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概况

更新时间:2024-06-01 18: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概况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东接翠华山,南拥五台山,西邻草堂寺,北瞰长安城,占地493.88亩、规划建筑面积10.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人民币5.7亿元。该院由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勇超先生历经20余年创办,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和展示为主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为一体的战略带动项目,是陕西省、西安市“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和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已收集、抢救和保护周、秦、汉、唐以来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关中古民居和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名人字画共33600余件(套),征集保护了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民间艺术、关中民居、民俗风情、名人字画四大系列共九个类别的藏品规模。这些藏品从不同层面集中地反映了关中地区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习俗、风情等民俗历史风貌。被誉为“地上兵马俑”的8600多根精美的拴马桩引人注目,精美的石雕工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间石刻艺术宝库,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增添了重要内容,是中国北方关中地区数千年来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见证,形成了民族文化的基因仓和标本库。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建设突出明清园林建筑风格,规划建设古镇游览区、民俗文化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区,主要有40院迁建复建的明清古民居、民俗展览馆、展厅、展廊、文物库

房、戏楼、店铺、工艺作坊、研究中心、人工湖、祭坛广场、园林景观等。该院的建成将填补我国大型优秀民俗文化展览、教育、研究基地的空白,成为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基地、民俗遗物保护展示基地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它将进一步发挥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为延伸文化产业链和促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西安的辉煌与梦想

活力无限的西安

了解西安从兵马俑开始

大唐风韵的舞蹈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首站选在西安。他说,要走进中国,只有从西安才能进入。

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问中国的行程中专门安排在西安停留一天,他期待同仰慕已久的兵马俑来一次“亲密接触”。 2005年,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造访西安,西安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今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召开。 所有的一切是在向世界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已经形成了三大象征性的城市。三足鼎立,西安三分有其一。 这座沉寂了一千多年的汉唐帝都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复兴,重新辉煌的曙光离我们越来越近?? 上篇 尊严与骄傲

中国西部,有一片黄土地,在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个令人敬仰的人物,他就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在这里流淌着孕育东方人类文明的河流———黄河,华夏儿女称之为母亲河。

西安,就位于这片黄土地的南部边缘。 驼铃声从2000年前传来 2000年前———

在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即今天的新疆乃至中亚地区,是一片广袤的土地,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西域。

一支数十人的驼队连成一线,行走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上,清脆的驼铃声此起彼伏。领头的是一位面容俊朗、目光如炬的男子,他手持符节,鼓励着同伴向前挺进。风不时地从沙漠上掠过,飞扬的沙子让人睁不开眼。符节在风中不停地舞动,发出很脆的响声。

他叫张骞。一个中国人非常熟悉的名字。

公元前138年,为了联合一个叫大月氏的国家抗击匈奴,张骞奉汉朝天子之命出使西域。这位皇帝,就是汉武帝刘彻。一个伟大的皇帝和一个忠于他的臣子,开始了一场伟大的探险。 有人说,张骞是中国的哥伦布,但他的“探险”比哥伦布早了1500年。

张骞的西域之行,以13年的艰难困苦为代价,换来了丰硕成果。汉朝子民得到了丰富的西域知识,并最终联合西域诸国击破匈奴。

张骞开拓的这条道路,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东西方交流的交通大动脉被打通。此后,汉朝与西域的往来十分频繁。中国的丝绸顺着这条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

张骞成功了,他的名字和这条路一样不朽。很少夸人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张骞出使西域推崇为“凿空”之举,也就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中国与西方的接触由此开始。

自此,一个强大的中国逐渐被世界所知。张骞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位“探险家”和“外交家”。

张骞现在长眠于陕西南部的青山绿水之间,他的墓前有一块大匾,上面写着四个大字“大汉之魂”。他的铜像,就立在西安玉祥门外。

丝绸之路,它的起点是一个叫长安的地方。

长安,长安!

西安,古称长安。一个曾令世界为之向往的城市。 这里的西安,是文化地理上的西安,而不单指现在行政区划上的西安。前者比后者的范围大得多。

有人说,西安最辉煌的历史实际上是由一个称作“武王”的男人开始,而以情断马嵬的美丽女人杨贵妃结尾,此后西安开始步入平民化时代。在其间漫长的12个世纪内,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也是惟一超过千年的都城。

人们常用“十三朝古都”来形容这座城市。西安就像一本厚重的书,3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的城市中算得上“寿星”了。那一张不再年轻但风韵犹存的脸后面,是一颗怎么样的心? 每个人对西安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一次,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西北大学作报告,有大学生问余秋雨:您的《文化苦旅》写了那么多地方,为什么不写西安?

余先生回答道:“西安不是一个随便就可以写的城市!” 西安,这片土地上沉淀着中华民族最辉煌的记忆,要读懂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评论家肖云儒先生曾说:“要谈西安,必须谈关中、必须谈黄土地。西安是一个塔尖。城市的诞生所必备的各种要素汇聚在一起,才会凝结成一个辉煌的城市。”

从历史沿革来解读西安时会发现:最漫长的一个王朝周朝建都在此。西周为中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周公制礼作乐,集华夏文化之大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中国第一个帝国建都在西安。秦统一六国,开创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国家,其创立的中央集权制,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一个全然由华夏文明自身孕育出来的伟大王朝———西汉建都在西安。从“文景之治”到汉武帝的开疆拓域,中国成为了泱泱大国;也是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一次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主流和主体的理性。至此,儒家思想伴随着中华民族走过了两千多年;

璀璨绚丽的大唐王朝建都在西安。从一代明君李世民的“贞

观之治”到博大辉煌的“开元盛世”,那真是一个云蒸霞蔚、异彩纷呈的时代,中国封建社会在此达到鼎盛。

周、秦、汉、唐,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四个朝代,无一例外地选择了西安。中华民族的开放、开拓、宽容、多为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心理基本是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

如果说都城是一个朝代文明集中体现的载体,那么西安就是这些光彩的焦点。有理由相信,西安不仅仅是西安,而是中华民族推选出来的代表,是东方的代表。只有它才可以与西方的罗马相媲美。两大灿烂的文明遥相辉映,展示出了人类最辉煌的时刻。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乐可锡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实际上是在西安整合完成的。从西安,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过程。

历史已在这里定格,高度也在这里定格。 梦中的帝都

历经周秦汉唐的营造和积累,西安变得异常精彩。尤其是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其规模瑰丽宏大,为当时世界上各国所少有。 汉代的长安城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在汉朝的使团和商队满载丝绸、瓷器、铁器,连绵不绝地从沙海大漠中西运到地中海那端,而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也携带着猫眼石、象牙等物品,通过丝绸之路来到长安。那个时候,西安人就对老外见怪不怪了。

现在的明西安城墙所围绕的老城,其实是在唐代皇城基础上改建的,面积仅相当于当年汉长安城的三分之一,唐西安城的七分之一。

据资料记载:就城市规模而言,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居民一般不超过5000~10000人,最大的城市也就是5~10万人左右,而且这还是14世纪的情况。在公元7世纪至9世纪(相当于中国的唐朝时期),欧洲能有一座2万居民的城市就非常了不起了。 在唐长安城的宫殿里,金石之声不绝于耳,皇帝半躺于卧榻之上,握着波斯进贡的金杯,饮着来自西域的葡萄美酒。殿堂之上舞女跳着《霓裳羽衣》,但见长袖交横、罗衣翻飞,舞女个个轻纱蔽体,袒露着大半个胸脯,极尽妩媚之态。 这是一个创造美、欣赏美的城市。

唐代女性没有过多禁忌,她们可以经常到郊外、市街、娱乐场所等地游玩、听戏、看球。甚至可以公开或单独与异性同席谈笑、结识郊游,而不需顾及“瓜田李下”之嫌。台湾作家李敖也曾戏称:“最想做唐朝人!”

每逢三月三,是唐长安城最浪漫、最诗意的日子。这一天的曲江池畔,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市民,数十万人聚集此地春游踏青,不亚于一场盛大的狂欢节。宫廷里的乐队也会出来助兴演出。大家一起游戏、饮酒、做诗、游玩。怀春的女子还会借机四处寻觅自己的情郎,她们往往在休息的地方用竹竿挂起自己的红色裙子做遮阳伞,称“裙幄”。凡是有“裙幄”的地方,总是要吸引人去看几眼。

这是一个开放的城市。

唐长安城内有100万以上的居民,波斯人、阿拉伯人,印度僧侣,日本、新罗的留学生,学问僧,东南亚各国的艺人,非洲的昆仑奴随处可见。“四方珍奇,皆所积集”,东市、西市喧嚣热闹,人们可以随意挑选自己钟爱的物品,“买东西”一说便由此而来。

这是一个充满浓郁人文气息的都市。

诗歌、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在这个城市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据记载,唐代的无赖男子,就连“文身”也会刺上白居易的诗歌以示显摆。

风靡上世纪90年代初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中曾提到,“如果你爱他,就让他到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当时的长安城就像现在的纽约,仿佛世界的“天堂”。其他国家的使者若能出使长安,那可是美差;若能到长安“留学”,则更是幸运儿。 在马可·波罗之前,有一位意大利的商人曾冒险远航东方,他到达了中国的一座城市———泉州。中国福建省一个沿海城市的繁华,竟令这位探险家大为吃惊,他赶忙写了一本游记来宣泄自己的惊奇与兴奋,他称这座城市为“光明之城”。 其后,又有一位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到达了中国的杭州,当时正值元朝统治时期,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将杭州写成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方”,这部游记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可惜两位冒险家都没有生活在唐朝。可以想象的是,那个时期的繁华和富庶无人可比,也无法用文字表述它的恢弘与绚丽多

彩。

它,有若天国,这就是长安。 两个国家与长安的故事

汉朝时,西方的罗马帝国与其并峙,遥相辉映,可谓当时的“世界霸主”,彼此之间仰慕却又无法接触,双方都在彼此猜测对方长什么样,说什么话。罗马人甚至认为中国人也是“红头发、蓝眼睛”。

当时,中国人称罗马为“大秦”。这个名字是和两个帝国都有过来往的中亚民族创造的。在他们心中,罗马帝国是一个疆域比秦国更为辽阔、国力更为强大的国家,故称“大秦”。 中国人接受了这个名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就是“秦”,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多少包含着敬意。西汉王朝对罗马帝国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怀,这里面没有征服、侵略的念头。

欧洲人很不理解这一点,他们会问:中国人发明了火药,但没有进而研究化学,进而造出大炮,而是把火药滥用于晚间娱乐的烟花当中。其实烟花和火炮,本身就是两种文化、两种追求、两个境界。

“丝绸之路”开通后,尽管“大秦”和汉王朝没有官方上的正式来往,但民间的交流却非常兴盛。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地运往罗马。罗马帝国每年要拨大量的款项用于购买丝绸。他们因此抱怨:“奢侈和女人让我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罗马的客商也曾抵达过长安,在西安近几年的考古发掘中,就曾发现过罗马帝国的金币。

事实证明,“超级大国”也可以和平相处,长安和罗马提供了这样的先例。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奇迹:两个实力相当的“超级大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和如此广袤的空间里,在竭力东扩和积极西进的历程中,竟然没有相逢或碰撞。 另一个和长安密切相关的国家是日本。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在唐代时,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日本影响非常大。汉字、儒学、陶器、历法,甚至吃喝玩乐的方式,都引起了日本如醉如痴的效仿和吸收。

日本学者吉田茂写道:“日本人很早以来就醉心于中国,一直不遗余力地输入中国文化。圣德太子不仅用汉字书写日本最初

的宪法即17条宪法,而且还引进中国服装,收集中国物品,想使全部生活中国化??古代的中国拥有非常先进的文明,对日本来说,学习中国,是一个莫大的恩惠。”享受这一恩惠的过程,是通过大量的遣唐使、留学生来中国实现的。

那个时候学“高科技”,学文化,都是到中国来。 当时的海上航行并非一件轻松的事情,缺乏导航设备、没有巨型的船只,但这些丝毫没能阻挡日本对唐代长安的向往。据记载,日本的一些留学生还在唐朝任过职!如阿倍仲麻吕(汉名叫晁衡)就担任了唐朝的官员,官至秘书监。

能让外国人在自己国家做官,这是何等的胸襟和自信! 2004年,西安出土了一块唐代日本留学生的墓志,对那段友好的历史做了真实的见证。这块墓志目前正在日本展出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其实,日本的很多文化都和中国有关,比如我们熟知的和服、相扑等均来源于中国。日本日中友好协会会长平山郁夫先生称:“西安是日本文化的根。”在日本,有的社区里居然还有专门吟诵唐诗的协会。一位日本学者说:“如果日本文化是豆浆,那么中国文化就是使它凝成豆腐的盐卤。”

长安,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开拓中不忘和平,开放中充满自信。中国的尊严和骄傲在西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张扬。 中篇 千年的失落

周秦汉唐时的长安,是一轮消逝了上千年的太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没有一座城市会一劳永逸地做都城。

公元904年,唐朝皇帝昭宗李晔被当时的军阀朱温胁迫东迁洛阳。朱温“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材浮渭沿河而下”,可以想象,那是一幅多么凄惨的画面,高大瑰丽的宫殿被军士一一拆卸,如山高的木材被装上木筏,沿着渭河,通过黄河,浩浩荡荡地漂向洛阳,远处,火光冲天,残阳如血。 长安遂成废墟。

这座城市自此衰败,一千多年的沉寂时代开始了。五代时期以后,随着长安战乱的延续及政治中心的东移,西安失去了国都

及中心的地位———历史抛弃了这个城市。

不可否认,自唐以后,西安的辉煌多少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东西。这座城市始终被人们视为一个“古都”,一个“故都”。这样一个定位,实际上并没有发现这个城市依然有它的梦想。 为了这个梦想,它正积攒重新辉煌的力量。其实,这座城市一直在从自己内部寻找出路,这种梦想一刻都没有停止。它一直在张大着双眼,观看着城墙内外的大千世界。

西安的钟楼和鼓楼,就像是两个兢兢业业的老更夫,数百年来恪尽职守,看护着这所城市,记载着每天的变化。春华秋实,花开花落,没有什么能够逃过他们的眼睛。拂去古老的尘埃,真正走进西安,重新审视西安,看看后唐代的西安到底发生了什么? 还是从钟楼说起。

很多游客感到很奇怪:“明太祖朱元璋时,长安不再是首都了,可为什么钟楼却是全国最大的?”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关中一带连连发生地震,民间相传城下有条暗河,河里有条蛟龙,蛟龙在翻身,长安在震动。朱元璋怕了,心里感觉不踏实,于是想办法要压着它。道人术士们给他出了个主意,让在西安的城中心修一座钟楼,钟乃天地之音,可镇住蛟龙。为此,朱元璋专门修了一个全国最大的钟楼,并调来“天下第一名钟”景云钟前来助阵。

钟楼修了,景云钟挂了,朱元璋又派他的大儿子镇守西安,这就是著名的秦藩王,秦藩王的王府就在今天的西安新城。碑林博物馆正门口那两个铜狮子,就是秦藩王王府的东西。 明王朝定都南京后,其间还有一次迁都之议。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朱元璋曾有些心动,专门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实地勘察,选择宫室基址,并绘制陕西地图进献。但这位太子返回后一病不起,次年便死了。迁都西安一事终未实现。

清末时期,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至西安。从1900年10月至1901年10月,西安成为临时性的全国政治中心,虽没有国都之名,却有国都之实,百官随驾于此,大批重要政令由此发布全国,各地的奏章、贡赋源源不断运往西安。 当年地方官为了孝顺慈禧,专门为其放置贡品而修建的“亮宝楼”依然还在,就隐藏在西安的一处小巷子里,只是门口的大锁锁住了昔日的芳华。

其实,自唐以后,宋元明清时的西安,一直都是西北的重镇。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国民党还决定以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从1932年3月到1945年6月,西京筹备委员会、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共同负责城乡建设,前后长达13年。 汉唐帝都的盛世光环将西安的“重镇时代”完全遮盖。尽管西安不再是首都,可王气依然存在。这个城市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城市,每当国难当头,它总会伸出自己厚实的肩膀,挺起那摇摇欲坠的破碎河山。

响应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在西安打响。“西安事变”在这里爆发。

青年作家朱鸿说:“这座城市始终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城可以倒,地可以荒,人气会散,精神不死!” 下篇 梦,重新升起 长安遗韵 千年不息 西安是幸运的。

周、秦、汉、唐都将都城遗址留给了西安。尽管现在只剩下一些高台殿基和残壁断垣,但它们毕竟真实地存在了几千年。这些残留至今的遗址虽然没有生命,却见证了西安这座古城的重要历史。

漫步这些遗址,假如您用心去聆听,去感受,那千年的历史风尘就会展现眼前。

汉长安城遗址里的那些古道,也许会传来嗒嗒的马蹄声,很有可能就是皇帝的车马迎面而来。唐大明宫遗址里,数不清的夯土台高低不一,错落有致,这里面有唐太宗召见李白论世事的金銮殿,有白居易工作过的翰林院??当你看到含元殿那巨大的夯土台时,你完全可以想象当年“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华章。

西安这座古城,也常会给人时空错乱的感觉,周围到处是古迹,到处是遗址,到处是千年的约会。四方城就像是四个乐章,自己演绎着动听的沉默。只有在夜里,在古城墙宁谧的黑暗里,才会听到历史长河汩汩的水声,周秦雄风、汉唐遗韵至今仍在周围流淌。

一些历史的“当事人”至今还健在。秦兵马俑如同当红明星

一样,也坐起了飞机、也出了国。出国展览时,外国媒体风趣地说:“等待参观的队伍好像秦始皇修建的万里长城那么长!” 生活离不开历史的恩赐。

周王朝时就有了假发、有了澡堂;秦始皇时就修了最早的“高速公路”;现代人使用的名片、贺卡也就是由秦汉时的谒、刺演变而来;使用的痒痒挠相传也源自秦始皇时期,不过那个时候名字很雅,叫如意,如意,如人之意!就连公共厕所也是起自于汉代;中华民族的诸多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及除夕等,皆始创于汉代。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体是汉族,我们所书写的汉字,交谈着的汉语,都与这个王朝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一个“汉”字,早已融化在亿万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一个民族最为醒目的图腾??

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与世界上的开罗、雅典、罗马三大古都相比,也具有惟一性。今日西安的人还是中国人。 连宋之后 重任在肩

乐可锡说,西安历史的辉煌可提供两点启示:

一、它必须是开放的,无论是汉还是唐,它的文化都是开放的,都是包容的。这种开放也包括观念、制度等等的开放。 从司马相如《上林》、《子虚》二赋中,就可领略到汉代文豪们“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大气象;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我们会读出“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博大胸怀;唐玄奘不畏艰难、远行取经的精神,体现了华夏民族文化中热心汲取外来文明的积极一面,因此成为中国古代留学活动中最伟大的代表。 还是那首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因为有了开放才有了汉唐盛世,才有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鼎盛。

二、它要善于发挥历史上积淀的东西的优势。如汉承秦制,唐代也是继承了历代王朝在西安的各种优秀的元素,方得以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

西安,这座千年都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文化。千百年来,这样一个地位从未受到过任何的挑战和否定,而且从发展的眼光看,西安历史文化的魅力会更加明显。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首站选在西安。他说,

自己从小就喜欢中国文化,觉得它很神秘。要走进中国,只有从西安才能进入。

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访问中国的行程中专门安排在西安停留一天,他说非常想和兵马俑见见面。一向以冷峻著称的普京,在和兵马俑“亲密接触”时露出了难得的微笑。

2005年的4~5月,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的连战和亲民党主席的宋楚瑜接连造访西安,西安再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这既是对西安“优势的积累”的充分肯定,也是为西安加大开放吹来了阵阵清风。

10月17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选择在西安召开。

这表明,西安不仅是陕西的西安,更是中国的西安、世界的西安。

连、宋接连造访西安,客观上发出了一个重要信号或者说使一个信号更加明确和强化,那就是中国在事实上已经出现了三大象征:政治的象征———北京;经济的象征———上海;文化的象征———西安。

在中国的诸多城市中,只有西安才能承载这样的历史重任。三足鼎立,西安三分有其一。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西安如何乘势而上,西安路在何方?

历史的辉煌如在昨日,三千万父老乡亲的目光默默期待,西安,你这座千年古都,怎样才能重新拾起昔日的梦想与光荣? 曾和长安并称的罗马城,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漫步罗马,你会发现,超过8层的现代建筑已属稀有。整个古城就像一个博物馆城,城中遍布着古城废墟、雄伟的建筑、迷人的雕刻与绘画以及众多反映古罗马风貌的历史古迹。

在罗马,当地的导游会自豪地说:“罗马有六百万人,其中三百万是和我们一样的人,还有三百万是散落在罗马城内各个角落的雕塑。”罗马人甚至夸张地认为:“罗马根本不用点灯,因为文明之光已足够将整个城市照亮。”

当年的日本,曾是中国的“小学生”,但是现在日本人却骄

傲地说:“要想看唐代的长安,请到日本来!”因为日本的很多建筑、文化都真实地保留着唐代的风采。文化遗产的保护似乎并没有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四大遗址,在建国之初就被纳入了规划。在108平方公里这样大的范围内没有安排基本建设项目,四大遗址才赖以保存至今。 建筑规划大师吴良镛先生曾对西安市规划局的工作人员讲,你们不但要知道什么地方应该盖房子,还要知道什么地方不应该盖房子。

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世界各国对西安古城的保护充满期待,都希望这座古城能创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的“西安模式”,给世界提供更多的经验和模式。一个城市复兴计划已经拉开了大幕?? 皇城复兴 一盘正下的棋

西安的优势资源就是“吃祖宗饭”,唐大明宫保管所的负责人曾和记者开玩笑说,他们私下里刻闲章娱乐,内容就是三个字———“守宫人”。这个“宫”就是西安的特色。

历史上的辉煌以及深刻的历史教训,使这座城市深刻地认识到:西安的国际竞争力和魅力、西安的未来发展必须以保护、挖掘、展示西安的历史文化遗产为主要手段。西安的个性就是在于它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重新辉煌的基础就是丰富的文化遗产。

一项名叫“皇城复兴”的计划正在西安启动。该计划主要是针对西安老城区(唐皇城和宫城)约五分之四面积加上大明宫区域在内拟定的长远规划,主要是根据老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经济、社会形态,结合商业、科技、旅游,保护及恢复传统街区,进行城市改造,还原西安历史古都风貌,重振盛唐雄风。 为了实施“皇城复兴”计划,西安市的行政中心也将迁出古城,进行北迁。这绝对是一项大手笔的举动。

老城内将通过减房、减车、减人口的方法逐步恢复和再现古都风貌,并采取很多措施,挖掘、展示西安古城的隐性文化资源。“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空气里的每一个因子都浸满历史和文化的味道!”西安市政府一工作人员如是说。

从国际趋势看,文化上的竞争也将是国家间最高层次的竞争,西安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更倾向于将“皇城复兴”计划上升

为国家战略,就像奈良之于日本、罗马之于意大利。因为,西安并不仅仅属于西安自己。

据了解,这将是自唐代以来,西安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复兴活动。事实证明,西安将以“文化复兴”带动城市的“全面复兴”,并将以西安这座城市所固有的开放、大气、包容、智慧大踏步走向世界。

世界对这座千年帝都的重新崛起充满着期待。它的重新辉煌将是世界之幸,人类之幸,因为西安,本就是人类的财富。 摘自《华商报》

皮影是用家畜皮刻制的人物影像,借助灯光投影屏幕表演的一种戏曲,通常叫灯影或皮影戏。据历史学家顾颉刚考证,皮影的发祥地在陕西。

陕西民间有一个传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据说西汉时,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透进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 皮影的原型是用纸剪的,后来才改成用皮刻制。据宋朝《梦梁录》等书记载:“京师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用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皮影在汉代已经出现,到了宋代已相当流行,京师常见、“设帐张灯”上演“影人戏”。到了元代,蒙古军队中有皮影班子随军,一直传到中亚国家。 华县皮影制作精细,玲珑剔透,深受民间喜爱。其制作过程是:牛皮或驴皮经浸泡后,刮铲成半透明状,再打磨、摹画、雕刻、着色、熨平、缀合。华县皮影造型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人物高约1尺,大头突额,色彩艳丽,图案精细。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活动自如。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如以平肩和皱眉区分阳刚和阴委,丑角多用圆嘴、吊眉和冲天鼻,形象夸张诙谐。

旧日,华县城乡有数十个皮影班子,一个班子5人,小车一推,背篓一背,随时可外出演出,逢上庙会、结婚、祝寿、小孩满月,一盏明灯,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演出时,操纵提线的人称“签手”,在屏幕后表演打、跳、翻、跑各种角色。唱腔多为碗碗腔。伴奏的乐手司掌琴、弦、钹、鼓等乐器。5人一班配合默契,演得有声有色。

农闲时,华县皮影经常流动演出,在电影没有普及的年代,是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戏曲节目。1949年起华县光明皮影社曾长期在西安演出。1975年华县皮影进京上演博得好评。198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为华县皮影摄制纪录片《皮影轻骑队》。

近年来由于现代视听媒介的普及,皮影戏演出的机会少了。皮影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也为人所爱,一些外国游客尤喜收藏。德国皮革博物馆和日本民俗博物馆都有华县皮影陈列。

名扬中外的凤翔彩绘泥塑

在古雍州大地上,有一个名扬中外的彩绘泥塑专业村,名曰:“六营村”。该村多一半农户都会制作千姿百态、造型逼真、纹饰神奇浪漫、色彩鲜艳的虎、狮、驴、马、牛、羊、猪、狗等动物以及神话人物。过去,这些泥塑玩具仅仅作为乡民互相赠送的礼品和孩子们逢年过节的“耍货”。近年来,凤翔彩绘泥塑变成了无声的“使者”,将古老风翔之名带到了北京、南京、杭州、香港、欧洲。《人民画报》重点介绍过凤翔泥塑,国家外贸工艺品部门也把风翔泥塑作为出口品,法国、瑞典民间艺术代表团赴凤翔考察访问,当他们接受泥塑赠品时,如获至宝,兴奋不已。

风翔六营村怎么成为中外闻名的泥塑专业村的呢?据传,明太祖朱元璋赶走元朝人,派师屯驻凤翔一带。后来第六营士兵便在当地安家落户,其中一部分士兵是江西人,会做陶瓷。风翔没有陶土,却有粘性极大的“板板土”,士兵们便就地取材在泥土中揉以纸筋,利用农闲做泥玩艺出卖。为了美观,再涂上各种颜色进行装饰。经过600年的繁衍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彩绘泥塑。彩绘泥塑种类繁多,人物状的有唐僧、猪八戒、孙悟空等,动物形的有狮、虎、牛、羊等,还有浮雕式的挂片,如虎头、猴头、脸谱等。它们的制作方法简单,将士和纸浆拌成塑泥,制模翻胚,晾干后修饰,绘制,上光。作者善于抓住具体形象的特征,表现出其本性的内在特点。如常见的泥虎,作者既概括了虎、狮、豹共有的凶猛特点,又大胆进行夸张和处理,使得泥老虎变为生气勃勃、浑厚、朴实、逗人喜爱的玩具老虎。还有那大方憨厚的卧牛,机灵的孙悟空,憨态可掬的猪八戒,确实达到了形神兼备、令人爱不释手的境界。

在宝鸡农村,外婆和舅舅把风翔彩绘泥塑作为礼品送给幼小的外孙外甥们,用以镇妖辟邪,表示美好祝愿,这个习俗至今犹存。

蜚声中外的宜君农民画

宜君乃偏僻小县,鲜为人知。宜君农民画却以其浓郁的黄土高原民俗风情、原始状态的山水风光,叫人猜不透的古老意识而震动华夏画坛,使宜君县在国内外有了名气。专家、学者们感叹道:这真是一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

神秘寻踪

由于黄土高原的特定环境和历史条件,形成了宜君劳动人民淳朴、憨厚的北方农民气质。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特殊的审美情趣。在其艺术作品中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古朴粗犷、耐人寻味的艺术风格。如董莲英画的《春耕图》,粗犷、俭约的线条布局,真像东汉画像石一般的古朴淳厚。再如三头六臂的佛像,早在唐代壁画、佛龛中就出现了。王秀清画的《放马图》,把几匹吃草的马都画成了两个头,把牧马的孩子画成一头三脸。还有孟润凤的《放牛》、冯秀荣的《摘桃》、田亚丽的《放羊》等,都有这种多头多面的画法。这种“双头马”、“多面人”当然不能说作者是因袭佛像的结果,但作为盛唐时的玉华宫所在地,作为魏唐石窟众多的僻壤小县,也不能说没有影响。这种艺术手法无疑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和艺术传统在新时代民间艺术活动中的天然继承和体 现。

宜君农民画还吸取了剪纸造型的表现手法。在宜君农村,自古以来,剪纸艺术就广为流传,而且很普及。特别是女人、老人和孩子皆会,世代相传。每逢过年过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剪贴窗花。人们剪得最多的是《抓髻娃娃》《娃娃系葫芦》《鱼戏莲》《吉庆有余》《福寿图》,以及虎、牛、羊、猪、鸡、狗、兔等受人喜爱的动物。这也为今天的宜君农民画奠定了基础。许多人作画时,在宣纸上将剪纸图样勾出轮廓,涂上自己喜爱的颜色,最后用墨勾出主要线条,就成为一幅画。

风格特色

我国有很多农民画乡,比较有名的如上海金山县和我省的户县等。而宜君农民画既不同于金山农民画,也不同于户县农民画,她有自己独具的风格和特色。所以,宜君农民画从黄土高原的山窝里一走出来,就被誉为“异军突起”。

宜君农民画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她的多维空间。作者作画时,超出了常规的三度空间范围,还创造了时间和感情的空间。如《放马图》,作者是这样解释的:因为马正在急着吃草,头就会不停地摆动,这边啃几口,那边啃几口,好像多长了个头;放马的孩子周围都是马,得来回转动着脸去照看四面八方,所以就不能只画出一个方向。在这种形象思维支配下,就画出了双头马、三面人。就画本身来说,似乎超越了现实,但她的寓意却是深刻真实的。这样画把动物画活画神了,不仅使人强烈感受到浪漫主义和神奇的艺术形象,而且把静与动奇妙地结合反映出来了,静(画面)

中有动,动寓静中。

宜君农民画线条明快,色彩鲜艳。用色以传统的刺绣为基调,大红大绿,黑白相间,随心点缀。如在一片树叶上可涂几种颜色,衣服着色不分男女老少,红红绿绿,五颜六色。作画多用大红、黑、蓝、绿、桔红为底色。由于作品艳而不俗,恰到好处,所以,每幅画都给人以热烈、明快、奋进向上的艺术感受。

农民画还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她源于农村,表现农村,处处反映了农村的生活。从宜君农民画中,可以明显地看出陕北高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和农事活动等。

宜君农民画的风格特色在国内画坛是一个创举。许多画作与西方著名画家毕加索、马蒂斯的现代绘画十分相似。所以,当她在京展出时,画家、学者惊叹“中国有千万个毕加索、马蒂斯”。宜君农民画确有与西欧现代画派宗祖毕加索相通的地方,但并非受毕加索作品的影响,而是我国民族土壤里产生的。对于名声赫赫的毕加索和马蒂斯,国内外美术界可谓无人不知。但宜君农村的土画家们不仅不知其为何人,也从未见过他们的画,一点也谈不上受影响和对其模仿。他们继承的是早在汉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创造出来的民间传统表现手法。这比西方的毕加索要早出两千多年。正因为如此,宜君农民画才被人称作“黄土高原的山菊花”、“民族画坛上的一枝奇葩”。

蜚声中外

宜君农民画受到专家、学者交口称赞和高度评价。阿根廷油画家格格瓦利题词说:“这些美丽的农民画,反映了聪明和智慧。”宜君农民画在多次展览中,都引起过少有的轰动。1979、]981年,有110幅画两次在西安展出,受到美术界的好评。198],年2月、1983年10月,选送60多幅作品两次参加了中国农民画展。其中《回娘家》和《春耕》两幅画受到文化部、中国美协的嘉奖。1983年12月至1984年12月,我国先后在美国旧金山、挪威、瑞典、法国巴黎等地举办中国农民画展,其中有9幅宜君农民画名作随展。1985年,陕西省美术家画廊举办宜君农民画展,一次展出作品80余幅。随后,中国美术馆在京举办宜君农民画展,展出作品达128幅。展出期间,美术界专门召开了理论研讨会,70多人参加。我国美术界专家、著名学者吴作人、华君武、古元、常书鸿等人出席并题词。先后有21幅名作被中国美术馆和中央美院收藏。

三秦一绝——花碟与大蜡

在长安民间艺术中,有两朵独具特色的奇葩:一个是寺坡村的花碟,一个是鸡子殿的大蜡。

花碟 又名添碟子,是长安杜曲寺坡村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工艺品,每年正月十三日在村北关帝庙展出。添碟子是把象征五谷丰登的各种豆颗、粟米、瓜籽、桃仁、杏仁等,涂染成五颜六色,蘸上用面粉和鸡蛋清调成的粘剂,嵌接在竹棍和3、5、7寸不等的3种瓷碟子叠架起来的塔形物体上,按故事构成各种形状的亭台楼阁和飞禽走兽,然后在每个碟子正中用面粉彩塑出各种,人物,按碟子大小依次做3层,一共放13个碟子,有的还用纸扎装饰成一座戏台,将戏剧故事人物安置其间,四周点缀奇花异卉,相映成趣。“添碟子”源于清朝末年,寺坡村秀才赵西恩用这种方式取代了向关帝庙献供品的乡俗。以后,添碟子逐渐成为人们祭祀关公,祈祝丰稔,陶冶情操,显示才能的方式。

大蜡 是流传在长安神禾原畔鸡子殿及原下新街、关家村和彰仪村一带的民间工艺品。

相传鸡子山是东晋高僧道安法师讲经之所,唐代于此山建立鸡子殿,释儒僧众自带蜡烛诵经吟诗,群烛为炬,光焰通明,故名“焰光会”。后来,每年正月十五、十六,鸡子殿四周村子便自愿向庙宇献大蜡。这种大蜡是用蜂蜡、漆油等经艺人合剂调成,再经雕、刻、凿、剪、贴等修葺装饰,十分精美,其形如磨盘,上大下小,直径、高各为3.6尺,重约180公斤,四周插有12朵晶莹夺目的蜡制大花,象征着万物兴旺、年月瑞祥。蜡身上盘绕着8条金龙,昂首衔珠,舞爪腾空,以示乾坤运转、匡正祛邪。据说此蜡一根可燃365天,不淌不泪,光焰如柱,实为一绝。

户 县 农 民 画

提起画乡户县,不由得使人想起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诗: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然而,这位颇富积极浪漫主义艺术遐想的诗人何曾想到,1200多年之后,在这块南接秦岭、北连渭水,总面积近1200平方公里的原野上,“宫阙罗北极”的景象已不复存在,而“万井惊画出”的盛况,却吸引了五洲四海亿万人的敬佩目光。

在这片原野上,涌现出了2000多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画家,著名的骨干作者达200多人,其中1/4是曾被旧礼教漠视的农村妇女。他们中现有3名全国美协会员,50多名陕西省美协会员。有 5人代表农民画作者出国访问过。30年来,他们先后绘制了十多万件反映社会主义现实、表达美好理想、充满乡土气息的崭新农民画,编织了一条长长的历史彩带。

30年来,户县农民画在全国许多城市作过巡回展出,吸引了无数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到画乡参观访问。这些农民画,作为一种沟通人类思想感情的审美对象,还曾乘风万里,先后在英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瑞典、挪威、丹麦、日本、联邦德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

户县农民画中那些生命力较长、影响面较宽、能够吸引国内外广大观众的作品,大都是来自农民在田园生活中的亲切感受、发自农民心灵深处的审美欲望和爱憎感情,饱含着坚韧不拔、奋发进取、健壮乐观的民族精神的画卷。比如李风兰的《喜开镰》、马亚莉的《养鸡场》、董正谊的《鱼塘》、周文德的《林茂粮丰》、李克民的《高原打井》、刘志德的《收工》、刘知贵的《丰收之后》、姚青山的《十月山乡辣椒红》、赵菊芳的。《捶布》、赵芝兰的《缝新衣》等,都给人在这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经访问过澳大利亚的农民画家刘知贵的《扬场》展示出这样一幅画面:炎夏时节,几个壮实的农民在乘风扬场,珍珠般的麦粒像雨点似地落下,堆积成小山丘。朱红色的基调,剪影式的人物造型,多层次的弧线结构,强烈地表现了劳动的紧张、热烈,丰收的喜悦、亢奋和人物的刚强之美。这幅作品,荣获了全国农民画展览优秀作品奖。

在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马蒂斯·毕加索”的王景龙的作品中,红枣画得比人头还大(《大枣丰收》),人眼画得比拳头还大 (《果园打药》),驴耳朵画的比身子还长(《磨豆腐》),麦穗画得比人个头还大(《割麦》),五六个桃子就长满一棵树(《果园》),烟袋锅可以比小孩大(《看戏》),山可以变成牛(《牛头山》),人头上可以长花树(《花神》),四个小孩也可以长在两个连体上

(《胖娃娃》)??。表面看来,这些似乎都荒诞无稽,但却充分;表现了王景龙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及作者自己质朴幽默开朗的特殊性格。

户县农民画的风格特点还表现在粗犷中有细,浓艳中有淡,稚拙中含精巧。出访澳大利亚归来的雒志俭的创作《荷塘鸭群》,虽是大红大绿反复排列,却无烦腻、俗气之感,而是通过黑色鸭群的互相追逐嬉戏,利用花叶间的空白缝隙,构成一种特殊的富丽、明快、自却无沉闷、忧伤之感,而是通过在水中飘动、翻卷的青花布条的律动,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清丽、幽雅、宁静、高洁的美感天地。他的《雪桃》,整个布局虽是散点排列,像块大花布,但无散乱、造作之感。通过被有意夸大了的桃子、有意删去枝叶的桃树和民间泥玩具式的农妇形象,构成一种特殊的神秘、绮丽、幽默、天真的童话般美感迷宫。这些作品,以质朴、淳厚、洗炼、明快的深邃的艺术装饰性风格,开拓了农民画的新领域。由、舒畅的美感世界。他的《洗布》,虽是青灰色基调,却无沉闷、忧伤之感,而是通过在水中飘动、翻卷的青花布条的律动,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清丽、幽雅、宁静、高洁的美感天地。他的《雪桃》,整个布局虽是散点排列,像块大花布,但无散乱、造作之感。通过被有意夸大了的桃子、有意删去枝叶的桃树和民间泥玩具式的农妇形象,构成一种特殊的神秘、绮丽、幽默、天真的童话般美感迷宫。这些作品,以质朴、淳厚、洗炼、明快的深邃的艺术装饰性风格,开拓了农民画的新领域。

关中的代表是文物,十三朝的古都西安,多少帝王将相,多少金戈铁马,这里的地下,埋藏了多少春秋、收藏了多少记忆啊!关中的每一寸土地都那么深不可测,仿佛沉淀着遥远深邃的过去,在这里会恍惚游历在那久已逝去的秦皇汉武的时代。

·端午香包 ·招女婿 ·见面问吃习俗

·腊八节 ·嫁寡妇 ·关中方言趣谈 ·彩礼的变迁 ·吃晚饭叫喝汤

·媒婆子

·关中烧火、抹黑俗闻 ·关中“百怪” ·关中石狮娃拴娃俗谈

·七月七乞巧

·关中花糕会趣谈

西安市

西安

·西安的辉煌与梦想 ·回汉自古是亲戚

·西安的河南人

·“大白杨的社火闹红了”

临潼区 长安区 高陵县 蓝田县 户县 周至县

·饮食文化 ·歌谣

·临潼石榴甲天下 ·地方俗语 ·何家营古乐

·桃溪堡与人面桃花

·临潼火晶柿子的传说 ·歌谣

·长安“留八堡”社火 ·村会、庙会

·三秦一绝---花碟与大蜡 ·建房、交往礼俗 ·歌谣

·蓝田为何多厨师 ·嘛哈老爷 ·户县农民画 ·户县辣子疙瘩 ·庙会

咸阳

·民谚

·蓝田文姬墓与蔡王村名的故事 ·蓝田玉雕

·户县秦镇面皮的传说 ·民谣 ·歌谣

咸阳市 兴平市 礼泉县 泾阳县

·牛拉鼓威震省内外 ·咸阳琥珀糖 ·兴平杏核凉眼药 ·礼泉柱顶石馍 ·礼泉白事顶纸盆俗传 ·歌谣

·泾阳崇文塔的传说

·歌谣

·礼泉喝酸辣肚丝汤 ·放天灯 ·民谣 ·生活习惯

三原县 淳化县 永寿县 彬县 旬邑县 长武县 乾县 武功县

·起名习惯 ·三原蓼花糖 ·马鞍桥油糕 ·淳化县名的传说 ·淳化烧馍 ·庙会、香会 ·香甜酥脆邠州梨 ·元宵灯山天下奇 ·旬邑订亲回答鞋俗谈 ·礼馍

·长武陶林沟故事 ·长武人过端午节俗谈 ·长武打锅底俗闻 ·千古一绝无字碑 ·皇帝的老师孙翰林

宝鸡

·三原五香猪蹄 ·三原疙瘩面 ·绣鞋运坟土 ·淳化甜干粮 ·歌谣

·色艳味美大晋枣

·旬邑人把祖母叫“叭”

·朱元璋与马寨村 ·长武婚俗中的“十亲” ·长武锅盔、水豆腐

·状元写诗咏妇人

宝鸡市 宝鸡县 岐山县 凤翔县 麟游县 千阳县 陇县 扶风县 眉县

·鸡峰山神鸡 ·神农尝百草 ·宝鸡西府冬醋 ·周文王请姜子牙 ·威风锣鼓声震西秦 ·岐山臊子面 ·民谣 ·西凤酒

·炎帝·太阳神·火神 ·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

·李闯王与村姑赵圆圆 ·庙会

·“磨镰水”的由来

·名扬中外的凤翔彩绘泥塑

·生动别致的凤翔木版年画 ·杖导清泉 ·民谚

·何缘千阳四里半 ·葬父需舅三锨土 ·庙会 ·陇县马蹄酥 ·转鼓龙腾虎跃 ·“三班”与兰台 ·雪水佳酿太白酒

·血条面、核桃干粮、杏仁茶 ·民谣

·生子喜庆拜干大

·哲理、讽刺谚

·情思织回文 ·歌谣

·古老的婚姻形式

太白县 凤县

·岳水佳话 ·凤椒与凤党

·凤县卷花馍走亲戚俗谈

渭南

·青峰寺庙会

·凤县酒奠梁热天烤火俗谈 ·凤县浆粑馍

渭南市 ·渭南方言民俗 ·渭南草帽情俗谈 ·渭北拴马石 ·渭南婚俗谈 ·渭南高跷俗闻

临渭区 ·阴皇后

·渭南搭棚节俗谈 韩城市 ·蒸食往来 华阴市 ·西岳庙会 ·儿歌 华县 ·华县皮影

·华县吃筵席夹菜馍俗谈 潼关县 ·潼关酱笋

·慈禧太后与鸭片汤 大荔县 ·大荔带把肘子 ·歌谣

蒲城县 ·誉满中外的焰火 ·蒲城椽头蒸馍 澄城县 ·澄城人“十不门”俗 合阳县 ·合阳风俗 白水县 ·仓颉庙会 ·男女的社会地位 富平县 ·富平九眼莲

·美原特产歌

铜川铜川 ·耀州青瓷

耀县 ·二月二药王山古庙会 ·耀县“三面”和雪花糖 ·民谣

宜君县 ·蜚声中外的宜君农民画

·孟姜女祠

寇准罢宴 渭南水晶饼 歌谣 素鼓 民谣 华县蹦鼓 华县大接杏 潼关八宝酱菜 同州枣肉沫糊 蒲城桥陵的故事 民谣

东雷村三官庙会 杜康酒飘香 流曲倾锅糖 铜川八阵鼓 柳公权练字 儿歌 彭祖故里

········

·

· ···

·

···

·

陕西,又称三秦,如果从“蓝田猿人”算起,这片土地已经有了一百多万年的历史,如果从炎黄二帝算起,也至少有五千年的文明。漫长的历史岁月在三秦大地上积淀下厚重的文化,用当地人的说法就是:“在陕西,几乎每一锄头挖下去,都是挖在历史的碎片上。”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制定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把文化的发展提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并使出了自己的“三板斧”:影视、旅游和民俗。《纲要》实施三年多来,陕西省的文化产业实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打造西部影视基地

提到陕西的电影,就不能不谈起《黄土地》、《红高粱》、《我的1919》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影片。而陕西的电视剧在国内也是响当当的,比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关西无极刀》、《关中往事》等。陕西的影视制作有较长的历史,许多至今仍然享誉中国影坛的大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吴天明等当年都是从陕西影视中走出来的。随着国内外影视产业竞争的加剧,陕西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影视陕军”的建设。

2003年,经陕西省政府和国家广电总局的批准,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基础上,陕西省成立了西部电影集团,并先后组建了西影股份有限公司、电影院线公司等。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2006年,新成立的曲江影视集团又与西部电影集团结成联盟,进一步推动了“西部梦工厂”的建立和崛起。到目前为止,陕西已有185家影视企业,其中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达到92%,每年的影视产量和影响力仅次于北京。

根据《纲要》的规划,发展影视产业是加快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现在陕西省广电局每年拿出上百万元的资金促进重点影视剧的生产。2008年,陕西全省共拍摄电影17部,电视剧19部503集,电视动画片3部,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力推三秦特色旅游

秦砖汉瓦古城梦,隋苑唐宫天下客。作为13个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地区处处散发着浓厚的历史质感。走在由渭河冲积所形成的平原上,每个地方都可能是当年重大历史事件的

发生现场。倾颓的旧城墙、林立的石碑林、长着茅草的小土堆、沉默河畔的粗槐柳??虽经时间的洗刷而仍未被抹去的历史遗物,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凝重。 关中地区以怀古情调为主,而陕北则以红色文化为重。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到达陕北至1948年3月离开陕北,13年的时间里上演了一个个决定现代中国历史命运的事件。延安宝塔山、南泥湾、瓦窑堡、洛川会议旧址以及三家湾毛主席旧居等,无一不勾起人们对那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年代的神思。除此之外,陕北也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这里是中国63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之主体,在九曲黄河的侵蚀下,形成了特殊的地质地貌景观。目前,陕北已有3家国家级地质公园,即陕西洛川黄土地貌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以及陕西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而遍布黄土高原的窑洞、秦—隋长城遗迹、摩崖石刻红石峡等也为陕北的旅游资源增添了不少的分量。

“秦岭淮河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陕南正处于秦巴山区,恰好位于中国地理上划分南北的地界,因此在自然景观上呈现出极为丰富的变化,而这正为陕南打好生态旅游牌提供了条件。陕南坐拥秦岭和大巴山脉,汉水、丹江和嘉陵江皆发源于此,山脉雄奇、峡谷险峻、水资源充沛、动植物多样。大熊猫、朱鹮、羚牛和金丝猴作为“秦岭四宝”更是为陕南所独占。

基于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陕西省采取以园区和基地为重点,进而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整合优势资源,引导各方资金,建立西安临潼文化旅游产业区、西安曲江新区旅游产业区、延安革命文化区、杨凌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区、西安御苑生态旅游区等,形成了一大批旅游产业基地和骨干产业园区。 振兴民俗文化产业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提起陕西的民俗文化,首先闪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往往是秦腔。秦腔已经与陕西的百姓交融在一起,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贾平凹1983年写的散文《秦腔》中说:“别的剧种可以各省走动,惟秦腔则如秦人一

样,死不离窝;严重的乡土观念,也使其离不了窝:可能还在西北地区几个地方变腔走调的有些市场,却绝对冲不出往东南而去的潼关呢。”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原来自闭家门的秦腔日渐式微,素有“少不入川,老不出关”之称的陕西人也被迫将目光投向了外界。为了振兴秦腔,陕西省文化厅成立了振兴秦腔办公室,改变秦腔剧团“吃大锅饭”的旧体制;下大力气改编传统剧目并创作优秀剧本;吸纳其他地方戏的长处,改进秦腔的伴奏音乐;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秦腔的舞台美感。秦腔又逐步跟上了时代的潮流,获得了新生。2008年春节期间,秦腔剧院会同曲江演出集团、曲江旅游集团,投资900多万元人民币,打造了一台大型秦腔交响诗话《梦回长安》。该剧连演10场,场场爆满,收入逾千万元,投资全部收回。去年11月14日,陕西省戏剧研究院的小梅花秦腔团还荣获美国总统艺术人文委员会设立的“站得更高奖”。而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也一举包揽了2008年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优秀表演奖等6项大奖。陕西省文化厅厅长余华清曾表示,秦腔还将于今年深秋初冬季节大规模进京。

除了秦腔,陕西还有其他许多种类的民俗文化,如眉户、户县农民画、皮影戏、陕北剪纸、安塞腰鼓、凤翔木板年画和泥塑等。从2006年起,陕西省文化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组织代表作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评定工作。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普查项目4421项,撰写普查记录486万字,征集实物28314件,拍摄照片54692张,录制光盘1546盘,录音485小时,已有1.6万名艺人登记在册。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人杰地灵、物宝天华的三秦大地,正携厚积五千年之文化,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扶摇而上??

乡土文化

百科名片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而广大农村则是滋生培育乡土文化的根源和基因。我们对中国乡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当有限。

近些年不少有文化良知和历史责任感的专家学者已把关注的目光集中在传统古村落的考证、测绘与抢救性保护上,取得了不少的功绩,值得世人敬佩和尊重!然而这仅仅是沧海一粟,中国乡土文化实在是太博大、太久远、太丰富了!尚未引起人的关注或熟视无睹的领域也实在太广阔,而相当多的乡土文化遗存(包括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或正面临着被摧毁、被遗忘的绝境。不少有识之士的呼吁似乎起的作用微乎其微!急功近利的建设性破坏行为仍在大行其道,畅通无阻!乡土文化仍旧无法摆脱弱势文化的地位!如何有效遏制这一事态的发展,关系如何保住我们乡土文化的根基的大问题,在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我认为鉴于情况危急,必须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 建立正确的“乡土文化观”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任何其它文明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而且保护始终是第一位的,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积极的全方位的延承。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也要注意延承乡土文化的精神内涵。(即“神似”)。特别不要忽视某些宗教及家族文化因素在乡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旺盛的生命力、感召力成为维系人们世代延续和谐共生、善待苍生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心灵托付。这一点在时下的中国广大农村是要特别关注并给予妥善的保护政策。 专门编制乡土文化保护规划

不论是否列入历史文化名村,在编制新农村规划中都应有乡土文化保护专项,其内容可涉及历史沿革、民俗风情、传说故事、古建遗存、名人传记、村规民约、家族族谱、传统技艺、古树名木等诸多方面。对未有效进行此项规划工作的新农村规划可实行“一票否决制”。历史文化名村除了要进行传统建筑风貌保护外,还应挖掘其精神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承。 加强全民的乡土文化保护意识

除了从事乡土文化保护的专业部门、专家、规划工作者等,要把普及乡土文化保护与延承的教育作为一项全民素质教育内容,常抓不懈。特别是广大农民和第一线的基层干部更要进行此项教育,某种程度上失去乡土文化比失去土地更严重,等于是断了农村的“根”!

要在国家《文物保护法》实施的同时,及时研究制定国家或地方《乡土文化保护法》或法规,作为规范此类行为的法律依据

回汉自古是亲戚

自唐王李世民登基后,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不知道从哪一年起,京都长安城里出现了妖气,隔三见五就黑压压、乌沉沉一片,日月不明,天地不清,边关外无端地发生兵戈战乱,百姓中也出现了不少怪事奇闻。大白天鸭子呱蛋,半夜里母鸡叫鸣,弄得人心惶惶。这唐室的大臣们都暗暗吃惊,黎民百姓也纷纷议论,都认为这是一种不祥之兆,不是天下大乱,也是李家的江山不牢,

王位不稳。唐太宗为此事也是闷闷不乐。

有一天,唐太宗在金殿上打了一个盹儿,梦见一个大汉,身穿绿袍,头缠白“代斯达尔”。只见此人一手提着一把净壶,另一只手托着李家的金銮宝殿。唐王吓了一跳,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出了一身冷汗。 唐王左思右想,还是不解这梦中的吉凶祸福,便召掌朝大臣和文武百官上朝圆梦。

唐室里有个神机妙算的军师名叫徐茂公,这个人能掐会算,满肚子的锦囊妙计。只见他掐掐算算,口中念念有词,然后对唐王说:“吾王梦中所见之人,乃西方圣贤也。吾王如能将其请进中原,定保我唐室江山无恙。”于是,唐王传下圣旨,选了一名精干的使臣,带足了金银财宝,去到西方聘访梦中的贤士。

这唐朝的使臣和随从们出了长安,沿着“丝绸之路”走遍西游诸国,到了阿位伯的麦加国。大唐的使臣们谒见了麦加国国主海力帅,说明了来意。麦加国主海力帅见唐朝的使者来意诚恳,便决定派三个徒弟,各带三十个小徒弟到东土辅佐大唐。大唐使者所带来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一律散给国内的劳苦百姓。同时,应唐王使者的再三要求,海力帅还答应把麦加国的花木良种送给唐王,以此表达永久结盟的意愿。 唐朝的使臣们十分满意地辞别了麦加国主,动身回返。

麦加国主海力帅所派出的三个徒弟,大的名叫盖斯,二的名叫爱斯,三的名叫阮尕斯。有三五百人一直相送他们东行。途中,盖斯和爱斯相继染病身亡了。快到长安时,大唐的使臣们便邀请这些护送阮尕斯的人一同进中原。这三五百人从相貌上看来,都留着大胡子,实际上都是些年轻力壮的青年人,他们听了唐朝使臣的恳切邀请,再加上已经快到长安了,就想不如不回去了,于是都表示愿意跟随阮尕斯进中原保大唐。这一下,这

三五百人便随着阮尕斯浩浩荡荡地进了长安城。城里早已备好宴席,给西方来的贤客们接风洗尘。

阮尕斯等人来到长安后,一时三刻便天地一新。唐王李世民看到这些贵宾的打扮,不禁心中大喜,他说:“贤客们的这身穿戴正是我梦中所见,他们的国主一定是保我李家江山的圣贤,这些贤客理当以国宾之礼相待。”然后他收下了阮尕斯送来的礼物,眉开眼笑。

第二天,唐王又降下圣旨,命护国公尉迟敬德到九里山上修建陕西大寺,为阮尕斯等人作礼拜和讲经之用。

从此以后,东土大唐风和日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唐朝兵将人强马壮,接二连三地扫平藩王、乱军,大唐国得以重振国威军威。 可是,这三百多贤客,语言不通,穿戴风俗也不同,虽然月月都拿双粮双饷,生活上还是不习惯,有的就想起家乡来了,有的还提出要回麦加国,一开始唐王就不愿让他们回去,所以便装作不知道,不理睬。时间长了,老百姓也都知道了,西方请来的客人都闹着要回哩。一天推一天,一年推一年,今天也嚷着回哩,明天也嚷着回哩,回来回去,主人就是不放客人走。就这样,便有了“回回人”的称呼。

李世民为了把这些回回人永远留在中原,又召见文武大臣,让大家出计谋想办法。神机军师徐茂公早已心中有了数儿,他对唐王说:“要给这些客人成家,他们有了妻室儿女就无法回去了。”唐王听了眉开眼笑,可是又一想,这个媒人谁去做呢?谁家的姑娘小姐愿意嫁给这些言语不通的回人呢?徐茂公又出了一个计谋,唐王一听便连连称好,当即采纳了。 正赶上正月十五的花灯逛园会。唐王下了一道密旨:凡是回人出入逛园会,大小关站卡都不得阻拦。又通过内臣传告圣旨:回人自己可以在逛园大会上选择佳偶,但有一条,凡女子头上梳了纂纂子的不能选,那都是有了主儿的小媳妇。凡是梳着长辫子的,、都是没有婚配的大姑娘,看准了就算数。选好的对象由办事官员连夜报禀朝廷。

这一年的逛园会上,狮子龙灯、旱船高跷,样样不少,闹了个红火,灯笼火把,焰火鞭炮,真是人山人海,有撵着看社火的,有撵着看人的,有些儿大姑娘小姐们,她们平时出不了门,还没见过回人,所以在逛园会上还有偷偷看回人的。

第二天,各州府县,不论官家百姓、员外财东,凡是被回人选中姑娘的家户,都接到唐王的圣旨:命他们赶快到禄部去取金银财礼,并将各家的姑娘小姐用花轿送到贤客院。这贤客院的回人们哪一个瞧下的,由哪一个当面认领,各认各的亲戚,由朝廷作主,官府主办,吹吹打打,热热闹闹,成亲人了洞房。

第三天,新人要回门哩,官府里还不放心,还给每一个回人派了两个差人在暗地里保护。娘家人高高兴兴接待了新人,女方的姨姨姑姑们、姐姐妹妹们便悄悄问女方新人:“这些回人怎么样?”各家的姑娘回答的话都差不多:“人也好,茶饭也好,就是话听不懂。”

唐王还按月给女方家里发单粮单饷,回人也就这样留在中原了。回人本来都没有姓氏,后来子女都跟着女方姓了,话也和汉人一样了,大概是由于回人的习俗和宗教与汉人不同,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世世代代汉人和回人结亲的事就太多了,至今还是这样。所以说,回人和汉人自古就是亲戚。

第三天,新人要回门哩,官府里还不放心,还给每一个回人派了两个差人在暗地里保护。娘家人高高兴兴接待了新人,女方的姨姨姑姑们、姐姐妹妹们便悄悄问女方新人:“这些回人怎么样?”各家的姑娘回答的话都差不多:“人也好,茶饭也好,就是话听不懂。”

唐王还按月给女方家里发单粮单饷,回人也就这样留在中原了。回人本来都没有姓氏,后来子女都跟着女方姓了,话也和汉人一样了,大概是由于回人的习俗和宗教与汉人不同,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世世代代汉人和回人结亲的事就太多了,至今还是这样。所以说,回人和汉人自古就是亲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hn6.html

Top