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更新时间:2023-05-08 17: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即时练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频考点12代词专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B.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C.谨食之,时而献焉.

D.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解析C项,代词,它。A、B、D三项中的“焉”均为语气助词,表停顿,无实义。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与例句中的“何”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

A.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B.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C.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解析例句中“何”为疑问代词,怎么。A项,疑问代词,怎么。B项,通“呵”,呵叱。C项,疑问代词,多么。D项,疑问代词,

为什么。

答案 A

频考点13 副词专练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B.?????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

为所虏 C.?????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

,老妇必唾其面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解析 D 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 项,乃:副词,表条件,才/副词,表判断,为、是。B 项,且:连词,尚且/副词,将要。C 项,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的人。

答案 D

4.对下列句子中“乃”的意义、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④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

自强步 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⑧家祭无忘告乃.翁

A.①和②意义、用法均相同

B.③和④意义、用法均相同

C.⑤和⑦意义、用法均相同

D.⑥和⑧意义、用法均不相同

解析①副词,就;②副词,就;③副词,才,这才;④却,表转折;⑤副词,竟然;⑥副词,于是、就;⑦副词,竟然;⑧代词,你的。

答案 B

频考点14介词专练

5.下列各项中,对“以”的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连词,表修饰,而)

B.今以.钟磬置水中。(介词,表处置,把)

C.皆以.美于徐公。(介词,表比较,比)

D.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名词,原因)

解析C项,动词,认为。

答案 C

6.下列各组句子,对虚词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比”)

B.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助词,吗)

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助词,吗)

D.日食饮得无衰乎.?(介词,于)

解析D项,助词,表测度语气,吧。

答案 D

频考点15连词专练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B.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C.及日中则.如盘盂

D.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解析A项,连词,表转折,却。B、C、D三项中“则”均表顺承关系,于是,就。

答案 A

8.下列各句中,对虚词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动词,如,像)

B.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代词,你)

C.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代词,你,你们)

D.公曷为出若.言?(指示代词,这)

解析B项,若:连词,如果。

答案 B

频考点16助词专练

9.对下列各句中“也”字表达的语气,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③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④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⑤拔剑割肉,一何壮也.

A.判断肯定肯定疑问感叹

B.肯定判断肯定疑问感叹

C.判断肯定感叹疑问感叹

D.肯定判断感叹疑问感叹

解析A项,正确,应了解“也”表达的各种语气。

答案 A

10.下列各项中,对“者”的意义和用法阐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助词,表提顿语气)

B.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特殊指示代词,……的事情)

C.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与“也”构成“者……也”,表判断)

D.昔者.,吾舅死于虎。(助词,用在时间后,助音节,可不译) 解析A项,指示代词,……的人。

答案 A

语段专练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指受骊姬陷害一事),晋人伐诸蒲城(当时重耳的封地,在今山西省)。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对抗),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处狄十二年而.行。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卫地,在今河南省),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重耳的舅父)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

(采桑的女子)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

,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

,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1.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公子安之. ?????

以.告姜氏醒,以.戈逐子犯 A .两个“之”相同,两个“以”不同

B .两个“之”相同,两个“以”相同

C .两个“之”不同,两个“以”相同

D .两个“之”不同,两个“以”不同

解析 前“之”助词,不译;后“之”代词,“这种生活”。前“以”介词,“把”;后“以”介词,“拿”“用”。

答案 D

12.下面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

A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

生禄 B .吾其.

奔也 C .蚕妾在其.

上 D .其.

闻之者,吾杀之矣 解析 B 项,为祈使语气,与例句中“其”的用法相同。

答案 B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卫文公不礼焉.

B.????? 乞食于.野人将行,谋于.

桑下 C.????? 有人而.校稽首,受而.

载之 D.?????

从者.以为不可其闻之者.,吾杀之矣 解析 A 项,一为兼词,一为代词。B 项,一为“向”,一为“在”。C 项,一表转折,一表顺承。D 项,均为“……的人”。

答案 D

14.下列各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野人与之.

块 B .齐桓公妻之. C .姜氏杀之. D .醉而遣之.

解析 C 项,代蚕妾,A 、B 、D 三项均代重耳。

答案 C

参考译文

晋公子重耳遭受骊姬祸难的时候,晋国派兵在蒲城攻打他。蒲城人想要迎战,重耳不同意,说:“依靠国君父亲的命令而享有养生的

俸禄,因此才得到百姓的拥护。有了百姓的拥护却去跟父亲对抗,没有比这再大的罪过了!我还是逃奔吧。”于是就亡命到狄国。重耳在狄住了十二年之后离去。(重耳)路过卫国,文公不以礼相待。从五鹿经过时,向乡下人讨饭吃;乡下人给他一块土块。重耳很生气,想鞭打他。子犯说:“这是上天的赐予啊!”重耳叩头道谢,接过土块放在车上带走。公子到达齐国,齐桓公为他娶妻,送他二十匹马。公子安于齐国的生活(不想离开),跟随的人认为不能这样。准备出发前,他们聚集在桑树下面商量。恰好有个采桑女子在树上采桑听到了,把这事告诉了姜氏。姜氏(怕走漏消息就)杀了她。然后告诉公子说:“您有(回晋国争取君位的)远大志向,听到这种打算的人,我已经杀掉了。”公子说:“没有这回事。”姜氏说:“走吧!留恋妻室和贪图安逸,足以败坏(您的)名声。”公子不肯(离开)。姜氏同子犯商量,用酒灌醉后,把他送走。途中公子酒醒,(气愤中)拿着戈追逐子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孟尝君将西入秦,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曰:“人事者,吾已尽知之矣。吾所未闻者,独鬼事耳。”谒者入曰:“有客以鬼道闻。”曰:“请客入。”客曰:“臣之.来也,过淄水上,见一土耦人方与木梗人语,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埏(以水拌土)子以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坏。’应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

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其所止。’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

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今秦四塞之国也.,有虎狼之心②木梗谓土耦人曰:“子先,土也.

……” ?????

③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 .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解析 ①②句末表判断语气;③连词,表承接关系;④连词,表转折关系。

答案 C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今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南取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 B.????? 泛泛乎.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C.????? 宾客谏之百通,则.不听也若以鬼道谏我,我则.

杀之 D.?????

于是孟尝君逡巡而退而无以应,卒不敢西向秦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解析 C 项,前“则”,表转折,“却”;后“则”,表假设,“那么”。

答案 C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与例句“若以鬼道谏我,我则杀之”中的“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王侯以.

下莫不逾侈 B .老臣以.

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C .若潜师以.

来,国可得也 D .王好战,请以.

战喻 解析 D 项同例句,介词,用。A 项,语气助词,可不译。B 项,动词,“认为”。C 项,顺接连词,“而”。

答案 D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客曰:“臣之.

来也,过淄水上……” B .今秦四塞之.

国也,有虎狼之心 C .今子东园之.

桃也,刻子以为梗 D .苟得闻子大夫之.

言,何后之有 解析 A 项,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 、C 、D

三项都为助词,“的”。

答案 A

参考译文

孟尝君将准备前往秦国,劝他不要去的人成百上千,可是他都一概不听。说:“人间的事我已经都懂了,我所没听说过的,只有鬼神的事而已。”拜谒的人进谏说:“有人专门为讨论鬼的事求您接见。”孟尝君说:“请他进来吧!”门客对孟尝君说:“这次臣来齐国,当我经过淄水时,看见一个泥偶和一个木偶在那儿谈话,木偶对泥偶说:‘你的祖先是土,用土把你捏成一个人,遇到天下着大雨时,淄水一上涨,您可就被冲坏了。’土偶说:‘我被冲坏反而又返回我的本真,我冲坏后还是西岸的土。可是你是用东岸桃木所雕刻的木偶。雨季一到淄水一来,水就会把你冲走,到那时你将不知道漂泊到何处。’现在秦国是一个四面都有要塞的强国,有虎狼之心,恐怕有木偶人一样的祸患呀!”因此孟尝君退回了兵没有应战,最终不敢向西攻打秦国。

拓展练

(限时:45分钟满分:60分)

一、(2014·安徽省池州一中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气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

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辩其无罪。孟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

有贾人持金二十斤诣京师,寄人居止。每欲出,常自执管钥,无何,缄闭不异而并失之。谓主人所窃。郡县询问,主人自诬服。庆疑之,乃召贾人曰:“卿钥恒置何处?”对曰:“恒自带之。”庆曰:“颇与人同宿乎?”曰:“无。”“与同饮乎?”“日者曾与一沙门再度酣宴,醉而昼寝。”庆曰:“沙门乃真盗耳。”即遣捕沙门,乃怀金逃匿。后捕得,尽获所失金。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多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其乎!”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好饮酒,闲.于占对闲:空闲

B.卿钥恒.置何处恒:长久

C.昔于公断狱.无私狱:监狱

D.辟.高门以待封辟:开

解析闲同娴:熟练,熟悉;狱:案件;恒:经常。

答案 D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或有告其.盗牛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缄闭不异而.并失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庆疑之乃.召贾人曰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

D.郡县按莫.知贼所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解析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

答案 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

受任于.败军之际

B.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庆乃.大集僚吏

此乃.天也

D.令笞杀之.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解析介词,在。B项,介词,凭借;介词,因为。C项,副词,于是;动词,是。D项,代词,他;助词,的。

答案 A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十三岁时,父亲柳僧习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文章,长达一千多字,柳庆读了三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B.广陵王元欣的外甥孟氏横行霸道,偷盗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广陵王也派人为他辩解开脱,柳庆当众宣布了孟氏的罪状,当即下令将他打死。

C.一个商人在京城金子被窃,柳庆经过了解,断定盗贼是一个与商人两次一同喝酒的和尚,后来抓到了畏罪潜逃的和尚追回全部金子。

D.柳庆用“攻心法”让抢劫胡家的盗贼自己写匿名信,提出先自首者可免罪的要求,并假装表示同意,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解析匿名信为柳庆所写,终于捕获了广陵王家奴也与原文不符。

答案 D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如果给我带上镣铐,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

(2)现在想要自首伏罪,又怕难免一死,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就愿意来告发。

参考译文

柳庆字更兴。小时候就聪明灵活有气度,博览群书,不咬文嚼字,喜欢饮酒,擅长应对。在他十三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柳僧习试着让他从杂赋集中找出一篇千字多的文章来背诵,柳庆立即读三遍就能背出来一字不漏。

大统十年,柳庆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并代理记室,不久以本官身份兼任雍州别驾。广陵王元欣是魏帝的至亲,他的外甥孟氏常常横行霸道。有人告他盗牛,柳庆查获实情,即刻下令把他关押起来。孟氏一点也不害,竟对柳庆说:“如果把我带上镣铐,难道(不想想)以后怎样脱掉它吗?”元欣也派人来申辩孟氏无罪。孟氏因此更加骄横。柳庆就召集僚佐属吏,充分地揭露孟氏依仗权势欺压残害百姓的罪状,话一说定,就下令将他打死。从此以后,权贵之家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有一个商人带着二十斤金子到京城,寄居在别人家里。他每次要外出,常自己拿着钥匙。不久,锁还是好好的,金子却全部不见了。商人认为是房东偷窃。郡县审讯拷问,房东被迫认了罪。柳庆对这个案子有怀疑,于是把商人叫来询问:“你的钥匙经常放在哪里?”回

答说:“常常自己带着。”柳庆问:“你曾与人同住吗?”回答说:“没有。”又问:“曾与人一起饮酒吗?”回答说:“有一天曾经与一个和尚两次饮酒,喝醉后白天就睡了。”柳庆说:“那和尚才是真正的盗贼啊。”立即派人捉拿和尚,那和尚竟带着金子逃跑了。后来抓住和尚,追回了那些金子。

又有一家姓胡的被抢劫,郡县官吏审问追查,没有人知道强盗藏身的地方,邻居中被拘禁了许多人。柳庆认为盗贼是乌合之众,可以通过诱骗来捕捉他们。于是他写了一些匿信,贴好些在官府门上,信上说:“我等合伙抢劫胡家,同伴各种人都有,恐怕终究要泄露出来。现在想要自首伏罪,又怕难免一死。如果允许自首的免罪,就愿意来告发。”接着柳庆又张了一道免罪的文牒,过了两天,广陵王元欣的一个家奴反缚双手到文牒前自首因此将盗贼一网打尽。柳庆主持公道明察秋毫的事迹,都是类似这样。他常感叹地说:“汉代的于公自称办案无私,开了一道高门等待子孙封高官、坐高车时用,倘若他这话有应验,我大概也差不多吧!”

二、(2014·山东省潍坊一中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也。少落拓,不治产业,家贫无以自给,每穿窬为盗。与辅公祏(shí)为刎颈之交。公祏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郡县捕之急,伏威与公祏遂俱

亡命,聚众为群盗,时年十六。

时下邳有苗海潮,亦聚众为盗,伏威使公祏谓曰:“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若公能为主,吾当敬从,自揆不堪,可来听命,不则一战以决雄雌。”海潮惧,即以其众归于伏威。江都留守遣校尉宋颢率兵讨之,伏威与战,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迫其步骑陷于大泽,火至皆烧死。有海陵贼帅赵破阵,闻伏威兵少而轻之,遣使召伏威,请与并力。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破阵大悦,引伏威入幕,尽集其酋帅纵酒高会。伏威于坐斩破阵而并其众。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宇文化及之反也,署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又移居丹阳,进用人士,大修器械,薄赋敛,除殉葬法,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太宗之围王世充,遣使招之,伏威请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遣其将军王雄诞讨李子通于杭州,擒之以献。又破汪华于歙州,尽有江东、淮南之地,南接于岭,东至于海。寻闻太宗平刘黑闼,进攻徐圆朗,伏威惧而来朝,拜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今。留于京师,礼之甚厚,位在齐王元吉之上,以宠异之。辅公祏之反也,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高祖遣赵郡王孝恭讨之。时伏威在

长安暴卒。及公祏平,孝恭收得公祏反辞,不晓其诈,遽以奏闻.乃除伏威名,籍没其妻子。贞观元年,太宗知其冤,赦之,复其官爵,葬以公礼。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揆.不堪,可来听命

揆:估计、揣度

B.阳为奔北

..,引入葭芦中

奔北:逃向北方

C.进用

..人士,大修器械

进用:提拔、任用

D.诈称伏威之令,以绐.其众

绐:蒙骗

解析奔北,当作“败逃”讲。

答案 B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即以其众归于.伏威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辅公祏之.反也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D.复其官爵,葬以.公礼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解析A项,均为介词,前者表引出动作、行为对象,后者表比较。B项,均为代词,“那些”。C项,前者为主谓间结构助词,后者为助词“的”。D项,均为介词,前者为“按照”,后者为“因为”

答案 B

8.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体现了杜伏威有勇有谋的一组是()

①伏威与公祏遂俱亡命,聚众为群盗

②何不合以为强,则不患隋军相制

③阳为奔北,引入葭芦中,而从上风纵火

④伏威令公祏严兵居外以待变,亲将十人持牛酒入谒

⑤由此兵威稍盛,复屠安宜

⑥其犯奸盗及官人贪浊者,无轻重皆杀之

A.①⑤⑥B.①③⑤

C.②③④D.②④⑥

解析①交待杜伏威和输公祏逃亡做强盗的经过。⑤主要反映杜伏威的残暴。③反映杜伏威法纪严明。

答案 C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辅公祏在杜伏威落拓时接济他,后来又成为杜军事上的得力助手,但他最终的谋反却给杜伏威一家带来灾祸。

B.杜伏威利用海陵贼帅赵破阵的狂妄自大,在酒席上斩杀了他,由此使得自己的军队逐渐强盛起来。

C.杜伏威率部转移到丹阳后,提拔任用有名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显示了自己的治理才能。

D.杜伏威归降太宗后,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优厚礼遇,但后来受到朝廷猜忌,最终被高祖赐死。

解析“受猜忌”“被赐死”原文无此意。

答案 D

10.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祏数攘羊以馈之,姑有憾焉,因发其盗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同苦隋政,各兴大义,力分势弱,常恐见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辅公祏多次偷羊来送给他,输公祏的姑母心生怨恨,于是告发了他们偷盗的事。

(2)现在我们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为正义起兵,力量分散,势力薄弱,经常担心被抓。

参考译文

杜伏威,齐州章丘人。年轻时潦倒失意,也不经营谋生之业,家庭贫困不能养活自己,经常穿壁翻墙偷东西。与辅公祏是生死之交。输公祏的姑姑家以牧羊为业,公祏多次偷羊来送给杜伏威,公祏的姑姑心有怨恨,于是告发了他们偷盗的事情。郡县紧急追捕他们,杜伏威与辅公祏是一起逃命,聚集了一帮人组成强盗集团,他当时年仅十六岁。

当时下邳有个叫苗海潮的,也聚集了不少人做强盗,杜伏威派辅公祏对他们说:“现在我们共同遭受隋朝暴政之苦,各自为正义而起

兵,力量分散势力薄弱,经常担心被抓获,为什么不联合起来使力量变得强大些呢,就不会担心隋军来制约我们了。如果你能够做首领,我定当恭敬地跟随您,如果你估量自己不能胜任,可以前来听从我的指挥,不然的话,我们就打一仗来一决高低。”苗海潮害怕了,立即率领他的同伙归附了杜伏威。江都留守派遣校尉宋颢率军讨伐杜伏威,杜伏威和他作战,但装败逃,将宋颢的军队引入芦苇丛中,然后从风向的上方纵火,迫使宋颢的步兵骑兵都陷在沼泽里,火势蔓延开把他们都烧死了。海陵贼帅赵破阵,听说杜伏威的士兵少就轻视他,派遣使者召唤他,要求和他合并兵力。杜伏威命今辅公祏整肃军队屯驻赵营外以防事态变化,亲自带领十个将士带着牛肉和酒进去拜见。赵破阵非常高兴,拉着杜伏威进入营帐内,把所有的头目召集到一块,举行盛大宴会并尽情痛饮。杜伏威在席上斩杀了赵破阵,然后兼并了他的同伙。从此,杜伏威军队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不久又屠安宜城。

宇文化及谋反时,委任杜伏威为历阳太守,杜伏威没有接受。后来又率部转移到丹阳,提拔任用有名望有能力的人,大力修整器械,减轻赋税,废除殉葬法,那些犯了盗窃的人以及贪污的官员,无论轻重都杀掉。唐太宗围攻王世充时,派使者招抚他,杜伏威请求投降,封吴王,赐姓李氏。

武德四年,杜伏威派遣他的将军王雄诞在杭州讨伐李子通,捉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hv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