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缘

更新时间:2024-02-14 12:59: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七律-茶缘

七 律--茶 缘 2015春节好友奉茶有感

王险峰

吸气吞烟书卷间, 燎己熏人难堪言。 清茶在案润馨甜, 幸有好友递茶缘。

篇二:茶缘情深 品味如茶人生

茶缘情深 品味如茶人生

——讲述蒙山茶人蒋昭义与茶的故事

他是蒙山茶人,一个真正品茶、懂茶、爱茶、惜茶的人。他与茶从小结缘,一次险些丧命的经历,注定了他与茶的难舍情缘,48年的研究茶的经历,给他的人生增添了一抹岁月的沉淀。他的人生就是一段交织着茶的清幽恬淡的有味人生。

他是家住名山县茶市场的蒋昭义老人,通常别人都称呼他春江老人,他是1936年春天出生在内江在雅安落脚的外乡人。早年当过兵,足迹遍及朝鲜、东南沿海,上过战场,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批战士。1963支援商业来到了雅安仙茶故乡名山县,从干事至到县级领导工作。

蒋昭义老人家里,陈设十分简单古朴,但稍显拥挤,家里的各个角落都是书柜,可谓汗牛充栋。走进书房,笔墨的香味加上寥寥茶香让小小的书房充满了意味。墙上的字画苍劲有力,书桌上的笔墨纸砚摆放整齐,书架上还挂着二胡、洞箫、笛子,书房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提到茶,老人两眼放光,精神抖擞。

“茶,发乎神农,闻于周公。起初是用来治病的,后来才成为饮品。”对茶的痴迷和熟悉一下子就让他沉浸在了茶的世界里,也回溯了自己与茶为伴的漫漫岁月。

幼年高烧不退 茶救了性命

蒋昭义老人成为茶的有缘人,还真是冥冥中的注定。3岁的时候,出麻疹,浑身红肿,麻疹过后,却高烧不退,以致休克了一天一夜,最恐怖的是胸口发热,但呼吸却停了,父母见此状,十分惊慌,认为没有呼吸,这娃没救了,于是打算放弃了。就在危机关头,祖母却不死心,硬认为孩子胸口热就一定有救,把孙子抱走了。带到家里,把他放在石头缸子旁边,铺上凉席,在一旁扇扇子降温,一扇就是三天三夜,祖母在睡觉时都在不停扇。三天后,眼睛终于张开了条缝,醒后惊呼道:“茶”。一连喝了好几大碗茶,降了温,才缓过神来。

老人说,小的时候常常喝父亲的板栗茶,所以醒来后想到的第一个东西就是它。还讲道,板栗茶很好做,把采摘来的树叶放在锅里蒸,然后再晒干,就可以成茶了。说到板栗茶,老人兴致颇高,手起笔落写道“好喝不过板栗茶”几个大字,还记下了采摘茶叶的日子,决定过些日子就去采摘一些回来做茶。板栗茶的味道让老人难以忘怀。板栗茶是老人的救命草,最初的际遇为老人的茶缘人生埋下了伏笔。

为茶执着 苦寻女模范

老人对待茶的态度一直都是严肃认真的。他讲了自己在担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时的一件关于茶的故事。当时政府要接待省上的领导,他在准备茶的时候,发现茶桶里面的茶因久未使用,生虫了,这可急坏了他。在紧迫的时间里,老人

紧急地找人换了新茶。事后,旁人都说不需要那么紧张,但是他认为茶十分重要,代表了地方的形象,因此十分认真对待茶,如待人一般。

另一个故事也是反映老人对茶的态度的。1958年,毛泽东到蒙山,想要尝尝地道的蒙山茶。当时的名山县委书记姚清就找人到茶农家里找茶,打听到有个女劳模叫徐淑珍,就到她家里去找茶,当时她家里也没有茶,最后徐淑珍翻箱倒柜,才在灶头上找到了一点茶,于是就拿去招待领导。她不知道自己的茶竟然是泡给毛主席喝的。蒋昭义老人在编写《蒙山茶事通览》,收集资料时,就对这位为毛主席提供过茶的女劳模感到十分好奇,一直在打听消息,直到2011年1月某天,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这位女劳模,后来了解到徐淑珍家里的自制茶,历史悠久,茶艺精良,味道纯正,于是帮助徐淑珍顺利注册了“淑珍茶厂”,让广大世人了解了毛主席曾经喝过的茶,那个味道还在。

大力推广茶 为蒙山茶做出巨大贡献

他是最早的名山茶人,可谓是名山的茶王。最初,他参加生产队,开荒种茶,,制茶,再到协助别人办理茶厂,最后再进行品牌打造和市场策划,他对众多茶厂献计献策,打响茶文化品牌,为推广名山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茶的细枝末节了如指掌,还创新推出了多款新品种,如楤木龙芽、姜花红茶、橘皮红茶等都是他的杰出作品。从最初的制茶指导到现在的文化打造,蒋昭义老人成功地为众多集团做了推广,蒙山茶文化旅游区的打造就是他的杰出成就。由于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老人还在成都等地担当顾问。他还喜欢钻研茶文化,收集了许多古代的有关茶文化的书,参与了许多有关茶的专著的编写工作,为茶文化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生伴茶 品味如茶人生

“开门香满室,天天见茶山。”老人最喜欢为来访者倒一杯清茶,然后再慢慢讲述故事,茶几上永远都是茶香轻绕。老人的卧室柜台上有很多如沙子般的细茶,老人说,自己平时就会筛筛茶,自己做茶,客人来了,就会大方相赠。

爱茶,所以他也爱钻研茶文化,爱写诗作赋。知识储存丰富,再加上视野开阔,他写了很多有关茶的诗歌和散文,写出了许多大境界,大视野的作品。茶带来的更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提升了人生的境界。老人现在身体十分健康,精神矍铄。他说茶让他保持了一颗良好的心态,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过着自己的舒心日子。老人的墙上的两幅字“上善若水”和“清福”就是他的心境的贴切写照。茶香轻绕,心胸开阔,这也是老人长寿的秘诀。

正视现实 谋划未来

名山茶在老人的眼中就像一个小孩儿逐渐长大,内心充满自豪欢喜,但是对于目前名山茶存在的一些问题,老人仍然有些隐隐的担忧。他说,名山茶目前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尤其是夏茶农药残留问题较为严重。夏天气温高,虫害多,茶农在打药后不足7天就采摘茶叶是不合理的,会导致农

药残留。老人十分重视茶的品质。“茶是饮品,农药残留对人的健康不利。而且这于长远发展也很不利。”老人还思考了解决办法,组织茶农专业合作社,管理防止病虫害,统防统治,提高质量和可信度。目前,名山县已成立了以人大常委会以张永祥为首的由各大职能部门组成名山县茶叶领导小组,引导农民实行统防统治。为了统一管理打药,领导小组组织了机防队,统一组织茶农打药,克服农药超标问题,实现名山县35万亩茶园无农残供茶。

针对茶厂的发展现状,老人还指出了各大企业的发展瓶颈和解决途经。名山茶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不能任人唯贤,管理模式粗陋,市场营销模式僵化,这些问题都是限制名山茶的一些问题。老人说,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启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企业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创新营销模式,走出一条更加宽阔的道路。

老人义正言辞地说:“打造蒙顶山茶品牌,扩大名山茶的知名度,必须解决这些问题。”

实习记者 熊丽丽

篇三:岁月悠悠话茶缘

岁月悠悠话茶缘

素来爱茶,时年已久。不仅因为茶的色、香、味、型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还因为那超凡脱俗的清纯之气,那身心皆与茶相携相助的感受,那慢酌细品间心灵得到一种净化和洗礼的过程。

我以茶敬友而以酒待客,酒桌前,无论相知与否,心悦与否,为了种种理由或应酬,都可能相逢在酒桌前。然而茶却不同,唯有心灵相通、性情相投的知己,方可相聚于尺幅"茶船"边,轻握杯壶,缓冲馒斟、低吟浅诉。

已记不清是从何时何日起,茶已经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曾记得,当年为了探知中国茶文化、为了研习茶艺,不仅读史书翻茶经、四处寻师访友,千万里从南到北地四处走游茶山茶乡。从平原到高原、从都市到牧区、从城镇村廓到马背毡房、从深山古寺到禅院僧舍,到处都留下了我的足迹。

为了识壶赏壶、买壶藏壶,我三进三出宜兴古镇,买回来的壶将两个茶柜摆得琳琅满目。为了品泉背水,不仅和广州的茶友踏遍白云山许多深谷清泉,还分别从北京到苏杭吴锡,从楚地到云贵巴蜀,甚至青藏高原昆仑纳赤台不冻泉的水,都取回广州泡茶试水。

为了以乐伴茶,我先后到扬州、西安两地选筝买筝,并拜师星海音乐学院古筝教授饶宁新门下,日复一日,勤习筝艺。为了茶,真正是做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还将如此。因此,先生还赠我一个"壶迷茶痴"的雅号,幸好不是"胡迷傻痴"。

每日总与茶相伴,这份茶情日久渐深。真可谓"不可一日无茶"。当静下来,独自端坐台前,燃起一柱檀香,静听壶中水声时,眼望袅袅升腾如雾的线香,我的思绪开始如行云流水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会轻声自问:为什么爱茶?仿佛一切回答都无法究尽个中原因,总是觉得这份不释之情、难解之缘来自心灵深处。我相信凡事有因果缘份,爱茶也许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缘,是的,是茶缘。

记得自孩提时代,我就不爱喝饮料冰水,即使盛夏也如此,却对茶水情有独钟。那时不懂茶,只要有茶就足矣,那怕是生病服药,也不讳医嘱,非要在白开水里添两滴茶色,才肯下咽。久而久之,亲友们都知道我的喝茶嗜好,凡有好茶总会想着我,因此无论在哪儿我从未缺过茶。所幸我原本家在"碧螺春"的故乡苏州,应该说,我是在茶的滋养中,伴着茶香长大的。

家中除了母亲,个个都是爱茶人,只要兄妹们相聚时,总是提两大暖瓶水,取出一盒上好的"碧螺春",围坐一起边饮边谈。由父亲带领,常常是从午后喝到夕阳西下,直到老母亲在楼下把饭勺敲得叮当响。如今,兄妹们虽然东南西北各奔前程,但每到春茶下市之季,留守姑苏的二哥和小弟,总是分别给我们在外的三兄妹寄来:"吓煞人香"的"碧螺春"。

其实,茶对于我来说不仅是一种饮品、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和修持,茶原本就是寄情物,茶是人生的美好记忆,是温馨的手足亲情,是绵绵悠长的友情,是抚慰天涯游子的乡情。 至今记忆犹新,从参加工作离开家,到结婚成家为人妻为人母,父亲这一生只送过我几件与茶有关的礼物。记得初次相赠,是一只扁壶形状的白瓷茶罐,那瓷器的色泽白得高贵洁净、细腻柔和。立于桌前静观其态,宛如端庄娴静而不事尘嚣的玉女。纯白的瓷身一面是一枝瑞雪染技的红梅,一行"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小字,另一面是一杯清茶一行草书:"茶可以清心"。

那是我参加工作离家前的事情,我明白一向不善宣经论教的父亲,对小女儿立身处事、修德养性的嘱望尽托此物中。它伴随我整五年,却无意间毁于朋友之手。

多年来,我总是喜欢侍茶待友,凡相知好友来访,我必取好壶泡好茶,并将那父亲赠予的近乎神物的茶罐摆在桌前,请朋友边品茶边听我故事。

那一日,女友也许是为往事所动,情不自禁地将其捧在手中反复把玩,不知是手滑还是瓶滑,摔在地下顿如玉碎。那一刻地和我几乎都惊呆了,女友面呈赧红不知说什么好,我赶紧仍扮潇洒状:"没关系,苏州有的是,让爸爸再买两个就是了。"然而客走关门,心顿时痛如碎裂的瓷片,捧着身心不全的爱物儿,怎么也忍不住泪水。

痛惜的不是一件根本无法修复的茶器,而是父女之间一段颇有寓意、诗一般美好的岁月遗存。此后,爱四处旅游的我曾处处留心察访,回到苏州也东寻西找,至今再也没有买到同样的茶罐。难道此物真像儿时父女相伴的光阴,像少女瑰丽的梦景一般失不再来了吗?直到后来,当有一日明白瓷茶罐本不是存茶的理想器皿时,我这一段少女情怀终得释解。

无独有偶,父亲赠我的第二件礼物是宜兴的"竹节紫砂壶",那是中秋月圆前,即将做新嫁娘的我,第二天就要离家远行,父亲变戏法似地手托一把壶送到我眼前,我的心花顿成怒放状。那壶并不名贵,深紫色的壶身刻有三两技纤红的江南竹,质朴中透一份浑然天成的灵气,不造作、不矫情,既有泥的凝重和深沉,更有淡淡的砂香和尚未褪尽的胎真气。

小小掌上之物,却有可包容三江五湖的"肚量",可生发四海佳茗的"气魄",同时又承载着父亲多少慈爱多少祝福。所谓"君不可一日无茶,居不可一日无竹"。茶、壶、竹都是我的深爱。

婚后数载,每到"人约黄昏",夫妻总爱月下品茗、细语轻轻,即使外出旅游,也携壶在身,痛饮他乡之水、他山之茶。一把壶、一杯茶,伴我们走过那么多充满诗情爱意的月子。 也许太珍贵的东西真的容易失去,忽一日,随着一声脆响,壶又再蹈前撤,这次却是出自丈夫之手。那是一个花好月圆的清秋之夜,与先生品茶话旧到午夜。他主动请缨去洗壶,结果却使壶撞池边如"壮士一去不回"。我这次虽不至低泣,但也心痛如揪,丢魂一般嘴里叨唠复叨唠:"我准备把它当做传家宝流芳百世的。你好残忍。"唉,那象征父爱、相伴婚缘的爱物儿又舍我而去啦!经过多年供养把玩,壶色正好、砂正香、泡茶正是纯青成熟的大好时机,这怎不痛煞爱壶之人呢?

我一封告急信,向父亲倾诉女儿对壶之爱之不慎,请父亲再补赐一把。不几日,一把色纯型正的宜兴壶又来到我家。重又拥有型美质佳的壶,我喜出望外,哼着小曲投茶试壶,不料想水从壶口倒入,却莫名其妙地从壶座溢出,端起一看,差点背过气去,原来"天生一个仙人洞"呵。老父亲不知假货满天飞的今日,圣洁的紫砂壶也有"伪劣分子"充数其中。

难道父亲的赠品就这么欲留难留吗?我不服气,再度电告老父禀明真象,并告之父亲如再有节外生技之事,我将此生不复求。哪曾想,老父亲迅速寄来两把壶,一方一圆相映成趣,并有言:"长期供壶、包赔包换、终生服务"。

几件小小的茶之器具,虽然一碎再碎,却由此串成美而又美的人生"茶曲"。如今,虽然我的柜中百余把紫砂壶,数十件储茶器,但最难忘的还是那些残缺中见完美的茶中往事。那也是缘,一份活生生充满灵动、充满亲情、爱情和友情的茶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jh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