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详略得当

更新时间:2024-04-02 05:1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记叙文阅读理解——详略得当

【知识导学】

详写,又称“详笔”,是指用较多的笔墨和篇幅对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材料详写细写。 略写,又称“略笔”,是指用少量的字数对与主题不太密切的次要材料粗写略写。 所以,要判断文章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具体来说,判断文章的详略有以下几种方法:

1.从事件过程的角度判断。叙述一件事,一般事件的开端和结局略写,发展和高潮详写。 2.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判断。采用倒叙的文章,开头的倒叙部分略写,后面的顺叙部分详写;采用插叙的文章,插入的内容略写,中心事件详写。

3.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判断。记叙文中的叙述、描写部分详写,议论、抒情部分略写。以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描写景物的部分详写,抒情部分略写。说明文和议论文以说明和议论为主,文中的叙述和描写略写。

4.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判断。正面描写是详写,侧面描写和环境烘托是略写。细节描写是详写,概括叙述是略写。

5,从结构方式的角度判断。总写部分简略,分写部分详细。概括叙述简略,典型事例详细。

6.从篇幅的角度判断。篇幅长的部分是详写,篇幅短的部分是略写。

第八个女儿 王世虎 “快,前面又发现了一名幸存者!”

刚把水杯递到干裂的嘴边,忽然有人大叫了一声。生命就是命令,她立即放下水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和队友们一块迅速地赶了过去。

“是个小女孩,大概四五岁。”冲在前面的队友匍匐在地,边用手电筒往里面照边说,

“她还活着。但左腿被倒塌的石块压住了,动弹不得。” 外边的人都竖起了耳朵,里面隐隐传来小女孩悲伤的哭泣声。

队长仔细地观察起周围的形势来。末了,无奈地摇摇头:“周围阻挡的水泥横梁和石块太厚重,人力根本搬不动,必须等待重型救灾机械部队来增援。”

“可救灾机械装备要到明天才能运到,”一个队友说,“我们刚刚接到通知,下午的余震中道路又发生了局部塌方,现在正在抢修中,机械装备最早也要等到明天早晨。” “但我担心孩子支撑不了那么久啊!”匍匐在地的队友说,

“她那么小,又被困了那么久,不吃不喝的,情况非常危险。” “让我来!”忽然,人群中有人喊。人们这才注意到她,她哽咽着说:“她是我女儿,让我来吧。”

大家都自觉地给她让出了一条路,匍匐在地的队友也退了出来。她缓缓地跪了下去,艰难地往狭小的废墟缝中钻。“孩子,我是妈妈!”

“妈妈——”听到她的声音,小女孩哭得更凄惨了。

“孩子,妈妈在这儿,别怕!”她温柔地说,“来,把手伸给我。”

一支脏兮兮的小手从水泥缝中伸了出来,她紧紧地握住。“孩子,别哭,妈妈在这儿,妈妈就在你身边。妈妈相信你是最坚强的。你再忍耐一下,我们马上就把你救出来。” 果然,小女孩停止了哭泣,喃喃地说:“妈妈,你不要离开我,我??我就是怕,我旁边有好多死人??妈妈,你能唱歌给我听吗?”

“好,妈妈给你唱。”她用力地咬咬嘴唇,抑制住快要溢出的泪水,唱了起来:“小兔乖乖,把门开开??”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她就一直跪在碎石遍布的废墟上,上半身倾进废墟中,没有换一个姿势,不停地唱歌。 天渐渐黑了,还飘起了小雨,她仍然跪在那里,一首接一首地唱歌。慢慢地。里面的孩子也没了恐惧,跟着她一起哼了起来。期间,有队友过来叫她吃饭,她摇摇头:“女儿都没吃,我吃不下。”期间,也有队友给她送来雨衣,她挥挥手:“女儿都淋着雨,我怕什么。”期间,还有队友过来想代替她继续守候,她同样拒绝,了:“女儿需要妈妈,我要给她唱歌,这样她才不会害怕,不会睡着。女儿一睡着,就再也不会醒来了??”

寂静的夜空中。一直回荡着她那婉约动听的歌声i

第二天一早,救灾机械终于赶到了现场。两小时后,小女孩成功地获救。看着小女孩微弱的呼吸,医生感到不可思议,叹道:“一个孩子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竞坚持了近一百个小时,这真是一个奇迹!”而她,因为长时间跪在地上唱歌,劳累过度,在看见小女孩被抬上救护车的一刹那。昏了过去。

在场的群众都被她的执著和坚持感动了,钦佩地说:“她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小女孩很幸福,她有一个全世界最伟大的妈妈。”

“不,你们错了。”队长回过头。泪光闪烁地说:“她不是小女孩的妈妈,她的女儿在地震那天就遇难了。到今天为止,这已是她营救出的第八个女儿了。” (摘自《西安日报》2008,5,28)

1,选文开头写救援人员的对话是为了表现救援形势的紧迫,交代了事件的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写;最后两段写群众与队长的对话是对“她”的_____________描写,所以____________写。

2,选文详写了什么情节?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个情节?

3,文中画线句与它前面的几段文字写法有什么不同?改用前几段文字的写法可以吗? 《第八个女儿》

1,此题从事件过程的角度和描写方法的角度考查详略。起因略侧面或间接略 2,此题主要考查详略与主题的关系。选文详写了‘她’营救小女孩的过程。因为文中这一情节最能表现人们对受灾人民无私的爱,最能表现“大灾有大爱”的主题,所 以详写。

3,此题考查详写与略写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也意在表明详写的部分中间又有详略之分。示例:划线句叙述概括、简略,而它前面的几段文字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动作、语言。具体生动。如果将它改为前几段的写法,文章就显得烦琐,重点不突出,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

【精题讲解】

一个鸭梨

陈兴华

如今,对县城印象模糊了,但我记住了那个金灿灿的鸭梨。

快过年了,爹刚想歇口气,城里的远房亲戚捎来口信,说要搬新屋,让爹过去搭个帮手。爹为人厚道、老实,做事舍得下力气。

我嚷着要去。爹说,大冷天,路又远。娘说去吧去吧,娃崽还没进过城呢,爹没再言语。 大清早,娘叫醒爹和我。娘在我脖颈上围了一条她出嫁时戴的红绸布,又往我兜里塞了三个刚出锅的糯米饭团。娘做完这些,从一块黑手帕里摸索出五块钱,嘱咐爹买点糖,过年用。爹说剩下的钱我买两包丰收牌烟行不,娘说不行,家里有烟叶子呢。我揉了揉眼,抢着说给我买挂鞭炮。娘想了想,对爹说,就依娃崽。

外边下着雪,走了一阵,我有点累,爹便把我背上。爹的脊背很宽厚,且暖暖的。不一阵子,我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睁开眼,看见好多很高的房子。爹说县城到了。

走了一阵,我看见一个巷口有几个人围着一口冒着青烟的锅在买什么。我问爹那是什么,爹说是油条。我问好吃吗,爹说当然好吃。我吸了吸鼻子,果然有很香的味道。

不觉间就到了亲戚家。亲戚问吃过饭了吗,爹说还没呢。亲戚皱皱眉头,不好意思地说,屋里昨晚就熄了火,我带你们去饭馆里吃吧。爹说不忙不忙,还早,先干活吧,反正肚子也不饿。亲戚说也好,新屋离这儿不远,一会儿就能搬完,到时我好好敬你几杯酒。爹不愧是好劳力,专拣大家伙、重家伙搬,我也帮着做。搬了一大半,亲戚对我说:“小家伙,挺能干。”说完塞给我两个金黄的鸭梨,又给爹两个。我第一次吃这么好吃的梨,不到半根烟的工夫,两个梨就落了肚。爹朝我笑笑,抹抹额头上的汗,又递给我一个。我想留着回家吃,但那梨太诱人了,我还是忍不住把它吞进了肚里。

到了晌午,新屋的摆设在爹的帮衬下拾掇得整整齐齐。亲戚端来一盆热水,对爹说:“洗了手,我们去外边吃饭。”刚要走,门口响起脆脆的鞭炮声,一大群贺喜的男人女人便进了屋。亲戚撇下我们,忙着应酬去了。

爹领着我走出亲戚家,来到一个十字街口。爹说,饿了吧?我点点头。爹说,你吃糯米饭团吧。我睁大眼睛问,你帮亲戚干活,他不管饭吃吗?爹说,娃崽家懂什么,你没瞧见人家忙吗?再说,力气越用越有,我们不计较这个。爹说,你先吃着,爹去给你买鞭炮,行吗?我笑了。

爹去了,我从怀里掏出糯米饭团,一口气吃完了三个饭团,才想起把爹的那份也吃了。爹回来时买了二斤糖、一包海带,还有半斤冲甜酒用的片糖。爹很高兴地把两挂短短的鞭炮递到我手上。鞭炮用红纸包着,艳艳地撩人。我高兴得直跳。我说:“爹,饭团都叫我吃了,你饿不?”爹说:“爹不饿,爹吃了油条。”

我不信爹的话。爹便从衣袋里拿出用报纸包着的两根油条,说:“一根给你,一根给你娘留着,还有一根我伴着那个梨吃了,好香呢!”我咬了一口油条,果真味道很香。

回到家时,天一点点黑了起来。娘特意为我们做了一大盘韭菜炒辣椒,又爽口,又下饭。看得出爹很饿。爹一口气吃了四海碗饭。

第二天一大早,爹就上山背柴去了。娘走进我的屋子,手里拿着一个鸭梨,对我说:“你爹给娘买了个梨,娘不吃这东西。”我望着那只金黄的鸭梨,想对娘说些什么,嘴一动,我

的喉咙就哽住了。

那个鸭梨又到了爹的手里,爹又让给娘,娘再让给我。我们都没有吃。最后那鸭梨烂掉了。

那是我第一次进城,县城没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我只记住了那个金灿灿的鸭梨。 (选自《美文》) 【探究练习】

1.整体把握。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什么样性格的人?

2.详略分析。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为什么只字不提亲戚对父子离去的反应呢?

3.照应理解。文章几次提到了那个鸭梨?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整体把握。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什么样性格的人?

〔解题指导〕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文中主人公的正确理解。作者是用回忆的口吻、以童年的眼光和思维来写这篇文章的,既表达了对父亲的深深的敬意和自己的感动,又表达了年幼的自己对一种不能理解的社会现象的不满。解答时,要从儿子眼中的父亲这个角度入手。 〔解题误区〕对父亲的形象理解有所偏差,不能理解父亲的言行。

〔参考答案〕关爱孩子、心中始终想着家庭,对亲戚尽心尽力不求回报,理解他人,唯独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一位令人可敬又让人感动的父亲。

2.详略分析。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为什么只字不提亲戚对父子离去的反应呢? 〔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材料详略安排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父亲无疑是本文的主人公。从出场到最后他都能让人感到他的厚道、关爱他人、疼爱孩子的思想品质。亲戚在文中“简单”地出场,人品和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简单”而“不简单”,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解题误区〕不能从反衬的艺术角度来分析,有可能一味地从反面来阐述。 〔参考答案〕这是作者有意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以亲戚的毫无反应衬托出了父亲的厚道、老实、本分,也讽刺了亲戚的从始至终的没有人情味的冷漠与自私。这样的详略安排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照应理解。文章几次提到了那个鸭梨?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对文章照应的理解。鸭梨给作者留下的不是幸福的回忆,而是一种内心感到不满的辛酸,对亲戚对待父亲与自己付出劳动的不公正待遇的一种无声的抗议。本来甜甜的鸭梨在这里成了苦涩的代名词,让作者幼小的心灵感受到了人生的沉重。解答时,要从理解鸭梨的真正含义以及在全文中的作用入手。

〔解题误区〕不能从鸭梨给作者留下的痛苦的记忆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六次。鸭梨的反复出现既渲染了气氛,又突出了中心,更让作者理解到父亲做人的不易,也感受到了生活的苦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训练】

牙签里的关怀

闻已

去年11月初,我赴德国波恩考察一家园艺公司。回国前夕,为答谢这家公司的部门经理施密特先生,我特地请他到一家中国餐厅吃饭,施密特先生爽快地答应了。

德国人不喜欢浪费,我点了4道中国菜,其中有一道是牛肉炒青椒,还要了两瓶啤酒。半个小时后,菜肴和啤酒全被我们一扫而光。

我打趣地说:“施密特先生,我和您可没有吃不了兜着走啊。”

施密特看着空空如也的盘子,朝我竖起大拇指,意思是“很好”。之后,他从桌上精致的牙签筒里,抽出一根牙签,捏在手中,打量一下,说:“这是用竹子制成的吧。”然后,他向着墙壁的一隅,用另一只手掌遮住腮帮,悄悄地剔起牙。

我也抽出一根牙签,剔着牙缝,随后,将牙签放进碟中,等着服务生收拾。

施密特剔完牙,没有将牙签放在碟里,而是将其折断,接着,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块手帕,把几截牙签放在手帕上,对我说:“把你的牙签也放在这块手帕里。”

我不解,莫非他要变什么魔术,或者要派什么用场?

只见他熟练地卷起手帕,将几截牙签包起来,放入公文包里面的夹层中。

我问:“您这是干什么?”施密特说:“把它们带回家,放入粉碎机里,渣粉还是一种极好的土壤蓬松剂。”

我说:“这种小得不起眼的牙签,交给服务生处理,不就得了吗?”

施密特立刻严肃起来,正儿八经地说:“据我所知,这家餐馆暂时没有专门粉碎牙签之类物品的机器,一般都是扔进废物袋里。牙签的一端像针尖一样锐利,它可能把垃圾袋戳出一个小洞,脏东西就会漏出来,弄脏环境;牙签裹在残菜中,一旦被狗或猫吃掉,它可能卡住动物的喉咙;如果清洁人员碰上它,有可能被刺破皮肤,甚至可能出现细菌感染??”对一根小小的牙签,这位先生竟然如此“小题大做”。

后来,我知道在很多德国家庭,都有一种自己动手制作的家用小机器,专门用来粉碎木质、竹质之类的废弃物。平时,家里不能再用的日常小用具,都会被投进这种小机器里,粉碎出来的渣粉,掺和少许肥料,撒在花圃中或草坪里,据说,蓬松土壤的效果很好。他们美其名曰:这些东西来自自然,当然要回归自然。

(选自《郑州日报》) 【探究练习】

1.迅速阅读全文,可以看出,全文内容都是围绕“关怀”来展开的,你能说一下“关怀”的含义吗?

2.结合语境理解黑体词的作用。

①他向着墙壁的一隅,用另一只手掌遮住腮帮,悄悄地剔起牙。 ...

②只见他熟练地卷起手帕,将几截牙签包起来,放入公文包里面的夹层中。 ...

3.作者为什么对施密特先生如何对待牙签进行详细的描述呢?

4.文中画线句子在塑造人物上有什么效果?

5.从德国人对待牙签的态度,我们可以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事,如白色塑料袋对环境的污染,请你就这一点写一条环保标语。

1.对环境及人和动物的细致入微的一种人文重视和行动——不能让用过的牙签直接进入环境,应该粉碎后再处理,以免对环境以及人与动物造成“伤害”。

2.①“向”“遮住”说明他不愿意让别人看到他剔牙时的“不雅”相,“悄悄”表现他不想影响别人。这三个词表现了施密特先生是一个很有修养、很文明的、有很好生活习惯的人。②“熟练”说明他经常这么做,“包”说明他对这样的小事很重视。两个词表现了施密特先生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对社会很负责任的人。

3.这是突出中心的需要,透过施密特先生对待牙签的郑重态度和熟练程度,既表现了他是一个很有修养、有良好生活习惯的人,又能折射出德国整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4.画线句子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了施密特先生。他是一个做事态度认真、观察仔细、对牙签危害很熟悉的人,所以才有上文的言行。

5.示例:少用一个塑料袋,大地就多一片绿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kh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