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习方法(1982) 钱伟长
更新时间:2024-04-07 16: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好的学习方法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谈学习方法(1982)
--------------------------------------------------------------------------------
钱伟长
1985年5月在西南交通大学学生大会上讲话的录音稿;钱伟长学术论著自选集;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思考 1985年5月
-------------------------------------------------------------------------------- 查看
关于学生的学习方法问题,是长期以来在教育界里的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有人提倡这样的学习方法,有人提倡那样的学习方法,每个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我讲的是我自己的一些经验,以及我所认得的一些人的经验。 一、不要死记硬背
孔夫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你学习了以后,如果不去考虑问题,不去思索问题,那是不行的,因为这样做,你会什么也学不到。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话,可是常常被很多人忘了。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他叫郑板桥,他的书法、画和诗都很有名,人称“三绝”,是当时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山东潍县,他做过一阵七品芝麻官,相当于现在的县长。那时,他常常私行查访。有一次,他走到一家穷人屋前,听见里头有一个青年在念书,朗诵得很好。他听了一会儿后,便敲开门,进去跟这个年轻人谈话。这个青年大概15岁左右,非常聪明。后来,他常请这个年轻人到他的县衙门去,他们逐渐很熟悉了。过了一年多以后,他觉得这个年轻人的确天资很好,过目不忘,很多东西他念过一两遍后,就完全可以背诵出来。郑板桥很喜欢他,认为他很有才能。可是偶然有一次,郑板桥向他提了个问题,这个青年人就支支吾吾的,回答不清楚,他又提出第二个问题,这个青年更是答不上来。他发现这个青年人完全是在靠记忆进行学习,于是,郑板桥就给他讲了孔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并且告诉他,学习一定要思考,不能靠背诵,不然是不会有出息的。后来这个青年人完全放弃了过去靠死记硬背的念书办法,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而且非常用功。后来,在乾隆中叶,这个青年考上了状元。这样一个故事说明,一个青年人不但要用功学习,而且要有好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要勤于思考,多想问题,不要靠死记硬背。这样,你一辈子才会是不断进步的,永远向上的。因为你不是光咽人家的唾沫,背书就是咽人家的唾沫,那是没有什么好吃的。
在我们现行的高考制度里,过去若干年以来,鼓励了很多同学去背书,中、小学生都是靠背书过日子。小学毕业考初中,初中毕业考高中,都是考数学和语文两门,题目都是有范围的,而且还有温书的重点,这实际上就是让你去背,背好了就考。听说考的结果能拿到197分的就能进重点中学,196分以下就只能进一般的中学。因此,大家为争取进重点中学,只好死背。据说是写错一个字就扣一分,因此只能有三个错别字,这样刚刚197分。如果有第四个错别字,就决定了你的终生,不许你进重点中学了,当然你也就没有机会进重点大学了。这些背下来的东西有什么用呢?我说屁的用处也没有!
在你们这些大学生里头,有很多是高分考进大学的。可是进校以后,我们发现他们当中不少人是高分低能。什么叫高分低能呢?因为在中学时靠背书过日子,到了大学以后,他的学习必然感到很困难,因为大学的书太厚了,背不下来了,他们觉得很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所以,我说孔夫子的那句话“学而不思罔”,还是非常重要的,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发现,现在很多大学里都有这样一种情况,学生到了二年级时,神经衰弱症就出来了,睡不着觉。我听说各个学校大概都有那么一批同学,神经衰弱,这就是上大学后,仍然采用中学时习惯的死
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产生的结果。
下面,我再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亲身体会。我背书的功夫是很差的,我这一辈子最不会背书。可是,我小时候也很能背书。我小时候学的是四书五经,我背过很多老书。孔老夫子的“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背过不知多少遍,可是我却从来没有去好好想一想,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中学时有位国文老师,他眼睛瞎了,讲书不用书,因为他全能背出来,还带着我们朗诵,当时我就习惯于这样。后来勉强进入高中后,我可头痛了。特别是数学,背不下来,歪歪扭扭的东西,没法背了。因此,我的数学成绩很坏。至于物理,背下来也没用,因为背下来后,做习题还是不会做。有人教我一个办法,说中学物理很容易,一共13个公式,每个公式有三个变量,两个已知数,求第三个未知数,不是乘就是除,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这是对我很大的开导,其实,我还是没有懂,因为我这是用另一种办法去背,就是把中学物理中的13个公式背熟,做题时就按不是乘就是除去套。但是,就是这一个“不是”和“就是”,也常常使我头痛得很,因为我往往搞不清楚该哪个乘哪个,哪个除哪个。所以,后来我发现,背书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懂得它。
我改造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从进大学后开始的。考进大学后,我发现教科书确实太厚了,没法背。而且我进的清华大学,当时所有的教科书都是外文的,我的外文也不行,想背也背不下来。没办法了,我就只好想办法弄懂它。开始的确很吃力,非常累,很多地方不懂。加上没有这个习惯,因而学起来很困难。当时,清华大学有个老师叫吴有训,教我们的普通物理课,这个老师解放后当了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吴有训老师讲课很有意思。他从来不照本宣科,拿本讲义在那儿念,而是引导学生动脑筋,不断地跟着他在课堂上思考问题,他讲的大学普通物理课,一个星期4堂课,那时每学期15个星期,60堂课,一个学年共120堂课,他把大学物理课分成一百多个题目,每一堂课集中讲一个问题。例如,他讲什么是质量?他先讲质量这个概念,从前人们怎么认识,后来怎么认识,为什么会产生质量这个概念?接着又讲为什么质量不是重量,它和重量有什么关系?再进一步讲人们如何根据伽利略的实验,证明了质量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东西,在概念上有了飞跃,以后就有了牛顿三定律等等。最后,再讲现在质量怎么量,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怎样一个地位,量的时候用什么单位等等。一堂课讲下来,从头到尾,清清楚楚。他讲的这些,教科书上都没有,教科书上有个定义,但定义他却讲得很少。一堂课上再加上几个实验表演。讲完以后,他说你去看哪本书,从第几页到第几页。他这个教材有三四本书,这一段看这本,那一段又看那一本,都让你自己看去。还有很多东西,他根本不讲,要你自己去看,看完了照样要考。我开始很不习惯,但后来慢慢习惯了,觉得这是我一辈子听见的讲课中最精彩的一门课,他对我学会用思考的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的方法去学习,起了很大的作用。直到现在,大学的普通物理课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我还记得非常清楚,一点也不混乱。
记得“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可操心了,那时一定要让我背“老三篇”。在劳改队里,我一天到晚挨批判,一篇也背不出来,实在背不出来。“老三篇”中的道理我懂,就是背不出来。有人背得滚瓜烂熟,其实道理他完全不懂,他的行为完全不按“老三篇”去做。由于背不下“老三篇”,我经常挨罚,在劳改队里,我的劳动任务最重。其实,林彪所倡导的那一套学习方法,的的确确是教人背书,他所谓的熟读马列主义,就是要人们去背书,背“老三篇”,这是他的那一套东西。而毛主席教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是要弄通马列主义。什么叫弄通?弄通就是不需要死背,而要联系实际去理解书中所讲的道理。这不是很清楚吗?这也是教学思想里头的两条路线的斗争。实践早已证明,死背的马列主义,对我们国家是毫无用处的。我们要培养的是弄通了马列主义的人,是能结合当前我们国家的情况来进行工作的人,是实事求是的人。如果一个人只会把死记硬背的东西拿来套用,他就不是实事求是,不是按具体情况来处理问题,这样的人,对我们的国家是没有多大用处的。 二、怎样记好笔记
我常见到不少大学生,特别是一些刚考进大学的新同学,在课堂上一个劲地记笔记。老师讲什么他就记什么,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他也写什么,一堂课下来笔记记得很多,人也很累。我还发现这些同学的笔记,下课后一般都无法进一步整理。他们中间虽然不少人很用功,但学习效果往往很差,因为他们在课堂上光忙着记笔记去了,没有注意听讲,没有积极地思考问题,弄懂问题。他们的学习方法,就叫做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我刚上大学也这样干过,效果不好。后来,我向一位学得好的同学去请教,那位同学说,你不要这样上课光忙着记笔记,你坐在那里首先要仔细地听,老师问什么问题,你就动什么脑筋,真正听懂了,你就记,如果没有听懂,你就不要忙着记。我照这个同学讲的办法去试了一试,开头还好,后来觉得还是不行。我又再去问这位同学,我说你记笔记还有什么诀窍没有?他说还有一条,上次没告诉你,每次下课时,你不要跟一般同学一样,站起身来就跑了。你不要走,你一下课后,要先好好地想一想,这堂课老师讲了些什么问题?它有几层意思?每层意思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样静静地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去思考一下,可以巩固你一堂课听的内容。当然,这样还还够,每天晚上,你还要根据你课堂上听到的和下课后想到的,写出一个摘要来,大概一堂课不超过一页吧,这一步很重要。以后,我就照他讲的去做,确实效果不错。
我有个同学叫林家翘,他现在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美国科学院的院士,他的课堂笔记要整理两次。除每天晚上整理一次,写出一个摘要外,每个月后,他还要重新再整理一次,把其中的废话全删掉,把所有的内容综合起来,整理出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每学期结束时,一门课的笔记经过综合整理后,只有薄薄的一本,大概18页左右吧。这就完全成了他自己的东西了,他温书就看这个,边看边回忆,边思考,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这种笔记的方法,就是要把教师和别人的东西,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要不断地消化,不断地加深理解。林家翘分三个阶段记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消化的过程。我只分了两个阶段,我现在很后悔,我要早分三个阶段,学习效果一定会更好。 三、大学生一定要学会自学
每个大学生都要在大学里培养一个习惯??自学,这个本领一定要学会,不能光依靠老师。当然,开始时要依靠一些,但这主要是依靠老师对你的指点,而不是依靠老师把消化后的东西吐给你。一个人在大学四年里,能不能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能否学好大学的课程,把知识真正学通、学活,而且影响到他大学毕业以后,能否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尤其现在,知识发展得很快,快到什么地步呢?有人统计过,我们上学那个时候,全世界的科学技术杂志只有2800多种。按这个速度计算,人类的知识而大概要用30年的时间才能使它增加一倍,因为这些杂志都是增加入的知识面的东西。而据现在统计,全世界的科技杂志,不算文化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仅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杂志,就有八万八千多种。因此,现在不是30年,而是三年左右的时间,人类的知识面就会翻一倍。换句话说,过去,你大学毕业了,可以吃老本,可以长期地使用你已有的知识,甚至可以一辈子,因为经过三十几年后,你就快退休了,或者进入老年阶段了。但现在,你大学毕业以后,如果不学习,或者说在大学时没有养成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光靠卖你的一点老本,你卖了三年以后,你就有一半的东西不懂了。再卖三年,你懂得只有四分之一了。到那时候,你还能做工作吗?因此,你必须在毕业以后继续学习。怎么学?这首先就要在大学里培养自己自学的习惯,学会自学的本领。
一个人在中学时,必须要教师帮忙,教师管着你,你才能学。但好的中学老师,也很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而差的中学教师,只会教你背书,教你重点,什么我这个课有多少个重点题目等等,你只要照他讲的背下来了,在考场里就可以大大地对付一气了。进了大学以后,再这样就不行了,一定要培养自己独立自学的能力。现在,有许多学校都在进行教改试验。比如,我上课时,有些课的章节,我就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可是还要考。总
之,想方设法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实践早已证明,大学生通过自学,不但能学好,而且能学得快,对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在上海工业大学下了个令,凡是照本宣读的老师,学生可以缺课,可以不上他的课,因为学生自己念得比他念得快。有些人就是不相信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掌握知识,他们总是认为,不教是不会的,不背是不懂的,这就是他们的逻辑。去年,我在上海工业大学做了个试验,在机械系上物理课时,我跟老师商量好了,从全班60个学生中,我抽了12个人出来,其中6个人是全班功课最好的,还有6个是差的。我让这12个人都不听课了,只把讲义发给他们,让他们自学,只参加做实验。自学以后,凡是小考、大考都参加,考试的要求也和其他学生一样。第一次考试时,这12个人都考得很不好。分析其原因,关键是没有掌握好自学的方法。我把这12个学生找来,和他们一起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又鼓励了他们一番。为了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我又找了一个年轻教师帮助他们,教他们怎样自学,如怎样整理每个章节的框架,怎样弄懂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怎么运用等等。这样反复讲了好几次,后来这几个学生都慢慢地进步了,会自学了。到学年考试时,这12个人都是全班成绩最好的学生。《文汇报》上头版头条报道了这件事,说这是一大发明。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发明,因为很多人早已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大学生是可以通过自学学好的。 自学的方法很多。例如,你可以在暑假里,把下学期要上的课先拿来看看,特别是挑几门比较重要的课,你自己先看看。不会看不懂的,你放心,应该相信这点。如果遇到确实看不懂的地方,你就记不来,以后逐步消灭它。你这样自学完了,开学后你再来听课,如果老师讲得很好,那对你一定会有很大的促进,你会发现,你以为懂了的地方,经老师一讲,你才明白是弄错了,这对你是很大的刺激,这样一个纠正的过程,使你学习提高的过程,这样就加深了你的理解。如果遇到了课讲得很差的老师,对你帮助不大,你就开开小差吧,在课堂上可以看看别的书,关系也不大。因为你都懂了嘛,你都自学过了嘛! 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那些不懂的问题怎么办?根据我的经验,任何不懂的问题,你先拿个练习本把它记下来,一条一条地记。有时你会发现,你在第一章中看不懂的问题,等你自学到第三章时,这样问题就解决了。这时,你就把这个原来不懂的问题从练习本上划掉。当然,还有些不懂的问题,你也可以找机会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一学年完后,你会发现原来记了很多不懂的东西,后来又懂了。如果还剩下几条不懂的问题,你可以另用一个练习本重新把它记下来,以后再说。你在一年级有些不懂的问题,也许到二年级刚好就解决了,你就再把它划掉。假如你在三年级又发现了新的不懂的问题,你就再写下去。人一辈子的学习,就要靠这样不断进步。学习就是把不懂的变成懂的,而不是把背不下来的变成背下来的,一定要记着这点。自学,就是促使你动脑筋,而只有动脑筋,才能促使你真正学懂,学深。
人一辈子的自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长期弄不懂。我就遇到很多问题,我在大学里没弄懂,现在还是不懂,我翻遍了所有的东西,谁也没懂这个问题,这是个大问题。像这样的大问题自然科学里多得很,技术领域里也多得很,所以不要奇怪,我们不懂的东西永远要比懂得的东西多得多。不懂的东西是无限的,懂得的东西是有限的,你应该记住这个道理。不要幻想我样样都要懂,那是不可能的。就是在你自己学这个专业里,也有很多东西你不懂,你去问老师,老师也答不出来。很可能到了明年,有篇文章出来了,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四、研究生要会看论文
一个人到大学毕业时,除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有这样的把握,即没有学过的东西,我通过自学,查一查,看一看,也能弄懂,就是说能够“无师自通”了,大学生就应该达到这个水平。假如大学毕业后,你还要通过去学校进修,听课,才能得到新的知识,则说明你还没有达到真正大学毕业的水平,我们应该这样来看这个问题。
那么,到了研究生怎么办呢?研究生和大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不同呢?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大学里大学生看的东西,都是人家组织过、消化过、系统化了的东西,成了一门课程,已经有一个独立的系统了。大学生看的绝大多数都是这一类型的东西。而研究
生的东西不是这种,它是正在发展中的东西,而没有人消化过,其中不少问题还有很多争论。这种正在发展中的东西都是一篇篇的文章,即发表在各种科技杂志上的论文。研究生就要会从论文里吸取你需要的材料。如果你不会看科学论文,还是只会看那些一本本的书的话,那么,你就接受不到最新的知识。因为写成教科书、写成专著的东西,一般都是七八年以前的知识。它先要经过老师消化,组织成教材,并且要在课堂里讲几次,才能改写成教科书。写完还要送到工厂去排印。尤其是现在,出版时间太长了,没有两年你别想出版。假如还要领导批准的话,那就更麻烦了。
正因为多数新的知识都是以论文形式发表的,所以,作为一个研究生,就一定要学会善于看论文的本领。那么,你怎么看论文呢?怎么提高看论文的效率呢?我这一辈子看的论文是很多的,现在我就靠看论文吃饭。看完论文,这个东西就成为我的了。当然,要记得这个东西是谁的贡献。我就是通过看论文,不断改造、充实我自己的知识范围。有的论文写得又臭又长,看起来很费劲。怎么办?我觉得要学会看论文,就必须先知道论文是怎么写的,怎么组成的。一般情况下,一篇完整的论文,都包括这样几部分:
第一段是摘要。它是论文的提要,包括作者做了哪几方面主要的工作,得到了什么成就。一‘般都很简单,不会超出半页。一般我看论文,就先看这个提要。看完提要,这篇论文有多大的份量,我就清楚了,就可以决定往不往下看了。因为我有比较多的经验,而你们没有,你们先看这个还不够,还得往下看。下面接着的是引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讲这个问题是从哪儿提出来的?是从生产过程中提出来的还是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讲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第二,要讲这个问题以前已经有多少人干过了,处理过了,他们取得了什么结果,达到了什么水平。总之,前人在这个问题上的重要贡献,都得提,他们的文章发表在哪儿,也应该写在参考文献里。第三,要指出作者自己是在什么样的不同观点下面,重新处理这个问题的,自己的观点跟前人不同在哪儿,这句话一定要有,或者是用讨论的口气指出,前人的观点有的我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并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以及用这个新观点如何处理了问题,这是文章的主要目的,有时还得提一句,我得到了什么结果。这样一个引论,最长两页,短则一页,很精炼,而且很重要。你看完引论后,对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
第二段,是搞实验的,就要讲一下实验的安排,包括实验仪器的安装和布置等等。是讲理论的,就要讲一下处理这样问题的数学和它的方程式,指出在什么条件下,使这个问题数学化了。
第三段,做实验的要讲整个实验分几个步骤,分多少份,每份又是怎样分配的等等。做理论的应该说明白,我这个方程是用什么方法求解的。假如这个方法是从前没有人用过的,你就详细写出来,假如已经有人用过了,你就一句话,说我的是某某人处理某某问题的方法。 再下面一段,就是你的实验结果,要有图表。理论计算的结果,也要有图有表。 跟着下面的一段是结论,讲清我这个工作有什么结论。 最后一段是感谢。谢什么呢?谁给你出的题目,老师出的还是你自己找的?谁帮助过你?在哪个问题上帮助过你?研究过程中你跟谁讨论过?计论时哪个人提出了新的想法,自己用上了,都要说明白。你用的仪器是从哪里借的,也得写明白。最后,可能这个研究工作是在某一方面的资助下进行的,也得说明白。现在我们有不少人的论文对感谢这部分不重视,换句话说,就是侵吞了人家的成果。例如,有的人不提自己的研究题目是谁帮助确定的,他们应该知道,题目并不是很容易出的,很多人是没有题目的,能出题目的人一定是高水平的,他能看见问题在哪儿,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创造。尤其是对自己的导师,非提不行。可是,现在你去看,很多文章都不提自己的指导教师,都是天上掉下来的题目,这就是侵吞人家成果的行为。 我们知道了论文的一般写法和结构,那么,我们怎样去看论文呢?我一般只看摘要。摘要看完了,如果我发现这里面有新见解,或者这个题目是我没有碰到过的,我就再看引论,因为引
论告诉了这个问题是哪儿来的,过去研究的过程怎样,看后对这个问题大体上就有个小的轮廓了。最后再看一结论就行了。我看文章就这么看。当然,假如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全新的,那我当然要再看看这个方程式是什么,仪器怎么安排。至于这个方程式是怎么求解的,只要它不是新方法,我绝对不看,何必再费这个功夫呢?我们要懂得在学习上应该节省自己的时间,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所以一般只要看摘要就完了。也有不少这样的文章,一看摘要,这里没有太大、太多东西,就算了,我节省时间了,只要他提出了关键性的问题,并且解决了,那我得再看引论、结论。假如看完引论,看完结论,我觉得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我就再看里面的东西,看看那个图是什么样的,曲线是怎么样的等等。总之,看文章时,一定要分门别类地根据你自己的情况来衡量。有导师时,导师会告诉你,哪篇文章应该精读,哪篇文章应该略读,这样可以节省你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如果你能维持一天看一篇文章,就算不错了。一辈子一天看一篇文章可不得了,一年看三百多篇文章,那有多少材料到你这儿来了?这是你积累知识的过程,引导你往前走的过程。像这样做工作的人,他绝不会知识老化。 五、博士研究生要有满肚子的问题
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学习方法上有些什么不同呢?在培养目标上,二者有何区别呢?我们知道,硕士生一般是跟老师做的同一个研究课题,他在老师的具体指导下,看文献,搞研究。这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他不用自己找研究题目。而作为博士生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博士生的导师只告诉他一个大的研究范围,你大概做哪一方面的问题,或者再给你略微讲一下历史上这个问题在哪儿出现的,现在哪几个正在做。下面就是你自己去找文献来看,看了以后,你会发现每看一篇文章,你就有不少问题。这样看上半年或一年的文献后,你就会知道这个学问当前发展的情况了。你再根据自己的问题,整理出一批问题的目录来。在国外,博士生就是拿个东西去找老师,说我现在有这么多的问题,我想做哪一个或哪几个,请老师考虑,老师会帮助你挑一个最好的问题。什么是最好的问题?最好的标准有几条:一条是老师估计你的能力,如果你的数学好,那么就让你在理论方面多做点;或者你的实验做得不错,就会让你多做些实验。总之,根据你的能力,给你挑选一个合适的题目。不能给你一个问题,你做了八、九年也做不出来。还有一条,就是你不能提的问题过大,因为过大的问题,学校没有那么大的设备,也不能为你做这个题目,花很多很多的钱去购买科研仪器。而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尽干这个事,提个很大的问题,学校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指导教师就要控制,使你的题目能在自己的能力下,在学校现有设备条件的可能下,能做得出来。第三条,就是你这个问题要有一定的重要性。因为往往在你提的一大堆题目中,有很多是不重要的,老师会跟你说明白,哪些题目不重要,为什么不重要;哪些题目虽然重要,可是你没有条件做出来。最后,会帮助你确定其中的一个题目,这个题目既有一定的重要性,你也能够做好。所以,博士生的研究题目是你自己找的,不是老师给的,老师只在你的问题里而挑,挑你力所能解决的。
林家翘在《科学探索》杂志上写过一篇文章,他说,我们现在有的中国留学生来美国以后,往往不善于自己提问题,因为他在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凡是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凡是书上讲的都是天经地义的。因此,这种人一般是没有科研题目的。林家翘还举例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来了个中国留学生,他博士预备考试通过了,而且是全班成绩最好的,在全系35人里考了个第一名。他考完以后很高兴,在家里等着老师找他。可是,老师两个月没找他,他憋不住了,就去找老师,说他现在想写论文了,请老师给他出个题目。老师问他有什么题目,有没有想做的题目。他说一时想不进来,老师就让他回去好好想。他回去想了两个星期,还是没想出什么好题目。他又去找老师,对老师说,你还是给个题目吧,你给个题目很容易,我实在想不出什么题目。老师说,你回国去吧,你没有题目需要进行科研。所以,每个博士生都应该懂得,学问里不断发展的东西是很多的,我们是在矛盾里成长的,能够写的题目是很多的。我给硕士生找个题目很容易,可是对博士生,就不能随便给他一个题目,而要训练
他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领,使他能不断地成长,什么叫成长?自己有很多东西不会,他要对这些问题进攻,弄懂它,这就是科研,这就是成长。他如果没有这个能力,这样的博士生是没有用的。我们还看见不少这样的博士生,他们在国外拿了个博士衔,回来以后就又没有题目了。 10年不做还可以,20年、30年以后,知识就老化了。可是另外也有一些人,他们一直不断地在做新的题目,像华罗庚教授,一直做到死,因为他心里有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急着要解决,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我们培养博士生的目标,就是要求他在他所从事的科技领域里,要有满肚子的问题。这样,他离开导师以后,就可以带领一大批人去工作,这就叫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博士生、硕士生、大学生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懂得自学本本,一个懂得自学文章,一个是能寻找问题。而硕士生跟博士生的主要区别是,博士生应该有满肚子的问题,有独立工作的能力。
以上我讲的这些,无非是我一辈子积累起来的一点经验,这也是知识,是获得知识的知识。我希望你们将来都是生龙活虎的人,有满肚子问题的人,能上战场的人。
正在阅读:
谈学习方法(1982) 钱伟长04-07
20107月06-11
关于举办幼儿教师自制玩教具评比活动方案03-12
高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正文(最终版)2014080504-15
党的十九大对党章做的10条重大修改05-02
现代化学校整改工作方案07-06
2018届高考数学二轮复习平面向量学案含答案(全国通用)11-1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钱伟长
- 学习方法
- 1982
- 学校运动场改造施工组织设计
- 厂房工程模板专项施工方案 - 图文
- 《临死前的严监生》说课稿 刘金玉
- 烧结主抽风机简介
- 轨排组装技术交底
- 较全!2013年公需课专业技术人员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资料(答案)
- 建筑施工合同范本-2016-营改增后
- 技术与设计1知识点复习
- 柴静《苍穹之下》观后感
- 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IVUS)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交接班、巡回检查、设备定期轮换与试验作业标准化管理制度
- 线性代数第五章习题
- 苏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6.2测量物体的质量教案
- 高中英语词汇3500词word版(含音标)及英语词组与习惯用语大全
- 201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网络教研活动体会
- GJB9001C转换培训试题
- 初级起重机职业鉴定复习题
- 一天吃水果的最佳时期-吃水果时间表
- 市政道路路面应力吸收层的施工技术
- 形势任务教育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