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

更新时间:2023-05-28 19:3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

摘要: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乡村地域体系基础上衍生的一种新型过渡性区域,是城市快速扩张的重点区域,也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土地利用问题最多、矛盾最尖锐的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张,我国的城乡结合部也出现了严峻的问题。为此,需要对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进行宏观调控,促进其合理、有序的利用,因此有必要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进行分析。

本文旨在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划分出了城乡结合部的具体范围,其次是分析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特点,对其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作了阐述和分析,并且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出了初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

GanSu Agriculture University Resources And Enviroment College

Issues On The Land Use In Urban-Rural-Integration-Area

Liang Hai Feng

Abstract: The Urban-Rural-Integration-Area(URIA)is a kind of new-type transitional areaderived on the basis of a urban-rural system, it is an spreading fast area of the city's development. At present there are most many issues of land use and sharpest contradictions on the global range, to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th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ed process. The severe problem has also appeared in the URIA of our country. For this reason, we need carry on macro adjustments and controls to the land management of URIA in order to promote its rational, orderly use. So it is necessary to utilize theory analysis to the land in URIA. This text aims at carrying on research to the land use through, utilizing the URIA problem.

At first, divide out the concrete ranges line of the URIA, Secondly analysed its influence factor; finally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 of utilizing the URIA, make explaining and analysis to the existing land use problem, so put forward the preliminary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the foundation of above-mentioned analysis.

Key word: urban-rural-integration-area; land us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研究,一般是按照农村用地和城市用地两类来进行,很少对城乡结合部进行研究。城乡结合部的土地既具有城市土地的共性,也具有农村土地的特点。城

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交界部位,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分布的包括部门城市建成区和部门乡村的自然与经济交合地带,是城市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土地和劳动力,并为改善城市生态条件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城乡结合部在控制城市规模、发展卫星小城镇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因其边际效应,成为土地交易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城市建设快速扩张的重点地区。规范城市土地市场,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必须从治理城乡结合部开始。城乡结合部作为土地管理的薄弱环节,给土地开发管理带来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它的匾乏不仅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还可间接影响全球环境的变化。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地矛盾尖锐,突出表现在耕地减少与建设用地的增加上。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耕地减少的势头更加迅猛;与此同时,土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的问题也相当严重。 1城乡结合部概论

1.1城乡结合部的概念

有关城乡结合部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表述:

(l)空间说

空间说主要是指研究者从空间位置来定义城乡结合部。他们认为城乡结合部主要指城市与农村的结合地带,即分布于城市建成区周围的郊区土地,结合部范围的大小没有严格的界定,一般与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经济发展呈相关关系,全国大、中城市的结合部范围大于小城市(山区城市除外)。

(2)定性说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心的人口、工业、商业与住宅等要素不断向周围地区迁移,直接吞蚀着城市附近的农业用地。结果,在许多大城市周围出现了一个性质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异于农村的中间地带。它具有独特的特征、结构与功能,是一个新的地域实体,该实体即为城乡结合部。

综上所述,城乡结合部是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下构建的一种特殊的经济地理单元,它处于城乡的交汇处,既不同于单纯的城市区域,也不同于纯粹的农村区域,是连接城乡的桥梁和纽带。

1.2城乡结合部的形成

由于大城市或中心区域一般不是孤立地居于沙漠中的绿洲,而往往是与乡村地区相毗连的,因而大城市或中心区域的生产要素向外扩散,就是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地理单元一城乡结合部。

大城市或中心区域向外的扩展过程所形成的城乡结合部,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实际上城乡结合部也会随着城市化的过程转变为典型的城市区域,具有完全的城市特点。此时,城市或中心区域又会进一步向外扩展,形成新的城乡结合部。因此,城乡结合部并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暂时形成的区域,而是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区域。既如此,我们应该对城乡结合部特征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以适应城乡结合部发展之需要。

1.3城乡结合部的特征分析

1.3.1基本特征

城乡结合部地区空间景观突出表现为用地松散,用地类型多样,如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住宅和工业用地,而农用地可分为菜地、粮田和果园等,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农用地迅速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建设多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建设用地选址随意,宏观布局常出现插、散建局面,居住用地、工业生产用地与农业生产用地混杂,互相分割,但由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总体上表现为建设用地分布于近郊区,并且有沿交通线路呈向外辐射的趋势:而农用地多分布于远郊区,或穿插于建设用地之中。城乡结合部地区建筑密度较低,容积率低,土地利用强度小。

(2)城乡结合部过境交通量大,交通因素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镇倾向于沿交通走廊发展第三产业,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向道路两侧延伸,空间形态上多呈指状,期间留有大面积农业用地。与一般农村相比,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口、劳力、资金、生产、流通等都比较集中,反映着紧密依托于城市而呈现出的生产力结构多层次和经济成分多样化。

(3)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低,建设标准低,建筑造价低,促进了空间和建筑景观的迅速变化。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发展中非常活跃的一个地域,土地权属转让频繁,造成开发主体的变更,土地使用性质也随之改变。

(4)动态的过渡性。城乡结合部受到城市和乡村双向发展的深刻影响,不断发生着复杂而动态的过渡性变化,是农村景观转为城市景观,农用地转为城市用地的一个过渡区域。

由原来以农业为主,农民为主,逐步发展成为兼有城乡经济结构,城乡建设设施,城乡生活方式并存共荣的格局,最终演变为新兴的城市地区。

总之,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向外扩展的最佳区位,也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过渡地带和建设直接为城市服务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又是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的基地,因而它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最具潜力和活力的“黄金地带”,具有突出的、独特的区位优势。

1.3.2土地利用特征

城乡结合部区位特殊,社会经济发展的过渡性导致土地利用也具有显著的过渡性、动态性、差异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土地权属性质复杂,土地利用类型多样,空间布局复杂,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依据不足,管理难度较大。

(1)城乡用地交错分布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性质和利用强度、地域空间结构及地理景观等方面,表现为从郊区农村土地利用类型向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过渡。理论上讲,这种过渡遵循距离衰减规律,但是在实际中,更多的表现为不规则的资源区位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由道路系统、市政公用设施构成的可达性模式的影响,因此形成了城乡用地交错分布,农用地被城市非农建设用地严重分割,破散零碎,污染严重的现象。

(2)农业用地生产力较高,城市非农建设用地利用率低下

城乡结合部农地面临非农建设用地的竞争,且靠近市区容易获得技术息,就总体而言,城乡结合部农业用地生产力水平较高。而城乡结合部非农建设用地占地大,污染大,生产用料大,建筑密度低,用地容积率低,经济效益低。是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3)土地价格呈攀升趋势

城市用地不断向外扩张,越来越多的郊区土地成为城市用地,在城市化即将发生的地区(城乡结合部),农用土地向非农用土地转变,使得农用土地的使用价值逐渐增大,农用土地价格会明显上升;同时,城乡结合部拥有比较清洁的自然环境,道路通达性较好,加之基础设施、公用设施比较完备,又是城市各种物质流和信息流辐射区域,既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资金,又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人力、物力条件,是房地产经营者的新兴投资地之一,土地或者是被开发商与投机商所购买,或者是原土地所有者直接转为投机者,土地价格必然保持一种攀升的势头。

2我国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

2.1.1城乡结合部农地过度、无序向城市流转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建设快速扩张的重点地区,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土地急剧减少,建设用地快速膨胀。一般而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优质农地,由于历史上长期投入,土质肥沃,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而建设用地的选择追求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区位,因此,与劣质农地相比,较优质的农地往往因为其先天条件更适合建设用途而被大量占用。据调查,兰州市红古区一等水田和早地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59. 38%和59. 34%,质量较差的五等水田和早地进占8. 1%。而在短短5年时间(1995-1999年),该建成区就扩大了454.75公顷,平均每年扩大90.95公顷,且流转的农地多为高产的老菜地,其生产力一般为新菜地的4倍。近年来,虽然国家施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以控制优质农地的流失,但是地方政府出于当地经济发展考虑,划定基本农田时常常“划远不划近”、“划优不划劣”,有意将城市周边的优质农地排除在保护区范围之外,以便于城市扩张时占用。优质农地向城市流转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控制。而且在实际中,农地城市流转无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由道路系统、市政公用设施构成的可达性模式的影响,因此形成了城乡用地交错分布,农用地被城市非农建设用地严格分割,破碎零散,污染严重的现象,降低了现有农地的生产力。

2.1.2耕地资源分散并且浪费严重,规模经营困难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的生机活力,来自于农村土地按人口平均承包的土地产权制度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上地按人口平均承包和按户经营体制固有的局限性正在不同程度地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阻力,逐步派生出一系列矛盾:一是耕地分散与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矛盾。户均占地过少,使种、养、禽、畜业无法实行规模经营,阻碍农田向种田能手集中,阻碍大农业内部的合理分工,阻碍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科学管理,其结果必然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二是随着第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大批精壮劳力从农业生产转到非农产业,农业生产任务落在妇女和老人身上。这种生产关系己经成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推动农业技术进步的阻力。三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后,为了让农民吃定心丸,强调政策的稳定性以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农业产出率,但这种稳定的政策却又使土地要素禁闭在家庭经营的狭小范围内,同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要求相矛盾。农民认为征地越多,利益被侵占越多,因而不愿接受农村土地的整体布局、合理使用、统一规划。这就同农村现代化大趋势发生了矛盾。

2.1.3土地利用规划失控,城市盲目外延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标志着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工业用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

化势头迅猛,各地热衷于城镇升格,县改市和小城市向中等城市、中等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城镇用地急剧膨胀。同时,兴起开发区热。据调查,1994年全国共兴办各类开发区2800多个,起步区面积达73万公顷,实际圈地面积达153万公顷,80%是耕地,而开工面积却只有2%。其中有2100多个开发区的建设是未经城市规划部门批准的,属于乱设、滥建,或者说非法建设,并且有相当一批开发区被闲置、荒芜,截止1995年初,全国征而未用的闲置撂荒地近13万公顷。有些地方又竞相搞娱乐城、微型景观等项目,使城镇周边大片粮田、菜地被占用。

2.1.4空间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开发区结合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不合理。首先表现在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的无序混杂。由于短期利益的驱使,在城市外延扩展过程中,为节省经费,一些城市在征地时采取“绕道走”的方式,有意避开农村居民点,造成“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又包围农村”的无序混杂局面。城市型建筑中夹杂大片农民居住区,既增加了城乡矛盾、恶化了社区环境,又为今后的改造建设留下了隐患。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在村镇住宅建设零乱,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长期以来,我国边缘区的村镇住宅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以单家独户建设为主。很多村镇居民点建筑密度高、建筑容积率低、通风采光不良、卫生状况差、交通不畅。而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既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又增加了农田占用,扩大了污染范围,加大了对附近居民点和农用地的干扰破坏作用。

2.2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产生的原因

城乡结合部地区诸多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特定的形成原因,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各种经济、社会、土地政策及规划管理机制等方面:

2.2.1市场经济和城市郊区化的影响

我国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以后,在土地级差规律的作用下,城市中心地价不断上升,同时,由于城市的经济增长,交通工具的改善,信息沟通的便利等因素,我国许多大城市也开始出现了“郊区化”现象,各种工业、居住用地纷纷向土地价格较低的城乡结合部地区转移,使得结合部地区自身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逐渐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大量人口由城市中心向城市郊区转移,加上近年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直接造成了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展和人口的不断扩张。

2.2.2土地制度及其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过去我国城市国有土地配置依靠行政划拨,长期采取无偿、无限制的使用制度。这种

制度一方面使得国有土地不能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使各用地单位缺乏节约用地的积极性,形成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空间布局紊乱。

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后,情况有所好转,但这一改革却受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配套的阻碍而难以深入。目前,我国地产市场发育很不充分,还很不完善,土地开发和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很多问题,土地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也不健全,另外,某些农村集体单位受利益的驱使,也往往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土地投机活动,致使土地利用及其转换处于失控状态。

2.2.3政府规划的滞后

城市规划历来被看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龙头”,结合部地区必须有一个科学有效的规划,以指导该地区的全面建设和发展。但是,我国城乡结合部地区缺乏整体有效的规划,只有部分地区有政府制定的总体规划,而这些地区的详细规划基本上都由镇或者村等基层的管理部门制定,该地区的规划体系既不完善,现有的各项规划工作也十分薄弱,不同的规划之间也缺乏横向的联系(例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矛盾),使得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缺乏宏观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往往是无章可循、自由盲目地发展,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3城乡结合部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

3.1加强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规划

3.1.1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

规划是开发建设的龙头、管理的依据,城市郊区尤其需要科学性、前瞻性的土地利用规划。城乡结合部是我国土地类型复杂、动态性、过渡强,土地利用问题最为尖锐和集中的地区,因而是最有必要加强规划和管理而又最难以规划和管理的地区。我国《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都明确规定城乡建设用地应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同时强调两个规划之间的协调。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结合部规划体系中城市规划一统天下,没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而城市规划对建设用地规划是以需定供,往往是管了一块(城市用地)乱了一头(农村用地)。从目前规划编制的情况看,城乡结合部是两个规划最薄弱的地带,二者的协调配合也存在着许多矛盾,规划执行情况不力现象普遍存在。

土地利用规划才是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的基本前提与重要手段。城市规划必须符合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在它确定的各类用地总控制规模下合理安排布局各类城市用地。土地利用规划是一项十分宏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行政区域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应遵循“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生态”的原则,在切实保护优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城乡结合部内各类用地。

土地利用规划既要与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相适应,同时又要考虑到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的特殊性,以土地持续利用三大目标即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为出发点,协调好农用地与非农建设用地、城市用地与农村用地之间的关系。

3.1.2完善规划技术手段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因此其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决策与实施都必须建立在对结合部土地利用动态研究的基础上,以动态研究获得的现实性信息为依据。传统的土地管理方式和手段高耗、低效且精度低,使得土地管理中的时空信息不能得到及时更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利用计算机和3S技术(GIS, GPS, RS)为支撑的土地管理软件应运而生,可对结合部的空间范围和土地利用演变进行多时段、全方位的动态研究,揭示结合部土地利用的形成和演变机制,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对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以便及时制止土地利用违法行为的发生。

3.2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模式创新

3.2.1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为了促进城乡结合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乡村向城市平稳过渡,按照有利于行政管理的有效和节约管理成本的原则,创新城乡结合部的管理体制,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十分必要。一些城市城乡结合部实行的管理模式和一些学者提出的模式值得借鉴,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城乡结合部的具体地带的情况选择一定模式:

(1)镇管社区模式。适合于解决因土地多头分散开发而带来的管理模式。其具体内容是,在镇政府下成立地区办事处,统管辖区内的社区工作,包括人口、土地、治安、环境卫生等,随着城市化发展,镇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职能逐渐削弱,地区办事处的作用越来越大。待土地开发完毕,乡村土地全部转变为建成区时,撤销镇政府,将地区办事处升格为街道办事处,从而最终完成乡村向城市的转变,实现城市管理。

(2)街道管乡村模式。适合于解决因城市化地域内存在部分乡村地域而带来的管理矛盾。在城乡结合部撤销镇建制,建立街道办事处,根据城乡单位混居的特点,在其下设立

城区办事处和农村办事处。城区办事处主管城里动迁户和农转非居民的社区管理工作,其运作经费由上级政府提供,农村办事处的职能类似于过去的镇政府,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根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其运作经费来自于农民和乡镇企业。随着土地开发力度的加大,城区办事处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乡村办事处的职能逐渐减弱。当土地开发完毕,农业人口全部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时,就可撤销农村办事处,从而使街道办事处具备完全城市化管理的特点。

(3)街道、镇并存模式。适合于解决镇域内因大规模集中的土地开发带来的管理矛盾。在城乡结合部,保持街道和镇并存的格局,随着土地大规模批租和房地产集中开发,镇的管辖范围逐渐缩小,只限于农村土地和农业人口,而批租出去的土地,随着住宅区的建设,应相应设立居委会,达到街道办事处规模的就设立街道办事处。随着土地开发力度的加大,逐步过渡到街道办事处的城市管理。

3.3规范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市场

3.3.1明晰城乡结合部土地产权

针对目前城乡结合部土地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尽快明确界定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特别是明确农民土地承包权的物权特性,使农户真正享有“所有、使用、收益和处置”四权统一的承包经营权。允许农民利用土地财产权利从事交易、入股、贷款,进行扩大再生产方面的探索,强化农民在土地上的利益。

3.3.2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城乡结合部非法土地交易和隐性土地交易大量存在,因此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土地市场的公开性。当前主要应抓好以下几项配套措施:

首先应积极设立公开的土地市场,为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交易提供公开挂牌交易的场所,以提高交易机会,降低交易成本,规范交易行为;第二,提高土地估价水平,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我国的土地价格体系包括基准地价、标定地价和出让地价。我国基准地价评估以城市中心区为重点,城乡结合部基准地价估价过于粗略,农用地价格估计普遍偏低;土地价格的测定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种“非市场”的方法,今后必须通过合理的市场竞争形成合理的地价水平,使土地价格真正反映其价值,利用经济杠杆来引导调节用地需求。第三,建立和完善政府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将政府土地收购储备的范围扩大到城乡结合部的国有和集体建设用地;第四,建立土地登记可查询制度和信息公布制度,为使用者、投资者提供现势土地登记信息和土地市场信息资料。

3.4转变用地方式,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

农地城市流转征地、供地和用地三个环节,农地流转是源头,供地是核心,用地是目标。用地方式不改,土地利用水平就难提高,反过来还会加大农地城市非农流转需求。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容积率还很低,通过利用闲置地和提高容积率,搞活存量土地,将节约出大量土地用于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改善,可有效减缓非农建设占用城乡结合部农地的压力。

我国的基本国情更不允许我们采取大量占用土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规划实践中,我们倡导在突出主导功能基础上,适度的用地功能混合利用,既注重中心过密区的疏解,又强调城市结合部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高,在城市可持续环境及社会发展要求与土地利用集聚经济效益要求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

3.5实现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土地作为国家最重要的有限资源和最大的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其利用和发展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效率、持续性”三原则要求我们对土地利用与发展必然建立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土地运行模式。

致 谢

本文在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杨昌裕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地感谢!同时也感谢在答辩过程中给我论文提出宝贵意见及修改的各位老师。并对全院各位领导和老师在这四年中对我的辛勤教导和爱护关心表示感谢!还要感谢各位同学在这四年中给我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陈佑启.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模式探讨.中国土地科学

[2] 陈佑启.北京城市交错带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研究..经济地理,

[3] 付加锋,宋玉祥.城乡结合部的问题与对策.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4] 董德坤,朱道林.城乡结合部农地转用的驱动力分析—以唐山市城乡结合部为例..

农村经济

[5] 郭爱请,王月霞.城乡结合部特征及划分方法..经济论坛,

[6] 李世峰,白人朴.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的战略性思考.当代农业化研究

[7) 踪家峰等.城乡结合部基本农田保护的探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8] 赵淑玲,吴澎.城市郊区化与城郊土地持续利用问题研究.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9] 郑柯炮,张建明.广州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问题与对策.城市问题,

[10]土地利用管理司调研组.城乡结合部土地市场管理调研报告.中国土地

[11] 张增峰,黄克龙.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探讨.南京师范大学(自然科学

版)

[12] 吕萍.城乡结合部用地矛盾成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

[13] 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

[14] 陈继勇等.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

[15] 毕宝德著.土地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6] 陆红生,王秀兰著.土地管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

[17] 王万茂,王群等.城乡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研究.资源科学

[18] 张建明,许学强.从城市边缘带的土地利用看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广州市为例.城

市规划汇刊

[19] 艾建国。中国城市土地制度经济问题研究。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20] 王思远,刘纪远等.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地理学报

[21] 汪晖.城市结合部的土地征用.中国农村经济

[22] 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策略研究.地理科学进展

[23] 赵燕青.理论与实践:城乡一体化规划若干问题.城市规划

[24] 宫方强.城乡结合部农地非农流转驱动因素及耕地保护对策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jr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