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综述
更新时间:2023-11-13 12:5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
摘要: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出现,我国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灾难般的破坏。已敲响于虚实之间的生态文明警钟,预示着生态文明对人类幸福的重要意义。人类社会亟需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建设生态伦理,发展生态文明。
关键字:生态文明、生态伦理、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其中,生态意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是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我国由于受工业化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环境意识到目前为止总的讲还比较薄弱,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屡禁不止;因此在生态文明社会和生态伦理方面的建设显得更为重要、更为迫切。 一、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问题
自西方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社会都因为这一场不可思议的,看不见的流血的革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纷纷开始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进而带动了科学,政治与社会文化的发展。随后西方国家在浑厚的经济基础下开始探索世界,不断的建立殖民地,一方面为国家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另一方面随着他们国家势力的发展不断地对世界其他国家民族进行迫害,资源的掠夺。不过祸福相依,世界上虽然有许多国家受到了沦为殖民地的悲惨命运,却也同时接收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强行文化“灌溉”,接触到工业文明。经过了第一第二世界大战,世界各国国家社会体系的变化,人民世界观的改变,各国开始纷纷效仿西方国家,对自己国家进行经济
生产的工业化,纷纷步入了工业文明。中国于19世纪末期开始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我们谁也无法否认,当今世界上存在的各种各样自然环境问题都与工业文明脱不了干系。长达了200多年的工业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同时这样发展的副作用是自然矿物资源的耗尽,生态生物圈的失衡以及自然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这已经引起了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也正正是当今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危害主要有三大类,也就是上文多提及的:自然矿物资源的耗尽,生态生物圈的失衡以及自然环境污染。工业文明已接近把以能源为主体的资源消耗殆尽,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最为严重。这种结果可以说是必然的,因为所谓的工业发展本质上就是建立一能源为基础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的生产和增长依赖于大量的自然资源的实用和各种矿物原材料的巨大的耗费。到了如今,各种积累了上万年的自然资源已经逐渐被消耗殆尽。全球石化类燃料的开采期,石油至多为50年,天然气至多为70年,贮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也只有230年。工业文明还使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工业发展对于自然资源如矿物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大规模的减少,土壤侵蚀、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和土地荒漠加速蔓延。据统计,在不到200年时间里,这个星球失去600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在一些主要河流流域,土地侵蚀造成的沉积增加了3倍。在一些小而利用强度较高的河流流域,其沉积甚至增加了8倍。世界沙漠面积现已达3600万平方公里,几乎是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国土面积的总和。此外,由于生存条件的恶化,生物多样性在消失,生物物种在减少。目前世界上有1000多种高等动物濒临灭绝,约2.5万种有花植物的生存处于危险之中。
生态平衡的破坏与自然资源的耗尽依然不及工业文明带来的另一环境问题来的严重;那就是生态环境的污染。工业生产制造出产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一些副产品: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正是这些工业副产品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身体带来了极为严重的生态污染和健康危害,主要表现有:大气污染,水体污染,酸雨、臭氧层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及海洋污染等等。其实在工业文明之前便已存在环境问题,但到了工业文明时代,情况发生了变化。因生产力水平有了提高,人的活动
能力大为增强,再加上科学技术的影响,人类活动产生的破坏力要严重得多,以至今天发展到威胁人类自身生存的程度。 二、生态文明发展历程
人类诞生以来,大体经历了采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跃进,可以说都是建立在两个基础之上:一是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和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二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的不断提高。进入工业文明后,由于机器的广泛应用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空前提高,“征服”和“主宰”自然的思想随之占据统治地位。人类这种盲目自大的行为结果,就是对自然的无穷掠夺和肆意破坏,在创造巨额财富的同时,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走向了人类“征服”和“主宰”自然初衷的反面。这一背道而驰的结果,引发了人类对工业文明“缺陷”的深刻反思。革命导师站到了这一思考的前列,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黑格尔时指出:“他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的方面,而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恩格斯更是一针见血地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种反思达到了高潮,实现了飞跃,最具代表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是“三本书籍”和“三个会议”。
“三本书籍”——《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我们共同的未来》。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她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诗人般的炽热情感,生动揭露和深入分析了滥用农药带来的生态破坏。书中指出,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生态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该书一问世就产生了轰动,引发了一场持续数年之久的生态论战,带来了全球生态环保意识的觉醒。《寂静的春天》因此被公认为宣传维护生态平衡、推动环境保护的划时代经典之作。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再次震动了世界。报告认为,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呈指数增长,如果这种快速增长模式继续下去,地球的支撑力将会达到极限,世界将会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由于该报告高举生态保护大旗,后来被奉为“绿色生态运动的圣经”。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报告深刻检讨了“唯经济发展”理念的弊端,全面论述了20世
纪人类面临的和平、发展、环境三大主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将它们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目标来追求,这是人类建构生态文明的第一个国际文献。 “三个会议”——人类环境大会、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世界各国共同探讨全球生态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经过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讨论,会议形成并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会后,西方国家积极行动起来,开始对生态环境进行认真治理,标志着人类从理念反思走向了实际行动。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把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深入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正式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等,这是人类走出工业文明困境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步骤。2002年8月,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的宗旨是促进各国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上采取实际行动,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会议产生了《行动计划》和《政治宣言》两项重要成果,这是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三、建设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要建设生态伦理道德,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说来,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3、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4、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
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必须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更加科学利用自然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冉从茂;浅谈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新华网;2013年4月3日 【2】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涵[J];中国林业信息网;2010年1月13日 【3】王建伟;工业文明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02
期
【4】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5】徐春;对生态文明概念的理论阐释[J];北京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正在阅读:
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综述11-13
2014高考化学强化复习 - 图文11-25
2019年高中物理 专题1.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预习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12-18
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3)(线型图)04-07
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考12-19
化工厂齿轮减速机维护检修规程803-17
知识的力量小学作文06-15
机电一体化在智能机器人中的应用12-18
【转贴】一个包工头头脑中的重要数据06-02
新疆八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用书12-18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生态
- 伦理
- 综述
- 文明
-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地理
- 关于贯彻落实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淄博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综合验收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的通知
- 六年级数学1.3解稍复杂的方程练习题及答案
- 药品批发企业GSP认证材料
-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测试题(三)
- 2019年消化系统用药市场现状调研分析及发展前景报告目录
- 幼儿文学课教案
- 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简历
- 第十二章2002年到2008年真题
- 2014-2015学年九年级英语人教版新教材课文第一单元译文
- EZW算法的过程详解和Matlab代码
- 伏安和极谱分析法自测题
- 教学大纲 放射肿瘤学
- 道路运输驾驶员继续教育多媒体课程-货物运输1
- 周兴福:名儒重臣周洪谟之研究 2doc
- 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 14TB精品儿童资源目录二(英文资源)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习题答案(王毓银)版的
- Xx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及经济发展等项目项目监理实施细则(含基本农田水利配套建设)
- 重庆市设计概算编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