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事故应急管理

更新时间:2023-12-05 03:0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 事故应急管理

考试大纲要求:

《管理》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分析生产经营单位应急需求,协助建设应急救援体系,编制和演练应急预案,评估演练效果。

《案例分析》应急体系建设、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应急准备与响应、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事故应急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及特点 (一)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l)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保护其他人员。 抢救受害人员是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 (2)迅速控制事态,防止事故扩大

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监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3)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及时清理废墟和恢复基本设施,将事故现场恢复至相对稳定的状态。

(4)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调查事故的发生原因和事故性质,并总结救援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二)事故应急救援的特点

1.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是各类公共安全事故、灾害与事件的共同特征,大部分事故都是突然爆发,爆发前基本没有明显征兆,而且一旦发生,发展蔓延迅速,甚至失控。 2.应急活动的复杂性

事故、灾害或事件影响因素与演变规律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的多变性;

众多来自不同部门参与应急救援活动的单位,在信息沟通、行动协调与指挥、授权与职责、通讯等方面的有效组织和管理;

应急响应过程中公众的反应、恐慌心理、公众过急等突发行为复杂性等。 较强的专业技术支持,包括:易燃、有毒危险物质、复杂处置等

对每一行动方案、监测以及应急人员防护等都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支持下进行决策。 3.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和放大

公共安全事故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后果一般比较严重,能造成广泛的公众影响,应急处理不慎,就可能改变发生混乱和冲突,会使卷入人群数量增加和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后果加大,猝变、激化与放大,造成失控状态。 不但迫使应急呼应升级,甚至可导致社会性危机出现,使公众立即陷入巨大的动荡与恐慌之中。 因此,重大事故(件)的处置必须坚决果断,而且越早越好,防止事态扩大

二、事故应急管理相关法律要求

《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对危险化学品、特大安全事故、重大危险源等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分类和预案框架体系,规定了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工作机制等内容,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预案中规定:

国务院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 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4类: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公共突发事件分为四级,即:

I级(特别重大):红色 Ⅱ级(重大):橙色 Ⅲ级(较大):黄色 Ⅳ级(一般):蓝色

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在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

三、事故应急管理理论框架

重大事故的应急管理不只限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行动。

应急管理是对重大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思想。

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 (一)预防

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

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

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工厂选址的安全规划、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置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

从长远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的关键。 (二)准备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过程。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各种准备。 (三)响应

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 (四)恢复

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

首先应使事故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 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要求立即进行的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 吸取事故和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开展进一步的预防工作和减灾行动。

四、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构建

(一)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基本构成

由于潜在的重大事故风险多种多样,所以相应每一类事故灾难的应急救援措施可能千差万别,但其基本应急模式是一致的。

构建应急救援体系,应贯彻顶层设计和系统论的思想,以事件为中心,以功能为基础,分析和明确应急救援工作的各项需求,在应急能力评估和应急资源统筹安排的基础上,科学地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应急救援体系,保障各级应急救援体系的统一和协调。

一个完整的应急体系应由组织体系、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4部分构成。 1.组织体系

应急救援体系组织体制建设中的

管理机构——是指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负责部门;

功能部门——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消防、医疗机构等; 应急指挥——是在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应急救援活动场外与场内指挥系统; 救援队伍——则由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 2.运作机制

应急救援活动一般划分为4个阶段 (1)应急准备 (2)初级反应 (3)扩大应急 (4)应急恢复

应急运作机制主要由4个基本机制组成:

(1)统一指挥——是应急活动的最基本原则。

(2)分级响应——是指在初级响应到扩大应急的过程中实行的分级响应的机制。 (3)属地为主——强调“第一反应”的思想和以现场应急、现场指挥为主的原则。 (4)公众动员——机制是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整个应急体系的基础。

3.法制基础

法制建设是应急体系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开展各项应急活动的依据,与应急有关的法规可分为4个层次,如法律、规章、规定等。 4.保障系统

(1)通讯信息系统,构筑集中管理的通讯信息平台是应急体系重要的基础建设。

应急通讯信息系统要保证所有预警、报警、警报、报告、指挥等活动的信息交流快速、顺畅、准确,以及信息资源共享; (2)培训演练系统 (3)技术支持系统

(4)物资与装备系统。不但要有足够的资源,而且还要快速、及时供应到位;另外还有人力资源保障、应急财务保障等。

其它内容结合《应急预案编制导则》进行

第二节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2006)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程序、内容和要素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

生产经营单位结合本单位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风险种类、生产规模等特点,可以对应急预案框架结构等要素进行调整。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 2.2 应急准备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 包括应急体系建立、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与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演练、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 2.3 应急响应

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

一、应急响应的核心功能和任务 1.接警与通知 2.指挥与控制

3.警报和紧急公告 4.通讯

5.事态监测与评估 6.警戒与治安

7.人群疏散与安置 8.医疗与卫生 9.公共关系

10.应急人员安全

11.消防和抢险 12.泄漏物控制。

二、应急响应分级(分3级)

1.一级紧急情况:通常政府需要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2.二级紧急情况:需要两个或更多部门响应的紧急情况 3.三级紧急情况:能被一个部门处理的紧急情况。

三、应急响应程序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应急响应过程按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几个过程。如图所示:

2.4 应急救援

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

有关应急队伍进入事故现场后,迅速开展事故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专家组为救援决策提供建议和技术支持。当事态超出响应级别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向应急中心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

2.5 恢复

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也为紧急恢复,是事故被控制后所进行的短期恢复。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将现场恢复到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但仍有潜在危险。主要内容包括:宣布应急结束的程序,撤离和交接程序,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现场清理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监测;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等。 3.应急预案的编制(重点)

3.1 编制准备

编制应急预案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a)全面分析本单位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b)排查事故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c)确定事故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d)针对事故危险源和存在的问题,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e)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

f)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工作经验。

3.2 编制程序

3.2.1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ka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