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 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提纲

更新时间:2023-06-09 03:0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细胞生物学 整理提纲

第十章 细胞连接与细胞黏附

封闭连接

细胞连接 锚定连接 通讯连接

一 封闭连接(紧密连接)

分布于 各种上皮细胞,如 消化道上皮、膀胱上皮、睾丸曲细精管生精上皮的支持细胞

基部、腺体的上皮细胞 管腔面的顶端侧面区域、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之间 等

跨膜蛋白颗粒形成的 封闭索,交错形成网状,环绕每个上皮细胞的顶部,连接相邻细

胞,封闭细胞间隙,防止小分子 从细胞一侧 经过细胞间隙 进入另一侧

穿膜蛋白 闭合蛋白occludin 45kD的四次穿膜蛋白 C端与N端 均伸向细胞质

封闭蛋白claudin 20-27kD的四次穿膜蛋白 C端与N端 均伸向细胞质

胞质外周蛋白 PDZ蛋白、ZO家族。。。

紧密连接的两个主要功能:

1封闭上皮细胞的间隙,形成与外界隔离的封闭带,防止细胞外物质 无选择地通过细胞间

隙进入组织,或从组织回流入腔中,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

如: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血睾屏障blood-testis barrier保护器官免受异物伤害

2形成上皮细胞质膜蛋白 与膜脂分子侧向扩散的屏障,维持上皮细胞的极性。如紧密连接

限制膜蛋白、膜脂分子流动性, 保证在小肠上皮内胞质营养物质运转的方向性,还将上皮

细胞联合成一个整体

二 锚定连接

由细胞骨架纤维参与,存在于相互接触的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细胞连接;

主要作用是 形成能够抵抗机械张力的牢固粘合;广泛分布于动物各种组织中,特别是 上皮、

心肌和子宫颈等需要承受机械压力的组织 细胞与细胞间的黏着连接黏着带 adhesion belt

黏着连接 adhering junction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黏合连接黏着斑 与肌动蛋白纤维 相连的锚定连接 adhesion plaque

桥粒连接 desmosome junction 细胞与细胞间的连接 桥粒desmosome

与中间纤维 相连的锚定连接 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连接 半桥粒hemidesmosome

细胞内锚定蛋白 intracellular anchor proteins:在细胞膜的胞质面形成一个突出的斑,并将连

接复合体与肌动蛋白纤维/中间纤维相连

穿膜黏着蛋白 transmembrane adhension proteins:其胞质区域连接细胞内锚定蛋白,其细胞

外区域与细胞外基质蛋白或相邻细胞特异的穿膜黏着蛋白

(一) 黏着连接是由肌动蛋白丝参与的锚定连接

1黏着带 位于上皮细胞 紧密连接的下方,是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的一个 连续的带状结构

参与形成 黏着带 的穿膜黏着蛋白 称:钙黏着蛋白 cadherin,是Ca2+依赖性细胞黏

附分子

胞内 锚定蛋白: α、β、γ联蛋白(catenins), α-辅肌动蛋白(actinin)、黏着

斑蛋白(vinculin)等,锚定 肌动蛋白丝

作用 1在维持 细胞形态和组织器官完整性

细胞生物学 整理提纲

2为上皮细胞、心肌细胞 提供了抵抗机械张力的 牢固黏合

2 黏着斑 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部,是细胞通过局部黏附与 细胞外基质之间形成的 黏合连接

参与黏着斑 连接的 穿膜黏着蛋白 是整联蛋白integrin,也称 整合素;其胞外

部分与 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胶原) 相连,胞内部分通过 锚定蛋白 与肌动蛋白丝 相连

黏着斑部位的锚定蛋白有:踝蛋白talin、 α-辅肌动蛋白、细丝蛋白filamin、纽

蛋白vinculin 等

黏着斑 在肌细胞、肌腱(主要是 胶原) 形成的连接中 很常见

体外培养细胞 常通过 黏着斑 附着于 培养皿表面,黏着斑的形成、解离 对细

胞的 铺展和迁移 有重要意义

(二)桥粒连接是由中间纤维介导的锚定连接

桥粒连接 广泛分布于 承受强拉力的组织中,如 皮肤、心肌、消化道、膀胱、子宫、阴道等处的上皮细胞之间;根据分布位置,分为:桥粒、半桥粒 两种

1 桥粒 位于 上皮细胞 黏着带下方,是相邻细胞接触点上的一种 类似斑点状(纽扣)的

结构

桥粒斑(中间纤维附着部位)由多种蛋白组成包括 桥粒斑珠蛋白plakoglobin、桥

粒斑蛋白desmoplakin

不同组织的细胞中 附着于桥粒斑的 中间纤维不同

胰蛋白酶、胶原酶、透明质酸酶、 Ca2+螯合剂,均能破坏 桥粒结构

桥粒破坏:自身免疫缺陷病——天疱疮

2 半桥粒 上皮细胞 与基膜 之间的连接装置,结构仅为 桥粒的一半

半桥粒的胞质斑 由网蛋白plectin组成,与胞内中间纤维相连;半桥粒的跨膜黏

着蛋白是 整联蛋白integrin、穿膜蛋白BP180,与基底膜中的 层粘连蛋白 结合,

从而将细胞与基底膜牢固锚定在一起

主要功能:把上皮细胞 与其下方的 基底膜连在一起,防止机械力造成的上皮组

织剥离

半桥粒破坏:大泡性类天疱疮;层粘连蛋白、整联蛋白α6或β4基因突变,均

引起 大泡性表皮松懈症,症状类似前者

三 通讯连接

通讯连接communicating junction:进行细胞间的 电信号、化学信号的通讯联系,从而完成群体细胞间的合作与协调

动物组织中 有两种通讯连接:间隙连接 gap junction、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

(一) 间隙连接是动物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细胞连接方式

除骨骼肌细胞及血细胞外,几乎所有的动物组织细胞都利用间隙连接进行通讯连接

间隙连接的基本结构单位是 连接子connexon,长7.5nm,外径6nm,由6个相同或相似的 跨膜蛋白——连接子蛋白connexin(都有4个保守的a螺旋穿膜区) 环绕而成,中央是1.5~2nm的亲水性通道

一个连接子 可以由不同连接子蛋白构成——异源连接子;也可由相同连接子蛋白构成——同源连接子

不同连接子蛋白 构成的连接子,在通透性、导电率、可调节性方面是不同的,其分布具有组织细胞特异性

重要功能是:加强相邻细胞的机械连接 介导细胞间通讯

细胞生物学 整理提纲

间隙连接的通讯方式 代谢藕联metabolic coupling

电藕联electric coupling

1 代谢耦联

通过连接子形成亲水性通道,允许如 无机离子、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维生素、cAMP等 从一个细胞迅速进入另一个细胞内,使代谢产物迅速平均分配到相邻细胞中,在胚胎发育早期特别重要

间隙连接的通透性是 可以调节的,降低pH,或升高Ca2+离子浓度,均可降低 间隙连接的通透性(细胞受损时, Ca2+大量进入细胞,导致间隙连接关闭,以免周围细胞受到伤害;肿瘤细胞 间隙连接 明显减少或丧失,失去控制)

2 电耦联

其连接子 是种 离子通道,带电的离子 能通过间隙连接 达到相邻细胞

在具有 电兴奋性 的组织细胞间,广泛存在 电耦联现象;带电离子通过连接子,使动作电位 从一个细胞扩散到另一个细胞,速度快而准确

(二)突触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之间和神经细胞与肌细胞的接触部位

突触 电突触 细胞间形成间隙连接 速度快而准确

化学突触

化学突触 主要存在于 神经细胞之间、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接触部位,突触间隙20nm宽,传递 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动作电位,速度不及电突触。

钙黏着蛋白Cadherin

细胞黏附分子 选择素Selectin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uperfamily, Ig-SF

整联蛋白家族integrin

细胞黏附分子可分为三部分:①较长胞外区,其N-端带有糖链,是与配体识别部位;②跨膜区,多为一次性跨膜蛋白; ③胞质区,肽链的C-端,一般较小,可与质膜下的细胞骨架成分 或 胞内的 信号转导分子 结合,从而 介导黏附

细胞黏附分子通过三种方式介导细胞识别与黏着:

① 同亲型结合homophilic binding,相邻细胞表面的 同种黏附分子间的识别与黏着;如钙

黏着蛋白主要以这种方式介导细胞黏附

② 异亲型结合hetrophilic binding,不同种黏附分子间的识别与黏着,选择素和整联蛋白 主

要靠这种方式 介导细胞黏附;

③ 连接分子依赖性结合linker-dependent binding,相邻细胞的黏附分子通过 连接分子介导,

才能相互识别与黏着

一 钙黏着蛋白家族

一类依赖于Ca2+的 同亲型 细胞黏附 分子,在胚胎发育中的 细胞识别、迁移、分化,以及组织器官 构筑中 起重要作用

典型钙黏着蛋白 上皮组织的E-钙粘素epithelial cadherin

神经组织的N-钙粘素

胎盘(乳腺、表皮)P-钙粘素 (细胞黏着、信号转导)

血管内皮细胞VE-钙粘素 等

非典型钙黏着蛋白 桥粒中的 介导细胞黏着

细胞生物学 整理提纲

1 钙黏着蛋白分子结构

单次跨膜糖蛋白 在质膜中常以同源二聚体形式存在

钙粘素的胞外区 约110氨基酸残基,常折叠成5个重复结构域,

Ca2+结合在重复结构之间,将胞外区锁定在一起,形成棒状结构,

赋予钙粘素分子以强度结合Ca2+越多,钙粘素刚性越强;去除Ca2+,

胞外区便变得松软,易被蛋白酶水解

2 钙黏着蛋白的功能

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同亲性细胞

在个体发育中 影响细胞分化

参与细胞之间稳定的特化连接结构

3 钙黏着蛋白与疾病

钙粘素功能的 丧失,使恶性肿瘤 容易扩散;缺失E-钙粘素 可导致 上皮肿瘤的发生; E-钙粘素 表达越多,细胞转移越少;升高恶性肿瘤细胞中 钙粘素的表达,有利于抑制肿瘤

二 选择素

依赖于Ca2+的 异亲性 细胞黏附分子

主要介导 白细胞与 血管内皮细胞 或血小板 的识别和暂时性黏附,帮助 白细胞、血小板 进入炎症部位

L-选择素(L-selectin):最早在淋巴细胞被发现,在各种白细胞上都表达

P-选择素(P-selectin):存在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

选择素(E-selectin):存在于活化的内皮细胞中

1 选择素的分子结构

单次 跨膜糖蛋白

其胞外区 由三个独立结构域 组成:

N-末端的C型凝集素(C lectin) 结构域 识别特异糖基,参与细胞间选择性黏附的 重要

活性部位

表皮生长因子(EGF)样 结构域

补体调节蛋白(CCP)同源结构域

3种选择素 均可识别一类 特定的糖基, Ca2+参与该识别黏附过程表皮生长因子结构域、补体结合蛋白结构域,具有加强分子间黏附 以及参与补体系统 调节等 作用

胞内区 可通过锚定蛋白与细胞内微丝结合

2 选择素的功能

主要功能是 参与白细胞 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的 识别

与黏附,帮助白细胞进入炎症部位

白细胞在炎症部位的血管中 黏附、分离、再黏附、再分离,

随后激活了自身的整联蛋白,由整联蛋白介导 白细胞与血

管内皮的紧密结合,使白细胞 经内皮细胞间隙 迁移至组织

三 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分子结构中 含有类似 的 细胞黏附分子

细胞生物学 整理提纲

有的介导 同亲型 细胞黏着,如 各种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CAM,及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

有的介导 异亲型 细胞黏着,如 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V-CAM 等 大多IgSF 介导淋巴细胞和 免疫应答细胞之间的 特异的相互作用

一些IgSF成员,如 N-CAM 介导 非免疫细胞的黏着

1 Ig-SF黏附分子的功能

所有N-CAM的胞外区 都有5个Ig样 结构域,通过 同亲型黏着机制 与相邻细胞同类分子结合黏附载一起,与神经系统的发育、轴突的生长和再生、突触的形成关系密切

N-CAM的基因缺陷 一些Ig-SF成员 通过异亲型细胞黏附机制 参与细胞黏附

2 Ig-SF黏附分子与医学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N-CAM-L1) 主要在神经细胞表达,与神经元之间的黏附及相互作用有关

I-CAM、V-CAM、PE-CAM 在免疫排斥反应中 具有重要作用;如 I-CAM介导 肿瘤细胞与白细胞的黏附,肿瘤细胞I-CAM表达降低 可能与肿瘤细胞 逃逸免疫监视 有关

四 整联蛋白家族(整合素) 一类普遍存在于脊椎动物细胞表面,依赖Ca2+或Mg2+

细胞 1 整联蛋白是由α和β两个亚基形成的异二聚体跨膜蛋白

α亚基 和β亚基 均由 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 三个部分组成;

其胞外区的 头部区 与配体结合

胞内区 很短,只含有 30~50个氨基酸,可通过与 胞内的一些 连接蛋白(踝

蛋白、α辅肌动蛋白、Filamin、纽蛋白) 与细胞内的 肌动蛋白丝等 骨架

成分 相互作用

胞外区可与 纤粘连蛋白、层粘连蛋白、胶原等 含有Arg-Gly-Asp (RGD)

三肽序列的细胞外基质成分 结合,介导细胞与 细胞外基质的黏着,如 黏

着斑、半桥粒。

不同细胞 表达的整联蛋白 在组成上 不尽相同;

一种整联蛋白 可以结合 多种配体,一种配体 也可结合 多种整联蛋白

2.整联蛋白的功能

①介导细胞间相互作用

②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作用

③整联蛋白在信号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整联蛋白参与的信号传递方向有“由内向外”及“由外向内”两种形式

3.整联蛋白与医学

整联蛋白的胞外区 识别结合 RGD 三肽序列,人工合成肽的RGD序列 能竞争性 阻断细胞与纤连蛋白的结合 半数的整联蛋白 含有结合RGD的 结构域,而RGD序列的发现,开辟了 以受体-配体 相互作用为基础的 新的基本治疗手段

药厂设计出“非肽类抗凝血药物”

Aggrastat 等,类似RGD结构,只结合 血小板整联蛋白,防止 血凝块 形成

细胞生物学 整理提纲

作用形式

作用类型

主要的跨膜蛋白 整联蛋白 整联蛋白 钙粘素-钙粘素 封闭蛋白 ( claudin) 、 密 封蛋白(occudin) 连接子蛋白(Connexin) 钙粘素-钙粘素 粘连分子

连接的细胞骨架 肌动蛋白纤维 中等纤维 肌动蛋白纤维

细 胞 连 接

细 胞 -- 细 胞 外 基 黏着斑 质 半桥粒 黏着带 紧密连接 细胞--细胞 间隙连接 桥 粒 作用形式

中等纤维 识别与黏着方式 异亲型 同亲型

细 胞 黏 附

细胞--细胞外基质、 细胞--细胞 整联蛋白 钙黏着蛋白 细胞--细胞

IgSF-IgSF(不依赖 Ca2+)同亲型、异亲型 IgSF-整联蛋白 异亲型 选择素-凝集素(lectin) 异亲型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j2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