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更新时间:2023-10-18 06: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由自然辩证法浅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观

点与看法。辩证的自然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较为科学、系统、全面、客观地反映自然界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观点与看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高度统一状态。20世纪初,全球人口约有16亿,与此同时,全球经济约增长3倍。人口激增,经济增长,需求扩大,使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障碍。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平衡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对自然辩证法中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认识,并结合新时期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说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和谐相处。

关键词:人与自然的关系、资源、环境、生态、和谐相处 一、 辨证的自然观

自然界指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它既包括人类已知的也包括人类未知的物质世界,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它处于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具有系统性、复杂性和无穷多样性,不断地为人的意识所认识并被人所改造。

[2]

广义上讲,是指整个宇宙,即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物质世界及其一切表现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区别的物质世界,即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1 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概念指明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千姿百态、无限多样。同时,自然界的物质性决定了物质世界所具有的内在统一性——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现象、变化和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系统性、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对称性等则都是物质世界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1]

1.2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所谓整体性,是指物质系统具有的不可还原的整体性质。任何物质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

的物质要素构成的结构和性能相统一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物质系统的整体性,首先反映了物质系统的整体和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与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方面,整体由部分组成,因此,整体中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影响整体的性质和行为;另一方面,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的性质和行为不同于孤立状态下部分的性质和行为,必然受到整体的支配和制约。

恩格斯指出:“有机物发展中的每一个进化同时又是一个退化,因为它巩固一个方面的发展,排除其他许多方面的发展的可能性。”

[4]

因此自然界在演化发展的过程中是一个稳定而

具有统一性的整体。现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作为存在自然界的物质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而且揭示了作为演化自然界的过程性、方向性和规律性。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的客观存在。

[1]

二、 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从劳动在物种关系方面把人从其他的动物中提升出来之后,整个自然界的发展便发生了一个本质的飞跃,从地球生物圈中分化出了人类圈。自然界分化出了人,就出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成为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演化发展的新因素。而作为生物物种之一的人类,尽管其智慧高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但与其他物种一样,人类也是生物圈演化的产物。

2.1 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

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象性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审美与被审美的关系。人依赖于自然,又能动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

人与自然界共处于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之中,二者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谁也离不开谁,共同发挥1+1>2的功能。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它包含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这两层含义。在马克思看来,“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存在物,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界是不可分离的,没有孤立的与

自然界脱离的人,同样,“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在“人-自然”系统中,人是其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因为人是有意识、有实施能力的自然存在物,并不是像其他动物那样消极地依赖自然界而生活,而能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按自然规律去改造自然界,并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完善自身。显然,只有人才把自然界作为自己所“需要的对象”,作为表现和确证自己“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这也就是说,自从出现了人以后,自然界就再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界,而是作为人的改造的对象存在着的。

[4]

2.2 人对自然的依赖性

人对自然界具有先天的、本原的依赖性。人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活。人类的出现使自然界深深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但是,人类在自然界中并不处于特别优越的地位,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和永恒的物质前提。

人同其他生物一样,是自然界的非生命物质发展演化的结果,人的生命在发生、存续、终结的过程中,始终受自然的规定和制约,自然界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造就了人类。一、人是自然界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三、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劳动对象和资源。四、自然界为人类创造精神文明提供了原材料。

2.3 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

人的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以及其他存在物的内在标志,能动性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纽带。人的能动性实践活动是造就人与自然对象性关系的本质原因。

人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是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实现的。人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变“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使自然变得适合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能够认识和驾驭自然规律为自己服务。人类的生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人在进行劳动之前,能够设定目标,规定一定的活动程序和方式、方法,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通过劳动引起外部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以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 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现状

3.1 人口问题

中国人口因素造成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庞大人口造成的数量制约和平均受教育程度低下造成的质量制约。

巨大的人口数量是诱发当今中国社会生存困境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首先造成人口的供养问题。据有关资料推算,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中国目前全部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是每年32亿吨生物性干物质,在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良性运转前提下,合理的人口承载量为6─8亿人。中国土地资源潜在的自然生产力是每年约72.6亿吨生物性干物质。按温饱计算,其理论上的最大人口承载能力约为15─16亿。即使在严格控制人口生育的条件下,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或接近土地资源最大承载能力对应的人口极限。

人口数量的过度增长造成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比例的失衡。在有限的自然资源约束下,过量的劳动力供给造成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根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建立的人口仿真模型预测,在未来的20多年里,中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将从2000年的8到7亿人,持续上升到2013年的10亿人左右,而且这种上升趋势将持续到2025年,在此之后中国的劳动人口规模才会出现逐步下降趋势。在人口增长的同时,生产工艺的高技术化使得经济规模的扩张对就业压力的缓解作用日趋衰减,而且自然条件的限制作用使得经济规模无法长时间保持扩张。在这种合力的共同作用下,缺乏现代化生产技能的大量低教育程度的劳动人口将面临更加黯淡的就业前景。

人口的持续增长和整体人口素质的下降。为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实行强制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文化教育落后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允许出生的人口数量要远远大于教育水平较好的城市。在广西梧州的农村,我就曾经见到每家基本五六个孩子,能养活就行,更谈不上什么教育。以此为例,可以看出这就造成了低素质人口在全社会人口比重的逐渐上升,人口总体质量退化。

3.2 环境问题

在地球这一有限的空间里,人口数量和欲望无节制增长造成的困境催生了生态困境和资源困境这一对孪生子。如果说臭氧层破坏和温室效应更多地体现在全球范围、而较难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恶化的指标的话,那么空气污染、酸雨、水污染、垃圾堆弃、水土流失问题则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由于过度放牧、乱砍乱伐、陡坡垦耕以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因素,中国的土地沙漠化问题之严重令人触目惊心。近20年来中国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

扩展,这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区域面积。如果按照《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所确立的定义,则中国荒漠化的土地面积高达280多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近1/3.在华北、东北、西北的\三北\地区,有80%的土地正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荒漠化,整个国家每年因荒漠危害造成的损失高达550亿元。

中国环境问题的形成,表面上归因于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谋求私利,以及政府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严,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无知和僭妄、对于人的欲望无节制的纵容。

3.3 资源问题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人面对的是这样一幅资源分布图:各种主要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淡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分别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8%、32%和50%。与此同时,根据中国经济发展预测: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已有1/4的品种供给不足,另有1/4的品种濒临短缺,其中作为经济发展支柱的15种矿产资源中有7种──石油、天然气、金、铜、钾盐、铁、煤──存在着储量不足和资源缺口,二次能源(石油、天然气、煤)国内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差额到2010年将达到8%-10%;中国的617个城市中已有300多个城市面临缺水,如无重要变化,2010年全国的缺水量将达到7000亿立方米;全国森林覆盖率只有13%,其中绝大多数是人工再生林,原始的自然林地几乎殆尽;全国累计的土地退化面积已达1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土地沙化面积平均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草原退化面积高达9,0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的1/3以上。

[3]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也许可以乐观地寄希望于通过资源进口解决暂时的短缺,但是在全球性的资源短缺背景下,中国对资源需求量的剧增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原材料价格飙升的重要原因。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对粮食、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巨额采购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严重关注。

四、 解决途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切短视行为,把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要求今天的发展能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不仅不能耗尽或毁掉未来发展的基础,而且要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创造和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有的论者把可持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k5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