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商口岸体系的形成与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变动——基于人口史的考察

更新时间:2023-06-09 13:5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近代城市体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传统政区的深入探讨。晚清时期以上海为中心的通商口岸体系与以北京为代表的传统政区体系分庭抗礼,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构性写照。通商口岸体系形成后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从总体上说,应是城市体系的“近代化”,而不是所谓的“城市化”。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5期No 5 2 0 . 0 6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J u n l f ih a ie st S ca S in eEdt n o ra c u nUnv riy( o il ce c ii ) oS o

总第 1 6 4期S m NO 1 6 u, 4

§市史研究§城

通商 I岸体系的形成与中国近代城市体系的变动: 1——

基于人口史的考察

夤姜涛(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 0 )中 0 0 6[摘要]近代城市体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传统政区的深入探讨。晚清时期以上海为中心的通商 I岸体: 1

系与以北京为代表的传统政区体系分庭抗礼,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构性写照。通商 I岸: 1体系形成后中国城市的发展变化,从总体上说,应是城市体系的“近代化”,而不是所谓的“城市化”。[关键词]通商 I岸体系;城市体系;人 I史;近代: 1: 1[中图分类号]K 5,;K 2 .[ 242 98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 0 6 (0 6 5 0 6 9 0 6 7 6 2 0 )O一O 1一O

种研究模式的提出

中国传统的城乡人口结构大体上是稳定的①,但城市人口和乡村人口一样,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而在 15年到 14年的一百年间,亦即从晚清太平天国革命爆发直到民国时期,中国城市人 80 99口不仅在数量上有过极其激烈的变动,在作为人口本质属性的社会结构上也开始有了深刻的变化。 对于这种变动或变化,当然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然而困难之处在于:对于这一时期,我们恰恰缺乏完整、可信的人口统计资料。现存的若干零星资料,其统计口径不一,可信度亦参差不齐,只能进行孤立的、各别的考察,而无法用于对所有的中国城市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下页表 1辑录所

的有关 2世纪初叶中国部分城市人口的几种估计,就反映了这一情形。其中 10年的资料,系采自 O 96北京撷华书局 1 1 94年出版的《北京》一书,而该书又是取自 10新 96年出版的《中国坤舆详志》。这是一部用法文撰写的中国地理详志,其材料主要来自外人的各种报告。1。— 1 1以及 12的 90 9O年 9 0年两组资料,系美国学者珀金斯 ( .H.P ris《国农业的发展 (3 8 1 6 )

D ekn)中 16- 9 8年》一书所收录,

前者与 10年的一组具有十分相近的来源。第 4组亦即 13 96 90年的资料,原载朵格谢夫 ( og— T resh f中国城市人口》( znP p lt ni hn )一文,发表于 13的《 ee)《 Toe o uai nC ia o 90年中国评论周报》,而

为日本学者饭田茂三郎《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一书所引。从这 4组数据中不难发现,除少数城市的某些统计外,绝大部分数据缺乏可信的基础,有些甚至是陈陈相因,毫无变动。 我们在考察中,一方面不能不为样本数据的过少、样本地区覆盖面的过于狭窄所苦,另一方面还要时时承受着统计资料是否可靠的更为难忍的折磨。显然,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 城市人口状况的资料,也许更需要一种理论的模式对相关资料重新建构,以期取得突破性的结果。美国学者施坚雅 ( .W.S inr G k e)所提出的区域系统研究法,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重要尝试。 n

①按:“传统城乡人 I结构的稳定性”: 1,是作者在《中国近代人 I史》一书中探讨的问题之一。其结论性的意见: 1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人 I城乡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反映于中国城市人 I与乡村人 I在总人 I中的比重,总是维: 1: 1: 1: 1持在一个非常接近的水平上。关于这一问题,还可参见作者:《口与历史:中国传统人 I结构研究》人: 1,人民出版社, 19年 7月版,第四章第三节《口城乡结构的稳定性问题》 98人。[收稿 E期]2 O一O— 1 t 06 6 2[作者简介]姜涛 (9 9 ) 14一,男,江苏滨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jv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