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大丰区新丰小学-沈本勇-课堂提问 引领思维奔向远方

更新时间:2023-09-25 14:1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编号

盐城市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申报表 填报日期:2015.12.01 作者姓名 论文题目 沈本勇 工作单位 大丰区新丰小学 联系电话 15061606359 论文类别 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引领思维奔向远方 论文的关键词、主要论点 备注 【摘 要】: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由问产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灵活性、直觉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 创造性思维 县(市、区)教育学会(直属专业委员会)推荐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市教育学会学术组初审意见 初评等级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市教育学会专家组审批意见 奖励级别 盖章 年 月 日 说明:(1)论文类别一定要填写正确(具体见表后说明) (2)此表各单位根据需要可复印

课堂提问 引领思维奔向远方

大丰区新丰小学 沈本勇

【摘 要】: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疑是启动思维活动的钥匙。由问产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发散性、灵活性、直觉性……

【关键词】:课堂提问 创造性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智力的磨刀石。”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数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思维从思考问题开始的。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大问题”意识,指向性要强,要引领学生的思维向预期的方向推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课堂提问不仅提供即时反馈的作用,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巧设问题,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一、巧设启发性问题,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但答案却不能轻而易举就得到,必须通过学生的一番探索和努力才能获取,这就是现代教学“跳一跳,摘桃子”的观念。数学问题的情境并不神秘,就存在学生的生活范围中,但却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虽熟悉又不能马上解决,因而使问题具有诱惑力,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合作探索。这不是已有知识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将已知信息重新组合,才能解答问题。

【案例】:在学习了“认识人民币”一课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人民币的面值只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而没有3分、4分、6分、7分???”货币的流通和使用都存在于学生的身边,这个问题就来自生活。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有假设、有分析、有正向思维、

有逆向思维,有的学生还取来了人民币边摆弄边思考。这样的问题,学生不能用现成的知识直接回答,必须将学到的知识重新组合后,才能回答。解决问题的过程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触动思维深入思考,让思考的质量更深刻。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积累数学基本经验。

二、巧设开放性问题,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开放性的问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因为答案不唯一,教师提问的目的就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甚至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想法。开放性问题有别于传统教学中那些“一问一答、一答一个准”的问题,它激发的是发散性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培养的是想象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开放性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结合各方面的信息,在产生大量答案的同时,获得新奇、独特的学习感受与反应,从而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案例】: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后,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长方形:

教师问:“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占长方形的几分之几?”相信学生通过观察都能很快报出正确答案。

可是,如果教师换一种角度和方式,提出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由这个长方形,你能说一句有关分数的话吗?”

这时,学生的回答可不是唯一的了。他们会说: “红色部分占长方形的1/5。”

“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长方形的1/5。” “蓝色和黄色部分共占长方形的2/5。”

“红色和蓝色部分或红色和黄色部分分别占长方形的4/5。” “蓝色和黄色部分分别相当于红色部分的1/3。” “蓝色和黄色部分共相当于红色部分的2/3。” “蓝色部分相当于红色和黄色部分的1/4。” ??

学生这些多种多样的回答,只有在开放性问题的特定条件下才能产生。提问中不但考察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真正理解,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开放性问题突出了答案“尽可能多”、“越与众不同越好”的特点,促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时刻在追求更新的设想。久而久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创新意识也随之逐步形成。 三、巧设比较性问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让学生在众多答案中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优的答案,是比较性问题的提问目的。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比较式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方式之一。比较性的问题,能使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获得对事物清晰完整的认识,从而得到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案例】: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时,出示男女生套中情况的两张统计图(男生队:小亮7个,小军5个,小华3个;女生队:小玲8个,小丽3个,小红2个,小芳3个)

师:如果你来当裁判的话,判断一下,在这场比赛中,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看完问题,有的学生马上冲口而出:“将两组一个一个地进行比较,把比得的结果记下来。”

有的同学说:“可以把两个组里每个人的套中的数加起来,比总数。” 还有的同学说:“比两个组套中的的平均个数。” 教师接着问道:“在这些方法中,哪个最好?”

这么一来,有的学生反对第一种比法,认为:“一个一个地比容易出错,有的男生套中数多,有的女生套中数多,比着比着就混淆了。”大家对这一认识表示同意。

也有同学反对第二种比法,认为:“两组的人数不相同,不能比总个数。”大家对这一看法也表示赞同。

接着大家又讨论第三种比较方法,感觉求平均数比较合理。于是教师抓住时机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求平均数的问题。”

教师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必然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此处鼓励学生说出多种判断方法,产生知识的碰撞,以此产生平均数解决问题的需要。 解决比较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受到训练,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灵活取舍。根据问题进行发散,再根据比较进行集中,因此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在众多平凡的答案中产生出不平凡的答案,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最终目的。

四、巧设猜测性问题,培养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以一定的知识基础和逻辑方式为前提而闪现的理性的“火花”。猜测性问题的答案不是凭空而来,它由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估计、推测而来,有待于证明以后才能确定。也就是说,在问题的激励下,学生根据已知想象未知,根据部分估计整体,根据条件推测结果。猜测性问题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问题在课堂上往往造成一种特定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jn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