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据与材料句
更新时间:2024-04-09 17: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论据与材料句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 论据为证明论点服务。 论据用材料句来表达。 一、 论据
论据,即立论的根据。在议论文中,作者提出了论点,就必须举出足够的事实或正确的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
论据可以大略地分为两种形式:理论性论据和事例性论据。
理论性论据,是指被社会实践证实了的道理。它包括科学的定义、规则、原理以及在群众中流行的俗语谚语等。当然,也包括被公认的名人名言等。
事例性论据,是指具体的事例。它不限于既定事实,如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等,也可以指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但被人们认可的故事,也包括神话、寓言故事等。
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如果说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分论点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那么论据就是议论文的血肉。
(一) 论据的作用 1、 事例性论据的作用
(1) 在议论文写作中,事例性论据具有“证”的作用。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它告诉我们,事例性论据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不可辩驳的。因此,在议论文写作中,事例性论据不但要用并且必须要用。 (2) 在论证过程中,它可以对论点进行通俗的解释,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论者的要旨。在论证过程中,它可以减少抽象性,增强具体感,容易说服人。
(3) 它可以构成论点与实践的联系纽带,从而把一定的命题与人们
的社会生活关联起来,使理性认识彰显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2、 理论论据的作用
(1) 以“理”来支撑论点,以“理”服人。
(2) 比较,它能显示出论者的观点与所论话题已有的理论系统有什么关系,或继承。或发展。 (二) 论据的要求
1、 论据必须围绕论点,为证明论点服务。这是论据最基本的要求。 有同学写文章,论点是“在困难中要保持自信”,所选用的事例是司马迁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著《史记》。这就不妥当,它无法证明“在困难中
要保持自信”这一论点。这个事例可以作为“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才能实现目标”的论据。 2、 引用理论性论据的要求 (1) 引用理论性论据的首要原则就是要有理性。这些理论性论据是指无须解释、无须论证就已经得到人们公认、人们理解的东西。不能用人们尚有怀疑的道理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 使用理论性论据还要摆正独立思维与印证权威话语的关系问题。反对把权威的思想放在高高的祭坛上,一切以他们的话语作为立论和驳论的标准。
搞的蔺相如十分嫉妒,故意开口不逊,多次在公开场合为难对方。但当他得知蔺相如所以回避忍让,并非惧怕,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后,马上意识到错误。他勇敢滴登门负荆请罪,与蔺相如结成刎颈之交,共同效力国家,成就了赵国数十年的固若金汤。
如果观点是“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恩怨”,就应该以蔺相如为叙述的主体,突出他的精神品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同一则材料在证明不同观点时,必须在叙述角度方面做出适当的调整,否则就会出现扣题不禁,说服力欠佳的后果。
另外,还要根据论点的需要来确定叙述的侧重点。
任何一个材料都有其意义的多面性,它并非为你写议论文而存在。它既可以证明这个论点,也可以证明那个论点,这就需要我们尽量排除不相干的或者貌似相关而实际上无用的材料,而应尽力突出(强化渲染)论点所需要的那部分内容和侧面。材料的关键点,就是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的地方,是论点的表现部分和材料的结果部分。
例如王羲之的例子,如果要论述“刻苦练习基本功”这一论点,那么论据就要引向论点的一面,应把论据
陈述为“晋代的王羲之,从小潜心学习书法,开始从横撇捺练起,非常注意基本功的训练,,天长日久,洗笔的水池都变黑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代大书法家”。这样论据就与论点相统一了。如果要用此例来论述“恒心”这一论点,论据的概述应为“晋代的王羲之学习书法,不知经过了多少个寒冬酷暑,日日夜夜,坚持苦练,竟把洗笔的水池变成了墨池,终于成为了一代大书法家”。这一论据的叙述突显了论点。
又如诺贝尔的例子,如果要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论点,我们应该把论据引述为“诺贝尔为发明炸
药经历多次试验的失败,但是他从不气馁,而是从每一次失败的试验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最终在爆炸声中高呼成功。”如果诺贝尔的例子证明“在逆境中崛起”这一论点,那么论据应引述未“诺贝尔为了人类发明炸药,他的弟弟和助手都被炸死了,面对死神的威胁,诺贝尔毫不畏惧,而是在爆炸声中带着满脸的鲜血高呼我成功了。”
从上述两例我们可以看到,论据一定要切合论点的需要,抓住关键点,该用则用,该舍则舍。 3、 通过加工,使事例论据与论点一致。
材料运用,尤其注意贴切。所谓贴切,就是论据和论点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论据时,必须依据论点的需要“压缩”、“替换”、“改造”,其角度必须和论点相一致,否则就会造成论据的游离,减轻说理力量。 比如对材料方仲永故事的加工,就是一个经典的案例。
[材料]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论点:人的先天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议论文段:
才华超群的少年,哪怕是先天的成才,如果只沉浸在赞美声中,固步自封,不求进取,也必将泯然众人,一事无成。
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方仲永是个农家孩子,5
岁时,“指物作诗,立就”,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但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结果,方仲永在20岁的时候,还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方仲永本来是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名逐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悬梁刺股,到了二十多岁还会平庸无奇吗? 由此可见后天的努力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期决定作用。 材料的加工转换方法: 摘取:根据论点的需要摘取原事实材料的要点,构成材料的核心骨架。例
文中摘取了原文中的“指物作诗,立就”,来说明方仲永的天分,紧扣弄点中的“先天条件出众”。 替换:原材料中有“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作者改为“他从此不思进取,每日随父亲走街串巷,到处登门作诗”。这样一改,就把侧重点放在方仲永身上;原文中的“父利其然也”,之所以之字不提,证实为了突出方仲永“泯然众人”,乃是自身的主观因素所致。由此可见,之所以字斟句酌的“替换词语”,乃是为了与论点契合,丝丝入扣,提高论据的论证力量。 压缩:大胆对材料进行压缩,尽量把可有可无的材料去掉。原文“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几句话共60余字,压缩成“结果,方仲永在20岁的时候,还是没有多大长进,已经同平常人一样了”20余字,这种压缩,是根据论点的需要进行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中心论点。
概括:作者把“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一语,概括为一句话“以文才出众而闻名乡里”,言简意赅,力透纸背。
情感:在材料的叙述中,深入自己的主观感情,更能提高材料的质感,突出材料的倾向性。本例中,结尾的“方仲永本来是聪颖的奇才,却受他父亲的影响而追名逐利,后天不学最终沦为庸人。倘若他能在赞美声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发奋学习,悬梁刺股,到了二十多岁还会平庸无奇吗?”这一句反问,有力地表明了作者对这位奇才变为庸才的叹息之情。 4、 根据论点的需要来拓展材料 拓展,就是在保持材料的真实性的基础上,把论据中与论点密切的部分扩展开来,使叙述的内容与要论证的观点紧密联系起来;或者将蕴涵在
材料中并不显露的地方加以挖掘、扩充,使材料能成为论证论点的有力证据。材料中表现论点的部分,要强化渲染。示例:
论点:失败并非一种痛苦,它是一首歌,一首以坚持为号角、以奋斗为旗帜谱写成的战歌!
事例句(论据):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几乎试遍了所有可能发光的材料。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但每一次失败他都能重新开始,总结失败中的经验,洒遍奋斗的汗水,终于造出了使世界向工业化迈进一大步的电灯。
上述例子中的论据,作者在叙述时,
用到了这样一些词语:“几乎试遍”、“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重新开始”、“洒遍奋斗的汗水”。这些实际上都是作者合理的想象,但却是对论据中相关部分的拓展,因为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强调论点中“坚持”“奋斗”这一重点的。
这样一来,即使没有作者的议论,事例本身也会有论证的力量。
拓展有时还可以使论据的叙述变得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文学性,但是不宜过多,否则就会显得不够简洁,反而得不偿失。 5、 叙述事例后要作分析
分析,是架设论据和观点之间的桥梁,是论证成功的关键所在。分析论据,就是要揭示它和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时要抓住事例的本质特点,不能牵强附会,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逐步培养其分析的能力。 6、 多个材料句要合理有序 有时候,在论证同一个论点或分论点时,为了使论据更加充分有力,我们往往需要列出多个论据,这就涉及顺序的问题,即哪个论据先说,哪个论据后说。有几种排序方式:最常见的是古——今,中——外的顺序;也有按人物身份排列的;还有一些文章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它的论
据排列顺序是正——反或反——正;如果既用事实论据又用道理论据,可以把道理论据作为几个事实论据的总起或总结。看下面的事例:
孟子有云:“天降大任于斯人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高远的理想并不是轻而易举便可获取,也没有什么捷径可寻,只有靠我们脚踏实地去争取。在这道路上会有很多困难,很多人会半途而废。所以,毅力就是最基本的条件,缺乏毅力,唐三藏西天取经也只是奇闻怪谈;缺乏毅力,马克思成就不了一本三十年心血的《资本论》;缺乏毅力,刘翔就没有第一的可能。没有毅力,
再美好的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热忱都只是徒劳,名人头上闪亮的光环并不是轻而易举就的来的,哪一个不是用毅力去拼搏争取的?
这一段文字中,有一个道理论据(孟子的名言)作为下面三个事实论据的总起。而这三个事例,唐三藏、马克思是“先中后外”的顺序,刘翔的例子放在最后是因为其身份不及前两位。 7、 翻新旧材料
论据讲究新颖。同学们由于阅历浅、课外阅读较少,加上考场紧张的气氛,有时候冥思苦想,脑袋里也只能浮现出几个为数不多的旧事例。这
时候就需要对旧素材进行翻新。比如高考中,屈原和司马迁是两个用烂了的例证,几乎试材料使用的雷区。但是艺高人胆大,某同学在《择生与择死》中,却大胆对这两则材料进行翻新,析大异,求大同,最后,化腐朽为神奇。这是文中的两段:
屈原之死,死的原因不是“诗人”的,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政治家只要死得其所和旗帜鲜明,诗人却要死得其美,死得如其所吟,死得浪漫。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一种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
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贱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的人生使命却不是如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
需要指出的是,一则材料不是抹哪里都合适的“万金油”,翻新旧材料要讲究贴切,决不允许生拉硬拽、
牵强附会。
正在阅读:
论据与材料句04-09
乌龟的自述作文400字06-19
第三届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技能大赛试题10-27
2010-200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能力测验试题和答案详解205-10
例谈《牛津小学英语》综合版块的有效整合09-17
比例法解答分数应用题03-13
2011-2015年辽宁省环保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01-27
《不一样的居家钩织》读后感10篇12-12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04-2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论据
-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