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经典阅读 看见,用心,用思想素材

更新时间:2023-03-08 04:35:38 阅读量: 高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3高考语文经典阅读素材:看见,用心,用思想

十年前她成为央视新闻主播,因毫无经验曾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

这才有了《看见》。《看见》是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通过书写,柴静再次回到过去的采访场景中,发现早已忘记的东西,发现根本没有想过的事情,呈现很多在节目中没有完成或不能完成的事。“我原本只想单纯写我看见的人,后来才发现我看见的人中包含了我。”

当然,“柴静看见的,是我们不可能通过她那一本书,就能同样看见。因为柴静看见的,要比她那些文字和影像呈现的,更丰富,更细致,更深入。更重要的,是柴静能够看见,不只是在用她的眼睛,而是用心,用思想。”(时评人单士兵语)

这也正如央视主持人崔永元的读书感受:“我是泡在浴缸里把《看见》看完的。每个人不管生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成长,我希望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两样东西不要少,一个是看见,一个是思想。”

【成长素材】 素材关键词:欲望 精彩书摘:

央视南院食堂,每天集体吃饭时电视上正重播“时空连线”,陈虻吃完饭给我打个电话:“人家说,这人还是陈虻招的?你可别让我丢人。”说完把电话挂了。

他骂人的这个劲儿,史努比说过,让人轻生的心都有——因为他骂的都是对的。

他审一个人的片子,审完把对方叫过来,问人家多大岁数了。对方莫名其妙,问这干嘛。他说:“看你现在改行还来不来得及。”

他嫌我小女生新闻的那套路数:“你简直矫揉造作不可忍受。” 小女生血上头,眼泪打转。

他还说:“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

直到他看我真没自信了,倒是对我温和点了:“你得找到欲望。” “我欲望挺强的呀。”我回嘴。

“你关心的都是自己,你得忘掉自己。”他说。 “怎么才能忘掉自己?”我拧巴得很。

“回家问你妈、你妹,她们对新闻的欲望是什么,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我真是一期一期问我妈和我妹,设计问题时有点用,尽量从常识出发,但一上台,几盏明晃晃的灯一烤,导播在耳机里一喊“三,二,一,开始”,身体一紧,我声音就尖了,人也假了。

陈虻说:“你问一个问题的时候,你期待答案么?你要不期待,你就别问了。” ——《别当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编辑提点:从前说一个人对某事某物有“欲望”,通常是带有贬义的。但在当下,“欲望”这个词则更多地被用在一种中性的、甚至略带褒义的语境中。“欲望”有时等同于“动力”,人只有对什么充满了“欲望”,才会发奋向前。正是对于新闻真相探究的欲望,才使得柴静一步步走到今天。可以说,了解自己的“欲望”,知道自己有所欲,是成长所必需的。具体到作文中,“欲望”就是你要表述的一样东西、一个目标或是一种思想,明确你的“欲望”,会使你的文章具备一个扎实的内核,也会在第一时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目光。

适用话题:欲望与期待;成长的动力;坚定你的目标…… 【观点素材】

- 1 -

1. 素材关键词:现在与未来;环境 精彩书摘:

我小学时大扫除,用的大扫帚举起来梆梆硬,相当扎手吃力,是芦苇的花絮做成的,河边还有明黄的水凤仙,丁香繁茂,胡枝子、野豌豆、白羊草……蓝得发紫的小蝴蝶从树上像叶子一样垂直飘下来,临地才陡然一翻。还有蟋蟀、蚂蚱、青蛙、知了、蚯蚓、瓢虫……吃的也多,累累红色珠子的火棘,青玉米秆用牙齿劈开,嚼里面的甜汁。回家前挖点马苋菜拿醋拌了,还有一种灰白的蒿,回去蒸熟与碎馒头拌着蒜末吃,是我妈的最爱。

……

2005年我在云冈石窟,离大佛不到400米是晋煤外运干线国道。每天1万6千辆运煤车从这路过,大都是超载,篷布也拉不上,随风而下,几个外国游人头顶着塑料袋看石窟。大佛微笑的脸上是乌黑的煤灰,吸附二氧化硫和水,长此以往,砂岩所凿的面目会被腐蚀剥落。

佛犹如此。

我把眼一闭,心一硬,如果现实是这样,那就这样,这些是没办法的事。只有一次,我奶奶去世几年后,石榴树被砍了,我不知道怎么了,电话里冲我爸又哭又喊,长大成人后从没那样过。我爸后来找了一个新地方,又种了一棵石榴,过两年来北京时提了一个布袋子给我,里面装了几个石榴,小小的红,裂着口。

我看着心里难受。

我可以自管自活着,在旅行的时候回忆童年。但我是从那儿长出来的,包括我爸在内,好多人还得在那里生活下去。每天要呼吸,喝水,在街头走过。人是动物,人有感觉,表姐在短信里说:“再也没有燕子在屋檐下搭窝了,下了雨也再也看不见彩虹了。”

“再也”,这两个字刺目。 ——《山西,山西》

编辑提点:关于山西环境的污染问题在网上有很多相关的资料,但如果不去山西,不知道山西的过去,只看那些生硬的记录和数据,你不会真正了解到环保是一件多么迫切的事情。在这段文章中,柴静先写了小时候的河边风景,从“明黄的水凤仙,丁香繁茂”写到“蓝得发紫的小蝴蝶”,再写到“青玉米秆用牙齿劈开,嚼里面的甜汁”……种种细节勾勒出一副无比鲜活的画面。但隔着几段后,她又写到2005年的云冈石窟,写到了顶着塑料袋的外国人和大佛脸上的煤灰。文章并没有刻意将这二者进行对比描述,但每个读过它的人,会自然而然在脑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时再读到那句“再也”,才会像柴静所写的“‘再也’,这两个字刺目。”不只是“刺目”,更“刺心”。

适用话题:污染与环保;过去与现在;警钟与反思…… 2.素材关键词:公民权利;法律;平等 精彩书摘:

2006年3月21日上午10:03,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郝劲松坐在原告的位子上开口说话:“审判长,通知我的开庭时间是10点,被告迟到,我是否能得到合理解释?”

审判长看他一眼:“现在你先遵守法庭程序。”冲书记员挥了下手。 书记员跑出去大声叫:“北京地铁公司!北京地铁公司!” 片刻,两位男士夹着公文包,匆匆入门,在被告席上落座。

双方目光交汇的一刹那,法庭非常安静。我明白了郝劲松为什么说“不管你有多强大,包括一个国家部委,当你被告上法庭的时候,你是被告,我是原告,大家坐在对面,中间是法官。你和我是平等的”。

这场官司关于5毛钱。郝劲松在地铁使用了收费厕所,认为收这5毛钱不合理,把北京地铁公司告上法庭。他是个普通的学法律的学生,连个律师证都没有,以“公民”的名义打官司。

- 2 -

——《我只是讨厌屈服》

编辑提点:柴静在名为《认识的人,了解的事》的演讲中说道:“只有一个国家拥有那些能够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去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郝劲松是这样的人,陈庆法是这样的人,要求公开“表哥”杨达才工资收入的刘艳峰也是这样的人,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公民意识”的勃兴。正是这些大写的“公民”,一点一点地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改变。

适用话题:公民权利与意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改变的力量…… 【哲理素材】

素材关键词:认识;认知 精彩书摘:

进央视第一天陈虻问我:“你从湖南卫视来,你怎么看它现在这么火?” 我胡说八道了一气。

陈虻指指桌上:“这是什么?” “……烟?”

“我把它放在一个医学家面前,我说请你给我写三千字。他说行,你等着吧,他肯定写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多少倍。还是这盒烟,我把他拿给一个搞美术设计的人,我说,哥们请你写三千字。那哥们会给你写这个设计的颜色,把它的民族化的特点、它的标识写出来。我给一个经济学家,他告诉你,烟草是国家税收的大户,如果全不吸烟的话,影响经济向哪儿发展。”他看着我,“我现在把烟给你,请你写三千字,你就会问:‘写什么呀?’”

后来我知道,他经常拍出那盒烟当道具震慑新人。但是,他最后说的一句话十年后仍然拷问我。

“你有自己认识事物的坐标系吗?” ——《逻辑自泥土中剥离》

编辑提点: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说,同样的人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会有不同的表述。具体到作文中,就是不要人云亦云,要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角度。

适用话题:千人千面;变化的角度;不要人云亦云…… 【细节素材】

素材关键词:内敛;低调

《看见》出版前,柴静对图片设计提出反对意见。那是名设计师陆智昌的精心作品,出版社的人转给柴静时都带着一种狂喜,因为那是突破性的内文设计,和文章内容交相辉映的创作。“照片主体基本是我,有四五十张,看到后我本能反应,不希望有这么多照片。”柴静跟设计总监邮件频繁来往:“后来都已经剑拔弩张。他跟我讲:你是一个公共符号,不要破了相!”最后柴静向陆智昌写信打电话,终于拧了过来。

没几天,看到封面设计上“柴静看见”四方大字,她的脑袋嗡一声又炸了:“我不能忍受我的名字那么大出现。但难道又要委屈一次陆老师吗?设计总监爆掉了。说‘你可不可以不要干预专业工作?你知道这4个字嵌在这里,这种结构的力量有多么稳固吗?’我知道他有道理,陆老师那么专业,已经宽容我一次,怎么能又再找麻烦。可那个别扭劲就是无论如何过不去。”她硬着头皮再找,陆智昌又一次接受了。

提点:

柴静是一个很低调的人,或者说,是一个内敛的人。这一点,从她总要组里的人们少拍

- 3 -

点她的镜头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她在后记中写道:“三年前,我犹豫是否写这本书时,最大顾虑是一个记者在书里写这么多‘我’是否不妥。六哥(张立宪)说不在于你写的是不是‘我’,在于你写的是不是‘人’。”正是如此,这么多年来,柴静一直贯彻着她最早对陈虻说的话“我关注新闻中的人”。正是这一点,才让她始终保持着一种内敛低调的姿态,始终从“近”处看新闻。这是柴静之所以成为柴静的原因。

适用话题:

他人与自我;低调与高调;最近的地方才最真实…… - 4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