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自然辩证法

更新时间:2024-04-16 13: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答:它深刻揭示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而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考察,并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思想,自然科学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科学技术并入生产过程转为直接生产力,社会实践的需要,首先是经济,生产的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科技又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2、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和范围是什么? 性质: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内容:自然辩证法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3、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STS的联系和区别?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的联系和区别:虽然他们都是以科学技术的整体作为研究内容,但他们之间有着原则的区别:第一如何看待自然观。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都把对自然界的哲学思考放在自然哲学,科学实在论,或者哲学本体论中,而自然辩证法把自然观作为他的理论基石。第二如何看待科学技术。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一般是着重从科学技术成果方面来考察的,而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看做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从他的活动过程,也从他的活动成果来考察的。第三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永恒的,最合乎人性的形式。而自然辩证法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是历史上的一个过渡阶段,它迟早要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自然辩证法和STS的联系和区别:自然辩证法虽然与STS有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但是STS没有把自然界与自然观放在首要地位,并且他们都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他们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前途。自然辩证法研究在借鉴他们的成果时,必须做出分析而加以吸收。

4、在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谈谈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 我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树立辩证自然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社会责任感。可以为我建立和创造新的方法提供指导,能够增进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二、

1、 对于恩格斯以上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辨证的,不是征服与被征服关系。人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依靠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人同时又靠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要正确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以良知、远见和气魄,采取果断的行动,来弥补我们的前人以及我们自己对自然所犯下的过错,自觉充当维护

自然稳定的调节者,从而与自然达到和谐的境界。

2、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对正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

我个人觉得,正是通过恩格斯运用自然辩证为基础,正如他所说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才有了当今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进行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与恩格斯的思想密不可分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我想我国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点,已经把具体的内容写入了十二五规划中。其中的碳排放及污染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抑制我国暂时的经济发展的。但从长远考虑,这恰恰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更进一步,使我们子孙后代能更好的生活下去。

3、也可从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及日益增大、自然资源的日益紧张及全球性污染危机的日趋严重、全球气候的变暖等等,来谈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的这两段话谈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同时强调了人与自然地关系。人们在改造自然地同时,自然也在不断的反作用于我们的生活与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容忍能力之间存在矛盾,即人们不可能永无止境的运用自然界的物质,相反,我们在改造自然,实现自我理想与目的时,我们同时破坏了自然界内在的和谐成分,使得自然界的和谐慢慢的从健康走向压健康状态,而现今,自然界正面临着很多潜在的危险。我们对自然界追求的太多,我们的每一步发展应该考虑一下自然界的承受能力,要看到事物发展的两面性。 恩格斯的这些思想对我国的发展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他警醒着我们时刻关注人的自我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首先,我国目前的自然资源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这些现象对于我国的未来的发展很不利,如果不加控制,我国未来发展是不容乐观的。其次,世界各个地区的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界内在的和谐,冰川的融化、水土流失以及对世界濒危物种的捕杀等都反应出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程度,面对这些问题,人们关注与研究,慢慢察觉到自然界的破坏开始威胁到人类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应该联合起来去改善现状。最后,自然界的这些种种反常现象的出现让我们也清醒的看到了,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我们的发展应该从两者之间好的方向努力,在利用自然界的物质同时,应该合理的去修复,去整治自然界。我国目前出台的减排政策提出的很适宜,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控制全球变暖,有利于改变全球气候。 三、

1、什么是科学?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科学是真理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社会建制?一种文化活动?一种信念?还是一种实践方式?等等。请结合自己的背景和理解进行阐述。 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永远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首先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第二是了解科技发展史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第三是正确理解科学家。第四是正确理解科学事件。

2、科学是不是最可靠的知识?有没有认识论上的特权?即科学是否可以免于怀疑与批判?科学不是道貌岸然的传教,也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真理”在其

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具有绝对的正确性。放眼未来,就整个人类历史长河来说,根本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真理。因为人是地球生物,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人对世界的理解都是通过感观获取信息,而后通过思维作理性分析做出的结论。人本身的局限性决定了我们的理论永远是与客观事实有差距的。

3、今天,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吗?如果有,你认为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无必要,如何实现?

(关键词:科学与人文;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科学工作者与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还存在,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通有必要。科学与人文二者自产生以来,就是相互伴随、互相融合,构成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从理性、科学的反战和人类的生存三个角度来讲: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性精神所开出的两条向路,而科学与人文最终的融合也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回归;近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同源,始于人类的求知精神,科学的反战与人文的变更相互关联,二者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从人的依赖性社会到物的依赖性社会,再到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发展,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4、你认为在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有多大?(试举例说明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我认为社会性因素的作用主要有:一、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二、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形成的必要条件,要完全避免一切社会因素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就是说科学知识并不单纯由自然界决定,社会因素是科学知识面貌的影响因子,有时甚至是十分关键的支配性因素。 四、

1、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与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例如鸟类是恐龙进化而来的,但是究竟是哪种恐龙进化而来的那就是科学问题。

2、 何谓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伽利略在对自由落体研究时认为自然界是简单的,自然界的规律也是简洁明了的。从这个理念出发,猜想落体运动也一定是一种最简单的变速运动,而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它的速度应该是均匀变化的,从而为自由落体的研究打下了重要基础,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科学假说。

3、请基于你的学科背景给出理由,捍卫或者反驳其中一种立场。科学是始于问题。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所谓科学问题是指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而产生的问题。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

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五、

1、技术的本质?

技术作为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控制的活动,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关系,因此,对技术本质的解读必须深入到社会主体的人之中,必须思考技术与人工的物质世界、技术活动的目的性、技术与人类制作过程及其产品、技术与知识、技术与技术拥有者的精神状况以及技术的文化维度等方面。马克思将技术置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大背景中,以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点来把握技术的本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于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简言之,技术的本质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即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

3、 技术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技术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人对自然地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地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性的活动,实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烟火,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技术作为人对自然地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产生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之中。

4、 技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金城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人的生活有何深远的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越来越发达,正是因为科技发达,所以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越来越方便。我们现在人口越来越多,多亏科技发达了,所以我们生活的一切都井然有序。所以说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但相对外国发达国家,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必须用科学技术“武装头脑”,为科技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5、技术的应用有何限度?如果不加限制地滥用的话,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承认科学给人类的利端,但同时我们也不否认他给我们带来的弊端。科学其实是中性的,它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社会也能给社会带来危害。高科技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诸多弊端。

六、1、科学技术伦理问题是由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还是由科学技术自身造成的?或是其他原由呢?

伦理与价值虽然都是人们行为和关系中产生形成的,但两者又有所不同:价值是伦理产生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伦理则是对正面价值的维系和对负面价值的制约。我认为科学技术产生

的伦理是由科学技术的应用造成的。新的科学技术产生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会导致伦理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没有预估到新技术成果应用的潜在风险,或者现在的手段还检测不到新技术科学技术成果的后果,是一种被动的无知。2)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决策者没有与社会公众对当代科学技术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使支持者、反对者和持审慎态度者的立场,观点及其对该问题的探讨结果充分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对可能具有革命意义的各种科学技术成果在伦理上可接受的程度和继续发展、应用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3)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所利用、危害人类。

2、结合个人的背景知识和兴趣,谈谈自己对高科技引起的网络伦理、生命伦理、基因伦理、环境伦理等问题的具体认识。

在此,我就以克隆技术作为讨论的论题来进行阐述。克隆技术发展至今,一直面临着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社会、法律之间的争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克隆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具体运用。一个就是治疗性克隆技术,就用运用克隆技术,取出胚胎中的干细胞用于培育不同的胚胎组织甚至是器官,用于移植以治疗疾病。第二个就是生殖性克隆技术,它与治疗性克隆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指利用克隆技术大批量的培育新的人类个体。前者是我国所倡导的,支持的。这是因为它利用了科学技术为我们人类创造了福祉,同时它也尊重和保护人类社会的道德底线和伦理底线。而生殖性克隆破坏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它会诱发伦理道德的颠覆、社会的混乱和乃至于人类的生存。从这个例子我们充分可以说明伦理道德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伦理道德的功能不在于为科学技术保驾护航,而在于为科学家的行为设定规范,对受这一行为影响的人们提供保护。

七、以下是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生讲演时所说的一段话:

“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

在当今这个大科学时代,科学技术作为“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第一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越来越全面而深刻地作用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科学家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其社会责任问题也日益为社会所重视。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只做学问的人,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酒精使人民境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种玩世不恭。科学家有责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担负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1.教育大众的责任。科学与社会紧密项链,科学家有责任捍卫科学的尊严,抵制伪科学对社会的危害,以正确的科学理念教育大众,使之认识科学技术的价值所在。

2.维护社会和谐的责任。科学对人类的社会事务的影响越来越大,科学家应该对科学体制和社会政治承担其应有的责任,呼吁建立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大协调发展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科技发展与人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人、自然和社会的综合协调。

3.推动人类进步的责任。科学技术在物质文明方面可以不断满足人类的需要,不断地实现人类的目的;科学技术在精神文明方面可以对思维方式的变革、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深刻的变化和科学精神的形成等具有重大影响;科学技术在政治文明方面可以提高人们的政治觉悟和

政治参与意识,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政治观点和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等。 八、当我们回到中国历史处境上来思考科学技术时,我们似乎常常会发现一些不可理喻的事件,譬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斥责为主观唯心主义,马演初的人口学理论被斥责为反动的马尔萨斯主义等,同时也出现亩产万多斤粮食的科学论证等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如果说我们从理所当然上已理解的科学技术就等同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科学技术的话,那么科学技术活动就只要复制或模仿就可以了,但中国现代历史处境上似乎又表明了这是一条死路,譬如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以及后来苏联模式等都以失败而告终。那请问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因此,在我看来,只有在以具体历史处境上的科学技术为思考对象时才能获得其现实的意义,在此不妨请同学们以之为路径来讨论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向。谢谢!

对于科学发展,我先从历史的角度来解析。我们中国自从新中国诞生以来,走过了一条不平凡而又曲折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在科学技术上发展轨迹。从刚开始的引进苏联设备,学习苏联老大哥,到50年代中后期模仿苏联设备,自己建设。这两者虽然在形式上有所不同,但终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都依赖于别人。自从于苏联关系破裂后,我们一度一蹶不振。但这也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要发展就不能单纯的模仿,这样会永远受制于人。我们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终于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两弹一星。这就充分的驳斥了模仿别人就永远不会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史为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学技术提升到了新的层次。然后又提出了“创新是一个名族的灵魂”,这就为我们未来的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奠定了一个基础。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这无疑等于自杀。学习、模仿别人的科学技术,等你追上别人的技术时,那时别人的技术又更上了一个台阶。这样你就会永无止境的跟在别人后面。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21世纪后,逐渐摆脱了封闭的枷锁,不仅在形式上、口号上提出创新,也从实际行动上进行了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后续才能真正的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九、最近人们在不断地讨论着科学技术的创新问题。从相关的报道(特别《文汇报》)上看,人们似乎只是在不断地指出什么、什么不是属于创新,或以比较的方式谈论创新的障碍在哪里,但很少谈到:何谓创新?其能力又从哪里来?这也就是说,人们好象只要知道什么不是创新,就等于知道了什么是创新,显然,这种求问方式只能让人获得某种谈资,却不能引人深入问题的实质。譬如,人们谈论或羡慕苹果公司的创新行为,但无法理解它们为什么具有这种创新能力。当我们把它们归结于经济、教育或政府支持等等方面时,我们是不是就早已丧失了对这种创新活动的理解能力呢?!因此,在此向大家提及这个问题来讨论,以便获得更深入更正面的理解。因为在我看来,创新是一种文化力量,根植于传统的逆反精神,同时创新也是一种观念力量,根植于理念的先天逻辑。请大家各抒己见吧。

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人类通过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正如题目所说,创新

确实是一种文化力量。首先,它需要有强大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其次,它需要有根植于传统的逆反精神。西方国家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入手,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到使孩子们对某件事物开始有兴趣去学去想,然后到对某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质疑,最后针对质疑的问题,再进行探索。这一系列的流程使得西方国家的孩子更具有创新精神。其中对事物的质疑是最为关键的步骤。我国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前辈谓学贵为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从疑生,疑解则学成”。20世纪中期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有利用培养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知识兴趣。例如,有一位物理老师做了一个实验,他用一小支蜡烛,并在蜡烛的底部粘上一个硬币,放在半碗水里,蜡烛刚好露出水面一小段,然后点燃蜡烛,蜡烛燃烧了一会儿,逐渐接近水面。当蜡烛烧到水里时便“熄灭”了,过了一会又突然燃起来了;一会儿又“熄灭”了,再过一会儿又燃起来了,这样连续了三次,他就问同学为什么?最终蜡烛真的熄灭了,他又问学生为什么?他让学生们相互质疑、相互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是与氧气有关。然后孩子们才会对相关自然现象与科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索。而我国由于缺乏对创新的认识,首先是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我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长期的封建统治,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又占统治地位,还受到孔子中庸思想的影响,加之我国所处地理位置的封闭(三面是山,一面是海),造成与外界的隔绝,形成了比较保守的思维方式,这在我们的一些谚语中就有所体现,如“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都是保守思维的反映和体现。加之,我们传统的“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使我们的青少年相信长者,迷信权威,害怕创新,什么“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家有一老,黄金活宝”、“老马识途,人老识理”、“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嘴上白毛,办事可靠”、“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这些谚语都反映在我国传统社会里:长者就是权威,就是智慧的化身。此外,在传统的价值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则成为我国知识人士的追求,以至于出现把国外先进技术视为“奇技淫巧”、“雕虫小技”,不屑一顾。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对人们的影响极为深刻,以至于有些人仍沉迷于四大文明古国和四大发明,不思进取和开拓。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j1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