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普通语言学纲要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更新时间:2023-04-27 23:2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普通语言学纲要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一) (2)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普通语言学纲要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二) (8)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普通语言学纲要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三) (13)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普通语言学纲要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四) (20)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普通语言学纲要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五) (26)

第1 页,共30 页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语言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之普通语言学纲要复试实战预测五

套卷(一)

说明:本资料为2017复试学员内部使用,终极模拟预测押题,实战检测复试复习效果。————————————————————————————————————————一、名词解释

1.内部屈折

【答案】内部屈折是通过改变词中语素的部分语音来表示语法意义的一种方式,又称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例如,英语中的不规则动词,大多是用语音交替来表示形态变化的,如bend-bent.build-built。内部屈折不同于附加词缀,后者不改变词根或词的内部语音,而是附加另外的语素,前者改变词或词中语素的内部语音,而不附加另外的语素。内部屈折的作用在不同的语言中有所不同。阿拉伯语主要用内部屈折表示形态变化;英语的内部屈折只是辅助性手段,只有少数不规则动词用内部屈折表示形态变化:而现代汉语一般来说没有内部屈折这种方式。

2.舌尖音

【答案】舌尖音指舌尖顶住或者接近门齿、齿龈、硬腭而发出的辅音,包括舌尖前音、舌尖中音和舌尖后音。舌尖前音有z、c、s,舌尖中音有d、t、n、l,舌尖后音有zh、ch、sh、r。

二、简答题

3.分析语文学和语言学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语文学是语言学研究的早期形式,二者有着一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语文学和语言学,都是对语言进行的描述和记录,语文学是语言学系统研究的开始。

(2)不同点

①研究对象不同

a.语文学给古代经典作注解,研究古代书面语,是经学的附庸。它所关注的,首先是反映在古代书面文献中的古代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其直接目的是解读古典文献,而不是自觉地探索语言自身的规律,对同时代活生生的口语更是完全不感兴趣。这必然使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受到限制。如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占代读音和意义。

b.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现代语言学则以研究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而且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语文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

②地位不同

语文学的局限使得它必须附庸在其他学科上,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语言学是在语文学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还与越来越多的学科相连。

第2 页,共30 页

4.语境对词义的影响和作用。

【答案】语境是指语言环境。在书面语中变现为上下文所产生的语言环境,词义在使用过程中不是仅仅只有表面上的意义,一般还有深层意义,而这一意义是直接与语境相关的。语境可以使词语的意义发生以下几种变化:

(1)使语言意义更明确,消除多义和歧义

一个词语往往不止有一个意义,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歧义现象,而相应的语境则可以很好的分化词义的多义现象。例如,“家里门没锁。”这句话中,锁是多义词,离开语境,句子就有歧义,如果加上一句表示上下文语境的话,就会将“锁”这一词单化。例如,上面的例句加上一句“去超市买把锁回来吧”就可以知道上述句子中的“锁”是名词。

(2)使词语获得临时的、特定的含义

词义是以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和主观评价,以及词在特定使用范围中所产生的意义。但是在具体的语境中,可能会获得一些临时的意义。例如,“我爸天天晚上修长城。”这句话中的“修长城”就不再是原来的意义,而是表示“打麻将”的意思,是在语境中获得的临时的意义。

(3)影响词语的感情色彩

词的感情倾向也是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境中也会改变。例如,“真不错,考个试还能背回一筐鸭蛋”,“不错”本来是一个褒义词,但在这句话的语境中可知,是一个表示讽刺的贬义词。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4)填补、丰富词语的意义

词语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仅仅只反映表面的词义,而可能还会有‘定的深层含义,根据语境可以补全这些含义。例如,《哈姆雷特》中王后想表达怀疑哈姆雷特杀了他的父亲时说了句“你把你父亲大大地得罪了。”这句话中的“大大”就是具有深层意义的词语。

5.结合我国的语言生活,谈谈双语双方言现象和语言替换(语言转用)现象。

【答案】(1)双语双方言现象

双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一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例如,我国主要用于少数民族语言兼用汉语的现象就属于双语现象。

双方言现象是指同一个民族间,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而形成的同时使用两种方言的现象。例如,我国各大方言区的人民兼用汉语和方言的现象就属于双方言现象。

不管是双语现象的产生还是双方言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地域相连的基础上。我国是多民族大国,语言资源十分丰富,但这种多语言共存的情况同时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人们交际时也许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随着社会发展、交流日增,各语言必会相互影响。就日前来说,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很多方言被普通话化,普通话在带给人们交际便利的同时,也在同化各方言和民族语。

(2)语言替换(语言转用)现象

第3 页,共30 页

语言替换(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例如我国的回族是整体转用了汉族人的语言,而居住在海外的华侨或一些国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一般属于部分转用型,如云南通海地区的蒙古族转用了彝语,湖南桃源、常德的维吾尔族转用了汉语。

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它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深度接触指在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不平衡接触是指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和文化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这一优势民族一直保持有聚居的人口而其他民族的聚居人口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语言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一般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三、论述题

6.汉语普通话与英语(或者你熟悉的其他外国语)在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上有什么差异?

【答案】汉语和英语在语法手段和语法范畴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汉语与英语在语法手段上的差异

①词形的变化

汉语普通话缺乏词形变化,而英语则具有丰富的词形变化。

a.通过附加词尾来表达语法意义,如taller/tallest,前者词尾表示比较级,后者词尾表示最高级。

b.内部屈折。如begin-began,两者分别表示开始这个动词的一般式、过去式。

c.异根。如better,best二者分别表示good的比较级、最高级。

②语调

有人认为语调也是一种语法手段,主要指的是停顿。例如汉语普通话:“我知道,你不知道。”(联合),“我知道你不知道。”(主谓)而英语中语调的作用则不明显。

③重叠

汉语中通过重叠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如“掂量”与“掂量掂量”具有不同的意义;英语中则无。

(2)汉语与英语在语法范畴上的差异

①性。性是某些语言里的名词的分类。形容词常常修饰名词,它也随着有关的名词而有性的变化。汉语没有性的语法范畴,如男女服务员都可称为“服务员”,而英语则分别表示为waiter,waitress。

②数。数这个范畴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英语的可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变化,如男孩,单数形式为boy,复数形式为boys。而汉语名词的单复数则没有形式上的变化。

③格。格表示名词、代词在句中和其他词的关系。名词、代词作主语时用主格的形式,作及物动词的直接宾语时用宾格的形式,作间接宾语时用与格的形式,表领属关系时用属格的形式。英语的名词有通格和所有格两个格,而汉语则没有格的变化。

第4 页,共30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ig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