受味觉、协助咀嚼、搅拌食物、辅助发音 舌尖:舌的前端
1.舌的形态 舌体:占舌前2/3,在舌背以界沟与舌根为界 舌根:占舌后1/3
2.舌肌:舌肌为横纹肌,分舌固有肌和舌外肌 舌固有肌可使舌縮短、变窄或变薄 舌外肌有四对,以颏舌肌在临床上为重要,该肌起于颏棘,肌纤维呈扇形向后上方分散,止于舌中线两侧 两側颏舌肌同时收缩时,拉舌向后下方,即伸舌 一側收缩时,使舌伸向对侧 (五)唾液腺
大唾液腺有三对,包括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 1.腮腺 位置:耳廓前下方,咬肌后缘,下颌后窝内
导管:从腮腺前部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横过咬肌表面,穿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开口处称腮腺管乳头
2.下颌下腺 位置:在下颌骨下缘与二腹肌围成的下颌下三角内
11
导管:自腺体内侧面发出,经口腔底粘膜深面前行,开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 位置:在舌下襞深面
导管:舌下腺大管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小管开口于舌下襞
二、咽
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方起于颅底,下方在第六颈椎下缘与食管相接,后壁与侧壁完整,前方分别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咽分三部:鼻咽、口咽和喉咽 (一) 咽腔
位置:是咽腔的上部 上界:颅底;下界:软腭后缘与口咽分界 1.鼻咽 咽扁桃体:是顶后壁粘膜下的淋巴组织,婴幼儿较发达
咽鼓管咽口:在侧壁,距下鼻甲后1cm处,向外通中耳鼓室 主要结构 咽鼓管圆枕: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的隆起 咽鼓管扁桃体:在咽鼓管咽口周围粘膜内的淋巴组织 咽隐窝:是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凹陷,是鼻咽癌 的好发部位
位置:是咽腔的中部 上界:软腭后缘;下界:会厌上缘
2.口咽oropharynx 舌会厌正中襞,位于舌根后部与会厌相连的粘膜皱襞
主要结构 舌会厌谷:在舌会厌正中襞两侧的凹陷
腭扁桃体: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的扁桃体窝内
咽淋巴环:由腭扁桃、舌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共同围成,有防御机能
位置:是咽腔的下部 上界:会厌上缘;下界:环状软骨下缘 3. 喉咽laryngopharynx
主要结构:梨状隐窝:位于喉的两侧和甲状软骨内面之间,粘膜下陷形
成,是异物常嵌顿停留的部位
(二) 咽肌
咽缩肌:有咽上、中、下缩肌三块,呈叠互状排列 咽提肌:包括茎突咽肌、咽鼓管咽肌及腭咽肌
三、食管
食管全长约25cm,为肌性管道,上端在第6颈椎下缘或环状软骨下缘高度起于咽, 下端在第11胸椎左侧续于胃的贲门
颈部:上起环状软骨下缘高度,下至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长约5cm 食管的分部 胸部:上起胸骨颈静脉切迹水平,下至膈食管裂孔,长约18cm 腹部:由食管裂孔至贲门,长约1~2cm
12
食管的狭窄部 第一个狭窄部:位于食管与咽交接处,距中切牙5cm 第二个狭窄部:位于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 第三个狭窄部:为膈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
四、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起食管,下续十二指肠 (一) 胃的形态、分部
两口:入口称贲门,接食管 出口称幽门,下续十二指肠
1.形态 两缘:右上缘称胃小弯,凹向上,最低点有一切迹,称角切迹 左下缘称 胃大弯,起自贲门切迹,呈弧形凸向左下至第10肋软骨平面 两壁:前壁和后壁
贲门部:位于贲门周围的部分
2.分部 胃 底:指贲门切迹以上的部分,亦称胃穹窿 胃 体:位于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部分
幽门部:为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左侧管腔扩大,称幽门窦;右侧管 腔狭窄,称幽门管 (二) 胃的位置
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贲门和幽门位置较固定, 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
五、小肠
(一) 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紧贴腹后壁,呈“C”字形,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1.上部:起自幽门,向右后方至胆囊颈后下方转折向下移行为降部 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上曲。上部近幽门处的一段肠管,壁薄内面光滑,环状襞少,称十二指肠球
2.降部:在第3腰椎水平,转折向左续水平部,转折处称十二指肠下曲。 降部左侧贴胰头,其后内侧壁上有十二指肠纵襞。 纵襞下方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距中切牙约75cm 。
3.水平部:自右向左横过第三腰椎,至左侧续于升部 。肠系膜上动、静脉贴前面下行
4.升部:自第3腰椎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此肌是手术时确定空肠起点的标志
(二) 空肠和回肠
空肠和回肠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又称系膜小肠
13
六、大肠
盲肠
升结肠
阑尾 横结肠 结肠袋 分部 结肠 降结肠 盲肠和结肠的特征 结肠带
直肠 乙状结肠 脂肪垂
肛管 (一) 盲肠
位置: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称回盲口
回盲瓣:在回盲口上、下方有两个半月形的瓣,称回盲瓣,是回肠突入盲肠形成 (二) 阑尾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根部体表投影:
⑴ 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McBurney点) ⑵ 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右、中1/3交点(lanz点) (三) 结肠
升结肠:在右髂窝起于盲肠,上升至结肠右曲(肝曲)
分部 横结肠:从结肠右曲向左至结肠左曲(脾曲),有系膜连于腹后壁 降结肠:自结肠左曲下降至左髂嵴平面续于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从左髂嵴水平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平面续于直肠 (四) 直肠
位置:位于盆腔后部,从第3骶椎平面下降至盆膈
两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 骶曲凸向后,会阴曲凸向前 特征 一个膨大:位于直肠下部,称直肠壶腹
三条横襞:中间一条大而明显,位置恒定,位于直肠右壁,距肛门7cm (五) 肛管
境界:上界为盆膈平面,下界止于肛门 齿状线
肛门直肠环:肛门内括约肌、肠壁的纵行肌、肛门外括约肌的浅部、深部以及肛提肌的耻骨直肠肌等共同
围绕肛管,形成强大的肌环,称肛门直肠环,对肛管起括约作用
七、肝
(一) 肝的形态
上面(膈面):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后部无腹膜覆盖部分称“裸区” 两面 下面(脏面):被“H”形沟分为4叶:左叶、右叶、方叶、尾状叶
14
横沟:称肝门,有肝固有动脉左、右支,肝门静脉左、右支,肝左、右管,神经和淋巴管
等出入 出入肝门的结构称肝蒂
左纵沟:前方容纳肝圆韧带,后方容纳静脉韧带
右纵沟:前方是胆囊窝,容纳胆囊;后方是腔静脉窝,容纳下腔静脉 (二) 肝的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
肝上界:与膈穹窿一致,在锁骨中线右侧平第5肋,左侧平第5肋间隙,在前正中线位于胸骨体与剑突结合处
肝下界:成人与肋弓一致,在剑突下约3cm,幼儿可低于肋弓,但不超出2cm,7岁以后与成人相等 (三)
肝外胆道 包括:胆囊和输胆管道(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1.胆囊 位置:位于肝右叶下面胆囊窝内
分部: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 2.输胆管道:包括: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
3.胆汁和胰液的排泄途径:
禁食 胆囊 胆囊管 进食 胆总管 肝胰壶腹 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左管 胆汁(肝) 肝总管 肝右管 ?十二指肠降部 胰 管 - 胰液 副胰管 十二指小乳头
肝胰壶腹:胆总管斜穿十二指肠降部后内侧壁中,与胰管汇合,形成略膨大的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在肝胰壶腹周围有肝胰壶腹括约肌包绕
八、胰
位置:呈狭长的三棱形,横卧于腹后壁,约平第1腰椎 分部:胰头、胰体、胰尾。
排泄管 胰管:在十二指肠降部壁内与胆总管汇合成肝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副胰管:位于胰管上方,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15
第六章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 鼻、咽、喉称上呼吸道,气管和各级支气称下呼吸道
一、鼻
鼻 腔nasal cavity:以鼻阈为界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 固有鼻腔
外侧壁:有上、中、下鼻甲及其下方的上、中、下鼻道 , 粘膜 嗅区:上鼻甲下缘平面以上的鼻腔粘膜,内有嗅细胞分布 呼吸区:嗅区以外的鼻腔粘膜,有丰富的静脉丛和鼻腺 上颌窦:位于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
额 窦:位于额骨眉弓深面,额骨内外板之间 .开口于中鼻道 鼻旁窦 蝶 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
筛 窦:位于筛骨迷路内,分前、中、后三群 .前群和中群开口于中鼻 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二、喉
(一)喉的位置
喉位于颈前部中份,成人平C3-6颈椎。女性比男性稍高,小儿比成人高,老年人则较低 (二)喉软骨
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 (三)喉连结和喉肌 (四)喉腔
喉腔上方通过喉口通喉咽,下通气管。 喉又是发音器官
两襞:喉腔内上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前庭襞; 下方的一对粘膜皱襞,称声襞
两裂: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 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基底部之间的裂隙,称声门裂,是
喉腔最狭窄部,前3/5为膜间部,后2/5为软骨间部
喉前庭:喉口至前庭裂平面之间的部分,上宽下窄,前壁中央有会厌结节
三部 喉中间腔:前庭裂平面至声门裂平面之间的部分,向两侧延伸至前庭襞和声襞之间的梭形
隐窝,称喉室
声门下腔:声门裂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的部分,上窄下宽 喉口:朝向后上方,由会厌上缘、杓会厌襞和杓间切迹围成 声带:由声襞及其覆盖的声韧带和声带肌三部分构成
三、 气管与主支气管
(一)气管
16
1.位置:于颈部前正中,食管前方。上接环状软骨,下行入胸腔 , 至第四胸椎下缘(胸骨角平面)分左、右主支气管,分叉处称气管杈,内面呈半月形向上凸的纵嵴称气管隆嵴 2.结构:16~20个“C”形软骨环构成,后部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膜构成膜壁 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细、长、走行较横平
右主支气管:粗、短、走行较垂直。 气管异物进入右主支气管
四、 肺
(一) 位置
肺位于胸腔内,纵隔两侧,因心位置偏左,故左肺狭长,右肺略宽短 (二) 形态
肺呈圆锥形,有一尖、一底、两面、三缘
肺尖:圆钝,伸向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方2.5cm 肺底:又称膈面,稍向上凹
两面:肋面(外侧面)圆凸,贴近肋和肋间肌
纵隔面(内侧面)中部有长圆形凹陷叫肺门,有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气管动脉、支气管静
脉、神经和淋巴管出入 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肺根内结构的排列:从前向后: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从上向下:左肺根: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 右肺根: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分叶: 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两叶 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中、下三叶
五、 胸膜
(一)胸膜分部
脏胸膜:被覆于肺表面
膈胸膜:覆盖于膈上面
壁胸膜 纵隔胸膜:衬贴在纵隔两侧面,在中部包绕肺根移行于脏胸膜
肋胸膜:衬贴于胸壁内面
胸膜顶:覆盖于肺尖上方,高出锁骨内侧1/3段上方2~3cm (二)胸膜腔
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形成一个封闭的浆膜囊腔隙,内呈负压,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胸膜和壁胸膜之间的摩擦
胸膜隐窝:壁胸膜相互移行转折之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充满此空间,胸膜腔的
这部分称胸膜隐窝
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的胸膜隐窝,当深吸气时肺下缘不能充满其内,是胸膜腔的最低部
17
位,胸腔积液多聚积于此
第七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肾
一、肾的形态
外形:似蚕豆形
上端:宽而薄 下端:窄而厚
肾 两面 前面:较凸,朝向前外侧 后面:较平,贴靠腹后壁
两缘 外侧缘:隆凸 内侧缘:中部凹陷,有肾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肾盂出入称肾门 肾蒂:出入肾门的结构合称为肾蒂 排列关系:由前向后依次为: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从上向下依
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 因下腔静脉靠中线右侧,故右侧肾蒂较左侧短
肾窦:肾门向肾实质内伸入,由肾实质围成的腔隙,内含肾动脉分支,肾静脉属支,肾小盏、肾大盏、
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二、肾的构造
肾实质可分为肾皮质和肾髓质两部分
1.肾皮质:位于浅层,伸入髓质肾锥体之间的部分称肾柱
2.肾髓质:肾皮质肾髓质位于深部,由15~20个肾锥体构成 肾锥体的基底朝向皮质;尖端圆钝,朝
向肾窦,称肾乳头。 三、肾的位置
肾位于腹膜后隙内,脊柱两侧,贴靠腹后壁的上部 右肾低于左肾,女性低于男性,儿童低于成人 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第2-3腰椎间盘
以椎骨为标志 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上缘 肾门约平第1腰椎,距正中线5cm
以第十二指肋为标志:第12肋斜过左肾后面中部,右肾后面上部
肾区:竖脊肌的外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又称脊肋角 四、肾的被膜 由内向外:肾筋膜、肾脂肪囊、肾纤维囊
第二节 输尿管
为细长的肌性管道,起于肾盂下端,止于膀胱。 输尿管按行程为三段:腹段、盆段、壁内段。
在女性,盆段距子宫颈外侧1.5~2cm处与子宫动脉交叉,子宫动脉在前上方,输尿管在后下方;在男性,有输精管越过其前方
⑴ 肾盂与输尿管移行处(输尿管起始处) 三个狭窄 ⑵ 与髂血管交叉处(经过小骨盆上口处)
⑶ 壁内段
18
三个狭窄是输尿管结石易滞留的部位
第三节 膀 胱
一、形态:膀胱空虚时呈三棱锥体形
膀胱尖:朝向前上方
分部 膀胱底:呈三角形,朝向后下方 膀胱体:尖与底之间
膀胱颈:在膀胱下部,男性与前列腺接触,女性与尿生殖膈接触,内有尿道内口
膀胱三角:在膀胱底部,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区域,此处由于缺少粘膜下层,无论膀胱膨
胀或收缩时也无粘膜皱襞,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好发部位
输尿管间襞:两输尿管口之间的横行皱襞,粘膜深面有横行的平滑肌束,是膀胱镜检时寻找输尿管口
的标志
二、位置:膀胱空虚时位于小骨盆腔内,膀胱尖不超过耻骨联合上缘 充盈时,可超过耻骨联合以上,儿童的位置高于成人,新生儿大部分位于腹腔内,随年龄增长位置渐下降
第四节 尿道
女性尿道起于尿道内口,尿道外口开口于阴道前庭 。 特点:较男性尿道短、宽、直,仅有排尿功能
第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第一节 男性内生殖器
组成:
内生殖器
生殖腺: 睾丸
生殖管道: 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尿道 附属腺: 精囊、前列腺、尿道球腺 外生殖器:阴囊、阴茎 一、睾丸
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 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男性激素 二、附睾
附着于睾丸上端和后缘,呈新月形
分部:附睾头、附睾体、附睾尾:向内上弯曲移行为输精管 三、输精管和射精管
是附睾管的延续、壁厚、管腔小。
19
输精管全长分四部
睾丸部:在睾丸后缘附睾内侧上行,至睾丸上端
分部 精索部:睾丸上端至腹股沟管皮下环之间,为输精管结扎部位 腹股沟部:位于腹股沟管内的一段
盆部:最长,位于盆腔内,沿盆侧壁向后下,经输尿管末端前方至膀胱底的
后面,在此处膨大形成输精管壶腹
射精管:输精管末端变细与精囊腺的排泄管合并形成射精管,穿前列腺实质,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 精索:是由腹股沟管腹环至睾丸上端的圆索状结构 主要内容是:输精管、睾丸动脉、蔓状静脉丛、
输精管动脉、输精管静脉、神经、淋巴管和腹膜鞘突的残余部以及外包三层被膜。其被膜从内向外为:精索内筋膜、提睾肌和精索外筋膜
四、精囊腺 位于膀胱底后方,输精管壶腹外侧,排泄管与输精管末端合成射精管 五、前列腺
(一)形态 前后稍扁的粟子形
前列腺底:上端宽大的部分,邻膀胱颈
分部 前列腺尖:下端尖细的部分,向下接尿生殖膈
前列腺体:底与尖之间的部分,后面正中有一纵行浅沟称前列腺沟 (二)分叶
前列腺分前叶、中叶、后叶和两侧叶 (三)位置
前列腺位于膀胱与尿生殖膈之间。底与膀胱颈、精囊腺和输精管壶腹相邻,前方为耻骨联合,
后方为直肠壶腹 直肠指诊时可触及前列腺后面,向上并可触及输精管壶腹和精囊腺 六、尿道球腺
第二节 男性外生殖器
一、阴囊
二、阴茎 阴茎由两个阴茎海绵体和一个尿道海棉体构成。尿道贯穿尿道海绵体全长
第三节 男性尿道
男性尿道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止于阴茎头的尿道外口,具有排尿和排精的功能 分部:前列腺部:
膜 部:为尿道穿过尿生殖膈的部分,最短,管腔狭窄,在周围有尿道外括约肌,属随意肌 海绵体部:为尿道穿过尿道海棉体的部分,是最长的一段,在尿道球内的尿道。 临床上把尿道海绵体部称为前尿道,把尿道膜部和尿道前列腺部称为后尿道
三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
20
三个扩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舟状窝
两个弯曲:耻骨下弯:在耻骨联合下方,凹面向上,固定不变
耻骨前弯:在耻骨联合前下方,凹面向下,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生殖腺:卵巢 内生殖器
女性生殖器 输送管道:输卵管、子宫、阴道 外生殖器:女阴
第一节 女性内生殖器
一、卵巢
形态:卵巢呈扁卵圆形。
卵巢的固定装置:
卵巢悬韧带: 由腹膜形成,起自小骨盆侧缘,向内下至卵巢的上端.是寻找卵巢动静脉的标志. 卵巢固有韧带: 自卵巢下端连至输卵管与子宫接合处的后下方. 卵巢系膜: 二、输卵管
输卵管位于子宫阔韧带上缘内,连于子宫底两侧,长约10~12cm
子宫部:穿子宫壁的一段,直径最细约1mm,有输卵管子宫口通子宫腔
输卵管峡:紧靠子宫壁外面的一段,短而狭窄,壁较厚,血管分布较少,水平向外移行为壶
腹部,输卵管结扎术常在此处进行
分部 输卵管壶腹:较粗而长,壁薄,管腔大及弯曲,血液供应丰富,占输卵管全长的2/3,是受
精部位
输卵管漏斗:为末端膨大的部分,漏斗中央有输卵管腹腔口,通腹膜腔,口周围有输卵管伞 三、子宫
(一)子宫的形态:
成年人子宫似前后稍扁的倒置梨形
子宫底:上端宽而圆凸的部分,在两侧输卵管子宫口平面以上 分部 子宫体:底与颈之间的部分
子宫颈:下端细长的部分,成人长约2.5~3.0cm 子宫颈分子宫颈阴道上部和子宫颈阴道下部
子宫颈阴道上部:占上2/3,阴道以上的部分;
21
子宫颈阴道部:占下1/3,即子宫颈突入阴道的部分,被阴道包绕
子宫峡:在子宫颈阴道上部与子宫体相接处,较狭细,长约1cm,在妊娠期可以渐伸展变长
子宫腔:在子宫体内,呈底在上的前后扁的三角形,两端通输卵管,向下子宫内腔 通子宫颈管 子宫颈管:在子宫颈内,呈梭形,下口通阴道,称子宫口 (二)子宫的位置:
子宫位于盆腔中央,膀胱与直肠之间,下端接阴道,两侧有卵巢和输卵管,子宫底在骨盆上口平面以下,子宫颈下端在坐骨棘平面以上,当膀胱空虚时,成年女性的子宫是前倾前屈位 前倾:整个子宫向前倾斜,子宫的长轴与阴道的长轴形成向前开放的角度 前屈:子宫体和子宫颈之间形成一个向前开放的钝角 腹膜形成的陷凹:子宫前方为膀胱子宫陷凹
子宫后方为直肠子宫陷凹,是女性腹膜腔最低部位
(三)子宫的固定装置:
除子宫的韧带外,还有盆膈、尿生殖膈及阴道的承托,周围结缔组织牵拉等因素
子宫阔韧带:由子宫前后面的腹膜向两侧延伸至盆壁构成:主要功能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 子宫圆韧带:起自子宫与输卵管交界处下方,经腹股沟管,止于阴阜和大阴唇皮下,维持子宫前倾位。 子宫主韧带:起自子宫颈两侧,止于盆侧壁,防止于宫脱垂。
骶子宫韧带:起自子宫颈后外侧,绕直肠止于骶前筋膜,维持子宫前倾前屈位。 四、阴道
阴道穹:阴道上端宽阔,包绕子宫颈阴道部,在两者之间的环行凹陷,分前部、后部和侧部,以后部
最深,称阴道穹
第五节 女性外生殖器
阴道前庭:位于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裂隙,前部有较小的尿道外口,后部有较大的阴道口,在阴道口
与小阴唇之间偏后方有前庭大腺导管开口
第六节 腹膜
腹膜:为覆盖于腹、盆腔壁内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可分为壁腹膜和脏腹膜。
腹膜腔:壁腹膜和脏腹膜相互移行形成的不规则的间隙。男性腹膜腔为一密闭腔隙;女性腹膜腔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及阴道和外界相通
小网膜:是由肝门向下移行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结构,可分为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
大网膜:包括四层腹膜,将胃大弯十二指肠上部与横结肠连接起来,形似围裙覆盖于空回肠和横结肠的前方.
22
网膜囊:是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又称小腹膜腔,为腹膜腔的一部分。
网膜孔: 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的后方,是网膜囊与腹膜腔其他部分交通处 腹膜陷凹:
男性:直肠膀胱陷凹 位于直肠和膀胱之间 女性:直肠子宫陷凹-位于直肠与子宫之间.
膀胱子宫陷凹-位于膀胱和子宫之间.转折处约在子宫峡的水平.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
第一节 总论
一、组成:
心:心血管系统的动力器官,并具内分泌功能.
动脉:运送血出心的管道,管壁厚,弹性好,逐渐分支;
心血管系统 静脉:引导血回心的管道,管壁薄,弹性差,容量大,逐渐接受属支;
毛细血管:连接动、静脉末梢之间管道,彼此吻合成网,数量多,管壁簿,血流缓慢。
二、血液循环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动脉各级分支?全身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冠状窦和上、上腔静脉
?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干?肺动脉及其分支?肺泡毛细血管?肺内各级静脉?肺静脉?左心房
第二节 心脏
一、心的位置、毗邻和外形:
1、位置:斜位于胸腔中纵隔内,2/3位于正中线左侧,1/3位于正中面右侧,心尖朝向左前下方。 2、毗邻:周围裹以心包,前:胸骨体和2~6肋软骨;后:平第5~8胸椎;上:连入心大血管;
下:邻膈;两侧:纵膈胸膜和肺
心内注射位置:胸骨左缘第4肋间隙(可避免损伤胸膜)。
3、心外形:心尖:由左心室构成,朝向左前下方,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
心底:大部分由左心房,小部分由右心房构成,向右后上方。 两面 胸肋面(前面):3/4由右心房及右心室,1/4由左心室构成 膈面(下面):隔心包贴膈,2/3由左心室,1/3由右心室构成。 左缘:钝圆,斜向左下,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左心耳构成 。
23
三缘 右缘:较垂直,由右心房构成。
下缘:较垂直,由右心房构成;下缘:近水平,由右心室和心尖构成。 冠状沟(房室沟):额状位分右上心房和左下心室。 前室间沟:左、右心室前部表面分界。
四条沟 后室间沟:左、右心室下部表面分界。
房间沟:于心底部,左右心房表面分界。 房室交点:房间沟、后室间沟与冠状沟的交界处。 心尖切迹:前室间沟,后室间沟会合处。
二、心的各腔:
1、右心房:界沟:为固有心房与腔静脉窦表面的分界,界沟的内面为界嵴。
1)、固有心房:右心耳-前上方锥体形盲囊突出部。
梳状肌:其壁腔面内,由界嵴发出平行排列的肌隆起。 2)、腔静脉窦有:
上腔静脉口
三个入口 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位于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
一个出口:右房室口-在左前下方通向右心室。
3)卵圆窝:房间隔右侧面中下部有一卵圆形凹陷,此处薄弱,是房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
窦部(流入道):入口--右房室口,有三尖瓣(前、后、隔侧尖),其基底部附于三尖
瓣环,边缘有腱索。
乳头肌:经腱索连于三尖瓣。
2.右心室 肉柱:室壁内面交错排列的肌隆起。
隔缘肉柱(节制索):由前乳头肌根部至室间隔下部内,有心传导系纤维通过。
三尖瓣复合体:由三尖瓣环、三尖瓣、腱索、乳头肌结构与机能密切关连。 室上嵴:位于右房室口与动脉圆锥之间的肌隆起,为流入道与流出道的分界标志。
漏斗部(流出道):又称动脉圆锥,位于窦部左上方,室壁光滑无肉柱。
出口--肺动脉口,有三个肺动脉瓣。
3.左心房:
前部:即左心耳,突向左前方,为心外科最常见手术入路之一。 后部:入口 两对肺静脉口,通左、右肺上、下静脉,此处无瓣膜; 出口 左房室口,通向左心室。
窦部(流入道):入口--左房室口,有二尖瓣。
二尖瓣复合体:由功能结构系切关连二尖瓣环、二尖瓣、腱索、乳头肌构成。 肉柱:较右心室的细小。
4.左心室 分界标志:二尖瓣前瓣,分为窦部、主动脉前庭。
24
主动脉前庭(流出道):出口--主动脉口,有三个主动脉瓣;
主动脉瓣:三个半环形瓣附于主动脉瓣环,游离缘有半个月瓣小结;
主动脉窦:主动脉瓣与主动脉壁之间的间隙,有冠状动脉开口。
三 心的构造:
1、心壁: 心内膜、心肌(心室肌)、心外膜。
2、房间隔:两层心内膜间夹结缔组织和少量心肌组成,卵圆窝处最薄。 3、室间隔:上方中部为膜部,是室间隔缺损的好发部位;下方为肌部。 四 心传导系:由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构成。:
窦房结:为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心外膜深面。 房室结:位于右心房koch三角心内膜深面。
房室束(His束):穿右纤维三角,沿室间隔膜部后下缘前行。
右、右束支:房室束至室间隔肌部上缘分为左、右束支分别入左、右侧心内膜深面。 蒲肯野氏(Purkinje)纤维:在心内膜下交织成网进入心肌。 五、心的血管: (一)动脉:
1.右冠状动脉:
1)行径:起自主动脉右窦,经右心耳与肺动脉根部间入冠状沟右行,至房室交点形成倒“U”
形弯曲分为两支-后室间支和左室后支。
2)分布范围:右半心、室间膈后1/3、部分左室后壁、窦房结、房室结。 2.左冠状动脉:
1)行径:自主动脉左窦,左心耳与肺动脉根部之间入冠状沟左行分支-前室间支和旋支。 2)分布范围:左半心、室间隔前2/3、部分右室前壁、窦房结、房室结。
心大静脉:在前室间沟内与前室间支伴行; 心中静脉:与后室间支伴行; 冠状窦(位于冠状沟内)
(二)静脉 心小静脉:与右冠状动脉伴行,注入冠状窦;
心前静脉:起于右室前壁跨过冠状沟,注入右心房。 心最小静脉:直接注入心各腔(主要是右心房)。
六 心包:
1、概念:包裹在心和出入心大血管根部的锥体形纤维浆膜囊,外层为纤维性、内层为浆膜性心包。 2、分部: 纤维心包:为坚韧的结缔组织囊,与大血管外膜相移行。
浆膜心包: 壁层:在纤维心包内面;
脏层:被覆心表面即心外膜(两层间为心包腔)。
3、心包窦:
25
第三节 动脉
一、肺循环的动脉
肺动脉干:发自右心室,经主动脉前方行向左后上方,至主动脉弓下缘分为左、右肺动脉。 动脉韧带:连于主动脉弓下缘与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的纤维性结缔组织索(由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索的遗迹)。
二、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根据其行程可分为四段:
升主动脉:起自左心室,斜向右上前方,至右第2胸肋关节处移行主动脉弓。 主动脉弓:呈弓形弯向左后至第4胸椎下缘左侧移行为降主动脉。
胸主动脉: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达第12胸椎高度穿膈的主动脉裂孔,移行为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在腹腔内沿脊柱左前方下行至第4腰椎下缘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升动脉分支:左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至心。
主动脉弓分支:凸侧;由右向左分别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
凹侧:发出细小分支有气管支、支气管支。
(一)头颈部的动脉--颈总动脉
行程:左颈总动脉起自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起自头臂干,经胸锁关节后方,沿食管、气管和喉外侧
上行,平甲状软骨上缘分颈内、外动脉。
颈动脉窦:是颈总动脉末段与颈内动脉起始部的膨大,窦壁外膜内有丰富的游离神经末梢称为压
力感受器,可反射性的调节血压。
颈动脉小球:在颈总动脉分杈的后方的扁圆形小体,是化学感受器,可感受血液中CO2浓度变化
的刺激,反射性的调节呼吸。
分支:
1)颈内动脉: 垂直上行穿颈动脉管入颅,在颈部无分支。
2)颈外动脉: 主要分支-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颞浅动脉和上颌动脉。 (二)上肢的动脉 1.锁骨下动脉
行程: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起自头臂干,经胸锁关节后方,斜
向外至颈根部呈弓状经胸膜顶前方,穿斜角肌间隙,至第1肋外缘续腋动脉。 主要分支--椎动脉、胸廓内动脉。
2. 腋动脉axillary artery 行于腋窝深部,至大圆肌下缘移行为肱动脉。
3. 肱动脉brachial artery 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至肘窝,平桡骨颈平面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 4. 桡动脉radial artery:本干绕桡骨茎突至手背,穿第1掌骨间隙至手掌。主要分支有掌浅支 5. 尺动脉ulnar artery:本干经豌豆骨桡侧至手掌。主要分支有掌深支
26
掌浅弓:由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掌浅支构成,发出指掌侧总动脉和小指尺掌侧动脉 掌深弓: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掌深支构成,发出掌心动脉。
(三)胸部的动脉--胸主动脉:
1.壁支:肋间后动脉(3-11)、肋下动脉。 2.脏支:食管支、支气管支、心包支。
(四) 腹部的动脉--腹主动脉:
1、壁支: 2.脏支:
(1)肾上腺中动脉middle suprarenal artery:至肾上腺
成对脏支 (2)肾动脉renal artery:约平第1~ 2腰椎椎间盘的高度起于腹主动脉,横行向外
至肾门入肾,并分出肾上腺下动脉至肾上腺。
(3)睾丸动脉testicular artery:至睾丸和附睾;女性为卵巢动脉ovarian artery,
至卵巢和输卵管壶腹部。
(1)腹腔干:在主动脉裂孔的稍下方发自腹主动脉。
分支:胃左动脉、脾动脉和肝总动脉
分布:食管末段、胃、十二指肠、肝、胆囊、胰腺和脾
不成对脏支 (2)肠系膜上动脉:约平第1腰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
分支:空/回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中结肠a、右结肠a、回结肠a 分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阑尾、升结肠、横结肠、胰腺 (3)肠系膜下动脉:约平第3腰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
分支: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 分布: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上份
(五)、盆部的动脉--髂总动脉:沿腰大肌内侧下至骶髂关节处分为髂内动脉和髂外动脉。 (六)、下肢的动脉
1. 髂外动脉:沿腰大肌内侧缘下降,经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至股部移行为股动脉。
2. 股动脉femoral artery:在股三角内下行,经收肌管,出收肌腱裂孔至腘窝,移行为腘动脉。 3. 腘动脉popliteal artery. 在腘窝深部下行,至腘肌下缘分为胫前和胫后动脉。
4. 胫后动脉posterior tibial arery:沿小腿后群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和外侧动脉。
5. 胫前动脉 经内踝前方至足背,延续为足背动脉
第四节 静 脉
27
静脉的特点: 1. 送血液回心的血管
2. 数量多于动脉,管径较粗,管腔较大
3. 管壁薄,弹性小,有静脉瓣,有利于静脉血向心回流;
4. 体循环静脉分浅、深静脉(皮下静脉和伴行静脉),浅静脉位于浅筋膜内(又称皮下静脉),深静脉与动脉同名并与其伴行;
5. 静脉之间有丰富吻合(静脉网、静脉丛) 6. 特殊结构的静脉:硬脑膜窦、板障静脉。
全身的静脉可分为肺循环的静脉和体循环的静脉。
一、肺循环静脉系: 肺静脉pulmonary vein 4条, 左上肺静脉
左下肺静脉 起于肺门,注入左心房。 右上肺静脉 右下肺静脉
(1)心静脉系
二、体循环静脉系 (2)上腔静脉系
(3)下腔静脉系(包括肝门静脉系)
(一) 上腔静脉系 包括上腔静脉及其属支,收集头颈、上肢和胸部(心除外)的静脉血。 1、上腔静脉 superior vena cava
(1)组成: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后方由左、右头臂静脉合成,沿升主动脉右侧下行,至右侧
第3胸肋关节下缘注入右心房。
(2)属支 左、右头臂静脉:
奇静脉:
(3)收集范围:收集头颈部、上肢和胸部(心除外)等上半身静脉血。
2、头臂静脉brachiocephalic vein:由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在胸锁关节的后方汇合而成,汇合
处向外的夹角称静脉角,有淋巴导管注入。
3、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于颈静脉孔处续于乙状窦,在颈动脉鞘内下行于颈内动脉和
颈总动脉的外侧,至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锁骨下静脉汇合。
(1)颅内属支:硬脑膜窦-收集脑膜、脑、颅骨、视器和前庭蜗器的静脉血。
(2)颅外属支:面静脉、舌静脉、咽静脉、甲腺上、中静脉,收集同名器官的静脉血。
面静脉facial vein:起自内此静脉,在面动脉的后方下行,在下颌角下方跨过颈内、外动脉表面注入颈内静脉。
下颌后静脉 retromandibular vein: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下行至腮腺下
端分为前、后两支,前支汇入面静脉,后支续为颈外静脉。上颌静脉起自翼内、外肌之间的翼静脉丛。
28
4、锁骨下静脉subclavian vein: 于第1肋的外缘续于腋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至胸锁关节的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其主要属支是
颈外静脉external jugular vein :由下颌后静脉的后支与耳后静脉、枕静脉汇合而成,沿胸锁
乳突肌的表面下行,在锁骨上方穿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收集头皮和面部的静脉血。
5、上肢静脉 (1) 浅静脉
头静脉 cephalic vein:起自手背静脉网的桡侧,沿前臂的桡侧、肘部的前面、肱二头肌外侧沟上行,经三角肌和胸大肌间沟至锁骨下方穿深筋膜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贵要静脉basilic vein: 起自手背静脉网的尺侧,沿前臂的尺侧上行,至肘部转至前面,经肱二头肌内侧沟上行至臂中点平面,穿深筋膜注入肱静脉或伴肱静脉上行注入腋静脉。 肘正中静脉median cubital vein 连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之间。
(2) 深静脉 桡静脉、尺静脉?肱静脉?腋静脉
腋静脉axillary vein 在大圆肌下缘由两条肱静脉汇合而成,在第1肋的外缘续为锁骨下
静脉,收集上肢的所有浅、深静脉血。
6.胸部的静脉
奇静脉行程:起于右腰升静脉,沿胸椎体右侧上行至第4胸椎高度,向前勾绕右肺根上方注入
上腔静脉。收纳胸腔脏器(心除外)和部分腹后壁的静脉血
(二)下腔静脉系 由下腔静脉及其属支组成,收集下半身的静脉血。 1.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1)组成及行程:由左、右髂总静脉平第4、5腰椎右前方合成,脊柱右前方上行,经肝的腔静脉
沟,穿膈腔静脉孔入胸腔,注入右心房。
2)属支: 除左、右髂总静脉外还有
壁支: (1)膈下静脉;(2)腰静脉。
脏支:(成对脏器): (1)右肾上腺静脉(左肾上腺静脉注入左肾静脉)
(2)肾静脉renal vein
(3)右睾丸静脉/右卵巢静脉:左睾丸v/左卵巢v注入左肾v (4)肝静脉hepatiac vein:三条,在腔静脉沟注入下腔静脉。
2.髂总静脉common iliac vein:
在骶髂关节前方由髂内静脉internal iliac vein和髂外静脉external iliac vein汇合而成。 3.髂内静脉
4.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 5、下肢的浅静脉
(1) 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
起始与走行:在足内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膝关节内后方、大腿内
侧面上行,至耻骨结节外下方3~4cm处穿阔筋膜的隐静脉裂孔,注入股静脉。
29
(2) 小隐静脉small saphenous vein:
起始与走行:在足外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至腘窝下角穿深筋
膜注入腘静脉。
6. 肝门静脉系:
(1)肝门静脉hepatic portal vein
组成:由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在胰颈后方合成,经胰颈和下腔静脉之间进入肝十二指肠韧带,
在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的后方上行至肝门,分为左、右两支入肝。
属支: 脾静脉splenic vein
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肠系膜下静脉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胃左静脉left gastric vein 胃右静脉right gastric vein 胆囊静脉cystic vein 附脐静脉paraumbilical vein
收集范围:自食管腹段至直肠的腹盆部消化管道及脾、胰和胆囊的静脉血。
(2)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
1)肝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间的吻合部位: (1)食管静脉丛; (2)直肠静脉丛; (3)脐周静脉网; (4)腹后壁。
2).门静脉系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的交通途径:
胃左静脉 食管静脉丛 食管静脉 奇静脉 腹壁上静脉 胸廓内静脉 头臂静脉 上腔静脉 肝 附 腹 门 脐 周 胸腹壁静脉 胸外侧静脉 腋静脉 锁骨下静脉 静 静 静 腹壁下静脉 脉 脉 脉 腹壁浅静脉 大隐静脉 股静脉 髂外静脉 髂总静脉 下腔静脉
网
脾静脉 肠系膜 直肠上 直肠静 直肠下静脉 髂内静脉
下静脉 静脉 脉丛
肛静脉 阴部内静脉
30
第十二章 淋巴系统
一、概述
淋巴系统是脉管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级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散在的淋巴组织构成。 二、淋巴系统的结构和配布特点 (一)淋巴管道
淋巴管道可分为毛细淋巴管、淋巴管、淋巴干和 淋巴导管四级。
1.毛细淋巴管lymphatic capillary 以盲端起始。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通透性大。上皮、角膜、晶
状体、软骨、骨髓、脾实质、脑、脊髓等处无毛细淋巴管。 2.淋巴管
管壁薄、瓣膜多、可分为浅淋巴管和深淋巴管。 3.淋巴干
淋巴管在向心回流途中逐渐汇合形成较粗大的淋巴干lymphatic trunk。 全身共有9条淋巴干:
左、右颈干jugular trunk 由颈外侧深淋巴结的输出管合成,引流头颈部的淋巴
左、右锁骨下干subclavian trunk 由腋淋巴结尖群的输出管合成,引流上肢及胸壁浅层的淋巴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bronchomediastinal trunk 由气管旁淋巴结、纵隔前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的输出管合成,引流肺及支气管、心和心包、膈、胸前壁深层及乳房内上部的淋巴
左、右腰干lumbar trunk 由腰淋巴结的输出管合成,引流下肢、腹壁下部、腹后壁、腹腔成对器官及盆部、会阴部的淋巴
肠干intestinal trunk 。由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的输出管合成,引流腹腔不成对器官的淋巴 4.淋巴导管
全身9条淋巴干最终分别汇合成两条淋巴导管:即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 (1)胸导管thoracic duct:
行程:胸导管起始于第1腰椎前方的乳糜池cisterna chyli,乳糜池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胸
导管自乳糜池上行,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沿脊柱前方、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五胸椎高度逐渐偏向左侧,沿脊柱左侧缘继续上行,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然后弯向前内下方注入左静脉角。在注入静脉角前,胸导管接收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的淋巴。 收纳范围: 胸导管通过六条淋巴干和某些散在的淋巴管,收集了下半身和上半身左侧半(全身3/4部
位)的淋巴。
(2)右淋巴导管right lymphatic duct:
组成:由右颈干、右锁骨下干、右支气管纵隔干汇合而成,注入右静脉角
31
收纳范围:收纳上半身右侧半(约占全身1/4部位)的淋巴。 (二)淋巴器官 包括淋巴结、扁桃体、脾和胸腺
1. 淋 巴 结lymph nodes 为淋巴管向心回流途中的必经器官,有过滤淋巴和产生淋巴细胞进行免疫
应答的作用。
局部淋巴结regional lymph nodes 指引流某个器官或某个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了解局部淋巴结的位置、引流范围和引流去向,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2. 脾spleen 。
(1)脾的位置 脾位于左季肋区,胃底与膈之间,第 9~ 11肋深面,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前端可达腋中线。正常在肋弓下不应触及。其位置可随呼吸及体位的不同而有变化。 (2)脾的形态:脾有膈、脏两面,前、后两端,上、下两缘。
脾上缘锐利,有2~3个深陷的脾切迹splenic notch,是触诊辩认脾的特征性标志。
3. 重要的淋巴结群: (1)下颌下淋巴结
位置:下颌下腺的附近和下颌下腺实质内,引流面部和口腔器官的淋巴 (2)颈外侧浅淋巴结.
位于胸锁乳突肌表面,沿颈外静脉排列。引流颈外侧浅层结构,收纳枕淋巴结、乳突淋巴结和
腮腺淋巴结,注入颈外侧深淋巴结
(3)颈外侧深淋巴结Deep lateral cervical ln.
沿颈内静脉及副神经和颈横血管排列。以肩胛舌骨肌为界,分为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引流:头颈部、肩部、胸壁上部、乳房上部的淋巴 (4)腋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s :
位于腋窝内,沿血管排列。胸肌淋巴结、外侧淋巴结、肩胛下淋巴结、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
(5)支气管肺淋巴结Bronchopulmonary hilar ln. -位于肺门处 (6)腹腔淋巴结
腹腔干周围,引流肝、胆囊、胰、脾、胃、十二指肠等器官 (7)腹股沟浅淋巴结Superficial inguinal lymph nodes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沿腹股沟韧带下方和大隐静脉末端排列排列。收纳腹前壁下部、臀部、会阴、
子宫底、除足外侧缘和小腿后外侧部外的下肢浅淋巴管
(8)腹股沟深淋巴结
位于股静脉周围和股管内,收纳大腿深部和会阴的淋巴及腘淋巴结深群和腹股沟浅淋巴结的输
出管,其输出管注入髂外淋巴结
第十四章 视 器 第一节 眼 球
32
一、构成:眼球壁+内容物 (一)眼球壁 1.纤维膜(外膜)
1)角膜:前1/6,无色透明,无血管,神经末梢丰富,曲度较大,有屈光作用 2)巩膜:后5/6,厚而坚韧,乳白色,不透明,有眼外肌附着。 巩膜静脉窦:为位于角膜与巩膜交界处的环形管道,是房水回流的途径 2.血管膜(中膜)
1)虹膜: 中央有瞳孔。瞳孔周围有瞳孔括约肌(缩小瞳孔)和瞳孔开大肌(开大瞳孔) 2)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产生房水
3)脉络膜: 后2/3,含血管和色素,营养、吸收分散光线 3.视网膜(内膜) 1)外层:色素上皮层
视网膜虹膜部 — 视网膜盲部 2)内层:神经层 视网膜睫状体部 视网膜脉络膜部— 视网膜视部:
视神经盘:视神经起始处的圆形白色隆起,无感光细胞,故称盲点,有视神经和视网膜中
央动静脉出入
黄斑:位于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的黄色小区,有密集的视锥细胞构成。 中央凹:黄斑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此区无血管,感光最敏锐
构造:感光细胞:视锥细胞(感受强光和分辨颜色),视杆细胞(感受弱光) 双极细胞 节细胞 (二) 内容物 1. 眼房和房水
1)眼房: 角膜和晶状体之间的间隙 2)房水的产生和循环:
睫状体产生 ?眼后房 ?瞳孔 ?眼前房 ?虹膜角膜角隙 ?巩膜静脉窦 ?睫前静脉 ?眼静脉 功能: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维持眼内压;折光 2.晶状体:
1)位置:虹膜与玻璃体之间
2)形态:双凸镜状,无色透明, 借睫状小带系于睫状体 3.玻璃体: 无色透明的胶状物质,充填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 眼的屈光装置: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第二节 眼 副 器
一、组成: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眶脂体、眶筋膜
33
二、泪器 组成:泪腺
泪道:泪点、泪小管、泪囊、鼻泪管
※ 泪腺分泌泪液 ?结膜上穹 ?结膜囊 ?泪点 ?泪小管?泪囊 ?鼻泪管 ?下鼻道 三、眼球外肌
上睑提肌 上直肌 下直肌 内直肌 外直肌 上斜肌 下斜肌
上提上睑 使瞳孔转向内上 使瞳孔转向内下 使瞳孔转向内侧 使瞳孔转向外侧 使瞳孔转向下外 使瞳孔转向上外 Ⅲ Ⅲ Ⅲ Ⅲ Ⅵ Ⅳ Ⅲ 第十五章 前庭蜗器
第一节 外耳
一、外耳的组成:耳郭、外耳道、鼓膜 二、外耳道 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分部: 外1/3—软骨部,内2/3—骨部 婴儿外耳道特点 — 短而直,鼓膜近于水平位
三、鼓膜 tympanic membrane 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椭圆形,向前、下、外倾斜
形态、分部 松弛部:上1/4
紧张部:下3/4,鼓膜脐,光锥
第二节 中 耳 middle ear
中耳组成: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一、鼓室tympanic cavity (一)位置:颞骨岩部内含气的小腔 (二)鼓室壁
外侧壁(鼓膜壁)
上壁 又称盖壁 下壁 称颈静脉壁 前壁 称颈动脉壁 后壁 称乳突壁
34
内侧壁 称迷路壁 (三)内容
1. 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听骨链 2. 运动听小骨的肌:鼓膜张肌、镫骨肌 二、咽鼓管auditory tube: 沟通鼓室和咽的鼻部
分部:软骨部-内2/3,骨部-外1/3 小儿咽鼓管的特点:粗、短、直
第三节 内 耳
一、位置:颞骨岩部内,鼓室内侧壁与内耳道底之间
骨迷路: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骨迷路与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
分部(前?后) 膜迷路内含内淋巴 膜迷路:蜗管、球囊和椭圆囊、膜半规管 二、感受器的位置
1. 椭圆囊斑、球囊斑: 位于椭圆囊和球囊— 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 2. 壶腹嵴: 位于膜半规管的膜壶腹— 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 3. 螺旋器:位于蜗管鼓壁的基底膜—听觉感受器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总论
一、 神经系统的区分
中枢神经系统 脑:端脑、间脑、小脑、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内脏神经-内脏感觉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二、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
感受器 ? 感觉神经元 ? 中枢 ? 运动神经元 ? 效应器 三、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一)在中枢神经系统内:
1.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集中的部位, 在新鲜标本中色灰暗
2.皮质: 大、小脑表面的灰质
3.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色泽白亮 4.髓质: 位于大、小脑深部的白质
5.神经核: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的团块 6.纤维束: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
35
7.网状结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核 (二)在周围神经系统内:
1.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胞体集聚处
2.神经: 在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集聚在一起,外包结缔组织膜
第十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第一节 脊 髓
一、位置和外形
(一)位置: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下端在成人平L1下缘,新生儿平L3 (二)外形:前、后稍扁的圆柱形
2个膨大 颈膨大(C4 ~ T1) 与上肢出现有关 腰骶膨大(L2 ~ S3)与下肢出现有关 前正中裂 6条纵沟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走出 后外侧沟:脊神经后根进入 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
终丝:为软脊膜形成的细丝,由脊髓圆锥向下,止于尾骨 马尾: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组成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相连的一段脊髓为一个脊髓节段,脊髓共有31个节段。
二、内部结构:
(一) 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在脊髓圆锥内扩大成终室 (二) 灰质:呈“H”形或蝶形,可分为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三部分 后 角:分析脊髓的感觉信息,特别是痛觉信息起重要作用 中间带:中间内侧核:接受后根内脏感觉传入纤维。
中间外侧核(T1~L3):交感神经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S2~4):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前
角:前角内侧核-支配躯干肌;前角外侧核-支配四肢肌。
(三)白质
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三个索 外侧索: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后索:后中间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网状结构:后角基部外侧与外侧索白质之间,灰、白质交织区 重要的纤维束:
36
1. 薄束 Fasciculus gracilis:位于后索的内侧部,成自同侧T5以下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上行至延髓薄束核。传导同侧下半身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 楔束 Fasciculus cuneatus 位于后索的外侧部,成自同侧T4以上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上行至延髓楔束核。传导同侧上半身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3. 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可分为位于外侧索前半部的脊髓丘脑侧束和位于前索的脊髓丘脑前束。起自板层Ⅰ,Ⅳ~Ⅶ,经白质前联合越边后在同节或上1~2节的外侧索和前索上行,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半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冲动信息
4. 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起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大部分纤维经延髓锥体交叉至对侧脊髓外侧索后部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纤维渐终于同侧前角运动细胞,控制肢体的随意运动。小部分不交叉的纤维于同侧脊髓前索最内侧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终止于双侧前角细胞,控制躯干肌运动。 三、脊髓的功能:传导,反射
脊髓半切损伤后的表现:
1 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骨骼肌随意运动障碍(损伤了皮质脊髓侧束) 2 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障碍(损伤了薄束和楔束)
3 损伤平面以下对侧肢体浅感觉(痛温觉、粗触觉和压觉)障碍(损伤了脊髓丘脑束)
第二节 脑 干
组成:延髓、脑桥、中脑。 一、脑干的外形 (一) 脑干的腹侧面 锥体:锥体束
锥体交叉:锥体束的大部分交叉到对侧 延髓 橄榄:下橄榄核 前外侧沟:舌下神经
橄榄后沟: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基底沟:基底动脉
脑桥基底部 三叉神经
脑桥 小脑中脚
延髓脑桥沟: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
大脑脚底:下行纤维束
中脑 脚间窝: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后穿质
37
(二) 脑干背侧面
上部:菱形窝的下半
延髓 薄束结节:薄束核 下部 楔束结节:楔束核 小脑下脚 构成菱形窝的上半 脑桥 小脑上脚
上髓帆:其上方有滑车神经出脑
中脑 上丘(视觉反射中枢)? 上丘臂 下丘(听觉反射种枢)? 下丘臂 (三) 第四脑室
1. 位置: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 2. 第四脑室底——菱形窝 3. 第四脑室顶
前部:上髓帆
后部: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第四脑室脉络丛 三个孔:第四脑室正中孔(1),第四脑室外侧孔(2) 4. 连通关系 中脑水管 ? 第三脑室
第四脑室 ?
正中孔、外侧孔 ? 蛛网膜下隙
(四)脑干内部结构
包括:灰质(脑神经核和非脑神经核)、白质和网状结构 1. 脑神经核
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 一般内脏感觉核:孤束核下部 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头端
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 特殊躯体感觉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名称 位置 联系的脑神经 功能
动眼神经核 上丘,中央灰质腹侧 Ⅲ 眼外肌(除上斜肌和外直肌) 动眼N副核 上丘,动眼N核背侧 Ⅲ 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滑车神经核 下丘,中央灰质腹侧 Ⅳ 上斜肌
38
三叉N中脑核 中脑,中央灰质外侧 Ⅴ 头面部本体感觉 三叉N脑桥核 脑桥中部,被盖背外侧 Ⅴ 头面部触、压觉
三叉N脊束核 脑桥-C2,3 Ⅸ,Ⅹ,Ⅶ 头面部皮肤、粘膜和牙齿的痛温觉 三叉N运动核 脑桥中部,被盖背外侧 Ⅴ 咀嚼肌、鼓膜张肌 展神经核 脑桥中下部,面N丘深面 Ⅵ 外直肌 面神经核 脑桥中下部,被盖腹外侧 Ⅶ 表情肌、蹬骨肌
上泌涎核 脑桥下部,脑桥RF Ⅶ 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鼻腭部黏膜腺 前庭神经核 脑桥,前庭区深面 Ⅷ 平衡觉 蜗神经核 脑桥,听结节深面 Ⅷ 听觉 下泌涎核 延髓上部RF Ⅸ 腮腺 疑核 延髓RF Ⅸ,Ⅹ,Ⅺ 咽喉肌 孤束核 延髓RF Ⅶ,Ⅸ,Ⅹ 内脏感觉
迷走N背核 迷走N三角深面 Ⅹ 胸腹部脏器平滑肌、心肌和腺体 副N核 颅部 疑核尾 Ⅹ 咽喉肌
脊髓部 脊髓前角C1-C5 Ⅺ 胸锁乳突,斜方肌 舌下神经核 舌下N三角深面 Ⅻ 舌内肌、舌外肌
2 非脑神经核
薄束核与楔束核:位于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面。接受来自薄束与楔束的纤维,发出纤维形成内侧丘系,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脑桥核:散在于脑桥基底部,接受同侧大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组成小脑中脚。是大脑皮质与小脑联系的中继站,为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参与运动有关。
黑质:位于中脑的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由多巴胺能神经元组成,为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参与运动调节。
红核:位于中脑上丘高度的被盖中央部,调节屈肌张力,为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协调运动。
3 传导束
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折向上行为内侧丘系, 止于背侧丘脑腹外侧核。传导对侧半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与精细触觉。
脊髓丘脑束Spinothalamic tract与脊丘系Spinal lemniscus:来自脊髓后角的脊髓丘脑束在脑干内上行构成脊丘系,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传导对侧躯干和四肢的痛、温、粗略触压觉。
三叉丘脑束Trigeminothalamic tract 与三叉丘系Trigeminal lemniscus: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发出纤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止于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粘膜及牙齿的痛、温、触压觉。
外侧丘系Lateral lemniscus:蜗神经核和上橄榄核发出的纤维在脑桥基底部与被盖部之间横行越过
39
中线,穿过纵行的内侧丘系,形成斜方体,再折向上行为外侧丘系。传导听觉信息。
锥体束Pyromidal tract:起自大脑中央前回皮质,分为皮质脑干束和皮质脊髓束,分别止于脑干躯体运动核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支配躯体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 tract: 起自大脑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止于脊髓前角,经锥体交叉处交叉的纤维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未交叉的为皮质脊髓前束,管理双侧躯干肌、对侧肢体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皮质核束:起自大脑中央前回下部皮质,大部分止于脑干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小部分只止于对侧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对侧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下部)。管理头面部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4. 脑干网状结构
(1)位置: 位于脑干内神经核与上、下行纤维束之间 (2)功能
1) 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传导非特异性冲动,使大脑皮质保持意识水平、清醒状态 2) 躯体运动调节系统:通过网状脊髓束参与运动调节
3) 生命运动中枢:延髓网状结构内有心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调节心、血管运动和呼吸运
动
第三节 小 脑 The Cerebellum
(一) 位置和外形:
1. 位置:位于颅后窝,延髓与脑桥的背面。前面藉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上方籍小脑幕与大脑半
球枕叶相邻
小脑蚓 vermis:小脑中部比较狭窄的部分 2. 形态 小脑半球cerebellar hemisphere:两侧的膨大部 小脑脚 cerebellar peduncle:上、中、下三对
小脑扁桃体:小脑半球下面前内侧的一突出部。紧邻延髓和枕骨大孔的两侧,当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有可能被挤压入枕骨大孔,形成枕骨大孔疝或称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危及生命。
3.分叶: 绒球小结叶: 绒球和小结--原小脑(前庭小脑)
前叶:小脑上面原裂以前的部分--旧小脑(脊髓小脑) 后叶:小脑原裂以后的部分--- 新小脑(大脑小脑)
(二) 小脑的纤维联系与功能
1.前庭小脑: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2.脊髓小脑:参与调节肌张力,维持姿势 3.大脑小脑:控制上、下肢精确运动的计划和协调
(三)小脑的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
40
正在阅读:
系统解剖学重要知识点+大纲总结05-20
生物智慧课堂教学心得体会06-06
外国专家组织简介07-27
质量保证措施04-17
有偿家教责任书10-01
夏令营策划书12-01
论日本刑法中的占有_童伟华05-14
2012计算机试题04-13
6.1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03-18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12-3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解剖学
- 知识点
- 大纲
- 重要
- 总结
- 系统
- 北交大经济法教材配套练习题答案
- 中考政治(人民版)复习提纲
-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全套
- 毕业论文--浅谈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现状及前沿发展方向
- 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教案
- 公司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财务报告分析
- 机务段实习报告
- 以和谐广场为核心的商业综合体建造标准-弱电设计标准草稿
- 伟盈(昆山)灯饰有限公司千灯莎芬娜国际灯饰城项目
- 音响知识及扩声系统名词解释
- 清华大学《大学物理》试题及答案
- 武汉枢纽洗涤基地报告表 - 图文
- 如何正确选择水性漆?
- 2004年司法考试民法大纲内容解读
- BT模式的风险管理5
- 浅谈美剧与英语教学的结合-文档资料
- 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
- 2010年自考监理资料(最新 - 跟书上红笔画的一样的)
- 某斜拉桥方案施工方案_sec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